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工作報告 > 聽課報告

聽課報告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45W 次

聽評課既是教研活動,又是科研活動。它在教學實踐和教學理論之間架起一座橋樑。下面是小編整理的2017聽課報告,歡迎大家閱讀!

聽課報告

  【2017聽課報告1】

有幸參與了在徐州市高級中學進行的觀課活動,以下是關於本次活動我組成員的心得和感悟:

本課課程目標

知識與能力:(1)概述孫中山爲民主共和而鬥爭的主要史實:建立資產階級革命政黨、辛亥革命、頒佈《臨時約法》、捍衛民主共和的鬥爭、促進國共合作。

(2)對孫中山及歷史事件的圖片展示、小組合作討論、材料分析等方式培養學 生交流合作,初步具備閱讀、理解和通過多種渠道獲取並處理歷史信息的能力,培養學生通過圖片材料等方式陳述觀點的表達能力。

過程與方法:(1)組織學生聆聽孫中山遺言,運用多媒體手段營造歷史氛圍,豐富學生的感性認識,使學生能夠在此基礎上能夠對歷史人物有一個全面認識。

(2)在瞭解孫中山先生爲民主共和而鬥爭的主要史實,感受孫中山的革命精神。

(3)通過小組合作交流展示使學生進一步瞭解孫中山的品質和他的歷史功績。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孫中山組建興中會、中國同盟會,舉行廣州起義等活動,展示一個革命先驅爲了中華民族的獨立和人民的幸福不懈鬥爭的精神。通過學習本課,學生應積極繼承和弘揚這種民族精神,培養堅強的意志和積極進取 的人生態度,樹立愛國精神和社會責任感。

本科課程於4點5分開始

吳老師先是說明了孫中山先生是中國革命之先驅,然後通過一段語音片段即孫中山先生的臨終遺言(PPT中穿插着很多圖片,如臨時約法等)引入本課,學生聆聽完孫中山的遺言後,集體閱讀了課標要求,瞭解此課的三維目標。

第一步,吳老師用三個表格簡要總結了孫中山先生的一生,學生通過課前自主回顧必修部分進行填空,展示了他們對於孫中山先生必修部分基礎知識的掌握程度。不僅有利於複習,也有利於展開整節課的內容。

第二步,吳老師將孫先生的一生分爲“爭取共和”、“維護共和”和“偉大轉變”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爭取共和

4點10分,老師讓學生通過一系列圖片討論孫中山的貢獻,學生通過交流並結合圖片總結得出興中會、同盟會、臨時約法等均是先生對於革命所做的不懈的努力。體現了學生對於必修部分知識的熟練掌握程度。

第二階段:維護共和

4點13分,吳老師通過簡明扼要的背景介紹(孫先生退位,袁世凱恢復帝制),導入護國、護法運動,並由學生必修課所儲備的知識得出:兩次運動均以失敗告終。然後老師提問:孫中山爲捍衛民主共和的鬥爭失敗的原因是什麼?並給出材料。學生通過閱讀材料,回答問題。老師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給予總結。

第三階段:偉大轉變

合作交流(一)

4點17分開始,吳老師主要突出了新舊三民主義的對比,並讓同學總結三民主義到底新在什麼地方。學生從新舊三民主義的內容方面來回答老師的問題,體現出對新舊三民主義知識點的把握。

4點20分,學生集體閱讀孫中山先生的名言,吳老師通過孫中山先生的名言“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來引出學生對於其精神的思考,學生進行小組探討,老師最後總結孫先生愛國、憂國憂民的偉大情懷。

第三步,吳老師將更多的主動權交還給學生,讓學生以小組合作、交流展示的形式探究。

首先,第一個問題:孫中山先生和華盛頓、盧梭比,更像誰?

討論從4點23分開始,33分結束,歷時10分鐘,學生在課前充分準備的資料的前提下,小組討論十分熱烈,之後學生踊躍發言,將孫中山與華盛頓的各個年齡階段對比,得出他們比較像;有的同學將孫中山與盧梭的民主精神和浪漫主義精神相比,覺得他們比較像。也展現出了學生開拓的思維。

之後,第二個問題:根據材料指出孫中山辭職的原因並加以評價。

討論於4點38分結束,學生通過閱讀材料,多能從材料出發,得出正確的結論,而且能基於實際,表達自己的觀點,分析史料能力得到提升。

合作交流(二)

通過以上問題的探討,老師提問學生:欣賞孫中山的什麼地方,在情感交流方面有哪些收穫?

學生在進行小組探究交流之後,由每一組派學生代表自主上臺發表自己的看法,展示小組探究的結論。這是對本節課的一個昇華,小組討論結果以一個完整的形式在全班展示,有助於集體學習和知識拓展。

課堂最後,老師用PPT展示課堂小結,總結孫中山先生的功績及其精神遺產。

4點50分,下課。

總結:全課吳老師充分運用圖文、音視頻等多媒體形式,將課程的知識清晰完整的展示給學生,而學生與能夠通過自主參與到課程活動中、課前預習也能夠開闊學生的視野。“學講計劃”貫徹的很徹底,但是,如此緊湊的講或開放的學習,對於學生重難點的把握是否有利,這樣會不會無法突出本課重難點,過多的開放式教學是否學生最後只把握住了整體,細節之處並未過多說明?

整堂課學生通過閱讀材料,聆聽音頻,觀看圖片以及小組探究交流,自主演講展示等形式,充分的融入了課堂,也凸顯了新課改所要求的以學生爲主體的教學要求,也充分貫徹了“學講計劃”,培養了學生小組合作的能力,以及探究問題的歷史思維,提高了學生分析史料的能力和表達的能力,使學生養成“論從史出”的習慣。但課堂討論有一個很明顯的缺陷就是無法“面面俱到”,有些學生在討論中並不積極參與,那麼在這樣一堂幾乎以學生自己探究爲主的課堂上,那些參與不強的學生是否就被忽視了呢?他們又能在課堂上學到些什麼呢?

另,在整堂課結束後,我組成員隨機對參課同學進行了回訪和調查,在問到“你覺得本堂課學到了什麼呢?”的時候,同學的第一反應是一愣,然後說了句“孫中山是個偉人”。而當我們想了解他們是否有更多的收穫時,都說“沒有”。由此可見這堂課在形式上是成功的,但在實際上收效並不大。

思考

老師能否給予學生一個正確的理論方向?

1、在討論孫中山和盧梭的相似之處時,有一個女同學提出孫中山的浪漫主義,而之後的同學在總結孫中山辭職原因也多離不開浪漫主義。但孫中山是否有浪漫主義,老師並未給一個正確的解答,如若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如電腦可聯網),教師是否應該及時解決呢?而不是任由學生在不確切的情況下肆意總結。並且在之後的課堂討論中吳老師曾幾次想將話題引到孫中山先生的浪漫主義,但都失敗了,由此可見在合作討論的課堂中,教師對課堂節奏的把握能力非常重要。

2、在最後一個問題“你欣賞孫中山的地方”中,有一個細節:有同學在板書中提到,植樹節是由於孫中山先生於3月12日逝世才定爲植樹節的,但事實是植樹節的由來可追溯到3000年前,那時候已有清明節插柳的習俗,1928年時,爲紀念孫中山先生逝世三週年,國明政府行植樹式,真正的植樹節還是在清明時分,直到1979年2月23日,第五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六次會議才決定3月12日爲植樹節。

所以,無論在課堂還是在課後,希望老師能夠注意細節之處,及時糾正學生的錯誤或不完備之處。

在這樣一堂幾乎以學生自主探究爲主的課堂之中,學生基礎知識的掌握是他們進行問題探究的基本條件。雖然在課堂學生髮言的情況來看,部分學生的基礎知識是足以支撐他們進行更深層次的交流的,但那些基礎知識掌握的並不是的很牢固的同學,在這樣一堂課上是不是就無法積極的參與到討論探究裏面?在小組探究交流的時候我觀察到有的學生參與度並不高,竊竊私語或者自己幹自己的事,這種現象產生的原因是否就是我上面所提到的因爲沒有基礎知識的支撐所以不能更好的討論呢?或者是因爲學生本身覺得這樣的課堂很無趣?這可能依舊是需要我們去關注學生的一個點。再有我發現很多學生在課前都查詢了很多資料,但學生是否就能把這些資料內化,變成自己的知識貯備,抑或是隻是爲了課堂而搜索的資料,用完就扔?如果是這樣就失去了探究學習的意義。這也是需要我們所關注的。

  【2017聽課報告2】

在爲期一週“走進星級教師”的聽課活動中,我有幸走進星級教師施國琴老師的課堂。此次難得的機會讓我領略到施老師紮實的語文教學功底、精彩的講學風采、嚴謹的教學態度……“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雖然,短短的五天觀摩可能根本學不到施老師深厚的教學功力,但能收穫到的是我看到自己的淺薄和不足。現從以下幾個方面總結自己的聽課報告:

一、“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施老師本週的語文課內容主要包括:新聞類中考試題分析、半開放式作文題型分析、月考試卷分析等。幾堂課下來,我發現施老師的課層次分明,各個教學環節銜接自然、恰當,逐步深入。其中給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施老師的試卷分析課。在我看來,試卷分析課是難上的。就以我爲例,試卷分析課一般的流程如下:首先是總結該次考試情況,然後講解學生易錯或者錯誤率高的題目,其次是學生自主提問的方式分析剩餘的題目,最後是學生自我反思、整理錯題、進行消化。我的這種方法存在不少問題:一、許多學生不敢在課堂上提問,往往是將錯就錯、不懂裝懂;二、因試卷分析課缺乏樂趣,學生聽課沒有積極性,“左耳進、右耳出”,所以試卷分析課的效果不佳;一堂課下來,老師口乾舌燥、學生昏昏欲睡。但施老師在分析試卷時針對性極強,過程中有題目分值、層次的拆分,有答題方法的探討,有賞析步驟的介紹,有考試技巧的傳授等。的確,方法比知識更重要,學習方法是否科學,思維方法是否合理、正確,影響着學習效率的高低。施老師能在課堂教學中不失時機地創造機會,指導學生如何學習,使他們不但能學會,而且能“會學”,掌握語文學習方法,發展思維,形成能力,能獨立解決問題應對中考。

二、浮華已隨風飄去去,課堂本色顯樸實。

雖然施老師帶給我們的都是常態課,但每堂課細細地聽下來後,我感覺她每天都是煞費苦心地作了周密而細緻的準備,教學課件都是自己認認真真製作的,教學環節既真又實,真正還原了課堂本色。教學功底如此深厚的優秀教師能十幾年如一日勤勤懇懇、踏踏實實地精心設計課堂,認真鑽研教材實屬不易。記得去年在見習時就有幸和施老師在同一辦公室工作,因所教學科不同,交流不多,但她認真、嚴謹的工作態度早已給我留下深刻印象;此次聽課更是對其有了進一步的認識,讓我這初涉教壇尤爲佩服。

三、恰如其分的課堂評價,時常的鼓勵促成長。

課堂評價,是師生交流的一種有效方式,它不僅是某個環節的終結,更重要的是能調動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激發學生更強烈的求知慾望。而課堂及時評價是教師對學生在課堂上的學習態度、方法、過程、效果等方面,進行適時鼓勵和評價。在施老師的課堂中,你能經常聽到“你真棒!”“非常精彩。”“下回再接再厲”等鼓勵語,除了這種及時性的評價,她還充分運用自己的體態語言、一個手勢、一個眼神、一個撫摸、一個微笑等對學生的表現給予評價。此外,施老師能鼓勵學生之間的相互評價,讓B、C、D等若干名同學評論同學A的回答如何,好在哪或者不好在哪,這樣能積極帶動學生思考,主動參與教學過程中來,真正做課堂中的主人。相比之下,我在點撥功夫上還是欠缺得很,尤其是課堂評價語言,我更是單調,沒能很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聽課結束後,我好好地反思過自己。有許多的不到位需要讓我慢慢地去做到位,或許是需要時間的,但請相信堅持夢想的我不會停下前進的腳步,因爲黎明前還有漫長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