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鴻門宴讀後感[必備]

鴻門宴讀後感[必備]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78W 次

認真讀完一本著作後,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讀後感了。那麼讀後感到底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鴻門宴讀後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鴻門宴讀後感[必備]

鴻門宴讀後感1

今天,學完了《鴻門宴》這篇課文之後,有一些感觸。我用紙和筆把這些感觸寫下來。

《鴻門宴》的開關是曹無傷告密,項羽立即整理軍隊,爲擊破劉邦,而劉邦因爲項伯前來,過一日向項羽賠罪,項羽留劉邦下來,與他喝酒,這就是歷的《鴻門宴》。

我認爲劉邦之所以可以取代項羽成爲天子,與劉邦及項羽的性格特點有着千絲萬縷的關係。

項羽的性格特點是剛愎自用,自大輕亂,在直率了,而劉邦這之所以可以從“鴻門宴”中死裏逃生還得謝謝項羽有這樣的性格,而正是因爲項羽的性格讓他失了天下,在烏江自刎,而劉邦是真的.心繫百姓,此外,項羽又坑殺了二十萬秦兵,就算他日後可一統天下,老百姓也一定會抵抗他。

劉邦能屈能伸,知人善用,善於應變,而項羽太過於剛烈,所以說項羽是失敗是註定的,而且從性格方面來說,劉邦的確比項羽更適合統一天下!項羽又不善於用人,腦子太過於簡單,而且即使項羽在“鴻門宴”那一日殺了劉邦,按他的性格,他日,他也一定會敗在他人之手,項羽的失敗跟他的性格是分不開的,而他在烏江自刎也是因爲他的性格太過於剛烈所造成的。

鴻門宴讀後感2

馮紹峯飾演的項羽還是很傻很天真了點,一心想爭當霸主,卻忘了自己四周危機四伏。最後,在趕走范增後,項羽魯莽出軍,落入了劉邦設計的圈套,自己最後孤軍奮戰,沒有意想中的烏江自刎,卻和愛上自己的虞姬死在一起。而劉邦奪得統治權後開始顯出其忘恩負義一面,他逐一設計殺死了曾經的功臣蕭何,張良,韓信等人,而最後自己也落個孤家寡人的下場。

再說說的演員的表演。馮紹峯飾演的項羽雖然外表霸氣外露,這得益於他英俊得可以迷倒衆多木耳的長相,但內心實則太單純,簡單的騙術也能中槍,張良又不是荷蘭人,實在是難倒他了。劉亦菲飾演的虞姬確實是缺少了一種氣場,她太粉嫩了,本片的高級花瓶,還是演小龍女的好。

黃秋生的演技不必多說,不愧是香港實力派影帝,角色拿捏相當到位。黎明飾演的劉邦讓我看到了“小弱弟”的.風範,仍舊缺少氣勢,總是像一個被周圍人操控的木偶一般,但是這是黎明的演繹路線,不必多論。陳小春飾演的樊噲很有當年山雞的影子,不過春哥經過多年曆練已經脫離了當年的套路,表演逐漸成熟起來。張涵予飾演的張良應該是爲大陸演員樹立了榜樣,張良的神情,動作,尤其是心跡都把握得很好。

鴻門宴讀後感3

很早就聽說《鴻門宴傳奇》這部電影,因爲它的豪華演員陣容——馮紹峯,劉亦菲,黃秋生,黎明,張涵予,陳小春等等大牌演員一齊上陣,無疑不給這部以歷史故事爲主要內容的電影增加了亮點。

從劇情上來說,最初我是以爲整部電影將會圍繞“鴻門宴”這個中心主題來展開敘事,顧名思義,拍的就是一場飯局。事實證明我的想法錯了,影片首先從鴻門宴百年之後太學裏祭祖情景開始,便起到了引人入勝的效果。從一位突然闖進太學大殿的神祕的不速之客的敘說中,穿越回百年前的一場大戰。此時觀衆的觀影情緒已經被充分調動起來,不論是荷爾蒙或是腎上腺激素都在體內蠢蠢欲動。祕密謀殺秦王的那場暗戰,項羽和劉邦相識並組建義軍,爲之後義軍分裂成項劉兩派埋下伏筆。然而影片仍有硬傷,就拿項羽與虞姬相遇的那場戲來說,就落入了英雄救美的俗套當中。

當然不可否認有的`觀衆仍舊喜歡這樣的橋段,更何況是馮紹峯扮演的項羽和劉亦菲扮演的虞姬,馮紹峯是典型高富帥,虞姬是七分粉木耳,粉木耳愛上高富帥本來是很正常的一件事,然而這個片段拍得太做作,連臺詞都成了項羽問虞姬“你是不是愛上我了”之類云云,足以見得項羽是個僞高富帥,因爲真正的高富帥是不會對木耳說這種話的,於是不禁令觀衆貽笑大方。

鴻門宴讀後感4

四十萬的精兵與十萬士兵的較量,很明顯,項羽贏定了。但歷史卻讓項羽悲歌“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最終烏江自刎,讓劉邦建起盛大的西漢王朝,結果似乎在意料之外,卻又在情理之中。

的確,在個人能力方面,項羽沒劉邦有謀,也沒有劉邦機智,跟沒有劉邦善於用人。因爲項羽崇尚武力,在黃河以北征戰以來,戰無不勝,諸侯們在他面前也只能俯首稱臣。軍事的強大實力讓西楚霸王佔了上風,但這一切卻被項羽的“情義”給瓦解。

鴻門宴上,項羽要殺劉邦絕非難事。項羽何嘗不知,只要此時殺了劉邦,天下便是自己的呢。是因仁慈嗎?不,連坑埋一城人的事都能做得出的.人,會因殺一人而皺眉嗎?

其實,這一切皆因項羽重情義。不忍殺昔日戰友,不願殲以前的同盟。以前的情義仍在項羽心頭,他又豈想到劉邦已是敵軍首領,劉邦已不再是昔日的兄弟。劉邦的花言巧語更是欺騙了天真單純的項羽,項羽也因情義而放走了劉邦,放走了復楚的機會,更是落得個烏江自刎的下場。

可憐,也可悲。一代英雄,一代霸王,因情而敗走。

鴻門宴讀後感5

影片的重頭戲無疑是范增與張良的那盤棋局。可以說棋局是貫穿全片的'線索,推動了故事情節發展,還爲續集做了鋪墊。張良是棋局高手,然而遇上了范增這樣老謀深算的對手,自然也敗下陣來。但是他甘拜下風,畢竟他在范增面前只是晚輩。而范增卻對他賞識有加,在范增被項羽拋棄後,張良找到了他,並和他下了生前最後一盤棋局,范增臨死前對張良語重心長地說了很多話,他說在張良身上看到了自己年輕時候的影子。可以說黃秋生不愧是老戲骨,在范增這個角色上拿捏得相當到位,不論是之前爲項羽出謀劃策,還是在鴻門宴當日的棋局之上,顯示出了深藏功與名的本色。

棋局到了最後,便是范增所說的“有一種棋局,叫做兩敗俱輸”。鴻門宴上,項羽佔盡了風頭,然而他並未將風頭轉化爲真正的優勢。相反,劉邦受盡屈辱,甚至最後被逼動手殺死張良,被項羽一箭擋回,這一劍其實已經奠定了輸贏。項羽開始對劉邦充分信任,以爲他必將退出咸陽永無爭當霸主之日。看到這裏,我真爲項羽捉急,何不就此動手殺死劉邦?但轉念一想,殺死劉邦不就篡改了歷史麼?

自欺欺人罷了。

鴻門宴讀後感6

在大多數人眼中,項羽是個忠肝義膽的豪傑。項羽是不是豪傑,暫且拋開不說,只從鴻門宴看,項羽是一個有點孩子氣,自大,思考事情不全面的人,用現代人的眼光來看就是一個有勇無腦的“巨嬰”。

鴻門宴的起因是因爲劉邦先進關中,並且隨後佔據了函谷關,項羽對此暴跳如雷,號稱要馬上攻打劉邦,但卻因爲他人的勸說,劉邦的請罪導致此事不了了之。就這樣,一開始說要攻打劉邦,後來又沒去,正所謂“君子一言,駟馬難追”。如此作爲,豈不是他孩子氣的'表現,另外,在鴻門宴的開始,劉邦向項羽道歉,項羽直接就把曹無傷給供出來了,賣隊友賣的非常果斷,好了,這一說出來,等劉邦回去後,曹無傷必死,這就是項羽思考事情不全面。

劉邦在鴻門宴上的表現可謂“演帝”,他通過他出色的表演成功降低了項羽對他的戒心,更因爲之前與項伯定下婚姻,項伯也爲劉邦說了不少好話。而在最後時,稍作思考便毫不猶豫地選擇離開楚營都表現了他的梟雄本色。

看完《鴻門宴》,我不得不感慨:一個人的性格對命運的影響是巨大的,因此,在生活中,我們要努力訓練自己的性格,將之完善,千萬不要做一個有勇無腦的“巨嬰”。

鴻門宴讀後感7

生當作人傑,死亦爲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李清照《詠項羽》

《鴻門宴》所敘述的是項羽,劉邦在共同滅亡秦國之後,范增見劉邦有雄視天下之心,因此舉辦了一個暗藏殺機的宴會,準備除掉劉邦。而劉邦最終在張良,項伯,樊噲等人的幫助下逃離楚營的故事。

項羽,昔日的'楚霸王,多麼的威風,多麼的不可一世!但因爲與劉邦爭天下,兵敗垓下,最終落個烏江自刎的下場。歸根結底,都是他桀驁不馴,猶豫不絕的性格讓他在鴻門之上錯過了一次刺殺劉邦的絕好機會。就這樣,一個唾手可得的江山被拱手送人。多麼的可悲!多麼的殘忍!項羽壓根兒就沒想到他所見的種種,皆是劉邦之計。所以,“古之成大事者,不可拘泥於小節”。 項羽之所以失江山,劉邦,曹操之所以得江山,正是因爲個人人格。項羽的桀驁不馴讓他孤注一擲,讓他呈匹夫之勇,讓他兵敗垓下;而劉邦,曹操也正是因爲他們的性格,讓他們招賢納士,讓他們統帥三軍,讓他們“該出手時就出手”。當然結局也必然有不同,一個既失江山,又失美人,另一個則建立千秋功業。 就個人觀點而論,項羽——我崇拜,但只有一個嘆惋——英雄短命;劉邦,曹操——我尊重,但他們也只有一個評價——書寫歷史。

好的個性——好的人生,讓我們書寫屬於自己的篇章。

鴻門宴讀後感8

劉邦在項羽眼前肯忍一時之氣,才足以逃離,他如果和項羽一般驕橫氣盛,也許早已死在鴻門了。橫縱古往今來,一切忍字當頭纔可以成大事兒,不然空有一勇字在身。取得成功不可能沒有憋屈和挫敗。忍眼下之氣,君子復仇,十年不晚!韓信肯忍胯下之辱,藺相如肯忍廉頗的狂言。捨得捨得,有舍纔有得。假如一味慾望,內心承受不上一點怨恨,眼中容不上半粒沙子,又怎能辦大事兒、成大謀呢?劉邦在這些方面勝於項羽,也就終究了結果。鴻門宴上,設想劉邦項羽如果對換一下,那項羽是必死無疑了。驕傲自大的他的詞典裏不太可能有低着頭道歉,卑躬屈膝,做事果斷的漢高祖劉邦的詞典裏也不太可能有婦人之仁。果真,項羽最終難以忍受戰敗之氣,主動無顏見江東父老,悲壯自刎。

劉邦呢?基本上可以說打過一輩子敗仗,可是他照活不誤。劉邦輸的便是小仗,忍得便是小家子氣,當然獲得便是空氣,成的便是大事兒。

一代偉人,他打遍天下無敵手的標準不也是“忍小成大”嗎?敵強我退,敵退我進。對手強勁時,如同劉邦應對項羽四十萬精兵時,忍一下,退一步,不容易損害哪些,隨後在適度的`機會給予還擊。但針對項羽,死打硬拼,決不讓步。可結果呢?項羽自刎,劉邦勝了楚漢戰爭,創立了新中國成立。小不忍則亂大謀,古人小結是多少用血留有的蒼桑工作經驗,是多麼的頗具哲理。

鴻門宴讀後感9

前幾日,我們學習了《鴻門宴》這一古文,這篇古文向我們講述了古代“鴻門宴”這一驚心動魄的“天下第一宴”。 學完課文後,難免會引起我們的深思:項羽是因爲這鴻門宴上不殺劉邦而失去天下的嗎?

在我看來,答案是否定的,不管項羽在鴻門宴上殺不殺劉邦,他都無法稱霸天下。

爲什麼這麼說呢?從課文中我們也不難發現,項羽這個人,優柔寡斷這樣的.人即使殺了劉邦,他還是無法稱霸天下。同時,我們還可以發現,項羽不善於採納他人的好的建議,對於范增的忠言置之不理,反而聽取自己的叔父的無稽之談,這也就了他是無法得到更多優秀的人才,以至於之後發生陳平反叛,范增也棄他而去。我們常說“得人心者得天下。”其實,在這“得人心”之中更重要的是去得到“人才的心”。而項王在這一方面就做得很不好。所以即使項羽在鴻門宴上殺了劉邦,他也會由於自己的一意孤行、任人唯親的性格而使他身敗名裂的。

項羽最終被劉邦所滅,並不是因爲項羽沒有在鴻門宴上殺了劉邦。即使他殺了劉邦,時勢造英雄,還是會出現第二個、第三個劉邦來消滅項羽。項羽雖有勇卻無謀,只知道用武力來征服天下,卻不知道智謀要遠遠比武力重要。所以,項羽未能稱霸天下,未殺劉邦只是客觀原因,項羽自己的種種弊端纔是導致他烏江自刎的主要原因。

鴻門宴讀後感10

談到楚漢之爭,最出名的不外是鴻門宴,《鴻門宴》敘述的是項羽,劉邦共同滅亡秦國之後,范增見劉邦有毒霸天下的新,因此舉辦了暗藏殺機的.宴會,這個宴會就是著名的,《鴻門宴》

項伯—一個被長期忽略然卻在鴻門宴起來舉足輕重的作用,是他通知了張良,項王對他的不滿以及起來殺意,才讓他有機會逃走。

張良——劉邦的智囊袋,然劉邦卻不能給予他足夠的信任,連劉邦想獨霸天下的目地都不曾告訴過張良,但張良卻不記前嫌,是他通知了張良,是他爲張良出謀劃策,是他在劉邦獨自一人逃走時,鎮定自若。

項王——唯我獨尊,目光短淺,毫無心計,他的智囊袋范增告訴他,劉邦有獨霸天下的心,一開始項羽很生氣,且對劉邦起來殺意。然而卻因爲劉邦上門謝罪,而原諒,范增多次示意劉邦,項羽置之不理,項羽的唯我獨尊,不善用人是導致他死亡的原因。

范增——項羽的智囊袋,他說一個老奸巨猾,洞察敏銳,是他最先察覺到劉邦的霸心,他勸說項羽殺了劉邦,劉邦心軟放過劉邦,導致最後被殺。

鴻門宴讀後感11

“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也。”這是漢高祖對張良的肯定。

在那個楚漢爭霸歲月裏,張良功不可沒,沒有他,劉邦安能得天下?他深謀遠慮,計策神效且周全,深得劉邦信任。 然而,就在劉邦得天下之後,張良卻又可善終,在那個“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天下定,謀臣亡。”的時代裏真的很難做到。就例如,韓信,他爲打下漢室江山可謂勞苦功高,但也被劉邦給殺了,蕭何也是功臣,當初他一家幾十口人一起跟着劉邦起義,可這時,他卻成了介下囚。

唯有張良不自矜自伐,不自恃功高,劉邦給他封邑三萬戶,他惋拒,只要了一個小小的'地方“緇”,當了個留侯。他深知人心險惡,所以他用盡一切辦法使自己全身而退,他去學道,遊四海,爲的就是怕遭人迫害,最後他在張家界那個人間仙境壽終正寢。

我不禁感嘆,自古英雄在建功立業之後,大多者都不能全身而退,甚至搭上自己的生命,岳飛不就是個典例嗎?張良一樣得以青史留名,留芳萬世!

鴻門宴讀後感12

今天,我讀了《二十五史故事》這本書。其中,《鴻門宴》使我感觸最深。

話說公元前206年,劉邦攻下咸陽。項羽打敗章邯後,也向咸陽進發,但在函谷關被攔了下來。他立刻將其攻破,將軍隊駐紮於此。劉邦的左司曹無傷害怕了,派人告訴項羽,劉邦想在關中稱王。項羽大怒,下令明天犒賞士兵,打敗劉邦!謀臣范增提醒道:切不可錯過殺劉邦的機會。

劉邦聞知,連夜找到項伯,叫項伯在項羽面前說好話,但項伯提出要劉邦一早去向項羽請罪。

第二天,劉邦來到鴻門,項羽出來迎接,劉邦向他謝罪,項羽把他邀進大賬內喝酒。

范增多次向他使眼色,可項羽卻置若罔聞。范增便悄悄對項莊說,你去舞劍助興,趁機殺死劉邦,項莊邊舞劍邊等待時機殺劉邦。

一旁的項伯十分着急,張良連忙找樊噲幫忙,樊噲二話不說,怒氣衝衝地衝入營帳把項羽都驚到了,自認爲可以收買人才,還給樊噲酒肉。後來,劉邦趁機找藉口逃走了。

從這個故事中,我們可以看出:做人不可剛愎自用,有時要多多聽取別人的`意見,項羽因爲太過狂妄自大,自以爲是,沒有聽取范增的意見,放虎歸山。其實可以這麼說,項羽的失敗,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他自己!如果他能把握住這次機會,歷史的局面將有可能被改寫!

鴻門宴讀後感13

《鴻門宴》是我國古代著名歷史故事,講的是劉邦和項羽的故事。

劉邦先佔領了咸陽,項羽靠着強大的兵力破了劉邦函谷關的守軍,一路前進,最後駐紮在鴻門。項羽的謀士進言說劉邦有野心,將來威脅項羽的霸主地位,要早除後患。當時,兩軍兵力懸殊,劉邦的處境十分危險。劉邦爲了表明自己沒有反對項羽的意思,就請項羽的叔父項伯幫他說好話,到項羽的軍營賠禮。項羽的堂兄弟項莊故意在宴席上舞劍助興,想找機會殺掉劉邦,被項伯看出用意。於是,項伯說:“咱們兩人來對舞吧”,藉此護着劉邦,使劍刺不了劉邦。劉邦看大勢不好,找了機會趁機逃走了。一場劍拔弩張的宴會,總算暫時緩和了下來。

讀了這個故事,我感到項伯很有義氣,他雖然在項羽那邊,但爲了報答救命恩人張良,挺身而出救了劉邦,免得張良陪着遭難;而項羽很愚蠢,被劉邦假裝的'低聲下氣矇騙了,沒有下決心殺他,以後反被劉邦奪了天下;劉邦的手下張良和樊噲很忠心,憑着計謀和勇敢救了他們的主公。故事也描述了項羽的殘暴和劉邦的親民與智慧,讓人深思。

後來人們用“鴻門宴”來比喻有陰謀和危險的會面。

鴻門宴讀後感14

讀完《鴻門宴》,有人惡劉邦的狡猾奸詐,有人恨項羽的高傲自大。大多數人都爲項羽的失敗而惋惜,認爲他若殺了劉邦,便能得到天下,但劉邦的順利逃脫也離不開其自身的優勢。 劉邦的“眼”,爲他尋取了謀士。劉邦有一雙慧眼,慧眼識英雄,因此他身旁的人,在這場陷阱之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張良,爲其出謀劃策,拉攏他人,處理遺患;樊噲,請入宴場,怒叱項羽,甘願“與之同命”。

劉邦的“嘴”,爲他搶佔了先機。劉邦的巧言,不僅使項羽輕易道出了奸細的名字,讓他擱置除掉自己的想法,而且使敵營的人,“以身翼蔽沛公”,使自己每在危機瞬間,都能驚險地避開傷害,重拾生機。

劉邦的“耳”,爲他指明瞭方向。劉邦善於聽取他人的意見。向項王先示弱,便出自於張良之口,這也正掌握了項王高傲的個性。若項羽也有此“耳”,恐怕也不會落得如此下場。

劉邦的'“腦”,爲他抓住了轉機。劉邦能順利脫身,最終還是離不開他靈活的大腦。若沒有此,他就不可能用“眼”識別出有用之人,不可能用言語安撫項王,不可能聽取張良的意見,不可能趁機從宴場逃出,安排好所有的事宜,從小道回到軍營。也就不可能有後來的逆襲,建立起延續數百年的劉氏天下。 因此在我看來,項羽不僅只是錯失了一場鴻門宴,即使他取得勝利,此後也會有更多的同劉邦一樣的人,會來挑戰他的權威。

鴻門宴讀後感15

劉邦在項羽面前肯忍一時之氣,才得以逃脫,他要是和項羽一般驕橫氣盛,恐怕早就死在鴻門了。

縱橫古今,凡事忍字當頭才能成大事,否則空有一勇字在身。成功不可能沒有委屈和挫折。忍眼前之氣,君子報仇,十年不晚!韓信肯忍胯下之辱,藺相如肯忍廉頗的狂言。捨得捨得,有舍纔有得。如果一味衝動,心裏忍受不了一點怨氣,眼裏容不了半粒沙子,又怎麼能辦大事、成大謀呢?

劉邦在這方面勝過項羽,也就註定了結局。鴻門宴上,試想劉邦項羽要是對換一下,那項羽是必死無疑了。狂妄自大的他的字典裏不可能有低頭道歉,俯首稱臣,做事果斷的劉邦的字典裏也不可能有婦人之仁。果然,項羽最後無法忍受戰敗之氣,自覺無顏見江東父老,悲壯自刎。劉邦呢?幾乎可以說打了一輩子敗仗,但是他照活不誤。劉邦輸的'就是小仗,忍得就是小氣,自然贏得就是大氣,成的就是大事。

一他打遍天下無敵手的原則不也是“忍小成大”嗎?敵強我退,敵退我進。敵人強大時,就像劉邦面對項羽四十萬大軍時,忍一下,退一步,不會損失什麼,然後在適當的時機予以反擊。但對於項羽,死打硬拼,決不讓步。可結局呢?項羽自刎,劉邦勝了楚漢戰爭,成立了新中國。

小不忍則亂大謀,古人總結多少用血留下的滄桑經驗,是多麼富有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