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心得體會 > 教師讀靜悄悄的革命心得體會

教師讀靜悄悄的革命心得體會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77W 次

“靜悄悄的革命”是對教師“心靈的革命”,雖然來勢並不兇猛,卻能讓我們感受到這種革命的力量。下面請看本站網小編爲大家整理的教師讀書心得體會,希望對你有幫助。

教師讀靜悄悄的革命心得體會

  教師讀靜悄悄的革命心得體會一:

好的教育書,不僅應該具有一定的理論背景,能洞悉問題,更重要的是它應該經過實踐的檢驗,對具體的教學實踐有指導意義。《靜悄悄的革命》正是這樣一本耐人尋味的好書。該書的作者佐藤學先生的大名雖然對於我來說是陌生的,但當我閱讀了《靜悄悄的革命》一書後,我被書中深入淺出的課程觀、教學觀、教師觀、師生互動觀等所啓迪,佐藤學先生的平易、深刻、務實的作風讓我油然而生了欽佩之情。書中對許多教育實例的剖析和論述對我們一線的教師來說頗有啓示。“跨越國界相互學習”,這是作者和譯者的希望,也是我讀這本書的目的。

一、傾聽比發言更重要

互相傾聽是互相學習的基礎。佐藤學教授在這本書中非常強調“傾聽”的重要性。

傾聽這一行爲,是讓學習成爲學習的最重要的行爲。善於學習的學生通常都是擅長傾聽的兒童。只愛自己說話而不傾聽別人說話的兒童(人)是不可能學得好的。學習,一般認爲這是能動的行爲,但不應忘記的是,在能動的行爲之前,還有傾聽這一被動的行爲。學習,是從身心向他人敞開,接納異質的未知的東西開始的,是靠“被動的能動性”來實現的行爲。

--摘自《靜悄悄的革命》第 72頁

如果我們希望在課堂上更好地培養學生的言語表現能力的話,那麼與其鼓勵他們發言,不如培養其傾聽的能力。這看起來好像離得遠些,其實卻是一條捷徑。在教室裏,傾聽的能力培養起來之後,課堂的言語表現纔會變得豐富起來,而不是相反。

--摘自《靜悄悄的革命》第 27 頁

首先教師要學會傾聽每個孩子的發言。教師往往想讓孩子多多發言,在聽他們發言時,心不在焉地想着“下一步該怎麼辦”,於是便希望孩子的回答和自己的考慮是一致的,當回答有一點偏差時只需一點點粉飾,而出現異向的回答時,教師會從容請他再作思考,請其他小朋友回答。記得我上小學時有一篇課文講述的是解放軍駐守一個小島,好象說到他們每天會給島上的樹澆水等等,集體情節記不清了。只記得老師要我們描述解放軍叔叔的行爲說明了什麼,有好幾個同學的發言都與老師預想的相差甚遠,於是老師責怪我們不專心、不動腦筋,還一個勁得讓我們再想“標準答案”。當時教室裏一片寂靜,真的是一根針掉在地上的聲音都能聽得一清二楚。最後老師點到了我的名字:“你來說說。”我從牙縫裏小心翼翼地擠出了幾個字:“說明解放軍叔叔愛小島就象愛自己的家一樣。”老師一聽來了勁:“用四個字來說。”“愛島如家。”老師這才滿意得笑了,教室裏傳出同學們如釋重負的嘆息聲,教學才得以進行下去。我無意於譴責我老師的言行,只想說明如果我們一味的要求孩子們按我們預想的結果回答,會給孩子的心靈造成不必要的傷害。

實際上,仔細地傾聽每個孩子的發言,積極地應對纔是我們應該做的。精彩的發言要鼓勵,膽怯的發言要啓發,錯誤的發言要引導,更重要的是要聽到孩子的話外之音,並抓住有價值的發言與他們形成對話,引導其他學生進行深入探討,讓每個孩子都安心發言,無拘無束地交流。因此,形成互相傾聽的教室的第一步,是教師自身要自始至終地保持專心專意地、鄭重其事地聽取每個孩子發言的態度,認真地聽取每個孩子的發言並做出敏感地應對,慎重地選用每個孩子都能理解的詞語講話,這樣,孩子之間纔會開始互相傾聽,才能在教室裏形成仔細傾聽別人的講話、互相交換意見的關係。

其次是孩子要學會傾聽其他小朋友的發言。善於傾聽不僅是尊重他人、禮貌、修養的體現,更是一種重要的學習方法,善於傾聽別人的發言、善於從別人的發言中汲取、善於與別人交流自己的思想,這是多麼重要的能力啊!所以,佐藤學教授在書中說:“我們應當追求的不是發言熱鬧的教室,而是用心地相互傾聽的教室,只有在用心地相互傾聽的教室裏,才能通過發言讓各種思考和情感相互交流,否則交流是不可能發生的。”“在教室的交流中,傾聽永遠比發言更加重要。”

我和孩子們一起討論:你給大家講故事或者回答問題時,最希望別的小朋友怎麼做呢?他們說:“別的小朋友要聽我講話。”“大家要仔細聽。”於是我告訴他們:“認真傾聽別人的發言是對別人的尊重,我們都是有禮貌的好孩子,別的小朋友在講話的時候我們一定要仔細聽。”當小朋友回答問題時,我會用眼神、手勢等內肢體語言,提醒其他孩子仔細傾聽,有時會給其他孩子佈置任務“你覺得他哪些地方講得很好呢?”這樣一來,他們聽起來就比較認真了。

過了暑假,我班上的孩子們就要成爲大班的哥哥姐姐了,我會採取各種有效的策略鼓勵他們認真傾聽,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同時自己也要注意傾聽孩子們的心聲,敏感地捕捉教育契機和教育信息。儘可能地創造“潤澤”的氣氛,讓每個孩子都感受到自己的存在得到大家自覺地尊重。

二、積極參加公開研討

雖說只要把日常上課的情況如實地呈現出來就行了,但是隨着公開研討會日期的臨近,每個教師多少都會有點擔心。授課是不可能完美無缺的,無論是怎樣出色的公開課,也都會有這樣那樣的不足之處。何況,在某些人看來是精彩的課,換了別的參觀者,評價可能正相反。因爲參觀者的教育觀和教學觀是不同的,對授課情況的評價當然也就千差萬別。正是這種不確定性,使上公路開課的教師的膽怯、不安有與日俱增的傾向。

--摘自《靜悄悄的革命》第 87 頁

剛走出校門的時候,對公開教學沒有懼怕的情緒,真可謂“初生牛犢不怕虎”。隨着從教時間的增長,隨着年齡的增加,對公開研討似乎越來越害怕,常常緊張得睡不着覺,頭腦中一片空白。在佐藤學教授看來,爲什麼教師們都一絲不讓地死按住門把呢?主要原因有兩個:一是我們教師的文化,不想在同事面前暴露自己的弱點,不願意自己的工作方式被別人指手畫腳。“我不會對別人的事說長道短,同樣的,也不希望別人來干預我的工作。”第二個主要原因在於我們的研討往往是集中在評價課的好壞上,加上評課人又帶着各自的標準和立場,這使得教師們陷入了極大的不確定性的恐慌之中。

我想正如佐藤學先生所說的,我認爲自己盡了最大的努力在工作着,當然希望自己所做的能得到別人百分之百的肯定。在這種思想的左右下,有時在設計活動時,甚至會考慮“如果這樣做,別人會XX說。”但是經過許多次公開教學,我發現自己最大的進步就是考慮問題比較全面,會注意細節方面。

經過佐藤學先生的教誨,我明白了“只要平時以真誠的態度面對每一個學生,認真地培育他們的學習方法,那麼根本不需要害怕。就算當天的授課以失敗而告終了,我們要傳遞的信息也傳遞出去了。”在聽取別人的公開教學時,我們應該抱着“無論從哪次活動我們都能學習到什麼”的想法,把原先放在教室後面的凳子向前移,移到孩子中間,這樣纔不至於只看得到教師的“表現”,被頭腦中的條條框框束縛住自己的眼睛。分享和談論活動中的樂趣和困難,進一步地形成同事間真正的互相交流和合作。從研討會上獲得樂趣和收益,不會再對公開課感到懼怕,甚至會要求開放日常的課堂。

三、邁向“學習共同體”

我覺得這本書裏最讓我感動的一點就是,書中不僅關注了學生的發展,也關注了教師的發展。這麼多年來,學生越來越得到大家的關注,這是一個時代的進步。但我們多麼希望在這洪亮的聲音中也能聽到關注教師的聲音,千萬別讓教師成爲教育的“弱勢羣體”。

所以,佐藤學教授在本書中提出未來的學校應該是一個“學習的共同體”,學校不僅要成爲“學生相互學習成長的地方,而且也要成爲作爲教育專家的教師們相互學習成長的地方,成爲家長和市民參與學校教育、相互學習成長的地方。”的確,教育絕不僅僅是學校的事,她是全社會的事,學校、教師只有和家長、社區、社會聯繫起來,教育的天地纔會更廣闊。

讀完這本書,我覺得日本的學校教育中家長的參與面真廣,不僅有家長授課,更多的是家長協助教師幫助學生學習;家長不僅參與自己孩子的班級的教學協助,還參與其他班級的教學協助。這樣一來,家長對學校教育教學的參與就不僅僅是站在個人的立場,而是真正站在促進學校發展的角度。我們現在也非常強調與家長、社區的聯繫。記得有一次我邀請了家長來給孩子們介紹自己的工作,重點請幾個家長做了準備,他們帶了圖片、照片等資料,用深入淺出的語言進行講解,雖然那些家長的教育方法遠不及老師,但孩子們卻聽得非常認真。教育本就應該是多樣化的,孩子可以從家長那裏學到老師那兒學不到的東西。我們還利用一些傳統節日邀請家長一起來和孩子們開展親子活動,瞭解民族文化,加深親子間的情感。我園的課題是“科技小製作”,在實踐中,我們利用社區資源,引導幼兒進行觀察、探索。請家長和幼兒一起收集有關資料、準備活動材料,並將幼兒的製作進行展示,請孩子們回家介紹自己如何製作的,其中蘊含着什麼祕密。家長參與的積極性越來越高。但是我園的家長多是經商的,頗有經濟頭腦,對孩子教育的關注程度還是不夠的,在某些活動中,來園的基本是爺爺奶奶級的人物,爸爸媽媽總以自己“忙”爲藉口。在新的學期,我會加強和他們的溝通聯繫,逐步把他們“吸引”到教育教學之中,提高他們對家庭教育重要性的認識,爲邁向“學習共同體”而努力。

“‘勉強’是不斷地以結束爲標誌來劃分、區別學校中學習的進程的,而‘學習’卻是不斷地準備新的開始,如‘沒有終結的故事’一樣。”

我將以佐藤學先生的這句話爲精神動力,不斷追求新的開始,一步一個腳印地開展教育教學工作,讓我和我的孩子們一起快樂,一起進步,一起收穫。

  教師讀靜悄悄的革命心得體會二:

間讀了《靜悄悄的革命》一書,對此也深有感觸。

我們說,學生、教師、教材,學習環境是教學的四大要素,在當今社會之中,我國教育界反覆強調,形成一種共識,,那就是課堂教學多一些互動,多一些精彩,強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要發揮其主體性的作用,然而在現實生活中,果真如此嗎?其實有些課上得轟轟烈烈,熱熱鬧鬧,從表面上看是達到了學生主體性的作用,其實在本人看來,那只是教師教學中的一種虛假的主體性,不過是走過場的教學上的形式主義。

其次,我覺得,閱讀教學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爲,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新課改中特別提出,要讓學生拓展自己的視野,有自己的心得,提出自己的想法,這裏反覆強調的是自己,,即學生的的主體參與,要讓學生髮表自己獨特的見解。因此,正如本書中所提到的,學生的學習過程也應該是個沒有正確答案的學習,語文學習,它不像數學、英語學科那樣,答案比較單一,比較標準,語文學習,,它本身答案的指向空間較大,語言材料往往是多義的,人的個性、經驗、表達的不同使得對語言材料的反應也往往是多元的,即使是一個人在不同的時期,對同一材料完全有不同的見解。英國教育學家洛克說過:“每一個人的心靈都像他們的臉一樣各不相同,正是他們無時無刻地表現自己的個性,才使得今天這個世界如此多彩,,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爲,其閱讀中理解、感悟、體驗、想象必然會有不同,甚至可能完全不同,因此,閱讀中的答案也應該是多樣化的。比如詞語“好象”,如果要讓學生得出它的近義詞,則可以用不同的答案來替代,可以是彷彿,也可以是似乎,猶如、如同,可見,我們的老師在設定答案時,不能用答案筐來封閉學生的思想,而應該集中所有學生智慧的火花。

最後,我覺得學校應當成爲學習的共同體。我們說21世紀的學校應當成爲學習共同體的學校。在一個學校裏,不僅學生之間要相互學習,隨着許多科學技術的發展,祖國變得日新月異,蓬勃發展,一個學校要發展,一個學校要進步,作爲教師,也要認識到知識更新的重要性,在學校裏,教師也應該邊從事教育邊相互學習,甚至教育行政人員、家長和市民也要學習和提高。在學校中,必須要有相互的目標,教師間要形成一種合力或凝聚力,共同爲學校的發展出謀劃策,教師間在相互探討,相互學習中促進大家的共同成長。我覺得這既是知識經濟的要求,更是終身教育的要求。

我想:《靜悄悄的革命》是根據當今歷史條件下的一場教學改革,這場改革是發揮學生多元化個性的革命,根據二期課改的精神,促進教師自主性、創造性的一場革命,學校要寬容、平和、耐心地去教育每一個學生,讓我們在靜悄悄的課改大環境中共同促進新課改的成功和發展。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春,我相信,只要我們全體老師的共同努力,新世紀的課該將會走進一片更加燦爛的天地。

  教師讀靜悄悄的革命心得體會三:

幾年之年,就耳聞有這樣一本神奇的書。對於教師,聽說也是一本非讀不可的書籍!正是這種好奇心的驅使,我硬是自己掏錢復印了一本。初見書名,並不明白所謂的“靜悄悄的革命”指的是什麼,更不知“革命”的結果是怎樣的。儘量靜下心來慢慢地讀,才發現“靜悄悄的革命”講述的乃是教室裏的一系列變革:即“通過和事物對話,和他人對話,和自身對話的活動過程,創造一種活動的、合作的、反思的學習”。原來,在我們看來很司空見慣的教室裏卻可以暗涌着變革的潛流--看不見大刀闊斧,看不見硝煙瀰漫,但這一切,的確正在發生着。從打開扉頁的那一刻起,我的懵懂,好奇……慢慢都得到了迴應和解答。用“震撼”一詞形容我閱讀後的感受,並不是誇大其辭。

思想很重要,但是能靈活運用到教學實踐中,更應是重中之重!所以,今天,我想拋磚引玉,在這說說此書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細節,以便能更好地指導我們的教學實踐。

細節一:“應當追求的不是發言熱鬧的教室,而是用心地相互傾聽的教室。只有在用心地相互傾聽的教室裏,才能通過發言讓各種思考和情感相互交流,否則交流是不可能發生的。”

“‘聲音再大一點!’‘再清楚一點!’”都是我們如今教室裏使用頻率最高的詞彙。比起擅長髮言的學生來,那些在學習上不多言語,然而善於傾聽的學生儘管應該被評爲優秀,但在一些期末的通知書上卻常常被寫上“更加積極地發言吧。’”這些看似鼓勵卻有些漠視學習方法的話語。學習,本身,就是從身心向他人敞開,接納異質未知的東西開始的。在發言這件事上,也許並不是態度的問題和能力的問題。或許是一種我們可以接納的學習方式。關鍵是如何引導學生傾聽,打造高效的課堂,是值得我們教師深刻思考的一項重要的課題!

細節二: “主體性神話”是一種虛假性神話。

佐藤學關於“主體性神話”的論述主要有三點:一是,所謂“主體性”神話是將學生與教師的互動、與教材以及學習環境等割裂開來,讓教育成爲僅僅針對學生的需要、願望、態度等學生自身的性格取向來進行的神話,成爲把學習理想化爲只由學生內部的‘主體性’來實現的神話。

二是,“主體性”神話“認爲一切自主的學習都是理想的學習。”

三是,“‘主體性’神話是在將教學中的‘自學自習’理想化,將‘自我實現’或‘自我決定’等理想化之後而產生出來的,即讓‘自學學習’、‘自我實現’或‘自我決定’均體現獨立自學之理想。

但是,在教材、學生、教師等同時介入的教學過程中,單將其理想化是不行的。學生自立、自律的學習必須在與教師的互動中,在與教材、教室中的學生以及學習環境的關係中來加以認識。學習只在於教師、教材、學生、環境的相互關係中,才能夠得以生成、發展,兒童的‘主體性’不是和這一切毫無關係而獨自起作用的,學生的需要、願望、態度等也不是在這些關係相互作用之前就存在的。佐藤學關於“主體性”神話的論述對我們的啓發很大。在當前如皋區域推進的活動單導學課堂中,語文教師們普遍已經拋棄了傳統的“灌輸式”教學,按照新課標倡導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新理念去教學,強調以學生爲主體,教師少講甚至不講,於是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即從“灌輸式”教學變成“放羊式”教學,學生熱鬧討論的背後,是學生討論探究的無序性,是教師教學管理的不作爲。對於學生討論的結果,因爲教師缺少前期的深入思考,往往提不出指導性意見,當學生提出一些超出教師預設性的問題時,我們有時會含糊其辭,不置可否。這樣一來,學生的探究就沒什麼價值可言了。最終會讓孩子失去探究學習的熱情。我想這種“放羊式“教學便是佐藤學批評的“主體性”神話。

細節三:要打破這種“主體性”絕對化的傾向,教室中應建立一種以“應對”爲中心的學習和教學。這種學習和教學方式要求教師在教室要面對每一個學生,“量體裁衣”,與一個一個的學生展開對話,而不是以羣體爲對象進行談話。要求做到善於“傾聽”學生的發言,千方百計地促進交往,讓學生在交往中共同成長。這種教學方式被佐藤學稱爲“交響樂團式”的教學。

交響樂團式的教學固然重要,也是一種理想的課堂,試想:人人思考、人人樂於交流、人人樂於表達,誰不需要?但我認爲“量體裁衣”也是十分重要或是不可忽視的。我們需給學生一一對應“做衣服”,不僅僅是給那些不能達到目標的孩子提供具體的幫助,也是教師從教學展開之可能性的角度,去發現個別差異的絕好機會。如果我們在與學生一一對應的過程中,在不斷生成新的內容的同時,能引導其他同學去傾聽、去思考,去交流,最終必將達到“交響樂團”式的教學。”量體裁衣“的過程當屬“交響樂教學”的前奏。

在這本娓娓道來不失清雅的小書中,我看到了日本小學爲學生的能力發展、健康成長所作出的實實在在的努力,看到了爲人師者兢兢業業、不懈努力的赤誠之心,更看到了像佐藤學先生這樣孜孜不倦的教育者、教育家的真知灼見。更多的“革命”有待細細咀嚼。而我願在教育的這條路上,看得更透,學得更多!謝謝大家的傾聽,更希望傾聽到大家的“對應”!!


1.2017教師繼續教育學習心得

2.精選2017語文教師師德師風學習心得體會

3.2017年教師外出培訓學習心得

4.2017年小學教師外出學習心得體會

5.2017年寒假教師培訓學習心得

6.2017小學繼續教育學習心得

7.2016語文教師業務學習心得體會

8.2017年小學教師政治學習心得體會

9.2017年寒假教師政治學習心得體會範文

10.2017年寒假師德培訓心得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