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觀後感 > 《少年的你》觀後感(精選11篇)

《少年的你》觀後感(精選11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24W 次

看完一部作品後,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需要回過頭來寫一寫觀後感了。那麼我們如何去寫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少年的你》觀後感(精選11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少年的你》觀後感(精選11篇)

  《少年的你》觀後感1

這是我第一次觀看有關校園暴力的電影。這部電影名叫《少年的你》,由易烊千璽和周冬雨領銜主演。劇情跌宕起伏,主人公的經歷已經無數次讓我倒吸涼氣。

劇中一位文靜的學霸陳念,生活在一個不平凡的時代,她的好友胡小蝶因被校園暴力而承受不住壓力,最終跳樓自殺。胡小蝶走後,陳念卻面臨着同樣的難題。陳念沒有父親,母親又因欠下了債而逃到別處,長時間來都是她一個人住在破舊的房子裏。一個平平常常的晚上,陳念看到一個人在路邊被暴力毆打,她想報警,卻不料被當場抓到。一羣小混混威脅陳念救這個遍體鱗傷的人。善良的陳念又急又怕,被迫無奈只好救了那個小混混。

那個小混混叫小北,他不上學,每天都只是賭博,打架。小北被救後,對陳念表示感謝,並守護陳唸到家。第二天晚上,小北還了陳念昨天被搶的50元錢,還給陳念修了被弄壞的手機。但是陳唸的厄運並沒有結束,魏萊三人對她實施的暴力,導致陳念非常害怕。又是一天的晚上,陳念去到了小北家,請求小北保護她。小北同意了。

之後小北盡心盡力的當好了一位“守護神”每天跟在陳念後面,陪她上學,下學,給她調燈,洗衣服,做飯。還陪着陳念玩。

但這樣的好日子很快就結束了。魏萊逝世了,而且被拋屍在土壤裏。小北和陳念被請去警察局審問。驚奇的是二人竟然出奇的默契。小北堅持說是自己殺了人。警察們審清後,把小北關進了監獄。

看到這兒,我不禁感嘆道年少時的美好,純真。雖然這部劇想表達的是反對校園暴力,但我卻從裏面看到小北對陳唸的保護,關愛,溫情滿滿。小北雖然是個小混混,但他也有自己溫暖,人性的一面。其實這世界上並沒有壞人,這些我們口中壞人只是在等待,在等待這個世界上最後的溫柔。

不久後,陳念自首了。那天晚上,是她,是她失手把魏萊推下了樓梯,導致了魏萊的死。

幾年後,陳念和小北出獄。陳念當了英語老師,下課了,陳念和自己的學生走在回家的路上。陳念知道,自己不需要回頭,因爲他說過,她回頭時,他一定在她身後守護她。

幾年前的一個晚上,陳念和小北坐着聊天。

“你長大想做什麼呀?”

“我想考上一座好大學,如果能的話,保護世界!”

“能做到嗎?”

“嗯,試試吧。”

“那就說好了。你保護世界,我保護你。”

  《少年的你》觀後感2

觀看《少年的你》之前,大家都傳這是一部關於校園欺凌的影片。看完之後,我覺得這部影片反映的不僅僅是校園欺凌,它hai反映了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責任。

看這部影片的時候,心驚肉跳;看完之後,心情壓抑到極限。影片裏任何一個人物都折射了一個點,一個痛點,引發我們的思考。

胡小蝶因不堪壓力,忍受不了同學的欺凌,選擇了跳樓。跳樓之後,我們沒有看同學們本該有的詫異、震驚、害怕、同情……相反,同學們都在圍觀、拍照。只有善良的陳念爲她蓋上了衣服,來遮擋她的不堪。胡小蝶連死亡都不懼怕,卻被同學的欺凌嚇倒,可知這欺凌有多深,有多恐懼,足以抹殺一個人生存的勇氣。

陳念是繼胡小蝶之後被欺凌的第二個對象。她,和胡小蝶不同的是:她有強烈的信念支撐她不懼欺凌,雖不敢反抗但追求光明。記得她在書本里寫的一句話:我們都生活在陰溝裏,有人卻仰望光明。她本着一種信念:我一定要努力學習,考出去,拯救世界。

她信念之強,讓我們在她堅毅的眼神裏看到了力量!終於有一天,面對欺凌,面對胡小蝶的死亡,她決定不再沉默。她報了警,卻發現,事情沒有她想象的那般美好,那麼簡單。她最終發現面對欺凌,警察保護不了她,家長保護不了她,孤獨無助的她只能投向陌生少年——小北的懷抱。

小北在面對乾淨的陳念時,也保持了一顆少年的心,他竭盡全力保護陳念,愛護陳念。讓面對欺凌的她,和麪對生活窘迫的小北似乎都看到了陽光,希望。

然而,欺凌陳唸的頭兒魏萊觸碰了陳唸的底線,陳念無意中失手推魏萊下樓致其死亡。在他們純真的感情裏面,在純淨的世界裏面,小北願意替陳念去服刑,讓陳念去實現自己的理想。在面對警察的質問時,兩個孩子堅定的語氣與信念,讓我相信少年裏是有那種炙熱的超乎一切的情感的。

魏萊的死,似乎對所有人都是一種解脫。她的跟班,在同伴死的時候,居然笑了。警察問她爲什麼笑,雖然她嘴上沒說什麼,或許連她自己都不知道爲什麼。但是我卻看到了她的釋然,只要魏萊還活着,她就永遠受控制,受壓抑,受擺佈。

縱觀整部影片,我看到的是因爲家庭教育的缺失而導致的要麼孩子成了欺負別人的混混,欺凌者,要麼成爲了被欺凌的對象。

陳念,媽媽賣僞劣產品,每天被債主追債,不但保護不了女兒,還把希望寄託於女兒身上。當陳念受欺凌時,她不讓媽媽擔心,不告訴媽媽,hai發誓一定要考出去,帶媽媽過好日子。所以她生命受到威脅時,找到了小北來保護她。

小北,從小沒了爸爸,媽媽因爲帶着他無法再嫁出去,就經常打他,後來媽媽丟下他不管了。當他被小混混打得遍體鱗傷時,陳念簡單的一句:“疼不疼?”,就讓從小沒得到過關愛的小北流下了眼淚。小北說:“你是第一個問我疼不疼的人。”

魏萊,學習成績優異,家庭條件優越。當警察去家裏瞭解情況時,面對警察的詢問,她的媽媽趾高氣揚的質問警察:“我女兒不是這樣的人,啥事都要講究證據,你們有證據嗎?”而此時,魏萊就在向警察做着得意的鬼臉。當她假惺惺的去跟陳念道歉時說:“我不能再復讀了,我爸爸已經半年不跟我說話了。”

影片中我還注意到了一個細節,魏萊死亡時間是5月30號,當發現她的屍體時是高考第一天6月7號。當時媽媽來了之後無法相信,我就想問這麼多天女兒不回家,難道他們沒有發現嗎?這麼多天沒有報警,等着警察發現屍體他們才意識到女兒出事了嗎?

魏萊的跟班,被學校停課之後,家長帶着來學校求情未果。爸爸就當着那麼多老師同學,對孩子拳打腳踢。

每一個孩子的身後,都有一個非正常的家庭。正因爲他們心裏沒有愛,所以沒有能力去愛。更不知道該如何保護自己,如何與社會相處。

正好今天讀到了一段話,感觸頗深。與君共勉:

問:爲什麼要讓孩子從小感受過父母無條件的接納和愛,體驗過發自肺腑的快樂和美?

答:就是爲了在孩子心中種下希望、光明和美好的種子。

當孩子遭遇人生低谷時,那顆被愛和美滋養過的心靈,依然有一種免於崩潰的力量,對生活有眷戀,對生命有敬畏,對人生有期待,確信人間值得,歲月可期。

無條件的愛與接納,是安全感建構的基石,是自由的保障,是發自肺腑的快樂和無條件感知美好的源泉

兒童從他人眼中看到自己是好的、是重要的、是有價值的、是值得被愛的,逐漸內化,繼而相信自己是如此可愛、如此重要、如此有價值,再到相信每個人都和自己一樣。經由這個過程——從他人對自己無條件的接納變成了自己對自己的接納與信任,最後建立了對世界的接納與信任,這個人的“自我”開始逐漸長大和成熟。

任時光荏苒,任潮起潮落,任滄海桑田,只要有了這份深深的相信——相信愛與美好,就會有力量愛萬事萬物,致力於爲這個美麗的世界做些什麼,不管發生什麼,這個人都不會絕望,不會崩潰,更不會放棄。

好的教育就是在孩子的心田種下一份信任,種下一份美好,種下愛的體驗,悅見未來,未來可期。

  《少年的你》觀後感3

一部電影,能夠獲得廣泛的關注與認可,而且好評如潮,票房飆升。除了自身的藝術魅力,必定是與社會現實和社會的存在,有着密不可分的緣由,因而纔能有力地撥動着千萬人的心絃,觸及着社會之神經。目前正在熱映熱議的《少年的你》,便是這樣的一部優秀的上乘之作。

毋庸置疑,這是一部催人淚下,發人深省的影片。催人淚下,是她的藝術架構和主演的精彩卓越。發人深省,是她“校園欺凌”主題所反映的觸目驚心的社會現實。影片以簡單的故事情節,簡潔的語言和快捷的節奏,步步深入地揭示着一個敏感、沉重,而又現實的主題:“校園欺凌”。進而引人思考着我們的家庭,我們的校園和我們教育上的某些缺失。簡單的故事情節,可謂簡單,沒有故弄懸殊和錯綜跌宕的陳述鋪排,就像是你身邊的自然真實。簡潔的語言對白,則留給了鏡頭太多的意境與意蘊。尤其是影片的最後,當週冬雨飾演的好學生陳念和易烊千璽飾演的小混混小北在監獄隔着一層闊大的玻璃而久久相視的場面,可謂精彩絕倫:兩張時而分離,時而交叉重疊着的臉,變幻演繹着各自的內心世界。希望、破滅、不甘和救贖……萬千思緒,百般滋味。雖不曾一絲言表,卻又彼此心照不宣,一切皆在不言中,可謂無聲勝有聲……

關於影片本身,已有諸多評述,無需贅言。我想說的只是她“校園欺凌”主題所帶給人們的巨大沖擊與沉重思考。這便是這部影片橫空出世的社會意義和現實意義之所在。

純潔美麗的校園,本應是一方淨土,聚集着萬千蓬勃向上的美好未來。然而,由於家庭、社會和教育上的某些缺失,致使一些原本純潔的靈魂,被扭曲成變態之惡魔,猶如一匹匹害羣之馬,製造出一出出原本不該發生的校園悲劇。其結果是害人害己,青春靚麗,亦毀於一旦,例如《少年的你》中的魏萊。

“校園欺凌”,無疑是一種怪胎,而且是一種原本不該誕生的怪胎。它之所以能夠畸形出世,且頻頻而生,完全在於有其能夠滋生與成長的土壤。這種土壤,首先存在於一些問題家庭,然後纔是校園與社會。就家庭而言,它應該是青少年成長的第一所和天然的學校。然而許多家長卻並沒能清醒地意識到這一點,而去盡職盡責。諸如關愛失當、教育不足和道德表率之不夠,都直接影響着子女的身心發育。尤其是在子女的成長進入到到青春期這一拐點時,非但沒能與時俱進,去悉心地關愛和適時地溝通疏導,反而一無所知和視而不見,甚至於不知所措。讓靚麗的青春在騷動之中一步步地迷失與走向扭曲。無數的社會現實,已經千遍萬遍地告訴過我們:父母就是孩子最好的榜樣和老師。大凡缺乏高尚情操和高尚人格的家長,播下的往往都是不幸的種子。從電影《少年的你》中,我們也不難看出,好學生陳念,小混混小北和校園的欺凌者魏萊等,他們的問題之所在,都源自於他們的原生家庭。被欺凌者陳念不僅是單親家庭,而且母親長期躲債在外而自顧不暇,對於她在校園裏所經歷的一切,一無所知;而另一面的欺凌者魏萊,雖家境優越,父母高貴,但她在成長過程中的.那些變化與扭曲,同樣是她父母的一個盲點。即便是逼人致死,其母非但渾然不覺,反而想當然地推諉因由,認爲那個校園跳樓的胡小蝶是自身的玻璃心所致,與她自己的乖乖女魏萊絕無關聯。小混混小北,其原生家庭更是極其不堪,尚在年幼之時,其父母便極其自私而又狠心地先後棄他而去,讓他成爲了一個徹頭徹尾的社會棄兒而飽受欺凌,並逐步地淪爲一個欺凌和被欺凌着的社會混混……正是這些問題家庭中的關愛與教育的缺失,以及那些身爲父母者,或因自身的道德淪喪,或因無知而茫然失責,才最終導致了一個個這樣或那樣的青春扭曲,從而導致了那一樁樁原不該發生的校園悲劇,就這樣或那樣地頻頻發生了。因此,我們在通過影片而發問校園、發問社會和發問教育的同時,更應該深刻地思考和警示我們的家庭和我們那些正身爲青春期子女的父母者,將如何去修爲表率,將如何去深切關愛、將如何及時而又有效地去溝通和陪伴自己青春期的子女,讓他們能夠身心健康地快樂成長……

回到電影裏的劇情,我亦如許多觀衆一樣,被周冬雨扮演的陳念在練習本上寫下的那一句話所深深打動:“我們生活在陰溝裏,但有人依然仰望星空。”這無疑是在逆境中的一種積極向上的正能量和夢想與希望。如果我們的家長、我們的老師、我們的學校、我們的社會,都能夠像影片中小北對陳念所言的那樣:你在前面走,我必定在後面保護着你的話,那麼,我們的“校園欺凌”、“校園暴力”和校園悲劇還會一而再再而三地發生嗎?

思考,是爲着改變。只有改變,纔有希望。只有改變,才能砥礪前行。

德國哲學家盧卡·雅斯貝爾斯曾在《什麼是教育》中講過:“教育的本質意味着: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片雲推動另一片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而縱觀現實,我們的學校,我們的老師和我們的教育,卻往往一味地偏重於學生的學習成績和考試分數,而疏忽了教育的本質。但願隨着這部《少年的你》的閃亮登場和深刻演繹與警示,能引起我們全社會對於校園和教育的關注與思考,讓我們的校園真正成其爲校園,讓我們的教育真正成其爲教育,讓我們的未來能夠茁壯地成長爲未來。

  《少年的你》觀後感4

週五的上午場10:00,我這個中年婦女偷得浮生半日閒一個人去影院看了《少年的你》,整個場子連我一起大概五個人,說明像我這樣的不務正業的遊民還是少數的。我也不是遊民,我其實有一份很嚴肅的職業——家庭婦女。

曾國祥導演真是不錯,可以把故事拍的這麼好看,演員也選的好,讓人瞬間入戲,看完電影我也從路人甲變成四字弟弟的粉絲乙。

影片裏有一句很讓人無法忘記的臺詞,警察鄭易告訴李念,變成大人就像跳水,你眼睛一閉往下跳就可以了。我事後想了一想,這部片子之所以好看,其實就是一部紀念我們跳水之前樣子的紀錄片。若干年後,我在水裏回望跳臺,忽然生出一句感嘆,TMD,我是什麼時候跳下來的我怎麼不知道?

以下都是我對跳水之前的種種惆悵。

青春真好,純粹。

青春好像和吃喝拉撒睡都沒有關係。

青春就像一列火車,載着我們所有的澎湃、甜蜜、絕美……呼嘯而過。

等我們下車的時候就變成了超市裏買菜的路人甲,抱着手機半夜淘寶的失眠人,計算着賬單想着要節省的上班族。

可是曾經我們也是像李念和小北那樣,心裏有一團火,有一個朦朧或清晰信念的少年,我們被這團火催逼着活得那麼純粹。

我們相信,我們就堅持,青春是銅牆鐵壁,油鹽不進。

永遠不會被一路高漲的豬肉價格影響。

也許青春就是高強度分泌的荷爾蒙,在這個時期分泌的比較多人的,就能少年的時間長一點。分泌的少的就是稀裏糊塗跳了水的人,不上岸了,暢遊這條生活的河,忘了跳臺,也忘了沒跳之前的自己。

電影說的是一個被霸凌的少女李念遇到一個街頭混混小北被保護的故事。雖然框架一般,但細節豐富,導演讓兩位主角特別豐滿而有血有肉,影片後半段,小北設計了一個情節替李念背鍋的時候,他們倆的堅持和信念讓黃覺飾演的警察老楊偷笑了起來。那個場景真是美好啊,三個警察在辦公室裏加班,老楊在若有所思的時候笑了一下。鄭易陷入沉思當中,懷孕的女警察已經相信了小北設計的情節,問鄭易,你不是一直護着李念的嗎?怎麼現在那麼想讓她承認殺人了。

鄭易是正義,也許是主旋律需求,也許是導演有意而爲的“偉光正”,電影裏青年警官鄭易看出了端倪,在李念高考考出了632分的高分,和媽媽相擁而泣的時候,出現在她家大門外,用了不大正義的方法哄騙李念說“小北被判了死刑”,打蛇一下子打到了七寸,把周冬雨飾演的李念一下壓垮了,當時她是背對着鏡頭,忽然一下子駝了下去,身上就像忽然壓上了千金重擔,少女孱弱的身板再也扛不住了,徹底交待了她和小北一直努力堅持的那個局。

電影的結局是李念因過失殺人做了四年牢,出獄後重新參加了高考,若干年後做了一培訓機構的英語教師。正義得到伸張以後,黃覺“誇”鄭易說,你長大了成熟了。鄭易不置可否……誰都不知道換個結局對於李念和小北是不是更好,好學生上了北大,小混混刑滿釋放以後和她一起走出了這個地方,在北京有了一個更好的開始。

老警察會不知道少年們幼稚的局嗎?我覺得他知道,他選擇了成全,因爲一個是好學生一個是小混混,他成全了他們的局,成全了他們的選擇。我特別喜歡導演安排的黃覺這個角色,他的沉默偷笑就像是中年人對於青春的一場祭奠。

特別喜歡兩個少年被逼供時對望的眼神,純淨美好而堅定。那份信念和單純也只有在少年,那個時候我們不想與高貴靈魂無關的瑣事,我們仰望星空,即使身在泥坑也充滿希望。

我好像又看到了那個跳水之前的我,《少年的你》讓我從俗世之中又吸了一口能溫暖靈魂的熱氣。騎車回家的路上我想,也許這個世界歸根結底只有少年人是活着的,活得純粹而短暫。但是打開家門以後我看到21個月大的女兒抱着毛絨玩具喊着媽媽衝向我的時候,我又覺得謝謝少年時的風花雪月,謝謝中年時的腳踏實地,人生百味,樣樣都好。

影片最後小北跟在李念身後,頭不再低垂躲閃,仰着臉望着街頭的監控攝像頭,他們終於正大光明地一起走在大街上了。謝謝編劇和導演讓一切圓滿,既然人生不會樣樣完滿,至少電影可以熨燙心靈,謝謝一切有信念的人,謝謝少年的你,謝謝中年的我。

  《少年的你》觀後感5

最初想要看《少年的你》,是因爲單純的喜歡易烊千璽,想看看一個全能優質偶像的處女作電影。本以爲《少年的你》講述的是青春懵懂純潔的愛情,卻沒想到電影講述的卻是一個如此沉重的話題——校園欺凌。

電影以“This is our playground。 This was our playground。 This used to be our playground。”臺詞開頭,鏡頭給到了胡小蝶的跳樓自殺和胡小蝶自殺前喝酸奶的場景。對於胡小蝶的死來說,沒有一個人是無辜的,作惡的不只是對胡小蝶進行人身攻擊的人,還有旁觀者的緘默不語。胡小蝶跳樓的時候,陳念聽的英語聽力翻譯過來的大概意思就是“這會是一個新的世界平衡,弱肉強食的平衡”,而胡小蝶無非就是那塊弱肉了。胡小蝶死後的第二天,大家還是能若無其事地走過那片仍然殘留着淡淡血跡的地方。胡小蝶的死只是海上的一場雨,無論當時下的有多猛烈,但大海終究總會歸於平靜。

在首映過後的採訪中,易烊千璽(小北飾演者)被問到怎麼看待劇中小北和陳唸的感情,易說“小北跟陳念之間不是愛,是救贖”。其實,陳念纔是把小北從黑暗中掙脫出來的人。記得小北對陳念說,“陳念,你是第一個問我疼不疼的人。”“你太乾淨了,你不懂。”“我喜歡一個人,想要給她最好的結局。”“你往前走,我一定在你身後。”陳念是小北的光。在劇中,鄭易警官說“你和我或許不會,但是他們還是少年”。少年感情純粹敢愛敢恨。

我沒有受過校園欺凌帶來的傷害,終究無法感同身受。希望世界無霸凌,希望每一個人都能用自己最初的心擁抱世界。《少年的你》即使通篇感情色彩比較壓抑,但卻依然能讓人相信,總有少年不會墮入深海,總有少年能肩並肩走向光明沐浴陽光。

  《少年的你》觀後感6

提心吊膽地看完電影《少年的你》,爲主人公陳念同學的命運擔憂,如同擔憂着自己的學生,這可能是作爲老師看這部電影與其他人的不同。

這是一部反映校園欺凌的電影,裏面的暴力場面不僅讓人揪心,更令人氣憤。隨着情節的發展,我的大腦也在不停地運轉。

校園欺凌令人深惡痛絕,這在每個學校都或多或少,或重或輕地存在着。每個家長和老師都期待孩子們有個安全和諧的成長學習環境,國家和學校也已經在採取措施加大治理力度。

在此,我不再對如何治理校園欺凌的具體措施多做闡述,我在思考一個更深層次的問題。

那些讓人感到可惡、可怕、可氣的霸凌者,還未成年就有如此罪惡,是什麼讓他們變成了一個惡魔?

我說他們是惡魔一點不爲過,因爲有些孩子就在他們的欺凌之下失去生命,或者被痛苦煎熬得生不如死。

影片中的魏萊,長相漂亮,卻有着蛇蠍般的心腸。胡小蝶同學在他們幾個持續的欺凌之下,不堪受辱跳樓自殺。

而魏萊在警察詢問時,竟然冷漠地說:她死了,她的父母可以和學校要幾十萬啊,比供他上大學合算多了。

沒有半點同情之心,沒有負罪感、內疚感,更無半點悔悟,簡直毫無人性可言。

這個人物的塑造並非完全虛構,現實中確有此類學生,把他人的受傷和痛苦甚至生命完全不當回事。

如此可怕的冷血、冷漠,從何而來?

影片後半段的一個細節,揭示了這個祕密。

魏萊怕小北報復她,在和陳念哀求時說了一句話“我不能再復讀了,因爲上次高考沒考好,父親一年都沒有理我。”

一個父親,因爲孩子沒有達到自己的期望,就採取這樣極端的方式,我知道這並非個例。

很多家長傳遞給孩子的,就是有條件的愛——只愛優秀的孩子。雖然這並非本意,但是惡果已然結出。

也就是說,在壞孩子魏萊的內心,依然有着痛苦的掙扎。她欺凌陳唸的背後,很大程度上源自自己心理的扭曲。

而這種扭曲,與家庭教育有着很大的關係。

在警察調查魏萊母親時,這位條件優越的媽媽竟然在爲女兒開脫時說:現在孩子心理太脆弱,並且對底層家庭充滿了鄙夷。她認爲胡小蝶的自殺與她女兒毫無關係。

可以斷定,魏萊的家庭教育存在着很嚴重的問題。

一方面,母親遇事偏袒孩子,掩蓋孩子過錯。另一方面,父親沒有承擔起教養責任,只知道和孩子冷戰,不去解決問題。

當一個孩子得不到該有的教育,或者家長簡單粗暴的教育方式使然,孩子長期感受不到來自父母師長的溫暖,他的內心就漸漸變得又冷又硬。

這類學生沒有了善意和同情,沒有了憐憫和愛心,在一定條件下,他們就會用作惡來填補自身愛的缺失。

其實這類孩子內心深處也是痛苦的,儘管很多人包括他們自身都意識不到。況且,有些霸凌者本身也是被欺凌者。

因爲愛的缺失,他們的痛苦都掩蓋在表面的強悍裏。

這種愛的缺失造成的痛苦到了一定程度,邪惡就會從潛意識中如豺狼般兇猛地竄出來。

他們想讓自己缺愛的痛苦得到平衡。

這種平衡的結果就是,他們會結伴去欺凌弱者,讓別人也陷入痛苦之中,用他人的痛苦來補償自身痛苦形成的缺憾。

所以,我們會看到那些可怕的霸凌者,在他人被打得鮮血淋漓時,在他人恐懼害怕時,他們卻露出了猙獰的笑容。

這扭曲的笑容的背後,是他們自己的痛苦得到了釋放,他們的壓抑得到了緩解,他們在虐待毆打他人時感到了滿足,得到了快感。

這是怎樣可怕的心理啊!

在這裏,還有非常可怕的,老師或者家長會對被欺凌者盤問:“人家爲什麼不打別人,偏打你?”

確實,有些孩子是愛惹事,因此被打。但更多被欺凌者是無辜的,因爲霸凌者的心理扭曲,很容易就會找一個他們看不順眼的同學,或者是因爲學習用功成績好,或者天性懦弱,或者曾經無意中冒犯過他們。

很多時候,那些被欺凌的孩子就好像是被他們抽籤抽中的。

所以,我們作爲大人,不能簡單粗暴地再往被欺凌者傷口上撒鹽。

重新回到剛纔的話題,霸凌者並非沒有恐懼,魏萊也欺軟怕硬。影片最後設計的是魏萊被陳念在情緒失控時推下臺階誤殺。

其實,很多欺凌弱小者的所謂小霸王,最後都沒有好結果,因爲好多弱者一旦被逼到絕路,有的會絕望自殺,也有很大可能會絕地反擊,讓霸凌者付出血的代價。

我們當然反對以暴制暴,被欺凌者要拿起法律武器與他們鬥爭。只是,我們因此也可以這樣說,那些可惡者,其實也是可憐蟲。

一個內心感受不到愛的人,會變成一個冷血者,這既是可怕的,也是可憐的。因爲如果長此下去,他們必定也會跌入痛苦的深淵,更何況隨着法制的健全,也會得到法律的嚴懲。

我希望電影帶給我們的,除去對校園欺凌的重視,還有就是,對霸凌者不只是痛恨,更要改善霸凌者產生的土壤。

借用一個心理學家的話:霸凌者用攻擊他人,傳遞了一個信號,可惜沒人能夠讀懂。

願每個校園都能儘早消除霸凌,願每個孩子都享有安全和諧的環境。

  《少年的你》觀後感7

《少年的你》是真正意義上正視校園霸凌的電影,相比之下…《悲逆流》什麼鬼(故事都講不好的)……

初高中校園環境封閉,自成一個生態圈,意味着外界的干擾:家長,老師,甚至法律法規在這裏都不是主導。

因此看這部電影會對被霸凌的無力感感同身受,警察,班主任在這個過程中,最多就是簡單關懷和說一些隔靴搔癢的話,而讓被霸凌的局面稍微減緩的方式只有讓一個人像影子一樣隨時護衛在側。

解決問題,越界是解決不好的,這個道理成年人都明白,但在孩子遇到問題之後,就固執的以爲自己成年人的力量可以乾脆利落的解決孩子們的“小事”,這是明顯的誤判,往往會加劇霸凌。

看到陳念在下學路上被那羣女生爆揍,我想起多年前我被學姐和一些人尾隨咒罵的場景,那是我第一次對學校升起莫大的憎惡,陳念用超人般的意志力熬到了高考之後,而現實中因爲被霸凌而三觀一夜間轉變的孩子有太多,一個好學生可以因此迅速墮落,求助無門,“自救”成自己的對立面。

初高中生霸凌一個人,往往不是因爲有多大的仇恨,僅僅是出於無聊,找樂子,因此在一個強勢者的帶動下,三五個毫無判斷力的烏合之衆外加其他沉默者,就可以擰成一股“巨大”的勢力向被霸凌者壓過來。

如同魏萊一樣,施暴者往往也有自己的精神障礙,出於博取關注,集中權力等目的再加上偏執的性格,對周圍的人進行精神控制,便輕而易舉的操縱起一股勢力,猶如校園裏的惡魔,觸角延伸到校園的每一個角落。

學生的事很複雜,成年人不會因爲經歷了成長的過程就格外會處理這些矛盾,甚至往往因爲覺得學生時代單純(後期自己回憶的濾鏡加重罷了)孩子的事不叫事兒,因此簡單粗暴的處理,加劇矛盾。

用抽空人格的粗線條方式去質問活生生的靈魂(比如警察審訊期間的問話,實在令人無語,權當專業的談話方式吧……)實在是無趣至極,特殊的事件有特殊的內在機制,用共相審判個例,不會對之後有建設性影響(特別贊同今天邱老師說的一句話,真正有價值的意見是包容之後的判斷)。

人自有其特殊性,而多數人的確容易從衆,在一個固化的羣體中,高壓讓一羣人變成羊羣,那麼領頭羊的意見就格外有力,出現不服管教的個性者,這個羣體的“主流”自然會“關照”這個特殊的個體,然而,什麼是主流?這個羣體裏的主流去到另外的羣體裏,一定不是異類嗎?

可惜我們一直呼籲大家有包容之心,這往往是對羣體說的話,而個體對於外界的聲音,吸收起來總是因人而異,或許包容對於狹隘的人來說,就是反了他的人性呢。

人與人的悲歡從不能真正相通,就像電影裏,陳念他們在操場上百日宣誓,同樣正值韶華的小北只能在賭場和人打架;胡小蝶跳樓前陳念他們作爲沉默者也未能伸出援手,陳念被霸凌別人也不能感同身受,所以她那麼孤獨;甚至連令人反感(原諒我無法中性的評價)的魏萊都有自己的畏懼和苦痛。

這部電影反映出太多問題,國家也頒佈了相應的法律條文,看各個學校大張旗鼓,也是下決心要保護學生,可惜,校園霸凌是針對個體的,是素日安靜潛在的鬼,不是與學校和社會硬剛的組織。

不是每個施暴者在接受普法教育後就能在內心設置底線,不是每個老師都有水準處理這種複雜的問題,不是每個受害者都知道如何處理好麻煩,甚至……

可惜的是,我們看到這樣的問題,但一茬茬新的人,他們還是會輪迴同樣的問題,真正遏制是不可能的,解決辦法往往效果也不樂觀,還是會有孩子面對校園霸凌。我們能做什麼呢?

是有進步的,畢竟現在睜開眼了不是嗎。

哎,不是每個人都能遇到一個小北,那些忍到最後豁出去的人在沉默中爆發,也或許有人另闢蹊徑“練就”了討好型人格,有的人銘記痛苦,有的人選擇忘卻。

然而,真實不虛的過程騙不了人,於是肩負“自由”稀裏糊塗的走過了人生性格塑造過程中,一個關鍵的岔路口。

  《少年的你》觀後感8

我忍不住把劇透看了,我媽跟我說這部片子像東野圭吾的《白夜行》,我好像想明白了。着實形像,但神不完全像。同樣是兩個都受過創傷的人,一個在光明的邊緣掙扎,一個在黑暗裏遊走,互相扶持。但是東野圭吾的力道比電影狠多了,角色的細節有很大的不同,而且涉及的題材不僅僅停留在校園暴力,更加廣泛,涉及的歷史也更有深度,例如日本經濟泡沫時期整個社會的縮影,把人性解剖得更加赤裸裸,冷漠和無情。

而電影添加了很多必要的流量元素,例如感情線,電影放了很多美好的東西進去,希望是一根絲但也是存在的,而《白夜行》在三分之一內容之後就沒有希望存在了,是不斷蔓延和加深的墮落。總之:我想在大熒幕前看看。

  《少年的你》觀後感9

周冬雨太靈了,各種情緒的表達遊刃有餘,比七月與安生更上了一層,在我這裏以後她就是質量保證。小北哥太苦又太溫暖了,他的出現給陳念帶來了光,兩個人的共生關係讓人不禁感嘆,他們是少年呀。關於影片的主題——校園霸凌。

曾經的我是參與者,在當時看來只是“隨大流”不和他做朋友。我很抱歉當時不懂換位思考,同時也很難過當時沒有人說那種做法的錯誤的,家長、老師、同學,所有人都覺得這種做法是正常的,別人怎麼願意和其他同學交朋友,就不願意和他,肯定是他自己的原因。現在再看,當時我們的做法肯定給他帶來了不可磨滅的傷害,對不起,真的對不起。

大人應該及時引導孩子,讓他們從小學會換位思考,讓他們意識到一些“隨大流”的“玩笑”、行爲是校園霸凌,是會給別人帶來傷害的行爲。

  《少年的你》觀後感10

好多年前看了玖月晞的原著,當時就被小北保護陳唸的力量折服了,無法想象兩個都是未成年的孩子,居然能爲對方抵抗這個世界的暴力到這種程度。看完四字弟弟的演技,再一次在電影院爆哭。讓我印象最深刻的兩句臺詞是“我喜歡一個人,就想給她最好的結局”,“從來沒有一節課教我們如何變成大人”。

每個人都說高考完你就是大人了,可是到底該怎麼去做大人,在我們每個人都還沒準備好的時候,你就已經是大人了。每個人都應該抵制校園欺凌,因爲這種創傷一旦在心裏留下,以後想起青春,就都是灰色的。不是每個人都是陳念,不是每個人都可以擁有小北。做一個善良的人吧!

  《少年的你》觀後感11

“你去保護世界,我來保護你。”因爲你就是我的全世界。你站在陽光下,我站在陰處,“你往前走,我一定在你身後”未來隨魏萊的死一同遠去,但我與你的未來還在一起,一直都不需要太多言語。格外冷靜因爲揹負太多,無法冷靜因爲愛的太深,衆人歡笑,唯我獨沉,喧囂變得靜默,望一切平靜,都遠離於我。我可不惜生命去愛你,因我年少,但因我年少,我無法把最好的愛給你,望你原諒。

“我喜歡一個人,我想給她好結局”願我們再相見,無言而涕,含淚而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