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觀後感 > 影片《活着》觀後感(通用20篇)

影片《活着》觀後感(通用20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24W 次

認真觀看完一部影視作品以後,從中我們收穫新的思想,寫一份觀後感,記錄收穫與付出。那麼你會寫觀後感嗎?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影片《活着》觀後感,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影片《活着》觀後感(通用20篇)

影片《活着》觀後感 篇1

《活着》是張藝謀1994年的作品。影片講訴瞭解放前的40年代、50年代、以後的幾段故事。作品圍繞福貴的人生態度的變化來傳達。

福貴本是一個嗜賭成性的紈絝子,後來把家產輸光、把老爹氣死、媳婦兒又跑了,作品圍繞這些及之後的一些心理生活態度的轉變來刻畫。那樣的樸實、那樣的誠摯。後來的福貴家日子十分清貧,但妻子回來了,一家四口的日子也還算苦中有樂,可生活卻總不是向你想要的方向發展,影片中福貴對有慶說,“雞長大了變成鵝,鵝長大了變成羊,羊長大了變成牛,牛以後就是共產主義了。”這是一個無法實現的理想。悲劇由此開始了,有慶被區長的車撞死了.......

後來大女兒鳳霞嫁給了老實工人,福貴家再一次迎來不幸,鳳霞難產死了.......

影片的最後是一家四口,福貴、妻子、女婿和外孫饅頭一起吃着簡單的饅頭那種其樂融融的笑爲結局。我覺得這個結局讓我看到生活的不完美下的飄香。

當我一無所有的時候,還剩下什麼---活着。

據說這是很少一部超越原著的作品。影片多次對共產主義進行諷刺,貧民百姓有着不能反抗的悲哀。

感覺家就是一個個的減少,又一個個的出生來輪轉,人不能一直沉浸在苦痛中,總得活着,不管遇到什麼,你就得熬,熬過了,就好了。

名利錢財都是身外之物,不是我的東西強加在自己身上說不定會變成一場災禍,活着,就是慢慢的通透生活。

上帝創造了三種人,第一種是付出型,第二種是享受型,第三種是付出與享受兩者兼併型。上帝分別給他們打了分:50、50、100,於是上帝決定多創造第三種人。在人間,第一種人成爲了聖人,他們只知道付出,不求回報,他們爲了國家、爲了社會犧牲了他們的生命,他們的名字流芳百世,爲後世所敬仰。第二種人他們無惡不作,擾亂人們生活的安寧,他們的名字遺臭萬年。第三種人他們是普通的老百姓,他們即使是粗茶淡飯也一樣開心,他們的名字沒有人記住。人們也給者三種人打了分:100、0、50.

我們大多數都是第三種人,不管什麼共產主義還是社會主義,對於老百姓來說,有口飯吃就是最知足的事。

福貴經歷了大喜大悲之後的那種淡然感染着我的生活,我活着,就得活的好好的。

影片《活着》觀後感 篇2

看完電影《活着》之後的一些想法。

首先,是對故事本身的震撼。小說《活着》在一年以前看過,故事由福貴在田坎上道來。像一尊佛在講着輪迴前的故事。一直生活在象牙塔中的我對它的熱烈和它對我的震撼可想而知。故事已瞭解,但看到要緊時仍是心一緊眼一溼。這應該就和演員的技藝有莫大的關係了吧。說到表演,只能用一竅不通一詞來形容自己。但我的表現定是真實的。每每看見處在感情的風口浪尖上的鞏俐,就不自覺地走入了電影中的她。不論是《活着》裏的有慶、鳳霞他娘,還是《歸來》裏在火車站天橋上大叫着陸焉識的馮婉愉,亦或是《紅高粱》裏被扛在肩上的大麻花辮紅衣裳的九兒。

但我最想講的是中國女性。中國幾千年傳統的男尊女卑造就了中國女性堅強、隱忍、包容的性格特徵。家珍的經歷幾乎就是由大部分平常女性一生的經歷複印而來。試想一下,如果把家珍和福貴的經歷對調,可能早在賭場的那一幕,故事就以一紙休書結束了。心理學老師在上課中提到過這樣一種情況,在他接觸的案例中,婚內的出軌的男性多能得到妻子的原諒,而婚內出軌的女性極少能獲得一個新的機會。雖然這個例子有一些極端,但生活中的確不乏類似的例子。中國傳統給了男性遠多於女性的放肆的空間,具體可以體現在採用兩種不同的標準來衡量兩種性別的人,在同一件事情上對男女的態度差別較大等。

影片《活着》觀後感 篇3

《活着》這部電影是張藝謀導演根據餘華的小說《活着》改編而成的,情節有所變動,餘華的《活着》是極其殘酷無情的,可以說是不給福貴任何喘息的機會,家人孩子一個接着一個的在這個叫做活着的故事中死去;而張藝謀的《活着》是艱難悲涼卻又略帶溫情和希望的,電影的結尾家珍和外孫饅頭(小說裏叫苦根)並沒有離他而去,而是在那句小雞長大了就變成了鵝,鵝長大了就變成了羊,羊長大了就變成了牛,牛長大了就是共產主義了的美好期盼中結束的,這個畫面是溫暖而令人感動的。剛剛看完電影的時候,我的感覺是沒有小說好看,可能是因爲先看的小說的緣故吧,但是仔細思考一下,還是覺得電影改編得很不錯,它是帶給我們希望的。

在看餘華的《活着》的時候我哭了無數次,看張導的《活着》的時候我哭了三次:第一次是福貴終於從戰場上回來,先見到了鳳霞,而鳳霞卻說不出話來只是邊笑邊哭的時候,一直受苦受累的鳳霞終於見到了爸爸,卻說不出話來只能拼命的笑,我既充滿同情又感到十分難過,鳳霞的啞是因爲發燒沒錢醫治,被燒啞的,這裏不僅可以看出福貴家裏落魄之後的生活狀況,以小見大,也反應出當時老百姓的生活之艱難,發燒如此簡單常見的病都沒有錢來醫治,更不用說大病了。第二次是有慶死的時候,(這裏先插一句,在餘華的《活着》中,有慶是因爲救春生那大出血的妻子而被抽血活活抽死的,而在張導的《活着》中,是有慶在牆角下睡着了,被春生的車撞倒的牆砸在身上而死的),當看到被人們用擔架擡着,滿身是血的有慶的時候,我的眼淚一下子就流了下來,我不敢相信這個下午還活蹦亂跳的小孩兒,得了跑步比賽獎項的小孩兒,愛吃餃子的小孩兒突然消失了,我不敢想象沒有了兒子的家珍和福貴是怎樣的傷心,也不敢想象沒有了弟弟的鳳霞是多麼的悲傷,可生活還是要繼續啊,過了不久,所謂的好時代到來了,家珍說有慶沒有福氣,沒有趕上好時代。第三次是鳳霞因大出血而死的時候,也正是在那個時候,我再一次感受到母親的偉大。在那個時代,把教授當做反動分子關進牛圈,只有一些實習的護士在醫院裏工作,遇到大出血的鳳霞,護士們都手足無措,亂成一團,鳳霞在家珍的懷中痛苦的死去,可憐的饅頭一出生就沒了娘。同時也體現出當時不論是醫療設備,還是醫療技術都不是很發達。

中國有句古語大難不死,必有後福,我覺得這句話也不見得就是對的,從死人堆裏爬出來的福貴和春生,誰又增添了福氣呢。福貴的一生是艱難曲折的,春生也是一樣,從死人堆裏爬出來之後,福貴回家了,春生去給人開車,最後混得一個區長,生活上還算過得去,可是在去一所學校視察的時候,不料確撞死一個學生,而這個學生偏偏又是福貴的兒子,這成了春生一輩子的愧疚。在後來的文革,春生被劃成走資派,他老婆自殺了,春生不想活了,但是他想到自己還沒有得到家珍的原諒,便逃出來去福貴家裏見他們最後一面,想把一生的積蓄給福貴,也就是這時一直嘴上說沒有原諒他的家珍對他說外面冷,進屋說吧春生,你記着,你還欠我們家一條命呢,你得好好活着,我想這既是最惡毒的懲罰,也是最善意的鼓勵,這就是溫情吧,在一個大家都要和走資派劃清界限的年代。

有人覺得福貴失去了親人孩子,生活太苦,所以活着沒有了意義,死了纔是解脫;有人覺得被深愛多年的戀人拋棄,再也找不到真愛,悲痛欲絕,所以活着沒有了意義,死了纔是解脫;有人覺得百萬富翁破產了,失去了才財富和地位,所以活着沒有了意義,死了纔是解脫;有人覺得整日受到病痛的折磨,醫治無效又浪費錢財,所以活着沒有了意義,死了纔是解脫......但是餘華先生說:人活着是爲了活着本身而活着的,不是爲活着之外的任何事情而活着的活着的力量不是來自於喊叫,也不是來自於進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去忍受現實給予我們的幸福和苦難,無聊和平庸。沒錯的,先生已經概括的足夠好了。福貴沒有問過自己活着的意義是什麼,他只是覺得自己已經經歷過生死,並且能夠從死人堆裏爬出來,還回到了家裏,這就是上天對他最大的恩賜,這已經足夠了,每每想到這裏就會覺得只要活着就好,所以無論生活多麼殘酷無情的鞭打他,他都忍了。

《活着》這部作品給人留下的思考是豐富的,每個人生活的環境不同,對活着的理解和意義自然也會不同,我想說的是不論處在怎樣的環境之中,縱使活着要承擔諸多難以承受的苦痛,但仍要堅韌頑強,只要活着,比什麼都強,這或許就是《活着》的意義吧。

影片《活着》觀後感 篇4

我很少看電影,1994年發行的電影《活着》我於2019年12月23日意外的在手機上點開了,並一口氣看完了。《活着》是張藝謀拍得最好的電影。這部電影當時只能在國外發行放映,並獲得大獎。

作品裏充滿了人性的善,給人以活着的希望。把悲劇演成了差不多的喜劇,正能量大於負能量。未來總是有希望的,有時候,能活着,你就贏了。最少下一代要能活着,有人就有世界,就有希望。電影裏沒有一個壞人,都是正常人。最後一句臺詞好:饅頭長大了就不騎牛了,就坐火車坐飛機,那時候啊日子會越來越好。我們要的不多,我們要的是活着變好的希望。

餘華原著更慘,張藝謀手段高明,改動較大,歪打正着,改的太好了,儘管是被迫修改的。活着本不易,人禍多於意外。活着就是幸福。計劃生育下超生下來活着的人就更是幸運了。

作品就叫《活着》,兩個血淋淋的字跡力透紙背,貫穿膠捲的首尾,充滿人性和理性的控訴。電影演的不是歷史真相,而是歷史的真實。

劇中皮影戲的毀掉不但象徵着中華傳統文化的滅失,更是老謀子在電影中一貫的作案手法——隱喻。如大紅燈籠,高牆等都具有隱喻意義。皮影是貫穿電影《活着》中的一條主線,更是具有雙重隱喻意義。從悲情敘事角度來看,皮影具有“人如玩偶”、“人生如戲,世事無常”的隱喻意義,在悲情敘事的背後,樂觀演繹着人們對美好社會的嚮往。皮影箱子裏養着的小雞就是我們活着的又一層隱喻。我們只是如同動物一樣被圈養着、看管着,這就是活着。

電影整個音樂基調哀怨舒緩,電影《活着》藉着喜劇般的劇情敘述了人類命運的殘酷。

影片《活着》觀後感 篇5

"記得我們高中語文老師曾經說過一句話,他說:人所犯的每個錯誤都會得到懲罰。我想也是的。但趁法本身並不可悲,也不值得去同情,而真正令人可悲和同情的,是有的人還未來得及犯錯誤,就被命運之神宣判了死罪。在生活和生命面前,人的脆弱顯得那麼真實,人的反抗卻又那麼渺小。我們改變不了命運,能改變的,只是對命運的態度。活着,這是一個名詞呢,還是一個動詞,或者,它只是一個形容詞。

《活着》是張藝謀導演根據餘華的同名小說改編的。故事的大背景是中國解放前後一二十年,是中國的動盪和轉型時期,可以說在這樣的環境裏,每個人的生存空間都很小。以葛優扮演的主人公徐富貴的命途多舛爲主線,以活着這樣一個既美好又無奈的事實爲出發點的悲情故事。《活着》是一部意味深長的電影。富貴和家珍夫婦的人生經歷帶給我們這樣的啓示:生活就像是一條路,不總是平坦而筆直的。人只有一勇氣、毅力和信心去面對和克服種種的挫折與不幸,體會幸福的不易與甜蜜,纔會更加熱愛生活,珍惜生命。活着是一種證明,是一種歷練。

另外,皮影戲是本片的一個亮點,它貫穿電影的始末。有些人認爲是故意以“民俗”來取悅於外國的影片評委。皮影戲在這片子裏是一種關於藝術與傳統的象徵,是人類生存中較高層次的需要。最初的時候,當福貴是個二世祖時,皮影戲是一種純粹的藝術追求;到後來他敗了家後,這既是藝術,又是謀生的手段;到文革的時候,關係就更爲微妙了,那既是他的“幹革命”的本錢,又是他需巧妙地保護以免於被扼殺毀滅的“傳統”。後來皮影戲還是給“滅”了,但在片子最後,我們發現那箱子還在,只是變成了裝小雞。小雞是新生命的象徵,箱子曾經裝過代表藝術的皮影戲道具,如今又裝載着新生命,這就使藝術、傳統與新生命有着相通與聯繫,則“活着”的意義又有了更深遠的內涵。

影片《活着》觀後感 篇6

小說敘述了福貴一生的悲歡,表達了福貴一生的起落盛衰。福貴,年輕時是一個地主少爺,經常在城裏吃喝玩樂,夜以繼日地豪賭並樂此不疲,常常十天半月不回家。然而好景不長,無所顧忌的胡鬧和爲所欲爲很快讓他付出傾家蕩產、家破人亡的代價——由於半年賒帳的積累,福貴把祖輩留下的家產在一夜之間輸得精光,由遠近聞名的闊少爺變成了一文不名的窮光蛋。所有的風光都如海市蜃樓般轟然倒塌,蕩然無存。他也從此一蹶不振,日子越過越窮苦。父親親手處理掉所有的田產之後,在從老宅遷到茅屋的當天死了。他爲病了的娘到城裏買藥時抓壯丁抓走,此後的日子飽嘗顛沛流離、飄無定所之苦。快兩年時,他終於死裏逃生,回到了家,得知母親已病故,女兒鳳霞因爲一次高燒,失去了說話的能力。他原以爲一家人終於團聚可以過好日子了,誰料,苦難纔剛剛開始——唯一的兒子在一次意外的採血事故中被冷漠的醫生奪去了生命;女兒鳳霞終於長大成人還找到了一個疼愛自己的丈夫卻死於了產後的敗血症;妻子家珍也死於軟骨病;女婿二喜死於工地的事故;不僅如此,死神連他年僅7歲的外孫苦根都不肯放過,竟因吃豆子而撐死了!身邊的親人一個一個相繼死去,福貴親手埋葬了自己的兒子、女兒、妻子、女婿和外孫,親手埋葬了五個自己摯愛的人。

經歷的越多,徹悟的就越深。作者沒有發泄,沒有控訴也沒有揭露,而是向人們展示高尚。那高尚不是那種單純的完美,而是對一切事物明白之後的超然,對善和惡的一視同仁,用同情的目光看待着世界。

影片《活着》觀後感 篇7

活着,他和他那頭老牛都活着。

他和那頭牛都叫福貴,但或許他比那頭牛要慘得多。它本應是個在家中歇息,享清福的老人,但現在卻並非如此。

他看起來很快樂,無論是什麼時候,嘴裏都哼着小調,雖說年輕時的生活並不富裕,也不快樂,但他依然願意並喜歡回憶原來的往事。

他本應有個幸福的家,家中有她的愛人,孝順的兒子,女兒,還有女婿外加一個可愛的小孫子。只可惜,上天並未眷顧他,這些人都早已被死神帶走,只剩下他一個人,還活着

讀到每一個人的死,心中都會劇烈地顫抖,有時自然也會掉下淚來,尤其是在他兒子有慶死的時候有慶身體裏本就不多的血是爲救縣長夫人而被抽乾的。在那時一個孩子的生命難道就比不上縣長婦人的命嗎?

我想還是活着好,就好比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人死了,一切就都完了,不要再想着要重新再來,更不要再想活着。

福貴,在書中,真的是一個神奇的人,就好像被賜予了無窮的力量。因爲賭錢,從地主變成佃戶,同時也救了自己的命,在被抓去當壯兵期間也奇蹟般的活了下來。他的親人都一個一個的走了,而他還活着。按人們的話說,他和他的牛,真的是兩個  雖說活得並不像村長,當官的人那樣光鮮亮麗,但他至少還活着。他還能快樂的生活,快樂的去回憶。

這便是活着最深的意義吧!

影片《活着》觀後感 篇8

有人說:人這一生就是一場精緻的悲劇,從出生開始就迫不及待地奔向死亡,他們從自己的哭聲中開始,在別人的哭聲中離去。可既然活着就是奔向死亡的話,那麼活着又是什麼?我們說我們活着可又有誰說我正在奔向死亡?

誰能給活着下一個準確的定義?我們?恐怕我們自己還沒活明白;將死之人?他們又從何說起臨別時的感受呢?白骨寂無言,青松豈知春。我們只能在活着這個過程中跌跌撞撞地摸索,才能找到答案,而現在所謂的活着,已經被賦予太多物質的條件。

活着,活下去。這是每一個人來到世界時家人的期許,也是第一個務必承擔的責任,也許我們曾在母親溫柔的凝視下聽她輕聲許下這期盼,也許只有沿着時光的長河逆流而上才能回溯過去,那最初的願望作爲一個新的希望,健康快樂地成長,平平靜靜地度過今後的人生,這是最開始的活着,卻不是最簡單的活着。母親還是希望這樣的活着是有條件的:要快樂,要幸福。也許這已經是底線了,也沒有一個母親願意去想如果他今後並不是一帆風順該如何。

這樣帶着平凡期盼的活着,就像福貴在輸光家產一貧如洗時的樣子,經歷過蛻變之後如同重獲新生一般,那時他所想的活着,是一家人能夠在一起,有什麼事一起經歷,只可惜,這樣的活着還不夠純粹。

只有在經歷絕境時才能明白活着的意義,那是生的渴求,是活下去的吶喊,在那個時候,活着就是活着,沒有太多含義,這樣是純粹地活着。

在影片最後,福貴向我們展示了單純的活着;在原著最後,福貴純粹地活着、

活着啊,它是個過程,永遠不能作爲結果。

其實我們都只是過客而已,但是我們分不清楚究竟是誰路過了誰的人生。

生者歸過客,死者爲歸人,而最後我們留給世界的會是什麼?

影片《活着》觀後感 篇9

看《活着》這部電影,我一直在思考:何爲活着?

至少對於我來說,這是一個很難的問題。看過這部電影后,好像給了我一點思路。但這僅限於思路,因爲現在的我還沒有能力或是說,還沒有資格去參透,這似難非難,似易非易的四個字:何爲活着?

看電影中福貴的一生,不可謂不心酸。因爲賭錢,從一個闊綽的紈絝子弟變爲一個一貧如洗的平民百姓;從住着寬闊院落到淪落街頭;從有父有妻有兒到父亡妻散子離去這不小的變化一般人怕是接受不了。但是福貴堅持下來了,他勇敢地接受了自己犯下的錯誤,勇敢地面對了殘酷的現實。

這好像讓我認識到活着是勇氣,活着是面對,活着是承擔。

生命是脆弱的。《活着》這部影片中完美的詮釋了它。福貴身邊的人一個接一個死去。這也更加讓我們看到在那樣一個年代,活着,不容易。在一開始,因爲福貴賭錢,父親被氣死;在內戰中母親病逝;在  我可以看到一個人的生命,在時代的轉動着的巨大的齒輪中顯得那般微不足道。一瞬間便可消失殆盡,雖有憤怒,但更多的是無奈。

福貴這一生,真是苦不堪言。難道活着就是爲了受苦嗎?不。活着,是要在那濃重的苦味中尋找那一絲的甘甜;在那卑微的生命中尋找那一點的幸福。

饒是歷經艱苦,福貴仍是對春生說:咱得好好活着活着就是幸福,就像福貴說的小雞長大了就變成了鵝;鵝長大了就變成了羊;羊長大了就變成了牛隻要活着,我們總能尋找到幸福!

活着也許就是苦中尋樂,活着也許就是幸福!

現在我好像有一點點的明白了,何爲活着。

影片《活着》觀後感 篇10

故事平淡真實,福貴悲悽的大半生,伴隨着一個個生離死別的場景。但我不知不覺地被他們的“悲慘”命運感動了,我品味到了什麼叫人生,人爲什麼要活着……不能說這部作品多麼偉大,我只說他真切地告訴我什麼叫活着……命運如此,福貴有得選擇嗎?人在命運面前顯然渺小、茫然和脆弱。

《活着》就我感覺而言,是我目前看過的最符合原着精神,又加入導演自己的理解的影片,可見,“老謀子”對原着的理解是超人的。有些人說張藝謀的電影是給外國人看的,但我覺得更是給我們看的。中國人最要命的就是不敢直面現實,中國的希望我以爲要敢於否定我們的過去和自己。您說呢?

有些人生來就名聲顯赫,但更多的人生來是默默無聞;有些人生來就一帆風順,但更多的人生來就充滿了艱辛與坎坷。重要的不是出生怎麼樣,而是今後我們怎樣面對自己的人生,學會在苦難中鍛鍊和忍受。人生漫長也短暫,也不要嫌過程太坎坷,因爲只有歷經磨難獲得的勝利才更讓人懂得珍惜!

生命是寶貴的,每個活着的人都應珍惜自己和他人的生命!

人是應該活着,因爲世間還有很多值得我們去珍惜的感情!

影片《活着》觀後感 篇11

生活中,每個人都爲生活忙碌着,每個人都要有生活的本領,不能只生在溫室裏靠父母,在父母的呵護下長大,應該懂得父母掙錢的辛苦,學會感恩,學會自己生活的本領!

這學期,學校開展了傳統文化《弟子規》的學習,老師讓我們觀看了陳大惠老師的視頻——《活着》,我很受感動。視頻播放得內容是一個傳統幼兒園的孩子接受傳統文化的聖賢教育。在這個幼兒園裏,孩子們沒有大型玩具,沒有優越的物質生活條件,卻生活得很快樂!老師帶他們做遊戲,他們知道給老師送茶喝,給老師搬椅子坐,吃飯不挑食。尤其看到那個小朋友背誦毛主席的詩詞,很讓我佩服。視頻還放了很多做義工的大學生,他們什麼都不會做,做義工還讓別人侍候。爲了教育他們,陳老師帶他們到街上撿破爛七天,靠自己的能力吃飯,親自體驗靠自己生活的過程。在這七天裏,他們遭受了種種困難和別人的白眼,撿了一天只掙到幾元錢,他們不再嫌棄垃圾桶臭,當遭到人罵時也學會了溝通,沒吃的盒飯也撿着吃了……他們都深深地體會到父母掙錢的不容易,體會到了擁有活着的本領的重要性。

是呀!現在我們物質生活好,父母又嬌慣我們,個個都是父母的掌上明珠,什麼都不會做,都是父母替我做。當我們長大了,自己面對生活的時候,怎麼能有能力面對生活的困難?這樣將來不就是廢人嗎?想到自己平日裏挑食,想到自己挑剔穿戴,想到自己還讓媽媽整理書包……我感到很慚愧。

觀看了視頻後,我想:今後的生活,我也要改變自己,從小事上鍛鍊自己的生活能力,學會感恩,學會活着的本領。

影片《活着》觀後感 篇12

第一次看根據餘華的小說《活着》改編的電影《活着》,早就想看餘華的《活着》這本書了,可惜一直都未在圖書館藉着,今天在影視欣賞選修課上有幸看了這部電影,感觸很深。

這部電影是著名的大導張藝謀導演的,上映時間是1994年,距今已有17年之久了,但仍然是經久不衰。總體上這部電影給我的感覺就是悲劇中透漏着感人的情節,讓我好幾次心中都有一股酸酸的暖流劃過,是一種叫感動的東西,很無奈,但卻是事實存在的發生了。

這部電影主要講述了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徐富貴(葛優飾)、家珍(鞏俐飾)一家的人生歷程,有過喜、亦有過憂。富貴原本出生於當地一個顯赫有名聲的家庭,天生懶散好賭,他的妻子家珍因其嗜賭成性不思悔改而離開他。最終因他好賭而輸掉了全部家產,也因此氣死了他的父親。這時富貴漫長的苦難人生開始了。

他被強拉入伍,險些喪失了自己的小命,就在這時他第一次意思到生命的可貴,發出了“我一定要活着,活着真好”的感慨。於是,他經歷了千辛萬苦回到了自己的家庭。對於他的第二個打擊又來了——女兒鳳霞因爲高燒不退導致啞巴了。很可惜,看到一個笑的很甜的很天真的女孩竟然不能開口說話,這是多麼的哀傷!

富貴回到了家,生活也有些好轉。往往看似平靜的生活下其實隱藏着莫大的波瀾,於是第二個不幸也將隨之而至。一家人原本可以快快樂樂的過着平靜的平淡的日子,這也是家珍多麼希望過的日子,可上天就是不願意。就在一個很熱鬧的夜晚,一個很大的不幸又悄然的降臨在富貴頭上了——僅有的兒子有慶被車撞死了。這個場面可謂感人至深,看着有慶那渾身是血的身體,讓人有種很心疼的感覺。還有家鎮那撕心裂肺的叫喊着兒子的名字,我的心也在一陣陣的痛。淚水不禁已流出眼眶,止不住。是啊,多麼可愛的孩子,多麼無辜的孩子!他保護姐姐,不讓別人欺負姐姐。他善良,他頑皮,他天真···他只是想睡覺啊!難道睡覺也有錯嗎?!就這樣連自己都不知道就永遠離開了爹孃,連餃子都還沒吃。這時富貴又感慨,要活着,好好的活着。

他的家人終於從這樣的悲痛生活中走了出來,可誰又能預測到又會有什麼悲劇降臨到這個不幸的家庭中去呢?偏偏命運總是這樣不公平,捉弄人。眼看着鳳霞的日子也越來越好了,可偏偏鳳霞卻是因難產而死,更具有諷刺意味的竟然是王醫生因爲被饅頭噎着了而不能給鳳霞醫治!人生就是在你剛品嚐到了幸福的甜果時,上帝就要急着把他收走,毫不同情。

這就是富貴一生經歷的三次不幸的遭遇。是那個獨特的年代造就了富貴悲慘的一生還是其自己的性格、家庭背景造就了他悲慘的一生?這樣悲慘的一生又有幾人能承受得住?富貴一生的遭遇,涵蓋着人在歷史的命運無法掌控的生命之痛,衍生出了對死亡的苦笑。

影片的結尾意味深長,富貴又將以前對自己兒子說過的話又對外孫說一遍:“雞大了就變成鵝,鵝大了就變成羊,羊大了就變成馬,馬大了饅頭也長大了,騎在馬背上···你是趕上好時候了,將來這日子就越來越好了。”這段話很好的將那時候人民公社化運動的特點道出來,也反映了那時人們思想的落後。歷史早已離我們遠去,可其帶來的影響、給那個時候人們帶來的苦難卻是不能忘懷的。四十年,彈指一揮或是滄海桑田,無數黃面孔的、沉默的、堅韌的中國人就這默默地生活着。

活着,就是活着的人要更好地活着!

影片《活着》觀後感 篇13

“福貴啊,我們可得活着回去了”,“回去了,可得好好活呀”。而我們又是爲什麼活着呢?對生命的認識,也許只有在失去後才能體會。不管怎樣,生活總要繼續。電影給我的感覺是“活着”,是進行時,帶有一種生命的張力與韌性,表達的是人類延續生命的動力。福貴在不同的人生階段,不斷地適應着環境的變化,頑強的追求生命的延續。 影片以中國內戰和新中國成立後歷次政治變動爲背景,通過男主人公福貴一生的坎坷經歷,反映了一代中國人的命運。這是典型的黑色幽默,悲劇而變態,在苦難深處,反而不知爲苦。只有沉醉於苦痛,所有的傷口才會不藥而癒。從影片中主人公的各種遭遇,讓我們瞭解到個體的思想在廣闊的社會背景下,顯得太過渺小無力了。正如《活着》題目裏所隱喻的,小人物力所能及的只是關心自己的生存罷了,在那樣的特定歷史環境下是“活着”二字;在當今呢,將之換成“自我”之後,我們何嘗不是這樣的小人物呢。在時代的迷霧裏看不清周遭險惡,我們無法尋找“自我”源頭在哪裏。作爲底層小人物,我們也只有好好的過好自己的生活。

總說人要活得睿智、活得有“自我”,要學會寵辱不驚、留無意。被這樣的價值觀念勸說良久,我們卻慢慢失表情,面對森多萬象,只當在觀看玻璃窗外風起雲涌,不管是否內心暗潮激揚都不動聲色。也許你可以對他人如此,不以他的言行動及任何情感,以爲冷漠是自我意識強烈的前提。但是否想過,會有這樣漠然冷峻的姿態的你我,正是被周圍的一切驅使的結果呢。而作爲生活底層的普通百姓來說,他們的標準始終在不斷放低,最後完全依順於麻木與不幸的世界。而電影主人公則活靈活現地敘述出了在那個時代的小人物身上那種自然而又悲哀的耐性,在被迫面對各種失去後,繼續平靜地生活下去,彷彿領略過了生命的各種真諦,但最終興許還是歸於無物,赤裸裸地來到這個人世,又赤裸裸地離去。影片中所展現顛沛流離的生活,讓我們感受到了和平的可貴,感謝現在的安詳與和平。

影片《活着》觀後感 篇14

《活着》是中國式的黑色幽默片,主人公福貴的遭遇異常悽慘。影片透過一個人的一生遭遇,涵蓋着人在歷史中的命運無法掌控的生命之痛,衍生出了對死亡的苦笑。在福貴的一生當中,最初的紙醉金迷,到五顆槍子的恐懼,到兒子夭亡時的悲痛,再到女兒意外去世時的無奈接受,影片結尾時吃飯時的辛酸苦楚,個人命運隨波逐流,被歷史牽引。《活着》是跨越年代的較長的一部影片,歷史濃縮爲個人的命運。

看《活着》時,我想到了一句話,“當你第一百次跌倒時,請不要忘記前面的九十九次你都站起來了!”我認爲福貴的這一生便是這句話的真實寫照。 家產敗光、父親離世、被拉壯丁的拉去打仗卻成了戰俘、妻子病了無錢醫治、兒子被抽血致死、女兒又聾又啞死於難產,就連女婿、外孫,都死於非命,彷彿那個特殊年代的全部災難都落在了福貴身上。而其中的任何一個,都足以讓一個強魄的人去掉大半精魂。可是福貴在這一系列的打擊後,仍好好的活着,還可以幽默輕鬆的向別人講述他這一生。

福貴的堅強,不同於保爾和牛虻那樣爲信仰而生的堅強;不同於司馬遷爲實現先父遺願苟活著書的堅強;不同於張自忠上將爲了抗日大局忍受“漢奸”罵名的堅強。他只是一個標準的敗家子,普通的壯丁,平凡的農民。然而,也正因爲如此,他的'堅強更能激勵人心,如周國平所言:“人天生是軟弱的,惟其軟弱而猶能承擔起苦難,才顯出人的尊嚴。”在這個世界上,如保爾等人轟轟烈烈的堅強畢竟在少數,承受着這些平凡苦難的人,始終卑微而又堅強的生活在社會最不起眼的一角!

而每一天,我們的身邊都會有這樣的人:爲情所困、爲錢所迫、爲生活所打擊、爲學習所壓抑的林林總總的平凡之人。自以爲世界放棄了他們,於是他們也放棄了世界!我想這些人中至少有一半的人承擔的所謂的苦難都沒有福貴一個來的大,而他們走了,永遠的離開了,福貴卻依然愛着自己,愛着生活,好好的活了下去。是福貴沒心沒肺嗎?他在親人離開時的眼淚已經告訴了我們答案。那是爲什麼呢?爲什麼福貴可以那麼孤獨的活着呢?他那樣孤苦伶仃的活着,幸福嗎?我只想說,活着便是最大的幸福!好好活着,或者就是記住:人生最痛苦最絕望的那一刻是最難熬的一刻,但不是生命結束的最後一刻。熬過去掙過去,就會好開始一個重要的轉折,開始一個新的輝煌歷程,心軟一下,熬不過去就死了,死了一切就都完了!

85後的癌症媽媽郭雪姣留給了世界兩句話:“生活,就是生下來,活下去。”、“幸福,就是有幸來過,有福度過。”無論夜是多麼漫長,多麼漆黑,熬過了那個點,太陽依舊會升起!也不要去埋怨太陽遠遠看着人間的生老病死,旦夕禍福,因爲它千年、萬年不變的光輝,就是爲了讓每個角落都有溫暖!世界從未拋棄過任何人,所以,像福貴那樣,好好活着,享受着這最大的幸福,熱愛着這最珍貴的生命。要熱愛生命,一切都在意料之中!

人活着到底爲了什麼,人生的意義是什麼?生命的終極意義何在? 人在很多時候會去思考這些問題,特別是在人生中碰到重大挫折的時候,比如事業陷入絕境、失戀、高考失利、婚姻失敗、重大疾病、失業等等,而最讓人會去思考人生意義的時候,往往是親人的去世,因爲至親至愛的離開,會讓我們感覺生命如此的脆弱和無常,會讓我們思考我們存活在這個世界上,到底意義何在?在親人去世時,哪怕我們擁有萬貫家財,獲得顯赫名聲,我們都感覺一切沒有意義,我們覺得失去了奮鬥的動力,我們感覺生命如此的脆弱,再多的錢再好的名聲也帶不進棺材裏去,於是我們就想:我們的生命就像流星一般一閃而過,只在宇宙中閃現一條短暫的光芒嗎?

直到我慢慢長大,纔對這種問題有了更深的理解,一個人,活在這個世界上,唯一要記住的是,別輕易灰心,別輕易放棄,應向上,應向前,不斷自我從跛,自我調整,自我修正。因爲除了你自己之外,沒有人能潛你踏出生命之路。 活着,就要好好活着。

一個人,活在這個世界上,唯一要記住的是,別輕易灰心,別輕易放棄,應向上,應向前,不斷自我從跛,自我調整,自我修正。因爲除了你自己之外,沒有人能潛你踏出生命之路。活着,就要好好活着。

春年少的我們,沒有什麼輸不起,也沒有什麼不敢贏!

不知從幾零後開始,青少年就開始變得憂鬱,迷戀早熟,要讓原本就不夠強大的內心折射出力量,這樣無端的將自己推向成熟,承受着這個年齡段所不該承受的傷痛,經歷着這個年齡段所不該經歷的悽苦。當我們將社會的殘酷誤認成現實時,以爲崩緊着神經面對,我們就沉着、冷靜、慎重了?

在父母的教導,長輩們的指導下,只要我們按照他們講的做,就認爲自己理智的面對着現實,自己就變得更加成熟?當我們將他們講的當做是一種捷徑而付諸行動時,我們卻忘記了我們也應該經歷那麼一段,那麼一段可能會給我們帶來傷痛,指責,遺憾,甚至更多,但我更傾心於領略後的感悟,更何況那種面對着失敗有幾分悔恨卻有很輕鬆、坦蕩的感覺以及那種神情,那種心態!

爲此我們捨棄並忘記了自己應該有的這段經歷,捨棄了點綴人生的絢爛,捨棄了證明還有另一種結果的機會的奇蹟,也捨棄了一種即使失敗錯過後的感動。所以當有人告訴你說你怎麼怎麼做是錯的時,你沒有必要在乎他,你應該覺着好笑,那只是說明他做錯了。況且,沒到最後,不能斷定這就是錯的!年輕人的前途是無限量的,如果你過早的收起了自己的棱角,你的生活會缺少很多精彩!爲此,我們年輕人應該有不到黃河不死心的執着,應該有不見棺材不掉淚的堅持 況且,世界上並沒有絕對的成功,現在所謂的成功(金錢、地位、權術)不過是按照大多數人的標準衡量的,如果按照他人的意志塑造自己。這樣以後我們這代就顯然的活在了他人的定義中,習慣得不知道這就是牢籠。

有志氣,要有脾氣,有脾氣,要有能力,有能力,就有魅力!因此,年輕人的生活不應該平淡,不應該平凡,更不應該平庸,這個年齡段的我們,需要有日月可鑑的坦蕩,應該有大起大落的快感!

沙漠中令人折服的白楊:生前300年不死,死了300年不倒,倒了300年不腐。所以 同志們,如果主人公變了,那就不是你的故事。請找準自己的目標,堅定自己的信念,下定決心,就奮不顧身去闖,去受傷吧!

我承認,我是一個經不起風雨的人,每當遇到困難,每當心裏難受。我就很迷茫,不知道未來在哪裏,也不清楚我活着是爲了什麼,我曾想過,我一無所有,所以以後只能用命去拼未來,或許榮華富貴,或許在中途消散人間……

我恨過,哭過,可這樣,我只能深藏在心底,害怕被人挖掘出來,被人同情或者嘲笑,我明白,我只能依靠自己,所以我當起刺蝟,防備着身邊所有人,直到他們離去,這是我深深的悔。

悔過恨過之後,生活依然繼續,徘徊於迷茫與前進中,渴望時間的流逝,我活着,是因爲我渴望一次蛻變,去尋找我希望的奮鬥努力,尋找一份寧靜,去追求我愛的……

我活着,所以我不願放棄活着的權利,即使我不懂得珍惜,儘管我會不知所措,但是,我還是我,我能享受陽光的溫暖,能體會秋風的愜意,我能跑步,我可以微笑……好多好多,我慶幸自己是一個正常的人,我有我陪着,即使一無所有也不怕。

影片《活着》觀後感 篇15

生活於我們來說太過容易,我們享受着“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日子,就像福貴早年的日子,太過肆意,太過沒心沒肺。我們肆意揮霍父母的關愛,我們無休止地向父母索取,我們在大手花父母的錢時,我們的父母在最大限度地拼盡身體的所有潛能,只爲了能在我們每一次向他們要錢時,能掏出那份血汗錢。

“活着”對一些人來說比死去還要困難,就像福貴掙扎在飢俄潦倒和衣不蔽體之間。活着成了一個信念,爲了死去的親人,爲了彼此的信念,代替他們活下去,只要活着。我最佩服的是,在親人相繼死去,在生活已至山窮水盡,在孤獨中生活了二十年之後,福貴還能堅持活下去的信念,在某個夏日的午後,還能平淡的向路人細說自己的經歷。還是那五畝地,還是那破草屋,人卻不在,正應了那句“最是無情臺城柳”。到底爲誰風露立宵中?在風輕,水清,人自醉的田野鄉村,阡陌交錯間,一頭老牛,一位老人,在黃昏斑駁的色彩裏,佝着背,黝黑的脊背上流淌着歲月的汗水,是誰在依賴誰?是蹣跚前行的老牛,還是在歲月中摸索伸腳的老人?我們說不清,書中給我們的只是無盡的思考。我一直以爲人世間最大的悲傷是生離死別,是肝腸寸寸斷裂心臟隨之窒息的絞痛,而福貴在面對一次一次的別離,卻能一次次在悲痛中堅強。

“這醫院和我們前世有仇,有慶死在這裏,鳳霞也死在這裏。”他不知道的是在他跟二喜說這話後,二喜最後也死在這裏了。富貴回頭看了看身後的醫院,臉上的神情是悲憫,是無奈,我無法得知,我只

想知道他的臉上有沒有一絲痛恨,有沒有對這個世俗的厭惡?但他似乎沒有。命運就這樣與福貴糾纏着,互相仇恨着,卻無法拋棄對方。以前從電視上或書上,亦或是別人嘴裏,聽到看到一些人,他們在命運前俯首低頭,我總認爲這些熱人太沒用,遇到些困難就放棄,現在才覺得自己有多狂妄。當只有影子與自己相伴時,活與不活,對一些人來說已沒有太大意義。然,生命只有一次,放棄意味着從此了無痕跡。泰戈爾說“生如夏花般燦爛,死如秋葉般寂靜”。福貴的人生莫過於此。

影片《活着》觀後感 篇16

餘華的《活着》,幾乎是用了一下午時間,一口氣讀完好的文學作品如同有魔力般,讓讀者不忍放下。讀完的第一感受是富貴的一生太悲慘了,似乎所有的不幸都集中到他身上。

在書中你能看見興盛、看見衰敗、看見頹唐、看見生活怎樣折磨一個人,看見離奇卻又平凡的人生。但正如作者所言,這個故事是一個人和他命運之間的友情,這是最爲感人的友情,他們互相感激,同時也互相仇恨,他們誰也無法拋棄對方,同時誰也沒有理由抱怨對方。

生活對富貴而言,真的是一條路,沒有枝杈,就這麼走下去,風來了,就吹風,雨來了,就淋雨。受不住了,就倒下,倒下了就再站起來,繼續蹣跚前行。他對苦難的承受力以及樂觀的生活態度,讓我對生活,乃至人生有了更深的思考與理解。人生的喜怒哀樂,都建立在活着的基礎上,活着需要韌性,活着纔是一件幸福的事。

人生的意義或許真的不在命運之外,也許活着的意義就是在活着本身。當我們還在抱怨生活裏的不如意,爲生活中的不完美而糾結抓狂時,不妨靜下心來讀一讀這本書,或許你會更加感恩和接納生活,感恩生活中所擁有的一切平靜與幸福,接納生活給予的不足與苦難。

親人一個接一個的死去,福貴對生的渴望就一點一點的增強。也許他並不知道什麼是“好”,但當他看到什麼是“壞”的時候,自然可以做到“好”。這本身就是有意義的,只有活着才能去追求,去選擇,去改變。

影片《活着》觀後感 篇17

韓國這兩年喪屍片拍的挺多的,強烈推薦看的是《釜山行》和《王國》一二季。

釜山行第二季還沒有看,怎麼樣暫且不發表意見。

這兩個是我覺得拍的甚好的,不論是演技還是情節還有呈現的畫面都是不錯的。大家可以去找來看看。

《活着》之前看海報的時候對立意很感興趣,加上是樸信惠和劉亞仁出演,期待值還是很高。

都是實力派的演員,樸妹妹沒出來的時候,也就是電影開始那段,個人覺得是很難熬的,其實劉亞仁的演技是不錯的,演出了那種全世界只有他一個人活着的感覺,但是我總覺得很枯燥,所幸堅持看了下來,後面還是很精彩的。

個人覺得比較有意義的場面:

一個是:劉亞仁飾演的男主角準備上吊的時候發現除了他之外還有人存活的時候(女主),演出了那種見到還有活人的那種驚喜,開心還有語無倫次,那段的演技是真的可。

二個就是去8樓遇見的那個男的那裏,這個男的三觀我也是服了,我覺得韓國導演在喪屍片中很會用這樣的情節,烘托人其實有時候比喪屍更可怕,打着道德的旗幟裝飾人心。

我覺得這個電影有那麼一點點適合2020的大環境,活着是一件多麼不容易的事情啊!一定要好好的活着。

電影值得一看,細細體味也能悟出不少。

影片《活着》觀後感 篇18

心簡單,活着才簡單;心自由,活着才自由。

活着不在於享受,不在於索取,而在於付出。《活着》是一種歸零的教育方式,感覺義工們找回了人性的本善,懂得了知足,學會感恩。什麼是快樂?當我們能夠使別人快樂,我們纔是最快樂的。當我們能讓父母家人幸福的時候,自己纔是最幸福的,一個人懂得知足,懂得感恩,那還用擔心不幸福嗎?

我們之所以會有各種各樣的問題,就因爲每天都在想那些不能得到的東西。

現在的人爲什麼卑微了、低下了、貧賤了?當我們的生活富裕之後,就會有一種不良風氣,就是攀比,盲目的攀比;就是揮霍和腐敗。人們越來越傲慢了,傲慢招來的都是損害、災難。

我們這一代人被污染的太久了,我們的價值觀、生活觀念顛倒的太久了。我們之所以不能腳踏實地,就是沒有歸零,沒有知足的心態。我們之所以不快樂,就是計較的太多。我們之所以活的累,就是想太多。

老實、聽話、真幹這是我們這一代人最需要的精神!《活着》讓我看淡了得失,失去是爲了更好的擁有!

往事濃淡,色如清,已輕;經年悲喜,淨如鏡,已靜。心寬了,世界就大了。

影片《活着》觀後感 篇19

活着,從名字看就能看出來這電影要表現什麼出來,也可以想象這電影的主角是多麼多苦逼。一開始想象的是和肖申克的救贖差不多,從富有到一無所謂有,苟延殘喘的活着。但是僅僅是開頭的半個小時我就覺得我像在看片尾一樣,葛優在把自己家的房子輸給賭場以後,當了兵見過了戰場的殘酷,之後迷途知返和自己的妻子努力活下去我覺得是一個好結局。演皮影戲有一個不錯的工作和收入的時候,小兒子突然死了。當時的社會還是重男輕女的,一個家裏的兒子死了就相當於絕後,對一個家庭的傷害不可謂不大。後來過了幾年女兒長大了,遇到了一個很孝順父母老實人嫁了,我以爲到了這裏應該就完結了。女兒有自己的幸福生活,二老也有人養老。平平安安過下半生。不曾想到鳳霞竟然在生孩子的時候夭折了。

當我看到這裏完全沒有任何看下去的想法,首先我想到的就是這電影想表達的是什麼?就算是表達當時人們在那個年代的不容易也不需要把所有的痛苦加載在一個人的身上吧。我認爲完全可以用平行蒙太奇這種拍攝手法來描繪當時的不易,和人們之間的關係。也是是想賺眼淚賺票房,但是在我看來非常噁心這種抽一個嘴巴給一個甜棗,最後直接把人抽死的行爲。

影片《活着》觀後感 篇20

陳大會老師的《活着》適時的出現,讓我反省自己剛剛發出的想要去多買衣服,美美的包裝自己的決定,人活着不是爲了包裝自己的外表,而是爲了內心的平和。

我現在的生活已經很不錯了,每天能做自己想做的事,開始時我是很知足的,但是時間久了,慾望又冒出來了,總是有許多美中不足的事情發生,我糾結,我計較,我抱怨,我不平。心態影響身體,身體的不適又來敗壞我的心情,形成了惡性循環。

這時我看到了《活着》裏面的姐妹們,她們敢於把自己放到社會的最底層,每天去撿廢品,撿瓶子,在垃圾裏面撿吃的,面對別人的訓斥和謾罵,她們總是站在別人的角度考慮,說對不起,她們沒有怨恨,也不肯放棄。最主要的是她們的內心是快樂的,是滿足的,這不也正是我所追求的嗎?

知足常樂,自食其力,不爭,不靠,不抱怨。修忍辱波羅蜜,把自己放低,對別人的訓斥和指責甚至抱怨,都要做到感恩,說對不起,不再委屈,不再辯解,不再抱怨,最好能做到內心不起波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