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發言稿 > 在青作家創作會議上的發言稿大綱

在青作家創作會議上的發言稿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59W 次

各位領導、諸位同仁:

在青作家創作會議上的發言稿

參加雲南省作家協會組織的青創會,對我來說還是一次。看到這麼多的青朋友對寫作還有興趣,還在堅持寫作,我真的很高興。我今已經歲了。孔老夫子說:三十而立,四十不惑,我已經到了不惑之,但是我特別喜歡和“有惑”的青文學朋友們交流,希望聽到“有惑”的青朋友們的批評。

大會的組織者要我講兩句,我就姑妄講之,大家也就姑妄聽之。我是學理工科出身的,沒有什麼理論積澱,能講的,無非自己的親身體驗,大家有同感,會心一笑,荒謬不經的地方,大家也笑一笑。林語堂先生說過:“幽默是人類心靈開放的花朵”,又說:“幽默是輕輕地挑逗人的情緒,像搔癢一樣”。如果我的發言,能給大家搔搔癢,我就很快樂了。

我最先做起小說來,是上高中的時候。那時候,愛上一個女孩子,對中學生而言是犯大忌諱的。有幻想需要鋪陳,有情感需要表達,又不敢寫在日記裏,因爲日記是有可能被老師或激翻查的,是有可能作爲“犯錯誤”至少是“思想出軌”的證據使用的,於是便想到要做小說。小說是虛構的,就算被發現了,也完全可以抵賴。更何況,小說寫出來,還可以在同學中傳閱,這至少比直接給女生寫情書來得隱蔽和文雅。

那時候,我生活在昭通師專的'校園裏,昭通師專的閱覽室對教職員工家屬是開放的,我因之讀到了張承志、張賢亮、餘華、鐵凝等作家的作品。印象比較深刻的,有張承志的《黑駿馬》、《北方的河》、《阿勒克足球》;張賢亮的《綠化樹》、;餘華的《世事如煙》;鐵凝的《沒有鈕釦的紅襯衫》等等。

寫小說自然是從模仿開始的,雖然我提到了剛纔那些響噹噹的名字,但事實上,我的寫作是從摹仿瓊瑤和金庸開始的——時至今日,我並不因爲自己對這兩位作家的摹仿感到羞愧。瓊瑤讓我在閱讀中演習了男歡女愛的細膩情感,粗淺地察覺到了男人的擔當,我記得瓊瑤有部小說名叫《在水一方》,小說的男主人公是個作家,他發誓要寫出一部驚世之作,從而讓女主人公重新愛他——這至少讓少輕狂的我懂得了小說是可以征服美女的,而一個男人如果能寫小說,至少是在從事某種偉大的事業;至於金庸,他讓我以閱讀武俠的方式逼近了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那就是“仁義禮智”,俠之大者,爲國爲民。後來我在學習中國哲學的時候,讀到張橫渠先生“爲天地立心,爲生民立命,爲往聖繼絕學,爲萬世開太平”的千古名言,禁不住心潮澎湃,並將張先生對後生的勉勵確定爲我此生的終極追求,不能不說是先前金庸小說打下的思想根底。

因爲昭通師專良好的文學氛圍,我較早地接觸到了包括加謬、卡夫卡、馬爾克斯等大師在內的西方現代文學,《西西弗的神話》、《城堡》、《審判》、《百孤獨》……口誦這些灼灼其華的標題,就足以讓我在北京的那所工科院校裏,儼然成爲文學前衛。在某個領域的傑出感總是讓人很快樂,所謂樂此不疲,大概就是這個意思。眼睜睜地看着自己的幻想、觀察和營造變成文字,繼而變成鉛字,從而贏得名聲和尊重,這種成就感,我想,恐怕是在座的每一位朋友走上文學之路的最初誘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