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觀後感 > 心靈點滴觀後感(精選22篇)

心靈點滴觀後感(精選22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78W 次

當看完一部作品後,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寫一份觀後感,記錄收穫與付出。那麼觀後感到底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心靈點滴觀後感,歡迎大家分享。

心靈點滴觀後感(精選22篇)

心靈點滴觀後感 篇1

心靈點滴根據真人真事改編的電影,講的是主人公Patch Adams懷着幫助病人的滿腔熱忱,從醫學院學習期間就開始實踐他的情緒治療法,並開設免費診所爲窮困的人們服務的故事。主創人員將敘事的重點放在了Patch Adams怎樣做而非爲什麼這樣做,這使得前1/3時間裏的部分劇情給人感覺比較突兀,但當你慢慢往後看的時候,從內心接受了Patch就是這樣一個喜歡幫助別人的樂天派時,就會逐漸感受到那種人性光輝照耀下的溫暖感覺。

這片子最開始打動我的是Patch在兒童病房裏把灌腸的氣球套在鼻子上,把體溫表、輸液用的架子和夜壺都變成雜耍道具的那個情節。相信凡是有過較長時間住院經歷的人都曾體驗過,那些冷冰冰的醫療器械,令人沮喪、厭煩,甚至恐懼,更別說對那些小孩子了。而Patch讓這些稚嫩的臉上重新綻放出發自內心的笑容,讓我真有些羨慕這些小孩子了,爲什麼自己當初沒遇到Patch這樣的醫生呢。

與醫學院教育學生們千萬不要對病人產生感情相反,Patch的理論是儘可能和病人拉近距離,用歡笑減輕甚至治癒他們的病痛,我不知道這種理論是否真正有效,但當我看到背上插着翅膀的Patch站立在痛苦的絕症病人牀邊時,覺得他的確就是天使。

和制度、固有觀念作對的人總是要經受諸多磨難,有意思的是,本片中制度的化身——醫院院長的飾演者,在另一部詮釋自由精神挑戰固有制度的影片《肖申克的救贖》中,同樣扮演象徵制度權威的典獄長。既然這兩部影片均出自好萊塢,這位演員在兩部影片裏的鬥爭也只能是均以失敗告終了。

片中還有兩位熟臉,一位是曾出演《波士頓法律》的Monica Potter,在本片中飾演令Patch傾心的女同學,可惜她的結局令人唏噓。一心想幫助他人的人落得這種結局,實在是最悲慘不過的,這令我想起了《急診室的`故事》第六季發生的慘劇。但對Patch來說,生活依然要繼續,幫助他人同樣會繼續,並會因此成就非凡的偉大。

勸說Patch回到醫院的那個同學是由菲利浦西摩爾霍夫曼飾演的,和那之前許多影片中一樣,菲利浦再次扮演了一個不討好、不顯眼的角色,但看得出,他演的十分認真、到位。真是佩服他這麼多年是怎麼熬過來的,但或許對真正喜歡錶演的他來說,那同樣是珍貴且快樂的積累,甚至可以稱爲希望的本身。而他在本片中飾演的人物對Patch態度的轉變,同樣給了我們希望——不管採用何種方式,只要大家的出發點都是善意的,便可擁有交流包容的基礎,一起搭建駛向美好彼岸的舟船。

心靈點滴觀後感 篇2

Patch的回憶和自述:在他九歲時,參加過韓戰的父親去世。而父親去世之前因爲是軍人也常不在家,他的童年是缺失父愛的。成年後的他缺乏歸屬感和精神寄託,迷茫、厭世、有自殺傾向,他幻想自己在冰雪覆蓋的原野上跋涉,困在其中逃不出來。

他自己走進精神病院接受治療。精神病院裏的病人:怕松鼠的室友和總是伸出4根手指讓人猜的老者,讓他體會到了幫助他人的快樂。那種快樂使他從自己的困擾中解脫出來,看到了自己人生的方向;使得Patch在人到中年時,決定去醫學院讀書。

這部電影大家以前都沒有看過,會上分析的內容只是影片的前奏,真正的情節尚未展開。因爲前奏的演出很精彩,激起了大家的興趣,紛紛瞭解電影的名稱,以便自己以後觀看。我也不例外地想知道後來發生的故事。週末便抽空斷斷續續地看完了。

後面講述了主人公Patch Adams進入醫學院學習後,歷經波折,仍堅持自己的信念,在學習期間開始實踐情緒治療法,並開設免費診所爲貧困人們提供服務,與醫學院傳統的教學理念和制度抗爭,差一點被學院開除,最後終於從醫學院畢業,拿到學位,具備了行醫資格,開始了自己的`事業。

沒有太多故事情節,都是一些真實的零碎的生活片段,但依然常被深深地感動,因爲感受到了人性光輝照耀下的溫暖。

經歷過寒冬的人,最知道太陽的溫暖。在漫漫長夜中行過路的人,最瞭解光明的意義。Patch Adams經歷過心靈的創傷,知道如何去撫慰別人的心靈。在幫助別人的同時,也拯救了自己。

讓我們關注自己的心靈,讓情感有所寄託;讓我們愛護自己的身體,使心靈有一個健康的載體。

心靈點滴觀後感 篇3

在《心靈點滴》中我們認識了帕奇,一個從曾經有自殺的精神病患者通過不斷努力成爲了醫生的“年輕人”。很難想像一個一直想要自殺的人在經歷了幫助同寢室的室友打妄想中的“松鼠”後竟能夠放下自己的痛苦,帕奇感受到幫助人的快樂,同時治癒了自己的病。

兩年後派奇成爲一位被傳統醫界視爲“不走正道”的醫學院學生,雖然他的醫學院成績優秀無比,卻在操行成績上落得了個“過度快樂”的。

他認爲醫生不該被社會過度的神格化,享受過多的尊榮和敬畏,而使爲人醫者漸漸失去原本從醫助人的初衷。“醫生”二字,實際上是代表對自己堅持助人的一種宣誓。

所以他在醫院實習時,看遍了傳統醫院制度的麻木不仁,偏離人性之後,內心產生覺悟,下定決心要開一間夢想中的醫院。於是帶領他的愛人朋友開始創立一個可以真正救人的小醫院。

面對接踵而來傳統醫界的抨擊和質疑聲浪,派奇總以“橫眉冷對千夫指”之姿慷慨陳言,毫無所懼;而在病童面前,他卻變成了“俯首甘爲孺子牛”的大玩偶,搞笑做怪,只爲了博得稚子純真的`一笑。在這些外界考驗前,他是個勇者;但來自內部的挫折卻一度重擊了他,幾乎不支倒地。

只是沒想到,助人這件事,它可貴和可嘆的就是,它是一種冒險。因爲聽了派奇自身走出憂傷的經驗分享,她決定從幫助別人中找回幫

助自己,肯定自己的力量,即使她直覺地有些擔心害怕,仍然決定信任他人,隻身前往探望一名精神病患,而忽視了病患本身精神狀態並不穩定的潛在高度風險。最後,她遭遇了嚴重的不幸。

電影中的派奇和電視影集裡的大衛醫生一樣,他們原本飛揚的自信和旺盛的生存鬥志,一夕之間完全被這樣的意外事件所擊潰,從此陷入自責沮喪的深淵。

所幸,生命的無常,可貴的便是它讓人絕望的同時,它也給了人無限的希望。自責難過到曾經也想輕生的派奇,終於在山頂上再度找到了自己看待生命的角度,重燃起以往助人為樂的信心和勇氣。

他堅信,醫病之間也是一種人際關係,不應該照著傳統教科書所言,做情感切割,反而要貼切相連。所以醫生不該只是躲在象牙塔裡做實驗,或是開藥動手術,而是要儘早地學會和人相處,學習傾聽和交談。

同時,在他的定義中,醫生就是廣義的助人者,而所謂醫療行爲,要治療的不是一種病,而是一個人。

對抗疾病可能會失敗,但如果以人性的同理心對待病人,抱著互助為濟的精神,則幫助病人,陪伴病人度過疾病苦痛,這件事是永遠都不會失敗的。

這部片有許多發人深省的對白,例如:“死亡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冷漠。”等等,一字一句都敲入我心。

我很是佩服他這樣的一個人,一個熱心、樂觀、能夠幽默大家的人,對於這樣的人生我其實是很嚮往的,奉獻他人娛樂自己,像這

種很有魄力的事情我本人覺得能做上一件就很了不起了,所以我在很用心的在學習怎麼與人相處,怎麼幫助他人,讓他人快樂。這不只是來源一個作爲精神科醫生的責任感,最根源來自對社會的感情,所以希望更多的人能以醫者仁心來對待他人。

心靈點滴觀後感 篇4

只有當我們有一個聆聽的心並關懷人時,才能摸觸人的心靈深處,瞭解他們真正的需要,才真正幫助到人,併產生影響力。因人們的需要不只是藥物上的醫療,乃是心靈上的醫治和釋放——這是觀後對我最深的觸動。

《心靈點滴》圍繞着對待病人的兩種治療態度的醫生的故事展開敘述。其中,主人公帕奇代表的是不僅僅關心病人的生理上的病痛,而且注意給病人帶來快樂,帶來心靈上的安慰具有人文關懷的一類醫生;另一類是以華克院長爲代表的自認爲高高在上以傳統的治療方式對病人進行治療的一類醫生。在帕奇與華克院長的一次次爭執中,我看到了一個醫務人員身上應該擁有的三樣法寶:熱情、微笑、信念。

心靈點滴中,帕奇主動去了解病人的需求,幫病人們完成以前未能完成的心願,他用自己的熱情感染了病人。在他的世界裏,我看不到被動的做法與消極的情緒。他主動幫室友如迪驅趕幻想出的松鼠以讓如迪敢出去上廁所;他主動與病人瑪姬打招呼並與之握手;在華克院長的再三勸阻下,他依然去醫院看望病人??乍一看,他表現出的是固執行爲,然而,這是由他內心的熱情以及對病人的愛的驅使所產生的崇高行爲。對帕奇來說,熱情已經成爲一種習慣。在他的熱情之餘,他給病人帶來了快樂,成爲了他們最要好的朋友。這樣一來,他不僅幫助病人治療身體上的疾患,更重要的是增進了病人的精神抗力。如果我們希望別人以熱情的心對待我們,我們就必須先用自己的熱情溫暖融化別人心中的冰。對一個從事醫護行業的人羣來說,熱情更是不可或缺的。因爲我們面臨的不僅僅是一羣呈現出各種類型病狀的人羣,他們的身後還要關心他們的家屬。

微笑,是多麼美好的一個字眼,似冬日裏溫暖我們身軀的陽光,也似黑夜裏照亮我們前進路途的燈塔。「笑」實在具有莫大的意義。因它不但有醫療的價值,且能讓病人在痛苦中得到慰藉,化解病人的孤單,減緩病人的緊張和懼怕情緒。所以,帕奇相信笑就是最好的處方。爲了逗病人笑,他扮演小丑,給病人帶來歡笑和溫暖,影響了身邊的人,羸得許多人的喜愛。在電影中,帕奇將微笑詮釋的淋漓盡致。面對華克院長的爲難,他這樣解釋:“笑能促進腦下腺素的分泌,因而能促進血的帶氧性緩和血管,促進心跳,降低血壓,對心臟及呼吸系統疾病有正面的效果,同時也能加強免疫系統反應。”的確,笑對病人有這麼多好處,但醫護人員中有多少人能做到了面對病人時面帶微笑。帕奇爲了把病痛纏身的病人逗笑,在兒童病房裏把灌腸的氣球套在鼻子上,把體溫表、輸液用的架子和夜壺都變成雜耍道具,讓這些稚嫩的臉上重新綻放出發自內心的笑容;他有時扮成天使,逗笑了醫生護士都不敢靠近的身患絕症的比爾。他用他詼諧的語言、滑稽的動作,帶給病人歡樂和希望。帕奇用微笑和病人拉近距離,讓病人敞開心扉,而不再專注病痛,甚至不會感受到病痛。他的的確確做到了用歡笑減輕甚至治癒他們的病痛。

帕奇立志要當一名醫生,以踐行他的理想。帕奇很清楚知道自己進醫學院的目的,因爲他是帶着使命進來的。學術上的知識固然重要,但是知道自己身爲一位醫生可以如何走進病人的世界裏來去幫助病人並與病人聯繫更爲重要。他相信,歡笑對於病人是最好的處方。在面對審官的質問,他人的質疑的時候,他依然保持着自己的處事方法。而在他面對審官的時候說了一句令我十分感動的話,他說:“不論你們如何決定,我還是會成爲全世界最好的醫生,你們有不讓我畢業的權力,你們能不讓我得到頭銜及白衣,諸位,你們不能控制我的心靈,你們不能阻止我學習,你們不能阻止我進步??我這根刺不會消失的。”這是他對世界的宣言,是他對自己信念的堅定。他認爲治病不一定要按照老的套路走,在給病人解除病痛時,更要解除他們的本,在心靈上讓他們也同時得到安慰。他不避諱感情轉移,以人性的方法與病人進行心靈交流,增進他們的生活品質。他不曾懷疑自己的方法,因爲自己實踐的`結果驗證了自己的理論。帕奇看到了別人看不到的,看到了別人因爲恐懼懶惰而不願看到的,他讓他的病人有尊嚴的活着。如果醫生的心靈理念都能如此,世間的病痛會減少一半。帕奇用自己的信念去挑戰制度的勇氣也值得我們學習。

電影結束後,我內心能感受到一股積極向上的力量,而帕奇的行爲就是積極心理的表現。而作爲一名醫護人員,在我看來,“健康、快樂、和諧”就是對醫護人員職業價值觀的最好闡述。健康是指僅醫護人員身體要健康,心靈要健康。快樂是指醫護人員自己要快樂,也能給病人帶來快樂。和諧是指醫護人員身體與心靈的和諧,在促使病人身體與環境和諧的同時達到自己心靈與病人心靈的和諧。而這也正契合了帕奇對病人的態度的理念。

看完《心靈點滴》,感觸頗深。我深刻的意識到我們醫護人員每天面對的不僅僅是病人身體上的疾病,更重要的是心靈。像影片中說,增進生活品質。雖然現代醫學無法治癒一些疾病,不是每個病人都能康復,但是快樂是每個病人都最想得到的。我們要做的就是儘量的給每個病人快樂,溫暖他們的心靈。

心靈點滴觀後感 篇5

我相信一個醫學生和其他人的觀影感受是不一樣的。不可否認的是,我在看這部片子的時候覺得patch是個對醫學充滿熱情,十分幽默有趣,想法很多的人,也常常爲他扮小丑,扮天使捧腹大笑。這部影片具備通常一部成功的片子有的賣點,笑點還算多,有浪漫的愛情,是主角從受人歧視反轉成十分受人尊敬的存在這種大爽文類型。然而,我並不完全認同這部片子的觀點。

第一,按照劇中衆人的表現,patch是下課絕不復習,整天表現得不務正業然後考試考了近滿分全班第一的成績。這種情況有可能嗎?醫學絕對是要投入大量時間去記憶背誦才能掌握的學科,除非是過目不忘的人,但是在劇中這方面並沒有提及,所以我想patch的設定應該是一個普通天資的人。也許編劇想表現出因爲patch對醫患關係之間有自己獨到的認識,所以具備了做一個成功的醫生的素質,所以就可以在考場上也一帆風順了,我們要注意到醫患平等屬於一種觀念,是醫德的範疇,而考試考的是基礎知識,是醫術的範疇。並不會因爲你認爲醫患平等就可以無師自通的知道四型超敏反應的機制。編劇的目的也許是爲了凸顯出這種觀念在醫學教育中的重要性,才誇張地表現了這種觀念帶來的成績上的不同,然而,這種做法簡單粗暴地鼓吹了觀念的重要,忽視了兢兢業業踏踏實實地學習的努力。

第二,片子將近結尾,我也沒有看到patch在治療病人上展現除了插科打諢,扮醜逗樂以外的能力。醫生之所以爲醫生,最重要還是因爲他有醫術吧。而patch在片中沒有任何和醫術有關的`行爲。反而將醫療器械作爲取樂的工具,他的行爲是肯定會對器械造成損害和污染的。病人要將自己的生命放心地交給醫生是要付出多麼重的信任,如果我們是病人,看到醫生像patch這樣的行爲,會認爲他是一個謹慎,醫術高超的醫生嗎?看電影時patch的表現確實可樂,但是如果一個醫院裏每一個醫生都是像這樣的,那該有多吵鬧,多混亂呢。記得曾經一個臨牀心理方向的老師和我們說,爲什麼現在醫患關係這麼差呢,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醫生的權威被打破了。主任醫師現在只要給紅包就會和你勾肩搭背,喝酒吃飯了。以前的主任醫師都是病人不怎麼見得到的。就是因爲有這種距離感,所以病人覺得醫生很權威,很信任他,不像現在的病人不相信醫生的醫術,覺得是他們的無能才造成親人的死亡。我認爲,在這位老師看來,patch的行爲就大大破壞了醫生的權威。醫患平等,並不該通過醫生扮丑角逗笑病人來做到。

第三,在片中,我認爲把過多本不應該由醫生負責的責任劃分在醫生身上,加重了醫生的工作負擔。現代社會的標誌之一就是職業的細化。比如說當病人不願意吃飯時,這個問題該不該醫生負責呢?我覺得應該由看護或者醫院裏的心理科承擔起來。醫生應該記住病人的名字,在和病人對話時要與病人對視,要用平等的態度和病人交往,這些我認爲確實有道理。但是這不代表醫生就該對病人的一切瞭若指掌,對他的生活事無鉅細。The future shock裏面提到,現代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更侷限於某一個方面,而不是每一個方面,這是由人員流動加大等現代社會的不可避免的特點決定的。醫患關係在課本中也有提到,具有時限性,這種特殊的關係只局域於醫生治療病人的這一段時間。

總的來說,我認同這部影片希望醫患關係更加平等的主題,但是我並不認同誇張的表達方式,和片中展現出的希望醫患關係改進的方面。

心靈點滴觀後感 篇6

《心靈點滴(Patch Adams)》,也譯作:《妙手情真》,1998年10月美國上映,主演【羅賓·威廉斯】。根據六十年代末期和七十年代初期Patch Adams醫生的真人真事改編。

六、七十年代,正是美國醫患關係最爲緊張時期,Patch Adams醫生以先驅者的身份推動了美國醫院診療模式的根本改變-“治好病人,而不僅僅是治好病”,進而推動了醫患關係的改善。他堅信,“同情、加入和心靈相通對醫生來說有時比靈丹妙藥和技術進步還要重要。”“talking,talking,talking ”!

Patch Adams在少年時期,因爲患有憂鬱症因此住進精神療養院,他在出院後便立志要當醫生,於是在六零年代末期和七零年代初期進入維吉尼亞醫學院就讀。

雖然他的天資聰穎,在醫學院的成績非常優異,但是他卻非常反對傳統醫界那種高高在上、不近人情的思想和學院裏教授的冷冰冰的,使病人感到孤獨無助的所謂專業治療。他相信歡笑就是最好的'處方,他爲了把病痛纏身的病人逗笑,於是成天穿色彩鮮豔的花襯衫,有時候會用塑膠醫療用品裝成小丑的紅鼻子,或是扮成大猩猩,甚至還有一次爲了替一位病人實現夢想,他還在游泳池放滿面條,讓這名病人如願在麪湯裏游泳。

他爲了帶給病人歡樂和希望,可以說是花樣百出,無所不用其極,可是他這種離經叛道的思想和做法,卻被保守的醫學院長視爲眼中釘,並且威脅要他退學,不過他仍堅持自己關懷病人、以病人爲重的理念,和傳統的勢力周旋到底,最後終於成功地拿到醫科學位,在畢業後成立一個“健康中心”,徹底實踐他的理念,爲病人建立一個充滿關懷和歡笑的醫療環境!

心靈點滴觀後感 篇7

現在我們都說正能量,生活在這個社會中的每個人現在都急需這樣的能量,就好像心臟病人急需救心丸一樣。這整部劇中最正能量的人就是亞當的微笑,看過一些人的影評說看這個人微笑的時候甚至會流淚,本來一部喜劇卻因爲溫情而會使你流淚。98年的片子,很老的片子,主演是羅賓·威廉姆斯,曾奧斯卡獲獎者,他有着屬於自己的搞笑風格。

從開始的時候我們就應該會注意到,原來長大對於人來說可能就是在於一瞬間,可能你現在身爲幾十歲的身體但是內心依舊是孩童。當亞當回答出一名自願進入精神病院的患者提出的幾根手指頭的問題時,他發現自己長大了,就僅僅是這一個很離譜的問題,他就這樣的成長了。可能你和我都會有過這樣的一個想法那就是幫助身邊的人但是我們卻沒有堅持下來,這就是人格的問題,當然我也是有問題的人。

亞當開始了自己的計劃,他不斷的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幫助一些人,有的時候是很簡單的事情但是他一直都是在堅持着做下去的。很難想象的是這樣的電影確實來自於一個真實的故事,這樣的故事過於的完美或者是理想主意了。亞當在學校的學習生活中遇到了自己心愛的女孩遇到了自己的朋友,還有就是遇到了自己的敵手,因爲亞當碰觸到了一些人的權利。我們都知道這個世界上肯定會有變革的,但是每次變革就好像戰役一樣會有人站出來說NO。亞當碰觸到的敵人並不是過於的強大,他有權利去申訴,但是這個人直到最後也沒有醒悟,這可能就是最後的弊端。

都知道是在變革的過程中最害怕的是什麼,最害怕的就是懷疑,亞當也曾經懷疑過自己的做法是否是正確的。當亞當的女友被病人殺害的時候他開始了懷疑,即使那麼多的人去阻止他的放棄,他還是那麼的執拗。可能他也沒有預料到生活會是這個樣子的,自己在即將要成功的`時候會出現這樣的狀況,還好的就是他堅持了下來。命運就是這樣不會讓你的人生過於的完美,沒辦法,我們只能用現在的一些方法去彌補那些過錯。

記得亞當的一些哭泣,那些淚水中包涵了太多的無奈,懺悔,在墳墓上他讀着送給她的詩句,可惜的是她在也聽不到了。這樣理想的故事真正的發生了,從開始到最後他一直是微笑着面對自己的生活。不管面對是誰,即使是陌生的面孔,他依舊用自己的微笑感染了那麼多的人。

心靈點滴觀後感 篇8

電影圍繞着兩種治療態度的醫生的故事展開敘述的。其中,主人公Patch代表的是具有人文關懷的一類醫生,另一類代表的以傳統的治療方式對病人進行治療的一類醫生。

主人公Patch所代表的具有人文關懷的這類醫生不僅僅關心病人的生理上的病痛,而且注意給病人帶來快樂,帶來心靈上的安慰。主人公與病人維持一種友好的朋友關係,在治療時更加關注病人的情緒、感受。如,在稱呼病人的時候以病人的名字代替“××號病人”的叫法,這種叫法讓人充分地讓病人感到自己被尊重,而不是自己是病態的。主人公在兒童病房裏把灌腸的氣球套在鼻子上,把體溫表、輸液用的.架子和夜壺都變成雜耍道具來逗病房裏的小孩子,讓這些稚嫩的臉上重新綻放出發自內心的笑容,一掃原先病房裏死氣沉沉的氣氛。

從醫學上的意義來說,具有人文關懷的治療方式猛烈地抨擊了生物醫療模式。生物醫療模式將人看成是由一個個部分所組成的,而未把人看作是一個整體,忽略了人的情感因素。然而,無數的醫學奇蹟告訴我們,諸如意志、感情這些非理性、帶有強烈主觀性的東西對健康的保持、對疾病的恢復具有強大的、不容忽視的作用。

其次,更加重要的是,從醫生與病人的關係角度來分析。這種富有人文關懷的治療方式改變了傳統的醫生和病人之間不平等的關係。傳統的治療方式是醫生主導的,醫生依靠其專業知識來確定病人的病況,病人常常是被支配,沒有發言權,她們的需求不被醫生所充分了解。如此一來,在這種治療模式下,醫生和病人有強烈的距離感,如片中反映的一樣,病人極有可能不配合治療,從而向醫生、護士發脾氣,這不但對病人自己的病情不利,也僵化了病人與醫生之間的關係,造成了惡性循環。

與傳統的治療方式不同,具有人文關懷的治療方式徹底改善了醫生與病人之間的關係。醫生不只是充滿專業知識的撲克臉,而是一個離病人最近的朋友,能理解他們,關心他們,將他們看作一個有血有肉有思想有感情的人,這就讓病人感到尊嚴。

以人文關懷的方式來治病的思想中存在着一個前提:病人是完整的個體,病人自己有能力對自己的疾病負責。而對比傳統的治療模式,傳統的治療模式的前提是,只有依靠專業的知識才能對病情作出準確的判斷以及治療,因此病人只能感到自己的身體不舒服而無法依靠自己的力量處理這些病症。

隨着對生物醫療模式的抨擊日益強烈,以及人道主義的思想的不斷加強,人文關懷的治療方式必定受到越來越多的青睞。

心靈點滴觀後感 篇9

看完《心靈點滴》這部電影后,我又讀了一遍希波克拉底誓言:仰賴醫神阿波羅·埃斯克雷波斯及天地諸神爲證,鄙人敬謹直誓,願以自身能力及判斷力所及,遵守此約。凡授我藝者,敬之如父母,作爲終身同業伴侶,彼有急需,我接濟之。視彼兒女,猶我兄弟,如欲

受業,當免費並無條件傳授之。凡我所知,無論口授書傳,俱傳之吾與吾師之子及發誓遵守此約之生徒,此外不傳與他人。我願盡餘之能力與判斷力所及,遵守爲病家謀利益之信條,並檢柬一切墮落和害人行爲,我不得將危害藥品給與他人,並不作該項之指導,雖有人請求亦必不與之。尤不爲婦人施墮胎手術。我願以此純潔與神聖之精神,終身執行我職務。凡患結石者,我不施手術,此則有待於專家爲之……

流傳約2000餘年的希波克拉底誓言,至今讀起來仍然令我頭皮發麻。我就反思爲什麼幾千年以前的思想還是讓我這個二十一世紀的醫務工作者如坐鍼氈。總結了一下,那時學醫不受高昂的學費,現在學醫時間長不說,實習還不給錢;那時以病家謀利益爲信條,現在以養家餬口爲信條;那時墮胎手術是醫者大忌,現在國家鼓勵,婦產科門診10分鐘一個,一天好幾十;那個時候,骨折了小夾板或樹枝固定,現在骨折了都是切開復位後打上鋼板上釘子……科技是進步了,醫者的道德下滑了。

生存的壓力,物質的誘惑等等,醫務工作者很難獨善其身。當然有沒有另類啊?概率雖小,人還是有的,但都活得相當悲慘。話說現年42歲的冉崇偉是四川武勝縣的醫生。冉崇偉稱,“醫院搞‘開單提成’,我抵制這種做法,結果完不成任務,工資被扣了3.4萬元。”他還和衛生院打起了官司。這官司不論輸贏,他以後還怎麼在單位混?還有山東省滕州市中醫院楊國樑拒收回扣被指人格障礙,同事稱其毀醫院名聲。還有更慘的,南方某某醫生醫術高超,病號特多,但他就是不開大藥房,惹着了院長,急壞了主任,恨啥了同事,結果他被同事踢壞了男人的命根子,恐嚇信一封一封地投在他家裏,妻子跑了,工作也丟了。雖然,很多行業慣例不合理,但你要對着它幹,代價是幾乎要命的。再看看亞當醫生挑戰慣例的代價是什麼?帕奇違反學院的規定,向陳腐冷漠的醫學教育制度挑戰,他扮演小丑,逗病人發笑,他主動跟病人交談,他每次都稱呼他們的.名字,他分享病人的快樂和夢想,也分擔他們的痛苦和悲傷,他給病人帶來歡笑和溫暖,他讓病怏怏的孩子恢復笑臉,給病入膏肓的老人帶來快樂,他讓原本死氣沉沉的病房重新充滿活力和希望。但是他幾乎被院長開除,禁止去醫院,女友也被人謀殺(要不是Patch的熱心腸,她怎麼會被謀殺?),可謂代價慘重啊。

我們要挑戰醫療行業不合理的慣例嗎?看完電影《心靈點滴》,我聯想到我國醫療行業的實際情況,很有抵制並改變不合理現象的衝動。可我是徒有其心啊。但是,Patch以病人的生活質量至上,強調人性溝通的做法,我很受啓發。以後,我要從自身做起,爲病人提供貼心服務。和藹、真誠地對待他們,要爲病人提供微笑服務,耐心講解病情。不僅要根據病情制定治療方案,還要切實考慮患者的經濟條件。所以要把治療方案、預期效果和患者的經濟承受能力有機地結合起來,使醫患彼此都受益。但是,我還不敢頂着大家幹,不拿回扣,不開大藥方,那樣我會遭孤立,排擠。從個人角度來分析,那樣威脅到我的生存,難以繼續個人的發展。

所以,我把希望寄託給社會和國家。希望能給醫務人員創造寬鬆良好的工作環境。首先是尊重。醫學知識浩如煙海,每位大夫都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和時間,獲得尊重首先是社會對知識的尊重,對勞動的尊重。更重要的是,他們提供的社會服務直接關係到社會成員的生命健康。醫生想把每一個病人治好以獲得成就感,他們實現人生價值的唯一途徑是幫助他人,不管是否是他們的本意,但客觀上造成了這個好的結果。醫生殫智韻慮,治好了別人的病,你送他一面錦旗他比什麼都高興。所以,醫務人員的付出理應得到社會的尊重。其次是薪酬。考慮到醫生的付出和工作性質,醫生本該高收入。

一、高危職業。如果你是一個工人,你修理一千臺機器,有999臺修好啦,有一臺給你越修越壞,甚至修得不走了,你會因此捱揍嗎?你會丟飯碗嗎?你會因此成被告嗎?會坐牢嗎?醫生會。

二、高壓力。各位捫心自問,自己的工作就從未出過錯?工作時你從未忘記過什麼?從未出過亂子?從未辦砸過事?你們可錯十次、百次、千次,醫生卻一次也不能,能不戰戰兢兢嗎?

三、高要求。醫學是一個飛速發展的學科,想不被淘汰,想不出事故,醫生只好不斷看書、看書、再看書,醫院不斷的考試、考試、再考試。區裏也會考計算機、英語、操作……活到老,學到老、考到老,乃真實寫照。四、高負荷。每天工作都在10小時以上。

解決了醫生的社會地位和薪酬問題,醫生纔會更加踏實的工作,更多地爲病號着想,更好的溝通。只有這樣,中國纔會不缺像Patch那樣的醫生。

心靈點滴觀後感 篇10

帕奇問道:“她叫什麼名字?我想知道她叫什麼名字。”

頓時,所有人的眼光包括教授在內都驚奇萬分,彷彿看外星人一般。是啊,醫學院的學生,不問專業問題,卻只是注意這些無關緊要的小問題,這太讓他們匪夷所思了。因爲在這裏所有的患者都是沒有姓名的,只有“5牀的糖尿病患者”諸如此類的代號,所以也從來沒有人教育學生們要去記住病人的姓名。

帕奇微笑着跟那位病人打招呼:“嗨!你好!”,病人的臉上出現了感激和笑容。

看到這一幕,不由得感慨萬千,這感同身受的體會我是永遠都不會忘記的。在住院的近半年時間裏,我看到太多這樣的情景,真是同出一轍的相似:嚴肅得面無表情的主任被一羣或資歷尚淺或正在實習的年輕醫生們簇擁着,每天早上例行公事般的巡視病房,而病人在一旁只是小心翼翼的不敢出聲。還記得那位賓陽老伯對我說的話:“醫生都是仙人來的,我老伴從進院到現在都準備出院了,還沒有看到過主管醫生一面,之前主刀醫生只是在手術那天來過,然後再也沒有露過面了。每次查房只看到一大羣人,也沒人問我們問題,其實她(指患病的老伴)一直不太舒服,我們想找醫生好好問問情況,可是每次查房我們都說不上話,他們總是很快就走了,我們鄉下人來到這裏什麼都不懂,想找醫生也不知道去哪裏找,問不對人也沒人理我們。”

老伯的'話讓我心裏很難過,他的心情我完全能理解,同爲病人的自己何嘗不是懷有同樣的期待,只是因爲自己有少許關係所以可以得到稍微的熱情,可即便這樣也沒有什麼值得高興的,如果說沒有這一層,我的結果恐怕比這位老伯也好不到哪裏去。對於廣大普通的平民百姓來說,這樣的期待無異於望月興嘆。

已經近半年的時間了,而且還沒有結束,我這輩子從來沒有這麼長時間在病房呆過,也是第一次這麼近距離和這麼長時間的接觸醫生和病友,每天在這裏,看到的醫生是千篇一律的嚴肅和職業性的冷漠,所有的病友也都是一律毫無生氣的面孔,在這裏,看不到微笑,聽不到笑聲,只有程序化的人和事,我痛恨這種氛圍!沒有經歷過重病的人是不會體會到這種感受的。

在醫患關係裏,病人其實處於一種很被動和卑微的地位,身體的疾病加上精神上的壓力決定了他們比常人更脆弱也更需要關心,這種時候,醫生的一句問詢甚至只是一次主動打招呼,都能讓病人暖心暖肺。我不知道有多少醫生曾經生過重病曾經長期住院,我也無法用言語來描述醫生的這些細微舉動給患者帶來的那種輕鬆感,我的親身經歷讓我對帕奇的做法百感交集,我知道的是,通過跟醫生的交談,自己能減輕內心的焦慮和緊張,通過這樣的交流我可以不那麼關注病痛甚至忘記病痛。帕奇所做的一切正是病人內心最期待的,他真正走進了病人的心裏而不僅僅是會開藥做手術。這種交流不是通過專業技能來達到的,只能通過人與人之間心的交流和溝通。死亡也許很可怕,可是比死亡更讓人絕望的是冷漠,沒有人能避免死亡,可是我們可以避免絕望,避免身心的煎熬和折磨,在這個過程中,醫生無疑處於一個非常重要的地位——因爲病人信任你。醫生可以籍着這種信任,幫助病人,用愛用微笑去讓病人學會擁有平和的心態正確對待疾病。也許沒有一個醫生能治癒世界上所有的疾病,可是隻要他能走進病人的內心,陪伴病人度過苦痛,減輕病人的心理負擔,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在跟這場較量裏醫生已經並將永遠是勝者,因爲他其實已經“治癒”了病人。

影片中的一名高材生,他的醫術不亞於任何一名醫生和護士,可是他卻沒有辦法讓一位身患重症的老人吃飯。整整三個星期,他每天都來看老人,可是他就是沒有辦法做到這看似簡單卻對治療至關重要的一點,爲什麼?因爲他不懂得如何傾聽和交談,他走不進病人的心裏去,學校和書本只教給他專業技能,卻沒有教會他如何與病人相處。醫生講究仁心仁術,高超的醫術也許可以治病,可是要打開病人的心扉只能靠心,而不能靠手術刀。

片尾,帕奇終於獲得畢業資格,在領取畢業證書時,一直對他有很深成見的院長說了這麼一句話:“很高興你終於決定遵循了。”

帕奇接過畢業證,回答:“好戲在後頭。”

說完,他先向臺上的教授鞠躬致謝,然後再向臺下的同學們鞠躬致謝,他用這種方式表達了自己對理想永不放棄的信念和決心。

現實中,經過十幾年的努力,帕奇已經建立以家爲單位的醫療服務實驗,爲超過一萬五千人免費治療,並已斥資建立康健醫院,在後備名單上,有超過一千名醫生隨時準備着離開他們的工作加入到帕奇的行列中來。

心靈點滴觀後感 篇11

昨晚在《醫事法》的課上看完了電影《心靈點滴》,感慨萬千,一夜難眠。

曾幾何時,我也是十分同情患者的,爲什麼此刻變得這樣冷漠呢?記得實習的時候,我和閨蜜都曾不止一次爲病人死亡而痛哭流涕,閨蜜甚至當時哭得比家屬還悲哀。而此刻如果再看到實習生爲病人哭泣,我們只會覺得他們"太幼稚了"。

我研究生讀的是神經內科,病房裏大部分病人是腦梗塞,我每一天去看他們時都要進行神經系統查體,然後指導他們進行康復訓練。我印象很深的一個病人是個老太太,來的時候大面積腦梗,半身幾乎全癱了,大部分肌肉肌力爲0,只有個別的部分還能夠微動,肌力爲1,但是她的意識是清晰的。這樣的病人多數來講恢復得都不好,正因肌力爲0,他們很難用上力,我只能安慰老太太說,剩餘活着的腦細胞可能還能夠部分代償這些功能吧,此刻最好發奮活動這些還能夠微動的部分,讓它們刺激刺激腦細胞。而讓我驚奇的是,沒過幾天,老太太的腳居然能動了!之後手也微微能動一點,於是我抓住機會每一天鼓勵她進行功能鍛鍊,教她鍛鍊肌力,之後出院的時候,這半身的肌力基本能夠到達3-4級,已經很了不起了!我告訴她,後期還需要長期的鍛鍊,想站起來還是有期望的,她和家屬走的時候都十分開心。之後再遇到大面積腦梗的病人,我都以這個老太太爲例,鼓勵他們。還有一次,我的一個病人也是腦梗半身不遂,當天來的時候情緒低落,第二天我去看她的時候,她竟然說着說着就嚎啕大哭起來,護士長聽到動靜還以爲她欺負我就趕緊跑過來看,我趕緊說沒事就把門關上了。她主要是覺得自我還年輕,才四十出頭就變成了廢人;我極力安慰她,說年齡更大的、病情更重的病人都能夠通過功能鍛鍊而恢復得很好,她這麼年輕,必須能夠恢復自理潛質的!之後她通過功能鍛鍊,出院時是走出病房的,讓我十分欣慰!和病人家屬吵架的事我也幹過,那是一個腦梗塞後遺症期的病人,神志不清,長期臥牀,只能靠輸液維持生活。每一天護士都很頭疼給她扎輸液,正因長期臥牀,她的四肢已經萎縮,血管也越來越細,以至於之後只有一個技術最好的護士能夠紮成功了,連護士長都不行。但是由於身體原因,那個護士有一天被調到門診去了,那裏更加清閒適於養病。她走了以後,我這個病人的輸液就成了一個最棘手的問題。我於是找家屬談話,期望他同意我們給病人扎一箇中心靜脈插管,這樣每一天的輸液問題就解決了。但沒想到家屬不一樣意,說既然還有人能夠紮成功,爲什麼不繼續扎呢,爲什麼要做這項創傷更大的操作呢,人員調動是你們的問題,我不管!於是我和那個家屬大吵一架,回到辦公室還哭了半天。過了大約一個小時,我想想問題還是沒有解決啊,於是又回到病房向家屬道歉,並心平氣和地商量這件事,沒想到家屬竟然反過來向我道歉,並痛快地同意了。我開始覺得很委屈,正因真心誠意爲病人着想竟然家屬會這麼不領情,但家屬向我道歉的那一刻,我感覺到了被明白的愉悅。

畢業後我來到放射科工作,接觸病人的機會不多。離開神經內科的時候,我的導師和師姐師弟們都羨慕我,說我以後再也不用接觸病人了,真好。當時的我很驚訝,正因我在研究生階段從沒覺得接觸病人有什麼痛苦的,我只是覺得常常對他們愛莫能助是最無奈的事。

然而工作之後,我的態度卻發生了變化。正因工作中主要應對的是影像資料,即使給病人打電話也只是爲了多瞭解一點病情從而出一份更可靠的報告,我對那些急切想知道結果的病人越來越不耐煩,我總是說,我需要再仔細看看,而且還有上級大夫要看的,此刻不能告訴結果,告訴了也不準確。我們還有個崗位是"接診醫師",負責接待來檢查的`病人,主要是對申請單過於簡單的病人補充病史,有時還需要查體,當然順便就需要向他們解釋檢查的注意事項、造影劑的危險性等。我在這個崗位工作的時候,發現有很多病人都是帶着怒火過來的,甚至有的人把對臨牀醫生的滿腔怒火轉嫁到我們身上--他們不敢得罪給他們看病的臨牀醫生。病人不容許我們犯錯誤,甚至對於等待時刻過長也怨氣很大,有很多病人堅持用別人的名字做檢查,導致信息不準確,這樣有誤診的危險,也讓人不厭其煩。事實上接觸病人的時刻少了,反倒看到的都是他們的缺點,厭惡情緒激增,對那些只是想多問幾句的病人也變得有點不耐煩了。我們的主任總是說,要對病人好一點,她本人對掛她號的病人總是十分客氣,看片子比平時要仔細許多。我不知道她是如何持續情緒平靜的,她對我們永遠也不夠滿意,但對病人卻關愛有加,甚至有說有笑。

和我差不多年資的醫生如今也多數對病人冷漠了,再也提不起當年的熱情。聊天的時候發現,我們工作中多多少少都被病人或家屬傷害過,主要是悲哀,因此對越來越多的病人失去了信心,不知道哪個人將來就會反咬一口。老公說他此刻對病人反倒比研究生的時候要好一點了,正因他越來越發現病人之間的差異,因此對大部分病人都越來越好,真心誠意幫忙他們,只有對那些素質比較低的病人持續必須距離;或許這就是一個醫生開始成熟的表現吧。

反過來看《心靈點滴》,如果PatchAdams最初的表現只是像我們實習時的那種原始的熱情,那麼當他深愛的人被病人謀殺後,他還能重新建立起對病人的熱情,這簡直就是奇蹟了。我們都有同情心,我們也都感受過幫忙病人的愉悅。但怎樣能在被病人傷害過之後還繼續對他們好,這需要一個心理調整的過程,也需要在實踐中找到適宜的與病人相處的方式。

心靈點滴觀後感 篇12

花了兩個小時的時間,看完影片《Patch Adam》(中文翻譯爲《心靈點滴》)。當我第一次看時心裏好象感到了什麼但是抓不住是什麼感覺,於是我又反覆看了3次。並找了一些有關資料。

影片《Patch Adam》是羅賓·威廉斯主演的一部曠世傑作,在影片中羅賓·威廉斯飾演的帕奇在年青的時候,因有自殺傾向而被送進了精神療養院,在療養院的遭遇讓他立志成爲一名醫生。於是在六零年代末期和七零年代初期進入維吉尼亞醫學院就讀。他天資聰穎,在醫學院的成績非常優異,可是醫院內的醫生們受傳統觀念的限制,都十分不近人情。他不屑於這種狀態,他相信歡笑就是最好的處方,堅持自己關懷病人、以病人爲重的理念,和傳統的勢力周旋到底。最後,終於成功地拿到醫科學位。

雖然一些情節有一點點老套的`感覺,但對整部電影的影響是微乎其微的。整部電影給人的感覺特別純,雖然極其感人,但卻沒有絲毫的造作之感,我覺得這很大程度要歸功於羅賓·威廉斯的完美表演,他在片中的表演是那麼的自然,找不到一點的瑕疵!影片的主題由於他的表演而得到了完美的詮釋。影片最後的結尾更令人叫絕,絕頂的幽默,使得整部電影更顯得無與倫比!看了這部電影,真的讓人產生純潔的追尋完美心靈的衝動!

導演在這套戲的一開始就通過了一個病人以四枝手指的小故事開啓了男主角帕奇的生命。它同時也灌輸了學生有關這套戲的信息之一,那就是「不要注目在問題上,要看別人所看不到的,並日日更新創造未來」。這句話深深地打動我的心扉並吸引着我拭目以待,目不轉盯的看下去。心裏想深一層,這不就是一位教牧人員應該要有態度嗎?身爲領袖,必須要有遠見,不要讓虛幻的表面影響你對其實底的洞察。

帕奇很清楚知道自己進來醫學院的目的,因爲他是帶着使命進來的。學術上的知識固然重要,但是知道自己身爲一位醫生可以如何走進病人的世界裏來去幫助病人並與病人聯繫更爲重要。因爲,醫生就是爲了醫人助人。換句話說,教師。醫生或這輔導者猶如醫生,也是爲了拯救靈魂的工作和牧養人的生命爲大前提。所以帕奇三年的醫學院學習活生生的映射出學生三年的神學院學習應有的態度。猛上課與啃死書還爲次要,在學校如何處事待人和與人接觸纔是我們需要看重的。這無疑是部具有深刻內涵的影片。

首先,作爲一醫生或輔導者,必須是一個聆聽者、關懷者。劇中帕奇因患有輕微憂鬱症,自願到療養院治病。但他發現許多病人,其實不是精神異常,而是沒人在乎他們心中的問題。因院方對待他們的方式如關在柵欄內的動物般,不關心、不寒暄,只給予食物及形式的診療。精神科醫師也只是如問卷機器般問問題,沒有眼神的關注,給病人的感受相當冷漠。

心靈點滴觀後感 篇13

《心靈點滴》這部影片,是根據一個六七十年代的真實故事改編的。

主角名叫亨特·帕奇·亞當斯在學校中總是因爲“過分樂觀”而受到責備,曾經一個導師對他說:“你想要成爲小丑,那就去馬戲團。”其實,帕奇是想當一名小丑,但他同時還行當一名醫生,所以就成就了現在的他,帕奇在弗吉尼亞醫學院學習,在學習期間用他的小丑天賦讓很多病人的臉上多了一絲快樂,醫院裏有一間病房沒有醫生敢進去,他第一次進去試着和病人說話,但不到一分鐘就被打出來了。第二天他穿着一身天使的服裝拿着一本書進去了。過了一兩分鐘就推着那位從不出來的病人出來了,其他人都覺得不可思議。

畢業後,他成立了一個學院,致力於更接近的人性化的治療方法,八十年代中期他的個性化的診所受到了媒體的注意並由此出版了一本關於他成就的書。在書中,帕奇闡述了他的基於幽默的處方,解釋了他爲什麼穿得象個大猩猩,爲什麼在病房裏堆滿氣球或在浴缸裏裝滿蠟燭以引起歡笑,以給病人精神上的接近或純粹的`歡笑。在使用特殊的方法來減緩病人的緊張情緒後,帕奇以先驅者的身份提出了醫生應該治療人,而不是疾病,他堅信,同情、加入和心靈相通對醫生來說與靈丹妙藥和技術進步一樣重要。

在電影中,開始沒有多少人贊成帕奇的觀點,學院院長瓦爾考特尤其反對他的方法,而帕奇的室友米奇也認爲他是一個孩子氣的傢伙。但同時他也影響了一些人,包括護士喬蕾塔、同學楚門和卡琳。帕奇發現他在兒童病房大受歡迎,因爲他的可笑、古怪的方式驅散了兒童們的恐懼感。

在對傳統方式的抗爭中,他疏遠了一些人、使更多的人吃驚,但是他看到了自己的價值。在不斷的追求和探索中,帕奇實現了自己的夢想--開了一個診所,每個人在這裏不僅遇到了醫生,還遇到了朋友。

心靈點滴觀後感 篇14

《心靈點滴》這部影片,是根據一個六七十年代的真實故事改編的。

主角名叫亨特·帕奇·亞當斯在學校中總是正因“過分樂觀”而受到責備,以前一個導師對他說:“你想要成爲小丑,那就去馬戲團。”其實,帕奇是想當一名小丑,但他同時還行當一名醫生,因此就成就了此刻的他,帕奇在弗吉尼亞醫學院學習,在學習期間用他的小丑天賦讓很多病人的臉上多了一絲愉悅,醫院裏有一間病房沒有醫生敢進去,他第一次進去試着和病人說話,但不到一分鐘就被打出來了。第二天他穿着一身天使的服裝拿着一本書進去了。過了一兩分鐘就推着那位從不出來的病人出來了,其他人都覺得不可思議。

畢業後,他成立了一個學院,致力於更接近的人性化的治療方法,八十年代中期他的個性化的診所受到了媒體的注意並由此出版了一本關於他成就的書。在書中,帕奇闡述了他的基於幽默的處方,解釋了他爲什麼穿得象個大猩猩,爲什麼在病房裏堆滿氣球或在浴缸裏裝滿蠟燭以引起歡笑,以給病人精神上的接近或純粹的.歡笑。在使用特殊的方法來減緩病人的緊張情緒後,帕奇以先驅者的身份提出了醫生就應治療人,而不是疾病,他堅信,同情、加入和心靈相通對醫生來說與靈丹妙藥和技術進步一樣重要。

在電影中,開始沒有多少人贊成帕奇的觀點,學院院長瓦爾考特尤其反對他的方法,而帕奇的室友米奇也認爲他是一個孩子氣的傢伙。但同時他也影響了一些人,包括護士喬蕾塔、同學楚門和卡琳帕奇發現他在兒童病房大受歡迎,正因他的可笑、古怪的方式驅散了兒童們的恐懼感。

在對傳統方式的抗爭中,他疏遠了一些人、使更多的人吃驚,但是他看到了自我的價值心靈點滴觀後感5篇讀後感。在不斷的追求和探索中,帕奇實現了自我的夢想--開了一個診所,每個人在那裏不僅僅遇到了醫生,還遇到了兄弟姐妹。

心靈點滴觀後感 篇15

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一個來自生活的故事。主人公曾在年少的時候正因患有憂鬱症而住進了精神療養院,在出院後,他就立志要當一名救死扶傷的醫生。在經過自我的發奮之後,他考進了醫學院。與當時其他的醫生不一樣,他十分反對傳統醫學界那種高高在上、不近人情的思想。相反,他堅信,歡笑、與病人在一齊就是最好的出方。在應對審官的質問,他人的質疑的時候,他依然持續着自我的處事方法,而在他應對審官的時候說了一句令我十分感動的話,他說:"我們就應和偉大的護士們建立友誼,她們能夠教你,她們每一天與人相處,她們來回於血與屎之間,她們有豐富的知識,而那些人性尚存、受你們尊敬的教授們亦如此,分擔她們的同情,用它來感染別人。"

在這句話中,我感受到了一名醫生對護士的敬重,對護士這一個羣體的尊重和肯定與支持。在很多醫生,甚至是病人的眼中,護士的工作似乎並不是十分的重要,甚至以爲護士也只是醫生的跟班,要做的工作只是執行醫生的遺囑而已。而事實上,真的是這樣的嗎?護士的工作就不是很重要的了嗎?護士只是在執行醫囑而已嗎?我想,答案是否定的!如果真的是那樣的話,爲什麼還要護士?直接只要護工就好了啊!事實上,在一個病人的治療過程之中,如果沒有了護士貼心的服務,細心的關懷,每一個患者都不可能順利的康復,這不是在誇大了護士的作用,而是在闡明一個被很多人所忽略的事實。在一個病人進行治療的時候,醫生的遺囑的確是基礎,而護士的工作就是建立在這麼一個基礎上,但這並不代表護士的工作就那麼簡單。正因,護士是醫生醫囑的執行者。如果沒有了護士,醫生的醫囑也只能是一個"空頭的支票",無法實現其治療。我想,這個也許就是護士存在的好處了。一個和醫生一樣相輔相成的'存在。醫生爲病人帶給了治療的方案,而護士就去關懷每一個病人,用歡笑、關愛,去貼心的保護他們,讓他們的身體在照顧下慢慢的康復,重獲健康。然而,在現實生活中,很多人都不明白這個道理,依然以爲護士也僅僅是一個跟班而已。對於這個事實,我們也只能感嘆生活的無奈。而此同時,我也深深地意識到我們自我到底就應做什麼,到底就應怎樣去做了。

作爲一名未來的醫護工作人員,我們此刻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發奮學習專業知識,提高專業技能。其次,我們要持續一顆充滿愛的心,用愛去關懷身邊的人。在未來的工作和學習之中,持續自我專長的同時,改正提升自我的不足之處,提高自我的呃綜合技能,把自我培養成一名優秀的護士!如果我們每一個讀護理,從事護理工作的人都能如此嚴格的要求自我,那麼,我想,我們的付出,我們的發奮也終會得到所有人的肯定!就如片中的主人公一般,堅持自我所思所想,付出自我最大的發奮去拼搏,最後獲得了大家的認同!

心靈點滴觀後感 篇16

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一個來自生活的故事。主人公曾在年少的時候因爲患有憂鬱症而住進了精神療養院,在出院後,他就立志要當一名救死扶傷的醫生。在經過自己的努力之後,他考進了醫學院。與當時其他的醫生不同,他非常反對傳統醫學界那種高高在上、不近人情的思想。相反,他相信,歡笑、與病人在一起就是最好的出方。在面對審官的質問,他人的質疑的時候,他依然保持着自己的處事方法,而在他面對審官的時候說了一句令我十分感動的話,他說:“我們應該和偉大的護士們建立友誼,她們可以教你,她們每天與人相處,她們來回於血與屎之間,她們有豐富的知識,而那些人性尚存、受你們尊敬的教授們亦如此,分擔她們的同情,用它來感染別人。”

在這句話中,我感受到了一名醫生對護士的敬重,對護士這一個羣體的尊重和肯定與支持。在很多醫生,甚至是病人的眼中,護士的工作似乎並不是十分的重要,甚至以爲護士也只是醫生的跟班,要做的工作只是執行醫生的遺囑而已。而事實上,真的是這樣的嗎?護士的工作就不是很重要的了嗎?護士只是在執行醫囑而已嗎?

我想,答案是否定的!如果真的是那樣的話,爲什麼還要護士?直接只要護工就好了啊!事實上,在一個病人的治療過程之中,如果沒有了護士貼心的服務,細心的關懷,每一個患者都不可能順利的康復,這不是在誇大了護士的作用,而是在闡明一個被很多人所忽略的事實。在一個病人進行治療的時候,醫生的遺囑的確是基礎,而護士的工作就是建立在這麼一個基礎上,但這並不代表護士的工作就那麼簡單。因爲,護士是醫生醫囑的執行者。

如果沒有了護士,醫生的醫囑也只能是一個“空頭的'支票”,無法實現其治療。我想,這個也許就是護士存在的意義了。一個和醫生一樣相輔相成的存在。醫生爲病人提供了治療的方案,而護士就去關懷每一個病人,用歡笑、關愛,去貼心的保護他們,讓他們的身體在照顧下慢慢的康復,重獲健康。然而,在現實生活中,很多人都不明白這個道理,依然以爲護士也僅僅是一個跟班而已。對於這個事實,我們也只能感嘆生活的無奈。而此同時,我也深深地意識到我們自己到底應該做什麼,到底應該怎麼去做了。

作爲一名未來的醫護工作人員,我們現在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努力學習專業知識,提高專業技能。其次,我們要保持一顆充滿愛的心,用愛去關懷身邊的人。在未來的工作和學習之中,保持自己專長的同時,改正提升自己的不足之處,提高自己的呃綜合技能,把自己培養成一名優秀的護士!如果我們每一個讀護理,從事護理工作的人都能如此嚴格的要求自己,那麼,我想,我們的付出,我們的努力也終會得到所有人的肯定!就如片中的主人公一般,堅持自己所思所想,付出自己最大的努力去拼搏,最後獲得了大家的認同!

心靈點滴觀後感 篇17

正如美國特魯多醫師的墓誌銘一樣,“偶爾會治癒,常常是幫助,總是在安慰”。這纔是一名醫生的職責所在。去治療那些我們能夠治癒的,去幫助那些我們無法治癒的人安詳地走完生命的最後旅程,去安慰那些備受疾病折磨痛苦的患者,這纔是我們從醫真正的目的所在。正如現代醫院的前身是起源於古代修道院、救濟院或寺廟,現代醫生起源於基督教的神職人員一樣,現代醫學自誕生伊始,其目的就是傳教式的慈善與施予。那時的醫學遠不及現在發達,所謂的醫院通常僅僅是提供清潔的環境、良好的空氣、冷熱浴、充足的食物和取自聖泉未受污染的水。醫生肩負着神祇,從古至今一如既往的用自己的所能、用自己的真誠,無私地幫助他人。

醫學不是萬能的,儘管醫學一直的不斷的進步,仍然還是有很多疾病至今是醫學無法治癒甚至無法解釋的。一名醫學生從入學起就被灌輸和浸染着征服疾病的信念,彷彿一名醫生的使命就是去挑戰醫學難題,妙手回春,讓病患起死回生。可死亡是人類的必然歸宿,這是大自然的客觀規律。醫學是無法戰勝死亡的。正如韓啓德院士在中國科協第16屆年會的特邀報告中所講的那樣,“我們現在的醫療出了問題,不是因爲它的衰落,而是因爲它的昌盛,不是因爲它沒有作爲,而是因爲它不知何時爲止。在宗教強盛、科學幼弱的時代,人們把魔法信爲醫學;而在科學強盛、宗教衰弱的今天,人們把醫學誤當作魔法。”

醫療的飛速發展帶來的是層出不窮的新藥、新技術、新設備在臨牀的嘗試與應用,而同時帶來的則是更多的不良反應率、更嚴重的副作用和充滿未知的風險。在面對死亡的時候,患者真正需要的.其實並不是無休止的、不惜一切代價的醫學手段,而是一種陪伴他走到終點的人文關懷。在讓病患身上插滿搶救的管路時,我們應該反思,我們到底是在幫助患者,還是在加重患者的痛苦;我們到底是讓他逃離死亡,還是延長他死亡的過程;還是單單爲了履行我們心中單純的治病救人的信念。患者不僅需要忍受疾病所帶來的痛苦,同時還要承受我們的診療所帶來的痛苦。現在的醫學模式已經發展成爲生物—心理—社會模式,而醫生所面臨的最大的敵人不是疾病,不是病人,更不是病人家屬,而是我們對於病患心理、社會屬性的冷漠和忽視。正如吳階平曾說過的那樣,“醫生要看生病的人,而不是單單看人生的病”。

因此,我們從醫最重要的本領不是手術刀,不是藥品,而是我們的人文關懷,是我們通過對病人的言談舉止傳遞給他們的鼓勵和信念。再好的手術刀和藥品都無法最終戰勝死亡,而唯有我們的關懷能夠幫助病患減輕對死亡的恐懼和對疾病的痛苦。

同樣想以韓啓德院士在中國科協第16屆年會的大學生見面會上的講話作爲結尾。“我想人心都是肉長的,醫患關係中爲什麼醫生被稱爲天使?因爲仁愛。只是我們現在的醫生有時候就忘了這很根本的一條,認爲醫生就是掌握技術來給你看病,成了這麼一個簡單的事情。其實,醫生能夠真正通過技術來解決病痛的是少數,多數情況下我們的醫療技術還不足以解除病人的病痛,這種時候靠你對病人的誠實,靠你對病人的關心和同情心,盡你所能的幫助,來取得病人的理解。如果你不能解決他的問題,他又覺得你高高在上,我認爲這會給醫患關係帶來不好的影響,也是我們現在很多醫護工作者做得很不夠的地方。

現在,我們的醫學缺乏人文關懷,離人文精神越來越遠,離開這個,那醫學的宗旨自然也漸行漸遠,這一點我覺得我們應該要特別注意。”

與君共勉。

心靈點滴觀後感 篇18

上週我科醫護人員陸續利用休息時間觀看了《心靈點滴》這部電影,觀看後大家感觸極深。

故事情節圍繞着對待病人的兩種治療態度的醫生的故事展開敘述。一開始就以獨特的敘述開始用一個精神病人自己的體驗來增強電影的說服力,只有體會過“病人”,才能真正做好“醫生”,電影中有句話我印象很深:只有人類纔會互相殘殺!

主人公亨特·帕奇·亞當斯,代表的是不僅僅關心病人的生理上的病痛,而且注意給病人帶來快樂,帶來心靈上的安慰具有人文關懷的一類醫生;另一類是以華克院長爲代表的自認爲高高在上以傳統的治療方式對病人進行治療的一類醫生。在帕奇與華克院長的一次次爭執中,我看到了一個好醫生身上所擁有的三樣法寶:熱情、微笑、信念。《心靈點滴》中,帕奇主動去了解病人的'需求,幫病人們完成以前未能完成的心願,他用自己的熱情感染了病人。在他的世界裏,我看不到被動的做法與消極的情緒。他主動幫室友如迪驅趕幻想出的松鼠以讓如迪敢出去上廁所;他主動與病人瑪姬打招呼並與之握手;在華克院長的再三勸阻下,他依然去醫院看望病人乍一看,他表現出的是固執行爲,然而,這是由他內心的熱情以及對病人的愛的驅使所產生的崇高行爲。對帕奇來說,熱情已經成爲一種習慣。在他的熱情之餘,他給病人帶來了快樂,成爲了他們最要好的朋友。這樣一來,他不僅幫助病人避免死亡,更重要的是增進了病人的生活品質。

然而,我們自己所處的環境,類似於帕奇內心充滿熱情的人已經鳳毛麟角。我們的生活中,熱情是不可或缺的。如果我們不希望別人以冷漠的心對待我們,我們就必須先用自己的熱情溫暖融化別人心中的冰。對一個從事醫療服務行業的人羣來說,熱情更是不可或缺的。一個熱心、樂觀、能夠幽默大家的人,對於這樣的人生我們其實是很嚮往的。奉獻他人娛樂自己,像這種很有魄力的事情我本人覺得能做上一件就很了不起了,所以我們醫務人員應該很用心的學習怎麼與病人相處,怎麼幫助病人,讓病人快樂。這不只是來源一個作爲心理醫生的責任感,最根源來自對社會的感情,所以希望更多的人能以醫者仁心來對待病人。主人公帕奇先生以先驅者的身份提出了醫生應該治療人,而不是疾病。他堅信,同情和心靈相通對醫生來說與靈丹妙藥和技術進步一樣重要,作爲一名醫者像帕奇先生那樣對待病人的做法是真正符合我們醫學人道主義的做法。他能夠真正關心病人的內心感受,讓別人從心裏感受到溫暖,真正把醫學的真諦融入了治療之中,真正體現出了醫者的崇高和聖潔。他不僅僅是爲了治病而治病,而他更關注的是人,是爲了治人而治病。

朋友們,同事們,我們是否應該重新審視自己的工作,是否應該深刻地意識到,將來的我們要做的不僅僅是醫治病人身體上的疾病,更重要的是心靈呢?像影片中說,增進生活品質,或許很多病症,現在醫學還無法治癒,但作爲病人,最想得到的是心靈上的快樂,如果藥物無法減輕他們的痛苦,請用我們善良、仁慈、幽默的心靈去溫暖他們,真正地做一名幫助病人心靈的衛士吧!

心靈點滴觀後感 篇19

當前幾年充斥在我們周圍的醫患問題,發生的越來越頻繁了,有誰曾想到醫生這個神聖職業的初衷在哪裏?我們無法避免死亡,我們所做的一切都是爲了讓人們更坦然面對,心態平和的接受死亡,避免身心的煎熬和折磨,而這一切過程的殺手是冷漠。我們付出的快樂永遠比從中得到的要少,經營快樂是項穩賺的營生。用微笑點燃人性中的善,再用善去延續人類間的愛。不要將救死扶傷看成是醫生天經地義的責任,其實每個人都應該有幫扶他人的惻隱之心,那是凝聚國人的維繫,不該忘記。

許多人在問一個問題,對於病人身體重要還是精神重要?這個問題真的很難回答,如果你是牧師,你也許會回答當然是精神重要,人早晚要死,所有的人都會是同一個歸宿——死亡,你會教導人們不怕死,去勇敢坦然面對死亡,你會承諾他死後爲他祈禱讓他上天堂。而如果你是醫生,你會告訴病人,如何保護自己的身體,如何避免死亡,你也會承諾病人挽救他的身體。那麼如果一位醫生同時他也是牧師,他會怎麼做呢?《心靈點滴》中的帕奇亞當斯就是這樣一位醫生,一位牧師,以提高病人生活品質爲核心的治療理論,引起了一系列的故事。

在帕奇亞當斯的理論中最重要的一條,就是傾聽。傾聽病人的痛苦,病人的故事,傾聽病人的夢想,慢慢地你會發現病人不再是向你抱怨,不再是消沉的看待現狀,不再是恐懼死亡。你會發現他們更多的是向你傾訴,傾訴他們的故事,甚至傾訴他們兒時的夢想。而那些傳統觀念的醫生,只知道病人如何抱怨,因爲不願傾聽,所以他們聽不到心聲。每一個人都有故事,每一個人都有夢想,不是因爲他們病了他們就沒了夢想與願景,生病只是他們生理上出現了故障,而非他們失去目標與夢想。永遠要銘記我們都是人,不需要有任何修飾的前綴詞,我們不僅是醫患的關係,我們可以是朋友,坦誠相告的.朋友。而電影中只有這位尚未是醫生的帕奇亞當斯在傾聽,不是隻有他懂,而是其他人都以同樣的理由——救更多的人,而拒絕去傾聽病人,在他們傳統的觀念中,學更多的醫學知識,掌握更多的實驗操作便能妙手回春挽救生命。他們在電影的設計下形已麻木,心被麻醉了。而帕奇亞當斯在精神病院的經歷,讓他學者去幫助別人康復,這給他帶來的前所未有的滿足感,自豪感。他要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所以他選擇做一名救死扶傷的醫生,他用感情轉移的方法,不斷地用自己的身體,自己的幽默,去給病人帶來快樂,帶來生活希望,即使飽受舊制度的阻擾。

看看我們今天,同樣不是這樣嗎?之所以如此多的舊思想揮之不去,就是因爲它們有一大批維護者——人。人們不願意打破幾十年的制度,不敢推陳出新,因爲他們害怕自己的淘汰,所以人在面對私利的時候,公正與公平已不能左右他們的觀點與決定。

我想,醫生護士們應該學會去傾聽。傾聽別人,對自己不是壞事,也並不需要你太多的時間,因爲那本是你的工作,爲何不能以一種更融洽更價廉的方式去治療疾病。

在《心靈點滴》中開始階段,帕奇在精神病院與自己的醫師談話中,他說他叔叔來看他他會心情好些,原因是他叔叔願意傾聽他講話,而諷刺的是當時的這位醫師正在調着自己的咖啡,根本未在意自己的病人。

而現在我們的病人在進入醫院,所處的環境更是糟糕,其實我們在誤會病人,我們以爲他們會因病而很消極,不,不是,他們在踏入醫院之前,即使在這醫院病牀上,他們同樣有目標,有夢想。即便生命垂危,他們也很坦然,有一句話是這樣的:“我們哭着來到世界,然後笑着離開世界。”所以越是臨近死亡,他們更是安然達觀。有時候我們靜下來細想我們能做的,需要做的僅僅是傾聽他們所走一生的經歷,分享他們的故事和夢想。我們醫生不必以嚴肅不苟言笑來展示自己對醫術精益求精的追求,一個微笑,一聲名字的召喚,我們便能讓病人報以同樣的迴應,給別人微笑也是給自己微笑,給別人尊重同樣也是給自己尊重。

作爲未來的醫學工作者,時刻謹記,傾聽心聲,傾聽病人的心聲,那會爲我們自己,也是對病人的治療帶來最大的幫助!

心靈點滴觀後感 篇20

心理科醫生Dr. Chambers來到北京跟Fellows進行了爲期一週的以患者爲中心的交流。臨走時他向我們推薦了一部電影《心靈點滴》,所以我纔有幸看到這部令人印象深刻的電影,並感觸頗深。

電影根據真人真事改編,故事描述的是一位中年男人帕奇。亞當斯由於父親去世後孤苦伶仃心情憂鬱最終因抑鬱被送入精神病醫院,然而精神分裂的室友卻使在那裏“相對正常”的他抓狂,在精神病院,通過在那裏的觀察和與人交流,他卻逐漸發現傾聽別人和在乎對方是多麼的重要,他靜下心來認真地傾聽室友,並通過以“莫須有”的方式解除了室友的恐懼,並從中體驗到了幫助別人是何等的快樂,於是他立志做名醫生以幫助更多的人。

在醫學院校中,出於真心爲患者着想和解開患者的心結,帕奇進行着一個個在校長看來“瘋狂”的舉措,害的自己差點失去學位,但堅定的他最終贏得了人們的認可並自己成功創立免費醫療組織爲病患排憂解難。

在精神病院,當帕奇面對一名被大家認爲瘋癲的老頭子的手指被問及:到底有幾根手指的時候,他才明白打破思維定勢認真傾聽對方看到的居然和自己原先認爲的完全不同,同時,幫助別人卻又是打開自己和別人溝通的一條捷徑。聯想我們每日在面對病人的時候,反問自己是否在全身心地傾聽病人和了解病人真正需要的東西,答案並不全是肯定的,每一個病患,都帶着各種各樣的不舒服和想法來到醫院裏,而作爲家庭醫生的我們,恐怕僅僅給病人開具處方緩解症狀遠遠不夠,我們還需要足夠的觀察力,通過“察言觀色”真正地瞭解病人的顧慮和擔心,不要讓自己被“思維定勢”所困,同時能夠找到和患者有效溝通的途徑。

“醫生就是一個幫助另外一個人的人,一個可探訪及治療病患的可信且博學的朋友。”“死亡不是我們醫生的敵人,如果我們要挑戰疾病,應挑戰其中最嚴重的:冷漠。”“一個醫生的使命不僅是避免病人的死亡,而更是增加病人的生活品質,這就是爲什麼當你治療疾病本身的`時候,你有輸有贏,而當你治療“病人”的時候(把病患當做一個人而非疾病),我敢說你總是贏的。”當帕奇在醫學委員會審判時說着這些慷慨激昂的話語時讓人心潮澎湃,也讓我更加堅定了那個信念:所謂“治病救人”的說法着實有道理,儘管我們開的藥方治療的是疾病本身,但最終我們需要救助的卻是人而非病,是一個個有想法有感情的人,機械地計算治療劑量研究疾病機理遠遠不能完成救助人的目的。

以上的陳述,使得我感到作爲醫生而幫助病患遠沒有想象的那麼簡單,我們需要傾其真心想患者之所想,念其所念,真正心繫患者,踐行“常常總是安慰”,必定會使醫患溝通更加順暢。

誠然,當今社會的患者不都是那麼“天真無辜”,有些時候有些患者也讓醫生寒心,醫患關係尤其在中國前所未有的緊張,作爲醫生的我們,可能很多因素都不能掌控,但通過電影還原的“原始醫患關係”,讓我們在遭遇患者不理解和麪對艱難的醫患溝通的時候,可以反問一下自己:自己所做是否已經做到心繫患者,若答案是肯定的,那麼無論何時何處,我們可以問心無愧。

心靈點滴觀後感 篇21

昨晚在《醫事法》的課上看完了電影《心靈點滴》,感慨萬千,一夜難眠。

曾幾何時,我也是非常同情患者的,爲什麼現在變得這樣冷漠呢?記得實習的時候,我和閨蜜都曾不止一次爲病人死亡而痛哭流涕,閨蜜甚至當時哭得比家屬還傷心。而現在如果再看到實習生爲病人哭泣,我們只會覺得他們"太幼稚了"。

我研究生讀的是神經內科,病房裏大部分病人是腦梗塞,我每天去看他們時都要進行神經系統查體,然後指導他們進行康復訓練。我印象很深的一個病人是個老太太,來的時候大面積腦梗,半身幾乎全癱了,大部分肌肉肌力爲0,只有個別的部分還可以微動,肌力爲1,不過她的意識是清晰的。這樣的病人多數來講恢復得都不好,因爲肌力爲0,他們很難用上力,我只能安慰老太太說,剩餘活着的腦細胞可能還可以部分代償這些功能吧,現在最好努力活動這些還可以微動的部分,讓它們刺激刺激腦細胞。而讓我驚奇的是,沒過幾天,老太太的腳居然能動了!後來手也微微能動一點,於是我抓住機會每天鼓勵她進行功能鍛鍊,教她鍛鍊肌力,後來出院的時候,這半身的肌力基本可以達到3-4級,已經很了不起了!我告訴她,後期還需要長期的鍛鍊,想站起來還是有希望的,她和家屬走的時候都非常開心。後來再遇到大面積腦梗的病人,我都以這個老太太爲例,鼓勵他們。還有一次,我的一個病人也是腦梗半身不遂,當天來的時候情緒低落,第二天我去看她的時候,她竟然說着說着就嚎啕大哭起來,護士長聽到動靜還以爲她欺負我就趕緊跑過來看,我趕緊說沒事就把門關上了。她主要是覺得自己還年輕,才四十出頭就變成了廢人;我極力安慰她,說年齡更大的、病情更重的病人都可以通過功能鍛鍊而恢復得很好,她這麼年輕,一定可以恢復自理能力的!後來她通過功能鍛鍊,出院時是走出病房的,讓我非常欣慰!和病人家屬吵架的事我也幹過,那是一個腦梗塞後遺症期的病人,神志不清,長期臥牀,只能靠輸液維持生活。每天護士都很頭疼給她扎輸液,因爲長期臥牀,她的四肢已經萎縮,血管也越來越細,以至於後來只有一個技術最好的護士可以紮成功了,連護士長都不行。但是由於身體原因,那個護士有一天被調到門診去了,那裏更加清閒適於養病。她走了以後,我這個病人的輸液就成了一個最棘手的問題。我於是找家屬談話,希望他同意我們給病人扎一箇中心靜脈插管,這樣每天的輸液問題就解決了。但沒想到家屬不同意,說既然還有人可以紮成功,爲什麼不繼續扎呢,爲什麼要做這項創傷更大的操作呢,人員調動是你們的問題,我不管!於是我和那個家屬大吵一架,回到辦公室還哭了半天。過了大約一個小時,我想想問題還是沒有解決啊,於是又回到病房向家屬道歉,並心平氣和地商量這件事,沒想到家屬竟然反過來向我道歉,並痛快地同意了。我開始覺得很委屈,因爲真心誠意爲病人着想竟然家屬會這麼不領情,但家屬向我道歉的那一刻,我感覺到了被理解的快樂。

畢業後我來到放射科工作,接觸病人的機會不多。離開神經內科的時候,我的導師和師姐師弟們都羨慕我,說我以後再也不用接觸

病人了,真好。當時的我很驚訝,因爲我在研究生階段從沒覺得接觸病人有什麼痛苦的,我只是覺得常常對他們愛莫能助是最無奈的事。

然而工作之後,我的態度卻發生了變化。因爲工作中主要面對的是影像資料,即使給病人打電話也只是爲了多瞭解一點病情從而出一份更可靠的報告,我對那些急切想知道結果的病人越來越不耐煩,我總是說,我需要再仔細看看,而且還有上級大夫要看的,現在不能告訴結果,告訴了也不準確。我們還有個崗位是"接診醫師",負責接待來檢查的病人,主要是對申請單過於簡單的病人補充病史,有時還需要查體,當然順便就需要向他們解釋檢查的注意事項、造影劑的危險性等。我在這個崗位工作的時候,發現有很多病人都是帶着怒火過來的,甚至有的人把對臨牀醫生的滿腔怒火轉嫁到我們身上--他們不敢得罪給他們看病的臨牀醫生。病人不容許我們犯錯誤,甚至對於等待時間過長也怨氣很大,有很多病人堅持用別人的名字做檢查,導致信息不準確,這樣有誤診的危險,也讓人不厭其煩......事實上接觸病人的'時間少了,反倒看到的都是他們的缺點,厭惡情緒激增,對那些只是想多問幾句的病人也變得有點不耐煩了。我們的主任總是說,要對病人好一點,她本人對掛她號的病人總是十分客氣,看片子比平時要仔細許多。我不知道她是如何保持心情平靜的,她對我們永遠也不夠滿意,但對病人卻關愛有加,甚至有說有笑。

和我差不多年資的醫生如今也多數對病人冷漠了,再也提不起當年的熱情。聊天的時候發現,我們工作中多多少少都被病人或家屬傷害過,主要是傷心,所以對越來越多的病人失去了信心,不知道哪個人將來就會反咬一口。老公說他現在對病人反倒比研究生的時候要好一點了,因爲他越來越發現病人之間的差異,所以對大部分病人都越來越好,真心誠意幫助他們,只有對那些素質比較低的病人保持一定距離;或許這就是一個醫生開始成熟的表現吧。

反過來看《心靈點滴》,如果patchadams最初的表現只是像我們實習時的那種原始的熱情,那麼當他深愛的人被病人謀殺後,他還能重新建立起對病人的熱情,這簡直就是奇蹟了。我們都有同情心,我們也都感受過幫助病人的快樂。但怎樣能在被病人傷害過之後還繼續對他們好,這需要一個心理調整的過程,也需要在實踐中找到合適的與病人相處的方式。

心靈點滴觀後感 篇22

一本書會給人帶來能力的提升,一個故事會給人美的享受,一部電影會給人以心靈的震撼。我想每一位看過“妙手情真”這部電影的人都會被主人公那可執着熱情善良的心感動。即使你不會流下滾滾熱淚,你也會真心的爲他喝彩。

電影的情節似乎並不複雜,反而顯得簡單,然而正是這種簡單把一個真實的故事搬上了熒幕。主人公在生活的壓力下,想到了自殺,也爲此住進了精神病醫院。在那裏他看到了許多可憐的人,命運比自己更悲慘的人。然而在一次幫助他人的過程中,主人公猛然醒悟,品嚐到助人的快樂。在此以後的生活中他學會了樂觀,學會了用笑臉面對生活中的困難,面對身邊所有的人。在醫科大學讀書期間,他一朋友的身份去去接近每一個病人,給他們送去關懷與溫暖。讓那原本死氣沉沉醫院從此有了笑聲。

在電影中你會看到什麼呢?你應該會看到主人公那張永遠笑着的臉,那是天使般的臉,是快樂的'象徵;你應該會看到病人們的一張張的笑臉,那是對天使的感謝,是對生活的希望,對病魔的蔑視;你應該看到了主人公同學及校長對他態度的轉變,那是對他關愛病人這種做法的一種肯定,也是一種不言而喻的讚揚。

主人公那張永遠的笑臉是否會留在你的心中呢?我想會的,因爲它會時常提醒着你,提醒你用一顆樂觀開朗的心去面對生活中的一切,用一張笑臉去去對待身邊的所有,用一顆愛心去關愛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