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觀後感 > 曼德拉電影的觀後感(精選9篇)

曼德拉電影的觀後感(精選9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77W 次

當認真看完一部作品後,相信大家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吧,不能光會看哦,寫一篇觀後感吧。可是觀後感怎麼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曼德拉電影的觀後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曼德拉電影的觀後感(精選9篇)

曼德拉電影的觀後感 篇1

在電影領域,拍一部人物自傳是一門非常講究的學問,因爲它不同於常規電影那般簡單,而需要對人物、歷史把握之精準,包括一些制度的限制,都極大影響着人物傳記敘述的原本性和真實性,也使得導演們在拍攝時面臨種種阻礙,不能給予觀衆更直接的表述。然而,電影《曼德拉》作爲一部人物傳記,在徵得本人同意後,根據南非首位黑人總統曼德拉的自傳改編,真實還原了曼德拉的孩提時代到他的總統就職演說的整個過程,故事內容飽滿且充滿戲劇性,再現其推翻南非白人種族主義統治而作出的不懈努力和卓越貢獻。

要說曼德拉的這一生,想必知道的人並不是很多,甚至像8090年代生的人,對這位傳奇總統並不熟悉,除了在歷史課本上稍有了解外,不乏大多數朋友跟我一樣,是因爲香港樂壇搖滾教父黃家駒的歌曲《光輝歲月》得以瞭解。他不僅表達出一位中國音樂人對當時南非的狀況所流露出的真實情感,還通過這首歌讓我們瞭解到當時南非的真實社會現狀是何等不堪,留給我們很多當年的歷史信息,就連曼德拉在聽完這首歌曲時都忍不住淚流滿面,因爲這首歌就是以南非當時的社會現狀帶來的創作靈感,非常貼近現實和接地氣。

在這部電影中,影片前半部分不僅讓我們得知曼德拉孩提時代是如此萌的可愛,還讓我們瞭解到這位偉人也曾是位追妞高手,懂得和女孩甜言蜜語;他酷愛拳擊、會舞蹈;會和所有南非人在一起,爲抵制公車漲價和解放黑種人自由遊行;展現出一個衝動、熱血、充滿憤怒的年輕時期的曼德拉。而影片後半部分講述曼德拉經過二十多年監獄歷練,逐漸成長爲冷靜、理性和包容的一代偉人,尤其是他在獄中通過個人魅力和堅毅的個性影響獄卒,讓他們漸漸懂得尊重黑人,使整個故事發生了巨大轉折。

如果說青年時期的曼德拉吃盡了不少苦頭,讓他爲“年輕”付出了巨大代價,而監獄時期的生活則給曼德拉的人生算是一筆重要財富,以至於出獄後的曼德拉在處理事務上顯得冷靜和成熟,理性和包容的一面。在我看來。要不是這二十多年的監獄歷練,歷史上可能不會有曼德拉這樣傳奇的人物,而這樣的成長也驗證着這樣一個真理:“上帝在你面前關上一扇門的同時,會爲你打開一扇窗戶”。

且拋開電影的製作手法不說,其實這部電影除了融入曼德拉的個人成長生活軌跡外,還有一部分在講他的政治生涯,最令人震撼的是他如何談判要求出獄和出獄之後對幾近瓦解的南非拯救的片段,直到他出獄和成功組建南非政府,併成爲南非首位黑人總統登上就職演講臺的那一刻,真真被他的勵志故事深受鼓舞和感動着。

總的來說,看這部電影對我們瞭解這位傳奇領袖曼德拉和非洲的前世今生都有着新的認知,對於這部即將於7月18日“納爾遜·曼德拉國際日”上映的影片,可見其意義非凡,而這位自由神的傳奇一生的光芒必定會永遠照射在每個人的心中。

曼德拉電影的觀後感 篇2

人物傳記片的最大魅力,就是讓傳奇人物與我們無限的接近。無論是領袖們領導的革命,還是藝術家奉送的娛樂、商業家創造的財富,或是科學家啓迪的思想、英雄們書寫的成功,那些名人、偉人和奇人的命運之旅,總是能在蕩起我們內心情感的波瀾。可是如今好的人物傳記片猶如鳳毛麟角,因此看到有質量有內涵的《曼德拉》時,那種欣喜無法言表。影片展示了南非國父曼德拉何以偉大,這個歷史偶像何以被《時代》週刊稱爲“世間最接近聖人的人”,留給人們的是對自由精神的理解和對平等生活的思考。看完之後,耳畔不禁會想起Beyond樂隊那首《光輝歲月》,“年月把擁有變做失去,疲倦的雙眼帶着期望,今天只有殘留的軀殼,迎接光輝歲月。風雨中抱緊自由,一生經過彷徨的掙扎,自信可改變未來。”

作爲世界上曾經最著名的囚徒,反對種族隔離運動的標誌,推動民族和解的智者,納爾遜·曼德拉就像一座燈塔,至今仍照耀着世界上每位爲尊嚴、自由和平等而奮鬥的人們。而影片《曼德拉》就是根據其自傳《漫漫自由路》所拍攝而成,縱向地展示了曼德拉非凡的傳奇一生。片子有着很強的寫實風格,在半明半暗的畫面之下,導演用他解析人性的手術刀放在前南非總統身上,剋制收斂又舉重若輕地將曼德拉幾十個年頭的光陰故事娓娓道來,其冷峻而客觀的鏡頭語言刻畫出一位聖人對信念的堅持與執着。而且,影片信息量巨大、有趣又非常正統,絕對是一部表現偉人生活和精神的佳作,包含着愛與尊重、理想與尊嚴、理解與寬容,看着笑中有淚令人感動。

影片按照歷史發展的時間順序,在劇情上把曼德拉的人生故事分爲三大階段。第一部分是投身反種族隔離運動最初的歲月,第二部分是27年鐵窗生涯的苦難磨礪,第三部分是出獄後到當總統前全身心倡導民族和解與寬容。而在這三段故事裏,也較好地顯現出曼德拉在歲月變遷裏,精神世界的不斷變化。當律師之時他急公好義,爲貧苦黑人免費服務,當發現實現平等的最好途徑,不是法律而是抗爭,加入非國大的他選擇了武裝鬥陣的方式,力圖喚醒南非白人政府放棄自己可惡的種族隔離制度,可最終他和夥伴卻鋃鐺入獄。這一段表現曼德拉熱血的一面,顯現的是一個青年那激情燃燒的歲月。

其後27年的鐵窗面壁,在羅本島那四五平米的狹小牢房裏,曼德拉又是去思考和規劃,頓悟出暴力不能帶來和平,仇恨間的冤冤相報只會製造更多的流血。這一段較好地顯現出他的毅力與智慧。而在出獄後,曼德拉號召黑人放棄仇恨,白人停止恐懼,讓敵視雙方用善意來擁抱彼此,全身心致力於民族和解。就是在這樣從勇者到智者再至仁者的遞進過程中,影片讓曼德拉高大的形象多方位全角度呈現於世人眼前。

片中有兩處細節在表現曼德拉的成長。一個是孩提時代的他,臉上塗滿白色顏料跳入河中,按照部落傳統方式完成了成人禮。而在入獄後他在獄中淋浴時,童年那一幕不斷閃回出現,這其實是意味着他第二次命運的洗禮。河水的洗禮讓他由男孩變成男人;洗澡水的沖涼,則證明他從凡人到偉人的轉變。其實,像上述那樣豐富而細膩的細節展示有不少,很多歷史事件都被蘊含其中來展示。例如黑人們在沙佩維爾屠殺慘案後,一羣黑人火燒工作證,默默抗議着黑人難以分享到平等的權利的罪惡。而街道上不斷出現的打鬥流血,進一步證明種族隔離制度帶給南非社會的帶來的分裂。

雖然是一部歌詠偉人的傳記片,影片卻沒有把曼德拉拍成毫無瑕疵的聖徒,也顯示出他的偉人有恙。年輕時代的曼德拉是革命與愛情兩不誤,一面爲黑人的權利而奔忙,一面也玩着婚外情,最終導致首任妻子離開這個不回家的男人。而影片中曼德拉與第二任妻溫妮的故事,看來更是叫人唏噓感嘆。兩人深深相愛的人,最終卻因政治理念的不同而分離。

“當我走出囚室、邁過通往自由的監獄大門時,我已經清楚,自己若不能把悲痛與怨恨留在身後,那麼我其實仍在獄中。”曼德拉曾說過的這句話,而正是監獄生涯的磨礪,使得他變得心胸寬廣,做到了和者無仇、恕者無怨、忍者無辱、仁者無敵。相反他的妻子溫妮卻因曾在監獄受到侮辱耿耿於懷,心胸狹隘的她以丈夫代言人自居,儼然如國母,不斷號召對追隨者用報復的手段展開血腥的復仇。這兩口子差距咋就這麼大呢。

而片中清楚的顯示了這對夫妻關係由愛的熾烈到冷漠相向的一系列轉變。當曼德拉被判入獄服刑時,兩人在法庭上不捨分離的牽手很動情。在溫妮探監時,兩人無法觸摸彼此,卻仍叫人覺得他們相愛的兩顆心密切相連。可是那場家庭聚會上,這對27年未在一起的枕邊人雖在肉體上緊緊擁抱,但精神上的分歧已讓他們分道揚鑣。尤其是最後當曼德拉出獄時和溫妮牽手亮相於國民面前,他們的行爲只是一種政治表演而已,昔日的美好情感已被利益所取代。看到這兩人關係一幕幕的衍變,我們除了感嘆還能多說些什麼呢。或許他們真是因陌生而相識,因熟悉而分手吧!

曼德拉,全名叫納爾遜·羅利赫拉赫拉·曼德拉。而羅利赫拉赫拉在班圖語裏的意思是“搖曳樹上的枝葉”,其真正內涵是“麻煩製造者”。有着這個名字的曼德拉的確給南非白人制造過不少麻煩,但一生秉持寬容博愛的精神信條的他,讓南非沒有成爲仇恨的土地,而是讓其成爲不同膚色與種族的彩虹之國。他的謙遜、愛心和人道精神贏得了人們的愛戴。曼德拉的偉大之處在於他對人類的愛。

他說那句名言,“自由不僅僅是掙脫自己身上的枷鎖,更重要的是尊重他人的自由生活。”或許正是《曼德拉》這部影片所表達的精神內涵。英國演員伊德瑞斯·艾爾巴,雖然長得不像曼德拉,卻捕捉到曼德拉的精神,展示出後者的幽默與優雅、勇敢與堅定、寬容與慈愛,較好地演繹出這位偉人的冷靜與包容的兼具,並給其植入了一個普通人的喜怒哀樂。其發起和平運動時的興奮之情、面對離婚時的愧疚之態,與政府官員談判時的從容之姿,都有着上佳的表演。英國黑人女星娜奧米·哈里斯,也把溫妮的精神狀態在時間長河裏的轉變刻畫的一清二楚,將其堅韌性格、勃勃野心統統表現了出來。

困苦迷茫時看傳記片,便知不如意乃人生必經之路,指引我們走出生活的迷津;生活順遂時看傳記片,曉得自己距離神話之遙遠,不因而得意而忘形。而在看完人物傳記片《曼德拉》之後,聰明的你一定會明白,感恩與寬容經常是來自痛苦與磨難,必須以極大的毅力來磨練。從而懂得愛與生活的真諦到底是什麼,做一個有理有利有節的人。而影片最後,曼德拉在曠野小路上的漫漫行進,何嘗不是在提示我們,漫漫人生路,誰不是在跋涉中前行。

曼德拉電影的觀後感 篇3

從以武力捍衛爭取權益,到鐵窗面壁27年,從階下囚徒,到南非國父,南非第一任黑人總統的“漫漫自由路”,其實是向前一小步文明一大步的累積轉換。於影片開始,兒童在遼闊草原上的奔跑,那種理想化的自由精神具象,纔是人類一廂情願的美好願景。

並非任何時代,都會有人爲“自由”振臂高呼,教科書裏自古至今聽到最多,無非是改旗易幟的口號,卻無關自由,所以歷遍更迭,今日仍舊如昨,即使日常生活,亦頻頻受限受制。

然而被指定爲王朝繼任者的曼德拉卻開始了自己的反抗之路。在這部據其自傳改編的影片中,全景式的展現了曼德拉終其一生爲之鬥爭的過程,從參加主張非暴力鬥爭的非國大,到轉入地下武裝鬥爭,曼德拉的每一步,在影片中,都有着異常清晰的軌跡。隨處可見的暴力侵襲與暴力反抗,到監獄生活中坦然承受各種虐待,每一步都很艱難,但每一步拒不改變初心——對權益的積極爭取。

當然,作爲一部人物傳記影片,將一個人從茅屋出生到登上總統之位,確實需要填充龐雜的歷史資料,更需要確立影片對人物的解讀立場,畢竟,這不是一段虛構的歷史。而影片從歷史中汲取片段,讓這個世界上堪稱“偉人”的著名人物走進大衆視線,依然需要完成其“成長”歷程,只爲一人歌唱的《光輝歲月》,需要經過無數鋪墊。

儘管影片並未過多展現曼德拉早年創立物裝抗爭組織進行反抗,但是影片的發展,或者說曼德拉終其一生抗爭的過程,就是其放下武器的過程,放下手裏的武器,以及心中的暴戾。這個轉變,發生在被判終身監禁時,法律給了被判“叛國罪”的曼德拉一條生路,他則用此換來更多人的自由。有時候,槍桿子裏面出政權,而有時候,放下槍反而成就更偉大功績。

影片以三段式的結構,將曼德拉一生分爲三個部分——年輕時熱血奮進的階段;面對牢獄之災,遭受虐待卻自我成長的階段;以及出獄之後,放下仇恨,用“真相與和解”拯救南非的階段。而串聯起他這一生的除了“自由”的偉大願景,更有令人唏噓感嘆的愛情。槍炮和玫瑰,熱血和愛情,都是讓“偉人”更具人性化的元素。

現實生活中,曼德拉的生命中留下了三個女人的痕跡。她們分別是:初戀情人伊夫琳、“黑人母親”溫妮和“晚年知己”格拉薩。影片儘管未涉及到格拉薩,但並不避諱曼德拉前兩段愛情婚姻的坎坷和變化,被劈腿或不得不無奈選擇分手,都一一呈現,讓人有更真實的理解和記憶。

xx年的艱苦鬥爭,風雨中抱緊的自由,當生命消逝,傳奇卻永遠留存。

曼德拉電影的觀後感 篇4

我在一次去海口的旅途中順路去了一趟書店,這本曼德拉傳被我一眼相中。我一直都對曼德拉這個南非之父抱有一定得好奇心,這次,我終於可以深入地瞭解他了。

首先,書前的簡介上寫有曼德拉的生前事蹟:納爾遜·羅利赫拉赫拉·曼德拉(Nelson Rolihlahla Mandela)1918年7月18日出生於南非特蘭斯凱,先後獲南非大學文學士和威特沃特斯蘭德大學律師資格。曾任非國大青年聯盟全國書記、主席。於1994年至1999年間任南非總統,是首位黑人總統,被尊稱爲南非國父。

南非國父,曼德拉出生在一個南非的黑人民族的族長家,他是族長的第二個兒子。然而,當曼德拉9歲的時候,他父親死於肺結核。部落中的攝政王成爲他的監護人,曼德拉於是就到離開父親王宮不遠的韋斯里安教會學校上課。按照騰布的習慣,他從16歲開始受業。曼德拉用了2年完成了慣常需要3年完成的初中學業。因爲父親的地位,他被指定爲王朝的繼任者。

漫漫自由路,人類歷史上,爲了解放人類的自由,能有多少個這樣的人類能真正做到不爲一點自己的利益而是將價值觀代替到全人類的角度上呢?

雖然他曾被人陷害而進入了監獄,並於牢獄中度過了它人生的大好年華,但他完全不在乎,誓要與人類自由的敵人鬥爭到底!牢獄生活是令人窒息的,曼德拉費了大量筆墨記錄了在環境惡劣的羅本島監獄裏度過的27年的監禁歲月。在那樣惡劣的環境裏,失去人身自由,一待就是近一萬個日日夜夜,一般平常人早已崩潰並且放棄,而曼德拉卻把不放棄不屈服的精神發揮到了極致,堅忍不拔的故事比起普通勵志書中那些空洞的口號要來得具體真實。“一個人蹲過監獄後,他對生活中的小事情就會很感興趣:願意什麼時候散步就去散散步,走進商店買份報紙,或講話或保持沉默。其實,都是些自己說了算的簡單行動。”儘管普通人窮盡一生都無法經歷如曼德拉那樣顛沛如戲的人生,然而逼仄的現實也會壓迫得他們喘不過氣來。如果人們能像曼德拉那樣,始終擁有一顆勇者之心,就可以爲了內心的自由而奮爭不息。因此,這本自傳自然能激勵讀者在困境中堅定理想和信念,具有了永恆的典範之意。

當然,曼德拉亦是一個有情有義的平凡人。溫妮,這位堅強地伴隨在他身邊與他一同爲自由奮鬥的妻子,同樣通過堅持贏得世界讚譽的女強人,最終卻很無奈很遺憾地離開了他。每一個偉大男人身邊出現的女性,甚至比這個男人更堪回味。溫妮的出現,頓時中和了曼德拉那鋼鐵一般冰冷堅硬的人生。在這本自傳中,曼德拉充滿深情地追憶這個優秀女人,不無遺憾地回顧這段婚姻生活,顯示出了他不輕易爲人所知的兒女情長的那一面。

保持一顆強大的勇者之心,將決定我們是否可以堅守意志、釋放靈魂!

曼德拉電影的觀後感 篇5

千百年來,人們在追求自由的道路上前赴後繼,歷經無數磨難。然而,自由原本屬於天賦人權的範疇,是人與生俱來的權利,毫無爭議,但是這毫無爭議的自由權卻在戰亂年間被壟斷在別人的手中。他,只是一個爲自由而戰的戰士——曼德拉。

當自由的權利被剝奪的時候,曼德拉並沒有像沉默的大多數者一樣選擇隱忍,而是毅然決然地選擇了抗爭。但是,作爲一個普通的非洲人,曼德拉的童年生活、家庭生活和政治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卻並不爲大多數人所熟悉。傳奇經歷和政治輝煌的背後,是一個平凡的、孤獨的、疲憊的行者,一個頑皮的孩童、追夢的少年、激昂的學生、憂慮的家長和繁忙的領袖。

書中的曼德拉就是這樣一個真正的普通人。

沒有像他人一樣良好的家境,沒有像他人一樣美好的童年,爲了自己和家人乃至南非人民的自由,他不惜生命,向生命抗爭,向命運抗爭,向自由抗爭。

從一個黑人孩子成長爲一個自由戰士,曼德拉經歷了一個普通人的.所有感情和思想變化。他是平凡的,但正是這種平凡鑄造了一種真正的偉大。所謂時勢造英雄,英雄就是機遇面前的普通人。對於曼德拉來說,知識的積累才使他看得更遠、想得更深,正義的力量才把他推到了抗爭的第一線。

對於全世界來說,曼德拉的真正厲害之處在於,他是在監獄的烈火中熔鍊出來的真金,新南非的誕生可以說是一部由一系列悲劇情節演化出來的喜劇。曼德拉又是一位和平主義者,一位堅持和談、推進和解的非暴力主義者,一位熱愛人民、熱愛土地的自然主義者。

在這自由之戰中,政府的血腥鎮壓不但沒有嚇退曼德拉,反而更加堅定了曼德拉爲自由而戰的決心。爲了人民的自由,曼德拉也失去了27年的個人自由,但是他從未懷疑過自由將會有到來的一天。

如今,在南非人的眼中,曼德拉被看成是國父,是聖人,但是曼德拉更是一個有着喜怒哀樂的普通人。他也曾有過對死亡的恐懼,對自己所獻身的事業是否值得那樣做的懷疑,但他的良心以及對南非人民苦難的同情讓他一路堅持到底。他說:“勇敢的人不是毫無畏懼的人,而是征服了畏懼的人。”

在27年的牢獄生涯當中,他始終沒有放棄過鬥爭,這也致使他成爲了“全球最著名的囚犯”。在出獄之後,他也又順理成章地成爲了南非歷史上第一位黑人總統,完成了“全球最著名的囚犯”到“全球總統”的蛻變。

他便是曼德拉,他是一個普通的英雄,他是一個命運的抗爭者,他是南非的國父,他是一個敢爲自由抗爭的永遠戰士。

曼德拉電影的觀後感 篇6

《曼德拉》將於7月18日全國上映。7月18日在南非共和國被稱之爲“曼德拉日”,以紀念南非國父曼德拉的誕辰。曼德拉於2013年12月6日在約翰內斯堡逝世,享年95歲,他的去世不僅僅是南非的損失,更是全世界愛好和平嚮往和平的所有人的損失。

電影《曼德拉》根據1995年發表的曼德拉同名自傳改編,講述南非前總統、自由鬥士納爾遜·曼德拉青年時代的故事,記錄了他的成長曆程,以及他在監獄中度過的27年艱苦生活,直到他走上演講臺開始自己的總統就職演說。曼德拉出身於南非黑人貴族階層,他是部族王朝統治者的後裔,他離過兩次婚,甚至在1996年擔任總統期間不顧外界議論依然選擇跟第二任妻子離婚,他中年喪子,之後又再次白髮人送黑髮人,他年輕時曾經不得已選擇暴力抗爭,而經過27年牢獄生活之後他開始學會協商和妥協,並最終選擇非暴力方式贏得首次不分種族大選,並最終成爲南非首位黑人總統,用和平換來自己和南非的光輝歲月。

1990年,Beyond遠赴肯尼亞,親眼目睹飽經戰爭和災荒的非洲人民的苦難生活,當黃家駒得知曼德拉的事蹟後,創作了《光輝歲月》這首傳世經典歌曲。“風雨中抱緊自由,一生經過彷徨的掙扎,自信可改變未來……”這首歌更像對曼德拉一生娓娓道來,他爲自由而生,併爲之奮鬥一生。而對於自由的追求,卻因爲方式和觀念的不同而得到截然相反的結果。

起初加入非國大的曼德拉,始終堅信只有暴力才能解決問題,抗爭是唯一爭取自由的出路,所以他領導罷工、爆炸,跟當局者爭鋒相對,結果遭到政府瘋狂鎮壓,平民死傷無數,而曼德拉更是被政府以“煽動”罪和“非法越境”罪判處監禁,開始了自己長達27年的牢獄生活。監獄中的27年並未消磨曼德拉的鬥志,只是他從當年那個一腔熱血的年輕人已經成長爲沉穩縝密的思索者。他開始慢慢醒悟,從兩敗俱傷的失敗經驗中得出唯有和平能解決問題的答案,也因此他跟自己越來越崇尚暴力的妻子溫妮之間產生了越來越大的分歧。

電影中的曼德拉似乎還是一位放蕩不羈的多情公子,或者有人會覺得電影中如此描述這樣一位神一般的人物顯得不夠嚴肅。可是別忘了,無論如何被神化,曼德拉首先是個有着七情六慾兒女私情的人。所以,動怒時他也會對老婆動手動腳,大街上看到美女,他也會忍不住多看幾眼,夫妻感情破裂時,他依舊勇敢的選擇分手,就算彼時的他已經是德高望重的南非總統。

人物傳記式的電影很多時候難免落入流水賬的俗套,不過《曼德拉》首尾呼應的溫暖橋段卻讓人感受到這部電影來自生活的濃重氣息。《曼德拉》講述的是一個政治明星的傳奇一生,但這傳奇裏也有頗多的坎坷與無奈,說到底,傳奇之所以稱之爲傳奇,就因爲曾經真實存在過。

曼德拉電影的觀後感 篇7

《曼德拉》作爲一部反映一代偉人的傳記電影知名度相對一般,看過之後就會發現這是一部四平八穩的傳記片。

或許在很多評論家和專業人士看來,這部傳記片並沒有達到相應的高度,比如像斯皮爾伯格的《林肯》那樣在藝術與對人物塑造上都堪稱殿堂級的作品。而對於普通觀衆來說,這部傳記片說穿了,其實屬於入門級讀物,電影照顧到了曼德拉的一生,方方面面都有展示,平心而論,該片是觀衆瞭解曼德拉的一扇窗口。都知道曼德拉總統偉大,究竟爲什麼偉大呢?如果不想讀那本厚重的《曼德拉傳》,看看這部電影即可。

其實有很多從各種方面表現曼德拉生平的電影,比如《再見巴法納》、《遊戲終點》、《成事在人》等片,而這部《曼德拉》則是第一部囊括曼德拉生平全部的電影,從上世紀40年代布爾人推行種族隔離制度,曼德拉投身種族政治的運動開始,一直講述到當選總統後的致辭,其中還有表現其與家人、與朋友之間的關係。而且整部電影的故事都可以在以上電影中找到影子,其中曼德拉在羅本島服刑時期成爲電影比較重要的一個環節。

《曼德拉》中的監獄段落與《再見巴法納》不同的是,後者採用獄警的口吻來從側面反映曼德拉如何影響到自己,而《曼德拉》全片則採用旁觀者的姿態,去詳實的還原了當時大量真實史實,比如曼德拉妻子在監獄外的遭遇,本片有一段情節去描述,這在《再見巴法納》中是無法體現的。其實瞭解曼德拉生平的觀衆對電影中的很多故事都比較熟悉,電影也是比較真實的反映了曼德拉在不同歷史環境下的狀況,包括那句“我已經有21年沒有碰過我夫人的手了。”都是歷史原話。

個人認爲,曼德拉先生的生平中,羅本島監獄,以及後來波爾斯摩爾監獄中的故事是非常重要的,本片中對這兩段內容也是力度很大,但由於篇幅的原因還是略去了相關部分,因此建議有興趣的朋友可以找來《再見巴法納》與本片配套觀看。

電影的後半段,電影用大量的筆墨和細節展示了曼德拉如何運用智慧,化解南非嚴重的種族矛盾,他寬容的政治理念令人印象深刻,比較遺憾的是沒有像《成事在人》那樣去記錄那場舉世聞名的橄欖球大賽,電影定格在他首次走出總統府邸的那一刻,面對羣情激昂的民衆,留下一片未來的空白。其實回眸整部電影,在這部長達2小時20分鐘的電影中,雖然作爲傳記片本片依然進入到流水賬的敘事模式中,但整部電影並不像之前《喬布斯》、《摩納哥王妃》那樣讓人感覺枯燥空洞,反而感覺時間過得很快。本片的導演賈斯汀·查德維克很會調動觀衆情緒,歷史事件與人物刻畫兩條主線並舉,在記敘曼德拉的生平中關注了很多方面,大量角色的加入,從政治的運動、監獄生涯、家庭生活,再到種族衝突的歷史事件描寫,電影拍得很大氣,雖然沒有深入去刻畫曼德拉的形象,讓這部電影在藝術成就的失勢,整個劇情模式也沒有太大花樣,想說的事情很多,照顧不到各方彼此,究竟將曼德拉塑造成一個“民族鬥士”還是“南非首位黑人總統”,電影在這方面打了馬虎眼。

作爲傳記片,電影絕不會像《林肯傳》、《成事在人》那樣讓足以進入殿堂,但還是那句老話,本片屬於入門級教材,比較規矩的記錄了曼德拉的生涯和方方面面,但這個教材並不枯燥,而是拍得張弛有度,場面和攝影做的相當不錯,配樂動聽,人物形象生動,導演對節奏的把控和對觀衆情緒的調動讓本片變得非常生動,讓本片成爲所有曼德拉題材作品中,最具娛樂性的一部。

伊德里斯·艾爾巴飾演曼德拉,之前知道這個消息的時候感覺整個人都不好了。沒錯,《環太平洋》中的黑將軍,《雷神》中的彩虹橋守衛者,就是這樣一位又黑又硬的大漢,怎麼能與曼德拉聯繫起來呢?其實這裏有一個誤區,人們大都瞭解老年曼德拉的形象,其實年輕時期的曼德拉總統,是非常魁梧的。而艾爾巴的表演平心而論真心不錯,雖然比不上《成事在人》中的摩根·弗里曼大神,但比《再見巴法納》裏那位強太多。比較重要的一點,伊德里斯·艾爾巴版曼德拉,沒有高高在上的那種感覺,也沒有放不開手腳的緊張狀態,而是從頭到尾都收放自如,曼德拉從年輕時的“民族鬥士”到老年的“黑人總統”,之間的過度和變化還是比較平緩,這是值得稱讚的地方。

他爲推翻種族主義的統治進行了50年的鬥爭,實現了南非種族平等,改變了南非的命運。二十世紀有着不少改變歷史的民族鬥士:切格瓦拉、馬丁·路德·金等人。而曼德拉在有生之年已足可與他們比肩。或許單憑几段話難以概括曼德拉的成就,文字是蒼白的,影像是有力的。

曼德拉電影的觀後感 篇8

在電影領域,拍一部人物自傳是一門非常講究的學問,因爲它不同於常規電影那般簡單,而需要對人物、歷史把握之精準,包括一些制度的限制,都極大影響着人物傳記敘述的原本性和真實性,也使得導演們在拍攝時面臨種種阻礙,不能給予觀衆更直接的表述。然而,電影《曼德拉》作爲一部人物傳記,在徵得本人同意後,根據南非首位黑人總統曼德拉的自傳改編,真實還原了曼德拉的孩提時代到他的總統就職演說的整個過程,故事內容飽滿且充滿戲劇性,再現其推翻南非白人種族主義統治而作出的不懈努力和卓越貢獻。

要說曼德拉的這一生,想必知道的人並不是很多,甚至像8090年代生的人,對這位傳奇總統並不熟悉,除了在歷史課本上稍有了解外,不乏大多數朋友跟我一樣,是因爲香港樂壇搖滾教父黃家駒的歌曲《光輝歲月》得以瞭解。他不僅表達出一位中國音樂人對當時南非的狀況所流露出的真實情感,還通過這首歌讓我們瞭解到當時南非的真實社會現狀是何等不堪,留給我們很多當年的歷史信息,就連曼德拉在聽完這首歌曲時都忍不住淚流滿面,因爲這首歌就是以南非當時的社會現狀帶來的創作靈感,非常貼近現實和接地氣。

在這部電影中,影片前半部分不僅讓我們得知曼德拉孩提時代是如此萌的可愛,還讓我們瞭解到這位偉人也曾是位追妞高手,懂得和女孩甜言蜜語;他酷愛拳擊、會舞蹈;會和所有南非人在一起,爲抵制公車漲價和解放黑種人自由遊行;展現出一個衝動、熱血、充滿憤怒的年輕時期的曼德拉。而影片後半部分講述曼德拉經過二十多年監獄歷練,逐漸成長爲冷靜、理性和包容的一代偉人,尤其是他在獄中通過個人魅力和堅毅的個性影響獄卒,讓他們漸漸懂得尊重黑人,使整個故事發生了巨大轉折。

如果說青年時期的曼德拉吃盡了不少苦頭,讓他爲“年輕”付出了巨大代價,而監獄時期的生活則給曼德拉的人生算是一筆重要財富,以至於出獄後的曼德拉在處理事務上顯得冷靜和成熟,理性和包容的一面。在我看來。要不是這二十多年的監獄歷練,歷史上可能不會有曼德拉這樣傳奇的人物,而這樣的成長也驗證着這樣一個真理:“上帝在你面前關上一扇門的同時,會爲你打開一扇窗戶”。

且拋開電影的製作手法不說,其實這部電影除了融入曼德拉的個人成長生活軌跡外,還有一部分在講他的政治生涯,最令人震撼的是他如何談判要求出獄和出獄之後對幾近瓦解的南非拯救的片段,直到他出獄和成功組建南非政府,併成爲南非首位黑人總統登上就職演講臺的那一刻,真真被他的勵志故事深受鼓舞和感動着。

總的來說,看這部電影對我們瞭解這位傳奇領袖曼德拉和非洲的前世今生都有着新的認知,對於這部即將於7月18日“納爾遜·曼德拉國際日”上映的影片,可見其意義非凡,而這位自由神的傳奇一生的光芒必定會永遠照射在每個人的心中。

曼德拉電影的觀後感 篇9

作爲一部剛剛去世不久的著名人物,尤其是還涉及到將近半個世紀的黑人抗爭問題,《曼德拉:漫漫自由路》這部電影可說是中規中矩,並沒有太過激進的地方,也不算過分拔高。但是因爲曼德拉這個人物,堅韌、忠貞的一生,他所承受的苦難,所揹負的整個南非黑人種族,乃至全世界黑人的期望,以及他最終獲得的,與之相符的榮耀和光輝歲月,還是讓這部電影呈現出一種令人敬仰的,聖潔的光輝。

人物傳記電影難拍,一是在於史實的龐雜,無從選擇,二則是在於個人解讀的立場,很難忠實、正確、全面地解讀一個人的一生與功過。當然,第二點在《曼德拉》這部電影來說,相對簡單一點。對於曼德拉這個人,至少在現階段,整個世界的認知還是比較公允的,同時這部影片又是根據出版於1995年的曼德拉自傳改編而成,只要稍加修飾,避開一些尚未有定論的模糊問題即可。

並且從《漫漫自由路》這部電影來說,雖然略嫌偉光正了一點,但是因爲涉及到自由這個令人無法口出惡言的大命題,再有曼德拉一身幾乎可說毫無缺陷的事蹟做鋪墊,所以影片立場基本上沒有任何問題。而在故事線方面,表面上看起來,英國導演賈斯汀·查德威克選擇的是最基本也是最安全的順序敘事,從成長到轉變,入獄抗爭到出獄後大選,曼德拉一生最重要的幾個過程並無遺漏。但是英國導演特有的嚴謹和博愛精神,還是做出了權衡輕重的區分。

影片的開頭和結尾,都是詩化的鏡頭處理,兒童在寬闊美好的南非平原上奔跑。唯一區別只有結尾處,老年曼德拉看着孩子們的奔跑一幕。卻是首尾照應,也相當於蓋棺定論,從自由精神的起源,到一個老人回望自己一生,無愧於心的自白,緊扣主題。

此外,大概是爲了避嫌,導演並沒有在曼德拉早年組織抗爭運動這一塊多着筆墨。其實稍微瞭解一點的話,會發現這一段歷史,曼德拉爲了爭取自由,其實也曾經做出過許多錯誤的決定。但是幸好,導演在影片後段,藉由曼德拉妻子這個角色,與曼德拉本人的分歧,補充了回來。在長達27年無妄牢獄之災後,曼德拉走出監獄的第一個重大舉措,纔是影片最爲震撼,也是對“自由”二字最好的註解,他號召曾經的戰友和部下,放下武器,採用更加和平的選舉方式去對抗種族歧視。正是這一段故事,錦上添花,把曼德拉一生所遭受的苦難完全昇華到了一定的高度,也是這部電影最點睛之處。

特別提醒一句,影片結束後,千萬不要急着退場,英國著名搖滾樂隊U2爲影片專門創作的主題曲非常好聽,既有非洲草原的遼闊感,又非常振奮人心,貼合“自由”和曼德拉的主題。當然,全片的電影配樂都很好,結合非洲土著音樂和搖滾,很應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