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心得體會 > 小學老師讀《給教師的建議》心得體會

小學老師讀《給教師的建議》心得體會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34W 次

蘇霍姆林斯基建議老師們要讀書,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下面本站網爲大家整理了《給教師的建議》讀書心得體會,一起來看看吧。

小學老師讀《給教師的建議》心得體會

  讀《給教師的建議》心得體會1:

最近我仔細閱讀了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寫的一本書叫《給教師的建議》,書中給教師提出了一百條建議,每一條建議談一個問題,有生動的實際事例,也有精闢的理論分析,很多都是教育教學中的實例。閱讀完之後,感觸頗深,啓發非淺。覺得這本書的內容對我們教師很有借鑑作用。書中既有生動的實際事例,又有精闢的理論分析。文字深入淺出,通順流暢,極便閱讀。下面就簡單地談談自己的一些的體會:

在第二條建議“教師的時間從哪裏來?”中,蘇霍姆林斯基建議教師要讀書,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看到這條建議,我回想一下自身,參加工作到現在,自己真正除了教學必備的幾本教材和教學參考書外,平時的閱讀積累真的不多,自己給自己找藉口說家庭和孩子佔去了大多空閒時間,真的是擠不出時間來閱讀嗎?閱讀的目的,是要使你所從事的這種職業所需要的知識成爲你所具備的知識海洋的一部分,這樣在不單生活中還是在工作中你才能面對一切而左右逢源,遊刃有餘,你不會將你的工作當成一種負擔。

第二十一條建議“興趣的祕密何在”是談興趣的,關於興趣,作爲職業院校的教師,有太多的話要說,誰都知道,興趣是成就一切事業的基礎,是學生掌握知識的動力。而看看我們現在實際的教學生活,恐怕抱怨最多的就是:學生基礎不好、學生對學習失去了興趣,課堂上學生不聽話,紀律差了,苦口婆心地教育起不到成效了,難怪每天被學生折騰心浮氣躁、筋疲力盡了,自己教課也提不起興趣。那麼如何解決這個現實的根本問題。在這裏,蘇霍姆林斯基主要從上課的角度向我們提出了幾點建議,首先我們要將課上得有趣,何爲有趣?就是:學生帶着一種高漲的、激動的情緒從事學習和思考,對面前展示的正理感到驚奇甚至震驚;學生在學習中意識和感覺到自己的智慧力量,體驗到創造的歡樂,爲人的智慧和意志的偉大而感到驕傲。這種對課的描述很令人嚮往,說實話,要想使每一節課上得讓學生感興趣,也是不可能的。那麼,這樣說有什麼意義呢,我覺得蘇霍姆林斯基在這裏還提出了很重要的一點,那就是對知識的興趣的第一個源泉、第一顆火星,就在於教師對上課時要講的教材和要分析的事實所抱的態度。學生沒有興趣,我想作爲老師我們首先要自問一下,你自己對所講的知識有興趣嗎,你有沒有想過辦法去創設情景去激發學生的興趣?先進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有沒有去嘗試?只有我們首先做到了,纔會去激發學生的興趣,纔會不去做傷害學生心靈的事,纔不會對任何事情漠不關心。

書中的第二十二條“爭取學生熱愛你的學科”。看到這個題目,我不禁想到,職業教育針對性是遠大於義務教育的,學生所學的學科很大可能就是他們將來所要從事的職業和行業,學生如果不熱愛所學的學科,那麼他們將來也很可能不熱愛自己的職業,甚至進一步對未來生活失去自己奮鬥的目標,進而失去更多……你的學生熱愛你所教的學科嗎?我認爲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應該儘量讓每位學生感覺像追求幸福、美妙的幻想一樣暢遊在自己的學科領域裏,更重要的是運用不同的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讓學生更具有創造力。

在蘇霍姆林斯基看來,只有學生喜歡上了某一學科,那麼這些學生的天賦素質纔會得到發展,他們的愛好、稟賦、才能、志向才能建議起來。我們也從種種事實可以看到,一個人最終的研究方向或者發展,都可能與他小時候所喜愛的那門學科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繫。那麼如何讓學生喜歡你的學科呢?它所需要的條件太多了,教學中如果教師不能夠非常清楚的領會教材內容,他的講述缺乏情感,那麼學生就會對教學不感興趣,而在沒有興趣的地方也就沒有不隨意識記。這是教師的教育素養的一個非常微妙而又非常重要的特徵:教師越是能夠運用自如地掌握教材,那麼他的講述就越是情感鮮明。

真正的教育能手必有真正豐富的情感。那種對教材的知識很膚淺的教師,往往在課堂上造成一種虛張的聲勢,人爲地誇誇其談,企圖藉此來加強對學生意識的影響,但是這樣做的結果卻是可悲的:虛張聲勢會使人空話連篇,愛說漂亮詞句,所有這些都會腐化學生的靈魂,使他們內心空虛。他們對周圍世界中不懂的東西越多,他們求知的願望就表現得越鮮明,他們對知識的感受性就越敏銳。

在這裏,蘇氏讓我們每一位教師要樹立一個觀念,那就是,要使一個人終於有一天發現自己是知識的主宰者,使他體驗到一種駕馭和規律性的心情。用認識來鼓舞起人的精神——這就是說,要使思想跟人的自尊融合起來。

第四十三條建議“怎樣學習別的教師的經驗”。怎樣學習別的教師的經驗這個問題不論是對於剛參加工作的教師還是其它教師都是應該掌握的。我們學習別人的經驗不是照抄照搬,而是要學習人家的思想。用蘇霍姆林斯基的話說,就是要移植其中的思想,向優秀的教師學習,應當取得某種信念。這一條對於任何一位教師來說都是關鍵的,現在網絡信息十分豐富,是共享的、寬泛的,作爲我們年青教師經常會犯這樣的錯誤,在從網絡或其他途徑學習的時候,全盤照搬人家的做法,也不管理解不理解,也不顧自己的教學實際和學生特點,脫離職業教育與義務教育的區別,結果別人的經驗沒有學到手,自己的特色也形成不了。我們要清楚別人取得那樣的成績,取得那樣的效果,絕不單單是靠簡單的行爲所能達到的。“在教育工作中,沒有一種結果是單靠一項基本的措施就能取得的,實際上每一種結果的取得,往往都是由幾十種、上百種乍看起來跟所研究、觀察、探索的對象相距很遠的,甚至沒有直接聯繫的因素決定的。”

第四十七條:關於教師日記的建議。蘇霍姆林斯基認爲每一位教師都應該寫教育日記,因爲這些記錄是思考和創造的源泉。他用大量的自己和別人事例來說明記教育日記的好處,它可以使你從縱向和橫向兩個方面去全面瞭解一件事情並採取相應的措施,最重要的是這是促進自我成長,提高自身素質的十分重要的一種手段。在上次學校要求寫德育案例的時候我就覺得無從下筆,當時真後悔在平時沒有養成記日記的習慣,通過記日記的方式把平時發生在班級裏或某個學生身上的事情記錄下來。

綜觀全書,關於教師怎樣對學生進行智力教育,可把作者的建議歸納成以下幾個觀點:第一,教師要有強烈的責任心,要能通過課堂來開發學生的智力和潛力。第二,一個學校必須有豐富多彩的智力生活。第三,必須保證基本技能、基本知識的掌握和所學技術知識的積極運用。第四,必須激起學生高昂的情緒,培養學習興趣進而培養出對未來生活和工作的興趣。

讀了這本書後,我覺得自己真的是獲益匪淺,它教會我應該如何去閱讀,如何去學習,如何提高自身的修養,豐富自身的知識水平,真是一本值得用心的閱讀的好書!

  讀《給教師的建議》心得體會2:

最近正好有機會拜讀了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靜下心來細細品位,在那些樸實無華的文字背後蘊涵的是如涓涓細流般的教學理念和反思。我是第一次承擔一、二年級的教學任務,之前我一直認爲現在的一、二年級學生在學習上不會存在太大的問題,有良好的學前教育和家庭教育作後盾,學生的學習應該是得心應手的,但是短短的兩個月的時間已經徹底改變了我一有的想法,學生的基礎差異之大、反應速度之大都是令我驚訝的。有時候我甚至在懷疑自己的教學能力是否出現了問題。就在這時候我接觸到了這本書,裏面有關介紹兒童特點和後進生的文章對我啓發很大,看了後確有豁然開朗的感覺。

書88至94頁中作者給教一年級的老師提出了一些建議,還提出了要研究孩子們的思維特點。蘇霍姆林斯基提到,醫生在對病人進行治療的時候,首先是細心地研究病人的機體,找出疾病的根源,以便着手進行治療。一個人的思維有兩種類型:一種是邏輯思維,一種是形象思維。這兩種思維是客觀存在的,那麼我們的學生對學科的偏好也是情理之中的,作爲老師首先應該承認這種差異,尊重這種差異,只有這樣才能平靜地接受他們的一些“落後”。但是更重要更需要我們花時間去做的是,怎樣平衡學生這種片面的發展。在教學過程中也應當深思熟慮地、仔細耐心地研究兒童的智力發展、情感發展和道德發展的情況,找出他們在學習上感到困難的原因。

或許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嘗試去努力:

一、教會他們閱讀。國家教育總督柳斌說過:“一個不重視閱讀的學生,是一個沒有發展的學生;一個不重視閱讀的家庭,是一個平庸的家庭;一個不重視閱讀的學校,是一個乏味的學校;一個不重視閱讀的民族,是一個沒有希望的民族。”有經驗的生物、物理、化學、數學教師,在講課的時候,好象只是微微打開一個通往一望無際的科學世界的窗口,而把某些東西有意的留下來講,學生看見了越過必修的大綱教材的可能性,到浩瀚的知識海洋中去游泳的前景激勵着他—青少年一心想要讀那些書,這也就是閱讀的興趣。是啊,這段話發人深省,讓我從中領悟到如何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 作爲一名數學老師,也可以爲學生提供一些閱讀的空間,讓學生通過上網或從課外書籍中尋找閱讀一些與數學有關的資料、背景;在課堂學習中也要選取適當的時機讓學生自主閱讀課本,提高自學能力,這也是一種學習的能力的培養。

二、要教會他們思考。很多學習上存在困難的學生是因爲不願意動腦筋,將學習當成一件苦差使。 “無論一個兒童感到如何困難,他都應當學會思考。應當使書籍成爲他的歡樂的源泉。語言應當進入他的精神世界,成爲他個人的財富。”學習落後的兒童,我們在幫助他們時,不是直接給予他答案,而是一步步引導他去自己尋求答案,使他學會思考。作爲老師,要給他們提供一些思考上的幫助,創造一些思考上的“樓梯”,設計一些有梯度的問題。

三、珍視他們的好奇心。人的思維是從疑問開始的,我們要特別珍視兒童在成長過程中對事物所具有的好奇心,“好奇心的根源,就在於我們成年人不斷地把物品、事物、現象展示在兒童面前,我們在兒童面前展示的物品、事物和現象越多,他應付產生越來越多的疑問,他就越加感到驚奇和高興。”

四、給於他們學習的自信。孩子的心理是敏感而脆弱的,有時候一個無意的動作就會給他們的心靈烙上深刻的烙印,一句簡單的表揚都會在他們的心理激起層層漣漪。以前班上有個學習很困難的小女孩,就因爲我讓她每天幫我收作業本從此數學課就成了她最盼望上的課了,她和媽媽的交流更是震撼了我的心靈,她說從一年級到五年級了,這是她第一次有機會幫老師做事情。看着她每天那麼負責地收着作業、上課時那麼端正地坐着、那麼認真地聽着,我的心裏真有些說不出的滋味,這個柔弱的小女孩用她的天真、執著觸碰着我心靈最柔軟的角落,我開始思考是什麼讓我變得冷漠?是我自己還是這個繁雜的社會?我是否能堅守住這片柔軟的角落?讓我們努力地去做吧:在批評時注意點方式方法,在責問時多點耐心傾聽,多給他們學習的信心!

那麼是不是做到了上面這些就一定能使學習困難的學生學習變得好起呢,不一定吧,應該說,一個孩子的變化遠不像我們想象得那麼快,它需要時間的考驗,需要我們教育者以極大的耐心去澆灌這些剛剛萌醒的智慧的幼苗。多點耐心、多點希望!

  讀《給教師的建議》心得體會3:

在十多年的教學經歷中,我常常思考, “課堂的本質和教師的價值在哪裏”?讀完《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許多疑問似乎豁然開朗。《給教師的建議》一書是蘇聯當代著名教育家瓦.阿.蘇霍姆林斯基爲了解決中小學的實際問題,專門爲中小學教師寫的教育經典叢書。儘管今天的教育形勢與蘇霍姆林斯基寫書的年代相比已經有了很大的變化,但他那閃光的思想,精煉的語言,對我們今天的教育工作者來說絲毫不顯過時,它就像一場及時雨,滋潤着我乾渴的靈魂,它就像與我面對面一樣,針對我的苦惱與困惑娓娓道來,

常讀常新,每次讀都有新的收穫和體驗。下面我主要談談閱讀《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中“關於獲取知識”這一內容的心得體會。

一、課堂的關鍵應該是讓學生有促進智力才能發展的積極的思考。

在“關於獲取知識”一節中,蘇霍姆林斯基提到“教給學生能借助已有的知識去獲取知識,這是最高的教學技巧之所在”,這句話是對我們教師提出的要求,也是我們教師在教學中應該首先考慮的問題。

如何讓學生藉助已有知識去獲取新的知識呢?蘇霍姆林斯基舉了一個例子,是他教學生學習“光合作用”,他找到了知識之間的聯接點,將這個聯接點與學生已掌握的知識聯繫起來,促使學生產生疑問,使他們有探索的慾望,這樣在學生已有知識的基礎上加上教師適時、適當的點撥,就可以讓學生感覺到思維的樂趣,並且主動地獲取知識。讀到這裏我不由得想到了自己平常的教學工作,比如在教學生識字時我常常會讓學生運用找形近字法,加偏旁、換偏旁法等方法識字,而這些方法恰恰都是讓學生藉助已有的知識去獲取新知識,這時的學生不僅學起來容易而且學習熱情高漲,而學習熱情高漲的原因也正是因爲他們感覺到了思維的樂趣。讓學生時時能感受到思維的樂趣這正是我課堂教學所努力的方向。因爲真正的課堂應該是充滿了學生積極思考的智慧火花的場所,分數僅僅是去鼓勵他們的工具,能使他們體驗到學習取得成績的快樂。

二、要使學生獲取知識,教師應該引導學生產生疑問。

“獲取知識——這就意味着發現真理、解答疑問。你要儘量使你的學生看到、感覺到、觸摸到他們不懂的東西,使他們面前出現疑問。”我們要能“對教材進行深思熟慮:找出因果聯繫正好在那裏掛鉤的、初看起來不易覺察的那些交接點,因爲正是在這些地方會出現疑問。而疑問則能夠激發求知的願望。”

是啊,我記得曾經有人說,沒有問題是教學的最大問題。教學需要用問題來貫穿教學過程,用問題來驅動學生的興趣,用問題來促進學生的行動,用問題來提升學生的思維。因爲教學就是一個從“已有問題”發展到“沒有問題”的明朗過程。教學也需要用問題來延續教學進度,用新的再生性問題來引發學生對下一次學習的期盼與預習。因爲教學還是一個從“沒有問題”發展到“又有問題”的開創過程。

這些都在告訴我們問題是發動教學和發展教學的“油料”,真正的教學應該是問題教學,每堂課都經歷一個不斷製造問題、解決問題、發展問題的循環遞進過程。因此我們課堂提問點應該恰當到位。記得在教學《草船借箭》一課時,我先讓學生針對課題質疑.學生問:①誰向誰借?②爲什麼借?③怎樣借?這一系列問題引起了學生認識上的衝突,激起了探究慾望。學生還針對中心句:“周瑜長嘆一聲,說:“諸葛亮神機妙算,我真比不上他!”提出:①諸葛亮敢於用草船借箭,他算對了什麼?②從“神機妙算”中看出諸葛亮是怎樣的一個人?學生因爲有了求疑解題的心理,所以積極參與課堂教學活動,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討論,積極舉手發言,學習興趣非常濃厚。其實課堂的提問決不是師生簡單的對話,而應該是鋪墊學生獲取知識的臺階。好的提問就應該像節奏明確的鼓點,讓學生能踏出優美,就應該像傳出的到位球,讓學生能扣出精彩。

三、教師要對教材和學生有充分的瞭解。

我們要能提出恰當的問題,除了對教材知識點的內容、背景和銜接點熟識,還需瞭解“學生以前在閱讀書籍的過程中以及在勞動過程中所掌握的知識的全部儲備”。這樣才能“知道哪些東西要講,而哪些東西則留着不要講完”。同時,我們要對學生的情況瞭如指掌,知道“可能一個學生記住了所學的東西,而另一個學生卻有所遺忘。”我們要找到遺忘學生知識的脫節點,以恰當的形式指導他,“按照他自己的路子,從意識的倉庫裏把所儲存的東西抽取出來;而如果在意識的倉庫裏的某個地方正好是個空白,如果有些人的思路在某處斷了線,那我們就得補充講解,填補這個空白,克服思路脫節的現象”

。我們要了解每個學生知識的狀況,瞭解脫節處和空白點,並有針對地運用適合學生本人的方法,這就是教學效果提高的關鍵。凡是學生的知識並沒有什麼空白和脫節的地方,就可以只加以簡短的講解。

四、課堂形式要圍繞課堂本質的需要。

對於課堂教學的形式,蘇霍姆林斯基提出“不一定要把學生一個接一個地喊起來回答問題,聽他們說些什麼,然後從他們的零散的回答裏湊成一個總的答案。這樣的做法只能造成表面上的積極性,而不一定能調動每一個學生的真正的思維積極性”,“一旦引起學生的疑問之後,我就自己來講解教材,而不喊學生起來回答一些個別的、零碎的小問題”,“這裏沒有那種表面上的積極性,學生們雖然沒有開口,沒有回答問題,沒有相互補充,但這是真正的獲取知識”。課堂的教學形式要圍繞課堂的本質來選取,即要引導每個學生積極思考,獲取新知識,促進智力的發展。在我的課堂教學中我會把大部分時間留給學生自主閱讀思考,培養學生自主閱讀潛心感知教材的能力,進而養成探究問題的學習品質,在學生有了充分的自我感知的基礎上進行討論,在我的指導下分工合作,解決探究問題。這樣,學生該自主時自主,需要合作時合作,大大提高了學習的效率。其實隨着“課改”的推進,我們看到許多新穎的課堂教學形式,但不管形式如何,如果沒有真正激發學生積極思考,促進智力的發展,那就是華而不實的。

在“關於獲取知識”一節中,隨處都能體現蘇霍姆林斯基尊重學生,面向全體學生的教育思想。作爲站在講臺上的一線教師,對照蘇霍姆林斯基對教師提出的建議,雖然發現自己在很多地方已經在努力實踐,但我也深感自己教學的欠缺。我不能只滿足於把教科書上的內容機械地按照課時要求完成,應該也必須知道“哪些東西要講,而哪些東西則留着不要講完”。我不能心中只有一本規定的課標,還需要了解“學生以前在閱讀書籍的過程中以及在勞動過程中所掌握的知識的全部儲備”,要了解全部教材之間的因果關係,要有“第二課標”藉以指導學生課外閱讀,開闊視野,以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我更不能只挑剔學生的不足,滿足於大面積學生對知識的需求,而應該細心地分析每個學生的狀況,引導每一個學生在其現有水平上得到提高。閱讀這本書,感受着大師真摯的教育情懷,也使我更明確了今後努力的方向。

作爲教育工作者的我,每一次心與書的交流,都是一種陽光的沐浴、雨露的滋潤,也是心靈的滌盪與素養的提升。經常走進大師的心靈,與聖賢對話,能夠使我體悟教育真諦,最終超越昨天之自我,實現人生之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