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觀後感 > 《少年派奇幻漂流記》優秀觀後感大綱

《少年派奇幻漂流記》優秀觀後感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44W 次

引言:看過不少精彩的電影,總有想寫影評的衝動,奈何第二天卻早無興趣,這部電影不同,李安導演的經典之作,第一次讓我輾轉反側失眠思索的電影,注:“本片中文原名爲: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影評這東西,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我們只是通過相同的載體來理解不同的影片,也是每一部電影導演的高明所在,我一直認爲,有深度,有選擇的電影,更是自我檢驗的有效力量。

《少年派奇幻漂流記》優秀觀後感

熱點話題: 視覺效果

本部影片在放映之後,很多新聞媒體拿它與阿凡達做比較。個人認爲前者,科幻,戰爭,正義勝利,酣暢淋漓,符合觀衆口味,地地道道的好萊塢商業大片,像是一桌子好菜,讓觀衆一飽眼福。而後者漂流記,雖說視覺效果個人覺得如前者,但我覺得它更像是一罈醇厚的老酒,劇情本身值得回味,有嚼頭。在看完電影以後惡補了不少資料,在《李安談少年派奇幻漂流》 中,按照李安導演本人所說,採用3D效果是現學的,因爲想要在短暫的電影中細膩的表現出“派”的心裏活動屬實困難,而李安導演本人也說,劇本本身也是檢驗一個導演講故事力量的標準。而精彩之處在於,拍攝電影前期,本劇本被譽爲“最不可能被3D化的劇本”,李安導演卻做到了,並且將藝術院線片與商業3D大片很好的結合,按照他自己的意思,他也是在探索,摸着石頭過河。其實,一部影片的深度取決與觀影人的深度,自身能挖掘多少完全取決與自己。

昨天輾轉反側,在思索電影本身,坦白講,我與大多數觀衆相同,在看前片段我只是簡單的認爲他是3D版《荒島餘生》 的另一種延伸,而這部影片本身看起來要比前者主角中在荒島中只有排球來說要好的多,因爲派還有隻老虎。

但影片精彩在於後半段對於故事的敘述,李安導演的精明之處,他並不像傳統劇情懸疑片那樣,讓你頓悟,感嘆影片的精彩。影片中的派,在後半段只是不緊不慢的講了第二個故事,讓人不由自主“警覺”,思索,明白了影片有不同的含義,讓人回味無窮,嚼頭十足啊。不同的是,傳統懸疑片前面的鋪墊顯的那麼“搪塞”那麼“耐人尋味”,潛意識中會告訴我,結局會讓你明白一切,而本片在警覺之前,不覺得有任何不流暢,任何搪塞,任何矛盾。打個比方傳統懸疑片好比判卷老師,錯,就是錯,對,就是對,讓你頓悟。而李安導演訴說的故事更像是一個年邁的老者,指引你,讓你自己咂摸。

精簡的來說:本片的就是一個印度少年遭遇了海難生還的故事。

簡單的說:本片就是一個印度少年遭遇了海南與一隻老虎歷經磨難並且還生的故事。

我來說:本片是一個印度少年遭遇了海南還生的故事,但它包涵了神性,宗教,信仰,人性,理性與感性衝突及思考,其實本人覺得更重要的是——自我檢索。

理性與感性的矛盾,衝擊自身心靈,“自查吧,觀影人”

相信多數觀衆會跟我一樣,影片前期除了3D效果以及求生外,其他更是索然無謂,其實影片的亮點在於日方調查員問派時,派講的第二個故事,他把猩猩比喻爲媽媽,把斑馬比喻爲修道士,土狗(是土狗還是土狼?)比喻爲廚師,將老虎比喻爲自身。

在說衝擊之前,我想引用米胖大哥的一句話,“有多少種角度”?

同樣,本片角度甚多,可以從理性與感性思考,也可以用宗教思考,取決與觀影人本身,奈何我只能看到三種角度。

理性考慮,相對於第一個無法讓人接受的荒謬故事而言,第二個故事更讓日方工作人員勉強相信。

斑馬比喻爲修道士,個人認爲修道士 是那麼善良,那麼和平主義,同樣,在救援船中,它也是最不具有攻擊性的食草動物,從理性的社會性考慮,當然,也可以說是狼性,善良和平主義的修道士先回死,食草不具有攻擊性的斑馬也會首先被淘汰。

把母親爲猩猩,很矛盾的角色,具有一定攻擊性,但本性是善良的,倘若不是土狼的肆意發威,猩猩是否會犧牲?

倘若猩猩不善良,怎麼會被土狼活活咬死?至於寓意,仁者見仁,這個角色太殘忍,我不想說。

在說土狼把,肆意妄爲,可是從狼性本身考慮,土狼本身沒有任何錯誤,爲了生存,它只能選擇攻擊船上的其他動物。但沒有土狼的肆意妄爲,不會有斑馬與猩猩的慘死,更不會……

更不會把引領出來,其實park是比較矛盾的角色,它即是少年派內心的延伸,也是劇本本身需要,在少年派決定與土狼魚死網破之時,就那麼巧的出來了,就那麼巧的殺死了土狼,倘若不是有後面的解釋,我無法詮釋這麼巧的巧。但同時,從狼性角度出發,勝者爲王,倘若不是劇本需要,park將是最後死在船上的生物,但也正式park讓派沒有絕望,奇蹟般的生還,我不知是否可以理解李安導演本身或者是劇本作者本人的情感出發,但爲什麼又會讓斑馬與猩猩慘死,耐人尋味。

宗教考慮,其實我並不反對這樣的一種觀念,這部影片本身有些反宗教,或者說是無神論者本身的.一種延伸。

考慮1: 宗教傾向最明顯的修道士/斑馬先犧牲,有愛的猩猩後死,肆意妄爲的土狼再死,而park殺死了土狼,在影片本身,老虎用另一種角度看也可以說是派內心的一種延伸,我是否可以這麼考慮,人內心的狂吼與堅持可以戰勝一切,包括所謂的宗教信仰。

考慮2:相信科學的新印度人,派的父親,也可以認爲是導演自身的一種延伸,他尊重所有宗教,但卻理性的相信科學,在禮拜時他告誡自己的兩個兒子:“看,多麼壯觀啊,不過可千萬別被這些東西迷惑了自己。(臺詞大義)或是在勸說派同時信仰三個宗教相當於什麼都不信,影片充分的訴說了派父親的理性,科學,但正是因爲他的社會性,理性,科學性,想要更好的生活,選擇了溫哥華,纔會有慘劇,我無法言語這樣的理解,是劇情本身需要,還是給觀影人自身的一種選擇,矛盾。倘若沒有派父親給兩個兒子上的一堂課,派很有可能會殘疾,很有可能不在那麼堅定自由勇敢,更不會相信從park眼睛中看到了靈魂,抹掉了對信仰本身僅存的力量。

矛盾點:不可否認,無論park本身是少年派的內心延伸,還是他就是park,從理性故事角度考慮,倘若 park是派本身的內心延伸,那麼往往證明了派的內心堅定,而派內心堅定是他始終在相信是神在指引着他,而神是從感性角度出發的信仰,豈不矛盾?

然而從感性的故事角度,派始終信仰着神,哪怕在暴風雨來臨,他也讓唯一夥伴park看神的指引,然而park卻很害怕,派卻在責怪神,迴歸理性,又一矛盾!

感性角度:提到感性,不得不提到一個角色,就是小說作家,我始終堅定不移的信者,小說作家本身是導演李安的延伸,我認爲李安導演更傾向於感性化,在老年派問到作家更傾向於哪個角色的時候,作家選擇了前者感性,或者說是李安導演本身對所有觀影人的一種美好願望?

感性化自然不用多說, 第一個故事有很好的詮釋,一個少年相信神的指引,成功馴服了老虎,並且大難不死,在食人島也生還,最終得就,故事驚險,但結局圓滿,這也是大家樂意看到的,也是影片表面的本身所表達的。如果不是爲了感性化的描述派對神的信仰,本片的感性,相信李安導演不會採用3D技術,因爲劇本本身的內心活動實屬難以表達。

結束語:第一次寫影評,自己都覺得寫的繁瑣,饒舌,頭暈,但影片本身很棒,第二個故事真正的用處在於思索,思考影片之前的情節,思索人形,社會性,宗教,信仰,狼性,總之,影片,贊而又贊,像前言一樣,《少年派奇幻漂流》是一壺醇厚的老酒,也很有嚼頭。至於選擇,神性,理性,或是感性,取決與觀影人本身,更取決於你傾向哪類的人,影片本身不僅使人思考,更讓人自查,經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