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觀後感 > 匹夫電影觀後感600字

匹夫電影觀後感600字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97W 次

《匹夫》是部風格電影,但很顯然,其風格借鑑了成功締造票房與口碑奇蹟的《讓子彈飛》。下面就是小編整理的匹夫電影觀後感600字,一起來看一下吧。

匹夫電影觀後感600字

  篇一:匹夫電影觀後感

【一. 先說說優點吧】

1. 宣傳做的不錯,在看片子之前吸引了觀衆羣體的一定的注意力

2. 選景和人物造型還可以,海報做得也不錯,片子的配樂可以聽。

3. 有極其個別的臺詞和個別的橋段能逗樂觀衆或者感動觀衆。

4. 敢玩個性化,人道主義支持和同情

5. 嗯?還有五,那就算黃曉明的鬍子很有型,我代表鬍子協會表示支持。

6. 連鬍子都成優點了,就這樣吧。

【二.故事素材略顯簡單】

我這人沒什麼知識,很淺薄,所以還是談故事。劇透是我的一貫習慣,但是現在,我真給《匹夫》跪了,因爲沒有什麼合理的敘事邏輯,也沒啥情節的遞進和過渡,咋透啊。絞盡腦汁,按我擅長的流水賬方法描述下《匹夫》一片的事吧。

張譯演的男主角是個不知道幹什麼的人,無意中看上了黃曉明帶領的土匪幫裏張歆藝飾演的軟妹子,一見鍾情。於是張譯把自己化妝成了個少爺故意被綁架。接着通過賣萌(其實一點都不萌)混入了土匪陣營,陣營裏之氣盛行,潛藏着基佬,3p,蘿莉和怪叔叔。在一次例行搶劫中,土匪們險些團滅,張譯順手救了大家,終於得到組織認可,成了團伙骨幹。與此同時,日本鬼子佔領了附近的一個古城,建立了一個基地。原本相安無事,可由於日本的一個要來視察,日本兵爲了市容整潔,突襲清理了土匪窩點,土匪受到損失,死傷慘重。於是黃曉明和張譯準備率衆反撲,爲此抓了一個日本絲工程師,制定了挖地道、化妝偷襲、爆破術老三樣的復仇之路。經過了一番搏殺,土匪死的死,傷的傷,在消滅了大部分鬼子的同時,最後只剩下兩男一女帶着綁架來的日本直奔日本本土。對你沒看錯,直奔日本本土。

看上去,似乎情節還挺順溜的啊,有邏輯關係啊,雖然缺少點一波三折,作爲槍戰片也應該不難看。對不起,我沒說清楚,這是我自以爲是總結的,電影裏可沒這麼按照邏輯順序安排情節,你瞧官方的介紹是這樣的:“匹夫二字詞性複雜,它可以是褒義的、中性的,甚至是貶義的,電影裏的角色也是這樣複雜,他們雖是底層人物,但卻有勇氣,有擔當,古人說匹夫之怒,血濺五步,就是這個意思。”

雖然我理解不了導演在說什麼,但是好像很厲害的樣子。確實,不能用一般敘事的基本標準要求《匹夫》,因爲從現在的成片來看,導演就不是抱着把事情講清楚再耍酷的思路。而是恰恰相反,他覺得應該讓黃曉明打一炮,接着大家帶一個西遊記頭套戰銀行,接着再噼裏啪啦打打鬼子,這才炫酷,所以先把這些導演想要的湊齊了,再努力把幾個場景連起來,只要湊夠了電影的時間就萬事大吉。

《匹夫》的故事,故事,故事,重要的是說“事”。事情得有起因經過結果,應該有着最起碼的邏輯規律。不管你是按照哪種敘事方法和結構講故事,請有一點日常邏輯。《匹夫》裏面所有人都在呈現着夢遊狀態,說着夢遊的話,開着夢遊的槍,夢遊着死亡。

【三.導演的個人喜好徹底毀了影片】

如果保留現在的故事素材不動,按照電影頻道央六電視電影的機位鏡頭剪輯水準拍,加上黃曉明性感的鬍子,其實片子不會這麼難看。問題是導演所流露出的自以爲是、故弄玄虛徹底毀了本身就內容偏弱的《匹夫》。

在電影的前半節,導演處心積慮埋一個懸念,是張譯本來是個少爺,中間忽然告訴觀衆,他是爲了泡妞才混進來的。就爲了這麼一個自以爲聰明但是實際上充其量是個小點子的創意,生生把一個還可以的正常敘事劇情片素材變成了癡情少男潛伏記,很可怕。

亂糟糟的一羣土匪,人多而且雜,角色功能互相抵消,反而沒什麼性格。最主要的是,既然你想表現“匹夫之勇”,想塑造“熱血英雄”,那你總得讓觀衆愛上人物吧,現在裏面沒一個可愛的。

在表現匪幫生活的時候,沒有江湖豪氣和俠盜情誼,只看見導演的低級趣味,開場不久黃曉明的牀戲真的挺沒意思,沒什麼鋪墊的片頭部分打一炮,帶給觀衆的只有低俗,一點也沒有匪幫生活的溫馨,拜託你看看《七武士》裏面的假武士多可愛,《盜火線》裏德尼羅是怎麼掩護哥們的。好的不學!光學打炮,以及幾處調情,後面還有泡澡場景,娘娘腔基佬摸了別人jj一下,充滿惡俗。

至於張譯的角色,居然還有一大堆獨白?孟煩了亂入了?獨白的應用一方面是功能上可以銜接敘事,交代信息,填補漏洞,二來是進行情緒化渲染,達成某種情懷。可是在《匹夫》裏,雖然是本着這目的設計的,可惜全然沒有出效果。

其實本身的故事中,張譯作爲外來者是如何贏得團伙信任的。黃曉明演的匪首和張譯之間人物關係是如何轉變發展,最終惺惺相惜生死之交的。日本人殘暴或者狡詐,匪徒間的信任和犧牲,和這些都是可以挖掘很好故事的地方,且不論是按照常見的電影敘事手法還是個性化的敘事手法,你總要涉及。但是《匹夫》裏沒有做到。注意,是沒有做到,不是沒有做。沒有做是觀念差異。沒有做到是能力低。

導演的處理也不是一無是處,例如戴着頭套打劫一類的場景,客觀來說畫面感確實有一定效果,能讓人看出不一樣的意思,但是當《匹夫》整體偏弱的情況下,這些細節根本挽救不了影片。

【四.請尊重商業電影的定位】

歸根結底,《匹夫》因爲毛病太多,不是挑故事挑情節挑邏輯能解決的,其核心的問題是態度。

導演,作爲一個滿處放宣傳片,做媒體展映,輿論造勢忽悠不明真相的觀衆來買票進電影院的商業電影導演,缺乏基本的對觀衆的尊重,對整體行業羣體和觀影羣體的尊重。完全擺出的是自說自話的態度。

也許會說,太不客觀了,導演這是個性化處理,你丫會不會看片啊。電影創作的個性與共性,還是舉個吃飯的例子吧,這就相當於廚師會炒菜和炒好菜的問題。你拿着喇叭吆喝半天,連做熟都沒做熟裏面飄着泥土內臟甚至蟑螂蒼蠅的東西,放到一個看似精緻的個性化托盤裏,插着一根頭髮說是獨家美味,憑什麼食客要買你的好。脾氣好的下次不來,脾氣差的一盤子周你臉上。

別老說自己委屈,說商業電影不容易,沒學會走別急着跑,你畢竟不是觀衆親生的,摔倒了沒人扶你

  篇二:匹夫電影觀後感

某日偶看電視,一個關於匹夫的訪談,只見黃曉明同志皺着眉頭,表情深沉地說,我喜歡匹夫這兩個字,我就是一個匹夫。此話聽得我老軀一顫,這個粉嫩的同志是啥意思嘛!匹夫,是多義詞,是有個意思就是男人。黃同志這樣強調,難不成有人不把他當爺們?

黃同志,你的說法,或許來自國家興亡匹夫有責吧!殊不知,匹夫除了平常人、普通老百姓的意思,還有罵人的說法,等同於,就是沒見識的人,蠢貨,操蛋玩意,屁民,不靠譜的傢伙,有勇無謀的傻蛋。這在古時小說裏常用,比如老匹夫,是十足的貶義詞,兩軍陣前,常喊老匹夫你拿命來。這是很低俗的髒話。

黃同志你這麼說,到底是哪一個意思?說自己是老百姓還是自嘲啊?如果是說自己是老百姓,這還說啊!你以爲你是誰呢?八千里功名塵與土啊,不都是平民百姓麼。如果你是自己損自己,這又何必呢!我原以爲,黃同志是謙虛,是表達下作爲百姓一員的驕傲,有救國救民的衷腸。弄得霎那間,我竟覺得黃先生頓時高大了些,有爲民請命的範兒。

等到看過這部電影后,我才忽然意識到,我這是誤解,更是錯覺。黃同志還是黃同志,還是那樣嫩,其實黃同志的意思很明顯,就是自己罵自己唄。但至少錯不在他,他是一個好演員,裝得挺像,跟真有逼似的,惟妙惟肖。但這真就是一部傻片。

一,編劇傻。編劇,我親愛的編劇,難道你和黃同志有仇麼?還是導演沒給夠你錢啊?又或者你是甯浩的臥底?可黃金自己個也坍臺啊!編劇啊,你腫麼了?你是不是想活活弄死黃同志你才安心啊!你想讓他看似鐵漢柔情,可前提得是鐵漢啊。

黃同志倒黴就倒黴在電影故事上,你再凜冽的眼神也擋不住你編輯劇情的腦殘啊,你再微賤的表情也扛不住弱智的人物設定啊,你再勇敢的槍法也掩飾不住你絲的心啊。

二,導演傻。電影專門的技術我不太懂,先看故事是否完整,是否出奇制勝,或者自圓其說。要說用一個字來形容本片,就是亂。數不清的漏洞,許多不合理,細節弱智,人物腦殘,電影中遍地都是,又把日本人當二逼,又是一堆模糊的人物面孔,最致命的,名爲匹夫,其實就是土匪的爆發?

一個連故事都講不好的電影,根本不值得花幾十塊錢去看,何況特麼還裝逼,還一副假兮兮的模樣。一個故事充滿漏洞的作品,技術再高也白搭,根本就是糟蹋了技術,何況,本片技術上也沒啥特別。本片過後,導演和演員等大傢伙都賺錢了,唯有投資商估計得哭了。這片,要能賺錢,除非中國電影觀衆全被催眠了。

三,演員傻。主角基本都是黃花菜,老戲骨都是配角,特奇怪的一幅景象。絲就是絲,娘炮就是娘炮,沒文化就是沒文化,換了馬甲也還是那樣,哥幾個,向老前輩陳道明、濮存昕等多學學吧,至少多學點文學知識,沒事多看點書,遮一下身上的淺薄。如我等觀衆,本就多是絲,絲看絲,一看一個準。不是抗個槍就叫爺們,不是露個胸就叫陽剛,不是撒個潑就叫烈女。導演啊,求你了,好歹你好好研究下人物啊。演員同志們,咱能研究下《演員的自我修養》不!

沒有最傻,只有更傻。謬讚只會讓糟粕繼續驕傲,刻薄才能鍛造精品。話說,佳作從來就經得起所有挑剔。這樣一部堪稱三傻的電影,只會忙死了槍手們,可就算爾等口舌如簧,也難自圓其說啊,只會自欺欺人。

  篇三:匹夫電影觀後感

電影《匹夫》中最令我感興趣的是個人對集體所產生的“改變”。“改變”是高棟樑潛移默化中一直在對匪幫所做的工作。故事開始就已經透過高的第一人稱旁白,交代了他所在的抗日組織計劃失利(該計劃正是“刺殺八千歲”)。當他窺探到劫獄事件後,便開始盤算着利用方有望的人馬和武器重新佈局實施計劃。做肉票時,他就在暗示土匪們不殺鬼子專殺同胞,而方有望對殺日本人的態度則是明確的“不來錢兒”,兩者開始對鬼子是截然不同的兩種態度。

方有望率領的地下匪幫是一個爲所欲爲的烏托邦世界,沒人管得着他們。他們的存在強調了匪幫與文明體制的割離。正因如此,他們對鬼子的入侵無動於衷。但當他們自己的家園(地道代表狹義的國家)被鬼子侵佔,同胞(其他土匪)被鬼子殺害後,土匪們才以小家看大家,意識到“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道理。(從團體的角度來看,這裏的小家同樣是個人,國家纔是團體,兩者其實也是一體。匪幫與高棟樑的關係亦同樣如此。)

無論是個人還是集體,家園就是底線,神聖不可侵犯。影片後半部分通過鬼子的介入將油條西部片撥亂反正,來進一步驗證“個人改變集體”所帶來的效應(高棟樑最終帶土匪們走上了正道)。再次驗證,高棟樑與匪幫之間的關係是相互依存的。

換人質一段是全片最逗趣的一段,高棟樑因救小姑奶奶,也連帶着解救了匪幫所有人馬,榮幸地得到大當家器重,最終加入幫派成爲二當家。這一點與《黃金大劫案》的小東北加入抗日組織的情況類似,同是因解救組織而加入組織。不過小東北的目的很單純,他沒有任何意識形態,純粹是爲了黃金。兩部影片的主角同是個人對立於集體,同是由流氓痞子變爲匹夫,不同的是《匹夫》的結果是個人改變了集體,個人也有所變化;而《黃金》是集體改變了個人,集體仍舊是集體。

方有望爲老相好贖身,則是他自身想要“放下屠刀”的心理呈現。這一點和高棟樑對方有望的改變劃等,因爲兩者都是“逼娼爲良”的“改變”方式。

片中有幾處象徵比較有趣:結尾的白衣、白船、白鴿是一種洗淨罪惡的“變好”象徵;最令我印象深刻的一段是,方有望第一次見到老相好的時,問她“(想老子了嗎?)哪兒想?”指了指他的心。下個鏡頭是一頭雙峯駝的出現,隱喻性可想而知。

《匹夫》的故事本身其實非常簡單,導演把主要精力運用在了形式上,慢鏡、長鏡與彭鎧立的重金屬西部風的大提琴配樂都相得益彰,幾場拿來主義的拼湊橋段也都很靠譜。當然,影片的缺點也有很多,第一人稱的旁白就顯得十分多餘,這是對劇本自身的不自信,怕觀衆不能夠理解劇情,以旁白推動劇情作爲註釋。旁白第一次出現時與前面那段多餘的酒會戲相聯繫,更會令觀衆混淆旁白者是方有望而非高棟樑。有弊有利,好壞參半,但是對於一部國產油條西部片來說,這種類型片已經逐漸開始形成了氣候,讓我們期待更多。

  篇四:匹夫電影觀後感

無論是整體的風格還是人物定位,《匹夫》都顯得有點一根筋,有種要在生猛的路子上一條道跑到黑的架勢,這種路數的電影其實在普遍陰氣過重的中國電影中並不多見了。中國觀衆的熱血可消費的地方並不多,無非是葉問打美國人,陳真打日本人之類的,雖然有點民粹,卻是最自然最容易被煽動起來的羣體意識。《匹夫》的情節其實有很多地方經不起嚴格推敲,突出的還是草莽江湖的傳奇性,影片的講述方式也是基於這種氣質之上的,歸根結底這還是一個蚍蜉撼樹式的熱血童話,人物的確立和矛盾衝突的解決都被動漫化了,這是與《烈火金剛》那樣的現實邏輯抗日傳奇故事本質的不同,大概也正是由於此,張譯扮演的二當家的真實背景一直沒有點破,儘管其黨代表的身份已經呼之欲出了,否則那就不是《匹夫》了,而是又一部《獨立大隊》了。這注定不是一部能討好所有觀衆的影片,劇情邏輯上的自說自話可能會讓較真的觀衆不爽。

如果這個電影有意或無意地被動漫化了,那麼影片在影像上的語不驚人死不休也就可以理解了。《匹夫》是一部很有型的電影,無論是人物、環境還是鏡頭調度,造型感都很強,地道中的長鏡頭,黃曉明的拉風扮相,風格化的羣像戲,尤其是在黃沙厚土的洗禮下,有着極富質感的雕塑感,有種雜誌社大片的感覺。也可以說這種一土遮百醜的美學追求構成了影片存在的主要意義。看片的時候我設想了一下黃曉明粉絲看到教主風采時的反應,應該會很興奮吧。問題在於影片並沒有賦予這個人物豐富的性格層次,儘管首次在電影中獨挑大樑,黃曉明的演技還是沒有得到什麼質的飛躍,說白了就是不夠“土”也不夠“匪”,只是讓觀衆飽了眼福而已。

從《我的唐朝兄弟》到《匹夫》,可以看出楊樹鵬風格上的一些傳承,手法上也純熟了一些,還有日本電影的影子,但人物塑造上要通暢多了,但在凌厲造型之下還是暴露出了一些問題。《匹夫》讓我想起了20多年前的《紅高粱》,都是在羣氓抗日的故事背景下以彰顯生命活力爲敘事目的的電影,相比起《紅高粱》中的野合、剝人皮、在酒裏撒尿等情節來說,《匹夫》在精神塑造和人性開掘層面上努力是不足的,前半段讓觀衆很受用的黑色幽默到後來並沒有延續並昇華出應有的人性光輝來。匪氣不應該是僅僅用來耍酷和扮狠的,還要有內在的生命力勃發,才能將觀衆的主流審美情趣納入到自己的話語體系中來,這其實應該是一次精神搖滾,要讓觀衆重新審視社會邊緣人物獨特的生存美學和熱血情懷,這也應該是對《匹夫》這個片名的深層次契合。特別遺憾的是片中設置了小姑奶奶和黑狗兩個女土匪,但在人物塑造上卻流於表面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