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心得體會 > 教育讀書心得體會模板集合5篇

教育讀書心得體會模板集合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85W 次

教育讀書心得體會模板集合5篇

教育讀書心得體會模板集合5篇

讀完一本書以後,大家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讓我們好好寫份讀書心得,把你的收穫和感想記錄下來吧。你想好怎麼寫讀書心得了嗎?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教育讀書心得體會5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教育讀書心得體會 篇1

每個學生的每個方面都要按統一要求平均發展。一刀切、齊步走、統一要求,這是當前現行教育中存在的一個突出問題。實際上,學生是存在差異的,目前在對待學生差異上,主要有兩種傾向:一種是不敢承認學生的差異,怕承認了差異會使教師放棄一部分學生的教育;一種是誇大學生的差異,把學習好的看作是天資聰明,將來有所造就,把學習不好的看做是天生笨蛋,是朽木不可雕也。顯然,這兩種傾向都是錯誤的。如何以科學的態度對待學生的差異呢?教育家、思想家孔子已經給我們做了榜樣。孔子有三千弟子,其中賢者七十二人。爲了因材施教,孔子平時對其弟子進行了詳細的觀察: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退而省其私。經過一段時間的觀察,他認爲其弟子柴也遇,參也魯,師也闢,由也彥。其意思說高柴不誠實,曾參天性鈍拙,顓孫師偏激,伸由則粗魯。這就是孔子對他的弟子個性差異的分析,然後再根據其個性差異,實施因材施教。

學生的差異主要表現在智力水平的差異、環境影響的差異、個性特點的差異、非智力因素上的差異等等。面對以上的種種差異,特級教師馬芯蘭對教學提出下要保底,上不封頂的評價思路(保底是指保證學生人人達到一個基本要求:不封頂是指在達到基本要求的基礎上,讓不同的學生都有所發展)。林崇德教授提出鼓勵冒尖允許落後。

以上這些都是因材施教的典範。教師應視學生的差異爲正常,不能強求學生在學習上獲得同樣的成功,企圖讓所有的學生取得優異的成績是不現實的。

其次要樹立主體教育的思想。一堂好課的標準是什麼?用現代教育思想來看,不僅要看教師教的怎樣,還要看學生學的怎樣,而且要從學生如何學這個基點來看教師怎樣教。葉聖陶曾說過,他不稱讚某老師講課是最高藝術欣賞,而認爲,最要緊的是看學生,而不是光看老師講課。

看教師表演的怎麼樣,這是當前評課中存在的一個突出的問題。評課重視教師的教,忽視學生的學,弊端有三:一是在一定程度上容易助長教師上假課花架子課,搞脫離學生實際的教學;二是不利於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三是不利於學生的發展。好的教學應該是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背景出發,提供給他們充分進行學習活動和交流的機會,切實地把學生看作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成爲他們學習的過程中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與共同研究者。教師的指導作用的體現應該是間接的、潛在的,而不是直接的、明顯的。

另外,要樹立情感教育的思想。傳統的教學重視學生在知識、能力和思想品德方面的培養,而忽視對學生的情感的培養。致使教師們在課堂教學中只看重認知過程,放棄了非智力因素在學習過程中的巨大作用。現代心理學的研究成果表明,學生的學習心理存在兩個過程,一方面是感覺思維知識、智慧(包括知識技能的運用)的過程;另一方面是感覺情緒意志、性格(包括行爲)的過程。前者是一種認知過程,是智力活動;後者是情感過程,是非智力活動。兩者密不可分,缺一項地都不成其爲真正合理的學習過程。

教育讀書心得體會 篇2

在無意間發現了一本書——朱永新的《新教育》。一直以來,我總以工作忙、沒時間爲理由,沒有看書的習慣了。又一次偶然間,我拿起了這本書。

我用心讀完後,掩卷遐思,不禁心潮澎湃,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這位教育大師知識的淵博,對教育至真的感悟與至純的摯愛,他對新教育理想追求的高瞻遠矚,令我油然而生敬意。我強烈的感覺到,這新教育之夢,並不遙遠,就在我們廣大教育工作者共同的對教育事業的執着追求中,這夢定能成真!

書中朱永新先生提到“新教育的最高境界就是讓師生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作爲一個普通的教師,一直在思索怎樣做一位合格的教師。讀完這本書,我領悟到了教師應該具備的以下幾方面素質:

一、激情。

讀朱永新先生的《新教育》時,無時你不感覺到愉悅與衝動,讓你感覺到你不是在讀書,而是在聆聽一位充滿激情富有詩意的大師在演講,大師用他詩一般的語言和激情感染着每一位讀者。作爲教師,我們用肢體與語言向學生傳遞知識和文明,如果我們沒有激情,我們就無法感染學生,我們就無法調動學生,生動課堂,課堂上教師與學生主客體的角色就得不到很好轉換,課堂教學就很難成效。

二、愛心。

有人說“沒有愛就沒有教育”,這句話很實在,在我們教育的過程中,教師的愛心是喚醒學生和諧美妙的音樂,是激發學生動聽悅耳的語言,是照亮學生黑暗中的明燈。教師富有愛心可以和諧融洽師生關係,教師理解信任學生,學生尊重依戀教師。教師富有愛心,可以給學生創造寬鬆愉悅的心理感受,便於學生形成健康的心理。

三、知識。

要勝任新課改需要,教師必須具備紮實的專業技能和良好的知識結構。紮實的專業技能和良好的知識結構,使我們很容易駕馭課堂,採用多渠道的教育手段和教學技巧來豐富課堂,調動和感染學生;另外,紮實的基礎,使我們很容易接受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

書中有這樣一段:“一個教師不在於他教了多少年書,而在於他用心教了多少年書。一些人,他教一年,然後重複五年十年乃至一輩子;有些人,實實在在地教了五年。一個實實在在教五年的人,與一個教了一年卻重複了一輩子的,他們的成績是不一樣的。”這段話給了我警示和啓迪。年輕的我應該好好把握每一天,思考每一天教學中的得與失,做一個實實在在地教書的人。我希望自己也能如本書中說的那樣“當我們的學生離開校園的時候,帶走的不應該只有知識,更重要的是對理想的追求。”

教育讀書心得體會 篇3

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說過:“學高爲師,德高爲範。”作爲光榮的人民教師來說,肯定會盡全力教育好自己的學生。如何教育學生是正確的,方法怎樣纔是合理的,這就需要我們不斷的學習。除了需要擁有廣博的知識外,還需要更好的學法、懂法、守法,自覺地依法治教,依法從教。

隨着教師閱讀年活動的開展,學校組織我們一起學習《教師培訓讀本》。通過《讀本》,我瞭解了各種相關法律知識,既增強了法規意識,更新教育觀念,又在學生面前樹立了正確的人才觀、質量觀、學生觀,提高自我反思、自主發展能力。還深刻地體會到師德決定了教師對學生的熱愛和對事業的忠誠,決定了教師執着的追求和人格的高尚。高尚而富有魅力的師德就是一部教科書,就是一股強大的精神力量,對學生的影響是耳濡目染的、潛移默化的、受益終生的。 通過學習我知道了教師依法必須履行的義務。(1) 遵守憲法、法律和職業道德,爲人師表。依照《教育法》、《教師法》及其他有關法律、法規,從事教育教學工作而必須履行的責任,表現爲教師在教育教學活動中必須做出一定行爲或不得做出一定行爲的約束。它是由法律規定,並以國家強制力保障其履行。(2)貫徹國家的教育方針,遵守規章制度,執行學校的教學計劃、履行教師聘約、完成教育教學工作任務。(3)對學生進行憲法所確定的基本原則的教育和愛國主義、民族團結教育、法制教育以及思想品德、文化、科學技術教育,組織、帶領學生開展有益的社會活動。(4)關心、愛護全體學生,尊重學生人格,促進學生在品德、智力、體質等方面全面發展。(5)制止有害於學生的行爲或者其他侵犯學生合法權利的行爲,批評和抵制有害於學生健康成長的現象。(6)不斷提高思想政治覺悟和教育教學水平。

在學習了《義務教育法》和《未成年人保護法》後,我更明確了,作爲一名人民教師我該履行的義務和遵守的行爲規範。在工作中,嚴格規範自己的思想和行爲,全心全意爲學生服務,讓學生滿意,家長放心,社會認可,不體罰和變相體罰學生,不諷刺,挖苦學生,不威脅、責難家長。時刻以教師的道德行爲規範來要求自己,不穿奇裝異服,處處“身正爲範”。對於後進生,不拔苗助長,不諷刺挖苦,要耐心教育。尊重每一個學生的特點,因材施教。

學生們像一朵朵稚嫩的小花苗兒,但每一顆都有與衆不同的可人之處。因此更需要我們用不同的方法用愛心去澆灌、呵護。在組織教學中把整體教學、分組教學與個別教學結合起來;在教育過程中,貫徹個別對待的原則,講求一把鑰匙開一把鎖。調動每一個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讓每一個學生主動地、活潑地發展。

用《教師法》、《義務教育法》和《未成年人保護法》來規範和鞭策自己,在傳授科學文化知識的同時,還要保護學生的身心健康,保障學生合法權益,促進學生在品德、智力、體質等方面全面發展,並預防未成年人犯罪。這樣纔可以

使我們的事業走向輝煌,使我們的教育對象健康成長。我們作爲教師,知法是重要的權利義務,學法是重要的必修課程,守法是重要的師德內容,用法是重要的基本功架,護法是重要的基本職責。

近年來,我國中小學校學生傷害事故案件逐年增多,由此引發的學校與學生家長之間的糾紛與日俱增,學生家長因學生在校期間受傷致殘甚至死亡向學校索賠的金額不斷攀升。校園傷害事故不僅會影響學校與學生家長的正常工作與生活,而且成爲導致社會不安定的一個重要因素。當前我國校園傷害事故帶來的負面影響,不僅波及教育系統內部,而且已經成爲一個世人關注的社會問題。 因此,《學生傷害事故處理方法》適時出臺,明確了學校對學生承擔的責任性質是教育、管理、保護責任,確立認定學校承擔責任的劃分原則是過錯責任,細化了學校管理責任的範圍,規定了處理校園傷害事故的方式,界定了學生傷害事故損害賠償的項目和標準,提出瞭解決校園傷害事故損害賠償的資金來源。《方法》爲法院及其他處理機關嚴格依法處理中小學校學生傷害事故,保護未成年學生和學校雙方的合法權益提供了可靠的法律依據

總之,作爲教書育人,培養社會主義的建設者和接班人的我們,只有更好的學法,懂法,依法執教,才能更好的教育學生,才能培養出身心健康,全面發展的優秀人才,才能推動社會的進步。

教育讀書心得體會 篇4

寒假裏有幸拜讀了張文質先生的《教育是慢的藝術》,感觸頗深。張文質,福建閩侯人,教育學者,詩人。1983年畢業於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系“生命化教育”的倡導人、負責人。多年來致力於“生命化教育”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長期植根於中小學課堂,推動中國基礎教育的變革和發展。在研究和實踐過程中,創辦了1+1讀書俱樂部,推廣1+1式的讀書理念。透過學習,讓我深深感受到了“教育的魅力在於激勵與喚醒”,首先我們要做教育中的有心人,平時,我們要更細緻、耐心些,多一些等待、思考與剋制。其次要廣泛閱讀,努力付諸實踐,積累經驗,構建自己的認識平臺。

張文質先生在《教育是慢的藝術》一書中,詳盡而又靈動地提煉、詮釋了生命化教育的理念。當他提出“教育是慢的藝術”這個觀點後,很多人都提出了質疑,因爲這天這個時代確實是泥沙俱下、萬馬奔騰的年代,有人認爲教育不可能有慢的耐性,更不可能有慢的境界。但是張老師認爲:好的教育肯定是慢的,俗話說慢工出細活。這樣的教育在我們任何人看來,或許都會覺得都是一種理想中的教育,教育是慢的藝術,張老師很顯然給出了他自己的宣告。一個字一個詞,字是慢,詞爲藝術。張老師認爲我們的教育太快啦,快在那迅速展現而又擦去的ppt上;快在了教師應對這一大羣叫不出名字卻能把課演繹的完美而流暢上;快在了教師與校長們每一天似乎都在忙於應付各種各樣事務性的事務上,快在了教師冷漠地看到教室裏那些不解而又迷惑的目光上……正如那作者苦惱的快一樣,我們這天的學校裏。教室座位整齊,臺下人頭攢動,一派工業化大生產的氣勢。老實說確實難以看到具有生命個性的人。這也難怪作者所推崇的葉瀾教授不斷的發出呼喚,呼喚教育創新要有“具體個人”意識,呼喚要在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中“人”的轉向要從“抽象的人”到“具體個人。說到底快到了我們的課堂上都看不到一個個活生生的人了。慢又是一種什麼樣貌的課

堂,什麼樣的教育呢?作者眼裏慢是像W老師那樣的”教師身體動作是慢的,說話的語速是慢的,等待學生回答問題的過程是慢的“。又如作者所說的,日本的佐藤學認爲”教育往往要在緩慢的過程中才能沉澱一些有用的東西“。在平時教學活動中,速度要放慢,慢下來教師才能注意到每位學生的困難並及時給予幫忙,多給他們帶給創造、交流經驗、合作學習的機會,逐漸增強自信心和自我潛力。教育,作爲一種慢的藝術,需要留足等待的'空間和時間,需要有舒緩的節奏。高頻率、快節奏、大梯度,不利於學生的有序成長和發展。

張文質老師倡導”生命化教育“。在當今教育界爲越來越多的人所關注。”生命化教育“,簡單地講,就是把對學生的的理解、關愛、信任、成全,在具體的教育過程中體現出來;它不是僅僅停留在理念上的表達和理解,它務必在具體的實踐過程中體現出來。

“生命化教育”的實現包括主觀和客觀兩個方面:起主觀作用的,就是教師。教師要關注每個獨立的學生個體,不僅僅要尊重、善待學生,還要研究學生特點;在注重全體學生知識獲得的同時,還要注重學生個體發展的差異,根據學生不同的認知風格,帶給與之相匹配的教學方法;關注學生異常的情緒變化,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注重情感交流;注重師生互動交流,引發思考……客觀條件,就是課堂環境,教學空間。張文質在《教育是慢的藝術》一文裏的一段話:美國教育家博耶說,學校還是小的好。那麼“小“到什麼程度爲好呢?”小到學校所有師生都能彼此叫出對方的名字,亦即人數控制在二三百人內爲最佳”。博耶又說:“當班生數超過30個人時,教師的注意中心就從對個體的關注轉爲對班級的控制。”這些見解都令人感佩。但博耶必須想不到,在中國有那麼多“名師”能夠在叫不出一個學生名字的狀況下也能把“課做得神采飛揚”,他更不可能想到一些更厲害的“名師”竟能夠在體育館數千名觀衆面前在叫不出一個學生名字的狀況下把“課做得神采飛揚”,也許,從某種好處上說,這正是中國教育勝過美國教育“難能可貴之處”。

如果教學課堂環境沒有保障,首先就給教師組織課堂帶來了困難,信息的傳輸呈單向化而不是多樣化,“生命化教育”也就成了一句空話;而一味地強調教學質量,並以此作爲衡量教師業績的標準之一,也是對教師的不公,因爲能把”課做得神采飛揚“的老師畢竟是少數。以”生命化教育“爲理念,就要做到主觀與客觀的結合;既要強調教師的主觀作用,又要營造良好的關注學生獨立個體的空間,把“生命化教育”具體落實到教育過程中的每一細節和實處。

教育是慢的藝術。在教學上,教師要慢慢地去感悟,就像爲人父母,育人的經驗也是慢慢感悟出來的。一個好教師,應是偶有所得,有些獨特的理解、獨特的發現,然後順着這種正道,終成大器。教育是些潛移默化、潛滋暗長的東西。功利的教學都是短暫的,不關注長遠的,不關注正確的教育價值取向的。我們的教學研究,也是慢的藝術,有所發現,有所用心,慢慢地去做。這個慢,就是讓學生感受、體驗過程,構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這個慢,就是不急於求成,要有足夠的期盼,足夠的耐心,減少教育浮燥與功利,這纔是真正的教育。

教育讀書心得體會 篇5

根據自身學習的需要我放假時間,靜下心來,腳踏實地地學習了《教育新理念》等書籍,冬天氣溫雖然很冷,但我能克服一切困難,仍持之以恆地有計劃的進行學習。透過新一輪的教育教學新理念的學習與反思,我的大腦又一次的受到了前首未有的洗禮,並對一些新的教育教學理念能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爲今後的教育教學奠定了更紮實的基礎。

對創造始於問題的認識

我個人認爲:一是教師的新理念、新教法與學生的實際、課堂教學要求相脫軌;二是在備課的過程中,不能真正體現出備學生的過程,在教師的教案裏,更難找到與教學環節、教學資料和切合學生實際的提問。沒有提問,哪有問題;沒有問題,哪知學生學得如何?這樣做的關鍵是教師爲了圖省事或認爲學生文化基礎太差,根本不值得一問,或藉口課堂時間十分有限,怕提問後完成不了教學任務。所以認爲,多一事還不如少一事。透過認真學習,我真正認識到了課堂提問題的重要性,缺少了這一環節,課堂教學無論多完美、多動聽,總會讓人覺得少了靈性和缺乏現實好處。因爲有問題意識、問題潛力的課才具有創新意識、創新潛力的素質教育。早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陶行知先生就言簡意賅地說,創造始於問題。學生有了問題,纔會思考,有了思考,才能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方法、才能找到獨立思考途徑的可能。所以,在今後的教學中,要提倡學生帶着問題走進課堂,並帶着更多問題走出課堂。這就是所謂的以問題爲紐帶的教育。這種教育,教師並不是以知識的傳授爲目的,而是以激發學生的問題意識、加深問題的深度、用心探求解決問題的辦法,個性是構成自己對解決問題的獨特見解爲目的,使學生終身受益爲目標

對過程教學比結果教學更重要的認識

在以往的教學中,大多數教師認爲,只要課前認真備課、上課環節比較完美、課後佈置一些作業就是一節好課。至於學生能否學到多少有用知識、潛力能否提高卻不在思考之列。若按這種教學,表面上看是素質教育,但實際上仍是“應試教育”的翻版,只但是打着“素質教育”的旗號,正所謂拉“素質教育”之大旗,做“應試教育”之虎皮。爲此,我透過不斷的學習,才真正的認識到過程教學比結果教學更重要的含義。因爲知識才是人們真正的認知的結果。而知識的學習和教學無疑是必要的,但大多數教師往往太注重認知結果的教學了。如果在知識發展緩慢的時候,有這樣的想法還有情可原,那麼,在知識和信息快速發展的這天,這就不能容忍了。因爲學生學到的僅是知識大海的一粟,而缺乏實際問題解決的潛力,跟不上快速更新時代的步伐。簡單地說,智慧比知識更重要、過程教學比結果教學更重要,因爲知識才是真正啓發學生智慧的手段,過程是結果的動態延伸。教學中能夠把結果變成過程,才能把知識變成智慧,才能提高學生解決現實問題的潛力。

對文科教育過程是體驗和提升生命價值的過程的認識

在平常的學習生活中,不少學生因爲芝麻大小的事,大打出手,甚至致人非命;有的學生對花草樹木的隨意攀折不以爲然;對弱勢羣體逞強、嘲諷;對可愛的小貓、小狗生命的不屑一顧等等。從學生身上暴露出來的缺點,不難看出在他們的身上難以體現人的生命價值觀。這不僅僅說明當今的教育確實存在必須問題,更說明一些學生的素質低下,只有看到這些學生的不足,才能深刻地反思當今的教育。這讓我想起,爲何國外也把保護動物寫進本國法律中,並用心倡導保護動物的生存權,建立人與自然的真正和諧,讓動物成爲人類的真正朋友,以此來加強國民的素質教育、愛心教育和關心弱勢羣體教育。這種教育的效果十分明顯,國民素質大大提高。所以,在這種教學中,要大力倡導人的真、善、美的一面,極力反對暴力和戰爭,熱愛和平,反對戰爭,關愛生命。爲此,在文科教學中,要把文學、哲學、道德所表達的對生命價值的充分肯定和對生命價值的尊重成爲教學的重點,使學生真正感悟到人的生命價值得以實現,纔是人的這種獨特的生命感受。讓學生在這種學習過程中,感受到生命的跳動、感受到這種生命價值的昇華,這纔是文科教育的真正任務和真諦的體現,也是文科教育的基本使命和基本教育的功能。

對網絡時代教師的認識

在逐步實現網絡教育的這天,我們還有部分教師滿足“一支粉筆、一本教科書”的陳舊教學方法。因爲這種教學既簡單,又省事。但殊不知,這種簡陋的、過時的落後教學,是在萬不得已的狀況下,也就是在經濟欠發達地區方可使用。而在經濟發達的地區,哪個學校沒有一到幾個多媒體教室,可這些配有現代化教學設備的多功能教室卻完全成了擺設,像裝有漂亮鮮花的花瓶,僅供人欣賞而已,沒有更多的使用價值。當然,多功能教室也有發揮作用的時候,那就是上級主管部門來現代化驗收時,學生纔有可能在現代化的教學中快樂地學習、才能感受外面的世界真精彩。導致這種不良現象的原因有多方面造成的,如多媒體上課,製作課件是一件繁而難的事,或部分教師不求上進,不能利用有限的業餘時間學習電腦的操作,而是把主要精力用於家教或在“圍城”裏面酣戰,可對課件的製作卻一竅不通。導致這種對多媒體教學不感興趣的現象,造成有限的教學資源得不到合理的充分使用。這種結果要不了幾年,設備老化,教學質量低下,學生素質下降,最終造成了教學資源的極大浪費。所以,作爲一名網絡時代的現代教師,要與時俱進,不斷學習,不斷創新。要充分利用有限的時間,認真學習現代教育教學理論、學習信息化知識,以此適應現代教育教學

發展的客觀需要。所以,信息技術爲現代教育的新飛躍帶給了平臺,提高了教學質量,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更對教師的素質提出了根本的嚴峻挑戰,信息技術呼喚新世紀的教師,新世紀的教師要有不斷學習的意識,最終才能適應現代教育的飛速發展。

總之,透過暑期教育教學理論的學習,我感觸很深,體會頗多。我作爲一名普通的教育工作者,只有在不斷的學習、實踐中,才能真正體會教育教學新理念對現代教育的重要作用,才能真正關注每位學生的成長和生存,才能緊跟時代教育發展的步伐,才能爲人民的教育事業做出應有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