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萌芽讀後感

萌芽讀後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71W 次

我從小就喜歡國外名著。

萌芽讀後感

原因很簡單,我從小就是堅定的性價比的追求者。從不因一位楊氏英語老師敲着桌子說我“有了窩頭就不想吃饅頭”這種事兒而感到難受,而且還對她帶有一種嘲笑的意思——十五歲的我不知道三十多歲的她拼來拼去,就憑那塊再大也比腦袋小的胃,能吃下幾個饅頭。

語文老師那邊兒,日子想混得好,最重要的就是多讀國外名著。爲什麼讀名著?因爲讀別的很難得到讚賞,你說你讀青春小說、流行小說,還有現在的網文,你好意思引用到自己文章裏?名著就好意思,非常好意思。再說,讀多了,真的能明白爲什麼這叫名著,而別的就不行。聽名曲的結果也是一樣的。

爲什麼不讀中國名著?也不是不讀,只是論起“經典性”,那自然是當代不如現代,現代不如近代,近代不如古代。這下兒壞了,古代人寫文言文,和我說話又不一樣,帶着任務學嘛是可以學的,但是自己主動看?我沒那麼高境界,累死我算了。總而言之我早就看出它性價比不高,用同樣時間我讀三本外國名著,也許中國典籍都看不完半本,這吃力不討好的事兒我是不幹的。

我就在這種陰暗的偷奸耍滑中成長了起來,甚至還看過類似《十萬個爲什麼》的“名著都講了些什麼”這種書。因此一度,我覺得自己特別應該上電視節目,就是那種SK狀元榜啊,開心辭典啊的電視節目,後來的一站到底也一樣。反正這種節目問的都是“XX書是誰寫的”“XXX是誰幹的”“XXXX是什麼”這種款式的問題,經過一番操作,是完全可以屁都沒看過,更沒有任何思考,然而就真答出來的,就跟當年B站註冊100題一樣。這也正是我從來不拿這些節目的擂主啊冠軍的當回事兒的原因。

扯了這麼多,這本《萌芽》又是如何想起來看的呢?

具體的大概是爲了湊單。但是後來買的卻又不是湊單的那一本。法國作家的書我一貫都傾向於買一本中文版,再買一本法語原版,希望自己能看完中文版,再翻到某些特別喜歡的段落,找到法語的仔細看看。直接看原版那跟看中國古典名著一樣,累死我算了。

因爲在孔夫子上買化學書,順帶搜了一下發覺居然有原版,六十多塊,然後乾脆在同一家店又買了一本八十年代出版的中文版,一堆黴味兒書就這樣跟前輩們一樣到了我那倉庫一樣的房間裏。這本是人民文學出版社的,人名翻譯和百度百科上不一樣,在這裏我就都沿用這本的翻譯了。

大概看了十分之一,我就感受到了左拉的功底。現在這個時代由於有電腦手機各種遊戲的存在,讀書量當然大大地降低了,畢竟娛樂度太有限。但是左拉這本書卻讓我感覺可以把電腦扔到一邊不停地看。世界級大文豪全都有豐富到詭異的程度的知識儲備,我從來不清楚爲什麼他們身處於文化人階層之中,描述起各個行業的生活來卻非常專業,而且同一個人不同的作品還要再跨很多界。這也正是“當今的知名作家”不能比的——有那麼一些寫小說的人,名氣也很大了,但他們的作品總靠某種奇想在寫,你看後也許會說這個角度我沒想到,這個知識我不知道,但絕不會驚訝地覺得他竟然洞悉一切到如此深的境界。

我搜索左拉生平和評價,裏面說他強調文學的“科學性和客觀性”。這個我贊同,因爲他描述礦工的生活,之所以讓我信服,就是因爲從邏輯上看很合理。我不是太想多談主角艾蒂安、馬赫和馬赫老婆他們,因爲大多數能找到的文學評論都繞着他們轉。

我特別關注的,且沒怎麼見人說的點是這幾個:

首先是“讓蘭”這個人物。童工,擁有與家庭性格截然不同的精明狡詐。他爺爺長命老是個勤快認命的老頭兒,以其親屬們的不幸,反襯出其雖然一口一塊黑痰,但至少能活到老居然已經是幸運。他爸爸是那種典型的“最好的家庭頂樑柱”型男人,所有文藝作品中交口稱讚的中年,活兒好人踏實光明磊落。媽媽也是“最好的家庭主婦”,能生能養能操持,堅韌無比。大哥是個輕佻愛玩兒不成熟但總體不壞的青年,大姐是個善良勤快但不聰明的苦命姑娘,還有個駝背妹妹更是老實厚道勤快的好孩子,後面一堆弟妹尚不能看出性格——於是他的存在實在是個異類。

他仗着自己聰明對於一對男女小夥伴的欺壓,爲取樂而折磨酒店老闆家的懷孕母兔子,實際上正是礦主對工人欺壓的縮影。這也和快要結束之時艾蒂安和蘇瓦林等人瘋狂思索的問題一樣——人類真的有救嗎?難道不是達到平等之後,聰明有力者總會再度佔上風,不拿愚鈍無力者當人看嗎?讓蘭的邪惡是原始的,原始的是更有生命力的。然而小小的,腿還殘疾了的他也是全書第一個開始蓄意殺人的,之前工人們的圍攻也最多是恰好導致了奸商的死亡。

最後自詡領袖、愛學習愛琢磨人類的艾蒂安反而要靠他去藏身和活命,而艾蒂安在離開的時候,看見他在選煤棚裏工作,還是那麼狡詐。如果說罷工雖然失敗,但工人的反抗卻已經露出了萌芽的話,那麼也許未來的一線希望,就在讓蘭這種小流氓身上吧。

然後是“長命老”。世世代代的煤礦工人,矽肺病人,手很有力但腿壞了,經歷過很多,溫順而膽子當然就並不大。這個人物一開場是“現實”的代言人,相對於兒子和兒媳來說,他的形象更不那麼理想化。

然而結尾之處掐死塞西兒小姐,卻又帶有一種理想的奇幻色彩——按理說他已經不可能再站起來了,他應該不能,但是他就是不但站起來,而且還真的做到了。

在那之前他在人羣裏掐到過一次塞西兒小姐,從那時起他的性格已經改變,後來真的掐死的這一次,看到的時候只能說,這是多麼大的痛苦,才能讓他在瘋癲和殘疾中做到這一切啊。

而塞西兒小姐該死不該死呢?

這件事兒跟讓蘭殺死的那個士兵一樣。從主觀上說,誰站在他們的位置上,也很難就想通了一切,但是客觀上,他們的存在確實對礦工們造成了極大的傷害。

以馬赫一家爲首的礦工村生活困苦,順則家破,逆則人亡。在這樣的局面之下,不管主觀的客觀的過錯,被他們弄死了,沒有辦法說什麼,只能自認倒黴吧。

大哥扎查裏的死亡似乎是給整個悲劇的故事最輕卻最乾脆的一筆。

無論早期還是中後期,他都是那麼輕浮——拿着錢就想跟夥伴喝酒,沒錢就管情人要,罷工期間還要打球。但是到了最後,妹妹危在旦夕,他突然呈現出了別人比不過的焦躁。

這也給我一種真實感,因爲這種人的頭腦就是這麼簡單,簡單的頭腦讓他沒心沒肺,簡單的頭腦讓他奮不顧身,簡單的頭腦也讓他最終喪命。

因爲着急挖通道救妹妹,他的燈引爆了瓦斯——從開篇就在描述的,遍佈礦坑的瓦斯終於像是“第一幕時掛的那把劍”,殺了人。他被炸得焦黑,頭也不見了。

如果說男主人馬赫的死亡是悲劇故事的必需品,大女兒卡特琳和二女兒阿爾奇的死亡是其性格人設導致的必然結果,那麼扎查裏的死亡就是似乎可有可無,但有了,就讓人更悲痛的那個設計。

最後要談的是經理埃納博先生。

他毫無疑問是個反派,自私冷血,性無能還憤憤不平,再憤憤不平最終也能接受妻子和侄子的通姦以及未來侄媳婦的死亡——因爲擔心萬一侄子真結婚了,妻子跟僕人搞上可怎麼辦。

我比較在意的是,飢餓的人羣衝到了他窗口,而他滿腦袋都是剛發現通姦的證據,覺得別人沒有面包,但也不比自己更悲慘。

他說:“這羣混蛋!難道我日子過得幸福?”

他幻想着自己雖然也沒麪包吃,但是能夠肆無忌憚地縱情,與女人野合。

於是他對着人羣狂喊:“麪包!光有面包就夠了嗎,混蛋?”

就算在這種書裏,只要人性的邏輯是對的,反派就仍然能讓人理解,雖然仍舊不值得同情。

埃納博先生的這種思維真的是沒有任何道理的嗎?

就在前一陣子,我跟一個懂球帝談及某位吃了紅牌的球員。該球員資質不錯,但是總被更厲害的頂級球員壓一頭,俱樂部甚至爲了引入別人而賣掉他。於是他在場上面對老東家和那人,情緒相當失控。

我說,我似乎可以理解他。

懂球帝說,呵呵,他就算在家躺着也是1700萬歐元到手,爽得一批。

我說,如果我拿1700萬歐元,那我也覺得自己爽得一批,什麼也不求了,爲了引入誰誰而賣掉我一點兒都沒關係。但是,這個的前提是我根本不會踢球,更不是什麼有資質當大牌球星的人。假如我真的是那個樣子,那1700萬歐元根本無濟於事,不管幾千萬幾億那也是我本就該得到的,我還會覺得自己也應該得到當家球星的地位,而不是爲了誰誰就被賣掉的地位,所以就算躺着拿了別人幾輩子也賺不來的錢,我還是會痛苦。

這就是我所認知的人心,而且也正是我因爲某些事情而悲辛無盡的原因,不管別人怎麼說“其實你比起…………已經過得不錯了”也無濟於事。

無濟於事,無濟於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