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觀後感 > 《媽媽聽我說》觀後感範文

《媽媽聽我說》觀後感範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73W 次

自《爸爸去哪兒》火爆網絡上下熒屏內外後,親子真人秀節目如雨後春筍撲面而來,頗有忽如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的感覺。一時間,萌爸萌娃滿世界飛,讓過氣或正當紅的明星父親與他們的星二代孩子瞬間成爲網絡熱詞、關注對象。而在這火熱的圍觀背後,衆多節目的最初宗旨——如何教育孩子,卻常常被忽視。 於北京衛視熱播的《媽媽聽我說》走的也是親子路線,但與衆多節目不同的是,《媽媽聽我說》將節目主角鎖定爲草根母親與她們的孩子,彌補了親子秀中母親常常被缺席的尷尬。而且,節目於室內錄製,而非跟風周遊各地。樂嘉主持,買紅妹、六六坐鎮觀察員席則讓節目有了更多知心姐姐與小盆友溝通交流的氛圍。當然,節目最大的“另類”之處在於將話語權交給孩子,傾聽孩子訴說,讓孩子們自辯是非真假對錯。

《媽媽聽我說》觀後感範文

節目中,媽媽、主持人、明星觀察員都是配角、傾聽者。如果媽媽做錯了,還將受到一定程度的懲罰…這種將話語權主動交給孩子,與孩子成爲真正意義上的平等的朋友而非上下級、師生、高低輩關係的形式,不僅在中國家庭教育、學校教育中甚爲罕見,在隸屬社會教育的親子節目中也屬創新之舉。令人可喜的是,從首期節目孩子們的表現來看,這種以孩子爲主體的形式是頗受歡迎的。節目中,孩子們暢所欲言,相互爭辯,有的娓娓道來了,有的妙語連珠,精靈本性,天真生性被展示得一覽無遺,而媽媽們也找到了更多更好更適合自己家庭的教育方式。

一直以來,中國式家庭教育都屢遭詬病,父母與孩子之間常常形成不對等難平等的對立關係。父母們往往會因爲種種原因鮮少有機會與孩子溝通、傾聽,而孩子們也迫於作業的繁重、父母的威嚴,沒有時間甚至害怕與父母說心裏話。因此,一旦出問題,父母常以“不能、不行”等命令式口吻打壓孩子,孩子想反抗,想爭辯,想表白卻沒有機會。《媽媽聽我說》就是基於這麼一種家庭教育的現實情況而應景推出的。從欄目名稱看,節目主打“孩子與媽媽的溝通交流”,旨在改變這種畸形的家庭教育模式,其社會意義不言而喻。

就節目內容而言,《媽媽聽我說》選取的也都是頗有現實意義的普遍性問題。比如,小女孩化妝的問題,媽媽到底該不該反對。就此,孩子們進行了激烈的爭辯,過程中,她們不僅會賣萌,耍酷,犯呆,時不時還能綻放出頗具思想、哲理的名言、金句,讓大人們刮目相看,而這恰恰也是節目的終極目的之一。再比如,有個男孩喜歡唱歌,但他很內秀,害羞,不喜歡在公開場合唱歌,這讓媽媽很着急,以至於要強迫孩子大聲唱。對此,孩子們的辯論更爲激烈,而且意見針鋒相對,均說的頭頭是道,他們的言行舉止常常令在做的叔叔阿姨、電視機前的觀衆汗顏、感佩,甚至深思、自省。 通過節目不難發現,這些00後的中國孩子其實一點也不差,尤其是口頭表達能力以及他們的奇思妙想,他們用言行打破了常人對00後的固有印象,他們不再是隻會吃穿玩樂的一代,他們是有思想的一代,有活力的一代,是進擊的一代,正所謂少年強則中國強。他們三觀正確,思維活躍,思路清晰,表達流暢,在他們身上,在他們的一舉一動中,都泛着層層希望之光,讓人不得不感佩,未來是他們的,希望也屬於他們。但前提之一必須是,我們的家長、學校、社會要給孩子們充分自由表達,敞開心扉的機會,《媽媽聽我說》熱播也正反映了全社會尤其是00後們渴望與家長思想交鋒,與社會溝通的慾望。 如果說中國孩子與父母之間隔着一條深深的溝壑,立着一堵厚厚的牆,那《媽媽聽我說》就是一座橋,一扇門。一座溝通媽媽、孩子心靈交流的橋,一扇開啓母子母女平等交流溝通的智慧之門。有了這座橋,這扇門,媽媽們就能靜下心來聆聽孩子們的所思所想,孩子們也能隨心所欲的表達自己的觀點。有了這座橋,這扇門,家長與孩子間的對與錯、是與非、黑與白,矛盾與衝突也將一個個消弭開來,家庭教育方能實現其真正的目的,起到應有的作用,從這個角度看,《媽媽聽我說》不僅能怡情更能養心,爲媽媽、孩子們點亮一盞燈,送來一束光,尤其是對於那些家庭教育失敗乃至束手無策的爸爸媽媽們。 《媽媽聽我說》:萌娃所言道出育兒經 經過前兩期節目的收視以及口碑成績可看出,其節目在內容和形式上的創新還是蠻受歡迎和認可的。自從獨生子的家庭越來越多後,親子類的電視節目就越發的受關注,因爲一個大家庭的希望和前景都將寄託於這個獨生娃娃,所以父母們特別的重視對於孩子的教育和傳導。可是不管多麼精明、多麼用心、多麼認真的對孩子進行呵護教育管理,都會或多或少的存在一些問題和矛盾。哪怕父母在百分之九十九的教育時間裏都是正確的,可那百分之一也許就是造成不良後果的根源。

經過對《媽媽聽我說》三期的觀看不難發現,在中國,大部分父母們基本都是在無所準備的情況下迎接孩子的到來,節目中許多媽媽也由親口承認,其實很多時候不知道怎樣去對孩子進行教導,也是在一邊摸索、一邊教育。這就是典型的中國式父母教育孩子法,在實踐中學習、在問題中領悟,相比歐美國家的父母,他們在孩子出生前必須進行多方面的教育培訓,孩子成長過程中父母也必須上一些育兒學習班,這本身就是一個問題、一種錯誤。在做父母的前期準備工作和後續對孩子教育問題上,很明顯的看出中國父母的嚴重不足。 這種大的趨勢和成熟教育體系也許還需要一段時間的實現,但從目前的孩子教育問題上何以更加科學、更加人性化,就顯得尤爲重要了。特別是現在的許多80後父母,本身就對育兒方面少經驗、缺知識。而且大多數時間裏,都是本着孩子必須完全服從、聽命父母而進行的,孩子完全遵循意爲聽話、孝順;反之就會責怪孩子不懂事、不聽話、不孝順。其實,很多時候,父母認爲做什麼好、怎樣做比較好,將這種思想強制實行於孩子身上,我們父母主觀教育也是一種錯誤。 而《媽媽聽我說》節目的呈現,則從根本上解決和改善了這一問題。節目以給予孩子話語權、讓媽媽傾聽的方式進行,聽聽孩子自己內心的真實想法和需求,聽聽孩子對於媽媽在教育自己的過程中,有哪些做法和行舉使得自己不愉快、或是接受不了的。節目中的各個家庭,孩子與父母之間的問題都是千奇百怪、各有不同,每一期的節目都能折射出中國家庭裏育兒教育的不同問題。

就拿上一期節目中的兩個典型問題來講,第一個是關於媽媽給我個擁抱的問題,女兒投訴媽媽在生活中幾乎不給自己擁抱,使得自己感覺不到媽媽的愛和溫暖。從媽媽的角度來講,這是一種中國傳統情感表達方式的缺陷所致,媽媽小時候也沒怎麼受到過母親的擁抱,自己也屬含蓄型的媽媽,所以在自己身爲媽媽之時,不太願意去擁抱孩子,認爲太過嬌羞。 而從孩子的角度來講,這又是一種情感的需要,一個簡單的擁抱可以給予孩子內心的滿足和鼓勵。從針對這一問題,節目中其他孩子的看法也不難發現,大部分孩子都是對於媽媽給予審判的意見,在他們的言辭之中,都認爲媽媽應該給予孩子擁抱,因爲這是一種愛、是一種獎勵、是一種溫暖,更是一種滿足。而對於我們觀衆來講,這也是給予了其他父母在日常生活中與孩子情感交流時一些啓示,也會或多或少的改變着中國人的情感表達方式。 第二個是關於媽媽不陪自己吃飯的問題,孩子投訴媽媽在吃飯的時候自己看韓劇,不同自己一起吃飯,不開心。這一問題剛出現出來的時候,臺上百分之九十的孩子都認爲媽媽的做法不對,而當媽媽闡述自己辭了工作全心教育孩子,其他時間都在陪護他,唯獨吃飯時想做一點自己的事,並且從另一個角度上講也是想培養孩子的獨立性,所以纔有了吃飯時自己看韓劇的習慣之後,也有幾個娃娃想改變開始的意見,認爲媽媽這樣做可以理解。 從這個問題的根源上看,媽媽幾乎是在用自己的全部時間陪孩子、且希望培養孩子的獨立性,這都沒錯,但從科學的方向去審視這個問題,則並不是一種全心陪護和獨立性的最佳方式。既然孩子需要吃飯的時候媽媽陪着一起吃,媽媽是應該去實現和滿足的,而對於培養孩子的獨立性上,其實可以從別的事情和時間上去實施。 在這兩個問題的呈現上,通過孩子的投訴、以及臺上其他孩子們的真實意見,媽媽們終於領悟和反省過來,其實有些方面確實不能太過主觀、不能太過自私,需要從孩子的角度去想,滿足孩子的願望、遵循孩子的想法,是多麼的重要。而在這些問題反思和孩子思想反饋之後,媽媽們則可以更加理性而又科學的教育輔導孩子。

所以,從節目的主題來看,《媽媽聽我說》給予孩子話語權,讓孩子們大膽說出自己內心的真實需求和想法,通過在節目中將各種不同家庭教育問題的呈現,給予媽媽一種反省和學習,改善自己的一些思想和教育方式,讓育兒教育更加科學人性合理化。雖然節目中每每呈現的是某一個家庭的問題,其實它也折射出了其他許多家庭中的類似問題,父母們通過觀看節目,通過聆聽如此之多孩子的想法和意見,是可以有助於家庭教育質量和孩子生活環境提升的。所以,很多時候,其實孩子們的所言甚是,也是一本育兒經。 儘管“再窮不能窮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這句口號喊了數十年,不過,實事求是地說,縱觀中國教育尤其親子教育發展現狀十分遲緩,很難和西方國家開放式教育並駕齊驅。也正因之,日積月累,習慣了“中國式教育”的教師或家長們鮮有對萌寶內心需要進行關注。 在此意義上,由北京衛視播出的大型萌寶話語權親子節目《媽媽聽我說》來得恰到好處。00後雖然生活在五彩多姿的生活環境中,但是從節目中可以看出來他們內心是非常純淨的,三觀很正,有着超於小孩子甚至是成人的觀念和心理。通過節目可以看出,00後其實是講道理的,不只是貪玩蠻橫有優越感,他們有着自己更深刻的思考。00後的言論讓我們很多成年人非常汗顏和感動。 細數歷數,時下活躍在電視熒屏上的親子類節目不可謂不多,從《爸爸去哪兒》到《爸爸回來了》不一而足,似乎熱衷於戶外運動的父愛才是親子類節目的主體。相比之下,作爲親子教育中的“重中之重”,“媽媽”這一角色遠被忽略。從某種意義上,從生育角度和社會角色扮演這雙重角度來說,在越來越多人的眼裏,“媽媽”似乎已淪被“生兒育女”的工具和新時代的“保姆”,除此之外,似乎沒有別的。 中國儒家文化中,向來有着“嚴父慈母”這一說。不管“孟母三遷”也好,“岳母刺字”也罷,親子教育永遠離不開“媽媽”這一羣體。也正因之,我個人覺得,相比《爸爸去哪兒》這類戶外體驗式的“父愛式親子教育”,《媽媽聽我說》這類“母愛親子教育”反倒更真誠、有趣得多。 不容迴避的是,相比出生在七八十年代的孩子來說,儘管物質進步不止一大截,但現在的孩子內心壓力山大,精神上也不輕鬆。也正源於內心之累,絕大多數孩子似乎都過早地失去了童年,每個人都希望自己能夠像成年人一樣和成人平等地溝通和交流,尋找一個精神的突破口。然後在傳統意義“媽媽”的眼裏,失去了溝通環境和親子平臺,想要實現這一點顯然不太容易。 一言以蔽之,在孩子的內心世界裏,儘管沒有兵,沒有馬,卻兵荒馬亂。所以,孩子們亦很需要一個“心理健全”的家庭醫生——媽媽爲自己進行精神梳理。想在做到這點,並不容易。不過,幸好,《媽媽聽我說》這檔親子類節目的出現,爲那些遇到了“問題”的孩子找到一個溝通、發泄和緩解內心壓力的出口。

儘管《媽媽聽我說》和《爸爸去哪兒》同爲親子節目,但兩者的定位大相徑庭。相比之下,如果說《爸爸去哪兒》是一檔戶外、陪伴、益智類真人秀節目的話,《媽媽聽我說》則是一部現場PK火藥味兒十足的室內情景劇。這檔“親子類”情景劇,絕不同於《家有兒女》系列劇家長裏短式的賣萌,亦不同於其他。節目中即有萌寶對成年媽媽的質問,也有20位或犀利或賣萌或深度極品萌寶對當事“媽媽”的審問,主持人樂嘉變身“孩子王”,作家六六以“媽媽桑”的方式充當情感觀察員,這對“性格專家+心理大師”的非常組合剛柔並濟,不失看點。而在節目最後,當事“媽媽”和當事萌寶最終握手言歡“從對抗走向對話”,更多意義上實現了自己的情感訴求。所以,我們與此說這是一檔親子節目,莫不如說每一期都是一部好看的故事。

在中國傳統教育理念中,育兒教育大都是“灌輸式”教育,譬如“聽家長和老師的話”等等,這種“強制”教育和填鴨教育必須有很大的缺陷。相比之下,《媽媽聽我說》這檔節目率先上陣,讓“辣媽”放下姿態和孩子平等地溝通、交流,賦予孩子更多的話語權,從精神對抗走向對話,值得稱道。 沒有個性的學校絕對不是一所好學校,那只是一個習慣於填鴨式應試教育的教育連鎖店。同樣,一個不會和孩子溝通和對話的父母本身也不是一個合理的父母,只是一個“長官”式的家長。在此意義上,如果說《媽媽聽我說》是一檔親子類節目的話,莫不如說是一堂獻給親時代家長的公開課。 《媽媽聽我說》觀後感:寶寶的話最珍貴 以80後爲代表的都市主流羣體正在全面進入“育兒期”,每天朋友圈裏有半數都在秀寶寶、秀溫馨,每個人都沉浸在生兒育女的喜悅中,相輔相成,育兒親子類產品隨之大熱,各大衛視紛紛轉向低齡化、童趣化,育兒親子類節目花樣百出,北京衛視《媽媽聽我說》是其中把娛樂與實用兩大屬性結合得最好的一檔。 《媽媽聽我說》已播出三期,每一期都看點十足,而且有漸入佳境之感。繼前兩期的幸運小萌寶們紛紛向媽媽“開炮”,就養寵物、化妝、家法棍、表格式教育等問題大吐苦水取得一定成效後,這一期提出的話題變得更加微妙,更加深入內心。

“晴格格”王豔不準兒子球球吃零食,一位媽媽總是在陪寶寶吃飯的時候看韓劇,一位媽媽從未主動擁抱過自己的女兒,還有一位媽媽因爲女兒身體不好,經常把她留在家裏不讓去學校,這些七分正確三分不妥的親子教育觀念不僅讓幾位身爲當事人的媽媽感到困惑,相信每一位電視機前的媽媽也經常遇到並不知如何是好。 那麼遇到這些難題怎麼解決呢,彆着急,《媽媽聽我說》不僅會給出正確的辦法,還會運用心靈層面的溝通,徹底消除媽媽與孩子的隔膜。 辦法並不複雜。原理是這樣的,從不一樣的角度,看相同的問題會有不同的答案,親子育兒方面就會經常出現這樣的現象,媽媽和寶寶站在各自的立場上,意見當然無法統一,孩子到底該不該吃零食,擁抱對寶寶的成長有多重要,這些其實都不是事件本身的問題,而是家庭內部的溝通、理解出現了障礙,如果所有媽媽都能像參加《媽媽聽我說》這樣,用心傾聽寶寶的想法,並給予充分的尊重和對等的交流,再用雙方可以認可的方式給予解決,所有難題都會迎刃而解。 我相信,萌寶們並不是非要爭取到什麼自主權,而是希望得到媽媽們發出更投入的關愛。這一代媽媽真的應該慶幸,在經濟條件相對富足的當下,養兒育女不是一件很困難的事,可是正因爲如此,很多媽媽忽略了寶寶的心聲,總以爲給寶寶提供最好的條件就行了,其實遠遠不夠,有時候,一次專注的交談,一個發自內心的擁抱,所能產生的幸福感要遠遠超過物質投入的轉化。

在當下林林總總的親子類綜藝節目中,《媽媽聽我說》的最大價值是讓孩子們講出了自己的心裏話,真實的想法,因爲真實,所以有價值。回想前幾期節目,萌寶們的吐槽每一句都不是無心之言,童方確實無忌,卻也無比真實,有時候懂事的孩子把一句忍住沒說,可能會形成一生的心結。年輕的媽媽們,千萬不要打壓,要鼓勵孩子勇於表達,哪怕是錯的,也比有話藏在心裏強上一萬倍。 雖然不是所有的媽媽和寶寶都有機會去參加節目,但是通過《媽媽聽我說》,很多寶寶找到了“萌友”,聽見了自己也想說的話,媽媽們也及時聽到了寶寶的真實想法,這就是節目的意義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