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說課稿 > 《奧斯維辛沒有什麼新聞》說課稿

《奧斯維辛沒有什麼新聞》說課稿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18W 次

作爲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常常要寫一份優秀的說課稿,說課稿有利於教學水平的提高,有助於教研活動的開展。快來參考說課稿是怎麼寫的吧!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奧斯維辛沒有什麼新聞》說課稿,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奧斯維辛沒有什麼新聞》說課稿

一、關於教材

《奧斯維辛沒有什麼新聞》出自高中語文課本新人教版必修一第四單元《短新聞兩篇》。作爲新聞稿件,它迅即報道了發生在歷經百年滄桑的香港迴歸祖國的懷抱之時的重大意義。作爲一個消息,它具備典型的消息特點,適合作爲對中學生進行這方面知識傳授的藍本。

根據單元教學要求,確定本課的教學目標及教學設想。

(一)教學目標:

1、學習情感性新聞的特點及寫法。

2、學習本文在客觀描述事實的同時,又運用多種手法將自己的心理感受細緻的表現出來的方法。

3、認清法西斯的罪惡,宣傳世界和平。

(二)教學的重點、難點:

1、重點:羅森塔爾通過參觀者的行動、神態來傳達他們的內心的感受,表達自己的鮮明感情。

2、難點:品味新聞中富有意蘊的句子的含義。

(三)課時安排:一課時

二、教學內容與步驟

(一)導入

從南京大屠殺的圖片導入新課:(另附後面)

大家看到的就是68年前日本法西斯對中國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當時的南京真是屍骨遍地、血流成河!在二戰期間,不僅是日本法西斯心狠手辣,在歐洲,在奧斯維辛集中營裏,德國法西斯對歐洲人民犯下的罪行更令人髮指!(另附有關奧斯維辛集中營的文字介紹和圖片)

(二)寫作背景

(投影顯示,補充;可讓學生提前上網查找)

奧斯維辛集中營,壁壘森嚴,四周電網密佈,內設哨所看臺、絞形架、毒氣殺人浴室和焚屍爐,由第一集中營和奧斯維辛—比克瑙集中營組成,用於消滅歐洲的猶太人,是希特勒種族滅絕政策的執行地,是第三帝國---納粹德國最大的滅絕營。約有400萬人,其中絕大部分是猶太人在此經受嚴刑拷打,慘遭殺戳。奧斯維辛是納粹德國犯下逃天大罪的歷史見證。1945年1月27日,蘇軍解放了奧斯威辛集中營,當時裏面只剩下7000名活着的囚徒,其中包括200多名兒童。1947年7月,波蘭政府把奧斯威辛集中營改爲殉難者紀念館,展出揭露希特勒黨衛軍在集中營犯下的種種罪行的實證和圖片,包括他們從囚徒身上掠奪的財物,以及囚徒在集中營進行地下鬥爭的各種實物和資料。爲了使這罪惡的行徑不再重演,讓後人記住這段歷史。

(三)作家作品

羅森塔爾:全名爲埃姆羅森塔爾,美國記者,本篇新聞獲當年普立策新聞獎。美國普利策獎主席、新聞學教授霍恩伯格說,這是國際報道獎得主羅森塔爾“寫得最好的作品”

(四)結構內容

本文的題目非常醒目,“奧斯維辛沒有什麼新聞”,沒有新聞還寫什麼?這不能不讓讀者產生疑問,懷着好奇心讀下去。本文不是屬於寫事態類的新聞,而是屬於寫情感類的新聞,本文主要想通過寫奧斯維辛,表現人們對法西斯罪行的仇恨,對死難者的悼念,表達希望世界和平的主題。

全文可分兩個部分:

第一部分(第1~5段),新聞的導語部分。

這個導語比較長,寫的內容很多。第1段是寫布熱金卡的環境,有自然環境“陽光明媚溫暖”“白楊樹婆娑起舞”,也有社會環境“兒童在追逐遊戲”。

第2段照應第1段,說明布熱金卡應該是一個“永遠沒有陽光、百花永遠凋謝的地方”,因爲“這裏曾經是人間地獄”。

第3段是寫遊人來到這裏的不同目的。

第4、5段是介紹集中營的情況及其一定的歷史背景。

總之,導語部分,一方面寫出了奧斯維辛的現狀,一方面又寫出了作者的情感色彩,這裏過去的人間地獄,現在已成爲人們悼念死者的地方。新聞一開始,就把這種情感定格在了對死者的悼念,對法西斯的痛恨上。

第二部分(第6~16段),新聞的主體部分。

這一部分的安排,整體上按照參觀的順序去寫。

第6段寫作者自己寫這篇新聞的目的:是一種非寫不可的使命感,也就是一種責任感。

第7段,寫參觀者的感受,是從總體描述的,“默默地”“慢了下來”,表現參觀者的複雜心情。

第8、9段,寫到人們參觀毒氣室和焚屍爐。這裏採用的是特寫的方式,重點是寫人們的感受:用雛菊花在怒放反襯在集中營人們所受的苦難,用“他們就不由自主地停下腳步,渾身發抖”的表情動作表現參觀者的苦痛與憤恨。

第10段是寫女牢房的小盒子,實際上寫集中營中住處的'擁擠:“6英尺寬,3英尺高”的長條盒子,“每夜要塞進去五到十人睡覺”。在這一段中重點還是寫參觀者的感受:有特寫“一個參觀者驚懼萬分,張大了嘴巴,他想叫,但是叫不出來”;有一般性敘述“解說員快步從這裏走開,因爲這裏沒有什麼值得看的”,這句話意味深長,不是沒有值得看的,而是不忍看。

第11段很短,只點出了這是“在婦女身上搞不育試驗的地方”,但在最末又加了一句“否則他會羞紅了臉的”,這是爲什麼?那肯定是一個極爲骯髒,極爲殘酷的地方。據資料記載:當時的希特勒制定一項令所有被征服或佔領了國家的民族充當奴隸並且逐漸消亡的隱密性種族滅絕計劃——高效率、大規模的強制絕育。爲此,數以百計的納粹醫生、教授、專家甚至護士,在行政管理專家的通力合作下,相繼提出了幾十種絕育方法,十餘種實施方案,並且在奧斯維辛、拉芬斯布呂克、布亨瓦爾特、達豪等十多個大型集中營內對數以萬計的猶太、吉普賽囚犯、因從事抵抗運動而被捕的政治犯和男女戰俘進行了殘酷的手術試驗,造成他們大量死亡或者終身殘疾、終身不育。這樣殘酷的毫無人性的手段,任誰也不願看到。

第12、13段寫長廊裏的囚徒照片。

先是總寫,“成排的人在注視着參觀着”,“他們都死了――這些面對着照相機鏡頭的男人和婦女,都知道死亡在等待着他們”。多麼殘酷的畫面!多麼讓人同情的人們!後是特寫,寫許多囚徒中有一個二十多歲的漂亮姑娘,“溫和地微笑着”,面對着死亡,作者不由得要問:“她在想什麼呢?”是啊,同學們想一想,她沒有痛苦的表情,沒有悽慘的淚水和害怕的面容,卻在“溫和的微笑着”,是想到了慈祥的父母,還是想到了死去的奶奶?是想到了可愛的家鄉,還是青梅竹馬的戀人?是想到了美好的未來,還是想到了萬能的上帝?接着作者又有一問:“現在她在這堵奧斯維辛集中營遇難者紀念牆上,又在想什麼呢?”我們可以再想像一下,她是在想父母已經安康?她的戀人終於過上了幸福的生活?法西斯終於滅亡了?或是面對着衆多的善良的參觀者表示感謝,或是羨慕?這一特寫,引發我們多少思考!一個美麗善良的姑娘,卻在法西斯的集中營裏殘酷的被殺害,這不由得激起讀者對法西斯的痛恨。

第14、15段,參觀到了執行絞刑的地下室。這是讓人窒息的環境。作者又寫了兩個細節:一是一位女參觀者跪下來,在自己的胸前祈禱;一是參觀者們用目光彼此交流,然後告訴解說員,“夠了”。這兩段文字很短,但表達的感情卻是很深的。一句“在奧斯維辛,沒有可以作禱告的地方”,說明這裏純粹是一個人間地獄。憤恨之情流露於字裏行間。

最後一段,描寫周圍的環境,與開頭照應,再一次表達出:雖然它已經告別了災難的過去,重新展現美麗的景貌,它在人們的記憶中卻永遠和最可怕的災難聯繫在一起,每一個到這裏參觀的人都不會忘記這一點。

本文把參觀者的感受融入到參觀的過程,表達的情感非常強烈,雖無新聞,卻收到了比新聞事實更好的效果。

(五)研討問題:

1、本新聞的主要事件是什麼?

2、爲什麼要多次說“奧斯維辛沒有什麼新聞”?

3、既如此,爲什麼還要寫下這樣的新聞呢?

4、爲什麼這篇並沒有寫下什麼新聞的報道會獲得美國普利策新聞獎,成爲新聞史上的佳作呢?

5、《奧斯維辛沒有什麼新聞》這篇消息與我們常見的消息有什麼不同?

(六)文章主旨:

本文在作者看似平靜的敘述中抒發了對德納粹殘酷暴行的沉重控訴,表達了作者對自由、和平與祥和的嚮往。同時,也是爲了提醒人們不要忘記歷史的教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