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觀後感 > 電影《破風》觀後感

電影《破風》觀後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75W 次

導語:《破風》中能看到很多超越人體極限的賽車場面,還有很多城市的美景,沒有一個畫面不被吸引。下面是本站小編收集整理的優秀觀後感,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電影《破風》觀後感

  破風電影觀後感【1】

並不矛盾,討厭是因爲工作的原因,一直關注這部電影的宣傳,物料出了一大堆,我都懷疑宣傳方是把胎兒扔了把胎盤養大了。幾款預告片都在告訴觀衆,這是一部搞基賣腐、三角狗血爛俗片,就連海報也做成黨衛軍一樣的升國旗樣式,說到這裏不得不佩服原來小四的審美也是有下線的。

作爲一部體育勵志題材電影,林超賢等主創已經做到相當專業。就題材本身而言,國內甚至世界範圍內都鮮有人嘗試,因爲自行車之於電影更多是充當浪漫工具的。大多數小清新青春片中有意無意會用一輛單車烘托男女之間青澀的情誼,男在前女在後,你顛溼我來我摟硬……

之所以猛誇這是我今年最滿意的電影,從視聽語言到敘事節奏以及演員演技上,都無可挑剔的完美闡釋了什麼叫專業。

林超賢本身就是一個自行車運動愛好者,刨除自行車贊助商的商業考量外,此片必然承載着導演個人的情懷錶達。前三十分鐘用幾場酣暢淋漓的三級賽事讓每個觀衆都能清晰的理解了什麼叫“破風”,而且同時交代了人物關係和性格。你認可了仇銘(彭于晏飾)是一個放蕩不羈,好勝心極強,典型的激進型選手。因此我們在比賽中總能看到他不顧一切的或自己或協助隊友取得好成績,而不是爛俗片中符號化的低幼化的“中二少年”。

關於彭于晏這位演員,我給他的評價是:有顏值但同時踏實肯拼,如果吐槽他臉是假的,那他那身肌肉絕對是從汗水中榨取出來的。林超賢的導演功力同樣體現在將彭于晏逼成了一位專業演員,《激戰》已然逼成了拳擊手,而此片硬是把彭于晏訓練成專業賽車手,完成了從小鮮肉向硬漢的轉變。不服請看片中那黑白分明、溝壑縱橫的肱二頭肌,國內藝人能爲一個角色付出這麼多的已然不多見,何況是一個本就可以靠臉吃飯的當紅小生。

據爆料,本片跨越歐亞大陸,從繁華都市到酷熱沙漠再到高海拔山區,一方面確實是出於劇情推進的考量,另一方面也真是讓觀衆達到了賞心悅目,分分鐘想截個屏當桌面。能夠這樣不惜成本的選擇場景,可見主創們的誠意。同時也證明這是一部只有進電影院才能達到完美體驗的影片。

有媒體吐槽本片文戲太弱,真想讓他體驗一次“媽媽再打我一次”。姑且不說是否能分辨出來哪是文戲哪是動作戲,單純撇出一部動作片的文戲加以批評本就是可笑的。仇銘與邱田在陡峭的室內賽場裏駕馭着單車靜止不倒,兩人交談人生、愛情與夢想,真是比那些靠摔杯子扯頭髮的撕逼青春片好一萬倍。明明兩人就是情敵,卻並不像以往的影片處理三角戀時那麼偷工減料,讓單車不倒是兩人互相不服的性格外化,大遠景交代是跟觀衆分享了這倆人的祕密,這樣的文戲不好?

邱田(竇驍飾)性格內斂悶騷,在追女孩這點上尤爲突出。爲了開導失戀的黃詩瑤,當然肯定也是想趁機而入,明明自己恐高卻要咬着牙帶着女神去蹦極。跨谷大橋上兩人妙趣橫生的對話逗笑了所有觀衆,最後那一躍完成了兩人關係的推進,同時給主人公仇銘的情感戲增加了矛盾點,兄弟與愛人如何抉擇,都溶於這樣一場戲謔又不失感人的文戲中,你跟我說文戲不好?

當年大師研究課上,專業老師告訴我爛片就是“情不夠歌來湊”。還好本片從頭到尾沒有一首歌曲,全部是原創的配樂,而且能保證配樂旋律動聽勁爆的同時不搶戲。究其原因,應該是每首配樂都是爲這部電影量身定做的,你不熟悉所以不會注意,從而認真的看戲。最近聽說要出一首林俊杰演唱的影片MV,不要被騙了,影片裏並沒有這首歌,而且這歌水平跟歌手顏值成正比,難聽到我寧願來個大姨夫。

一部動作片的定義是以強烈緊張的驚險動作和視聽張力爲核心的影片類型,所以本片最大的看點仍是刺激緊張的動作場面。周圍坐的都是奧運冠軍,多緊張賽事沒看過,但看完真有一位體操冠軍說,中間有幾場比賽讓他看得他都快喊出來了。這就是觀衆真實的反饋。而理智來看本片在動作設計上的突破,不僅將時速也就50公里的自行車拍出來“速度與激情”的體驗,而且以精心設計的遞進賽事讓觀衆更有代入感,每場比賽的結局都可謂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以平常的觀影經驗,難道主角不應該光芒四射、毫不畏懼、一路過關斬將怒爭第一嗎,恰恰不是。片名叫《破風》,本就是講破風手如何協助主將衝刺的主題,因此作爲主角的仇銘其實從頭到尾沒拿幾次冠軍,甚至連本片最後一場比賽衝刺時都拱手讓人,完成了一個“壞小子”到“成熟賽車手”的救贖,這也是最後他能圓夢見到偶像世界冠軍而毫無違和感的原因。

最近有朋友煞有介事的截圖給我看,說這片差評如潮。而仔細看這些差評,要麼是因爲工作必須看而錯過了演唱會,要麼就是黑彭于晏大假臉,再不就是說影片時長過長,一箇中肯客觀的評價都沒有。不過最該吐槽的是芳草地盧米埃影城的放映設備,不僅音響多次爆音,銀幕上邊緣都是彎的,明明是一部攝影如此講究聲效層次明晰的影片,卻遭天譴一樣選在了這裏點映。

當然,本片的體量應該票房2億,但由於8月初一衆爛片齊頭並進,這將是一部被浪費的電影。江志強說到一點很關鍵,當觀衆去電影院看了一部爛片後,出來不會想再去看另一部電影,而如果剛看完一部好片後,會不由自主的再去影院櫃檯看還有什麼片要看。這一點在8月初會尤爲突出,《破風》沒那個實力比拼進口片,但確實比同檔期甚至今年的國產類型片都高出好幾個檔次。

不是水軍,不是宣傳,就是惋惜。

  破風電影觀後感【2】

從2014年的10月接觸到《破風》這個項目,到2015年8月7日在影院觀看完《破風》這部電影。心裡的感慨很多。豆瓣的影評是一條條看完的,作為一個參與了紀錄片、製作特輯、預告片、短視頻製作的工作人員,我有些話想說。

  (一)體育電影

某“影評人”:能把體育片拍得這麼難看,也是怪不容易的”。

我想說:

華語電影中,有關體育的電影真的很少。記得當初魏德勝監製《KANO》的時候,就說過棒球這個運動應該怎麼拍啊。一個球打來打去,怎樣才能拍出比賽中精彩的感覺?

《破風》也是一樣。當我看到幕後花絮攝影師幾個月來拍攝的素材,真的是驚到了。面對如此龐雜的素材,該如何處理?對於製作特輯而言,《破風》的難度不在於素材量多少,而是大量相似的踩車鏡頭。好在曾經見過《一代宗師》的幕後素材,看到《破風》還能有個心理緩衝。(當然《一代宗師》最大的難處不是鏡頭的重複性,而是素材量太多)說實話,《破風》的素材,已經比這幾年我曾參與製作過的動作電影、愛情小品、警匪槍戰等等類型的素材處理難度大多了。製作特輯已是如此,導演面對一堆輪子、風景、演員特寫,素材量又多得多,他該怎麼剪才能令到比賽的節奏可以緊張刺激,激起觀眾心中的熱血沸騰?心裡曾默默為導演點蠟。。

但是從影院觀眾的反應,以及個人的觀感,我覺得林超賢導演對比賽場面的駕馭是成功的,是得到大部分觀眾極大認可的。

所以對於個別“影評人”所說的“能把體育片拍得這麼難看,也是怪不容易的”。我十二萬分的不以為然!

相反的,林超賢導演勇敢的接受體育片的挑戰,並且比賽場面處理的緊張刺激,我要說:林導,一個大寫的帥!

  (二)解說詞

有人說:大量的解說詞影響視聽觀感。

我想說:

其實我自己是一個運動白癡,對於單車賽事的理解,在接觸《破風》前,只停留在好像有個叫環法的賽事要騎好多天。

是《破風》清晰的讓我知道,單車賽事除了公路賽、山路賽,原來還有場地賽、二人接力的麥迪遜賽。車隊裡原來不是一堆人看誰能先衝線就行,而是有衝線手和破風手,破風手要替衝線手排除風阻,犧牲自己讓衝線手奪冠。而也正正是因為大量的解說詞,我才明白這羣車手一會兒排成一字,一會兒轉圈騎,是在幹什麼。而且在我有限的看環法的直播裡,解說員的聲音也基本是沒停過的。所以,我個人而言,覺得大量的解說詞是合理、可接受的。而覺得解說詞嘈雜的朋友,我猜想應該是本身對單車比賽有一定的瞭解,才會有嘈雜的感受。

  (三)勵志

有人說:“王珞丹摔傷還能得第二,勵志得超自然”

這位朋友,放學你別走。。這個事件看起來很神奇,但是運動精神真的是不能小覷的,因為這個情節是完全取材於真實事件的,詳情請看大屏幕(以下摘自維基百科):

2010年11月16日,黃蘊瑤代表中國香港參加2010年亞洲運動會,與隊友刁小娟一同出戰女子記分賽決賽[1]。決賽全程鬥80個圈,初段雖然曾經發生小型意外,但是車手未見大礙。至第39圈,韓國車手在彎位突然失控墮地,撞倒位居次位的.黃蘊瑤;而尾隨的刁小娟等三位車手則閃避不及,連人帶車輾過黃蘊瑤的身體。事件導致5名車手受傷。黃蘊瑤在右邊肋骨骨裂及爆肺的情況下,忍痛再換上後備單車追回比賽車羣,並且負傷踏完餘下40圈的賽事;在最後階段,黃蘊瑤更發力突圍於最後2個衝分圈搶得5分升上次席,爲香港贏得一面銀牌[4]。其後的頒獎典禮上,黃蘊瑤需要坐上輪椅,並且以紙板及膠布暫時承託肋骨,才能夠緩慢地踏上頒獎臺領獎。賽後她的心情仍然相當激動,一度哭成淚人;她解釋因爲下屆的奧運及亞運將會取消記分賽,連世界盃賽事也會陸續地取消這個項目,所以這比賽對她尤其重要。更說:“哭不是因爲痛,是因爲能夠完成自己的夢想而激動。” [4]

黃蘊瑤賽後被送往醫院治療,檢查報告顯示,她出現右側氣胸,伴右肺輕度挫裂傷,右側第六前肋局部骨皮質斷裂。醫生建議她休息二週,但她仍堅持復出完成往後的比賽[4]。她在11月23日舉行的女子公路個人賽繼續忍痛負傷上陣,最終得第15名[5];但卻令其右邊第七節肋骨亦告骨裂[6]。

事後,時任行政長官曾蔭權和民政事務局局長曾德成特別慰問受傷的黃蘊瑤和刁小娟。曾蔭權更表示,黃蘊瑤不屈不撓、堅毅不拔的體育精神值得尊敬與學習;曾德成則讚揚黃蘊瑤發揮高度體育精神,令大家欽佩。[7]數日後,曾德成在其網上專欄發表撰文說:“黃蘊瑤賽後滿面淚水、勉力舉起鮮花和獎牌的照片,肯定成爲香港健兒拼搏史的重要標誌之一”[8]。

11月27日亞運閉幕,黃蘊瑤在網易亞運頻道網站舉辦的“千萬網友票選亞洲英雄”選舉[9]中,以102,346票力壓林丹及福原愛等運動明星,榮膺“亞洲英雄”的稱號。同日晚上,她又被安排在亞運閉幕式上擔當香港代表隊的持旗手[6]。

黃蘊瑤於2010年香港傑出運動員選舉獲得“香港最具體育精神運動員”獎項[10]

  (四)愛情戲和王珞丹

關於大家所詬病的愛情戲份,也是我覺得《破風》真正薄弱的地方,不得不說,有些打散了整部電影的節奏。據我所知,劇本本身的愛情戲份是要更豐富一些的,攝影的女記者也並不是莫名其妙出現兩個鏡頭就算了的。然而我猜想導演是希望保證賽事的完整性,才沒有再展開愛情線的,畢竟現在兩個小時的電影時長,就已經有人埋怨電影怎麼可以這麼長。再展開兩條感情線,那位觀眾該哭了。

而我個人覺得,愛情戲部分欠妥當的處理,並不是因為王珞丹的表演。導演想交代的內容,她的表演已經全都表現出來了,交代上也許不出彩,但是是合格的,雖然我也覺得好像有點缺乏CP感。

其實我想導演還是有點貪心了,直接將感情線刪掉感覺是不影響劇情的。不過,拍電影不是那麼容易的啦!作為導演,你要找投資,《破風》之所以真的是醞釀十年才能拍出來,除了器材的進步,找到贊助、巨大的投資也是至關重要的!一輛單車就至少一兩萬了,二百輛單車。。。還有衣服、頭盔等等。。呵呵。所以你要說服投資人拿到錢纔可以呀。如果說這故事就是刺激男人腎上腺素的,那投資人是不是要考慮沒有女性觀眾的支持真的能收回本嗎?所以愛情線,我認為是出於市場訴求、商業考量,所以才一定要保留的。

而且,刪掉王珞丹的戲份的話,勢必會影響到室內場地賽的介紹。不得不說,臺灣有養眼的山路賽,內地有外灘、沙漠的公路賽,而作為一個香港導演,香港單車館你說不要了。。。我聽著都心疼。。

當然,作為導演,不能像我這樣婦人之仁。所以擅長拍男人戲的林導,也許真的需要好好思考下如何處理他每一部電影中的感情戲份。唯一覺得林導處理的感情戲沒有拖後腿的就是《激戰》中張家輝和小女孩的部分。

  破風電影觀後感【3】

講《破風》,應該從它的類型講起。正如體育競賽與人類文明一樣悠久,體育題材的作品也始終伴隨着中外電影的發展歷史。

對於好萊塢,我們可以隨口列舉出一系列表現不同體育運動的經典電影:《洛奇》六部曲《棒球男孩》《追夢赤子心》《光榮之路》《一球成名》《憤怒的公牛》《奔騰年代》《卡特教練》《百萬寶貝》乃至近年的奧斯卡熱門《弱點》《鬥士》《點球成金》《極速風流》等等,幾乎每年都在出新,不勝枚舉。或取材於真實人物,或改編自虛構小說,或脫胎於編劇想象,均能通過對主角迎難而上、愈挫愈勇、突破自我的過程描寫,來展現拼搏進取的勵志主題和體育精神。

國內第一部關於體育運動的電影是1928年的《一腳踢出去》,由第一代導演張石川和左翼作家洪深執導,還涉及到踢假球的故事情節。而後在每個時期我們都有名噪一時的體育片,30年代孫瑜執導、黎莉莉主演的黑白默片《體育皇后》點燃羣衆抗日怒火,50年代謝晉執導的新中國第一部彩色體育故事片《女籃五號》及60年代左右的《冰上姐妹》《碧空銀花》《小足球隊》《女跳水隊員》《大李小李和老李》、80年代的《沙鷗》、新千年後的《女足9號》《許海峯的槍》等等,都反映出國家發展體育運動、弘揚民族自豪的決策。

由此能看出的一點區別是,儘管體育比賽無疑都會與愛國精神聯繫到一起,但新中國的體育電影往往有更明顯的“獻禮”性質。2008年北京奧運會前後這一特點更加突出,以《一個人的奧林匹克》爲代表,涌現了一大堆致敬奧運精神的影片。

我們太缺少關照當代體育運動的商業片了,無論是跟歐美還是跟鄰國日韓比。縱然近些年也有《少林足球》《大灌籃》《霍元甲》《頭文字D》,但體育比賽在片中更多被看作時髦的動作元素;《神奇》《再見巨人》等,評價又低到慘不忍睹。所以完全可以說,林超賢開墾了國內嚴肅運動題材商業片的土壤,連續兩部作品《激戰》和《破風》在藝術性和觀賞性上都令人欣喜。當然隨着中國越來越成爲世界首屈一指的體育大國,諸如陳可辛的最新傳記片《李娜》等也將成爲備受矚目的對象。

爲什麼大家都不愛拍體育片?明明它類型定位明確,故事跌宕起伏,天然具備可以賣座的動作、情感元素,還飽含流行需求“社會正能量”。

但是在國內,以當代商業片的平均工業水準,拍好一部體育題材的電影,可能比其他愛情片、喜劇片要勞神費力得多,更關鍵的是對這一領域的市場試水不足,投資人、電影人普遍怯於冒險,與奧運之後全民關注體育的熱情不符。

比如可以看看林超賢拍攝《破風》的一組公開數據:《破風》劇組工作人員達200至400人,動用400多臺單車,出動17臺攝影機,橫跨10個城市取景,主創騎行117900公里(約繞赤道三圈),磨損200多雙手套、300多套單車服、150多雙運動鞋,消耗2000多條毛巾、12000瓶飲料,光是腿毛就刮掉了1斤,受傷幾十人。

而爲了備戰拍攝,彭于晏接受了4個月的專業車手訓練,每天11小時,內容涵蓋體能、平衡、技巧等等,幾位主演也都每天騎行訓練120公里以上,須親自挑戰片中的場地賽、公路賽、接力賽等多場比賽。林家樂進組第一場戲就摔斷鎖骨,被救護車拉走。難怪林超賢落得個“魔鬼導演”稱號。

爲什麼要這麼拼,不是有特技嗎?彭于晏說,你是不是真的騎過幾十公里,爬坡時的喘法都不一樣,專業車手一眼就能看出來。真實訓練一方面是爲揣摩表演,另一方面也是爲保護演員自身的安全。要知道,無論你做多少保護措施,一羣車手真的騎起來,你跟前面的車只差半個輪子遠,看不到路面,想停都停不下來。

作爲導演,林超賢追求真實與刺激並重的方式是在《破風》裏頻繁使用大量航拍鏡頭、車載魚眼鏡頭、特寫鏡頭,然後把這些如同實況轉播般的、對比衝突強烈的鏡頭剪輯到一起,有點像演員們“表演”出來的紀錄片。片中涉及多場比賽,林超賢數次只擷取最扣人心絃的賽點,以最優性價比刺激着觀衆的腎上腺素,大氣的配樂也很能爲煽動力加分。很多看過點映場的觀衆都總結出這麼一些關鍵詞:青春,激情,熱血,燃,掌心直冒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