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心得體會 > 個人閱讀心得要點範文

個人閱讀心得要點範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38W 次

當我們心中積累了不少感想和見解時,就很有必要寫一篇心得體會,這樣有利於培養我們思考的習慣。那麼要如何寫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個人閱讀心得要點範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個人閱讀心得要點範文

個人閱讀心得要點範文1

蘇東坡有言:幾時歸去,作個閒人。對張琴,一壺酒,一溪雲。梭羅在《瓦爾登湖》寫道:我想飲更深的水,想去繁星鋪底的天河垂釣。《瓦爾登湖》以思想的斧鑿打穿現實的銅牆鐵壁,爲我們的生活打開一扇窗,他無心勸導他人,只真誠地給我們讀者拋出一個憑窗遙望的。

這個快節奏的時代壓縮了地理和疆域,喧譁浮躁的風沙早已彌蓋了心靈的沉靜。梭羅掙脫時空的藩籬,將身心遠離塵囂,追求在自然的安謐中一種本真的生存狀態,找尋一種更詩意的生活方式。真正的平靜,不是避開車馬喧囂,而是在心中修籬種菊。在長達兩年的裏,他以自然爲友,在小木屋旁開荒種地,晨興理荒穢,戴月荷鋤歸。他崇尚自然,樂於湖水、和飛鳥,閒來或在船上吹笛,或在湖邊垂釣。

《瓦爾登湖》已出版一百六十多年,而今時代鉅變,社會發展迅速,人類世界上天入地無所不能,繁華髮達無所不在。然而,瓦爾登湖在仍未被人們所遺忘。初讀時不知其中詩意的添補,正如徐遲所說,在繁忙的白晝讀它,有時會將信將疑,覺得它並沒有什麼好處,直到黃昏,漸漸和恬靜下來,才覺得語語驚人,字字閃光,沁人肺腑,動我衷腸,而到夜深萬籟俱寂之時,就更爲之神往了。梭羅是一棵,超脫人世,卻在瓦爾登湖的夕陽下找到自己的位置。

我們都要去找尋並堅守內心深處所熱愛的生活,終有一天,你歷遍的山河會全然化作塵埃,當塵埃已鋪滿你的目光之外,再也看不見海,願你也停不下來,心裏那泓湖水還在,那裏風清月朗,湖光十色,那裏日暮溫柔。

個人閱讀心得要點範文2

在我讀《阿Q正傳》之前,我其實有想象過阿Q到底是個什麼樣子,儘管常常聽人提起阿Q的精神勝利法,我在讀這篇作品之前,始終沒有一-個具體的概念。而當我真正接觸這篇作品之後,心情有些複雜。

在作品的第一節裏,“我”說明了想要給阿Q寫傳的想法,卻不知道他姓甚名誰,籍貫何處。阿Q作爲文中的主人公,具體的信息顯得有些模糊,這其實是很奇怪的一點,既然是傳,怎麼會連主人公都說不清楚具體信息呢,直到讀完之後我才恍然大悟。

文中,阿Q的精神勝利法讓我覺得有點諷刺,他好像沒有什麼尊嚴,似乎通過這個精神勝利法就能夠幫他把尊嚴找回來,這種安慰法大抵是底層人民面對生活的無力而形成的--種自我激勵,又或者說是自我麻痹。這種精神勝利法幾乎貫穿了整個故事,從某種程度上,體現了以阿Q爲代表的這一羣人思想上的陳舊,以及當時社會所呈現出來的一-種病態。

不僅如此,阿Q的身上還能看到很多人性的弱點,比如虛榮:趙家出了秀才,阿Q便說自己姓趙,儘管從來沒有被承認過,但並不影響他將這作爲自己炫耀的資本。阿Q,我能夠從文中看到的,是虛榮、愛面子、欺軟怕硬,而在這其中,我也能看到來自於底層人民的掙扎,他們沒有什麼文化,對於中國正在發生的變革--知半解,由此也能發現,阿Q不是一個人,而是一羣人。在讀完全文之後,這種感覺越發明顯。

我在想,魯迅爲什麼要塑造這樣一個人物呢?

阿Q並不是什麼大人物,描寫中也沒有很直接的諷刺,僅僅是將阿Q所經歷的事情一點點鋪開,便把一些黑暗的、沉重而又壓抑的現實展現在了讀者面前。尤其是在阿Q在被欺辱之後依舊用精神勝利法安慰自己,他欺負比自己弱小的人,會故意調戲小尼姑。阿Q本身就;是底層中的一員,而正是這樣的事實更讓人覺得諷刺--魯迅把血淋淋的事實攤開給讀者,你看,這就是人性。我不由得想到魯迅棄醫從文的原因,他目睹了國人看見同胞被列強殘忍殺害時的麻木,才使他下定決心,用文字喚醒每-一個國人的民族情感。《阿Q正傳》是從底層人民入手的,剛開始讀的時候,其實我會產生一個疑問阿Q到底是誰?我不明白這一個有些模糊的形象到底有什麼樣的意義。

讀完之後我明白了,阿Q更多程度上只是一個代號、在當時的中國,可能會有很多很多阿Q,他們正遭受着苦難,卻對這些苦難毫無察覺,只是--味地安慰和麻痹自己,同時,他們恃強凌弱、排除異己,這是多麼悲哀而又慘痛的事實啊。

且不談《阿Q正傳》在中國文學史上有着多麼重要的地位,單從我感受到的內容來說,魯迅十分犀利地將當時的中國現狀描寫了出來,或許阿Q到死都沒有想明白,自己到底爲什麼死,但是讀到這篇小說的人會知道,在中國水深火熱的時候,中國人民到底缺少了什麼。

個人閱讀心得要點範文3

六年級上學期老師推薦我們讀一些經典名著,其中給我印象比較深刻的是法國著名作家雨果寫的一部小說《巴黎聖母院》。

讀《巴黎聖母院》的時候漸漸被書中的人物所吸引,吉卜賽少女是一個多麼美麗而又善良的人啊,他因爲不忍心看到詩人甘果瓦被無辜的處死,竟然做了甘果瓦名義上的妻子,從而保存了他的性命,當他看到醜陋的敲鐘人被施以鞭刑,在烈日下曝曬,被大衆嘲笑,善良的吉卜賽少女似乎忘記了醜陋的敲鐘人之前對她所做的一切,又起了同情之心給敲鐘人送水,後來敲鐘人愛上了少女。

這裏不得不說下敲鐘人,敲鐘人卡西莫多相貌極其醜陋,從小就被丟棄在教堂,成了一個孤兒,沒有人關懷他,彷彿他一生下來就是給人嘲笑和愚弄的,但是他內心其實是渴望收到別人關懷,所以當美麗的埃斯梅拉達對他表現出來的關愛讓這個敲鐘人死心塌地的愛上了她,他視她爲女神小心的保護着她,可是美麗的埃斯梅拉達最後還是被他的義父給害死了。卡西莫多憤怒地把他的義父推下鐘樓,最後和埃斯梅達拉死在一起。

這篇小說可以看出無論是美麗的少女,還是醜陋的敲鐘人他們都是善良的,正直的。他們的心靈比起那些有權有勢的人不知要高尚多少倍。這真是一部發人深思的小說。

個人閱讀心得要點範文4

《阿Q正傳》是魯迅《吶喊》中的一篇小說,文中他寫入了阿Q的動作,語言,神態表情以及心理描述,使我身臨其境。

《阿Q正傳》一共九章,寫了阿Q的變化。第一章“序”交代了爲給阿Q作傳的原因,概括了阿Q的身世和此刻的處境;第二章和第三章重點描述了阿Q的精神勝利法,利用別人的痛苦來表現自我的勝利,表現了他妄自尊大,自欺欺人,畏強凌弱和十足的奴相;最後寫了辛亥革命波及未莊以後,阿Q自發神往革命的願望和行動,以及假洋鬼子不准他革命已後,他對辛亥革命的極度失望,反動派竊取革命果實,阿Q被殺的悲慘結局。

透過阿Q的故事,我能夠看出當時中國廣大勞動人民深受封建思想的毒害,精神愚昧。阿Q的愛國,一心向着革命的心使我深受感動,我要向他學習。

阿Q的生活反映了當時勞動人民的辛勞,痛苦。人們都不愛國,都成了假洋鬼子,裏通外國,成了奸細。

由於阿Q的社會地位十分低,他只能靠出賣勞力才能生活,在文章中有寫給人家作短工,割麥便割麥,舂米便舂米,撐船便撐船,但是阿Q他連基本的人生權利也沒有,沒有屬於自我的土地,連一間棲身的房屋也沒有,只好長年在土榖祠裏落腳,然後務必強迫理解有錢人的`欺負,以及村裏人們的戲弄、侮辱,這個現象讓我感到十分的無奈,在現今社會似乎也是有類似的現象發生,似乎有錢人在社會裏就是老大、而沒錢的就只能成爲有錢人底下的玩具一樣被玩弄。在沒有人權的社會裏他的這些做法是否能夠給予同情呢?

這是我看完這本書體會最深和思考的一些地方,對於魯迅先生筆下的中國人雖然被諷刺的一文不值,但是魯迅先生想要告訴我們的就應是不要故步自封,不要只活在自我的世界裏,也不要對人太過自私,不然永遠都不會進步。

個人閱讀心得要點範文5

我已經發現了,無論兩條腿怎樣努力,也不能使兩顆心靈更接近!——《瓦爾登湖》獨居林中篇

假如我們離開了喧鬧的環境,假如我們沒有現在物質生活,假如我們丟掉虛僞的善意,假如我們重新活一回。你是否願意去尋找屬於你的那片寧靜!

對於任何一個人來說,舒適安寧的生活,纔是他們的最終的目標,你的奮鬥,也都是爲了這一切,也都是爲了能夠賺上許多的錢,可以過上比別人更好的日子。當然對於一個人來說,這無可厚非,但是這個社會,現在已經不僅僅是錢了,而是人們已經都沒有喪失了最底的道德底線,爲了錢,可以去做任何的事情。

其實對於很多人來說,《瓦爾登湖》那就是一個無法實現的夢,一個完全烏托邦式的夢,尤其是對於當下的人來說,沒有幾個人能夠真正的做到心如止水。

《瓦爾登湖》在他的筆下,彷彿擁有了生命,那座小木屋,不僅滿足了讀者的幻想,更爲我們營造了一個拷問心靈的場所,一個在物慾橫流時代裏的中流砥柱。梭羅生活在一個工業文明突飛猛進的時代裏,科技進步帶來的物質享受讓許多人都迷失了方向,甘願沉淪在城市裏,以犧牲自由和踐踏人與自然的平衡作爲代價的。作者敏銳地洞察到了這一弊端,並決定用自己的努力,去喚醒沉睡在人們心底的,尚未泯滅的良知,進而改變那種重物質,輕精神的浮誇世風,從而完成一個時代的救贖。

在剛聽說《瓦爾登湖》時,以爲作者是厭倦世俗生活,選擇消極避世,讀了之後才知道他不過是爲了找尋生活的最低成本而自力更生,也因此找到了屬於他的生活方式。

我們都知道,最深刻的道理往往是最簡單的。《瓦爾登湖》向我們闡述了簡與真的守望、虛與實的對比、掙脫現實與走向自我的灑脫。生命的真諦在於我們去如何對待,在物質至上的驚濤駭浪中,是否可以給我們的心靈找一個清淨的港灣。在流言蜚語的滿天烏雲中,是否給真實的自我一絲明亮的陽光。

越黑暗的地方,哪怕一絲陽光,也會那麼耀眼。願你我,向着屬於我們內心的樣子出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