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觀後感 > 電影《十月的天空》觀後感3篇

電影《十月的天空》觀後感3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29W 次

《十月的天空》根據NASA工程師Homer Hickman的自傳《火箭小子》改編,講述了高中生霍納萌生了製作火箭的想法並投入研究的故事。下面給大家分享《十月的天空》觀後感,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電影《十月的天空》觀後感3篇

  電影《十月的天空》觀後感1

這是一部非常出色的勵志片,但凡勵志片總少不了隱隱約約的攙雜些主旋律的說教在裏面,這讓我很煩,但是勵志片讓人溫暖的是——理想——一種能讓人渾然忘我偏執狹隘喪失理智不知天高地厚敢在馬王爺面前動土的東西,就像一種病一樣讓得了的人把自己所有的精力、所有的奮鬥、所有的犧牲都投注其上……在本片的故事中是五十年代末弗吉尼亞州某煤礦礦區裏的四個高中生要造火箭,乍一聽還以爲又回到了“大躍進”一般,連微積分都不會的人要造火箭,這簡直比所有盲目狂熱的豪言壯語更讓人覺得沒譜,但是信念一旦發生了推動作用也往往是驚世駭俗的,人的潛力究竟有多大就跟人的潛力本身一樣無人知曉……其實這幾個高中生要造火箭的目的無他就是想奪得發明展覽獎並引來大學獎學金從而走出礦區擺脫世代當礦工的命運,而結局跟理想這個美好的字眼一樣完美,他們都做到了!這個故事是根據真人真事改編的,片中男主角的生活原型於一九九八年從NASA退休!

關於理想,我實在有太多話要說,但又不知從何說起,在我心目中理想是神聖的,而正兒八經的討論則難免會給人一種喊口號表決心的感覺,何況理想也確實是太不可思議了!不過最主要的還是因爲理想是這樣一種如此成王敗寇的東西——只有在事情成功實現了,那之前的想法才叫理想,否則只是貽笑大方的妄想罷了,因此也就派生出諸如自大和自信、固執和執着、自卑和自謙這樣的詞語,其實兩者並無本質上的區別,唯一的區別是後者只用來形容成功了的人,歷史是由創造歷史的人書寫的,那些失敗者們只能讓自己未遂的理想蓋上一個叫做妄想的戳!所以,我幾乎從來不談理想,如果我做到了我一直爲之努力的事,那麼這些事情自然會被當作理想來提起,如果這些努力全部都做了無用功那麼他們就只能被當作教訓給人當反面教材了。如果說失敗是成功之母,那麼理想就是成功之父了,失敗就像分娩一樣是喜悅前的痛苦萬分心如刀絞欲罷不能,而理想則是促成這一切的根源,但是爲了成功這一切也就值得忍受了。時至今日,尤其是當今社會,成功這樣一個美麗的字眼也被蒙上了一層功利和世故,甚至被量化爲一種數據或者惡俗的標準,而我這裏說的成功是更單純的那種,成功應該是一種心情或者一種狀態,再簡單一點成功應該就是一種滿足,一種在不懈追求之後的滿足!每個人的理想可能都不盡相同,但是理想實現後的滿足感、成就感應該並無二致,只是成就感現在也同樣是一種越來越功利的感覺了。

所以BEYOND的歌裏我最喜歡那首《再見理想》,對於歌名我一直有兩種理解,要麼是再次見到理想,那應該是一種暮然回首的淡淡憂傷、要麼是與理想說再見之後的一種無奈放棄的悲哀,而歌詞本身則更加加深了我疑問!不過總之理想是沒有實現的,所以歌聲中才會有那麼多的淒涼。

  電影《十月的天空》觀後感2

《十月的天空》改編自美國太空總署工程師Homer Hickam的自傳,這是一個真實的追夢歷程。在一個生產煤炭的閉塞小鎮,所有的男孩只有兩種命運,一個是去作隨時都有生命危險的煤礦礦工,另一個是爭取足球獎金上大學。Homer Hickam沒有強壯的體格,加上父親期盼他能繼承父業,挖煤養家,他的人生似乎已別無選擇。

1957年10月,處於美蘇冷戰時期的蘇聯成功發射第一枚人造衛星,全人類都在仰望這個征服宇宙的太空夢,Homer Hickam注視着遠方的星火微光,彷彿看見生命中的契機,在他年幼的內心深處啓動了擺脫宿命的夢想:造火箭!

Homer第一次自制火箭時,利用了30個沖天炮的火藥,結果,他成功製造了一枚“炸彈”,他開始意識到製造火箭真的不是件簡單的事。而後,Homer在一次試射中發生了意外,父親責令他不允許在廠區範圍內研製火箭,Homer決定要找一個離城鎮較遠的地方來當做試射地點,以免傷人。

以Homer爲首的四人小組歷經一次又一次地失敗打擊,中途因森林火災被指控縱火,但因未成年被保釋,回家後父親給他下最後通牒:不允許他再碰火箭,但他心中的火箭夢一直熊熊燃燒着。在萊莉老師的鼓勵和鞭策下,Homer從煤礦重返校園,並廢寢忘食般學習數學,推導數學公式,提升個人專業素質,爲火箭夢積蓄力量,厚積薄發。最終,苦心人,天不負,火箭小子們成功了!

在我看來,這部電影最感人的除了正能量,還有濃濃的父子深情,John是Homer的父親,煤礦的廠長,他是愛Homer的,並且愛的深沉,無聲。因爲父子兩人都有固執的個性,父親John希望Homer能接下他最拿手的挖礦事業,Homer一直希望父親John能支持自己對火箭的熱情,所以兩人吵得不可開交,一直到Homer最需要幫忙的時候,在父親John的幫助之下,使得彼此冰釋前嫌,並接受了對方。

不只是劇情,我還很喜歡這部電影的配樂,總是能在關鍵時刻直抵人心。由於這部電影改編自《Rocket Boys》,片中的角色都是真有其人,在影片的最後列出了主角們最後的人生境遇。火箭小子們都順利大學畢業。昆亭在石油業擔任化學工程師。洛易成爲汽車代理商以及銀行家。歐戴成爲牧場主人並擁有保險公司。艾絲於1979年退休,到摩陀海灘養老。萊莉死於癌症,享年31歲。約翰在1976年死於黑肺症,1965年煤林鎮的礦場永遠地關閉了。侯默成爲太空總署NASA的工程師,爲太空梭任務訓練太空人。

夢想是成功的開始,汗水和努力是成功的階梯,堅持是通往成功的唯一道路。

  電影《十月的天空》觀後感3

這部影片講述的是上個世紀50年代,在一個叫煤林的小鎮,也是一座煤礦。煤礦的負責人是主人公霍默的父親。他希望霍默長大後也成爲一個礦工來接替他的工作。這也是鎮上大多數的生活,一代代在這個小鎮上做礦工。然而,一顆由蘇聯發射的衛星讓霍默產生了製作小型火箭的想法。

但第一次實驗就差點傷到鎮上的人。他爸爸本來就不支持他,所以不允許他在公司的地盤裏研究火箭。但這還是無法讓他死心。他和三個同學一起步行八英里到了一個不屬於公司的地方實驗。經過多次試驗,成功地發射了一枚。不過,好景不長,發生了一場森林大火。警方認爲這場大火是由他們的火箭引起的。四個人因爲年齡較小沒有進監獄,但工具和材料被沒收,不能再做火箭了。

不久後,礦上又出了礦難,他的父親受傷了,不能繼續工作掙錢。霍默就只好按捺住火箭的事,退學下礦工作。慶幸的是,過段時間,父親的傷好了,可以繼續工作了。他便重新選擇開始火箭研究。

在一度支持他的萊莉老師鼓勵下,他開始研究《導彈設計原理》,學習數學,根據書中的射程公式計算,發現他們的火箭根本射不到起火點。霍默和他的朋友在實地測量後,找到了他們的火箭殘骸,也找到了引起火災的元兇--航空照明彈,這不僅證明了他們的清白,也獲得了學校的支持。最後他們代表學校參加了市裏的科學大賽,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支持他們,並最終在全國大賽上榮獲第一名,並通過這個冠軍獲得了大學獎學金,讀了大學。主人公也最終成爲了NASA的工程師,實現了自己的夢想。其他人也改變了自己的命運。

看了這部電影,我感受到了內心的渴望和堅持有多大的力量。這種力量不但使自己堅持,還會感動別人,哪怕是反對你的人,最後都來支持你的夢想。

我很幸運,我的爸爸是非常支持我做單片機研究。我渴望製作“坐姿提醒器”,不僅使我無視燙手的痛感和勞累,也無形中帶動了許多人來支持我。這也讓我感受到了電影傳達給我們的道理:心裏渴望、努力堅持,具有極大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