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觀後感 > 《芳華》觀後感

《芳華》觀後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5W 次

認真品味一部作品後,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觀後感吧。但是觀後感有什麼要求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芳華》觀後感,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芳華》觀後感

《芳華》觀後感1

她依然是我十多年來最喜愛的一位作家,偶然從她的第一本《陸犯焉識》開始,緊接着從《天浴》、《扶桑》到《小姨多鶴》、《媽閣是座城》,從《霜降》、到《老師好美》、《誰家有女初長成》···一發不可收拾。嚴歌苓的文字有種與生俱來的吸引力和衝擊力,她塑造故事總是“翻手爲蒼涼,覆手爲繁華”,不需要聽外面的評價,讀着讀着你就能感受到她太會寫故事了,而她的故事,又幾乎都被拍成了電影。第一次好奇去看她的照片,隔着屏幕的第一眼,腦海裏跳出來的兩個字:優雅。嚴歌苓從頭到尾有一種淡淡的樸實和真誠,那種浸染在文字裏,沾染了一身書卷氣的平靜、寧和掩蓋了她本身所經歷的的歲月滄桑,可是這種樸實和真誠裏又有着一種嚴歌苓式的犀利。相由心生,大概這也是讀她故事給人感覺的熱烈與冷靜,繁華和蒼涼,時而通暢流利,時而曲折揪心般複雜的所在。聽嚴歌苓講座,她說話的語調總是不急不緩,溫和平靜,甚至於還有些拖着小女生氣息的尾音,這和她的作品又像,又不像。

後來我才知道,嚴歌苓新作《芳華》的英文名就叫做:You touched me.

那個一貫喜歡塑造邊緣化的女性人物的嚴歌苓在《芳華》裏卻一反常態,着力刻畫了那個年代部隊文工團裏主人公“老好人”劉峯的形象,劉峯對林丁丁的後背觸摸導致“好人”劉峯結束了他的英雄時代,而劉峯對小曼的託舉觸摸則給了小曼最需要的尊重和信心。他們都因爲那一記觸摸,走向了完全不同的生命軌跡。

面對那人格幾乎近乎於完美的老好人劉峯後來衆叛親離,她說,“一旦發現英雄也會落井,投石的人格外勇敢,人羣會格外擁擠。我們高不了,我們要靠一個一直高的人低下去來拔高,要靠相互借膽來體味我們的高。”

小說的最後,劉峯罹患癌症,小曼在他病牀前照顧了三年,直至去世,這是小曼對劉峯當年touch的回報嗎?我想,那遠遠不止是回報,更多的是在人生際遇不經意的偏離和嘲諷中似冷似熱的依戀。

這麼多年來依然對嚴歌苓毫無抵抗力,還是因爲她的每一本書讀完都能叫人倒吸一口涼氣,心塞很久。這種心塞不會給人帶來痛苦和不快,而是真正的從作品裏迸發的力量讓人進入對人物,對時代,對現在的人性的種種思考。

人果然還是自私的動物,面對劉峯“老好人”的完美,人們一邊享受着他的善意,又見不得他的出類拔萃,總想從他身上尋出一些蛛絲馬跡,好佐證這一類人也有如同他們自己一樣的狹隘,卑劣和陰暗的一面。好人往往都是這樣,無論在那個時代都是可有可無的,善良總是最廉價,我們從小受着那些“向雷鋒學習”的教育,做好事要不留名···可是,一旦被貼上“好人”的標籤,那些肆無忌憚地猜疑和背叛隨之都來了。而面對這些,你,只能是一個好人,否則你之前的種種,都會是“作秀”,此時那些人就終於可以揚起他們的嘴角,嘲諷道:“看啊,這就是那個好人···”

命運無常,人性多變。書中最後的結局在人意料之中,又在意料之外。好人沒有好報,這個“活雷鋒”並沒有被時代所包容,落水之後還引來一頓痛打,何小曼又何嘗不是呢?所以,嚴歌苓的作品向來在揭示社會底層的一些罪惡上時毫不留情面的,我們能洞悉平凡中的偉大,卻也能窺測到偉大中的醜陋。

人生本就不易,無論是哪個年代,無論大人物還是小角色,平凡或偉大,卑微或高尚,最終都會芳華落盡,或許,我們需要的是那多一點點的慈悲。

《芳華》觀後感2

有句俗話說——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不知道別人看了《芳華》後的所思所感,但我確信的是——《芳華》觸動了我心中最柔軟的地方。

影片的最後,劉峯和何小萍最終走到了一起,這是兩個最善良的男女。他們的物質生活水平並不高,至少比文工團的其他成員要低些,但兩個價值觀彼此相同人到了一起,他們一定是心心相印,相濡以沫、舉案齊眉、鸞鳳和鳴,琴瑟和諧,就像《格林童話》裏的那句話——從此王子和公主幸福的生活了三百年。有的人可能認爲影片的這個結尾並不好,我覺得這個結尾更妥帖更實際。現實生活中,最善良的人往往並沒有被善良的對待,兩個最善良的人能生活在一起抱團取暖,已經是最好的結局了!

有的人認爲編劇嚴歌苓老師過於殘忍,因爲片中最善良的何小萍倍受其他女孩的欺辱,這其實才是現實生活的常態。現實生活中被憎恨被欺負的,絕對不是壞人,而是心地善良的好人。而電影中欺負何小萍的人可不是一般人,她們可是經過層層選撥的都是年輕、漂亮並且都頗具藝術才華的女孩。這樣的女孩們都習慣性的欺負弱小的何小萍,那麼整個社會的常態又是如何呢?

電影的名字《芳華》取得很好,可謂整部電影的點睛之筆!看了她們的芳華,免不了想想我們已經逝去的青春年華。其實對於我們絕大多數的芸芸衆生來說,我們曾經的芳華都是普通的平凡的瑣碎的,沒有任何亮點可供追憶和回味的。喬布斯25歲就成了全美最年輕的億萬富翁,並受到里根總統的熱情接見;馬克扎克伯格24歲已名滿全球,並擁有上百億財富。這兩位大佬很牛,但全世界內又有幾個這樣的人物呢?對於我們這樣大多數的凡夫俗子、販夫走卒來說,對於自己芳華的最深記憶,可能就是談了一兩場蝕骨銷魂、銘心刻骨的戀愛吧了!所有的青春回憶都離不開愛情,但影片中的愛情也因各種原因被傷害被壓迫被扭曲。那個年代如此,現在依然如此;影片中如此,現實生活中也是如此!所以影片中何小萍的愛情觀就更稀有、更彌足珍貴!何小萍在戰地醫院陪那位負傷戰士聊天,戰士問她的心上人,何小萍真誠的說——他是最好最好的人了。何小萍深愛着劉峯,不是因爲他有金錢或有地位或有權力,而是因爲劉峯的心地淳樸善良。即使後來劉峯失去了右臂,成了一名殘疾人,兩人再次相遇,何小萍仍毅然決然的要跟劉峯相守在一起。我覺得這是影片中最感人的情節了,相比起現在無數信奉“寧可在寶馬車裏哭,也不願意在自行車上笑”的女孩,不能說誰對誰錯,因爲誰都有自由選擇的權利,那些物質女孩也沒有違法,更沒有犯罪,也不屬於破壞公序良俗,但在每個男人的心靈最深處,對何小萍這樣的女子,應該多一份尊重和敬意!

影片的最後,蕭穗子提到劉峯和何小萍,感嘆說——“他們芳華已逝,面目全非”。哎,這句話是全片最重要的臺詞,直接呼應了影片的名字。同時,我還覺得這也是全片中最錐人心痛的一句臺詞。劉峯和何小萍老了,蕭穗子也老了,全文工團的人都老了,世界每個人都在慢慢老去,沒有誰能阻擋自己芳華的逝去。對於我們普羅大衆而言,意義可能在於啓發我們輕裝上陣、順從自己的內心,而不是蹉跎歲月,後悔終生,畢竟青春易老,芳逝!

對於馮小剛導演和編劇嚴歌苓老師來說,他們都已過耳順之年,但他們的這部藝術作品,將永世長存。一百年後的人們可能不會再看馮導的《甲方乙方》、《非誠勿擾》,但人們肯定還會看他的《一九四二》,看這部堪稱傑出甚至偉大的《芳華》。

《芳華》觀後感3

9月21日,由馮小剛執導、嚴歌苓編劇的電影《芳華》在甬城展映,筆者有幸觀看了這部電影。

馮小剛用很有度數的紅酒來形容電影《芳華》,一大杯酒喝下去,整個人就暈在其中了。自古青春和愛情從來都不會侷限在時代的隔膜裏,熱血、激情、躁動、純真、美好,兩樣人生一樣青春,都散發着追逐理想的芬芳。

電影《芳華》改編自嚴歌苓的同名小說,以70至80年代爲故事背景,講述了一羣正值芳華的文藝兵,在充滿理想和激情的文工團裏,初嘗成長中的懵懂愛情,經歷出乎意料的命運變數。

你的故事我的芳華

你的故事寫滿我的芳華,影片中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故事和命運,但那些故事在彼此的芳華里綻放着奕奕光彩。

電影中“活雷鋒”劉峯(黃軒飾)是一個在文工團裏不被認可的存在,而受到劉峯照顧被文工團破格錄取的何小萍(苗苗飾),從到文工團的第一天就成爲了一個“笑話”。文工團女兵蕭穗子(鍾楚曦)作爲何小萍這個“笑話”的見證者,因爲父親被打倒這樣的經歷,蕭穗子對何小萍和劉峯的遭遇充滿了同情。在劉峯和何小萍無意中捲入殘酷的戰爭之後,命運巧合,蕭穗子與二人重逢在硝煙瀰漫的戰場。

影片以蕭穗子的第一視角“我” 作爲電影的敘事者,見證了劉峯、何小萍等文工團青春少年們大相徑庭的命運,具有很強烈的代入感。

美好歲月悲情泣歌

影片開始部分營造的都是歡愉的氣氛,歡快的舞蹈、音樂,食堂裏的愉快用餐,“活雷鋒”街上抓豬的戲謔搞笑,讓人感覺放鬆,但美好之後往往是令人心酸的疼痛。有多美好就有多悲情,這正是導演的聰明之處,伏筆埋的悄無聲息。就像心掉在地上摔碎還要被踩上千腳,前後反差形成了強烈的戲劇衝突,很能抓住觀衆的心。

劉峯表白喜歡的女孩,情不自禁擁抱女孩被好事者撞見,之後意想不到的事情接踵而至,劉峯被下放到邊防伐木連;受到劉峯照顧的何小萍對文工團失望透頂,因爲抗爭被迫離開文工團到野戰醫院當護士;而蕭穗子終於有勇氣送出第一封情書的時候卻被戰友截胡。這些打破美好的意外讓人深感無奈,無力反抗。

從戰場回來後的劉峯和何小萍都成了英雄,但是沒人清楚英雄背後承受的東西。一場殘酷的戰爭,劉峯丟了一隻胳膊,從小就遭人白眼受盡欺負的何小萍,突然之間成爲英雄讓她精神崩潰失常美好再次被撕碎,毀的徹底。當何小萍被音樂喚醒,操場上翩翩起舞的身影撼動人心。這是理想的光華,散發着誘人的芬芳。

兩樣人生一樣青春

電影用一鏡到底的藝術手法來表現戰場的殘酷,6分鐘的長鏡頭非常考驗演技、攝影技術,但是馮小剛運用的爐火純青,整個畫面都處理的非常好,直擊人心,視覺衝擊非常強烈,觀衆彷彿就置身在一場驚心動魄的戰場之中。雖然影片中有戰爭戲,但是導演選擇了模糊戰爭,弱化戰場廝殺,而是以此爲故事背景,以此爲故事跌宕起伏的誘因,促使這羣文工團的青春少年成長成熟。

即使我們和那個時代有距離,即使我們並不瞭解那樣一代人的經歷,但是電影《芳華》做到了讓我們無障礙觸碰。這是一段隔着時空的對話,向我們講述屬於那一代人的熱血青春。一樣的青春特質,點燃人們內心的熱血激情的火花,向理想致敬,向各自的芳華致敬。

電影《芳華》不只是一代人的青春記憶,更是一種對青春的留戀。雖然面對命運的安排,渺小的人們無力抗爭,但是酸澀無奈裏有我們不屈的追求。誰的青春不芳華,理想終將在青春裏綻放光彩。

《芳華》觀後感4

《芳華》講述了文革後期文工團中的故事,團裏有來自五湖四海的朋友,在經歷過戰爭、解放、改革開放後,應和平年代的需求而被解散。在解散前,瞭解時局的人已開始準備轉業,一個接一個離開了軍人隊伍;而穗子不願面對改變,堅持要留下來,並用自己的金項鍊給戰友做了牙託,只爲他能繼續留在軍人隊伍。但解散文工團勢在必行,直到不得不離開的時候,她依然不願接受現實,好在最後考上了大學。

在我們的時代裏,同樣有很多人只願固守在自己的小圈子裏,不願接受大環境的改變,但外面的生活日新月異,你不改變,必然被社會拋棄;而當你站在社會隊伍的後面時,你眼裏的社會一定是非常悲傷的,因爲你只能看到和你一樣被社會拋棄、跟不上隊伍的人,每天牢騷着對社會的抱怨、對生活的無奈、對命運的咒罵,你絕看不到走在時代前沿的人對自己的追求。而力量總是向着努力的人的,你接受時代的改變,並努力跟隨它,你的眼睛纔會看到更多的機會。

主人公劉峯,是文工團公認的活雷鋒,每年都會得到軍人隊伍給的各種獎項、榮譽,別人不願意做的事,他做;別人做不了的事,他做;只有他有的進修機會,他卻讓給別人……他是不折不扣的好人,卻因爲愛情被下放連隊。我不想說是鄧麗君的歌害了他,也不願責怪林丁丁的落井下石,她只是想保護自己而已。但是看到組織審訊劉峯的時候,我是真的覺得“噁心”。

影片中對此事有一段解說是這樣的:“一個總做好事、不食人間煙火的人,突然對你說他惦記你很久了,讓你感覺驚悚、噁心、辜負。”對於這件事,我同樣感到驚悚、噁心、辜負。在偶像劇中,每一個女生都巴不得被這樣的男孩子惦記上吧!東華帝君愛上小鳳九不是也讓我們拍手稱讚、心動神移嗎?!怎麼到了劉峯就是被腐蝕了呢?這大概就是年代的力量吧,或者更準確地說,是思想的力量。直到現在依然流傳着一句話:“貞女失節不如老妓從良”,千好萬好的一個人,犯一點點錯似乎都應該被千刀萬剮。但是劉峯愛上林丁丁又有什麼錯?活雷鋒不能有愛情嗎?在我看來,應該是他錯誤的表達方式吧,畢竟他強行抱了人家……唉,還是鄧麗君的歌害了人家呀……

“錚錚硬骨綻花開,滴滴鮮血染紅它。”那是多麼令人可歌可泣的史詩。一部影片,讓我看到時代前進的車輪碾壓出悲痛的轍印。我不禁想,如果我們生活在那個年代會怎樣?會不會也在希望中努力、在努力中絕望、在絕望中吶喊、在吶喊中死亡?在我們回頭看過去的年代的時候,忍不住唾棄他們的愚鈍,但我們生活的這個時代又好到哪裏去了呢?

或許,我們的時代已經很好了,雖然鋪天蓋地的真假消息在身邊炸開了花,快節奏擾亂了步伐,但信息時代讓我們更便捷地認識了世界,比起改革開放前,已經好太多了,比起我們的父輩、祖父輩,已經太幸福了。在這樣的時代,我們如何能不享受當下,不感恩前人建設的和平年代,不珍惜現在的美好歲月?在這樣的時代,我們又如何能不奮鬥,不致敬鮮血染紅的歷史,不爲建設更美好的未來而奮發圖強?

我們的青春該綻放,體現自己的價值,追隨自己的心意,將眼前的苟且變現幸福;

我們的芳華當奮鬥,擼起袖子加油幹,讓詩和遠方現在就來。

《芳華》觀後感5

二○一八年元旦臨近,前日就在網上預購了電影《芳華》的門票。昨天午後,驅車22公里從沈撫新城去到了橫店影院撫順市印象新城店,觀看了由旅美華人美女作家嚴歌苓編劇、馮小剛導演的電影《芳華》。

電影《芳華》既是文藝片,也是青春愛情片,還是戰爭片,影片講述了部隊文工團一羣文藝兵跌宕起伏的青春故事。影片同時也很好地詮釋了愛情和戰爭是文藝創作的兩大永恆主題的文學藝術理論。這也是繼《高山下的花環》之後少有的一部以隱晦方式反映對越自衛反擊戰的戰爭影片。

筆者記得,從小到大曾看過很多部戰爭影片,比如《地道戰》、《地雷戰》、《鐵道游擊隊》、《南征北戰》、《車輪滾滾》、《平原游擊隊》、《渡江偵察記》、《戰上海》、《上甘嶺》、《三大戰役》等等。與《芳華》同爲反映對越自衛反擊戰的戰爭影片,是於33年前的1884年冬天上映的《高山下的花環》。

《芳華》和《花環》都是反映對越自衛反擊戰的戰爭影片,筆者認爲《花環》是戰爭正片,而《芳華》並不是戰爭正片。從藝術創作的主題來看,《花環》的人物命運是爲那場戰爭的藝術化呈現來服務的;而《芳華》的戰爭場景與過程是爲劉峯與何小萍等人物命運的藝術化呈現來服務的。就其藝術內涵來說姑且不論,只說戰爭場面的拍攝,《芳華》影片更加震撼人心!

過去的電影在拍攝戰爭場景時,多數都是遠景拍攝的,萬炮齊發、炮火連天、烽煙滾滾……近景都是灰頭土臉、渾身鮮血……得益於當今先進的化妝術、道具術和佈景術等電影技術的高度發展,《芳華》的戰爭場景給人以煥然一新的感覺,其中有連續六分鐘的戰爭近景拍攝,槍林彈雨、爆炸殘肢、鮮血飛濺、血肉橫飛、成片屍體、重度燒傷……等等,這些寫真拍攝幾乎都是過去的戰爭影片中所看不到的,而且都是近景拍攝,使觀衆彷彿置身於現場一樣,尤其是在影院觀看,給人的視覺衝擊力非常震撼!連續六分鐘不切換鏡頭的戰爭場景拍攝,而且還是爆炸近景拍攝,要求演員一步差錯都不能出現,否則將片刻殞命……這就是這部戰爭影片所帶給觀衆的巨大視覺衝擊力,近景戰爭場景震撼人心!

《芳華》的演員陣容也基本上都是新面孔,她們紮實的舞蹈功底,着實令當今一些明星們汗顏!拉出當今的那些鮮肉蘿莉偶像明星們來看看,有誰能有《芳華》劇中演員們紮實的舞蹈功底?而且這些舞蹈還是民族舞加芭蕾舞……《芳華》劇的演員,沒有整容、沒有雕琢、沒有矯情、沒有造作……從容貌到神情都散發着一種天然的美……難怪影院中坐着很多銀髮的老人觀衆……藝術就應該回歸自然!

劇中何小萍戰士的那段精神病患者的獨舞,令所有在場的觀衆不分男女老幼潸然淚下!不論你是柔弱小女子還是錚錚鐵骨漢,在影院看《芳華》影片時沒有眼睛不溼潤的……戰爭不但摧毀了人的生命,也摧毀了人的身體,更摧毀了人的精神……

電影《芳華》同時也告訴我們,永遠不要忘卻那場漸漸遠去的戰爭……在當今這個和平、幸福與繁華的年代,戰爭的不測隨時都有可能再次降臨到我們每一個人的身邊——忘戰必危!

銘記歷史,不忘戰爭,緬懷先烈,珍視和平!

《芳華》觀後感6

我當時看的是點映,在觀影之前我就知道這個片子一定好看的,因此很期待。爲什麼知道一定好看呢,因爲我是命理師嘛,而且應該是個出色的命理師呢,我根據自己的八字對應當晚的時辰,覺得對自己很吉祥,是一個對自己感官和思維感到觸動的時辰,因此我相信這片子會座無虛席。

我是在萬達廣場看的,雖然點映,但坐了一多半人,整場電影基本大家都是聚精會神的。一般看電影的多是青年人居多,這次大家應該也提前大概瞭解了點影片吧,我發現這次觀影中年人的比例相對比別的片子高的。

給我的感覺是挺好看的,故事情節前半段舒緩但卻緊湊,後半段節奏明快而段落清晰。這片子聽聞是本九月上映的,但是改檔到本月十二月,細看還是能看出刻意的剪輯變化的,不過故事情節依舊緊湊,可以引人入勝。從攝影場景背景道具,都比較逼真專業。並且演員演技普遍不錯,因爲他們是軍隊文工團的,電影裏有大量舞蹈場面,看得出羣演的舞蹈都是很專業,演員有功底,能夠引人入勝讓人不出戲,很有代入感。

而後半段越戰部分,無論是戰爭場景,還是六分鐘左右的,小隊被敵軍伏擊的戰鬥戲份,都非常逼真,還原了場景,給人真實感,讓人感受到戰爭之無奈與殘酷。六分鐘的戰鬥戲份,是從我軍,尤其主要從男主角劉峯的個人視角拍攝的,好像是固定攝影和手提攝像機結合拍攝。這樣就更逼真,真實而又不過分晃動而看不清,從劉峯的視角拍攝,讓人感受更真實,代入感極強。這段拍攝手法很有好萊塢戰爭片感覺哦。

整體故事情節緊湊明快,和拍得感人。一方面因爲馮小剛講故事的方式和指導水平過硬,以及選材好。另一方面也是因爲原小說出色,但原小說不是影片名字,〔芳華〕的影片名字,是作者,也就是影片裏穗子原型嚴歌苓起的。影片名字恰如其分,講了一代人的芳華和他們的故事,片子裏穗子文筆好被提起過,後來也的確成爲了一個優秀的作家。也因爲文筆出色,和故事真實,真情實感,故而感人,影片亦感人。

在如今影院多是商業片之潮流下,本藝術片前票房不俗,也引起很多人共鳴和讚賞,已經說明影片刺激出色和成功。劉峯毫無意義是一個悲劇人物,後來被下放到連隊,參加越戰時的他,我覺得已經處於靈魂幻滅的心死狀態,夾雜的因爲丁丁事情和被下放的失望無無奈。當然丁丁這個人應該是不喜歡劉峯的,她如何姑且不多評論,因爲每個人可能看法不同。對於劉峯這樣的人,如果僅僅是他的表白被拒絕,他可能會有痛苦,但不至於那麼傷心和失望。他的失望和傷心以及心死,應該是之後被組織上一些人誘導定性和下放。之後的劉顯然已經是淒涼失望和滄桑的。

如果他當時直接去軍校讀書,就沒有那些。如果戰場上聽從戰友及時撤回,就不一定因爲肱動脈扎時間太長手臂壞死而截肢殘疾,如果不是因爲殘疾他後半生生活也不一定那麼艱辛。但是真實的故事是沒有如果的,人生時間都在按順序走,發生就是發生了,這是他的命,他和小萍都比較苦命而已。而善良知性有同情心的穗子溼掉了那張紙條,也是她個人的感情命運。

馮導除了表達故事,而且從一些片段裏想表明一些社會現象或某些現象。但這個時代一些現象未必能被更多人看出和理解,甚至多個角度不同,看法不一,因此不適合多去介意,每個人都有每個人自己的看法,不同的角度會不同的.看法,常言道一萬個人中有一萬個哈姆雷特。不同的人也有不同的芳華,至於影片要表達的含義不復雜,每個人有自己的理解,總之是一部好影片,大家可以從自己的角度觀摩理解。

《芳華》觀後感7

從電影院出來,內心其實五味雜陳。看電影的時候哭了幾次,卻在最後都歸於了平靜。

電影《芳華》其實並不是傳統意義上的美好結局,作爲故事主人公的劉峯和何小萍,他們的結局並不算好。電影中用了一個詞語——“相依爲命”,應該足以讓我們聯想到他們的後半生。

芳華路上到處都是抉擇,不同的選擇也許會有不同的人生,不同的結局。無論是劉峯、何小萍,還是蕭穗子、郝淑雯和林丁丁。

電影着重聚焦的五個人,不同的出身,不同的性格,不同的抉擇和不同的命運。

劉峯選擇放棄讀大學的資格,爲了林丁丁。又因爲表白被拒,因爲林丁丁的自保被迫離開文工團,在對越自衛反擊戰中上了前線。

何小萍選擇放棄了與她而言沒有人情味的文工團,爲了劉峯。離開了浪漫安逸的文工團,去了野戰軍醫部隊,在戰爭中也上了前線。

蕭穗子,整部電影的講述者,也是內心最爲平和的一個人。她性格好,所有人都能跟她打成一片。她心地好,是文工團女兵中唯一對她釋放善意的人。她人緣好,去前線當記者時,所有人都對她依依不捨。但她也有遺憾,直到文工團解散前夕纔將心中的情思寫在情詩上,卻得知心上人已經和她的朋友在一起了。

郝淑雯和林丁丁,故事中家庭條件最好的兩個姑娘,一個用“門當戶對”擊碎了蕭穗子整個青春的悸動,一個爲求自保讓深愛她的劉峯被迫離開了文工團。故事的結局,沒有反轉,沒有悔悟,她們還是她們,眼中的驕傲從未改變。但富足生活背後的精神的空虛和失落,她們的驕傲讓她們不會說出來。而我們,也只能通過她們的眼神和隻言片語才能明白。

劉峯是個好人,只知奉獻,甘爲綠葉。他不是沒有私心的,林丁丁就是他的私心。除此之外,他依然是個好人,不計回報地將青春揮灑在部隊之中。

而何小萍是個可憐人,童年飽受冷眼,進入文工團後受到了欺負,在前線當了英雄模範後卻因爲戰爭的刺激,神經出現了問題。直到文工團的最後一次演出,臺下的何小萍忍不住跳起了那段劉峯陪她排練過的舞蹈,精神才逐漸開始好轉。一個開始,一個結束,哪怕何小萍對這裏失望透頂,文工團卻也深深地烙印在她的骨髓之中。

命運沒有因爲他們的好和他們的可憐,就變得更加仁慈。

但是他們卻未曾說過一句後悔。

這恐怕就是人生吧。恰恰也是劉峯和何小萍內心的強大。欣然接受命運,欣然接受自己選擇後的人生道路。

在鏡頭定格的那一幕,歷經歲月滄桑的劉峯和何小萍相擁在長凳上。沒有表白,沒有盟誓。只有何小萍很多年前未能說得出口的那句——“你能抱抱我嗎?”和劉峯僅存完好的左臂完成了很多年前的那個擁抱。

他們是強大的。也許遠沒有郝淑雯和林丁丁的生活富足,但強大不在於物質,而在於精神。劉峯和何小萍的身上有一種其他幾個人看不到的堅韌,哪怕時代在鉅變,他們也在變動中堅守住了自己的內心。

整部電影其實看的是故事,讀的是命運。大環境下的碾壓變遷,每個個體的抗爭與選擇。命運是無情的,但人卻是有頑強的。欣然接受自己做下的每一個選擇,欣然接受命運安排給自己的每一個挑戰。

人活一輩子,對得起別人,對得起自己,也就足夠了。

《芳華》觀後感8

“多希望有一天突然驚醒,發現自己在一節課上睡着了,一覺醒來還在初中的教室裏。老師的粉筆迎面而來砸到你的臉上,提醒你,上課不要睡覺。你告訴同桌,說做了個好長的夢。同桌罵你白癡,叫你好好聽課。你看着窗外的球場,陽光灑在臉上,一切都那麼熟悉,一切還充滿希望!”

這是我們在心裏想過無數次的場景還原,也是電影《芳華》最大的主題。

它最大的痛處在於再也回不去了。人間有多少芳華,就有多少遺憾,一個人在經歷了許多事情就會發現,青春真的是一個人擁有過的最美好的東西。

文工團解散的時候,所有的人哭得稀里嘩啦,舞蹈指導老師抱着政委哭着說:“政委,爲什麼要解散文工團?爲什麼?”

這讓我想起每次初中、高中、大學畢業的散夥飯,我明明覺得這樣的學習生活無趣又累得要死,盼着它快點結束,可是真的快要結束的時候,又非常捨不得,這裏埋葬着我的整個青春啊!

何小萍穿着病服在月下獨舞,那是全片最美的片段。劉峯遭人陷害,被開除出文工團,幾乎所有人和他劃清界限,那是全片最殘酷的片段。

劉峯唯一一次釋放,就是對林丁丁表白,擁抱了她,這個擁抱卻讓他萬劫不復。何小萍唯一一次釋放,是拿了林丁丁的軍裝去拍照,作爲新人的她,卻永遠被室友們釘在恥辱柱上面。

《芳華》懷舊美好的畫面背後,展現出來的,是無奈的現實。

“一個從來不被善待的人,最能識別善良,也最能珍惜善良”,這句話是我在全片中印象最深的一句話,也是把何小萍和劉峯緊密聯繫在一起的一條線,因爲他們兩個人都是善良的人。

劉峯被迫的離開文工團,只有她一個人去送行,臨走前賭氣似的大聲喊,想讓所有人都聽見:“我明天早上來送你!”

在那個特殊的時代,團隊裏的人集體背叛了劉峯,只有何小萍覺得他是一個好人。

人與人之間爲什麼會疏遠?因爲三觀早已不同。

劉峯和何小萍都是那個時代特立獨行的人,何小萍看穿了文工團所有人的勾心鬥角,利己主義,即使給她跳主角的機會,她也不屑與那些人爲伍。

後來她從文工團離開,跟隨劉峯的腳步去當了一個戰地護士,她在病榻前,那個十七歲的士兵問她有沒有心上人,她說:“我配不上他(劉峯),他是個很好很好的人”,看得我眼淚差點掉下來。

多年之後,蕭穗子成了知名記者,林丁丁嫁給了華僑,陳燦變成了地產商,郝淑雯跟他有了孩子,過着錦衣玉食的生活,而劉峯斷了一隻手之後,變成了一個從事書籍運輸的小販,他的車子還讓城管收了,自己沒錢交罰款。

劉峯的日子雖然不富裕,但是自足而充實,他和何小萍相約着一起看望那些在戰爭中死亡的戰友。

電影在最後用蕭穗子的角度說:我是在20xx年的春天,孩子的婚禮上,見到了那些失散多年的戰友的,不由得感嘆,一代人的芳華已逝,面目全非,雖然他們談笑如故,但是不難看出歲月對每個人的改變,和難掩的失落,倒是劉峯和小萍,顯得更知足,話雖不多,卻待人溫和。

青春就像是一場盛大的流離失所,在洗盡鉛華之後,許多人對人生滿是失落,而只有那兩個相同的溫暖靈魂靠得越來越近。

《芳華》觀後感9

隨着新的一年到來,倍受十億人簇足觀看並倍受爭議電影《芳華》也落下帷幕了,除了劉峯何小萍兩人的命運讓人唏噓不已外,影片中的政委角色也滿是話題。

政委是文工團最高領導,如果不是政治的需要,他總希望自己的部下兵強馬壯,爭優創先。既便不能增光出彩,也希望團隊能相安無事,和平共處,絕不會盼着出幺蛾子。

很多人都覺得影片中政委腹黑,而我卻覺得政委作爲管理者正常行駛着自己的職責,不管其中有沒有懲罰和報復的成分,前提是何小萍先做錯了,裝病撒謊,纔有後來先表彰再發配的情節,特別是要隊醫不要聲張,恰恰保護了何小萍,要是舞蹈隊的人都知道了,何小萍在舞蹈隊還呆得住的嗎?把她調走了,即使隊醫後來說了,對何小萍也無濟於事了。這正說明了政委是非分明,處理適當,這是我的觀點,不喜勿噴。何小萍到底錯在哪?

第一,作爲一名軍人,無論你從事什麼工作,執行命令是天職。何小萍雖然在道具組,她並沒放棄舞蹈,還偷偷練功,本身能勝任上臺表演,更何況她依然是一名軍人,領導召喚她,慰問戰士演出需要她,而她不僅不臨危受難命,還一口拒絕、裝病,不知道她到底是覺悟不夠高還是不夠善良。

在X單位裏,有一次曾接到上級通知,需要單位委派一名業務強的員工協助完成某項臨時而重要的工作,局長考慮後安排汪科長,因爲他在覈心科室且專業水平足夠,但汪科長居然不願意,理由是科室太忙,不想做這吃力不討好的額外工作,領導又安排另一重要科室的宋科長,宋科長得知是汪科長不願意做的工作,又要配合別人工作,不想被人指揮,所以他也找理由不去。領導當時就黑了臉沒吭聲,直接安排一個剛進單位不久的大學生,儘管領導擔心他業務不熟練怕出差次,但這位大學生在工作中幹得非常出色,處處聽調遣執行力強,上級領導非常滿意,任務結束後,對單位和個人都進行了表彰。不久後一次人事調整中,汪、宋兩位科長被安排到兩個閒差科室掛了起來,坐起了冷板凳。局長在一個小會上專門說到:如果人人都不執行領導的工作安排,單位豈不完蛋了。

一個單位是否有戰鬥力就是看執行力強不強,更何況是部隊,是軍人。

第二,裝病欺騙領導和組織,這是大忌。在單位或任何組織,你天生愚鈍老實都沒有關係,就是怕你有小聰明,撒謊欺騙不拆穿可以暫時沒事,一旦事發,有時看似小事,卻能耽誤大事,甚至貽誤終身。何小萍如果不裝病也許就不會上戰場,也許就不會瘋。

還是在X單位,科長安排小劉去基層單位找祕書拿個報告,第二天早上不用到單位上班,下午小劉來上班跟科長彙報,說去了基層沒有碰到祕書,明天再去一次。科長笑着點點頭沒說話,小劉回到自己的辦公室,小方看見他連忙招手喊他過去,小劉問什麼事,小方說:你早上沒去拿報告吧,小劉臉一紅說,去了沒碰到人,小方說:快別說了,那個祕書中午來單位了,說等了你一上午你都沒去,因爲急着要所以只好送來了。小劉後悔極了,他頭天晚上玩了一晚上的遊戲第二天早上睡到快中午才起牀,耽誤了拿報告。第二年單位需要派人到偏遠基層幫扶一年,科長極力推薦他去,並說有了下基層的經歷以後好提拔,在這一年裏,他還失去了到大學進修的機會,最後到大學進修的同事都得到了提拔和重用。小劉雖然也覺得科長是小題大做報復他,但也明白一切都是自己造成的,後悔也晚矣。

《芳華》觀後感10

寒冬季節,馮小剛以一部人們期待已久的《芳華》打動了無數觀衆。我坐在影院裏,兩個多小時,不停地擦拭着眼角。當電影片尾鏡頭定格,響起韓紅唱的《絨花》:“世上有朵美麗的花,那是青春吐芳華……”我和身邊的許多老人一樣,坐在椅子上久久不願起身。

《芳華》所講述的故事發生在上個世紀70到80年代,在一個充滿理想和激情的部隊文工團,一羣正值芳華的青春少年所經歷的成長以及充滿變數的人生軌跡。我被電影的一個個鏡頭拉回到了已經逝去的青春歲月。

到處傳出的標語、口號,飄揚着的紅旗、張貼的海報,懸掛的領袖像……喚起我那個年代難以磨滅的記憶。文革、越戰等特殊歷史事件,勾起我那個年代深埋已久的情懷。

大學畢業後不久文革爆發了。那時候,我在蘇北一個小縣城的中學教書,我只比學生打七八歲。唱語錄歌,跳忠字舞,我們無比虔誠;貼大字報,開批判會,我們曾經瘋狂。我曾和學生一起,成立毛澤東思想宣傳隊。我們自己創作節目,像電影裏那些文工團的戰士們一樣排練、演出。到工廠車間,到農村田頭,臉上常常帶着笑容,凡事都不世故,處處爲別人着想。影片中的《洗衣歌》,那熟悉的旋律,讓我的眼前立刻浮現出當年學生演出的場景。70年代初,文革前的不少學生,特別是那些宣傳隊的隊員,懷着一顆報效祖國的雄心踊躍參軍。他們在解放軍這個大熔爐裏鍛鍊成長。有的還像劉峯、何小萍一樣經歷了越戰的戰鬥洗禮。我曾聽他們講過許多悲壯的戰鬥故事。

前不久,當年的宣傳隊員給我發來一張攝於1968年的宣傳隊員的和合影。相片裏的我和學生一樣意氣風發,滿溢着青春氣息,讓我久久地沉浸在幸福的回憶之中。

《芳華》不僅僅喚起了人們青春的記憶,還喚醒了人們內心深處的純真、美好和善良,激發起了人們對祖國和人民深沉的熱愛。男主角劉峯從基層連隊進入文工團,又從文工團再次下調至基層連隊,後來在社會變遷中他成了一個以踏車送書爲生的打工者,歷經滄桑磨難,少年意氣已不復,唯獨不曾忘記的是善良。同樣的,女主角何小也將青春獻給了戰場,她不眠不休好幾夜搶救傷員;當飛機空投炸彈,在qiang與火的洗禮中,綻放了最美的青春。儘管她目睹了無數戰士倒在眼前,以致精神失常,但還是那麼純真和善良。

我們常常以爲,當人在遭受持續而又強烈的不公境遇時,很容易走向極端——要麼絕望,要麼憤恨。但劉峯和何小萍卻依然選擇與人爲善,選擇用善良去理解這個世界,選擇做一個好人。他們走過風光盡收眼底的高峯,也經歷過被衆人不屑一顧的谷底;他們初心不改,堅守善良本色,一刻不曾停止內心的給予。影片的最後,我們看到,正是這種對善良的堅守使他們仍然保留了從容的面孔。那一刻,我周圍的老人在抽噎,我撲簌簌地流淚了,許多年輕觀衆也潸然淚下。

我想起了列夫·托爾斯泰曾的一句話:“如果“善”有原因,它不再是善;如果“善”有它的結果,那也不能稱爲“善”,“善”是超乎因果聯繫的東西。”好人難做,但我們仍然要做個好人。因爲那足夠美好,那讓我們的靈魂熠熠生輝!年華會消逝,但善良會永存,做一個善良的人,本身就足夠美好,因爲你的善行終會影響一個又一個懂得善良的人。一心向陽,靈魂才能閃閃發光。

一代人的芳華已逝,但是屬於那個年代的記憶不容忘卻。同時,更多人的芳華正在到來,願所有善良的人都能得到善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