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觀後感 > 從學生中來到學生中去《示兒》觀課有感大綱

從學生中來到學生中去《示兒》觀課有感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64W 次

近段時間,我們南校高段語文教研組紮實、有效地開展着“主題式古詩教學策略研究”的課例研究活動。在整個活動過程中,我們緊緊圍繞研究主題,探索主題式古詩教學的策略,力求研究出適合高段學生學習古詩的一般方法。讓學生更好地走進古詩,品讀古詩,感悟古詩,從而熱愛古詩。

從學生中來到學生中去《示兒》觀課有感

作爲研究組成員,我全程參與此次活動,重點觀察學生在課堂學習中的表現,整理和提取有價值的實踐資料,反饋課堂教學中的有效策略和存在的問題。我們的研究是在一次次課堂實踐中得以總結和實施的,研究成果也是以課堂展示的形式呈現。課堂教學的每一個預設環節和策略的實施,都要基於學生的現場表現來完善。因此,每一次的教學過程中,我們所關注的角度應該立足於學生,從學生中來,到學生中去,針對學情制定教學策略。試講中由於學情的不同,教師的引導就顯得尤爲重要。在一步步推進既定的教學環節和預設時,學生也在跟隨老師的引領,給出意想不到的回答,這便成了我們捕捉的點。

第一次試講時,孩子對詩人的時代背景瞭解不夠,資料的蒐集和整理能力顯得較弱,導致理解詩情環節推進不順暢,直接影響了老師在課堂中語言的精煉和有效問題的.提出。課後,我們針對這一情況,紮實進行了預習指導。引導學生蒐集與本詩相關的信息,整理有用的信息,爲學習古詩作知識上的儲備,爲走進陸游,悟詩情做好鋪墊。

在整個大環節不變的情況下,如何體會詩人的“悲”成爲本節課的重點。我們所指定的一切行之有效的策略,也都來至於對學情的充分了解和預設。體會“悲”從何來時,考慮到學生所處時代與陸游相去甚遠,運用大量的背景資料並結合悠遠、悲涼、如泣如訴的音樂渲染,教師激情地介紹,慢慢暈染開來。從幾次試講中,學生均能靜心聆聽,或閉眼凝思,或浮想聯翩,或搖頭興嘆在接下來的暢想當時情境環節時,學生都能暢談其感,坦言其情,不禁悲從中來,悟從中生。我們也在學生的一次次發言中,堅定了對教學策略制定的信心。可謂,法從生中來,相印在其中。

在第三次試講中,學生則帶給我們更新的思考。教師在指導感悟所悲所嘆之後,繼而體會盼統一,盼興盛的情感。老師提出問題:看看三、四句藏着怎樣的情感?你從哪個字具體感受到了?學生找出了“定”字。這出乎了先前的預設,學生沒有抓住“告”談。充分反映出學生們在體會該詩悲情時已經走進了詩人,把自己當做了詩人,強烈的愛國心,驅使學生期盼祖國的統一、富強。老師爲何不順學而導,直接提煉期盼的情感呢?轉而糾纏於先前的預設通過“告”字悟“盼”呢?學生的回答是可取的,此時學生的思維是感性的,他們就盼望民富國安定。雖然方法不一,但殊途同歸。課後,我們進行了大量的刪減,把全詩的情感定於一個基調,那就是“悲”。“悲”中有遺憾、有憤恨、有傷感、還有詩人不滅的期盼。將“告”作爲了全詩主題的昇華,代替陸游的後人,告慰陸游,用今天的幸福生活還他一個長眠800多年的願。我們的愛國主題得以彰顯,情感在古今對話中昇華,上出了別樣的人文,學出了大愛無疆。

爲了讓課堂突出古詩的味,除了採用“以詩理解詩”、“以詩感悟詩”等策略外,還運用了“讀”這一方法。怎樣讀出味道,讀出感情呢?幾次的試講中,學生的表現讓我們找到了一些方法。第一次試講,老師將讀出節奏和讀出感情的要求同時拋出,孩子的每一次讀,沒有太大的提高,無非是按固定的節奏整齊地讀正確

。課後,我們針對這一現象,及時調整了朗讀要求,分步驟指導。後面的朗讀中,學生的讀,有了變化,出現了多樣的節奏,重音也各有不同了。在此基礎上,如何尊重學生的個體感受呢?在第三次試講中,學生自由的讀中,給了老師啓示。一位學生將“悲”字弱處理,讀出了別樣的味道,恰如其分地讀出了自己的感受。老師及時捕捉到了該生成後,讓學生教讀,全班同學的朗讀節奏和情感驟然上升了一個層面。尊重學生的感受,重視學生的表現,讓課堂閃現出了靈性的火光。

學生是課堂的主人,我們的所有教學活動都應爲他們服務,爲喚醒他們已有經驗服務;爲提強他們學習能力服務;爲提供個性發展的舞臺服務。如果我們的教學設計脫離了學生的實際,那便成了空中樓閣。在今後的教學實踐中,我將力求從學生實際出發,從學生已有經驗出發。讓學生成爲教學行爲的源頭,讓教學回歸學生思維的海洋,從學生中來,到學生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