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說課稿 > 《司馬光》說課稿

《司馬光》說課稿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17W 次

作爲一名人民教師,有必要進行細緻的說課稿準備工作,藉助說課稿可以讓教學工作更科學化。寫說課稿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司馬光》說課稿,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司馬光》說課稿

《司馬光》說課稿 篇1

說教材:

本課是S版小學語文一年級上冊以“遇事要動腦筋、想辦法”爲主題單元中的一篇課文。講述司馬光七歲的時候砸破大水缸救小朋友的故事;全文故事性強,情節曲折感人。文中的插圖生動、形象,這些都有利於激發學生讀書的興趣,有助於讓學生理解課文的重難點內容。本節課教學重難點是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掌握識字方法,能正確書寫。

說教學三維目標

根據課程標準的具體要求,學生的實際情況和教材的邏輯結構,本文教學分爲兩課時,本節課爲第一課時,教學目標具體如下:

1、知識與技能:認識13個生字,會寫6個字,學習一個新筆畫臥鉤和一個新偏旁單人旁,掌握識字方法。

2、過程與方法:通過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引導學生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感受司馬光的機智勇敢,所用方法的巧妙。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學習,提高學生的安全意識。

說學生:

一年級的學生年齡小,知識少,處於學習的初始階段,學習能力還很薄弱。課堂上,他們活潑好動,注意力集中不長。朱熹說:“教人不見意趣,心不樂學。”因此,教學方法要新穎生動、妙趣橫生,要能激發他們的興趣。學生通過一階段的學習已經掌握了一些閱讀學習的方法,並且學生對這個故事也較熟悉,可以適當放手,讓學生成爲學習的主人。

說教學法:

蘇霍姆林斯基說:“兒童是用形象、色彩、聲音來思維的。”直觀、形象的內容,生動、逼真的情境才能夠調動學生內在的真實的情感體驗,使學生興趣主動積極地參與到學習中去。根據一年級學生已有的認識基礎及本課時的具體教學目標安排,我將採用以下幾種教學方法:“情境創設法”、“逐層強化法”、“談話法”、“趣味識字法”、“自主學習法”、“評價交流法”、“探究學習法”,從而培養低年級學生學習語文的良好方法和習慣。

說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引出課題

課堂導入得法,可以充分調動起學生的好奇探究心理,喚起學生的求知慾望,從而順利地進入課堂學習的最佳狀態。爲此,我利用多媒體課件出示動畫《司馬光砸缸》的音樂曲子,再現教材的情境,入情入境,自然而然地把學生們帶到課文中救人的緊張慌亂的場面和結尾救出小朋友的喜悅,看到了小司馬光的臨危不懼和機智果斷。再適時介紹司馬光。

(二)初讀課文,學習生字

1、自主拼讀,老師範讀。

在學生自由初讀課文前,啓發學生交流閱讀方法:在讀課文時,遇到不認識的字怎麼辦?(拼拼音、問老師、問同桌等解決問題有效方法)讓孩子們從交流中養成不懂則學、不知則問的良好學習習慣。

給孩子們充足讀書時間,鼓勵自主讀課文。

朗讀往往需要老師的指導。朗讀指導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教師的範讀,教師範讀對於學生朗讀的影響可謂潤物細無聲,促使孩子們入情入境感受文本,拉近學生與文本的距離。

2、出示字詞,逐層強化。

創設生動有趣的識字情景,利用多媒體課件播放:幾排紅色的蘋果上都有字,字下面有一個水果籃,學生讀對了就會有蘋果掉下來,裝在籃子上。鼓勵學生比比誰摘的蘋果多。通過個別拼讀,指名領讀、同桌互讀等多種方式的拼讀來讀準字音,從帶音拼讀字詞到去音認讀字詞,以及再認讀單字進行逐層強化,爲下文讀通讀順課文做好準備。

3、趣味識字,掌握方法。

孩子們通過多次讀已多次感知生字的音形意,但學生對生字的認識還只是一種輪廓現象。尤其對一年級學生來說,對字形的分析必不可少,爲了避免分析字形的枯燥,我將從以下幾個環節引領學生掌握識字方法,既給孩子們成功的體驗,又積累識字的方法。趣味識字法如

《司馬光》說課稿 篇2

一、說教材

《司馬光》是省編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語文第二冊中的課文。這是一篇看圖學文的課文,寫的是司馬光和幾個小朋友在花園裏玩,一個小朋友不小心掉進盛滿水的缸裏,別的小朋友都慌了,而司馬光卻沒有慌,他急中生智,舉起石頭砸破水缸救出小朋友。通過對這個故事的學習,啓發學生遇事不慌,沉着勇敢,並學習司馬光這種逆向思維的方法——別人想的是趕緊離開缸,而司馬光想的是缸裏的水離開人。依據新課程標準,結合一年級學生年齡小的特點,給第二課時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及重難點。

二、說目標

1、通過看圖理解花園裏的環境及司馬光砸缸的過程,知道司馬光是一個聰明、勇敢的孩子。

2、培養學生創造性的思維能力。

教材中司馬光砸缸救人本身就是一個創造,爲了充分發揮教材的示範作用,培養學生創新精神,使學生主體得到發展,結尾處設計了發散思維的訓練。

教學重點及難點:讓學生理解花園裏的環境和司馬光砸缸救人的詞句,知道司馬光是一個遇事不慌,聰明勇敢的孩子是教學的重點。學習司馬光這種逆向思維方法是教學的難點。

三、說教法、學法。

1、教法。

採用看圖法、質疑法、討論法,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培養學生思維的多樣性,體現以學生爲主的人文情懷。

2、學法。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以質疑爲主線,運用討論反饋法,引導學生質疑——討論以及反饋解疑——想象,培養學生在求異中求佳的思維方法。

四、說教學。

1、從課件中質疑。

興趣是學習的最好老師,課件的出示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有利於進入課堂情景。

(1)從課件中你都觀察到了什麼?

學生看到一口大缸被砸破,水嘩嘩地流出來,一個孩子正往外爬,圖中間的孩子正伸手去扶那個孩子,其他人瞪大眼睛張大嘴巴,一臉驚慌的樣子。

(2)你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

提出的問題可能有:

1、爬出來的孩子是怎樣掉近缸裏的?當時的情況怎樣?

2、是誰救的他,他是怎樣救的?

學生所提問題正是目標1要完成的任務,通過看圖瞭解當時的情況,帶着好奇心和求知慾讀書,充分調動學生積極主動解決這些問題。

2、通過自讀、討論,突破重點解疑。

(1)在學生質疑的基礎上,圍繞兩個問題,學生自讀1—3自然段,解決第一個問題。帶着問題讀課文,可以培養學生邊讀邊思考的讀書習慣,提高教學效率。

藉助課件弄清花園裏假山下大水缸的位置,以及是怎樣的一口缸。

(2)讀文後討論,孩子是“不小心”沒留神掉進缸裏的,啓發學生想象,掉進缸裏的小朋友會怎樣?通過討論得出當時情況緊急。

(3)再讀課文4—6自然段,解疑第二個問題。以自學的方法培養學生主動探究,團結合作的精神。

1、經過自讀,學生了解到別的小朋友都慌了不知怎麼辦?從“有的……有的……哭、叫、喊、跑、找”這些詞,小組討論他們這些人當時是怎樣想的?

得出結論:讓別人來幫忙,我這麼小,沒有辦法,有的嚇哭了,不知該怎麼辦,束手無策,而司馬光是怎樣做的?

爲了從小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

2、再次讀課文,獨立思考當時司馬光怎麼想的?怎麼做的?是怎樣的一個孩子?

經過反饋得出當時司馬光想如何儘快讓水離開孩子。做法:拿起石頭使勁砸缸,幾下子就把缸砸破了。水流出來,小朋友得救了。從司馬光的做法可以看出他是個敢想敢幹、機智勇敢、遇事不慌的孩子。

3、創造性思維的訓練。

(1)爲了培養學生多向思維方法,結尾設計了一個情景,“假如你當時是那些小朋友中的一員,你會怎麼做?把故事推向了高潮,有利於學生想象能力的發揮。

(2)學生經過討論,得出以下結果:

有人認爲可以既不打破缸又可以救出人是最好的辦法。如團結起來把缸推倒;用桶往外舀水;這些小朋友都跳到缸裏,因爲缸裏的水是有限的,水一流出來。小朋友就得救了,缸也保住了;用網子撈。

(3)同學們說的這些方法再與司馬光的辦法比較,發現只有司馬光的辦法能既快又保險地救出孩子。所以在求異中求佳,同時肯定同學們的想法。

五、說板書。

板書條理清楚,一目瞭然,展現了文章的主要內容,有助於訓練學生的理解能力,培養學生創新能力。

《司馬光》說課稿 篇3

一、說教材

《司馬光砸缸》是長春版語文第二冊七單元第二課。寫的是司馬光和幾個小朋友在花園裏玩,一個小朋友不小心掉進盛滿水的缸裏,別的小朋友都慌了,而司馬光 卻沒有慌,他急中生智,舉起石頭砸破水缸救出小朋友。通過對這個故事的學習,啓發學生遇事不慌,善於動腦筋,做個聰明勇敢的孩子。

考慮一年學生年齡較小,他們在認知、發音、朗讀、書寫和理解上存在一定的困難的特點,給本文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及重難點。

二、說目標

教學目標

1.讀準本課8個生字和9個詞語的音。認識“司、假、慌、喊、舉、砸、破、救”8個字。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3.通過看圖理解花園裏的環境及司馬光砸缸的過程,知道司馬光是一個聰明、勇敢和孩子。

4.從司馬光破缸救人的故事中受到啓發,遇到事情要像司馬光那樣不慌張,支腦筋創造性地解決問題。

教學重點

1.讀準本課的生字及詞語。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3.讓學生理解花園裏的環境和司馬光砸缸救人的詞句,知道司馬光是一個遇事不慌、勇敢聰明的孩子。

教學難點

學習司馬光這種逆向思維的方法

教材中司馬光砸缸救人本身就是一個創造,爲了充分發揮教材的示範作用,培養兒童願意動腦的精神,使兒童主體得到發展,結尾處設計了較爲簡單明瞭的發散思維訓練。

三、說教法。

採用看圖法、質疑法、演示法,比較法,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培養兒童思維的多樣性,體現以兒童爲主的人文情懷。

四、說學法。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以質疑爲主線,運用演示反饋法,引導學生質疑——表演反饋解疑——想象,培養兒童善於觀察、善於比較、善於表演的思維方法。

五、說教學過程。

針對我班學生的情況,進行分層教學:A類學生能夠看懂圖、學會質疑並思考,B類學生能夠看圖說話,C類學生能夠說出個別簡單詞語如“司馬光”“救人”。以 下我主要針對A類學生的教學三大版塊:從課件中質疑、通過自讀、討論,突破重點解疑、創造性思維的訓練進行闡述。

1、從課件中質疑。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興趣是學習的最好老師”, 兒童的思維是具體形象爲主的,課件生動的展示可以吸引兒童的注意力,有利於進入課堂情景。

1)從課件中你都觀察到什麼?

學生看到一口大缸被砸破,水嘩嘩地流出來,一個孩子正往外爬,圖中間的孩子正伸手去扶那個孩子,其他人瞪大眼睛張大嘴巴,一臉驚慌的樣子。

(2)你有哪些看不懂的地方?

預設提出的問題可能有:

(1)爬出來的孩子是怎樣掉進缸裏的?當時的情況怎樣?

(2)是誰救的他,他是怎樣救的?

學生所提問題正是目標3要完成的任務,通過看圖瞭解當時的情況,帶着好奇心和求知慾讀書,充分調動學生積極主動解決這些問題。

2、通過自讀、討論,突破重點解疑。

(1)在學生質疑的基礎上,圍繞兩個問題,學生自讀1、2自然段,解決第一個問題。帶着問題讀課文,可以培養學生邊讀邊思考的讀書習慣,提高教學效率。

藉助課件弄清花園裏假山下大水缸的位置,以及是怎樣的一口缸。

(2)讀文後討論,孩子是“不小心”沒留神掉進缸裏的,啓發學生想象,掉進缸裏的小朋友會怎樣?通過討論得出當時情況緊急。

(3)再讀課文3—5自然段,解疑第二個問題。以自學的方法培養學生主動探究,團結合作的精神。

經過自讀,學生了解到別的小朋友都慌了不知怎麼辦?從“有的……有的……哭、叫、喊、跑、找”這些詞,討論他們這些人當時是怎樣想的?

得出結論:讓別人來幫忙,我這麼小,沒有辦法,有的嚇哭了,不知該怎麼辦,束手無策,而司馬光是怎樣做的?

爲了從小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

再次讀課文,獨立思考當時司馬光怎麼想的?怎麼做的?是怎樣的一個孩子?

經過反饋得出當時司馬光想如何儘快讓水離開孩子。做法:拿起石頭使勁砸缸,幾下子就把缸砸破了。水流出來,小朋友得救了。從司馬光的做法可以看出他是個敢想敢幹、機智勇敢、遇事不慌的孩子。

3、創造性思維的訓練。

(1)爲了培養學生多向思維方法,結尾設計了一個情景,“假如你當時是那些小朋友中的一員,你會怎麼做?把故事推向了高潮,有利於學生想象能力的發揮。

(2)學生經過討論,得出以下結果:

有人認爲可以既不打破缸又可以救出人是最好的辦法。如團結起來把缸推倒;用桶往外舀水;這些小朋友都跳到缸裏,因爲缸裏的水是有限的,水一流出來。小朋友就得救了,缸也保住了;用網子撈……

(3)同學們說的這些方法再與司馬光的辦法比較,發現只有司馬光的辦法能既快又保險地救出孩子。所以在遇到問題和困難要積極動腦想辦法,同時肯定同學們的想法。

六、說板書。

板書條理清楚,一目瞭然,展現了文章的主要內容,有助於訓練學生的理解能力,培養他們的創新能力,訓練他們動手動腦的能力。

司馬光砸缸

都慌了

別的小朋友————— 叫 喊 跑 找

沒慌

司馬光——————— 拿砸(幾下子) 得救了

(遇事不慌機智勇敢)

在低年段的他們擁有一個共同的思維特點,那就是具體形象性。在對於他們的教學中,要充分調動他們的感觀能動性,讓他們在自己熟悉的情境中理解課文內容,掌握學習的方法,養成動腦動手的習慣。

《司馬光》說課稿 篇4

一、說教材

這篇小文言文是三年級第八單元的第一課,文言文很簡短,僅用30個字就清楚地介紹了司馬光砸缸的故事。第一句話介紹了一個驚險的場景,第二句話用了連續的動詞表現出了司馬光的冷靜和機智。課文雖然是文言文,但文中用詞與現代文有很多一致的地方,因此讀和理解起來不是很困難。本單元的語文要素是“學習帶着問題默讀,理解課文的意思”,但由於本文的`文體特點,還是要以朗讀讀爲主。在理解詞意上練習邊讀邊想。

二、說學生

學生第一次接觸文言文,在讀和理解上可能會有些無從下手,但生活中也有過一些積累,如國學誦讀當中接觸過一些這樣的句子,所以也不會太陌生。教師可以採用圖文對照、結合註釋、查找工具書、聯繫上下文的方法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大意,感受文言文與現代文的相同之處,培養學生對文言文的學習興趣。

三、說教學目標:

1、認識“司、跌”等5個生字,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結合註釋,聯繫上下文,理解句子的意思,理解課文內容,能用自己的話說說這個故事。

3、緊扣重點詞句,感悟司馬光聰穎機智、遇事沉着冷靜的美好品質。

四、說教學過程:

(一)回顧積累,初識文言文

(二)揭示課題,認識複姓

(三)初讀課文,培養語感

在這個環節我設計了多種形式的讀,採用了範讀、學生自由讀、有節奏的讀,師生對接讀,你問我答讀,記憶比拼讀,去掉標點讀,培養學生的語感,達到讀書百遍,其義自見的效果。

(四)理解課文,感知人物

在這一環節,我讓孩子小組內交流讀懂的詞句的意思,在此基礎上學着用自己的話講述故事,並設計了一個想象補白的創編,目的是爲學生平時要學會抓住細節寫一件具體的事而服務的,課後練習的佈置也是這種指向,

(五)整體感知,熟讀成誦

最後這個環節我設計了背誦,希望同學們把這樣的文章記在腦海中。

《司馬光》說課稿 篇5

一、說教材

《司馬光》是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語文蘇教版第一冊的第六單元的第一篇課文。這是看圖學文的課文,寫的是司馬光和幾個小朋友在花園裏玩,一個小朋友不小心掉進盛滿水的缸裏,別的小朋友都慌了,而司馬光卻沒有慌,他急中生智,搬起石頭砸破水缸救出小朋友。通過對這個故事的學習,啓發學生遇事不慌,沉着勇敢,並學習司馬光這種逆向思維的方法——別人想的是趕快離開缸,而司馬光想的是缸裏的水離開人。本單元的教學,爲啓開“智慧篇”打下基礎。

針對《新課程標準》要求“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藉助讀物中的圖畫閱讀;閱讀淺進的故事、童話等,對事件、故事有自己的想法”;結合一年級學生年齡小的特點,我給第二課時制定了教學目標和重難點。

(一) 目標

1、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 能通過看圖理解花園裏的環境及司馬光砸缸的過程,知道司馬光是一個聰明勇敢的孩子。

3、 培養學生創造性的思維能力。

(二) 重難點

根據目標2,我把重點放在:理解花園的環境和司馬光砸缸救人的詞句上。根據目標3,我確立的難點是學習司馬光的逆向思維方法——別人是想人離水(缸),司馬光想(缸裏)水離人。

二、說教法

依據《司馬光》這篇課文的內容和一年級學生的兒童特點,我在教學理解詞句時,選擇了朗讀法、看圖法。朗讀可以促進理解,看圖不但建立詞語事物表象的聯繫,還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小孩子都有與人交往、探究問題、愛聽故事等本能要求,借這個要求,我把課堂的主動權交給學生,所以,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我選擇了質疑法和討論法。

三、說學法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爲了教,必須給之學法。以質疑法爲主線,運用討論反饋法,引導學生質疑——討論以及反饋解疑——想象,培養學生在求異求佳的思維方法。

四、說教學過程

(一)課件中質疑

興趣是學習的最好老師,課件的出示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有利於進入課堂情景。

(1)先指着課件提問:從課件中你都觀察到了什 麼?

學生會看到並說一口大缸被砸破,水嘩嘩地流出來,一個孩子正往外爬,圖中間的孩子正伸手去扶那個孩子,其他人瞪大眼睛張大嘴巴,一臉驚慌的樣子。

(2)接着再問:你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

學生可能無從提問,這時可引導質疑,可能提出兩個問題:A、爬出來的孩子是怎樣掉進缸裏的?當時的情況怎樣?B、是誰救的他,他是怎樣救的?

學生所提問題正是目標2要完成的任務,通過看圖瞭解當時的情況,帶着好奇心和求知慾讀書,充分調動學生積極解決這些問題。

(二)通過自讀、討論,突破重點解疑

(1)在學生質疑的基礎上,讓學生圍繞兩個問題,自讀1-3自然段,解決第一個問題。帶着問題讀課文,這其間運用看圖法,藉助課件弄清花園裏假山下大水缸的位置,以及是怎樣的一口缸。再運用朗讀法,孩子閱讀能力還處於低級階段,所以必須多次朗讀以促進理解,讓學生邊讀邊思考,養成讀書的習慣。

(2)讀課文後讓學生討論,孩子是“不小心”沒留神掉進缸裏的,啓發學生 想象,掉進缸裏的小朋友怎樣?通過討論得出當時情況緊急。

(3)再讀課文4-6自然段,解疑第二個問題。以自學的方法培養學生主動探究,團結合作的精神。

A、先經過自讀,學生了解到別的小朋友都慌了不知怎麼辦?從“有的……有的……哭、叫、喊、跑、找”這些詞,小組討論他們這些人當時是怎樣想的?

從而得出結論:讓別人來幫忙,我這麼小,沒有辦法,有的嚇哭了,不知該怎麼辦,束手無策,而司馬光是怎樣做的?這一環節是爲了從小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

B、接着,再次讀課文,獨立思考當時司馬光怎麼想的?怎麼做的?是怎樣的一個孩子?

經過反饋得出當時司馬光想如何儘快讓水離開孩子:拿起石頭使勁砸缸,幾下子就把缸砸破了。水流出來,小朋友得救了。從司馬光的做法可以看出他是個敢想敢幹、機智勇敢、遇事不慌的孩子。

3、 創造性思維的訓練。

(1)爲了培養學生多向思維方法,結尾設計了一個情景,“假如你當時是那些小朋友中的一員,你會怎麼做?把故事推向了高潮,有利於學生想象能力的發揮。

(2)學生經過討論,得出以下結果:

有人認爲可以既不打破缸又可以救出人是最好的辦法。如團結起來把缸推倒;用桶往外舀水;這些小朋友都跳到缸裏,因爲缸裏的水是有限的,水一流出來,小朋友就得救了,缸也保住了;用網子撈……

(3)同學們說的這些方法再與司馬光的辦法比較,發現只有司馬光的辦法既快又保險地救出孩子。所以在求異中求佳,同時肯定同學們的想法。

五、說板書

出示: 22、司馬光

沒有慌 使勁砸缸

遇事沉着 有主張

板書條理清楚,一目瞭然,展現了文章的主要內容,有助於訓練學生的理解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司馬光》說課稿 篇6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蘇教版小學語文一年級下冊中的一篇課文——(板書)《司馬光》。這是一篇歷史人物故事,寫的是司馬光和幾個小朋友在花園裏玩,一個小朋友不小心掉進盛滿水的缸裏,別的小朋友都慌了,而司馬光卻沒有慌,他急中生智,舉起石頭砸破水缸救出小朋友。故事的插圖生動、形象,有利於激發學生讀書的興趣,有助於讓學生了解故事情節,體會詞句的意思。通過對這個故事的學習,啓發學生遇事不慌,沉着勇敢,懂得遇到難題,要開動腦筋,想出解決問題的辦法。

依據新課程標準,結合一年級學生年齡小的特點,我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生字,認識2個偏旁,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通過看圖理解花園裏的環境及司馬光砸缸的過程,知道司馬光是一個聰明、勇敢的孩子,體會司馬光沉着、機智的品質。

其中1、2是重點,目標3既是重點又是難點。我準備用2課時達到以上教學目標。

第一課時,我採用三個層面的讀,使學生初步感知課文。首先,揭題後告訴學生司馬是複姓,光是名,並簡要介紹一下司馬光,然後讓學生拼音,自瀆課文,自學生字。把課文讀得正確,順暢。接着結合檢查,再讀課文,在這個過程中,注意糾正讀錯的字句,讀準多音字“假”的音,在初步讀正確通順的基礎上,可讓孩子聯繫課題說說自己通過讀課文知道司馬光的什麼事,讓學生對課文有一個大概的瞭解。最後,我將預留七、八分鐘的時間,指導學生學習“爬、哭、園和流”,尤其是“爬和哭”帶有新的偏旁“爪字旁和犬字底”,兩個字中容易多一點和少一點,因此我讓學生藉助筆順表,細緻地分析漢字的結構、筆畫、筆順,自能識字。再通過老師的範寫,學生的描仿,正確、規範地書寫,最後,讓學生當堂練字,教師巡視指導。

下面,着重談談第二課時的教學設計

這一課時,主要通過“從課件中質疑;通過自讀、討論,突破重點解疑;創造性思維的訓練”三個環節進行教學,通過具體的語言文字體會司馬光遇事沉着、機智救人的品質。

一、從課件中質疑。

興趣是學習的最好老師,剛一上課,我就出示課件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很快進入課堂情景,然後提問:

1.從課件中你都觀察到了什麼?

學生看到一口大缸被砸破,水嘩嘩地流出來,一個孩子正往外爬,圖中間的孩子正伸手去扶那個孩子,其他人瞪大眼睛張大嘴巴,一臉驚慌的樣子。

2.你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

學生可能會提出的問題有:

(1)爬出來的孩子是怎樣掉進缸裏的?當時的情況怎樣?

(2)是誰救的他,他是怎樣救的?

學生所提問題正是目標3要完成的任務,通過看圖瞭解當時的情況,帶着好奇心和求知慾讀書,充分調動學生積極主動解決這些問題。

二、通過自讀、討論,突破重點解疑。

1.在學生質疑的基礎上,圍繞兩個問題,學生自讀1—3自然段,解決第一個問題。帶着問題讀課文,可以培養學生邊讀邊思考的讀書習慣,提高教學效率。藉助課件弄清花園裏假山下大水缸的位置,以及是怎樣的一口缸。

2.讀文後討論,孩子是“不小心”沒留神掉進缸裏的,啓發學生想象,掉進缸裏的小朋友會怎樣?通過討論得出當時情況緊急。司馬光說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