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推薦作文 > 初中清明節掃墓主題的作文

初中清明節掃墓主題的作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77W 次

在我們平凡的日常裏,大家都嘗試過寫作文吧,作文是由文字組成,經過人的思想考慮,通過語言組織來表達一個主題意義的文體。爲了讓您在寫作文時更加簡單方便,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初中清明節掃墓主題的作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初中清明節掃墓主題的作文

初中清明節掃墓主題的作文1

我國有許多傳統節日,張燈結綵的春節,火樹銀花的元宵節,掃墓祭祖的清明節,龍舟角逐的端陽節,團團圓圓的中秋節,還有登高望遠的重陽節。

因爲我自幼愛湊熱鬧,所以對這些傳統節日也就情有獨鍾了。說來也怪,每每度過這些節日的時候,我的興趣和感受都有所不同,春節、元宵節盡是鬧趣;端陽、中秋、重陽時,滿是清趣;而清明時節卻獨生神趣。也許是兒童故事,電影電視浸潤了我細小的心靈吧,我的心性從鬧趣竟然轉移到神趣上來了。

年年都有清明節,別人有什麼感觸我不願去猜想,可是在我看來,每個清明節都是一篇奇文,都是一幅神祕的圖畫。

我們中華民族有萬世不易的習俗,每逢清明便要掃墓祭祖。我清楚的記得,在我不用大人提攜也能趕趟兒走路的時候,就隨着父親一起去爲祖先“掛親”。那時,我對這事還沒有一點門道兒,只能聽憑父親的安排,呆在一邊傻傻地看着他用鐵鏟向墳上掩上一層新土,插上清明吊兒,把一沓方形白色的紙片散到墳墓的前前後後、左左右右,接着便焚香燒紙,然後叩頭作揖,口中還唸唸有詞,反正說什麼我也聽不明白,最終祭祖就稀裏糊塗的結束在鞭炮聲中了。

這就是“見識”嗎?父親那畢恭畢敬、神祕兮兮的樣子,着實讓我禁不住掩着口鼻暗暗發笑。不過當我們遠去後再次回首遙望時,看見那香紙的白煙正徐徐升騰,隨風飄動時,還真有幾分神祕氣氛,令人感到一股神趣。

今年的清明節來臨時,我又隨着父親一起去“掛親”了,我完全憑藉自己記憶裏當年的“見識”行事,也參與到了這神祕有趣的事情當中來了。我跪在祖父墳前,微閉雙目,心裏默默禱告着……一團團、一縷縷的白煙瞬間升騰起來了,在縹緲之中,我彷彿見到了祖父的尊容,那神態如同一尊神像,神采照人,極富神趣。

歸途中,我聯想到祖先們活着的時候點點滴滴,如今,他們卻舒服的做起了“神”,還有那千千萬萬勤勞一生爲人類付出的人們,他們都是“神”。我願繼承“神”的遺志,弘揚中華正氣,創造新的業績,做個名副其實的華夏子孫,每逢清明,我都可以驕傲地告慰祖先:我無愧於祖先,無愧於我們偉大的民族。

初中清明節掃墓主題的作文2

今天,日曆上二個黑色的小字提醒我:清明,這個充滿憂傷的節日來臨。

對我們學生而言,清明意味着長假:從三號到七號,五天的假期,不算短了。放假前的最後一天,天氣涼爽,天空佈滿烏雲,看起來陰沉沉的。然而,陰沉的天氣絲毫沒有影響到同學們喜悅的心情。最後一節課,老師在講臺上絮絮叨叨,千叮嚀萬囑咐地講注意事項。可惜同學們沒一個認真聽,都忙着收拾東西,心裏盤算着下課鈴響時,怎麼以最快速度衝出教室,擁抱小小的幾天自由。

下課鈴聲姍姍來遲。心急火燎的衆人齊聲歡呼,一個個動若脫兔,爭先恐後地向教室門擁去。無論男生女生,都如同打了雞血那麼興奮。走在校園裏,隨處可見同學們一張張燦爛的笑臉,耳邊也不斷響着“再見!”“到我家來玩哦!”諸如此類。哪裏有一點“路上行人慾斷魂”的情景!

回到家裏,本欲和朋友們一起在林蔭道上賽車。看着面前一堆作業,我斷然放棄了這個念頭。語文、數學、英語例行公事自不消說,歷史、生物老師也來插上一腳發下學案。我鬱悶地寫了一會兒,更鬱悶的事兒來了——下雨了。我黑着臉看着一根根水做的“繡花針”插入大地——“老天也因爲作業多鬱悶哭了麼?”

“清明時節雨紛紛”。近段時間一直在下雨,老天爺似乎受了大委屈,一直在不停地哭,哭得人心煩。放假第一天,老天爺由號啕大哭變成了林妹妹式的“微哭”。我們全家人被騙,以爲雨快停了,於是舉家出遊,去鱷魚中心看那些身上長滿疙瘩的醜不拉嘰的兩棲動物。誰知道老天爺相當有耐心,一直到我們參觀完畢回家時,它還在“微哭”。在我朦朧的印象裏,清明應該是這樣一個畫面:細密連綿的陰雨,一望無垠的綠草地上坐着一個正在發呆的'、憂傷的白衣少年,或是身着淡雅紫裙的少女。背景音樂是牧童悠揚的短笛聲。

可真到了清明,我所有的文藝女青年式的幻想破滅:老天抽瘋,在最該下雨的那天沒下一滴雨,也不出太陽,就那麼陰着;綠草地剛打了農藥除蟲害,“香氣”撲鼻;更沒什麼憂傷的少年少女,只有幾個小小孩一邊怪叫一邊跑來跑去,他們的母親在身後大聲吆喝。

面對這一切,我無言以對,哭笑不得。

初中清明節掃墓主題的作文3

今年的清明節是我過得最開心最快樂的節日!

4月4日的早上,我和爸媽很快就到達雷山。隨後,又去小唐弟家吃飯。

我們吃好飯後,準備好東西上路了。我們要去固魯掛親。

固魯這有我的一位姑奶安葬在這裏。這次去跟姑奶掛親的有伯父伯母、爸媽、姑媽、大姨、米多姐、米多姐的哥哥、九里哥、樑浩鑫、小姑和我。

小姑是我姑奶的小女兒,她有一個姐姐。姐姐早以出嫁到很遠的地方去了。小姑的爸爸又一次組成了新的家庭,以後就一點都不管她的死活。她一個人獨力維持生活,日子過得非常艱苦,更談不上上學讀書了,從沒踏進學校的大門。其實她很渴望讀書。她家和我們家距離很遠,自從姑奶去世以後,就失去了聯繫。

今年我伯父偶爾一次機會聯繫上了小姑,終於在凱里見了面,於是約我們大家一起去跟小姑的媽媽掛親。知道她的身世以後,我非常同情她。我暗暗地下定了決心,一定要努力學習!用自己的知識文化去幫助她學習。彌補她沒進過學校讀書的願望。

我們從雷山乘着伯父的小轎車到固魯寨門,下車後就順着彎曲不平的山路往上走,一路上我們活蹦亂跳、有說有笑。小姑也和我們一樣的很開心!走着走着,突然下起了大雨。在大雨中我們互相照顧,小姑拉着我的手,我拉着樑浩鑫的手……,我們相互用自己的衣服去爲對方摭風擋雨。一路上風風雨雨、行走非常艱難,克服了種種困難,終於到達了姑奶的墓地。

走到墓地之後,一片綠色的草地展現在我們的眼前。位於草地中間的一個土包包就是姑奶的墳墓。雨還是下個不停,爸爸和伯父一邊吩咐我們一夥小朋友去避雨。一邊忙着清理墓地上的雜草,他們顧不上自己身上的雨水,七手八腳地忙着料理墓地半個小時後,終於完成了。然後伯父叫我們下來,我們這一夥小朋友爭先恐後地下去和大人們一起分享祭奠姑奶的食物。每個人一手抓糯米飯,一手抓着大塊肉津津有味地吃着。我們吃得可香了!雨漸漸變小了,我們在細雨中戀戀不捨地離開了這個空曠而美麗的地方。

一路上我在想:這不就是活着的人對死去的親人的一種思念嗎?其實掛親就是一種孝敬長輩、關愛親人的一種活動。

儘管這次去固魯掛親很辛苦,但我還是感到快樂,正因爲這次去掛親,我認識了小姑,也讓我懂得了怎樣去關心他人、關愛長輩、關愛親人的道理。每想起掛親的這一天,我就自然而然地感到開心和快樂。

初中清明節掃墓主題的作文4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這是對清明節的一箇舊時的描寫。隨着時代發展,青少年朋友與家人完成祭祖活動後,並不是回家,而是一家人一起去青山綠水、鶯飛草長的地方去遊玩,感受春天勃勃的生機。那帶着花香的透明空氣是那樣醉人!這真是一年中難得遊春的好日子。

清明的習俗是豐富有趣的,家家蒸清明果互贈外,不僅講究禁火、掃墓,還有踏青、盪鞦韆、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相傳這是因爲清明節要寒食禁火,爲了防止寒食冷餐傷身,所以大家來參加一些體育活動,以鍛鍊身體。因此,這個節日中既有祭掃新墳生別死離的悲酸淚,又有踏青遊玩的歡笑聲,是一個富有特色的節日。

踏青,又叫探春、尋春、郊遊。其含義就是腳踏青草,在郊野遊玩,觀賞春色。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處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郊遊的大好時光。我國民間長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習慣。清明前後正是踏青的好時光,所以成爲清明節俗的一項重要內容。古時婦女平日不能隨便出遊,清明掃墓是難得踏青的機會,故婦女們在清明比男人玩得更開心,民間有“女人的清明男人的年”之說。

盪鞦韆,這是我國古代清明節習俗。鞦韆,意即揪着皮繩而遷移。它的歷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後爲了避忌諱,改爲鞦韆。古時的鞦韆多用樹椏枝爲架,再栓上彩帶做成。後來逐步發展爲用兩根繩索加上踏板的鞦韆。盪鞦韆不僅可以增進健康,而且可以培養勇敢精神,至今爲人們特別是兒童所喜愛。

蹴鞠,鞠是一種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內用毛塞緊。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這是古代清明節時人們喜愛的一種遊戲。相傳是黃帝發明的,最初目的是用來訓練武士。

放風箏,也是清明時節人們所喜愛的活動。每逢清明時節,人們不僅白天放,夜間也放。夜裏在風箏下或風穩拉線上掛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燈籠,象閃爍的明星,被稱爲“神燈”。過去,有的人把風箏放上藍天后,便剪斷牽線,任憑清風把它們送往天涯海角,據說這樣能除病消災,給自己帶來好運。

掃墓就不多說了。從這些活動就可以看出,人們現在可以因爲這個節日而開心的度過一天,所以,現在人們不再是“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的了,人們大部分都在清明節時與朋友家人去尋春,去踏青。以前,在清明節,人們都十分傷悲,而現在,清明也變成了快樂的節日,從我們的春遊活動就可以看出,我們對清明節的期待。

初中清明節掃墓主題的作文5

夜裏雨聲,閒讀宋詞,聽北宋詞人晏殊淺吟:“燕子來時春社,梨花落後清明”。翻過幾頁,又聽見晏殊第七子晏幾道嘆息:“舞煙眠雨過清明”。

心裏驀地一驚,春社已過,清明又至了。

不知不覺間,我們錯過了季節,又錯過了回憶,只剩下一幅對聯,在日長飛絮輕的時光裏晃悠:“冬至大地,霜降房檐,看大雪小雪一片白露。夏至暑天,驚蟄亭榭,盼大寒小寒全天清明。”

春季祭祀土地神的日子。古無定日,先秦、漢、魏、晉各代擇日不同。自宋代起,以立春後第五個戊日爲社日,俗稱“春社”。“春社”有官社、民社之分。《禮記。明堂位》有官社的記載:“是故夏勺、秋嘗、冬烝、春社、秋省,而遂在蠟,天子之祭也。”唐詩人張籍、王駕則描繪了民社的盛景“庭前春鳥啄林聲,紅夾羅襦縫未成。今朝社日停針線,起向朱櫻樹下行。”“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歸。”

生於山野鄉村,對土地和時令有特殊的感情,在享受豐盛味美的食物時,我們總是念念不忘“土地公公”的恩德。在綿陽,最隆重的“春社”祈福儀式,莫過於安縣睢水關的“春社踩橋”。這座橋叫“太平橋”,始建於清嘉慶四年(公元1799年),距今有200餘年歷史,橋身爲20餘米巨型單孔弧架,猶如一道彩虹橫臥水上,素有“漁洞山前懸半月,虎頭巖下見長虹”的美譽。不知從何時開始,當地百姓篤信,在“春社”日這天到這裏來踩橋,可消災免難,祈禱平安。後來,這種習俗被的人瞭解,逐漸成了川西北最負盛名的民間春社活動。每到“春社”日,菜花叢中,鞭炮陣陣,潮水般的人流紛紛雲集於此,綿延數十公里,爲自己和家人祈福。

與“燕子來時春社”的喧囂相反,“梨花落後清明”就顯得冷清了。

清明既是節氣又是節日,古時也叫三月節,有__多年曆史。“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淨。故謂之清明。”清明節後雨水增多,萬物由陰轉陽,吐故納新,一派春和景明之象。清明原本歡樂之節,大禹故里北川,歷來有“清明”賀治水成功之說,鄉人奔走相告,共慶天下太平。從唐代起,“清明”漸成春遊踏青的代名詞,且歷代承襲成爲習慣,人們在這個時節,紛紛走出戶外,踏青、郊遊、盪鞦韆,踢足球、打馬球、插柳,拔河,鬥雞……其樂融融。孩子們最鍾情的,則要數放風箏,有的風箏上還裝有竹笛,經風一吹能發出響聲,猶如箏的聲音,據說風箏的名字也就是這麼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