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觀後感 > 航天的觀後感

航天的觀後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62W 次

當看完一部影視作品後,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吧,需要寫一篇觀後感好好地作記錄了。爲了讓您不再爲寫觀後感頭疼,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航天的觀後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航天的觀後感

航天的觀後感1

一個晴空萬里的午後,媽媽告訴我要帶我去航天北斗應用中心參觀學習,我內心燃起了無比的渴望和嚮往,真想一個箭步直達那裏啊!

來到航天館,一進門,展現在眼前的是一個巨幕屏,上面正播放着我國的航天事業發展和神祕太空的視頻,一股無比的自豪感和敬畏感油然而生。這時,講解員徐老師拿着一件航天服走了過來,說:“小朋友,你好。歡迎你來到咱們北斗應用航天館,把這件航天服穿上,開啓我們的神祕之旅吧。”我使勁地點了點頭,十分利索地把航天服穿上。

只聽老師一聲令下:“集合!”我們從四面八方跑了過去。徐老師笑眯眯地對我們說:“小航天員們,咱們今天的航天之旅正式開始。”接着老師帶着我們來到了我最喜歡的火箭館,給我們介紹了五種火箭,讓我印象最深的是“長征2號F火箭”,這是一個載人火箭,上面有個尖尖的塔——逃逸塔,裏面坐着的是航天員。通過這個火箭,航天員們就能升入太空,探索宇宙的奧祕。如果在飛行中發生意外,他們可以通過逃逸塔來逃生,這個火箭實在是太厲害了!我也夢想着成爲一位航天員,坐着火箭,飛上太空,發現更多宇宙的神祕之處。

參觀完火箭後,我們來到教室,一起做“月相盒”。通過“月相”變化的觀察,我知道了“月相”在一個月內從新月到上弦月到滿月再到下弦月最後回到新月的過程,真是一個奇妙的變化。製作“月相盒”,把實際看到的月亮記錄下來,看看是否與“月相盒”一樣,這實在是太有趣了。

到了自由參觀的時間,我又觀看了迷你火箭發射場景,還戴上了虛擬眼鏡,看見了火箭艙裏面的佈置,身臨其境的感覺真的好棒!

航天之旅燃起熊熊的烈火,爲夢想而努力,堅持奮鬥的精神力量充斥着我的內心深處,“夢想總是要有的,萬一實現了呢”!

航天的觀後感2

9月17日,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返回艙成功着陸,執行飛行任務的航天員聶海勝、劉伯明、湯洪波安全順利出艙,身體狀態良好,空間站階段首次載人飛行任務取得圓滿成功。

航天員們每一次飛天,都標定下中華民族向更遠星空迸發的嶄新高度。20xx年10月15日,搭載着航天員楊利偉的我國第一艘載人飛船神舟五號成功發射,在太空中留下了中國人的名字;今年,三位航天員順利進駐天和核心艙,標誌着中國人首次進入自己的空間站;又駐留中國空間站90天,刷新了中國航天員單次飛行任務太空駐留時間的紀錄。多年來,一項項記錄的刷新、一座座里程碑的建立,都是我國航天工作者奮鬥不息、拼搏不止的業績,他們鑄就了“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鬥、特別能攻關、特別能奉獻”的載人航天精神,爲我國邁向航天強國紮實腳步,不斷向世界亮出中國航天新名片。

即使飛向高遠的星空,航天員也因有着堅強的後盾,與祖國大地牢牢連接。爲了給三名航天員鋪開一條更順暢、更安全的回家之路,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首次採用多項經過驗證的新型測控手段;神舟十二號返回艙着陸之後,東風着陸場搜索回收隊迅速抵達;航天員出艙後,醫護團隊第一時間與航天員進行溝通,對航天員的健康狀況進行判斷……每一次豐功偉績,都是無數攀登者、奮鬥者勠力同心贏來的。在軌工作的“太空出差三人組”,一直凝聚着世界的目光。

星空浩瀚無比,探索永無止境,只有不斷創新,中華民族才能更好地走向未來,我衷心地希望社會各界攜手,讓航天探索和航天科技成爲創造人類更加美好的未來貢獻力量。

航天的觀後感3

今天我們看了三位航天員在太空上親自授課的視頻,在太空上的飲食習慣與我們在地面上的不同,他們喝的水是裝在特質的水袋裏面的,如果水漂出來,不會散落在地上,而是在漂浮着不會落地,他們吃的也是特製的東西,科學家們還製作出了在太空中吃的糉子,扁扁的。

主教課的航天員是——亞平老師給我們上課,她給我們講的是太空中失重是怎樣的,首先她拿出了兩個彈簧,上面各有兩個按鈕,她把他們放到同一位置,然後一拉,只見兩個彈簧的平率不同,這就是太空中唯一與地球相同的地方,希望大家能發明出在太空中第二種測量人體重量的儀器(注:第一種是用牛頓第二原理來測量的。)。

第二個講課內容是我們小時候經常玩的陀螺,把陀螺在空中放下,陀螺竟然打着轉飛出去了,它的中心軸,一直在變。第二次是上了發條的陀螺,以同樣的`地方放出去,但它的中心軸幾乎沒有變,而是一直在前進,最後把兩個陀螺一個是沒上發條的,一個是上了發條的,然後一起放出去,給他們同樣的干擾力,看得出上了發條的看起來非常穩定。

最後一次實驗是水膜和水球,老師先把一個金屬圈套在水袋裏,然後拿出來,竟然成了一層厚厚的水膜,試一試穩不穩定,無論怎麼搖都不會破,只要把水加到上面,不會破而會成一個水球,這個水球會越來越大,但不會爆炸,這就是在太空中的失重。

太空真是太神奇了,這些在地球是不可想象的,如果我能到太空去探索一下的話,我一定會做很多很多的實驗,去研究發現太空的奧妙。神奇而美麗的太空我愛你!最後,我們要好好學習,長大才能爲國家造福。

航天的觀後感4

星期四的下午,我們全班同學懷着無比興奮的心情參觀了青少年科技館舉辦的航空航天科技成果展。

在大廳裏,我們看到了各種各樣的宇宙飛船模型和一些太空植物、太空食品。這些東西讓我們大開了眼界,瞭解了更多的航天科學知識。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聶海勝叔叔送給科技館的“神舟六號”和“嫦娥一號”。聶海勝搜索千里迢迢地從北京把航模送回來,讓我們觀看。他這樣做是希望我們好好學習,將來爲祖國做更大的貢獻。這對我們是多大的激勵呀!我暗暗下定決心要勤奮學習,打好基礎,絕不辜負海勝叔叔的期望!

看到這些航模,我更加爲祖國的航天科技事業成果而感到自豪。從1999年我國第一艘載人航天試驗飛船“神舟號”研製併發射成功到今天“嫦娥一號”探月工程的圓滿進行,短短几年,我們國家的載人航天技術已經走在了世界的前端。中國,不愧爲東方的巨龍!她正在神祕的天空中探索翱翔!我相信不久的將來,我們中國也將有自己的國際太空站,我們也能在天空中自由漫步,人類也可以住上太空旅館。

科技館的老師還告訴我們科學家叔叔阿姨們爲了研製飛船不分晝夜地工作,廢寢忘食,把工作做到精益求精,一個數據往往要精確到小數點後好多位。聽到這,我感到很慚愧,我平時做數學題不是抄錯數字,就是忘寫計算符號,做什麼事都粗心馬虎,結果每次考試都得不到優異的成績。從今以後,我要像科學家叔叔阿姨們學習,克服這些壞毛病,養成認真仔細的好習慣。從小事做起,踏踏實實,把所學過的知識牢牢掌握住,不論做什麼事都爭取不錯半點差錯。

這次參觀雖然結束了,但是我卻感到自己身負的重任。那就是:作爲一名21世紀的新一代小學生,我要以聶海勝叔叔和科學家們爲榜樣,努力學習,掌握過硬的本領,長大後成爲祖國的棟樑之材!

航天的觀後感5

20xx年7月1日,我們學校三——六年級組織了一次參觀航天科技博覽展的活動。當天清晨7:30我們興致勃勃地乘坐公交車從學校出發。我將零距離接觸“神舟”號返回艙、降落傘、火箭發動機、太空食品等珍貴的實物和各種衛星、火箭模型。想到這裏,我就激動萬分。

一路上,有的同學唱着歡快的歌曲,歌聲悅耳、動聽;有的同學說起了笑話,逗得同學們開懷大笑。公交車上熱鬧非凡、喜氣洋洋。大約8:30我們就到達了參觀航天科技博覽的地方——中國國際石材城。

我們到了門口,就看到工作人員做“神舟飛船”模擬演示,“神舟飛船”飛上天空,就變得無影無蹤。看到這樣,我們興致更濃了,恨不得一下子衝進去看個究竟。到了9:00,我們開始進國際石材城觀看航天科技展了。一進門,就我們用帶着好奇的眼光環顧四周,我們先跟着老師到親身體驗區,有的同學去親身體驗了一次,但是人太多,所以我就沒去親身體驗。在親身體驗區往上一些,有一臺大電視,電視上放映着楊利偉叔叔在神舟飛船的艙外揮動國旗的場面。接着,我去看了返回艙、航天員宇航服、長江二號f運載火箭、世界上最大的降落傘,“長征系列運載火箭模型”、“火箭整流罩實物”,我還看了其它火箭模型和有關太空的東西。看完航天科技博覽展,我感受到中國航天科技是那麼神奇,中國的航天技術是那麼發達,航天火箭是那樣雄偉。我作爲中國人,難道不爲此而感到驕傲嗎?

參觀了航天科技博覽展我知道了好多火箭上的知識,中國的航天技術真神奇。我暗暗下定決心要勤奮學習,打好基礎,長大要當一名科學家,要爲國爭光,爲中國的航天技術貢獻出一份力量。

航天的觀後感6

認真觀看完神舟十三號航天員王亞平太空授課,相信大家被航天員王亞平體現出來的航天“巾幗力量”所震撼,我們要從天宮課堂中,汲取奮鬥新徵程的精神力量,執筆繪就“奮鬥長卷”。

觀看太空授課,收穫的是逐夢的力量。追逐星辰、遨遊天宇是王亞平心中的夢想,對夢想的執着追求,凝聚成奮鬥的力量。訓練的難度高、強度大,不僅考驗着航天員的身體素質,更考驗着精神意志,從水下訓練到離心機訓練場,王亞平能吃苦、不怕累,以理想信念的堅守、腳踏實地的行動、艱苦奮鬥的意志、一往無前的勇氣推開夢想之“門”,汗水澆灌出夢想的花朵,實幹鑄實成功的基石,憑藉堅定執着的信念和無私的奉獻付出鍛造出青春夢想。

觀看太空授課,收穫的是奉獻的幸福。巾幗不讓鬚眉,王亞平爲圓滿完成航天任務,在備戰的日子裏從不懈怠,主動放棄了休息與娛樂的時間,把時間和精力全部投入到航天事業中,心無旁騖地進行訓練,在堅持不懈的努力下,爲祖國航天事業的進步作出了巨大貢獻。她這樣說:“能夠享受多彩的生活是一種幸福,被祖國需要也是一種幸福,對我來說,這就是最大的幸福。”爲國奉獻是最大的幸福,至誠報國是我們心中的使命,也是肩上的責任。

觀看太空授課,收穫的是學習的快樂。在承擔航天員這項工作時,王亞平付出了許多高於普通人的努力,勤奮學習、刻苦訓練積累出了成長的“高度”,能夠適應高強度的訓練環境,出色解決各種突發問題。王亞平在學習中成長進步,讓夢想從“萌芽”到“綻放”,在學習成長中適應環境、克服困難、調節壓力,成爲出色的航天員。“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學習,是黨員幹部掌握工作技能、實踐方法、發展經驗的途徑,是不斷推動事業進步的力量。

航天的觀後感7

聽說桂林要辦航天展,我特別興奮。以前都是在電視上見過,這次終於可以近距離觀看它的模樣了,所以很開心。

星期一早上8點,母親用柔和的語言把我從夢中叫醒:“兒子,走,我們去展覽館。”

一進航天展館,呀,人山人海!來觀看的人有:老人、大人、小孩,參觀人數最多的是小學生。在展館中,最搶眼的是49.7米長的長征二號捆綁運載火箭。火箭在其一級外部捆綁有四個直徑爲2.25米,高爲15米的助推器。長二捆火箭的近軌道運載能力達9.5噸,全箭淨重460噸,一、二子級直徑3.35米,衛星整流罩最大直徑4.2米;全箭由箭體結構、動力系統、遙測系統、外測安全系統、分離系統以及輔助系統等組成。從火箭的整流罩開始,一直到末端的一級推進器,在這個過程中,不斷有人發出感嘆:“哇噻,好大呀!”“太大了!”“簡直不敢相信這是我看見的!”最引人注目的可能就是第四個發動機——噴火點,它有四個噴火口,旁邊還有四個燃料罐。

吸引不少學生眼球的還有神舟飛船返回艙降落傘,傘很大很大,打開足有半個足球場那麼寬。傘是由紅白傘布用手工縫製而成的,雖然很薄,但它還是經過特殊處理,可以耐高溫、高壓。一根細線能承受300公斤重力,能讓太空艙安全地降落地面。展出的還有“嫦娥一號”的排氣管、返回式衛星、火箭殘骸、太空食品、太空育種植物等等。

邊走邊看,不知不覺已經看了四個小時。我特別佩服這些科學家,他們真棒,他們能夠發明這麼神奇的東西。我暗暗下決心:一定要好好學習、刻苦鑽研,將來也像這些科學家們一樣能夠上天,製造出更加神奇的產品,那該是一件多麼美好的事呀!

走出展廳,我還不停回頭看看,依依不捨,心情難以平靜。我一定要好好學習,爲將來爭當科學家打好基礎。

……

航天的觀後感8

萬衆矚目的20xx年珠海航展在今天(11月1日)正式開幕,上午10時20分左右,兩架殲-20飛抵珠海機場。在進行雙機通場後,又以單機再次通場,爬升盤旋向公衆致意。

10月28日,中國空軍新聞發言人申進科大校證實,空軍試飛員將駕殲-20飛機在第11屆中國航展上進行飛行展示,這是中國自主研製的新一代隱身戰鬥機首次公開亮相。申進科當時介紹,殲-20飛機是適應未來戰場需要,由中國自主研製的新一代隱身戰鬥機。目前,殲-20飛機研製正在按計劃推進,該機將進一步提升我空軍綜合作戰能力,有助於空軍更好的肩負起維護國家主權、安全和領土完整的神聖使命。

根據公開報道,殲-20首飛於20xx年。截至今年年初,共有11架殲-20現身試飛場。在5年的時間裏,從20xx號到2102號,不斷改進、試飛、蛻變,爲第四代戰機加入中國空軍戰鬥序列鋪平了道路。

不遠處,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的展區內,神舟十號載人飛船返回艙實物旁,長征家族的全系列火箭如哨兵一般,筆直地挺立在展區中央,接受着大家的“檢閱”。

天宮二號和神舟十一號還在太空中遨遊,長征火箭和快舟火箭先後邁出商業航天的戰略步伐,普通人離自己的太空夢也不再遙遠。航天員在天上一飽眼福,航展的觀衆們也能借此機會好好體驗一把。

據介紹,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攜神舟十號載人飛船返回艙實物、新一代大型運載火箭長征五號、新一代長征十一號運載火箭以及嫦娥五號月球探測器等模型參展,它們當中大部分屬首次參展。

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有關負責人表示:以中航工業、航天科工、航天科技、中國電科、中國電子、中國兵工、中國兵裝、中國航發等爲代表的軍工央企,在此次航展上展示了我國航空航天產業加速發展的成果,挺起了中國航空航天強國的關鍵脊樑。

航天的觀後感9

本屆航展恰逢珠海航展20週年,最吸引國人乃至世界關注的,毫無疑問是“20系列”中的殲20。而在開幕式當天,與國產四代機同場獻技的,還有“山鷹”高教機殲7的終極改進型。

比起四代機,“山鷹”可謂微不足道,早已吊不起軍迷的胃口。可要知道,1996年的首屆航展上,“山鷹”的前輩殲7是當時的明星。殲7mg(殲7e的出口型)在珠海上演低空通場時,曾達到了將近40度的可控迎角,一時技驚四座。卻被西方略帶戲謔的稱爲“改進的最好的過時飛機”。

說起殲7,她是中國空軍和海軍航空兵長期使用的主力戰機,作爲中國第一款可兩倍音速巡航的噴氣式戰機,在奪取前線制空權和國土防空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貢獻。被軍迷們親暱的稱爲“七爺”。

在那個殲10尚在襁褓、殲11尚未引進,甚至殲8ii都數量稀少的年代,是七爺撐起了共和國的藍天。況且算來,八爺也算是七爺的“魔改”,更不要說從超7計劃發展而來的“梟龍”了。

殲7的原型米格-21是蘇聯的經典二代機,而她卻在中國被髮揚光大,甚至被改到“親媽都不認識”。服役50多年,殲7總產量早已超過20xx架,是中國生產數量最多的二代機,也是改進型號最多的戰機。僅不完全統計,就包括殲7i、殲7ii、殲7iii、殲7iiia、殲7b、殲7m、殲7e、殲7g、殲7p、殲7pg、技術驗證機殲7fs等型號,被出口到17個國家。

20年彈指一揮間,七爺陪我們經歷了許許多多。一部殲7的歷史就是中國軍用飛機的發展史,也是中國航空工業的由弱到強的成長縮影。過去迫不得已修修補補的辛酸,如今已是可以講給孩子們聽的傳奇。

航天的觀後感10

20xx年10月17日7時30分,搭載着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船的長征二號F遙十一運載火箭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點火升空。1992年9月21日,我國的載人航天工程正式啓動,制定了“三步走”的發展戰略。

第一步是研製載人飛船,實現我國載人航天的歷史性突破。這已通過“神舟五號”、“神舟六號”載人飛船完成。

第二步是突破和掌握航天員太空行走、空間交會對接兩項關鍵技術,發射空間實驗室和貨運飛船,這是建造空間站的前提。這也已通過“神舟七號”航天員翟志剛進行太空行走拉開序幕,並分兩階段實施:第一階段,通過發射“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和“神舟八號”無人飛船實現了自控交會對接;通過分別發射“神舟九號”、“神舟十號”與“天宮一號”實現了自控和手控對接,這標誌着我國獨立掌握了空間交會對接技術。此後,我國載人航天進入第二步第二階段,在20xx年發射“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船,還將在20xx年發射“天舟一號”貨運飛船,主要任務是驗證航天員中期在軌駐留技術、在軌加註技術和未來空間站的部分新技術。

第三步是在20xx年左右建成長期載人的大型空間站,將在軌運營10年以上,成爲我國空間科學和新技術研究試驗以及科普教育的重要基地。

20xx年10月,我國發射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船。20xx年,我國將用“長征七號”運載火箭發射我國第一艘貨運飛船“天舟一號”,驗證推進劑在軌補加技術。“天舟”貨運飛船貨運載荷比將達到世界先進水平,擁有較高的運輸效率

此後,我國將以空間站建設和應用爲基礎,以載人月球探測爲新突破,以支撐國家發展利益向地月空間拓展爲目標,研究制訂新形勢下載人航天發展的新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