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觀後感 > 觀看紀錄片鏡子觀後感

觀看紀錄片鏡子觀後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19W 次

《鏡子》是一味中藥,給人們提供鏡鑑、給生命提供力量,讓社會更加和諧,這是紀錄片本身的責任。下面是本站小編收集整理的關於家庭教育紀錄片《鏡子》的觀後感,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觀看紀錄片鏡子觀後感

  央視鏡子紀錄片觀後感【1】

4月16日下午,由中央電視臺社會與法頻道出品的真實電影《鏡子》在國家圖書館舉行首映典禮暨交流會。在第七屆北京國際電影節召開之際,在200多部提名的紀錄片作品中,《鏡子》脫穎而出,入圍終審環節,角逐紀錄單元最佳中國長片獎。

影片講述了一個關於心靈回家的故事。三個家庭因孩子輟學而陷入困境,父母們無奈將孩子送入一所特殊學校接受“改造”,卻意外地讓自己接受了一次觸及靈魂的啓蒙教育。父母對孩子滿滿的愛有時卻造成了滿滿的傷害,這究竟是爲什麼?“問題孩子”的背後往往有一個問題家庭教育模式的存在。

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鏡子,而家庭更是社會的一面鏡子。作爲中國首部深度探討家庭情感教育的真實電影,《鏡子》通過客觀冷靜地真實紀錄,呈現三個家庭的社會學樣本,讓人重新審視當今中國家庭面臨的親子關係等情感問題,給觀衆提供了充分的思考空間。

此前,《鏡子》的主創團隊分別走進中國人民大學附屬中學、首都師範大學和河北省石家莊二中的校園放映,引發了廣大師生和家長的熱烈討論。

北京國際電影節紀錄單元評委、北京師範大學教授張同道觀看完影片說,“《鏡子》是一味中藥,給社會提供了反思、給生命提供力量,讓社會更加和諧,這是紀錄片本身的責任。”

北京師範大學心理學院副院長林丹華說,“家庭影響孩子最深,孩子出現了問題父母一定要反思,只有和孩子共成長,才能讓孩子能夠有屬於他們的天地。”

  央視鏡子紀錄片觀後感【2】

2017年4月1日上午,中國人民大學附屬中學初中部和高中部的部分班級停課半天。9點鐘,在老師的帶領下,三百多名學生列隊進入學校大禮堂,同時,一百多名學生家長也紛紛落座,他們將在這裏觀看一部還沒有公映的紀錄片。

這部紀錄片《鏡子》是由中央電視臺社會與法頻道《天網》欄目經過十年醞釀與策劃,兩年拍攝和製作才最終完成。該片以代際情感問題爲切入點,通過客觀冷靜地真實紀錄,呈現三個家庭的社會學樣本,以情感教育缺失這一新視角,重新審視當代中國家庭面臨的親子關係、親密關係等情感問題,這是中國首部深刻探討家庭情感教育的真實電影。爲了讓社會公衆更深入地瞭解家庭情感教育的重要性,紀錄電影《鏡子》在中國人民大學附屬中學開啓了進校園活動的第一站。

“我是一面鏡子,我的面孔,能照出我是如何忠實於父母,無論是外表還是內心,與他們是多麼相似”,“我告訴你們,最好不要抓着我,你們抓着我是控制不了我的”,“你讓他跳,你看他敢嗎,他每次說完這句話,我就想我要是再回家我就是孫子”。三個家庭因孩子輟學而陷入困境,父母們無奈將孩子送入一所特殊學校接受“改造”,卻意外地讓自己接受了一次觸及靈魂的啓蒙教育。在整整九十分鐘的放映過程中,每一幀畫面、每一段對白都牽動着學生、家長和老師的情緒。

隨着禮堂燈光的亮起,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國家教育諮詢委員會委員,創新人才研究會會長,人大附中聯合總校校長劉彭芝首先分享了她的觀影感受:“看完以後真的心潮澎湃,很震撼,很激動,跟我有共鳴。兩會剛完十九大之前推出這個片子太重要了,要引起全社會的關注。我也很感謝中央電視臺,能夠在這個時候適時推出這個片子。”這部影片之所以能引起劉彭芝校長的強烈共鳴還有一個重要原因,片中關於家庭教育的思考與劉彭芝近年來的倡議不謀而合。2015年6月9日,劉彭芝校長在《光明日報》上發表過一篇署名文章《家庭教育,從教育家長開始——尊重孩子,解放孩子》。觀影后,劉彭芝再次強調,“家庭教育首先要教育家長,不要光說孩子。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鏡子,家庭是社會的一面鏡子。有一個“問題”的孩子就有一個“問題”的家庭。而且我們家長有很多不太懂教育。尤其獨生子女家長,有些家長沒有資格當家長,他有資格生孩子,但是沒有資格教育孩子。”在《心理訪談》著名主持人沙瑪阿果的主持下,中央電視臺社會與法頻道副總監童寧,社會與法頻道《天網》欄目製片人、《鏡子》總導演盧釗凱,《鏡子》導演範永東與在座的師生和家長展開了深入的交流和探討。

一名高一的女生首先提問:“我對片子中的一句話特別有感觸,‘人生不止只有學習這一條路’,但是我又在想,我們真的能選擇其他路嗎?”

一位家長對於當下孩子們能夠選擇的路徑較爲樂觀:“我覺得社會越開放,選擇機會越來越多。不像我們成長階段,選擇很少。”

社會與法頻道副總監童寧分享了自己把握人生階段的感悟:“合理地把興趣愛好放在不同階段,這是學習最好的時期。”劉彭芝校長把選擇和獲得自由的基礎聯繫在了一起:“全世界孩子都得唸書,那麼唸的書比較多、知識比較廣,將來進入社會就有更多的選擇機會。一個人興趣會不斷提升、不斷變化,所以你會有自由,但是自由也是爲了我們社會、我們國家做更好的貢獻,你的人生價值得到更好的體現。”在場的師生難抑觀影后的激動心情,就影片內容積極提問求解。在問答中,主創團隊還就創作背景和創作初心做了一一解答。《鏡子》導演範永東透露了獲取片中家庭支持的關鍵:“拍攝過程中也有很多理解上的衝突,但是我們團隊每一個人在抱着真誠幫助這些家庭的信念上,獲得了家長的'信任。”

《鏡子》總導演盧釗凱也吐露了心聲:“作爲媒體,我們想通過該片讓更多的人關注家庭情感教育的問題,能夠開始思考這個問題,如果有更多人願意思考,願意做一些事情,我想我們這個片子初衷就達到了。我們在片子裏講,包括家長講的‘問題’孩子,所有出現 ‘問題’的字幕都是打引號的,因爲在我們創作者心裏,這些孩子都不是問題孩子。”爲何父母對孩子滿滿的愛有時卻造成了滿滿的傷害?通過該影片,主創團隊希望整個社會能更加關注“問題”孩子這個現象的存在。並能對“問題”孩子背後所折射出的“問題家庭教育模式”進行正視與關切。劉彭芝校長也強烈希望通過該影片的播出,能有更多的家長正視自身的家庭教育問題,國家也應加快相關立法的腳步,保障孩子、家長的受教育權及其他權利。真實電影《鏡子》用心講述一個關於心靈回家的故事。在充分呈現社會生態複雜性的基礎上,給觀衆提供了充分的思考空間,讓心靈回家!讓愛不再變成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