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韓非子》讀後感四篇

《韓非子》讀後感四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66W 次

《韓非子》讀後感(1)

《韓非子》讀後感四篇

《韓非子》,這絕對是一部鉅作,雖然是在幾千年前,但是,其中許許多多的思想至今受用。

從小便聽過《濫竽充數》《畫蛇添足》等等,直到有幸看了這本書才知道,這竟均出自《韓非子》。

這次,我看的是《外儲說左上》,主要講的是“君之外謀”,其中“說一”的第二段尤其令我感悟頗深。

這段主要講的是墨子做木鳶與葵與射稽唱歌的故事,就拿第二個故事來說吧,葵唱歌時,大家都輕鬆又愉快,而射稽唱時,大家又吃力又疲憊,但有人注意到嗎?事實上,射稽唱時的效率比葵唱時的效率高出了許多。

這是爲什麼呢?這便是良藥苦口,不要對苦澀的事物產生厭倦,事實上,這往往是最妙的靈藥,葵所唱的歌是一顆甜味的糖,讓人感到舒坦,射稽的歌是苦味的藥,雖苦,但功效甚好,這便是甜苦之分。

那到底該如何抉擇呢?忠言逆耳,聰明的人會去鼓勵別人,因爲他知道這是最好的方法,英明的人會去聆聽它,因爲他知道,這能創造出最好的功效。

墨子,連他也會做過愚蠢的事,但他,就是聰明人,他知道做木鳶是件傻事,而那些看似平常的事後,卻隱藏着良方。

生活中,社會上也是如此,那些最誠懇的勸告,總是不那麼順耳。家中,父母隨時的關照與提醒,總是對你最好的話,但在我們耳中,總是那麼嘮叨,平日,老師的循循善誘,潺潺教誨,是枯燥和無味的,但這又是最富哲理的話語。

夫良藥苦於口,而智者勸而飲之,知其人而已疾也。忠言拂於耳,而明主聽之,知其可以致功也。讓我們記住這兩句話吧,這是我所理解的,但這將永遠伴隨你左右。

《韓非子》讀後感(2)

這周,同學們開始讀《韓非子》這本書。它的作者就是戰國末期傑出的思想家,哲學家——韓非子。

韓非是春秋戰國時期韓王的一個兒子,法家的集大成者。他師從於荀子。荀子是春秋戰國晚期儒家學派的主要代表,繼承了孔子的治學傳統,是儒家經學的主要傳播者之一。

爲什麼一個儒家的老師教出了一個法家的學生呢?孔子強調的是:仁、義、禮、智、信;孟子強調仁、義、禮、智。孔孟之道中,仁都是第一位的。孔子和孟子都認爲人性本善,道德源於人的內心。而荀子的看法卻不同,他認爲人性本惡,人的道德是靠着人的智慧所進行後天的“改良”所得到的。

與孔孟相比,荀子提倡禮法兼治,他的思想則具有更多的現實主義傾向。他在禮儀道德教育的同時也強調了政法制度的懲罰作用,這與法家提倡的“依法治國”大同小異。

俗話說"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韓非對荀子思想中的”法“有了自己的思想和認識。韓非對於凡夫俗子的自我約束能力並不抱希望,故而推崇強制的法。

《韓非子》一書共五十五篇,十萬餘字,呈現韓非極爲重視唯物主義和效益主義思想,積極倡導君主專制主義理論2,目的是爲了專制君主提供富國強兵的霸道思想。

書中也記載了大量膾炙人口的小寓言故事,如《自相矛盾》,《守株待兔》,《濫竽充數》等。此外”矛盾論“及君主中央集權的概念也都是他提出的,也說明了他善用大量淺顯的寓言故事和豐富的歷史知識作爲論證資料。生動,形象的表達了他對社會人生的深刻認識。

可惜的是,他卻恰好死在了他“人性本惡”的觀點上。李斯——他的同門師兄,因爲嫉妒,想辦法殺了他,享年四十七歲。

《韓非子》讀後感(3)

所謂“利民萌便衆庶之道”,就是韓非的政治主張,也是現代耳熟能詳的一個詞語——法治。《韓非子》一書,就像是韓非在封建社會的大框架下,以“法/術/勢”爲核心的一本“政法大綱”

以我,一個初中生的思想來看,韓非的政治主張與其他類似於儒家的思想最大差異在於“法治”和“禮治”兩個概念。、

韓非本人從他選取的故事來看,是想要證僞儒家在《論語》中記載的關於仁義治國的觀點。比如《難一》裏講到的歷山的農民與舜,韓非通過一系列關於堯,舜兩個聖人的辯證,揭示了他們兩人都被儒家稱爲聖人的話是自相矛盾的,最後引申到一個治理天下的人“釋庸主之所易,道堯舜之所難是”不能成功的。

第二點,如果一個國家的君主像中山國國君那樣(也像儒家提倡的那樣)“好巖穴之士”的話,那麼《經四》裏說的“中牟之異棄田圃而隨文學者,邑之半”的事就一定不可能避免。而這個觀點在書中被反覆提到過,像“齊王好衣紫”和“鄒君服長纓”這些故事就讓孔子的“爲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衆星共之”顯得黯淡無光,更加襯托出了韓非對於理想的中央集權社會中君主的定義:“人主者,守法責成以立功者也。”

第三點,這本書裏最重要的部分:法、術、勢和包括《定法》,《有度》,《八經》,《用人》等十四篇的建國綱要。法,在書中的意思就是法律。術,據書中觀點是君王心中必須要掌握的用人知道。勢,就是自己的權勢。這三者在建國,強國的過程中缺一不可。我把這些轉換成通俗語言,就是依法治國,善用人才,羣衆路線。法,在本書中正好有一句概括性的介紹,就是:“賞莫如厚,使民利之;譽莫如美,使民榮之;誅莫如重,使民畏之;毀莫如惡,使民恥之。”這句話的意思是獎賞不用太豐厚,讓人民有追隨利益的感覺就行了,名譽不用太高上,讓民衆有榮譽就行了,聲討不用太激烈,讓民衆害怕就行了,處罰不用太惡劣,讓民衆有恥辱就行了。這是韓非運用人們的心理習慣總結出的立法原則。而法在文中的解釋在現在看來是很簡單的:君主給臣民們的規定——哪些能做,哪些不能。術就是現代的用人法則一樣的規定,主要體現在發現好的人才後,要先讓他在基層鍛鍊,並考覈他的能力。這一點,韓非能這麼早想到,是極爲可貴的,也正是儒家學說提倡的“直接任用賢人”的錯誤理念影響了後世幾千年的官僚體系。而勢的定義,給大家舉個書中的簡單例子:如果桀紂生來就在君位上,而堯舜則生來是賤民,那麼桀紂在統治時,天下有十個堯舜也不能安定國家;而如果反之,堯舜生來在君位上,而桀紂生來是賤民,那麼有是個桀紂也不能擾亂國家的秩序。

《韓非子》在文學上的意義主要在於《內、外儲說》的寓言故事。在法律界的件數則是真正法治意義的提出者。韓非本人也是一個敢於實踐的人。新世紀,許多古代的學說,例如儒家和道家,都已被重新發揚,我們希望對於同樣在諸子百家裏有重要地位的法家,也有這樣經過去其糟粕,取之精華之後的重新復生,“古今異俗,新舊具備”!

《韓非子》讀後感(4)

《韓非子》爲韓非所著。韓非是法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他繼承了老子的思想,被世人稱爲是“集大成者”。《韓非子》是一本講治國之道的書,裏面有許多大道理,也有許多小故事。讓我印象較深的是《濫竽充數》的故事。這個故事的大意是:齊宣王讓人演奏樂器,一定要有三百個人。一讀書人請求參與吹奏,齊宣王很高興,並用許多糧食來供養他。齊宣王死後,湣王即位。湣王喜歡聽一個人一個人的演奏,先前的那個讀書人因不會吹奏,就只好逃走了。這個故事諷刺了那些沒有真才實學、渾水摸魚的人;也從另一個側面說明如果君王好大喜功,就會讓一些無才德之人鑽了空子。

韓非的許多政治思想,都不被韓國的君王所採納,但他的理論卻在秦國獲得了豐收。他的思想深受秦王的親眯。秦王曾說過:“寡人得見此人與之遊,死不恨矣。”可由於秦王先前的猶豫,使韓非中毒身亡,讓秦王感到十分遺憾。但韓非的主張見解,爲秦王統一六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韓非從君王的角度寫下了《韓非子》一書,裏面有許多管理國家的深明遠見。他的主張可用十個字概括:有功則厚賞,有過則重罰。在這中間就充分體現出了了中央集權思想,君王需要通過“法、術、勢”三個渠道來治理國家,將他們運用自如。法,是指君王對臣下以及百姓所定的法律;術,就是指君王用人的辦法,即所謂要“深藏不露”;勢,也就是君王在整個官僚體系中自己的力量。韓非認爲只要君王掌握了這三點,就可以把國家管理的井井有條。

如果君王不從實際出發,好大喜功,那就必定會被一些無才德之人鑽空子。而韓非寫這本書的意義就是教導君王怎樣防範“濫竽充數”之類的小人,使用一些有真才實學、能爲國家帶來利益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