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工作報告 > 2015山區留守兒童教育現狀調查報告

2015山區留守兒童教育現狀調查報告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98W 次

  篇一

2015山區留守兒童教育現狀調查報告

中國由於地理和歷史環境的原因,政治經濟發展極不平衡,在山區人地矛盾更爲突出,在市場經濟的浪潮下,山裏大量閒置的勞動力走出大山去城市務工來改變生活貧苦的狀況,由於沒有技術緊靠出賣勞力 ,收入微薄,僅能保障最基本的生活所需,無力將孩子帶在身邊,山裏交通不便,大都是半年、一年、更有甚者幾年也不回來看孩子一次。留守兒童的身心健康急需社會各界人士的關注。平頂山魯山、郟縣和洛陽嵩縣是山區的典型代表,總體而言耕地面積不足,主要經濟收入來源於外出打工,是留守兒童較爲普遍和嚴重的地區。

調查內容:xx山區農村留守兒童

調查目的:通過對當地部分地區農村留守兒童學習及生活情況的調查,瞭解當地農村留守兒童現狀,以及其物質需求同心理需求,進一步針對當地留守兒童設計項目實施項目推廣

  調查地點:河南省平頂山市郟縣、魯山縣背孜鄉、熊背鄉;洛陽市嵩縣德亭鎮、九店鄉;鄭州市新密市尖山鄉

調查方法:問卷調查、走訪、訪談

  調查時間:

  一、調研背景

近年來,隨着經濟的飛速發展,在中國的農村、鄉鎮越來越多的青壯年背井離鄉涌入城市打工,隨之產生了一個羣體——留守兒童。其中0-14歲孩子佔據多數,他們正處在成長髮育的關鍵時期,父母長年不在身邊,在其成長的過程中缺乏必需的關愛和管教,嚴重影響了孩子們身心健康,其數量呈逐年遞增趨勢,儼然成爲了建設和諧社會上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河南是勞務工輸出大省,也是留守兒童較爲嚴重的省份之一。這些勞務工對中原經濟的崛起做出了貢獻,他們的生活水平也稍有提高,然而仍無力將孩子帶在身邊,社會各界對中原地區的這些留守兒童的關注度普遍不夠,以至於我們不忍看到的悲劇接連發生。爲了深入瞭解留守兒童的生活狀況及存在的問題,我們挑選了河南山區的新密尖山、平頂山的魯山、郟縣,洛陽的嵩縣,深入學校對留守兒童做調研活動。

  二、調研基本情況說明

此次調研我們走訪小組採用隨機抽樣的方式對新密市尖山鄉發放問卷77份,平頂山魯山、郟縣發放問卷347份,洛陽嵩縣德亭鎮、九店鄉發放問卷164份,共計的588名適齡兒童作爲調查對象。回收問卷數量550份。其中特別針對兒童關於留守原因,監護情況,學習、生活情況及需求,情感關係及需求等問題做了重點調研與訪談。

(1)留守兒童情況

對當地不同地區的調研發現尖山鄉留守兒童佔72.7%,平頂山魯山、郟縣留守兒童佔76.4% ,洛陽嵩縣71.4%佔 。平頂山山區留守兒童父母均不在家佔57.6%;

新密市尖山鄉留守兒童比例

平頂山留守兒童比例

嵩縣留守兒童比例

72.7%

76.4%

71.4%

而在對於這部分留守兒童的調研中發現,接近60%的留守兒童屬於父母均不在家的雙留守現象。平頂山山區留守兒童父母均不在家佔57.6%;一個月回來一次佔19.6%,多是半年或一年回來一次的佔67.2%。一年以上佔11.2%。嵩縣的因不少務工人員在洛陽周邊打工,多是父親外出母親在家照看孩子,不過均不在家也佔了31.1%,一個月回來一次佔45.1%,一年以上回來一次的佔8.5%。

  (2)留守兒童監護家庭教育問題

在對各地區留守兒童現階段被監護情況的調研中發現,平頂山魯山和郟縣的留守兒童:由祖(外)父母照顧的佔48.7%,洛陽嵩縣的留守兒童佔30.5%,由哥哥姐姐或親戚照顧的佔19.6%,洛陽嵩縣的留守兒童佔1.8%,自己照顧自己的也有一定比例5.8%,洛陽嵩縣的留守兒童佔4.3%。在與父母的聯繫情況上不經常聯繫的佔據33%,洛陽嵩縣的留守兒童佔23.2%。

根據這兩項數據顯示,有相當一部分留守兒童存在嚴重情感缺失的情況,這部分孩子大多表現得孤僻,語言表達能力差,自卑,學習成績差等。

在與能夠與父母聯繫的孩子中,被關心得最多的還是以學習,生活問題居多,佔總數的51.9%,洛陽嵩縣的留守兒童比例較爲分散其中詢問學習和生活的佔27.4%。

而對於自己最喜歡的人這個問題的調研中發現64%的孩子選擇了爸爸媽媽,有1.1%選擇了誰也不喜歡。洛陽嵩縣的留守兒童在最喜歡的人上選擇爸爸媽媽的佔75%,有6.1%的選擇了誰也不喜歡,對於選擇誰也不喜歡這些孩子應該引起我們的重視,這完全是一種漠視、消極的態度,其父母幾乎難得回家,甚至在走訪中發現,有很多孩子對於父母的樣貌等等並不能有很清晰的描述。

  (3)生活問題及需求

在對500多名孩子的調研中發現,在對其自身衛生習慣的問題上,如:刷牙、洗澡,平頂山魯山和郟縣的留守兒童:在多久刷一次牙上62%一到兩天刷一次,有32.3%的孩子們從沒刷過牙,在洗澡上,52.5%的孩子們一星期洗一次,半年以上洗一次的有28.2%。在洛陽嵩縣的留守兒童在這道題目的選擇上,只有51.8%的孩子們一到兩天刷一次牙,有35.2%的孩子們半年以上洗一次澡。可見相比較而言洛陽嵩縣的留守兒童衛生問題堪憂。在家有誰洗衣做飯,祖父母的佔了43.9%,自己洗衣做飯的佔了20.1%,嵩縣的留守兒童61%由爸爸洗衣做飯,自己洗衣做飯的佔17.9%。

放學以後一般會做什麼,不管是魯山、郟縣,還是嵩縣的留守兒童都一致的選擇了在家寫作業分別佔68.8%、71.3%,幫家人做家務的12—14歲的孩子較多,佔23%,和同學玩佔比例比較小分別是2.7%、4.9%,孩子們普通表現出喜歡獨處,不願和小夥伴們一起玩,在大一點的孩子身上表現的更加明顯。若日常生病了怎麼辦誰會到你去看病,選擇自己的分別是13%、13.3%。生日的時候是否會收到禮物,沒有的也佔相當的比例。平頂山山區的孩子佔了26.5%,嵩縣的更多一些佔了44.5%,生日的時候收到過蛋糕了分別佔了32.3%、32%。

  (4)學校生活情況及需求

在你比較喜歡上什麼課上平頂山山區的孩子有31.2%選擇了語文、42.3%的選擇了數學,而選擇音樂美術的不多,因爲大部分學校緊緊只抓學生的學習,少有開設音樂美術課。嵩縣的孩子們大致與之相同。在平時課外書的閱讀上,這兩個地區的孩子選擇作文書的較多分別是44,4%、37.8%。這也和學校的教育方式有很大關係,沒有多餘的時間閱讀課外書。在零花錢上,平頂山山區一週給1-3元佔37%,嵩縣山區的比例稍微大一些佔47.6%,沒有零花錢的也佔一部分分別所佔的比例是5.3%、10.4%。就這一調查結果來看,山區經濟狀況普遍不是太好。

在你最想得到的學習用品上不管是哪個地區的孩子們對這一需要都是很大佔了84%左右,且比例比較分散,其中普通的筆、書包、文具盒對大部分的孩子來說是一種奢望。

在違反學校紀律上,平頂山山區有超過73.2%的孩子違犯過學校紀律,以和同學鬧矛盾居多佔30.7%。嵩縣與之情況大致相同。顯然留守兒童疏於監管。

  (5)心理情況及情感需求

平時你有困難了會找誰,平頂山山區的孩子找爸媽的僅有15.3%,誰也不找的佔27.9%,嵩縣山區的孩子找爸媽的佔37.8%,誰也不找的佔了28.5%,你認爲以後的生活會怎麼樣,平頂山山區的孩子有60.3%選擇了認爲以後的生活會很好,可見孩子們對未來還是充滿了憧憬和嚮往。嵩縣山裏的孩子對這道題的選擇在認爲以後的生活會很好的佔了31.7%,不知道以後生活會怎樣的佔了30.5%,沒想過的也有相當的比例佔了23.8%。

在最後幾道問答題上,孩子們的答案是五花八門。但都表現出一個主題那就是對爸爸媽媽的思念,以及希望爸媽能多陪陪自己。

如第一題,你最想要什麼禮物?孩子多選擇的是最基本的學習用品。如書包、文具盒、鋼筆等,也有的孩子想得到毛絨玩具。像郟縣12—14歲的孩子思維稍微成熟一點,大都開始深層次的思考問題,寫的答案也多讓人深思。如他們這樣寫道:“最想要的禮物是一家人在一起”“我最想要的禮物是家人在家”,還有一個孩子這樣寫“想要一本文言版的《聊齋》,一個大熊(因爲這樣晚上就不會孤單)。在父母不在家有什麼困難上?有不少孩子說不會洗衣服、吃飯有困難。也有不少說學習沒有人輔導,還有的寫自己有心事不知道和誰說,很獨孤。在對待自己的生活希望和學習希望上,大多數孩子希望生活美滿幸福,希望考上一個好高中好大學,對於年齡稍微低一些多是要好好學習。在你最想對爸媽說什麼這一問題上,12-14歲的孩子多是說的感恩父母的話,也有孩子這樣寫:你們不用擔心我,一年回來一次就行。在反映其懂事成熟的同時,也相應反映出來,在其生活中情感依戀關係等等的單一性。

  三、思考與建議

  (1)思考

在走訪中發現,出現留守現象或者留守兒童隨之而引發各類問題的根源依然是在經濟發展水平不協調,城鄉教育資源分配不均,社會關注度不夠等問題上。但就這些問題依然是屬於政策性的問題,就現階段而言並不是能夠立即影響或者改變的。

就公益組織而言,是需要不斷提升該社會問題的影響力引起更多人的關注。這個問題的核心就是公益組織在解決一些社會的具體問題時,建立一種可以複製、或者規模化擴展的模式。在這種模式的推動下,再來做組織性的間接影響,比如說去影響政府,政府可以把這些做法擴大,或者影響一些其他的機構,從而提高對於這個問題的認識和解決這個問題的能力。

  (2)建議

針對項目調研地區,解決現階段其對學習工具用品,生活教育,以及情感陪伴是最爲急需,並且也是可以操作並且可以推廣的模式。“留守兒童溫暖包”作爲一個切入點,同時開展志願者定期陪伴情感關懷,以及開設安全教育,生活教育課程模式。建立可複製可推廣項目機制。

並且就現在社會問題而言,留守兒童人身安全,心理安全,衛生教育等方面是非常關注的一個領域,另外就其父母或者臨時監護人而言,大部分知識水平沒有達到,學校教育對此並沒有專設課程,因此可以通過以志願者陪伴的方式對其這塊缺失做到很好的彌補,同時以學校老師爲推廣終端。

  篇二

本次調查發現,留守兒童總體上形成了比較積極的價值觀,對未來充滿希望,嚮往城市生活,家庭關係良好。有92.1%的留守兒童爲自己是中國人感到自豪,91.9%對自己生活在中國感到滿意;有82.4%的留守兒童對未來充滿希望,77.7%希望以後在城市生活;有90.2%的留守兒童與母親關係很好,89.4%與父親關係很好,大多數留守兒童仍將母親視爲最重要的支持來源。

調查研究中發現了一些較爲突出的問題,並對此提出對策建議。現報告如下:

  一、 存在的九個突出問題

  (一)留守兒童的意外傷害凸顯

在家庭生活中,留守兒童與非留守兒童差別最突出的是意外傷害。在過去一年中,有49.2%的留守兒童遭遇過意外傷害,比非留守兒童高7.9個百分點,遭遇割傷、燒傷燙傷、被貓狗抓傷咬傷、墜落摔傷和蛇蟲咬傷、車禍、溺水、觸電、中毒、火災、自然災害等各種意外傷害的留守兒童比例都高於非留守兒童,其中前四項分別高5.3、1.6、3.9和3.1個百分點。意外傷害的發生源於留守兒童安全防範意識和知識的缺乏,但更多的是父母及監護人履責不到位。

  (二)留守兒童的學習成績較差,學習興趣不足

1.留守兒童學習成績較差

有20.4%的留守兒童自評學習成績偏下,82.1%的人有過成績下降的情形,分別比非留守兒童高1.4和2.7個百分點,教師反映的差距更大。

2.留守兒童學習態度較差,學習興趣較弱

留守兒童學習不良行爲較多:沒完成作業(49.4%)、上學遲到(39.6%)、逃學(5.5%)的比例分別比非留守兒童高8.6、4和1.3個百分點;不想學習(39.1%)和對學習不感興趣(43.8%)的比非留守兒童高5.6和3.2個百分點。

九成多留守兒童認爲學習重要,他們學習態度和狀態上的差異,既與學校教育的大背景有關,也與學生自身的情況有關。一方面,客觀上存在普通農村學校培養目標單一與留守兒童教育需求多元化的矛盾,學習知識一旦脫離自身的發展基礎和需求,學習興趣自然就會大打折扣;另一方面,留守兒童因爲缺少有效監督,自我約束和管理能力較差,學習狀態也會受到影響。

3.留守兒童缺乏應有的學習輔導

有68.7%的留守兒童曾聽不懂老師的講課內容, 有58.1%的人在學習上遇到問題沒人幫助,比非留守兒童都高出5.8個百分點。

調查發現,非留守兒童學習的主要幫助和監督者是父母,而留守兒童則是老師。接受訪談的留守小學生認爲,父親外出後對自己最大的影響是遇到難題沒人問了。代替父母照顧孩子的祖輩監護人較多,他們學歷偏低,沒有能力輔導和監督孩子的學習。

  (三)留守兒童社會支持較弱,心理健康問題比較突出

1.留守兒童家庭支持弱化

父母和同學朋友是農村兒童社會支持的主要來源。非留守兒童排前三位的是母親(52.92%)、父親(43.02%)和同學朋友(34%),留守兒童則是是母親(41.54%)、同學朋友(34.92%)和父親(30.38%),留守兒童來自父母的支持明顯低於非留守兒童。雖然留守兒童獲得祖輩的支持(17.02%)高於非留守兒童(10.9%),但遠不及同學朋友。

2.留守兒童社會支持朋輩性傾向明顯,易受不良團伙影響

同學朋友是留守兒童心裏話的首位傾訴對象和遇到困難的第一求助人選,同輩成爲留守兒童情感支持和實際幫助的主要來源之一,但需警惕不良羣體的影響,有30.5%的留守兒童認爲在校園裏或周邊有不良幫派團夥,有 25.7%認爲有同學加入不良幫派團夥,分別比非留守兒童高4.3和1.4個百分。

3.教師的情感支持不明顯

有47.8%的四年級留守兒童遇到困難時主要求助於老師,顯著高於第二位的同學朋友(36.6%)。在青少年時期,父母與教師是兒童的兩個“重要他人”,尤其是小學中低年級的留守兒童,當父母遠離時,教師就成了情感依戀對象。但老師對留守兒童的支持更多地體現在學習輔導上,情感支持相對欠缺。在你最信任的人是誰、你的心裏話主要跟誰說、你和誰最親近等情況中,老師在留守兒童身邊的人羣中排位都靠後。

4.兩成留守兒童感知不到社會支持

有17.56%的留守兒童表示社會支持主要來源是自己,22.6%覺得在需要時沒人能幫助自己,這表明他們感知不到社會支持。

國內外諸多研究證明,社會支持狀況是兒童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預測變量,本研究也得到同樣的結論。留守兒童消極情緒較多,經常感到煩躁(46.0%)、孤獨(39.8%)、悶悶不樂(37.7%)、無緣無故發脾氣(19.7%)的比例分別比非留守兒童高5.7、5.7、1.5和1.1個百分點。這些消極體驗降低了留守兒童對生活的滿意度,有23.2%的留守兒童對現在的生活感到不滿意,比非留守兒童高6.4個百分點。

調查結果提醒我們在給留守兒童提供各種支持時,應充分考慮他們的實際需要,有針對性地爲他們提供各種幫助,使其更容易感受到外部支持的存在,而且要幫助留守兒童學會有效地利用這些支持,以更好地發揮其在維護自身心理健康方面的作用。

  (四)留守女童負面情緒相對明顯

在留守羣體中,女童的自我接納程度顯然低於男童,對自己總體上感到滿意(76.5%)和經常覺得自己是一個有用的人(64.4%)的女童比例比男童低5.9和8.6個百分點,而常常覺得自己不如別人的女童比例(40.7%)比男童高6.6個百分點。

在留守羣體中,有外顯性攻擊行爲和內隱性攻擊性情緒的女童比例都高於男童,經常感到煩躁(47.6%)、悶悶不樂(38%)和無緣無故發脾氣(21.5%)的女童比例比男童高3.7、1和3.5個百分點;女童自評父母外出後,自己比原來抑鬱、焦慮、愛發脾氣、膽小的比例也高於男童。此外,有42.7%的留守女童經常覺得孤獨,不僅高於留守男童6.2個百分點,也高於非留守女童6.7個百分點。

總體來看,留守女童負面情緒多、孤獨感強。其原因:一是性別的差異使留守女童更需要父母的愛撫;二是家庭和學校的情感支持不能滿足留守女童的心理需求;三是傳統的社會角色期待加重了留守女童的心理負擔。在留守羣體中,36.4%的女童在家經常幹活,比男童高9個百分點。有63.2%的留守女童要洗衣,35.2%要照顧弟妹,比留守男童高25.9和14.7個百分點,也高於非留守女童。在爲家庭轉移更多勞動負擔的同時,留守女童承受了更多的心理壓力,這種心理壓力與父母外出帶給她們的心理影響疊加在一起,不僅影響了她們的身心健康,也可能會影響到她們未來的發展。

調查也發現,留守女童人際交往狀況較好,來自同學朋友的支持高於留守男童,這部分緩解了她們的心理壓力。

  (五)留守男童問題行爲令人擔憂

在閒暇生活中,有13. 8%的留守男童每天看電視超過2個小時,比非留守男童高3.2個百分點;在上網的兒童中,在網上玩遊戲(64.9%)、講髒話(41.8%)、瀏覽色情暴力內容(8.3%)的留守男童比非留守男童高4、3.5和1.7個百分點。

在學校生活中,留守男童遲到(41.8%)、逃學(7.4%)、受老師懲罰(73.5%)的比例比非留守男童高5.3、1.9和5.4個百分點;不想學習(40.4%)、對學習不感興趣(44.8%)、很難集中注意力學習(64.4%)、沒完成作業(54.8%)、成績下降(83.2%)的比例比非留守男童高3—10.7個百分點,也都高於留守女童。此外,有47.2%的留守男童沒參加過學校的任何課外小組,分別高於非留守男童和留守女童4.7和5個百分點;有51.6%受過同學、高年級學生、社會上的人或幫派團夥欺負,高於非留守男童和留守女童11和7.6個百分點。

留守男童問題行爲多,學習及校園生活中的障礙也多。某縣綜治委的同志說留守男童是當地犯罪青少年的重要羣體,稱他們爲“110的後備大軍”。其原因:

一是缺乏有效的監管,這是留守男童不良行爲相對突出的直接原因。男生成熟較女生晚,更需要來自父母的監控,否則在日常生活中難以養成良好的行爲習慣,難以理解、掌握和內化社會所提倡的價值觀念、行爲規範和道德準則,從而導致價值觀和行爲偏差。數據顯示,在留守羣體中,男童贊同錢能解決所有問題(11%)和家裏有錢或有人當官的命真好(27.5%)的比例比女童高1.9和6.6個百分點;贊同誠實守信的人容易受欺騙(55.1%)、一夜成名的人令人羨慕(47.1%)和做好事經常得不到好報(39.0%)的比例比女童高4—6個百分點。

二是家庭中父親角色的缺失對留守男童影響較大,本次調查中有91.9%的留守兒童父親外出或雙親外出。父親外出縮小了兒童的生活和活動空間,不利於男孩的健康成長。父親外出的家庭中缺少權威形象,使男孩的管教和監督變得更爲困難。對於男童而言,父親還提供了男子的基本模式,供其參照和認同,父親遠離不利於留守男童的性別認同。

  (六)父母外出對小學中年級兒童影響更大

1.父母外出對四年級留守兒童日常生活影響最大

在四年級到初三6個年級的留守兒童中,過去一年,有3.6%的四年級兒童遭遇觸電,比例最高,這個比例在非留守羣體中是1.5%,在6個年級中最低;在上網的留守兒童中,有26.9%的四年級兒童玩網絡遊戲,僅比初二低0.5個百分點,這個比例在非留守羣體中是20.7%,在6個年級中最低;在上網的留守兒童中,有9.9%的四年級兒童在網上瀏覽色情暴力內容,比例最高,這個比例在非留守羣體中是5.6%,低於五年級。此外,有10.6%的四年級留守兒童在生病後選擇自己忍着。

外出父母及代理監護人,因爲覺得這個階段的孩子長大了,已經適應校園生活而又尚未面對升學壓力,容易對其放鬆監管。這不僅使得他們更易遭受意外傷害,也忽視了他們一些不良品德和行爲的滋生和發展。按心理學家皮亞傑的劃分,十歲左右的兒童正是道德水平從他律向自律過渡的關鍵階段,需要更多的關注和引導。

2.四年級留守兒童對父母外出後的負面體驗較多

感覺父母外出後自己更容易被欺負(23.7%)、被歧視(19.8%)、性格比原來內向(41.7%)、膽小(18.9%)的四年級留守兒童比例在6個年級中最高。四年級留守兒童年齡還小,對父母依戀感強。他們經常想念父母(76.7%)、擔心見不到父母(59.2%)、擔心父母不愛自己(34.6%)的比例最高,比初三的高21.3、25和11.1個百分點。四、五年級的留守兒童表示目前自己最需要和父母在一起,而其他年級的留守兒童最需要學習輔導。

3.父母外出對四年級留守兒童的交往行爲有較大影響

四年級兒童人際交往狀況總體較差,這與他們年齡尚小、社交技能不足有關,四年級留守兒童相比非留守兒童更差。認爲自己是一個受歡迎的人(52.1%)、認爲同學喜歡自己(68.7%)、願意和別人說話聊天(80.6%)的四年級留守兒童的比例,分別比四年級非留守兒童低6.4、3.6和1.8個百分點,可見,父母外出對其社交技能和行爲影響較大。

調查也發現,四年級留守兒童會更積極地尋求老師支持和參與社會活動,以緩解父母外出後的焦慮感。從社會支持的主要來源看,留守兒童排前三位的是母親,同學朋友和父親,但四年級留守兒童排前三位的是母親、老師和父親。在問到“誰監督或幫助你學習?遇到困難你會向誰求助?”時,四年級留守兒童都把老師排在第一位,而四年級非留守兒童則把老師排在第三位。在留守羣體中,有17.2%的四年級兒童參與很多的學校、社區公益活動,比例最高,也高於四年級非留守兒童(14.8%)。

  二.對策建議

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農村留守兒童工作,關心關懷他們的健康成長。黨的十八大明確提出要加快戶籍制度改革,有序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努力實現城鎮基本公共服務常住人口全覆蓋。各地黨委政府及相關部門積極採取舉措,完善工作機制,制定出臺相關政策措施,積極開展關愛活動,紮實推進農村留守兒童關愛服務體系建設,農村留守兒童成長環境不斷優化。針對此次調研中發現的突出問題,提出如下對策建議。

  (一)健全關愛留守兒童的法律和政策體系

1.立法保障親子團聚權。針對部分留守兒童父母常年不回家,和孩子聯繫很少的情況,我們建議在《未成年人保護法》中增加親子團聚權的相關條文,規定外出父母應當關心留守兒童的精神需求,不得忽視、冷落未成年子女,嚴重忽視應等同於虐待罪受到懲罰,每年至少和子女團聚一週以上的時間,並以各種方式和子女加強日常聯繫,切實保障他們更好地履行監護責任。

2.立法保障早期教育。針對留守兒童早期教育問題,應通過家庭教育立法明確各級政府的責任,地方政府現階段應依據《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把發展學前教育納入城鎮、新農村建設規劃,公共財政應加大對農村托幼事業的支持,有條件的地區則可逐步將學前教育納入義務教育階段。

3.立法保障家庭教育指導。爲家庭教育立法不僅要控制家長的家庭教育行爲,更要爲家長提供家庭教育指導。各地要按照全國家庭教育工作“十二五”規劃和《全國家庭教育指導大綱》的要求,強化部門職責,落實工作方案,繼續鞏固和發展留守兒童家長學校,以此爲依託加強對家長和監護人的指導與服務,有效改善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狀況。針對家長學校師資和教學資源欠缺的問題,可組建家庭教育專家隊伍,對家長學校進行系統的師資培訓。

  (二)完善監護制度和國家救助體系

1.強化父母法定監護責任。爲了減少因父母缺失給兒童造成的有形的和無形的傷害,應在法律法規方面強化父母的法定監護職責,探索監督和保護父母盡職盡責的渠道和辦法,切實保護留守兒童。

2.探索有償代理監護制度。職業代理家長、託管家庭等有償代理監護的形成是市場導向的民間自覺行爲。就目前來看,其在應對留守兒童問題上發揮了一定的積極作用。面對這個新興職業的出現和快速發展,建議政府制定相應的政策給予管理和監督,使其能切實解決留守兒童的教育和生活問題。

3.加快完善國家監護和救助體系。明確政府在留守兒童救助方面的主體責任,建立留守兒童社區保護網絡,明確強制報告制度,完善臨時監護程序,爲困境留守兒童提供臨時照料,確保他們得到有效監護和及時救助。

  (三)強化政府的主導作用

1.建立領導協調機制,不僅要在縱向上自上而下建立健全留守兒童工作責任機制,也要在橫向上對各方工作進行統籌協調。

2.搭建平臺,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等方式,構建政府主導、社會參與的留守兒童工作格局,提高非政府組織和羣團組織在社會事務中的地位,形成整體功能。

3.統籌經費保障機制,政府要將關愛留守兒童列入財政預算,確保必要的經費投入,同時要出臺激勵政策,營造有公信力的慈善環境,提供簡便易行的模式流程,有效拓展經費渠道,吸引更多企業和公益組織參與到關愛留守兒童行動中來。

4.針對調查中部分學校校長和老師提出的不知道關愛工作如何進行的問題,政府要發揮主導作用,對留守兒童關愛工作已經形成並證明有效的方式進行總結和推廣,規範相關的工作流程及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