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遇見孩子遇見更好的自己》讀後感

《遇見孩子遇見更好的自己》讀後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33W 次

讀是寫的基礎,只有讀得認真仔細,才能深入理解文章內容,從而抓住重點,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纔能有所感受,有所體會《遇見孩子遇見更好的自己》讀後感”3篇,歡迎參考,希望能對您有所幫助。

《遇見孩子遇見更好的自己》讀後感

  《遇見孩子遇見更好的自己》讀後感一

這是我剛參加工作,一們朋友介紹給我的一本書,看書名就知道這是一本寫給父母的一本書,告訴父母教育孩子的一些經驗。我告訴她,我現在面對學校教育,我需要的是教育類的書籍來充實自己。朋友告訴我,不管是做爲家長還是做爲老師,面對的都是孩子,此書值得一看,我欣然接受。

本書是由三位美國教育專家寫的,他們在一所家長諮詢機構上班,根據十幾年的心理輔導和教育子女的經驗,他們指出:要解決子女的問題,得先解決父母的問題,後者纔是最重要的。

我的孩子剛滿三週,我記得他能穩穩地在廣場上小跑,可以清晰說話了以後,就不像在我懷裏抱着時那樣好管教了,有很多時侯,我讓他停下不要跑,他卻偏不聽,一定要遠遠地跑在前面,我允許他跑時,他卻在停在我的前面,抱着我的大腿,求抱抱。有很多時侯,我是控制不住自己的,衝着孩子大聲喊叫,我常反醒,他只是孩子,喊有什麼用呢,可是到了下一次我還是沒能忍住。我很自責,我不是個好媽媽,至少不是合格的媽媽。

一、遇見孩子,遇見更好的自己之尊重孩子

現在的父母大多在有了孩子後工作生活會更加的努力,因爲父母要給孩子更好的生活,受到很好的教育,營造良好的生活環境,所以父母會變的更優秀,變的更好。

父母總想把最好的給孩子,但你認爲最好的是不是孩子想要的呢?案例中的父親他愛孩子,他也想陪兒子打球,想和兒子聊天,顯然這們父親總是以父親的身份自居,總是對兒子指手劃腳的教訓,於是,兒子慚慚遠離他,疏遠他,父親也很委屈。爲什麼會有這樣的結果呢?在我看來,父親缺少的就是對孩子的尊重。

孩子做爲獨立的個體,希望和大人同樣得到平等的尊重,父母對孩子的尊重要重從平視開始,不要總以父母的身份俯視孩子。尊重孩子的過程中,民主是尊重的最佳土壤;協商是尊重的最佳捷徑,傾聽是尊重的最佳表現,做到了這幾點,我想這位父親和他的孩子就能很好的相處了。

讀了這個案例,反思我的工作,“尊重”也更適合教學中教師和學生的相過程。

尊重學生,是構建和諧師生關係,進而促進教育教學獲得最佳效果的基礎,師生之間相互尊重是和諧師生關係建立的基礎。教師對學生的尊重滲透於一言一行中,學生的心理細膩,教師的點滴言行都會影射在學生的心裏,通過和老師的接觸,學生能深切感受老師是否關注自己、尊重自己。 那麼,我們需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尊重學生: (1)虛心聽取學生的意見;(2)平易近人,不擺架子,不板着臉訓斥人,多談心;(3)要言而有信;(4)不要總把學生當小孩子看待;(5)要批評就直截了當,不要諷刺挖苦;(6)對學生的錯誤應該批評,但不能因此而對犯錯誤的學生有成見;(7)不要認爲學習差就是因爲笨;(8)要給每個學生展示自我的機會。渴望得到別人特別是老師的信任,是學生的普遍心理需求。學生喜歡老師真誠地對待自己,討厭老師動不動就懷疑和否定自己。只有對學生的信任,教師才能真誠、平等地對待每一個學生,才能使學生不斷獲得積極向上的力量源泉,從而自覺地向着更高的人生目標發展。信任學生是尊重學生的重要體現,也是教師必備的職業道德。

二、你可以在孩子面前控制自己的情緒嗎

現代社會人們普遍面臨巨大工作壓力,人們總要爲生計日日奔波。有壓力就會有煩惱,有煩惱就會有怨氣。每個父母都得反思下,你有沒有將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壓力轉化成怨氣,撒在無辜的孩子身上。很多時候,孩子可能只是犯了一個小小的錯誤,卻換來家長的暴怒和大聲呵斥。無形之中,孩子遭到驚嚇,就可能從此沉默,孤言寡語。這樣的錯誤我一直在控制卻又控制不住的在犯,反觀我們的工作,教學中,我們需要控制自己的情緒嗎?

常常,我們費了好大功夫準備了一節精品課,當自己興沖沖地走進教室時,卻被一片打鬧不止的混亂景象攪得興致全無;常常,正當我們滿懷激情的講課時,幾聲學生的低語嬉戲,讓自己高漲的激情一落千丈。這時是怒氣灌頂高聲訓斥,還是巧作歡顏溫文爾雅?往往,我們可以聽到“閉上你們的嘴!”、“死都不改”、“喜歡講話就站到後面去!”、“這麼簡單的題都不會?”、“你的反映太慢了!”等等嚴厲的詞句。很多時候,教師是在被學生激怒的情況下才會說出過激之詞,等到事情過後,冷靜下來,發現不妥,再去設法補救。但“覆水難收”,傷害已經造成。因此,這時教師情緒的自我控制和調節就顯得非常重要。在教學中,學生是主體,教師是主導,教師這個主導的作用直接影響着學生這個主體的情緒。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注意情緒的控制,使學生在完全放鬆的狀態下學習。如何在教學中有效地控制和調節自己的情緒呢?一、保持積極樂觀,不把消極情緒帶入課堂二、尊重學生自我意識,以寬容之心對待學生的過錯。教師放下架子,在人格上與學生平起平坐,而減少或避免“語言傷害”的發生。同時,我們必須承認,由於學生的心理髮展並不完善,因此,他們辨別是非的能力較弱,自我約束力差,所以會不斷的重複犯一些類似的錯誤,這就要求教師作到“誨人不倦”,“循循善誘”,要不厭其煩的引導和教育,而不是簡單的批評呵斥。教師的教育在心理上從來不是單向流動的,在這個流動過程中,教師的教育態度一經轉化爲學生的情感體驗,學生對待教師的態度就會產生相應的改變。一旦作爲教育者的教師與受教育者的學生之間有了情感的溝通,學生就會信任教師,這就爲接受教育打下了基礎。

三、你向孩子傳遞有價值的價值觀念了嗎

有責任感,誠實禮貌,有愛心,懂得尊重別人,能感恩,可以積極參與到家庭勞動中。這些良好品格和表現大都不是與生俱來而是後天養成的,這就需要父母持續的向孩子傳遞穩定的有價值的價值觀念,潛移默化中幫助孩子樹立正確價值觀。做爲教書育人的教師來講,向學生傳遞正能量,更是這個職業中的人們義不容辭的責任。

教師是學生的導師,就如同是一面鏡子,他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對小學生有着最直接的感性認識。學生看在眼裏,記在心上,並從語言、行動各方面進行模仿。教師應以身立教,以德育德,以行導行,教師必須做一個“真人”,用自己的“人格力量”來啓迪學生、感召學生,做學生的楷模。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科學、合理的價值取向;教會學生學會如何做人;做一個有理想、有道德、有高尚情操,有利於社會、有利於國家的人。同時也要培養學生自覺實踐,勇於探索,讀書好學,多思好問,革新創造,鍛鍊敏銳的思維,形成良好的判斷能力,努力使自己成爲二十一世紀社會發展需要的會生存、善學習、勇於創新的複合型人才。

教師的一言一行要處處講究,以高尚的人格影響學生、感染學生,作好表率和楷模。 良好道德品質的形成過程是一個從道德他律逐漸走向道德自律並最終實現主體對道德自由把握的過程。要經歷這樣一個發展過程,要有足夠的耐心,堅持開展長期的教育活動,促使學生自律、自覺地踐行,養成習慣。這就要求教師給予及時的、系統的教育與引導,做到監督固誠。讓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使自己成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一代新人。

  《遇見孩子遇見更好的自己》讀後感二

初冬,冷冽的風在窗外呼嘯,因爲孩子不穩定的學習狀態而勃然大怒,心情瞬間到了冰點。夜深人靜的時候,翻到了今年教育局推薦的書目之一,《遇見孩子 遇見更好的自己》。在清冷的空氣中,在陣陣墨香裏,煩躁苦惱的心,漸漸沉澱,而同時,我也對兒子的教育有了重新的認識和自我反省。

一翻開書,紀伯倫《先知》裏頭的詩結尾已經深深地觸及了我的心靈:

你的兒女,其實不是你的兒女

他們是生命對於渴望而誕生的孩子。

他們藉助你來到這個世界,

卻非因你而來,

他們在你的身邊,卻並不屬於你,

你可以給予他們的是你的愛,卻不是你的想法,

因爲他們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庇護的是他們的身體,卻不是他們的靈魂,

因爲他們的靈魂屬於明天,屬於你做夢也無法到達的明天。

帶着心靈的激動,我細細地咀嚼着這書中的真意。這本書是三位加起來足有75年家庭教育的育兒專家所寫。一個個樸實卻感人的故事,一個個樸素卻又發人深省的觀點,都在告訴我作爲家長如何保有一顆平常心;如何耐心正確地引導孩子的情緒;如何把正確的價值觀傳遞給孩子……我們都該走進孩子生命的每一天,積極參與他們的成長,賞識孩子的點滴進步,珍惜和孩子共同度過的每一次體驗,在在時間裏慢下腳步,等待他們的成長。

我想孩子,就是上天賜予的寶貝,是他讓我逐漸懂得教育要掌握度,在愛與怕、自由限制中,做一個合格的父母。

孩子一直是個心思細膩的寶貝。他乖巧懂事,體貼入微。所以在同學眼裏,他屬於比較乖巧的好同學。在我同事眼裏,他是聽話的好孩子。可是,到了四年級,隨着學業的加深,作業量的加重,寶貝開始也有種種偷懶的念頭出現了,並且在學習上有諸多的粗心與不認真的表現。在又一次錯的一塌糊塗的數學卷面前,我再次失控了,嚴厲的指責如暴風驟雨般爆發,孩子知道自己表現不好,哭了。那一晚,我和孩子都在悽風苦雨中度過。就連躺着入睡前,我也不斷思索,深深地希望他能夠有改觀。

這一切看似朝着我所認爲的、希望的方向發展,看似是做家長的我勝出。但當平息了心情,翻着書頁的我也開始細想,就因爲錯了5大題,到五點還沒有開始做回家作業就引發的風暴是否有意義?再想想,或許這周是因爲孩子感冒嚴重,所以課上有云裏霧裏的感覺,聽不進上課老師講課的內容。或許,他真的是累了,發了會呆。可是,就在那天,作業到五點的孩子沒有能吃上我特意留給他的一塊奶油蛋糕,也再沒有心情一起分享爲他藏了一整天的姑姑特意送來的飯糰。雖然,當時批評的暢快淋漓,也特別覺得不該給他好吃的,但事後內心也真的懊悔不已。我內心是知道這些客觀原因的。而我自己其實也忙於工作而沒有給予自己的孩子更多的關注。作爲家長的我其實自私地希望他能不要在我付出太多精力的前提下,安穩地,正常地完成自己的學習。可是,事實上孩子太小,能力有限。一旦有所差錯,已經精疲力竭的我的管教自然就變成了無情的體罰。

文中的經典故事層出不窮,能得到的啓示也是各不相同,值得細細品讀。讀了這本書後,我更明白:如何去愛孩子、保護孩子。絕不要因爲一件很小的事情,對孩子狠狠責打。倘若孩子因此就變得沉默少言,幾乎不願意和大人交流的話,真的是得不償失。事實上,孩子真的很稚嫩,他們的幼小心靈,需要我們大人細心呵護。 如果我們父母自己都無法很好地控制住自己的情緒,或許會潛移默化地告訴孩子,以後他也可以如此。所以假如長此以往,你今後再要求你的孩子好好控制住自己的情緒也是沒有任何效果的。

卿希拉里.克林頓曾這樣描述他與女兒的關係:我第一次做你的母親,你第一次做我的女兒,讓我們彼此關照,共同成長。而這本《遇見孩子 遇見更好的自己》,給了我重新認識自己的機會。寶貝,是你讓我遇見了最好的自己。我不要做自以爲是的家長,而應不斷以以全新的視角看待親子關係,真正地俯下身子,融入到孩子的生活中,陪伴你一起成長。

  《遇見孩子遇見更好的自己》讀後感三

《遇見孩子,遇見更好的自己》是由三位美國教育專家寫給天下父母的心靈成長課。書中認爲,我們教育孩子,往往不是因爲愛,而是出於害怕。也正是父母心中的這些怕與愛,讓家庭教育陷入誤區。比如,很多人是在做自己童年時代憧憬的父母,把自己幼年希望擁有的東西奉獻給現在的子女,於是,教育孩子更多的是在滿足父母自己,而不是孩子們的需要。種子都有不同的花開時間,大多數父母一門心思地指導子女,教授他們技能,糾正他們的過錯,卻忘記了親子關係最重要的元素,那就是與孩子共享快樂時光,與他們一起歡笑,一起成長。

根據幾十年的心理輔導以及教育子女的經驗,作者指出,要解決子女的問題,得先解決父母的問題——後者纔是最重要的,正如書中所言:“之所以成爲父母,不是要我們去書寫孩子的人生,而是爲了淨化我們的心靈,讓我們徹頭徹尾地改變自己,只有明白這一點,我們纔有機會進步、長大、成熟。”

的確如此,作爲教師,我接觸過很多學生,每個學生興趣愛好習慣各不相同,性格脾性品格更是截然不同。然而在我的眼裏,只有兩類學生:家教好的,家教不好的。彬彬有禮的孩子,他的父母必然也是溫文爾雅;蠻不講理的孩子,他的父母中必有不講理的;愛打人的孩子,家裏定有時常動手打人的長輩。其實,孩子在進入學校之前,父母在潛移默化中給他的影響已是根深蒂固,如要改變,絕非易事。所以,是時候,咱們家長得將目光轉向自己,審視一下自己,看看自己是否是合格的家長。

我們應該如何爲人父母?有人總結了這樣六個境界。第一境界,家長捨得給孩子花錢,以爲錢就是全部愛的表達。第二境界,家長捨得給孩子花時間,陪在孩子的身邊,見證孩子的成長。第三境界,家長開始思考教育的目標問題——我究竟想要一個什麼樣的孩子。第四境界,家長爲了教育孩子自己去學習,積極進行干預和矯正。第五境界,家長爲了教育而提升和完善自己。最高境界,父母真正認識到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發現“我是誰”比“成爲誰”更重要。父母盡己所能支持鼓勵孩子成爲最好的自己,也以身作則支持孩子成爲真正的自己。這個觀點,恰恰與《遇見孩子,遇見更好的自己》本書的觀點一致。

你向孩子傳遞有價值的價值觀念了嗎?有責任感,誠實禮貌,有愛心,懂得尊重別人,能感恩,可以積極參與到家庭勞動中。這些良好品格和表現大都不是與生俱來而是後天養成的,這就需要父母持續的向孩子傳遞穩定的有價值的價值觀念,潛移默化中幫助孩子樹立正確價值觀。父母與孩子的相遇亦是一份來之不易的緣分,是孩子的純真、無私、靈動洗滌了成人的浮躁、功力、自大的心理歷程。好的教育,應該是父母通過孩子這把鏡子 ,不斷髮現自我、修正自我、挖掘自我,並用新我來爲孩子做示範和表率。我們是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遇見了更好的自己。

沒有不需要學習的父母,更沒有天生的教育高手,孩子的到來給了我們修煉、完善自己的機會,讓每個家長都有機會成爲更好的自己,孩子的未來有無窮的可能性,真的不能以我們自己人生和才智的侷限性去構想孩子的未來。讓我們從此刻開始,更多地尊重孩子,牽着孩子的瘦,一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