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觀後感 > 高中生觀看《入殮師》有感作文1000字

高中生觀看《入殮師》有感作文1000字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27W 次

導語:電影《入殮師》講述了日本入殮師的生活,影片以一名入殮師新手的視角,去觀察各種各樣的死亡,凝視圍繞在逝者周圍的充滿愛意的人們。下面是語文迷小編收集整理的精彩觀後感,希望大家喜歡。

高中生觀看《入殮師》有感作文1000字

  日本電影《入殮師》觀後感1:

其實,剛聽到《入殮師》這部電影的名字時我是不太想看的,因爲這個名字讓人覺得這是一部恐怖片,但是,後來我才知道,《入斂師》並非如名字般讓人望而卻步,死亡、葬禮、遺體……有關死亡的命題不過是生命存在的註解。看過之後的感覺,就好像在路邊書攤上淘到求之若渴卻不得的絕版舊書一樣,在安靜的感動中,還有清醒的思考。

這部電影的基調,如同許多日本的純情電影一樣:緩慢的敘事結構、簡單平實的人物和不緊不徐的臺詞。但是,也就是在這白開水一樣平平淡淡的劇情發展中卻透露出很多的哲理,我們也與這部電影的主人公小林大悟一起在形形色色的死亡面前,最終感悟到生命的真諦。

主人公小林大悟作爲一名大提琴演奏者,並不是最出色的,但是他熱愛音樂也似乎喜歡這個職業。當他所在的樂團被解散後,當他從一個頗具文藝的小資情懷的角色向着一個看似卑微到草根的入殮師職業過渡時,他心中的不安和困惑是強烈的,因爲入殮師這個職業與他的大提琴演奏師的職業實在是太不搭界了。

在這部電影中,有一個不容我們忽視的人物,這個人物就是徹底顛覆了小林大悟的職業觀的殯葬社的“社長”。“社長”的語言非常少,不管是錄用小林大悟這個情節還是在後來一次次“入殮”過程中,社長和小林大悟都沒有太多的溝通,社長對小林大悟的深遠影響都是在於他的“身教”。社長知道小林大悟內心的掙扎,他沒有一次次去“說服”小林大悟,他只是在一次次面對不同的死亡面前靜靜地去“做”,他是“做服”了主人公小林大悟的。

小林從電影開始就是一個矛盾的人物,最開始他是因爲殯葬社的廣告誤導而去面試的,一開始他是無法接受這一份他內心也瞧不起的“工作”的,雖然迫於生計他勉強決定“走着瞧”。但是,當他第一次經歷了面對一個死者的入殮過程的時候,他內心的衝擊是巨大的。片中有這樣一幕場景,小林大悟第一次處理完屍體回到家中,面對着桌子上已經死去的家禽,開始嘔吐反胃,繼而在妻子的身上尋求心理上的安慰,在深夜的牀頭回憶起了自己的過去,他想到了已經死去的母親、看到了父親模糊的臉。導演在這裏對於入殮師小林大悟的心理活動拿捏得十分精湛——他內心的鬥爭是非常激烈的。但是,隨着一次次經歷面對死亡的過程,小林體會到怎樣去對於死者的尊重和對於生命的珍惜。到最後,小林真正地喜歡了這一份職業,即使他周圍的人無法理解。

“生命就像一條河流,我們都是河裏的一條魚。無論如何努力回溯,終究是無功而返。”小林站在橋上看到那些魚逆流而上,縱使死亡也毫無畏懼,最初他以爲這些魚很傻——明知終有一死爲什麼還要那麼努力?但是後來,小林很快就在入殮師這個職業中感受到:生與死沒有什麼區別,對死者而言,“死亡是一個新的開始”,而入殮師就是要給他們的新旅程拉開序幕的人,所以,他對每一位死者的遺體都努力把他(她)們打扮得漂亮,“讓死者能夠體面地踏上新的旅程”,因爲,他最終明白,生命的終結也就是新的開始。

是的,每一個人都有一個相同的歸宿,那就是死亡,用小瀋陽的話說,生命就是在睜眼閉眼之間。《入殮師》不厭其煩地展現了很多關於人的死亡的入殮過程,它讓我們每一個人直接面對死亡,但是,正是在這一過程中,我們領悟到什麼是生命。

  日本電影《入殮師》觀後感2:

語文老師佈置了一個作業,是回家看一部日本電影《入殮師》,然後寫一篇觀後感。因爲作業很多,一直到休息的最後一天我才找了個時間去看了,剛開始看的時候也沒有特別用心,可是兩個多小時很快就過去了,電影結束的時候,我竟然有意猶未盡之感,看來,好電影是需要一遍遍地去體會的。我只能夠寫下一點我零零碎碎的感覺——

回憶起這部電影,給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音樂,其次纔是情節。不論是小林大悟少年時爲父親拉琴,還是後來爲妻子拉琴,也不論是在聖誕節給社長和助理拉琴,還是他坐在河邊堤岸上爲自己拉琴,每一次大提琴的響起都帶給我一種溫暖而又憂傷的感覺,小林大悟的這一段音樂非常符合這部電影的基調。是的,儘管大悟是個失敗的大提琴手,但是影片的音樂卻是絕對的大師級作品,厚重的大提琴聲瞬間觸摸到你心靈最柔軟的部分,那是屬於男人的憂傷,帶你回到無邊的回憶中。

整部電影最令我喜愛的的人物莫過於小林大悟的妻子美香。大悟因爲劇團解散離開了城市,來到了小時候生活過的農村。他的妻子並沒有因爲借錢購買昂貴的大提琴,和離開城市而對他抱怨,而是尊重他的選擇,並接受這一切,和他一起去了鄉下。美香並不要求生活的奢華,她對生活的要求並不高,只要能和丈夫在一起,她就覺得很滿足。雖然她後來得知小林大悟找到的工作是入殮師的時候不能夠馬上接受回到了孃家,但是,在得知自己已經懷孕後,她還是回到了小林大悟的身邊——從放棄城市的優越生活,到目睹丈夫的工作後接受他,再到勸說丈夫去見已經死去的“公公”,乃至於到最後美香對他人驕傲地說“我丈夫是入殮師!” 美香的存在是不可少的,她讓我覺得整部電影有了一種淡淡的溫暖——如果說作爲入殮師的丈夫始終都以低音的方式在解讀生命的話,那麼作爲家庭主婦的美香就是用舒緩的曲調在輔襯丈夫。

河邊的卵石是電影的一條重要線索。卵石的第一次出現實在小林找到小時候拉過的大提琴時,它被一張五線譜包裹着一同放在大提琴盒子裏。當時我還困惑那是什麼東西?後來通過小林的回憶得知那是他爸爸送給他的。後來在小林和美香的對話中我們得知石頭裏蘊含的是“願望”。直到小林幫他的父親入殮時,當那一塊石頭從小林的父親那隻緊握的手中滑落時,我們才知道,他的父親其實對家庭對孩子有多麼惦念!——那一刻,我被親情的力量所震撼了。

這部電影多次對入殮的情節進行了細膩的表現,從雙性人到已經腐爛的空巢老人,從澡堂的老闆娘直到流浪他鄉的小林的父親,每一次的入殮都是一種莊嚴的儀式,每一次的入殮都是那樣莊重而又虔誠,讓我們看到了生者對死者的尊重。其中有一個老頭死後,因爲小林高明的化妝術,讓那個死者看上去那麼生動,他的妻子女兒和孫女都在他的臉上留下了脣印,此刻沒有悲傷的眼淚,而是歡聲笑語,我無法對這一習俗作出更深刻的理解,但是這種對死者的尊重有一次強烈地擊中了我。

最後我想再說一遍:好電影需要一遍遍體會,我還會重溫這部電影。

  日本電影《入殮師》觀後感3:

一個失業的大提琴師,一份與演奏毫不相關的職業,一場以死亡貫穿全片的故事情節,一個有關人生的終極命題,隨影片的緩慢鋪陳,不經意間流露出來,沒有多餘的修飾,一切不過生活的常態,卻道出生活的真諦:人生必有其儀式,即使在人死亡之後——《入殮師》爲我們展示瞭如何把尊嚴還給死者以及生者如何通過這最後的優雅儀式與死者和解。

死亡,是一個禁忌,我們是懼怕死亡的,更不願意接受死亡。當小林的妻子知道了他工作的內容後那撕心裂肺的叫喊“別碰我,骯髒!”更是表達了生者對死亡的不理解與懼怕。是的,對冰冷屍體的寒噤,對腐爛肉體的噁心,對已逝的死者的恐懼無不影響着我們對於生與死的正確認識。

男主人公小林大悟一開始偷偷地揹着妻子從事着這份工作。直到後來,妻子親眼目睹他爲鄰居浴室老闆娘入殮,她才深深地尊敬這個職業。入殮師在爲往生者送行,進行納棺儀式的時候,他們的恭敬,虔誠,那完美的動作,將逝者最後一刻的美化爲了永恆。這於生者是巨大的安慰,於死者是最大的尊重。因爲入殮師,這個本應該是灰暗、陰沉、甚至略帶點猙獰地時刻,有了一絲光亮,溫馨。他們讓生離死別這生硬地悲愴變得舒緩和柔美。

如果葬禮是一扇門,那麼入殮師就是那個轉動門把手的人。葬禮表面上是送別亡者,象徵着其走向下一程的儀式,但其實,這一切更多的是爲生者而做——它給生者最後盡孝,表達愛或者贖罪的機會。生者在舉辦葬禮時所挑選的形式和用具等,其實都是跟從自己的意願,而入殮師就是幫助生者完成他們意願的人。一個好的入殮師一定會將對於死亡的恐懼置之度外,他會以虔誠的心爲死者整理衣容,將死者再一次活現,給予生者心靈最後的慰藉並融化牽絆在死者與生者之間的障礙,使之將人類情感全部表達,再無顧慮。一個成熟的入殮師要經歷多少次的生離死別纔會坦然平淡地面對死亡?一個成熟的入殮師要經歷多少精神上的壓力纔會讓親朋好友接受他的職業?一個成熟的入殮師要以怎樣的心態纔會用溫柔的心對待每一爲死者?——我欽佩入殮師的平凡,而同時,我有敬佩他們的不平凡。

“讓已經冰冷的人重新煥發生機,給她永恆的美麗。這裏要有冷靜、準確,而且要懷着溫柔的情感,在分別的時刻送別故人。靜謐,所有的舉動都如此美麗。”死亡,是我們每一個人都無法迴避的,我們每一個人都是向死而生,但是死亡的原因各有不同,入殮師只是人生通向死亡道路上的一個過客,他做的只是讓活着的人記住死去的人。但是,我們每一個人是不是應該記住入殮師?因爲,是有了他們的存在,死者才獲得了最後的尊嚴。

看完這部電影,我最深的感受是:珍惜身邊的親人,珍惜與親人在一起的時間,不要等到親人離開了纔去後悔。尊重生命——無論是正在生活的還是已經逝去的生命。同時,人生充滿着儀式感,這種儀式感來自於心底對於生命的尊重,因此,我們要尊重任何職業,因爲勞動沒有貴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