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心得體會 > 【熱門】數學教學心得體會模板9篇大綱

【熱門】數學教學心得體會模板9篇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52W 次

當我們有一些感想時,可以尋思將其寫進心得體會中,如此就可以提升我們寫作能力了。相信許多人會覺得心得體會很難寫吧,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數學教學心得體會9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熱門】數學教學心得體會模板9篇

數學教學心得體會 篇1

本學期我擔任一年級數學教學工作,作爲剛接觸一年級的教師,由此感受到自己肩上的擔子之重。由於數學教學經驗尚淺,因此,我對教學工作不敢怠慢,認真學習,深入研究教法,虛心向其他教師學習。

經過幾個月的努力,可以說緊張忙碌而收穫多多。

數學是學習現代科學技術必不可少的基礎和工具。由於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數學的功能不斷擴大。它在日常生活、生產建設和科學研究中,有着廣泛的應用。因此,掌握一定的數學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是我國公民應具備的文化素養之一。

數學知識來源於生活,學習數學要與實際生活聯繫起來,這樣才能學以致用。如脫離生活而只知盲目計算,就會變成紙上談兵,變成書呆子,鬧出大笑話。那麼,怎樣讓學生在學習數學時與實際生活聯繫起來,用所學的知識和方法去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呢?下面我就談談這一學期來的做法。

  一、在知識與技能方面

在實際的情景中能正確的認、讀、寫20以內的數,並能認識記數單位個、十,知道20以內數的組成和順序,學會比較20以內數的大校結合具體情景,進一步體會加減法的含義,會計算20以內數的加減法,結合現實教材,初步學會估算。

在現時的情景中,能正確認識整時,半時,幾時剛過和快到幾時。

培養從生活情景中抽象出20以內的數的認識,培養了學生的觀察、分析、抽象概括能力,建立初步的獨立思考和探索的意識,初步形成估算的意識。在認識圖形的過程,發展了學生的觀察、想象思維和操作的能力,形成了初步的空間概念。

  二、能力的培養

在現實的生活中能與同伴交流,發現並能提出問題發展學生的應用意識,感受到同一問題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決。初步學會解決問題形成初步的創新意識和實踐的能力。在他人的鼓勵和幫助下,對身邊的數學產生好奇心和興趣,能積極的參與到數學活動中去。瞭解可以用數和形來描述某些生活現象,獲得成功的體驗,增強學好數學的信心。數學知識的抽象性很強,而小學生卻是以形象思維爲主。爲此,我在教學新知時儘量利用生活中的感情材料進行直觀教學,使學生便於理解和掌握。如:在教學“簡單減法應用題”我先拿來5個蘋果,把其中2個送給一個同學,再讓學生根據我的做法用兩句話表達出它的意思,此時學生能說:有5個蘋果,送給x x 同學2個,還剩3個。在這道題的基礎上我又讓學生根據自己喜歡和物品自由的編一道應用題,學生很快就編出了很多,我抓住機會告訴學生像這樣的題目在我們的數學裏叫做應用題,從而初步瞭解了應用題的概念。再如:教學“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時我先介紹常見的電冰箱、粉筆盒、墨水瓶等實物後問:誰知道它是什麼形狀的?在此同時也讓學生進行討論、探索長方體跟正方體的特徵,一下子說出了很多,最後,我要求學生用硬紙分別做一個正方體和一個長方體。這樣,學生對抽象的長方體和正方體有感性的具體認識容易記憶,懂得運用,爲學習它們的表面積打下了良好的基矗

在本學期,我所擔任一年級數學的同學都存在着智力上的差異,由於每個兒童的生活條件、家庭背景、心理水平、思維方式等不同,他們對同一數學問題可能有不同的思路和策略,不能過分強求一致。所以我注重算法多樣化,允許每個兒童以自己不同的方式去學習數學。例如:教學“9+5”時,可以是“4+5+5”也可以是“9+1+4”或者“4+4+1+4+1”等。針對學生的解答的方式,再引導學生用自己最喜歡的方法來解答。對能解答出得數同學我都給予肯定,通過不同的方式給獎勵,讓他們體驗到創造之樂,增強了學好數學的信心。同時,也讓學生體會到了不少數學問題是從實際中來的知道數學與生活緊密聯繫,它來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

  三、在教學中注意了以下幾個問題:

實現了多維目標把握了新課程倡導的新理念,從知識能力方面確立教學目標,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教學中創設生動有趣的教學情景,引導學生數學活動,幫助學生在自主探索的活動中,理解知識和掌握技能,體會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教學活動的經驗。

在教學中改變了教師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現象,努力的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使不同的學生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允許學生根據自己的需求有選擇完成練習題,最大限度的滿足學生的需求,最大限度的發展學生的智力潛能。

創設性的開發課程資源,利用課程資源。根據新的課程理念,不能只成爲課程實施中的執行者沒,而更應該成爲課程的建設者和開發者。對學生實現多元化的評價理念,注重過程性評價,將評價貫穿教學的全過程,使評價成爲教學活動的有機組成部分。

數學教學心得體會 篇2

3月14日到xx縣第六實驗小學學習,學習主題是xx市小學數學教學研討會,具體到學校是生本課堂的展現。共聽了兩節課,第一節是五年級的,第二節是六年級的。

生本課堂,顧名思義就是以學生爲本的課堂。這兩節課在多數時間上都是以學生主持、學生講解、學生討論、學生質疑爲主,老師只是在適當時機進行點撥、質疑。班級內首先把學生分成若干個小組,或6人一組或8人一組,選出組長,制定出組長與組員的職責。在課開始的時候,討論好給予小組評價的方法,按照方法在課堂中對每個小組進行評價加分。上課過程中,每個環節選出一個或兩個引導小組,組長主持,組員彙報,其他小組質疑、討論。把課堂正真還給學生,教師只是在巡視或學生回答不夠的地方,簡單提示或加以質疑。即使老師要提示也要先讓主持人同意,給予發言的機會。

兩節課都體現了“生本課堂”的理念,大體都是這樣的方式。第一節課體現的更好,第二節課老師的發言和指導稍微多一些。都達到了同樣的目標。

生本課堂體現了教學的優勢,但也存在一些瑕疵。簡單羅列如下:

1、兩節課都有作秀的成分。在我們聽課的過程中,可以聽到有的學生回答問題的方式太過流利,不太像是口語,倒像是提前背好的。

2、課後我們到班級內看班級文化展示,都很精彩。很意外,在一個班級的講桌上發現了一根塑料水管,另一個班級發現了兩根水管,看樣子應該是當教杆用的。如果常態課堂也像展現的課堂那樣精彩,怎麼還會需要教杆呢?

數學教學心得體會 篇3

一.教師應轉換角色,成爲學生數學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

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互動,共同發展的過展。教師要轉變思想,更新教育觀念,由居高臨下的權威轉向與學生平等對話,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教師要走出演講者的角色,成爲學生學習的組織者、激勵者、引導者、協調者和合作者。教師在學生的學習討論交流過程中,只給予學生恰當的引導與幫助。要讓學生通過親身經歷、體驗數學知識的形成和應用過程來獲取知識,發展能力。

例如:我曾在教“日曆中的方程”時,新課前安排了一個“猜日曆”的遊戲,請班上的同學將一個月日曆中豎列相鄰三天的和告訴教師,教師就能“猜”出這三天是幾號,這個遊戲對小學的學生來說,在教師“猜”對日期後,他們對教師就非常佩服,認爲教師是不是會“神算”,正當他們對教師的“神算”驚歎時,教師進一步的進行引導,你們想不想試一試,學生答:想。教師緊接着說,等你們學習了這個問題後,你們也能和同伴或家人玩這個遊戲。這樣一來,激活了學生的思維,學生學習興趣盎然,學生會主動的去探索新的知識,實踐下來效果很好,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得到發展。

二.教師應創設貼近學生生活的情景,激發學生的學習潛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

新的教材中,許多小標題都是以疑問的方式出現的,如:“數怎麼不夠用了?”“能追上小明嗎?”“媽媽爲你辦教育儲蓄”等等,非常有趣,富有挑戰性,很適合學生的胃口。因此,教師在教學時要認真閱讀教材,理解教材意圖,特別是在創設情景時不能隨隨便便,或者是搞花架子,這樣容易流於形式。教師在情景創設時,目的性要強,要選取有特色,能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和求知慾的素材來創設情景,這樣才能達到創設情景的目的。

三.教師應提供學生合作、探究、交流的時間與空間,鼓勵學生大膽創新與探索

在教學中,教師不僅要將學生教會,而且還要教學生會學。因此,課堂上,教師既要注重培養學生動腦、動手、自主探究與合作的習慣,在課堂上還要留一定的空間和時間給學生思考、合作與交流,讓學生有表現自已才幹的機會。學生的潛力是可以挖掘的,關鍵的問題是看我們教師願不願去開發。

四.教師應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使每個學生都得到充分的發展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育要面向全體學生。實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數學教育要促進每一個學生的發展,即要爲所有學生打好共同基礎,也要注意發展學生的個性和特長。由於各種不同的因素,學生在數學知識、技能、能力方面和志趣上存在差異,教師在教學中要承認這種差異,因材施教,因勢利導。要從學生實際出發,兼顧學習有困難和學有餘力的學生,通過多種途徑和方法,滿足他們的學習需求,發展他們的數學才能。

同時,新教材設計了不少如“思考”、“探索”、“試一試”、“想一想”、“議一議”等問題,教師可根據學生實際情況進行選用。對於數學成績較好的學生,教師也可另外選擇一些較靈活的問題讓他們思考、探究,以擴大學生的知識面,提高數學成集。

時間如梭,轉眼已經在教學工作崗位上工作幾年了,回顧這幾年的工作,我思緒萬千、感慨多多。現從以下幾個方面談談自己的體會:

一、注意激發興趣,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數學學習。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如何引導學生饒有興趣的參與到數學課的學習中來尤爲重要。教學中我利用生動形象的多媒體課件,創設情境,提出問題。利用鐘面實物教具,讓更多的學生感受到時間的匆匆流逝。在一些數學活動中引導學生自己動手製作觀察物體所需的小正方體模型,注重讓更多的學生參與到觀察物體的實踐中來。爲學生提供超市購物等場景,學生感受到生活中有數學,數學來源於生活等等。爲學生提供了主動參與合作交流的.平臺。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引導更多的學生全方位全過程的參與到數學課的學習活動中來,以逐步形成學生的數學知識和技能爲出發點,以形成學生基本的數學思想和方法爲精髓。

二、注重課堂上創設教學情境,讓數學生活化

“創設情境”是數學教學模式中常用的一種策略,它有利於解決數學的高度抽象性和小學生思維的具體形象性之間的矛盾。《數學課程標準》在課程實施建議中也明確指出: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生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數學教學要求緊密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創設各種情境,爲學生提供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激發他們對數學的興趣,以及學好數學的願望。

小學生尤其是低年級學生,對故事、童話、動物都非常感興趣,因此把教材中的問題編成童話、小故事,用小動物來做主人公,使學生身處擬人化的世界,“投其好而行之”。這樣,不但增強了課堂教學的趣味性,而且還能夠有效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數學學習中。比如,在教一年級第一冊《連加》一課中創設了打氣球的遊戲,氣球從下面一點一點往上飄,上面有10以內的加法算式,看誰算的快打得準的情境。學生非常樂意參與這項遊戲,不但產生了學習的慾望,而且興趣也被調動起來,於是在自然、愉快的氣氛中複習了舊知識,這便是情境所起的作用。這種情境的創設非常適合低年級的學生。

數學來源於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把問題情境生活化,就是把問題情境與學生的生活緊密聯繫起來,讓學生親自體驗問題情境中的問題,增加學生的直接經驗,這不僅有利於學生理解問題情境中的數學問題,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初步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還有利於使學生體驗到生活中的數學是無處不在的,並體會學習數學的價值。還如在教一年級第一冊《連加》一課中,我給學生放了一段早晨他們打掃衛生的錄像片段,在錄像中有學生打掃衛生的生活場景,又有身邊熟悉的同學。當看完錄像後我問他們:從這段錄像中你知道了什麼的時候,孩子們爭先恐後的說起來,當我再問:爲什麼用加法列式時,孩子們說:“開始有3個同學掃地,一會兒來了2個拿掃帚的同學,一會兒又來了1個拿掃帚的同學,一共有6個同學在打掃衛生,所以用加法列式”。他們不僅理解了連加算式的含義,而且在不知不覺中掌握了連加算式的運算順序。同時又讓學生比較3+2與3+2+1兩個算式的區別,使學生明確了連加算式的計算方法,這樣就使學生體會到數學來源於生活,並且還可以把它運用於生活。

教學中提供的問題情境應注意一定的開放性,提供一些富有挑戰性和探索性的問題。這樣不僅會激發學生進一步學習的動機,還能使學生在解決這些問題之後增強自信心,並且大大提高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在教學《連加》一課時我還創設了一幅“風景圖”的情境,在圖中有鳥、有蝴蝶、還有大樹,分別有不同的姿勢和方向,學生通過觀察列連加算式,有列6道的、有列7道的、還有列10道的,學生對自己的列式都有充足的理由,小鳥和蝴蝶一共多少隻?列式是:2+3+2+4+3+1對於學生這些富有創造性的回答我都給予了積極的鼓勵。因爲我認爲這種開放的、有探索性的問題情境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和學習興趣的激發有很大的作用。對於低年級學生,顏色、聲音、動作有着極大的吸引力,要多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如運用講故事、做遊戲:模擬表演、直觀演示等形式;到了高年級,則要側重創設有助於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的情境,用數學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學生,儘量讓他們由內心的成功體驗產生情感上的滿足,進而成爲推動下一步學習的動力。

三、注重課前教材的認真研讀,做到了解全面、分析透徹。

備課時對教材做了全面的瞭解和分析,注重知識的前後聯繫,注意結合我所教的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學習習慣制訂了詳細的教學工作計劃。做到上好每一節課,搞清每節課的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難點,注重和平行班的老師就教學難點問題做詳細的分析,做到充分駕馭課堂。留意從教學輔導材料中取經,吸取好的教育教學方法爲我所用,注意寫好每一節課的教學反思。力求一節課比另一節課精彩,力求將我所知所想的教學理念滲透到我的課堂中來,力求讓我的學生能在寓教寓樂中輕鬆學數學,讓孩子們成爲新課程改革的最佳受益者。

四、注重反饋,加強課後的練習與鞏固。

所學知識要想牢固掌握,光靠一節課的努力是遠遠不夠的,需要課後的聯繫與鞏固才能檢驗出來。我在練習鞏固時注重個別輔導,尋找特定羣體的薄弱環節,有針對性的開展練習。佈置的作業不求多、雜,而力求精、細,要求學生能按質按量的完成,對於沒有很好掌握的同學及時輔導,找出不足與疏漏,及時補救。注意佈置分層作業,針對不同的學生布置難易不同的作業。注重調動多方資源,開展轟轟烈烈的家長助學生、好學生幫助差學生的活動,使得課後的練習與鞏固得以有效的實施。

五、注重個別輔導,及時轉化潛能生。

在平時的教育教學中,我堅持以表揚鼓勵爲主的正面教育,對於潛能生做到多關心、不歧視、不放棄。讓他們感覺到來自老師以及班級體的關愛。認真研究造成其學習的困難的根本原因,堅持對症下藥。利用課餘時間進行個別輔導,開展學生間、小組間的互助互學活動,逐步讓一部分潛能生隨着年齡的增長、理解力的增強逐漸進步。充分發揮家庭教育的作用,讓家長成爲學生時時刻刻不變遷的小老師,竭力爲孩子們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以爭取更大進步。

總之,數學教育教學工作還有不夠完善之處,教學經驗還很不足,需要不斷向同行們請教學習。對於自己,我還需不斷豐富自我,努力提高自我綜合素質,將我所學滲透課堂教學,爲學生造福,讓孩子們成爲真正的受益者,這也是我們每一個教育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責任。

這段時間已經進入了複習階段,每天的練習總是不會少的。經過幾天的練習,學生似乎有些厭倦了,上課時那飽滿的熱情少了很多,回答問題也沒以前那麼積極了,整個課堂都很死。

這節課是評講學生做的一課三練.我發現學生們的熱情不高,懶懶的,正在考慮怎麼樣才能再激起他們的興趣呢?正巧講到第三題:把被減數和減數看做整百數,再估算結果。(這種題是學生在學習新知識時掌握得比較好的,不僅能估算,還能很有條理地說出自己的想法)對,那就讓他們比比賽吧.“咱們來比比賽,把自己估算的想法說出來,一組一個題,比一比看看哪個組說的最好。一個組說的時候,其他的幾組就作爲評委”

“……”(第一組同學開始說他們的想法說估算的過程)

“他們說的不是很整齊……。”(學生們七嘴八舌地評論第一組)

輪到第二組了“……”(我注意到了孫盛偉同學根本就沒有說,他在那裏玩自己的手,似乎在想些什麼。) “孫盛偉沒有說……”第二組的還沒說完,就已經有些同學在小聲地議論了。

“在第二組裏面,有一個小‘叛徒’,咱們現在請他到第三組去和和第三組一起說吧!(我一說完,同學們都很有默契地指着孫盛偉同學。這時的課堂氣氛有了很大的改變,活躍很多。)

“……”(第三組的說着自己那一題的過程。瞧,孫盛偉同學多賣力啊)在接下來的評講中,每個學生似乎都來了勁,特別是那個小“叛徒”,每一次提問他總是第一個舉手,回答比任何一個學生都積極。

數學教學心得體會 篇4

我非常有幸參加了在南昌市舉辦的“全新思維高效教學策略‘同課異構’教學形式觀摩展示活動”。本次活動分別由四位國內有名的小學數學專家級教師和四位省內優秀的教師來執教,先由省內的一位優秀教師上一節公開課,再由專家教師也執教同一內容,然後由專家教師來評課,最後由專家教師進行相關內容的講座。

在這次的學習中,我印象最深的是《交換律和結合律》這一課。在聽這課前我剛好上完了這一內容,因此就會將其和自己的這一課進行對比。最終,我發現自己太拘泥於教材,而這兩位老師創新地將教材上的內容進行了重組。同時,明白了同樣的教學知識點,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實際,適當改變教材內容,或者改變教材知識點的呈現方式,因此實現形散神不散的教學特色。

而在這次學習中,專家的講座更是讓我受益匪淺。劉鬆老師在講座中提到了對學生的最高教學是“學生教別人”,在他的課堂上就充分切實的體現了這一點——先讓學生自主探究,再讓會的學生充當小老師去教其他學生。而,好好反思自己的教學,總是擔心學生不會,擔心這,擔心那的,不敢放手,沒有真正意義上地做到把課堂交給學生。那麼,我將在以後的教學中讓學生多講——學生能講明白的,老師就不再重複;學生講不清楚的,老師恰當補充清楚。

在課堂教學中要把握學生的起點和終點,更要關注中間的節點和盲點,這也是劉鬆老師在講座中的另一個重要內容。劉鬆老師在上展示課之前先做了一項調查問卷。隨即,他發現了孩子雖然大多數都不知道什麼是加法交換律、結合律,乘法交換律、結合律,甚至沒聽說過這些詞,但大多數孩子都能運用這些規律進行簡便計算。通過這項問卷,劉老師達到了瞭解學生學習的起點的目的,於是他這節課先設計了乘法交換律、結合律的教學,再教學加法交換律、結合律。所以,唯有把握學生的起點,才能站在學生的角度設計出有價值的問題,才能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這樣課堂主動權也就交給了學生,學生也能學得積極主動,學得興趣盎然。

同時也明白了:在課堂教學中創設情境是需要的,但要扣住我們的關鍵問題,讓導課與知識的自然緊密。並且課堂是隨機而動生成的,不是預設好就不變的,課堂總是會有很多的意外出現,但意外應是意料之中的,只要把握住了課堂出現的意外,轉化成課堂新的切入點,那就有可能成爲課堂的亮點。

不停地回味名師的課堂,理智地比對自己的教學,收穫確實很大。當然,我知道如果把名師的教學設計完全照搬到自己的課堂,必然極難上出名師的精彩與效果。總而言之,我們的課堂,不是對名師課堂的生搬硬套,也不是自以爲是的自負,而是不斷的學習、反思,摒棄模仿照搬,發揮自身特長,取精舍粕。這樣,他人之智慧結合本人的特性就更能給給數學教學戴上充滿魅力的花環!

數學教學心得體會 篇5

今年我擔任初三的數學教學工作,面臨中考,面對學生現狀,我深感責任重大,壓力很大。在教學期間認真備課、上課,及時批改作業、講評作業,做好課後輔導工作,嚴格要求學生,尊重學生,發揚教學民主,使學生學有所得,學有所用,順利完成教育教學任務。下面我就這一學期中所做的一些工作總結如下:

一、提高教學質量,認真上好每一節課

1、課前精心備課。認真鑽研教材,對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每句話、每個字都弄清楚,瞭解教材的結構,重點與難點,掌握知識的邏輯,能運用自如,知道應補充哪些資料,怎樣才能教好。瞭解學生原有的知識技能的質量,瞭解他們的興趣、需要、方法、習慣,學習新知識可能會有哪些困難,採取相應的預防措施。考慮教法,解決如何把教材內容傳授給學生,包括如何組織教材、如何安排每節課的活動。

2、組織好課堂教學。關注全體學生,注意信息反饋,調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情感,使他們產生愉悅的心境,創造良好的課堂氣氛,課堂語言簡潔明瞭,課堂提問面向全體學生,注意引發學生學數學的興趣,課堂上講練結合,佈置好家庭作業,作業少而精,所有的練習都進行了重新組合才讓學生去做,減輕學生的負擔。

二、認真做好總複習工作

1、重視基礎

在整個複習過程中,我一直非常關注對基礎的夯實。因爲只有基礎搞紮實了,才能談得上提高。哪怕是在中考前一天,我仍告誡學生:答題時,一定要先把會做的都做好,而且要確保正確率,在此基礎之上,再去鑽研哪些自己一時做不上來的問題。

2、注重學生解題中的錯誤分析

在總複習中,學生在解題中出現錯誤是不可避免的,針對出現的錯誤,幫助學生進行系統分析,強化學生的薄弱點,同時,通過錯誤來發現教學中的不足,從而採取措施進行補救。錯誤從一個特定角度揭示了學生掌握知識的過程,是學生在學習中對所學知識不斷嘗試的結果,教師認真總結,可以成爲學生知識寶庫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使學生領略解決問題中的探索、調試過程,這對學生能力的培養會產生有益影響。

首先,要了解不同層次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有針對性的進行講解。其次,在複習過程中,提問是重要複習手段,對於學生錯誤的回答,要分析其錯誤的原因,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同時,課後的講評要抓住典型加以評述。

3、關心學習上有困難的學生

對學習有困難的學生特別予以關心,反覆採取措施,激發他們學習數學的興趣,指導他們改進學習方法,幫助他們解決學習中的困難,使他們經過努力,能夠達到大綱中規定的基本要求,成爲一名合格的初中畢業生。首先,找他們促膝談心,把教師的愛傾注給學生,通過熱心、體貼、耐心的幫助,使學生體會到師生之間真摯情感,從而激發他們的學習信心。其次,在課堂教學中,特別在題目的選擇上要有梯度,符合他們的認知水平,逐步使他們學習質量有所提高。同時,有計劃、有針對性地做好課外輔導工作,並在班內開展學習中的互相幫助活動。

三、存在問題

雖然採取了各種措施,各種方法,也盡力去做了,但工作中仍有不少失誤和不足之處。比如說:在對待學生時,耐心不足,尤其是到後期,對於一些學困生,更是缺少耐心和細心;還由於初三時間緊,任務重,所以很難照顧到全體學生,只能儘量的去做到面向全體。初中數學教學心得體會2

本學期,本人擔任八年級兩個班數學學科的教學工作。一學期來,本人以學校及各處組工作計劃爲指導;以加強師德師風建設,提高師德水平爲重點,以提高教育教學成績爲中心,以深化課改實驗工作爲動力,認真履行崗位職責,較好地完成了工作目標任務,現將一學期來的工作總結如下:

一、加強學習,努力提高自身素質

一方面,認真學習教師職業道德規範、,不斷提高自己的道德修養和政治理論水平;另一方面,認真學習新課改理論,努力提高業務能力。通過學習,轉變了以前的工作觀、學生觀,使我對新課改理念有了一個全面的、深入的理解,爲本人轉變教學觀念、改進教學方法打好了基礎。

二、以身作則,嚴格遵守工作紀律

一方面,在工作中,本人能夠嚴格要求自己,模範遵守學校的各項規章制度,做到不遲到、不早退,不曠會。另一方面,本人能夠嚴格遵守教師職業道德規範,關心愛護學生,不體罰,變相體罰學生,建立了良好的師生關係,在學生中樹立了良好的形象。

三、強化常規,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本學期,本人能夠強化教學常規各環節:在課前深入鑽研、細心挖掘教材,把握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教材結構、重點與難點;瞭解學生的知識基礎,力求在備課的過程中即備教材又備學生,準確把握教學重點、難點,不放過每一個知識點,在此基礎上,精心製作多媒體課件(本學期本人共製作多媒體課件30個),備寫每一篇教案;在課堂上,能夠運用多種教學方法,利用多種教學手段,充分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向課堂40分要質量,努力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在課後,認真及時批改作業,及時做好後進學生的思想工作及課後輔導工作;在自習課上,積極落實分層施教的原則,狠抓後進生的轉化和優生的培養;同時,進行階段性檢測,及時瞭解學情,以便對症下藥,調整教學策略。認真參加教研活動,積極參與聽課、評課,虛心向同行學習,博採衆長,提高教學水平。一學期來,本人共聽課32節,完成了學校規定的聽課任務。

四、加強研討,努力提高教研水平

本學年,本人蔘加省級教研課題“開放性問題學習的研究”的子課題及縣級課題開放性教學課型的研究的子課題的研究工作,積極撰寫課題實施方案,撰寫個案、教學心得體會,及時總結研究成果,撰寫論文,爲課題研究工作積累了資料,並積極在教學中進行實踐。在課堂教學中,貫徹新課改的理念,積極推廣先進教學方法,在推廣目標教學法、讀書指導法等先進教法的同時,大膽進行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方式的嘗試,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使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等得到充分的發揮,爲學生的終身可持續發展打好基礎。

五、正視自我,明確今後努力方向

本次期末考試,我所帶班成績相對其它平行班而言,有一定的差距,本人認真進行了反思,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在課堂教學中充分利用多媒體課件,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但對學生基礎知識的訓練不夠,致使課堂教學效率不高;

2、對知識點的檢查落實不到位;

3、對差生的說服教育缺乏力度,雖然也抓了差生,但沒有時時抓在手上。

4、教學中投入不夠,沒能深入研究教材及學生。

下學期改進的措施:

1、進一步加強對新課改的認識,在推廣先進教學方法、利用多媒體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同時,努力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

2、狠抓檢查,落實對知識點的掌握。將差生時時放在心上,抓在手上;

3、加強學生的閱讀訓練,開闊學生的視野,拓寬學生思路,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4、採取措施,加強訓練,落實知識點。

5、加強對學生的管理教育,努力教學提高成績。

6、羣體育人方面的工作還需要進一步加強。特加是要加強與班主任之間的聯繫,共同解決所任班級班風學風方面存在的問題。初中數學教學心得體會3

數學教學心得體會 篇6

數學教學應當有意識、有計劃地設計教學活動,引導學生體會數學與現實社會的聯繫,加強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不斷豐富解決問題的策略,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結合有關的教學內容,培養學生如何進行初步的分析、綜合、比較、抽象、概括,對簡單的問題進行判斷、推理、逐步學會有條理、有根據地思考問題,同時注意培養思維的敏捷性和靈活性。在日常學習生活中能撇開事物的具體形象,抽取事物的本質屬性,從而獲取新的知識。

通過自己在教學過程中積累的點滴經驗,結合其他老師的交流,結合新課改的要求,我總結出三年級數學教學的一些心得與體會:

  一、堅持不懈地抓好口算。

1、根據任教班級學生口算情況,制定本學期訓練的具體目標。

(1)口算訓練的目的不僅是提高學生口算的能力,有針對性的訓練又爲本冊第四、第六單元的學習做好鋪墊。

(2)由於第四單元是學習兩位數乘一位數筆算乘法,因此在口算訓練時可適當增加一些20以內進位加、特殊的口算題,

2、根據教學進度及學生掌握情況,定期進行口算的檢測或期末達標檢測,既讓學生找到學習的動力、發現差距,又能讓家長了解孩子計算的能力,同時任教老師也能從中分析,找準突破口,使訓練的效果更好。

  二、在操作活動中讓學生理解筆算除法的算理和算法。

筆算除法的教學應在學習時多讓學生通過用實物分一分,從中瞭解筆算除法的算理及計算方法。如:24÷2=,讓學生把準備好的吸管分一分,說一說你是怎樣算的?也就是先算哪一位上的數?通過一道題的實踐是不夠的,還要再次多擺1--2道並說出計算方法。由於書上沒有任何的計算法則,但在教學時教師還是應把方法板書。

不管是筆算乘法或筆算除法,教學時還應注重培養學生估算的能力。估算是驗證計算結果的較好手段之一,但經常在教學時會被遺忘或略略帶過,沒有成爲學生計算的“好幫手”。

  三、加強數學知識與生活的聯繫。

對於與生活有密切聯繫的知識:《千克、克、噸》、《周長》、《年、月、日》,教學時可讓學生尋找身邊與知識有關的事物,通過觀察、比較、分析,不斷加深理解,從而達到概念的強化。

如:《千克、克、噸》通過實物讓學生掂一掂理解1克、1千克有多重,再估一估1噸有多重,經過觀察---掂---估後,從而找出它們之間的聯繫。課外可佈置學生尋找身邊的一些生活物品判斷用哪種重量單位較合適,填寫後進行交流判斷。

《周長》這單元既讓學生感到新奇,但又是本冊書的難點之一。教師在備課時感到很簡單,不就是求封閉的平面圖形所有邊長的總和嘛。求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只要記住計算方法就會算了。真正教時就發現並沒有像老師想象的那樣學生能較快理解並正確解決實際問題。主要原因有:1、對“周長”這概念接觸較少,學生沒有充分理解。2、當概念沒有得到理解時,又學習有關長方形、正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後,不明白方法由來只記住公式,因此當遇到較靈活的題目時,無從下筆。

基於以上的認識,我認爲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創造各種適合教學需要的情境可以激發起學生學習的慾望,可以在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中幫助學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提高學生的能力,使學生得到全面的發展,真正成爲數學學習的主人。

數學教學心得體會 篇7

一、要注重教會學生學習,注重知識生成過程的教學,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

數學中概念的建立、結論、公式、定理的總結過程,蘊藏着深刻的數學思維過程。傳統教學相對比較注重結果教學。教學中如果只注意結果,學生在應用知識時總顯得比較吃力。進行這些知識生成過程的教學,就顯得至關重要,它不僅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對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數學的新教材也注重了知識的引入和生成過程的編寫,這也正是爲了培養新型人才的需要。因此我們應當改變那種害怕浪費課堂時間,片面追求提高學生方法運用能力的做法,應當結合教學內容,設計出利於學生參與認知的教學環節,把概念的形成過程、方法的探索過程,結論的推導過程、公式定理的歸納過程等充分暴露在學生面前,讓學生的學習過程成爲自己探索和發現的過程,真正成爲認知的主體,增強求知慾,從而提高學習能力。例如,在學習等腰三角形的性質定理時,教師不直接告訴學生等邊對等角,而是可以先讓學生將一個等腰三角形的兩個底角對摺,讓學生髮現它們相等這個特性,從而進一步提出結論的數學理論推導過程。並且學生可通過摺痕得到添加輔助線的方法——作底邊上的高或頂角平分線或底邊上的中線去構造兩個全等的三角形,通過全等三角形的性質導出結論;同時,通過學生親手操作,學生還會發現等腰三角形軸對稱等特性。這樣,激發學生學數學的興趣。這種探索精神也勢必激勵學生去習,從而提高學習能力。

二、營造良好的教學情境,提高學生創造思維能力

情境教學以優化的情境爲空間,以創設情境爲主線,根據教材的特點、教學的方法和學生的具體學情,在課堂上營造一種富有情境的氛圍,讓學生的活動有機地投入到學科知識的學習之中,情境教學講究強調學生的積極性,強調興趣的培養,以形成主動發展的動因,提倡讓學生通過觀察,不斷積累豐富的感性認識,讓學生在實踐感受中逐步認知,發展,乃至創造,以提高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例如,教師設計這樣的一個情境來學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小剛的奶奶家裏的三角形鏡弄碎了,想重新配一個,該拿哪一塊?請你給她拿個主意。問題提出後,學生們十分感興趣,紛紛議論,連平時數學成績較差的學生也躍躍欲試,學生們學習的主體性很好地被調動了起來,在不知不覺中投入了數學課堂的思維活動之中。

1、數學教學中應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問題是數學的靈魂。課堂上,教師創設問題情境,以激勵學生解決問題的動機,通過探索,解決問題,獲得積極心理滿足,只有感受真切,才能入境。要做到這一點,可以用創設問題情境來激發學生求知慾。

創設問題情境就是在講授內容和學生求知心理間製造一種“不和諧”,將學生引入一種與問題相關的情境之中。問題情境的創設要小而具體、新穎而有趣、具有啓發性,同時又有適當的難度,與課本內容保持相對一致,不要運用不恰當的比喻,這樣不利於學生正確理解概念和準確使用數學語言能力的形成。教師要善於將所要解決的課題寓於學生實際掌握的知識基礎之中,造成心理上的懸念,把問題作爲教學過程的出發點,以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在迫切要求下學習。

例如,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教師可以通過具體問題的解決創設出如下誘人的問題情境:而這正是要學的課題。於是教師便抓住引出課題,再引導學生分析畫法的實質,並用幾何語言概括出這個實質,即這樣,就由學生自己從問題出發獲得了判定定理。接着,再引導學生根據上述實際問題的啓示思方法。除創設問題情境外,還可以創設新穎、驚愕、幽默、議論等各種教學情境,良好的情境可以使教學內容觸及學生的情緒和意志領域,讓學生深切感受學習活動的全過程並升化到自己精神的需要,成爲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重要手段。這正象贊可夫所說的:“教學法一旦觸及學生的情緒和意志領域,這種教學法就能發揮高度有效的作用”。

2、教師要傳授知識,更要育人。如何在數學教育中,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在情境教學中也得到了較好的體現,法國著名數學家包羅朗之萬曾說:“在數學教學中,加入歷史具有百利而無一弊的。”我國是數學的故鄉之一,中華民族有着光輝燦爛的數學史,如果將數學科學史滲透到數學教學中,可以拓寬學生的視野,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對於增強民族自信心,提高學生素質,激勵學生奮發向上,形成愛科學,學科學的良好風氣有着重要作用。

教師應根據教材特點,適應地選擇數學科學史資料,有針對性地進行教學。比如圓周率π是數學中的一個重要常數,是圓的周長與其直徑之比。爲了回答這個比值等於多少,一代代中外數學家鍥而不捨,不斷探索,付出了艱辛的勞動,其中我國的數學家祖沖之取得了“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成就”。

爲了讓同學們瞭解這一成就的意義,從中得到啓迪,我選配了有關的史料,作了一次讀後小結。先簡單介紹發展過程:根據這一段教材的特點,適當選配數學史料,採用讀後小結的方式,不僅可以使學生加深對課文的理解,而且人類對圓周率認識不斷加深的過程也是學生深受感染,興趣盎然,這對培養學生獻身科學的探索精神有着積極的意義。

數學教學心得體會 篇8

作爲一名一直奮戰在初三教學第一線的數學教師,很喜歡張奠宙先生主編的《中國數學雙基教學》封面上的兩句話:“繼承傳統,認識自己,才能面向未來。”“越是民族的,往往越是世界的。”

當我還是一名高中生時,對數學學習接受的就是“雙基教學”有了感性的認識。“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成爲當時許多數學老師的口頭禪。在大學裏又學習了許多教育教學理論,但數學教學中的“雙基教學”仍然爲許多教授所稱道。大學畢業後擔任初中數學教學工作,特別是近幾年,一直擔任初中畢業班的數學教學,自己也開始進行“雙基教學”。在老教師們的言傳身教影響下,在不斷的課堂教學實踐中,自己對“雙基教學”不僅有了更多的感性認識,也開始有了一些理性的認識。期間,又參加了盧灣區教育學院舉辦的“教師專業發展研修班”的學習,在導師周齊——多年擔任中考數學命題組長的指導下,對初中數學教學如何貫徹和落實“雙基教學”有更深刻的體會。今天又系統的學習了張奠宙教授的《中國數學雙基教學》一書,感受頗深,現整理如下。

“數學雙基”自產生之日起就深深地打上了“教學”的烙印,並且是在教學的過程中,不斷髮展和完善的,可以說,“數學雙基”是教學的產物。“數學雙基”其大體內涵可以認定爲:相對於數學的探究、創造和應用來說,雙基更加重視基本知識的記憶,基本技能的熟練掌握,表現在數式計算、邏輯推理、綜合解題三個維度。“數學雙基”的內涵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的雙基指記憶和掌握“基本數學公式和程式”以及能夠快速且準確的“基本運算技能”;廣義上則泛指和“創新”相對的那一部分,常被稱爲“雙基平臺”。在“雙基”50餘年的成長過程中,孕育了極其豐富的數學教育教學理念以及相關的教學策略,對此,張奠宙先生在書中高屋建瓴地指出:“在‘雙基’理論研究上的四個維度:

(1)速度與效率:沒有速度就沒有效率;

(2)記憶與理解:在記憶的基礎上進行理解;

(3)嚴謹與直觀:在直觀確認的基礎上保持嚴謹;

(4)重複與變式:通過變式的重複獲得技能”;“‘速度、記憶、嚴謹與重複’是‘雙基’的核心,可以通過效率、理解、直觀、變式等發展它們.”可以說,我國廣大中小學數學教師的數學教學觀主要是由“雙基”激發的,並且是在“雙基”的教學過程中發展起來的,他們對“雙基訓練”具有深刻的理解和豐富的體驗。

隨着社會的發展,新科技革命和知識經濟對未來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90年代後期和新世紀初,素質教育和創新教育開始成爲我們課堂教學的重要指導思想,“雙基教學”一時退居二線,沒有得到充分的認識,沒有很好地將它作爲優良的數學教育傳統加以發揚和繼承。

在這裏,讓我們先來看看“雙基教學”的4個基本特徵。張奠宙先生主編的《中國數學雙基教學》爲我們作了很精闢的闡述:

第一,記憶通向理解。沒有記憶就無法理解,理解是記憶的綜合。數學雙基強調必要的記憶。對一些數學運算規則,能夠理解的當然要操練,一時不能理解的也要操練,在操練中逐步加深理解。

第二,速度贏得效率。只有把基本的運算和基礎的思考,化爲“直覺”,能夠不假思索地進行條件反射,才能贏得時間去進行更高級的數學思維活動。

第三,嚴謹形成理性。中國的傳統是不怕抽象,中國學生不拒絕“概念的抽象定義和嚴謹的邏輯表達”。中國學生同樣能夠學好西方的“演繹幾何”。

第四,重複依靠變式。中國的數學教學,重視“變式練習”,在變化中求得重複,在重複中獲取變化。

再讓我們來看看“雙基教學”縱向的3個層次。

第一,雙基基樁建設。數學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很多都是前人的經驗總結,超出學生的日常生活經驗。雖然有大量的數學概念、法則、定理需要掌握,但我們有成套的教學方法,能夠保證學生熟練掌握這些似乎十分枯燥的“雙基”。

第二,雙基模塊教學。首先是主要知識點經過配套知識點的連接,成爲一條“知識鏈”,然後通過“變式”形成知識網絡,再經過數學思想方法的提煉,形成立體的知識模塊。通常是使用典型例題,通過變式形成問題串,然後提高到數學思想方法的高度加以總結。

第三,雙基平臺。雙基平臺直接植根於雙基,是雙基模塊的組合、深化與發展;雙基平臺跨越多個知識點,綜合若干“雙基模塊”,形成數學知識之間相互聯結;雙基平臺主要爲數學解題服務,能夠居高望遠,看清一些數學問題的來龍去脈,獲得解題的策略。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發現:“雙基教學”是一種講究教師有效控制課堂活動,既重講授又重練習、既重基礎又重效率,有明確的知識技能掌握和練習目標的教學模式。

隨着時代的發展,“雙基教學”也需要與時俱進,需要我們在繼承傳統的同時,不斷充實、不斷完善。

數學教學心得體會 篇9

“數學廣角”是人教版小學數學實驗教材新增加的板塊,這塊新內容許多執教教師都感到比較迷茫,迷茫於編者的意圖,迷茫於教學目標的把握,迷茫於教學方法的選擇,迷茫於內容的處理,迷茫於過程的展開,迷茫於……。再加上從總體上來說,《數學廣角》的內容不列入期末考試的範疇,所以有的教師就蜻蜓點水,一帶而過,有的教師又因爲學校要進行競賽,又上成奧數課。《數學廣角》究竟如何去教學呢?

一、恰當要求,把握目標

教學目標是課堂教學的靈魂,它既是教學的出發點,又是教學的歸宿。因此,教學目標的制定是否恰當,直接決定着教學過程中目標的達成度,也將直接決定一堂課的教學效果。教參上也說每一冊數學廣角單元的安排,主要都是通過簡單的事例滲透一些重要的數學思想方法,或者介紹一些比較著名的數學問題,讓學生在解決這些問題的過程中能主動嘗試從數學的角度運用所學知識和方法尋找解決問題的策略,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實踐經驗和能力。

最重要的目的是讓學生通過接觸這些重要的數學思想方法,經歷猜想、實驗、推理等數學探索的過程,激發學生對數學的好奇心和求知慾,增強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根據這一些,我們既不能拔高要求,脫離軌道,也不能降低要求,敷衍了事。

在一次鄉鎮一級教研活動中,有一位教師在教學二上的排列組合時,她是這樣教學的:先通過老師與一個學生的握手,需要握一次;然後小組合作,試一試3人要握幾次,通過老師的引導得出3個人握手的次數可以用算式2+1=3來計算,4個人的握手先通過小組合作,在指名上來表演,又得出可以用算式3+2+1=6表示;5個人呢,引導學生可以用自己喜歡的數字、圖形、字母等表示人,再用連線表示握手的次數,又得出5個人的握手可以用4+3+2+1=10表示;接下來通過找規律得出6個人的握手次數是5+4+3+2+1=15,並進行了驗證;根據這樣的規律,那7個人、8個人、全班呢?

通過引導,學生列出了相應的式子。最後老師總結:今天學的就是《握手中的數學問題》。她這節課把教學目標定爲讓學生通過觀察、操作、討論等活動,建立握手中的數學問題的模型,然後運用這個模型來應用。這樣的目標和教學設計就拔高了教學要求,因爲本節課是二年級上冊的內容,學生第一次接觸數學廣角,這部分內容本身對於低年級學生來說就比較抽象,不應該象上面那樣上成握手中的數學問題,使課堂只成爲尖子生的課堂,所以這節課的目標應定爲:使學生通過觀察、猜測、比較、實驗等活動,找出最簡單事物的排列數和組合數;初步培養學生有順序地、全面地思考問題的意識;使學生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激發學生學習探索數學的濃厚興趣。

根據這個目標,可以把教學設計改爲:把各項教學內容全部貫穿於一個遊戲活動當中,把擺數、握手、搭配衣服、打乒乓球,買練習本等學習內容貫穿整節課,使教材在呈現方式上變得生動、有趣,並富有濃濃生活氣息;在內容上也有較強的層次性和邏輯性,使學生感到學數學就好像是在做遊戲,增強了全班學生的參與意識,提高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較好地完成教學目標。

二、突出主體,體現價值

1、關注學習過程,突出思想方法

數學廣角體現了新課程的一種理念“重要的思想方法的滲透”,在滲透的過程中,切忌片面強調機械記憶、模仿以及複雜技巧。例如在教學三上的排列組合時,有的教師創設了搭配穿衣服的情境後,透過小組討論、演示搭配過程、以及簡單的連線方法後,老師就會問:“有沒有更簡單的方法?”

如果學生還沒有列出算式來,老師還會問:“上裝的件數和下裝的件數,與有多少種搭配方法有什麼關係?”迫使學生得出計算的方法,才肯罷休,繼續下面的環節。不難看出,這樣較快地提煉方法,會使學習成爲結果的記憶和套用,知識發生和發展過程中寶貴的教育資源就不能被充分開發利用,這樣只關注結果的教學,哪有學生的主體地位?

有一位教研員他是這樣設計的,同樣創設了搭配衣服的數學情境,提問:“到底有多少中不同的搭配方法呢?你有什麼好方法讓大家清楚地知道你的種數呢?”接下來,請學生介紹,並引導評價,體驗有序思考的好處,然後再提問:“用什麼方法巧妙地紀錄搭配的結果,比一比,誰的方法又對又快又清楚?”學生嘗試用符號來表達自己的想法,有的用文字表示,有的用圖形表示,有的用數字表示,有的用字母表示,還有的用算式表示……“它們有什麼共同的特點?”“有序!”這樣學生有順序地、全面地思考問題的意識得到了加強,落實課程標準中提出的要求──“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使學生能進行簡單的、有條理的思考”。

同時,學生通過用圖片擺到抽象化的符號,其思考過程經歷了從實物到抽象的過程,學生數學化的思考過程也非常明顯,教學中教師並不急於提煉方法、得出結論,而是用較重的筆墨充分展開過程,這樣重在滲透思想方法,落實數學思考,關注學習過程的教學方法是數學廣角教學的首選。

2、夯實學習基礎,促進方法滲透

數學廣角的教學,不但要滲透數學的思想方法,還要使學生會用這些思想方法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生活問題和數學問題,從而培養學生解決生活中實際問題的能力。上一學期,我對四下的《植樹問題》這一課進行認真地備課:既考慮到情境的創設如何培養學生的興趣,貼近學生的生活;也考慮到教學時如何以學生爲主體,滲透方法,自主建構。

可是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在“種樹”時還是躍躍欲試的學生們到“應用規律”時一個個都像在猜謎,加1?減1?還是不加不減?勉強參與的只是那幾個在校外學奧數的學生。看來這樣的設計無法顧及全體學生的發展,沒有了學生的主體參與,還體現什麼價值?

反思整節課:因爲課前沒有較好地瞭解學生的學習起點,小組合作也只停留在表面,急於得出植樹問題的三種情況,這樣只重結果,學生似懂非懂,又怎麼去應用規律呢?在反思中,我找到了癥結,改變了原來的教學設計,首先創設情境後先獨立思考,再讓學生在小組內充分討論,有的學生畫草圖、有的學生畫線段圖、還有的學生直接列算式,然後我採用反問的形式以及課件的巧妙演示,數形結合,滲透數學學習方法,給學生提供多次體驗的機會,讓學生有夯實的學習基礎,有效地促進數學思想方法的滲透,這樣爲下面的解決實際問題提供了一根將“發現規律”與“運用規律”鏈接起來的柺杖,使學生永遠站在主體的位置。

三、巧用素材,有效提升

練習在數學教學中佔有特殊地位,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環節。數學廣角的鞏固練習創設了許多現實的、學生感興趣的情境作爲學習的素材。有的教師如果是平時上課他會按教材一題一題講解,不考慮素材安排的目的;如果是上公開課,因爲數學廣角的練習題量也不多,他又會自己創設出好多的素材來鞏固,究竟如何去巧用素材,使數學知識有效提升呢?

例如三上的《組合》這一課,教材上安排了組數、早餐搭配、走路中的數學問題、拍照等,這些豐富有趣的情境牢牢的吸引着學生,如果在教學時只是讓學生“用數字卡片擺一擺”、“用線在書上連一連飲料與點心的搭配”、“自己用筆畫一畫從兒童樂園到百鳥園的路線”或“用線連一連一共拍了幾張照片”,這些問題情境的設計與展開是平面的,除了情境的不同,要求上並沒有提升,始終停留於具體操作層面,缺少數學化的過程。

所以我們在教學時要注意每一個問題情境應有目標重心,組數問題要突出“有序思考”,把點心搭配從“二三搭配”拓展爲“三三搭配”,既是對前面思想方法的鞏固應用,又能起到舉一反三的作用,遊玩路線問題則側重於“符號思想”的應用,讓學生思考“如何可以更清楚地表達路線”,拍照問題則可以拓展爲如果我們全班同學每個人都想單獨和聰聰、明明各合一張影,一共要照多少張?只有這樣發揮教材的編排作用,挖掘每個素材的獨特功能,才能使學生的各種技能有效提升。

總之,數學廣角的教學要體現“以學生爲本”,突出主體,把握準目標,讓學生經歷數學知識的形成過程,把數學思想方法貫穿始終,體現數學的價值,增強應用數學的意識,爲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