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觀後感 > 電影《澄沙之味》的觀後感大綱

電影《澄沙之味》的觀後感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2W 次

週末一個人的時候,特別喜歡看電影打發時光。我喜歡看流淌人性光輝和溫暖的電影,也喜歡看一些色彩和光影都比較有衝擊力的畫面。《澄沙之味》這部電影能夠打動我的就是裏面的人情味和自然風光,它以銅鑼燒爲借物,而引發出了一段有關人間冷暖的故事,其間不僅涉及到人性關懷,還有社會認同以及生命意義。

電影《澄沙之味》的觀後感

影片講述了三個主要人物德江、千太郎、若菜在人生的不同階段所面臨的問題。年邁的麻X病患者德江,自小就被隔離治療而與社會脫節,卻萬分渴望與人交往;千太郎年輕時在居酒屋工作,與人爭執,致人重傷,而有過一段牢獄經歷,並因此欠下鉅額負債,不得已在銅鑼燒做起了代理店長,這些經歷使得他憂鬱的眼神裏,藏着一段不爲人知的往事;初中生若菜,是單親家庭,因爲經濟原因而選擇輟學。三個人因爲銅鑼燒而走到了一起,機緣巧合而共同度過了一段對生活有着啓迪意義的經歷。德江是一個對甜品製作有着深厚積累的老人,她認爲紅豆沙是銅鑼燒的靈魂所在,而這一點不曾被千太郎重視過,作爲一個討厭吃甜食的人,眼下的工作只是他不得已的選擇罷了。影片藉助紅豆沙的製作過程來展現德江的生活態度,對生命的尊重,對年輕的嚮往,對快樂生活本質的追求,這一切都在潛移默化的影響着千太郎,讓他學到了對生活的耐心和熱愛。雖然知道社會對麻X病固有的偏見,卻一直堅持留用德江在店中工作,默默承受老闆娘給予的壓力,店裏的生意由好變壞,這一切德江看在眼裏,卻彼此都不言明,人性的溫暖就這樣悄悄瀰漫開來。

我覺得感人的情節還是故事中途,若菜去書店查找了麻X病的資料。那本書裏記錄了很多麻X病人的影像,她在書的最後一頁上見到一句話:“我們也想生活在明媚的世間”,因此使得她拋開了對麻X病的偏見,還帶領店長一起走進德江太太孤獨終老的療養院全生園。

故事的最後,德江太太因爲肺炎去世了。她給店長和小姑娘留了一卷錄音帶,講述了因爲她在店長身上看到了,同她曾經一樣的仿若被困籠中不得自由的眼神,所以才鬼使神差地去了店裏,還提到了她那沒有運氣出生的孩子,如果出生的話,應該是店長這個年紀了。“我們的出生,是爲了去親眼見識這個世界,去傾聽這個世界。所以啊,就算沒有成爲什麼,在我們身上,都有活下去的意義喲。”她的話語滿溢着對生活的敬意和對人性的信任,彷彿我們每個人都是這世間盛開的花,都應該認真地開花,認真地接受雨露、陽光、微風,認真地衰敗,正如那些銅鑼燒也成爲了生活中最踏實的存在,它不僅解決着一些人的生計,也慰藉着一些人的心靈,在煙火人間遍佈苦澀的生活裏,那一口甜香軟糯的味道,或許是給予經受人情冷暖的生命的最好救贖。

《澄沙之味》安寧而靜謐,這部電影是一部以美食爲主線的電影,但是它不僅僅述說美食,說的更多還是精神層面的一些東西。德江對櫻花的喜愛,對紅豆生命經歷的闡述,以及她出於本能的仰首微笑,對着搖曳的櫻樹枝輕輕招手,這一切都透露着一個老人對美的嚮往和生活的熱愛。同時,影片在人物年齡的設置上,選擇了老年(德江),中年(千太郎)和少年(若菜)三個階段,由幼而老,是自然的循序,或許是對生命歷程的某種暗示;此外,影片在時間上按照季節的循回拍攝,春、夏、秋,對應着人物的年齡,由始至終,從繁花似錦走到秋葉飄飄,以自然的轉變照應人生的四季,或許這不是刻意的安排,然看來卻處處引發對生命意義的感悟。

喜歡《澄沙之味》透視出來的美好,這一切都來源於德江對生活的熱愛,對大自然的尊崇,感動於她在熬製紅豆沙的過程當中,對紅豆百般關愛的細緻,猶如對人的關愛。感慨於她說的話:“我在煮紅豆餡的時候,會仔細地傾聽紅豆的.低語,就是想象着紅豆經歷的雨天、晴天,又是怎樣的風將紅豆帶到了這裏呢?我會一一聽它們訴說旅途中的故事,是的,仔細聆聽,就能聽見紅豆開始散發靈魂的香味,靜靜地,靜靜地,紅豆在水中浸泡的過程就像兩個年輕人在相親,在相互熟悉對方,我溫柔地傾聽紅豆在鍋裏咕咕叫的聲音,彷彿對待自己的孩子那般寵愛和呵護。因爲我相信世上存在着的東西,都能說話,側耳傾聽的話,連照射的陽光,刮過的風都會和你說話呢。也許正是因爲這樣,每當傍晚的時候,風呼嘯而過,捲起冬樹的葉子築起一道圍牆,我都會覺得它好像是在說:去跟店長打聲招呼吧!”特別令我驚訝的是,透過畫面,簌簌的風聲、滴答滴答的雨聲、沙沙的樹葉聲,這些聲音讓紅豆擁有着飽滿的生命,她熬製紅豆沙,將所有的美好和期望都融入進那些溫暖而美好的東西中去,經過十個多小時的熬製,紅豆沙出爐,中年男人用這個豆沙餡做了一個銅鑼燒,感動地露出笑容說:“終於做出了自己也可以吃的銅鑼燒了”,彷彿我也聞到了紅豆沙的香味。

在《澄沙之味》這部電影中,從表面看上體現了日本人的工匠精神,似乎將所有東西都做到了極致,包括食物。導演河瀨直美將曾經被強制隔離的麻X病患者和曾經入獄服刑的喪母男子放在一起,德江太太覺得店長繼承了自己的悲傷和絕望,通過熬製紅豆,她想讓店長將自己的生命延續下去。所以,影片用了櫻花墜落的殘忍來隱喻強韌而美好的生命。年復一年,它們盛開又凋零,只要凝視着它們,就可以看見它們強勁的生命力,就像每一個不完整的生命。在櫻花盛開的接到,他們融入彼此的生命,分享着彼此的祕密,相互撐持,將社會的殘酷,生命的堅毅描述的淋漓盡致;關於最後的死亡,河瀨直美並沒有用很直觀的鏡頭去表示,而是用樹木的生長,德江婆婆的“全生園”院子裏種了很多不同的數目,因爲這裏的園民去世之後不能下葬,只能種一棵樹,因此院子裏的每一棵樹,都代表了一個死者,代表了一段消失的記憶。死者生存的印記用樹的生長來代替,將生命的形式用繁盛的數目來表示,打破了生命的有限性,將人和自然緊密的接連在一起。當德江望着櫻花的時候,我似乎感受到了花朵的香味和暖風吹過身體的顫動,構出一則生命流轉不息的美麗故事,總能讓我在其間找到一種溫潤的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