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觀後感 > 新春第一課觀後感

新春第一課觀後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61W 次

新春第一課觀後感

新春第一課觀後感

當品味完一部影視作品後,能夠給我們不少啓示,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觀後感了。爲了讓您不再爲寫觀後感頭疼,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新春第一課觀後感,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新春第一課觀後感1

今天,我和同學們一起觀看了以“留守一份希望·共享一片藍天”爲主題的《新春第一課》。通過影片記錄的三個留守兒童的學習生活的點滴,反映我們宜昌市留守兒童面臨的實際困難,展現社會各界愛心人士關愛幫扶留守兒童的典型事例,我被這一個個生動的故事深深地感動了。

留守兒童陳佳妮,她的爸爸媽媽長年在外地打工,幾乎沒有時間陪伴過她。佳妮愛好畫畫。只要一有時間,她就會拿出畫本畫起畫來。她的畫本里只有花卻沒有爸爸媽媽,這是因爲她和她的父母已經幾年沒有見過面了,她幾乎記不清楚她父母的模樣了。而我現在天天能與父母見面,天天能和他們一起幸福的生活。

15歲的留守兒童餘立灝。他的生活來源是靠爺爺種柑橘賺來的錢維持的。他的願望是想當一名主持人,雖然他因家庭條件問題不能及時實現自己的夢想,同時父母長期在外打工,不時常回家,可他依舊那麼陽光、那麼自信。可我們有父母的愛的孩子遇到一點點挫折都會很自卑,變得不自信。記得有一次,我們上三年級時竟選班幹部沒選上,當時我灰心喪氣,很自卑。我看玩他們的故事感覺我的生活像在天堂裏,從他們身上我懂得了許多。

同學們行動起來吧!用一封信、一本書、一句問侯、一個眼神去關心你身邊的留守兒童,傳遞愛的接力棒吧!

新春第一課觀後感2

今天,我盼望已久,因爲今天是20xx年2月23日,是開學的第一天。開學典禮過後,伊老師組織我們看《新春第一課》,這一課讓我受益匪淺。

節目的主題是傳承家風家訓,實踐社會主交核心價值觀。

“愛國”這兩個平凡的字眼,人人的口中都不停地說着,可究竟又有幾個人能做到呢?這使我想起了趙一曼。趙一曼在家中排行老七,深受父母寵愛。但是,中國與日本的幾次戰爭,激起了她抗日的決心,於是,她考取了軍校,成爲了一名軍人。可就在一次抗戰中,她爲了掩護戰友,不幸被敵人抓住。敵人爲了獲得情報,殘忍地折磨她,用鞭子抽打她本就在流血的傷口,用竹籤扎她的手,可她就像個鋼鐵巨人,一聲不吭,無所畏懼,一絲線索也沒有透露給敵人。最後,氣急敗壞的敵人把她槍斃了,槍響時她大義凜然地唱着國歌倒在了血泊中。

餘佳琪讓我很佩服。因爲她小時候就懂得了遵守傳統家風,是一個誠實的人。有一天,她在路上撿到了一部蘋果5S的手機,她沒有據爲己有,而是把她交給有關部門,歸還給了失主。多麼平凡的人,做出了多麼平凡的事,可是,這麼的平凡的事又有幾個人能真正做到呢?

付先根與李原成就更讓我熱淚盈眶心緒難平了。他們倆是勾戶搭背的兄弟,他們有約:要是對方死了,自己要照顧對方的父母一輩子。後來付先根光榮犧牲了,李原成遵守約定,一諾千金,細心照顧付先根的父母,如同照顧自己的父母。友誼的力量多偉大呀!

一個個感人肺腑的故事,讓我領悟到了很多道理,我領會了愛國、誠信、友善這三個字眼的真諦。有着深刻含義的三個字眼,看似平凡的三個字眼,試問有多少人可以真正做到呢?

我相信,我能做到!

新春第一課觀後感3

今天在學校裏,我和同學們共同觀看了《新春第一課》,這次的主題是“環保”,它隨處可見,就在我們身邊。

在我們的身邊有一羣普通人,他們不分男女老少,有父母帶着孩子的,也有同學朋友結伴成行的,他們組成了一個默默無聞的羣體,有着一個有趣卻很樸實的名字—“三峽蟻工”,他們每個人都是這個公益組織的一員。蟻工的身影活躍在每一個節假日,堅守在長江邊,無論是颳風下雨,還是嚴寒酷暑,他們總是在江邊撿拾那些不注意而隨意丟棄的垃圾,勞動磨損的手套,汗流浹背的身影,就是他們努力的證明。每一次的活動結束了,江邊就會多出十幾袋滿滿的垃圾,他們在爲那些隨隨便便的行爲做出彌補,用行動告訴那些污染我們賴以生存的母親河的“兇手”,愛護環境,從我們做起。

在美岸長堤的小區裏,有幾個碩大的垃圾箱擺放在小區的正門口,它們並不像普通的垃圾箱一樣骯髒,而是十分乾淨,擺放的也十分整齊,爲什麼這些垃圾箱會這樣呢?因爲這些垃圾箱並不是普通的垃圾箱,而是環保垃圾箱,每個垃圾箱的上面都標有投放的垃圾種類,例如:廚餘垃圾、有害垃圾(電池、菸頭)、塑料垃圾、廢紙垃圾等等,這些看似平常的小舉動,卻影響着我們生活的一點一滴,小區裏的業主們都熱情參與這項活動,爲身邊做出榜樣。

雖然這兩個故事,講述的是我們身邊的看似不起眼,而又平凡的一些小事,反射到我自己身上,卻覺得自己做的並不夠,平時在我們的生活中,垃圾都是沒有進行分類,混合在一起的,不僅增加了環衛工人的工作負擔,而且也污染了環境,因此我深感慚愧。媽媽告訴我,原來在我的身邊已經有阿姨和小朋友參加了“三峽蟻工”,我也要像他們一樣用行動去愛護環境,去保護我們的大自然,積極參加這些公益環保活動,用自己的雙手去守護我們的大自然,用行動去影響我們的身邊人!

新春第一課觀後感4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新的一年伴着響亮的鞭炮聲歡歡喜喜地向我們走來。在寒假期間,我們展開了“尋找家風、家訓”的活動。在開學後,學校展開了觀看《新春第一課》的活動。而本次“新春第一課”的主題就是尋找家風、家訓。

年過花甲的湖北老人羅必炎有八個父母。老人對其八個父母的孝順是這裏的一段佳話。其實這位老人的身世並不平常。

在老人剛滿100天的時候,父母就因感情不順而離了婚。這使老人的童年留下了巨大的創傷。他甚至一度的認爲自己是多餘的。父母分別重新組建了家庭,這種多餘感讓他感到越來越強烈。於是,他成年後就當了上門女婿。當他自己組建了家庭後,他也漸漸理解了父母,原諒了父母。(投稿 )

想通後的羅必炎老人變得十分孝順,對自己的八個父母也能孝順就盡力孝順,他的孝順十分讓人感動。村中的一首打油詩甚至這樣說羅必炎老人“要風得風,要雨得雨。要吃就開口,第二天就到手。”我不禁爲老人不計前嫌的氣度感到歎爲觀止,也爲老人的孝順感到感動。

在兩天的陰雨天氣的摧殘下,老人的丈母孃的風溼骨病發作了,疼的她站不起來。他每走一步疼得“哎呦”的一聲叫。這每一句“哎呦”都印在羅必炎老人心裏,一句又一句的“哎呦”讓老人的臉色越來越沉重,不斷的問候安慰丈母孃。不一會兒,老人就拿來了藥,千叮嚀萬囑咐老人要按時吃藥。這樣的孝,感天動地,在這樣的家庭中成長,兒女又怎會不孝順?

家風是一個家庭的行爲準則,羅必炎老人的家風是:感恩、友善,我家的家風是:勇於承擔,敢爲人先。我將將家風家訓在我身上發揚光大。

新春第一課觀後感5

今天是開學第一天,老師讓我們觀看了以“心懷感恩·勵志成才”爲主題的“新春第一課”。

這部教育片主要講述了獨自一人支撐殘缺家庭的當陽市慈化小學三年級學生徐夢婷、帶着癱瘓媽媽上學的夷陵區三峽高中高三學生黃露露、靠打工資助甘肅留守兒童的三峽大學貧困女大學生曹浩、勇奪奧運羽毛球“雙冠王”的中國羽毛球隊宜昌籍運動員趙芸蕾等四個典型人物的先進事蹟。其中,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徐夢婷和趙芸蕾的事蹟。徐夢婷三歲時父母離異,五歲時父親因病去世,九歲時奶奶癱瘓在牀,於是她獨自撐起了整個家庭:她一大早起來就做早餐,先餵奶奶吃自己再吃,然後去上學。而趙芸蕾從小就熱愛運動,她不因爲自己有天賦而驕傲,不怕困難,刻苦勤練, 終於獲得了奧運羽毛球“雙冠王”的好成績,讓宜昌市實現了奧運金牌零的突破,給家鄉增光添彩。

徐夢婷面對生活困境,既沒有退縮,也不抱怨命運的坎坷,反而懂得感恩,她的事蹟讓人感動和敬佩;而趙芸蕾爲了追求夢想,迎難而上的精神更是令人鼓舞。由徐夢婷和趙芸蕾,我想到自己平時不僅要父母照顧,還不時地向父母撒嬌,要這要那,不禁感到十分慚愧。

“新春第一課”中徐夢婷和趙芸蕾的事蹟讓我懂得:人既要學會感恩,感恩父母、感恩親人、感恩社會;也要有理想有追求,要有吃苦耐勞、不怕艱難的精神,不要遇到困難就退縮。

新春第一課觀後感6

“叮叮噹噹,叮叮噹噹”。嘿!鈴聲響了。同學們興高采烈的走進了教室,李老師精神抖擻的打開白板和我們一起觀看“20xx年新春第一課”。

“弘揚傳統文化,熱愛美麗宜昌”。我們宜昌有着歷史優良傳統,過年時爆竹聲聲響,舞獅採蓮鬧新春。美麗的宜昌有着美麗的山水文化,西陵峽、山峽大瀑布、大老嶺、後河森林公園、柴埠溪……有著名的水電文化,宏偉的三峽大壩、葛洲壩那數一數二的高級水電工程,世界聞名。

宜昌有着名人巴土文化,周立榮是長陽土家人,他挖掘巴土文化的精髓,20xx年成爲新聞重大人物,戀歌聲聲唱巴土,20xx年9月他的作品《巴土戀歌》在中央電視臺播放,他還擔任了宜昌副主席,但他還是繼續傳承巴土文化,打造夢幻土家。

那鏗鏘有力的峽江號子,在胡振浩爺爺口中流出,他是秭歸人,於1986年當上了教師。1988年前當了船工號子,他以前在江邊的時候,經常聽見縴夫唱號子,現在沒有了,他想是讓我把這號子聲傳下去,還是把它帶到土裏,經過深思熟慮最終在他的努力下,從秭歸唱到了北京,後來再拍號子的MY時在相機前與世長眠,但這號子聲已經傳到大江南北,傳到同學口中了,他是我們永遠的峽江號子王。

三國文化赫赫有名,在宜昌就有當陽古戰場。汪國新他是我國的一級畫師,他手中的關公真是正義凜然,他在拜訪小學時帶領學生們讀三國,寫三國,聊三國,看三國,畫三國,品三國。還舉行關公文化萬里行活動,他的畫筆三國情,三國文化就這樣弘揚下去。

巴楚文化又名土家文化。跳喪,巴山舞,出嫁時哭嫁……這民族文化在宜昌的各個縣城裏都流傳着。

在湖北武漢與四川的重慶的兩座城市之間,有一片美麗清晰,環境優雅的地方,那就是宜昌。宜昌未來將會變得更好,這夢想之城的召喚下,使更多投資商人進入宜昌。3年後宜昌便變成不一樣的宜昌,5年後你將入住這奇麗的城市。

讓我們一起弘揚傳統文化,熱愛美麗宜昌。

新春第一課觀後感7

今天,是我們四年級下冊開學的的一天,我們觀看了新春第一課,觀看了鄉村和農村一大羣可憐的流水兒童。

今天我們大家到了學校,第二節課就開始看了。這一羣留守兒童上下學的路,基本全部都是一個小時到三個小時,都是孤單一人,沒有人陪伴。因爲他們的爸爸、媽媽長期在外打工,所以從小當家,照顧年邁的爺爺、奶奶。

因爲爸爸、媽媽在外打工,所以他們都很自卑,總是覺得自己和別人或同學與衆不同。

因爲他們經常在學校不開朗、很鬱悶,所以被教育局和直播宜昌發現了這些留守兒童,就給他們帶去了陽光般的溫暖。教育局給每個學校配備了電話工,每週電話工到校一次,免費讓留守兒童用電話和他們的父母聯繫,可以讓這些留守兒童們更開朗、更活潑、更自信。這樣他們可以結交更多的朋友,讓他們知道朋友的幫助也很溫暖。

直播宜昌還爲這些留守兒童們捐贈了愛心書屋,給每個學校的圖書室增加了三麻袋的書,讓留守兒童們可以懂得更多課外知識,並對這些學校以二十八萬助學資金,讓他們的學習生活更加美好,更加認真!

看完了《新春第一課》,我想對那些留守兒童們說:“你們所做的,我已經知道了,你們是我們學習的榜樣,你是我們大家的偶像!”我要更加珍惜現在的幸福生活!

新春第一課觀後感8

如果說家庭是一座堅不可摧的城堡,如果說家庭是一株蒼翠繁茂的大樹,如果說家庭是一隻翱翔天際的雄鷹,那麼,家風就是那穹頂的樑柱,就是那深扎的樹根,就是那扇動的翅膀。沒有家風,家庭的動力便化爲烏有;沒有家風,家庭的美麗便日暮途窮。孟子曾說:“離婁之明,公輸子之巧;不以規矩,不成方圓。”家風就像一個家庭的度量衡,權衡着家的魅力。看完《新春第一課》這部具有教育意義的紀錄片,我感悟頗深,讓我真正明白了何爲家風。

《新春第一課》以“傳承家風家訓,踐行核心價值”爲宗旨,講述了一個個感人肺腑,充滿人情的故事。

偉大的抗日民族英雄趙一曼在宜昌生下了她唯一的孩子,寧兒。一封遲到二十一年的家書充滿了一位堅貞不屈的巾幗英雄深深的母愛,詩中寫道“母親因爲堅決地做了抗日鬥爭,今天已經到了犧牲的前夕了,母親和你在生前是永久沒有見面的機會了,希望你,寧兒啊趕快成人,來安慰你地下的母親”這一句是多麼的深情。問世間,情爲何物?直教生死相許。這封1936年8月2日於囚車裏寫的家書,雖然沒有“家風”這兩個字眼,但字裏行間透露出的卻是一股正義,樂觀的家風。儘管趙一曼與寧兒只在1930年4月有過唯一一次合影,寧兒8歲時就失去了母親,但我相信,寧兒的母親趙一曼與寧兒的父親陳達邦所營造的家風,一定會激勵寧兒的成長,優良的家風不會被歷史長流所泯滅。

《新春第一課》不但講了英雄的事例,還講述了許多現代人們在家風方面的佳話,比如受家風影響的紅十字青少年志願者代表師楠,激勵全家作畫的年餘耄耋之年的楊啓發,照顧戰友父母的李元成,拾金不昧的餘佳琪,孝敬老人的羅必炎,美德少年李熠輝這一個個有聲有色的故事無不讓我感動。

家風就是一個個無言的教誨,教誨着人們走向光明,教訓着人們學會生活,她猶如一簇埋藏於心底的聖火,燃燒了人心的貪婪,燃燒了人性的罪惡。願讓家風成爲無言的教誨,永遠教育着我追尋完美的自我!

新春第一課觀後感9

小時的她,爲不能讀書而深深困擾;青年的她,爲維護女性人權貢獻了一份力量;長大的她,更是將滿腔熱血投入到了革命當中。一九三六年八月十二日,她英勇地犧牲了,但在二十一年後,她卻深深地銘刻在了人們的記憶中。

但在那二十一年,甚至從趙一曼的兒子——寧兒出生的那一刻起,對他來說,這個母親就並不稱職。趙一曼將一生大部分的時間都獻給了偉大的革命事業,但她卻極少有時間陪伴自己的孩子。在孩子年幼時,她便永遠的離開了人世,她再也無法給予孩子關愛,永遠地失去了教育孩子的能力。而年幼時,被封建思想無情地剝奪了讀書權利的她,更是深知其殘酷。但是面對敵人的威逼利誘,她卻絲毫沒有屈服。或許,當敵人用非人的酷刑折磨她時,她忘卻了疼痛,忘卻了生命,忘卻了自己,但她卻絕不可能忘記了自己的孩子!因爲,她是一位母親!但爲什麼她能堅持下來,爲什麼能成爲一名偉大的民族英雄呢?

而趙一曼臨行前在囚車中寫的家書,一封遲到了二十一年才重見光明的家書,替她解釋了一切。作爲一名母親,她在用一種與衆不同的方式給予孩子教育。原來,她最想教給孩子的就是她最寶貴的財富——堅定不渝的意志與頑強不屈的品質。儘管她無法像普通母親一樣伴隨孩子成長,但她的一言一行,卻是孩子成長的最好的教科書。

“身教大於言教”,這句耳熟能詳的名言,或許很多人都明白,但真的有太多人都從未實踐過。父母、老師、教育工作者,也許很多人都在爲孩子的教育而苦惱。但殊不知,言語的力量有時真的比不過行動。一萬句金玉良言或許會換來一萬聲反駁,但一個正確的動作卻會讓孩子受益終生。

孩子是看着父母的背影長大的,在年幼的孩子面前請挺直腰背,虎父無犬子,但犬父卻註定沒有虎子,你要證明的,一定要在孩子面前實踐!

最後,請讓我對偉大的母親——趙一曼致敬!願您不屈而堅貞的靈魂在熊熊烈火中永存!

新春第一課觀後感10

我曾看過很多好看的節目。有的令我捧腹大笑;有的令我感受頗深,記憶猶新;有的令我眼花繚亂,感同身受……今天,老師組織我們看《新春第一課》,節目裏的每一個點點滴滴的小細節都牢牢的刻在了腦海裏。

這個節目主要是圍繞着四個人物:徐夢婷、黃露露、曹浩和趙雲蕾這四位堅強勇敢的人講述的,其中我最敬佩的還是徐夢婷,三歲時父母離異,五歲時父親因病去世,八歲爺爺去世,奶奶癱瘓在牀,獨自撐起整個家庭,和奶奶相依爲命。她餵豬,做飯,餵奶奶吃飯,然後再去上學。而我們小時候,只會向父母撒嬌,要棒棒糖吃;徐夢婷沒有爸爸媽媽對她的溺愛,也沒有奶奶對她無微不至的照顧。當她面對這種種現實時,她說:“命運對任何人都是不公平的,但與其抱怨命運的不公,還不如坦然地去接受它。”就是這樣一個小小年紀就承擔起整個家庭的小夢婷,不抱怨命運的坎坷,反而學會感恩,值得令人敬佩和讚揚!

但是,看到了小夢婷那我們所謂的“灰色”童年,我們是否應該沉思,我們爲父母,爲爺爺奶奶做過什麼呢?或許你還在衣來伸手飯來張口;或許你清早起牀還在叫喊着:“媽媽,你快點,我要遲到啦!”;又或許你還在哭着鬧着,與父母頂嘴……當看到不幸的小夢婷時,你是否會汗顏?你是否覺得比起夢婷自己做錯了很多?

那從今天開始,從身邊的小事做起。當父母回到家,爲他們端上一杯水;父母勞累的時候,爲他們揉揉肩,捶捶背;開始學着爲自己做飯,洗衣服,洗碗筷……學習小夢婷爲身邊的人承擔起自己的一份責任。

看了《新春第一課》,一個名字映在了我的腦海裏,她就是“徐夢婷”,每每想起,我們都深刻的記住了一句話:“百善孝爲先”。我們要時時想着守護在身邊的親人,孝順他們,愛護他們,學會感恩,學會回報。

新春第一課觀後感11

“孝”,整個字看上去就是“子”攙扶着“老”,沒錯,子女對長輩的愛戴尊敬,就構成了孝。孝,是中國自古以來推行的法則。孝,讓一個國家在世界上讓人敬佩仰慕;孝,讓社會風氣文明和諧;孝,讓家庭溫馨和睦;孝,讓生命變得更加精彩,慢慢延續……

在宜昌,有這樣一位老人,他,叫羅必炎。自小便處處遭嫌。生母的.心裏都沒有他,繼母更是這樣。但是,他並沒有因此而厭惡他們。如今,他竟竭心照顧着八個老人,自己的親生父母、養父母,還有妻子的親生父母、養父母。他沒有將他們拋去不顧,而是儘自己最大權利去盡孝,有人問他累嗎,他只是回答“有恩必感激”,這簡單的四個字,包含着羅必炎濃濃的孝心。

母親的眼睛不好,他便細心地爲母親挑去魚刺,不停地往母親碗裏夾菜。看到這裏,我臉紅了。到現在,我還不會吃魚,卻總是讓媽媽跟我理好再吃,在家我就是個小公主,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從來都是父母爲我夾菜,我是深感愧疚。羅必炎已年過四十,都還對母親那麼孝順,而我……我以後也一定不會這樣了,魚再怎麼多刺,自己動手也會拔出來,父母工作已經夠辛苦了,我也要主動爲他們做點什麼。

岳母的腰總是在天氣驟冷時發疼,沒到這時,羅必炎就會悉心照顧岳母,親自爲岳母拔罐,不停地安慰她。岳母和他相處了那麼多年,沒吵過一次,岳母想要什麼,他便買什麼,這樣的他,岳母都很喜歡。女兒也深受他的影響。孝,是可以延續下去的。

當我們把孝心獻給他人時,將會有更多的人像我們一樣孝敬別人。孝,是可以傳遞的,世界因孝,也變得更加精彩。

讓我們手捧愛心,把愛心獻給更多的人,讓孝,延續下去,讓生命綻放美麗!

新春第一課觀後感12

上課了,老師爲我們播放新春第一課的視頻,我有很多感受:

故事中有一個人,她讓我很感動,是一名高中生,叫黃露露,她是一個單親孩子,母親因爲一次意外癱瘓在牀,因爲長時間躺在牀上,生了褥瘡,她擔負起了生活和學習的重擔。在面對這樣的情況壓力下面,她做出了一個堅定的選擇:帶上母親去上學。在中午同學們休息時,她一個人小跑回家,給母親換藥,這樣看是平常的事情,一般的護士只要二三分鐘就可以完成,但是她卻需要半個小時。她如此的孝心,使我深受感動。

曹浩,使我感動的並不是她的孝心,而是愛心。她是一名大學生,爲了資助甘肅省三名困難小學生,她做過家教、收銀員、服務員…… 最高時一天要輔導四、五個家庭的孩子,因爲時間緊迫,她每天只能啃幹饅頭。當記者採訪她時說:其實你也是一名貧困生,爲什麼還要資助別人呢!她回答:“其實一個月挺一挺也就過去了。”

最讓我佩服的就是我的偶像——奧運冠軍趙雲蕾。俗語說“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打羽毛球也是一樣,看着趙雲蕾象一隻燕子敏捷的穿梭於羽毛球場之間,背後也有着傳奇般的故事。趙雲蕾的父母都是從事運動的,她彷彿也繼承了這樣的基因——比別人更能吃苦。終於,她進入省隊,就意味着這一輩子註定要和羽毛球在一起了。她堅持不懈的汗水、淚水,終於迎來最大的收穫——奧運金牌。

這三個人,用她們的行動,詮釋了孝心、愛心和毅力,這怎能讓我不佩服?

新春第一課觀後感13

今天我觀看了《新春第一課》,節目裏四位宜昌民選人物讓我感動不已,受益匪淺。

她,擁有肯吃苦的精神。徐夢婷的父母在她三歲時離異,父親和爺爺也不幸相繼去世,奶奶下肢癱瘓,終日躺在牀上,八歲時的徐夢婷就成了家裏唯一的支柱。但她沒有一句怨言,仍然用一顆樂觀向上的心去迎接每一個日出。從她的眼神中我看見了堅定。她彷彿是那金燦燦的太陽花,永不放棄,迎風綻放出燦爛的笑顏。

她,擁有孝順的品質。黃露露與她的母親相依爲命,但她的母親因爲常年癱瘓在牀,引發了嚴重的褥瘡,黃露露義無反顧地在學校旁邊租了一間小房子,把母親接到那裏照顧。她每天中午都會行色匆匆地趕回家,爲母親清洗傷口。她清洗時總是全神貫注的,常常累得大汗淋漓,卻從沒有叫過一聲苦,抱過一聲怨。她彷彿是一朵平凡的雛菊,看似不起眼,卻有着最偉大的愛。

她,擁有一顆充滿愛心的心。曹浩是一名貧困的大學生,卻未曾想她寧願一天打四份工,也要幫助遠在甘肅的三個小孩子。她說:“我不希望那些小孩子像我讀書時那樣艱苦。”是啊,她雖然樸實無華,但是她“爲別人想得多,爲自己想得少”。她彷彿是那渺小的蒲公英,將愛心灑滿各地。

她,擁有堅持不懈的精神。趙芸蕾是二零一二倫敦奧運會羽毛球女雙、混雙的冠軍。在這光鮮亮麗的背後,有着常人無法想象的辛酸。有一次她發着高燒,卻依然堅持練球,她是多麼頑強、有毅力啊!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有付出就有收穫。風雨過後她終於迎來了絢麗的彩虹。她就像那傲雪的梅花,是那樣堅定。

這個節目使我得到了許多,明白了許多,學會了許多,更讓我懂得了人世間最珍貴的道理!

新春第一課觀後感14

古有多少家庭之間的諄諄教導,五千年的文化像是河水流過肥沃的土地,滋生出一片茂密,而縱然樹良多,也好不過一世爲之驚歎。故千百家風,貴在傳承。

片中介紹了一個特殊的家族,是爺爺手中能流出高山峻石的畫筆牽扯出來的情緣。老人在書案前的行雲流水勾畫了了在漫長的歲月中深深地印在了孩子童真的眼眸裏,那些墨汁和色彩似變換成了春天細細的牛毛雨,無聲地敲開了稚嫩的心門,溫柔地滋潤了他們的一生。然而這丹青手藝竟像是畫在宣紙上的延綿的墨水,一直淌到了子輩的筆尖——一家子齊刷刷地站在了美術的庭院中,生了根,繪畫怡然成爲了他們的靈魂。

這特別的藝術家風崇高而莊嚴,他們是家風傳承的最好典範,每個人都接實了這份傳統,把它緊緊地攥在手中。我想,是不是我也應該拿住我們家的那根接力棒,然後也緊緊地握着不放開呢?回答是肯定的。從小並沒有看到過很多關於家風家紀的文字說明,長輩們也不怎麼提及,可父親卻一直以自身來告訴我,孝順,是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父親的故鄉在遠方,作爲一個男人的穩重如山讓他把對家的思念和牽掛壓在心底。近些年爺爺身體微恙,消息順着風飄進了父親的耳中,明顯的,他與大伯的通話多了起來,常常看見他靠着椅背對着電話那頭輕聲細語,帶着孩子的無限擔憂穩着語氣叫聲爸。父親工作很忙,但他依舊請了假期留在爺爺身邊照顧。我知道,這是父親的擔子,是他的責任,可如果拋開這些冷漠的包裝呢,露出的是一份怎樣炙熱的真情。父親用行動教我一筆一劃地寫會了“孝”這個字,而如何將它寫好則是我一生要去學習和執行的事情。我會用我的手掌接過這份不需過多言語的傳家寶,細心雕琢,讓它變得更加珍貴。

家風的意義不只在於它本身,懂得的同時知道傳遞,使善意、美德撒播到更多的地方,使這肥沃的中華大地上人人以禮相待,家家和睦美滿。

新春第一課觀後感15

今天,學校組織我們觀看了《新春第一課》,這次的主題是:關愛留守兒童。看完後,我被深深地感動了。

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晏爽姐妹倆,她們的媽媽有精神病,爸爸在外打工,常年不回家,她們只能和爺爺奶奶相依爲命。而我呢,心安理得地享受着媽媽和外婆的悉心照料,時不時還鬧鬧小脾氣,爸爸雖然在武漢上班,但每週末都回來陪我。晏爽姐妹倆必須獨自走完長達兩個小時的山路才能到達學校,而我家離學校只有幾十米,上下學都要媽媽接送,這讓我很羞愧。

記得有一名留守兒童的願望是:我想到宜昌去上學,接受更好的教育。再想想我自己,我在宜昌最好的私立小學上學,享受着最優的教育資源,但卻沒有認真學習。

城市裏的孩子受到了太多的關愛,很多留守兒童因爲缺少愛性格變得孤僻。與那些留守兒童相比,我太幸福了,我要珍惜現在的幸福生活,好好學習,用優異的成績回報愛我的人,同時,我們應該關愛留守兒童,盡力幫助身邊的留守兒童,讓他們感受到愛和溫暖。

點評:小作者的感受是深刻的,她擷取生活中的點滴進行對比和感悟,深深體會到自己所擁有的幸福,也開始反思自己,該珍惜擁有的一切了!讓孩子從別人的生活裏去發現自己,改變自己。我想這就是《開學第一課》的初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