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讀一篇優秀的文章讀後感範文(通用12篇)

讀一篇優秀的文章讀後感範文(通用12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61W 次

讀完一本經典名著後,你有什麼體會呢?此時需要認真思考讀後感如何寫了哦。那麼我們該怎麼去寫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讀一篇優秀的文章讀後感範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讀一篇優秀的文章讀後感範文(通用12篇)

讀優秀的文章讀後感 篇1

聽聽名字就知道是一本關於勵志的書,書封面是黑色,用四個大字寫着“我的奮鬥”。對這本書的興趣是源於孫老師的推薦。留給我印象最深的是羅老師很有自己的獨特個性,在中國這樣不健康的、浮躁的社會中,像羅老師這樣能保持自己個性的人,實在不多。

首先覺得他很有勇氣。印象最深的是,初二時,老師讓用事實,真情實感的寫一篇關於校園的作文,其他同學都是說“五星紅旗飄揚在學校上空”,就他寫“五星紅旗耷拉在校園上空”,老師憤怒讓改,他改成“說來也怪,儘管沒有風,五星紅旗仍然飄蕩在校園上空。”哈哈~羅老師在老師面前的表現,反應出他從小就對教育的某些不滿。說的也不錯,中國的教育讓人感到悲哀的地方很多,教育法裏說的公民平等的接受教育,就是一句屁話,從高考最能看出來,都知道,不說了。

羅老師沒讀過大學,羅老師的經歷也算個傳奇,他沒有很清晰的職業規劃,起碼在去新東方前。去新東方也是爲了薪水,做自己最討厭的事——做老師,教英語。現在的社會許多領取變數很大,如果做職業規劃不該劃定太長的時間內,還是活在當下好,抓住能抓住的機會。

羅老師說話很隨意,什麼都敢說,有些話聽者很彆扭,但是這些話我們私下,或者在上敢說,面對公衆就不敢了。羅老師不一樣,大義凜然地批判不良的社會風氣,在媒體公衆面前都敢說,聽者覺得蠻對的,有時還很過癮,還會大笑。他的牛博充當了社會輿論的平臺,因爲不主動刪除過於敏感的政治言論,多次被封,兩年多沒賺着什麼錢,但他依然快樂,因爲他喜歡做站,喜歡牛博。所以有人說,創業要做自己喜歡的事,這樣激情會更持久,這點我同意。喜歡不需要什麼理由,就是發自內心的。

在這個浮躁的社會上,也不要說某些東西你不會追求,其實你的心裏並不排斥它們。羅老師“叛逆”的童年,“叛逆”的青春,跟他最後的成就以及職業都有很大幫助,這些個人都是學不來的。

這本書讀下來,感覺並不是一本勵志書籍,就是教會了我,讓我知道,要學會獨立思考,不管世俗怎麼說,別人怎麼說,凡事都要有自己的判斷,多看書籍,敢於懷疑一切過去沒經過自己思考就接受了的想法。

最最好的自己,做最真實的自己,做自己的自己,而不是活在別人的評價裏!

讀優秀的文章讀後感 篇2

從小到大,讓我最不忍觀望的便是外婆那矮小而又略帶滄桑的背影!

外婆總說她老了。是啊,你看,歲月已在她的眼角和額頭留下了歲月的痕跡,一道道、一條條皺紋在她的臉上刻得越來越深,越來越明顯。她額頭上的三道深深的皺紋像歲月的傷疤,那麼明顯,有時候看了都讓人心裏酸酸的,她眼角的皺紋像樹枝,也像魚美麗的尾巴。外婆每次見到我的時候總會眯起她的小眼睛,直到眯成一條彎彎的線,笑容很甜很甜,皺紋就從舒張的形態向中間收緊,雖然這樣,但是依舊感覺不到外婆在漸漸地老去,惟獨每次看到外婆的背影,我纔有一種錐心的痛——原來外婆真的老了!

記得小時候,外婆走路總是健步如飛,她說這樣去哪裏都可以早去早回,每次我都只能屁顛屁顛地跟在她的背後,時而還得小跑幾步才能跟上她的步伐。每次望着她的背影總是直直的挺立着,筆直的脊樑把衣服撐得很平整,看着她的背影就會讓人覺得外婆雖然矮小,但是卻是個很能幹的女人!

可是,等我漸漸長大,有一次跟着外婆去趕集的時候,外婆走在很陡的路上,氣喘吁吁,被累的上氣不接下氣,我說:“外婆,累了就休息一下吧!”外婆感嘆道:“哎,老啦,真是不中用咯!走點坡路也覺得有氣無力啊!”但是外婆還是堅持走着,微風吹來,撩起她銀白色的頭髮,飛舞在空中,我走在她的身後,望着她雙手叉腰,略微佝僂的背影,搖晃在風中,她蹣跚的步伐深一腳淺一腳地走在路上的樣子,突然使我意識到:“原來外婆老了!”看着她滄桑的背影,眼淚模糊了我的雙眼。

每次放假回家,我總要去探望外婆,但是每次去學校的時候,外婆總是堅持要送我,走在路上我都要偷偷看外婆的背影,滄桑的背影隱藏了多少外婆對我的愛啊!

離別的時候我悄悄回頭,看着外婆那矮小而又略帶滄桑的背影消失在遠處,越來越小,越來越小,最後小成了一個小黑點消失在了遠處。有時我在想,那時外婆獨自走在路上應該很孤單很落寞吧!

我那愛我的外婆雖然離開一年多了,但是每次想起她的背影,我都會想起外婆對我深深的愛!

讀優秀的文章讀後感 篇3

不只是樹,人也一樣,在不確定中生活的人,能經得起生活的考驗,會練出一顆獨立自主的心。這句意味深長的話出自作家林清玄的《桃花心木》。散文講述了一位種樹人,種下了桃花心木後,卻不按時地給它澆水,讓小苗在這不確定中,學會深深地插入泥土中,長成參天大樹!

生活中,我們也會遇到許許多多的不確定。該如何面對呢?來聽聽法國人鮑爾的回答吧!鮑爾是一家著名雜誌的主編,生活春風得意時,但一場突然的不確定讓他病倒在醫院的病牀上。腦出血使他不能說話,若是沒有氧氣的話,他甚至不能呼吸!但他沒有放棄,沒有消沉。他堅信,上帝關了一扇門後,也會爲你打開一扇窗。他用唯一一隻能動的左眼晴與護士取得聯繫、溝通。護士一直不停地反覆念着字母,他眨一次眼,就是說不對,眨兩下,就是說對。經過鮑爾地不懈努力,終於完成了一本不凡之作《潛水鐘與蝴蝶》。他帶來的是生命的奇蹟!

人的生活都不會一帆風順,總會遇到意想不到的困難,挫折,磨難,如果坦然面對,就能走出山重水複的境地,闖出柳暗花明的新世界;如果能勇敢的拼搏,就能將不確定踩在腳下,並把它變成成功的墊腳石。沒有秋霜的洗禮,楓葉就不會擁有火紅的顏色;沒有機器的打磨,鑽石就不會放射出奪目的光彩。人似洪水奔流,不遇到島嶼與暗礁,就難以激起美麗的浪花!

當生活中的不確定襲來時,讓我們坦然地面對它吧!因爲它能激發出我們的潛能,讓我們的生命變得更有力量!

謝謝你那一次次的不確定!

讀優秀的文章讀後感 篇4

我很崇拜畢淑敏,特別愛讀她的散文集。有人這樣評價她:在熱鬧而浮躁的文壇,畢淑敏似乎自立門戶,不能把她歸屬於任何一個派別;她不以學問見長,也不以前衛的語言標榜;她不是江南的清山秀水,也不是草原上的黑駿馬,她似乎是從五千年的文化傳統中走來,但又不全是傳統文化的迴歸。她把日常生活中極爲平常的事物作爲審美客體,把人人都經歷的事情寫得妙趣橫生。這種樸實無華的文風,很有一點平淡而山高水深的境界。

在暑假裏,再次讀了《畢淑敏散文》,和她一起分享了心靈的顫動,畢淑敏以散文的形式,以詩一般的文字告訴我們愛是世界上最有記憶的金屬,她是那麼具有奪目的光澤,是那麼具有多豔的色彩。愛是人世間最最具有情感,最最具魅力的,是任何物品所替代不了的。《愛怕什麼》是畢淑敏的散文名篇,被現代人稱爲心理散文。在讀的過程中,我對文章產生了特有的激動,或許是畢淑敏在字裏行間對我的打動,第一次,我真真地對愛有那樣的按捺不住的衝動,肯定地說,正是畢淑敏對愛的深刻理解打動了我。

愛一樁事業,就奮不顧身地投入。愛一個人,就斬釘截鐵地追求。愛一個民族,就挫骨揚灰地獻身。愛一種信仰,就至死不悔。從畢淑敏對愛的詮釋中,不難看出她對愛那種獨有釋懷。

閱讀這篇散文,感覺畢淑敏對愛的解釋特別具有生活的氣息,特別具有人性的舒漫,使愛更具有人性之魂。在她的筆下,愛怕撒謊,愛怕沉默,愛怕猶豫,愛怕模棱兩可,愛怕沙上建塔,愛怕無源之水,愛怕假冒僞劣,愛怕刻意求工。說了愛的許多毛病,愛豈不一無是處?其實不然,畢淑敏在散文中用了大量的愛是什麼從廣泛的多視角詮釋了愛的博大、愛的堅固、愛的力量和宏大。文中對愛的強調,足以保有一份人世間的真愛真情,能使孕育萬物之生活的草原生長出能力、勇氣、智慧、才幹、友誼、關懷……保有一份真愛,就是照耀人生長明的溫暖的燈。

讀優秀的文章讀後感 篇5

我曾經在《讀者》中看到這樣一篇文章,說的是一棟樓失火了。防員來救人,因爲路面太窄,雲梯進不去,只好用人力來救人。他們拿來一塊大墊子,讓人們跳到墊子上。一位婦女站在第一個,但她不願意跳,只好讓別人先跳。別人都跳完了只剩那位婦女了。火越來越大,婦女猶豫了一會跳了下來。可是她卻是反面落地,不像其他人那樣是正面落地。這樣的危險很大,可是她還是這樣着地了。當消防員問她時,她卻只說了一句話,讓在場的人們震驚不已。"因爲只有這樣才能保住我肚子裏的孩子。"

看了這篇文章我深受感動。相信不只是我,你也被感動了吧。是啊多麼偉大的母愛啊!在這生命緊要關頭,那位婦女想到的不是自己而是孩子。孩子還沒有出生,不應該就這樣無辜地死去。可是婦女也不該死,爲什麼她放棄了自己,選擇了孩子?因爲,母愛。孩子是媽媽的心頭肉,是媽媽的寶貝。母愛是多麼偉大啊!相信天下所有的媽媽都是如此的。

想到這裏我臉紅了,因爲我也很淘氣,也頂撞過媽媽。但媽媽都原諒了我。我爲自己的不懂而羞愧不已。那是暑假的一個傍晚,我沒和媽媽說一聲就偷跑出去玩了。玩到夜深還沒有回家,把爸爸媽媽急壞了,它們晚飯沒吃就到處去找我。媽媽急得快哭出來的時候我現身了,非但沒有承認自己的錯誤還和媽媽頂嘴:"你真繁,出去玩會都不行。整天管這管那的,我又不是你的犯人!"媽媽聽了先是驚訝,隨即被氣得發抖,狠很地抽了我一個大嘴巴。"我恨死你了!"我捂着嘴巴衝進房間,把房門用力一甩"嘭-",媽媽被關在了門外。回想起來我當時只想到了自己,完全忽略了媽媽。我想肯定比我哭得還傷心。

第二天早上起牀後,看到媽媽已經親自下廚爲我準備了營養的早餐-荷包蛋,大米粥。我正在生氣故意不吃,媽媽慈愛地遞過來一張卡片。上面寫着清秀的字跡:孩子對不起。,媽媽不該打你,可是媽媽是多麼愛你啊。頓時,我的眼淚奪框而出。不,媽媽。是女兒不孝,不該惹您生氣。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寸暉。媽媽,我愛您。願天下所有的媽媽幸福,快樂!

讀優秀的文章讀後感 篇6

暑假裏,我讀了很多書,有《笑貓日記》、有《查理九世》、有《父與子》,還有《哈佛家訓》,其中我最喜歡的就是《哈佛家訓》這本書了。

《哈佛家訓》這本書是美國的著名作家貝納德編寫的,裏面近有二百多個小故事,讀完我才知道哈佛是一種象徵——頂尖學府的象徵,充滿智慧的象徵,勇於創新的象徵,最具活力的象徵。我把《哈佛家訓》當成了我的枕邊書和手邊書,無論什麼時候拿起它來看,你都會發現觸動自己靈魂的語句,無論你從哪一頁讀起,都會被它吸引,都會有所感悟,無論你看完幾遍,都想再去翻一翻。

其中書中我最喜歡的一個故事是《無腿走世界》也留給我最深的印象,它講了一個澳大利亞殘疾人名叫約翰.庫緹斯,他出生的時候只有可樂罐那麼大,腿還是畸形的,醫生斷言說他活不過24小時,但是三十年後,約翰.庫緹斯不但還依然健康的活着,而且還到世界各地發表演講。他的父親爲了不讓他受欺負,把他和一條兇惡的狗關在了一起,後來父親聽到了狗的嘶鳴聲,驚喜的看到小約翰騎到狗的背上,他制服了這條兇惡的狗,父親告訴他:“如果你覺得恐懼,就應該學會面對它!”父親給他上了人生

的第一課。到了約翰上學的時候經常受到同學們嘲笑和侮辱,他 失去了活着的信心,他的母親摟着他勸慰他說:“世界上比你更慘的人多得是,他們還都堅強的活着。”母親說的話使小約翰有了活着的信心。到了小約翰長大的時候,他決心自食其力,經過成百上千的應聘失敗後,終於在一家雜貨鋪找到了工作,他每天凌晨4點半起牀要趕火車到鎮上,然後還要爬上他的滑板,從車站要趕到幾千米廠子工作,儘管生活那麼艱辛,他依然很快樂。 長大後的約翰成了一名健將,由於他從小練習室內板球,舉重和輪椅橄欖球,長期的鍛鍊使他手臂有着驚人的力量。曾在1994年他獲得澳大利亞殘疾人網球賽的冠軍,2000年又拿到體育機構的獎學金。他用他的成績回擊了所有的嘲笑的侮辱。令他想不到的是他的人生經歷竟然引起那麼大的轟動!一次一個簡短的演講,一個女人跑到臺上哭着說是約翰救了她的命,她正準備自殺,聽了他的演講,她覺得無法和約翰的生活相比,太微不足道,要好好活下去。這卻給約翰意識到講出自己不幸,講出自己的掙扎和拼搏,竟然是一件很重要很有意義的事情。

這個故事激勵和影響了我,你是不是正在因爲身材矮小經常被人欺負?是不是因爲學習成績差而被人恥笑?你是不是遇到困難就害怕?跟約翰比,你不是好很多呢?我們要相信自己是最棒的,勇敢的面對生活,昂頭挺胸才能展示出自己最美的一面,讓我們在人生道路上不斷超越自我,成就輝煌的人生。

讀優秀的文章讀後感 篇7

在四月裏,閱讀了由北師大出版的《聚焦幼兒園教育教學:反思與評價》一書。該書就幼兒園教學反思與評析這一熱門話題,以“體現課程改革的整體性”、“體現教師課堂教學探索的豐富性”、“體現教學和教學研究的過程性”、“體現教學的知識、策略及技能的個性與共性”爲目的,選取了近三十個真實案例,以“個人反思—同伴互助—專業引領”的評價形式,向我們展示了多個領域的活動組織過程,以及反思與評析。

這本書的可讀性很強,所舉的近三十個案例生動而務實,都來自於一線教師的教育教學實踐。如有對幼兒的興趣點進行價值評價並形成教學主題的《蝸牛》;有遵循幼兒的學習特點和規律整合各領域教育目標與內容的《美麗的蝴蝶》;有讓牆飾反映幼兒的學習過程與結果的《秋天的故事》;有通過適宜的材料投放支持幼兒跨越學習難點的《趕小豬》;有遷移已有經驗讓幼兒在主動學習中熟悉新材料的《七彩橡皮泥》等等。給我印象最深的是充分發揮牆飾的教育和互動功能的《採摘前後》。活動的展開與牆飾的佈置有機地結合在了一起,在活動前讓幼兒猜一猜說一說玉米、花生等農作物長在哪裏?長什麼樣?怎樣採摘?,再把猜想畫下來佈置牆飾“採摘前的猜想”,然後帶着問題去田間採摘農作物。回來後對比猜想進行驗證,並把新經驗畫下來,形成第二面牆飾——“採摘後我們知道”。第三步,引發“它們做成什麼?怎麼吃?”的新問題,讓幼兒去超市瞭解農作物在生活中的用途,形成第三面牆飾“它們可以這樣吃”。在這個活動中,老師將科學探究的線索,貫穿於整個採摘活動,通過猜想驗證、整理信息、分享經驗,充分發揮了牆飾促進幼兒積極主動學習的作用。這樣一個活動,每個環節都相互支持、相互銜接,幼兒一直處於積極主動的狀態中,在三面牆飾不斷充實的過程中,不僅擴展了幼兒的學習空間,還有機地整合了科學、社會、數學等方面的知識。

在所舉的近三十個案例中,從每個活動的生成背景到組織過程,再到成果呈現都非常的詳實。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每個活動後分三個層面的反思與評價。首先是執教者作爲當事者對自身教學組織的梳理與反思,然後是同伴作爲旁觀者對活動的評價與建議,最後是專家理性的總結與指導。如果說執教者的反思多停留在實踐層面的話,專家的總結則更具有理論的高度。這樣分層次的評價,既清晰又全面,引導我們能夠從多個層面去認識和思考教學的價值,既開拓了我們的視野,對我們自身的教育教學實踐也有很大的啓發。

合上書本,還有一種躍躍欲試的感覺,因爲這些案例的設計理念新穎,環節清晰,方法靈活,我們不妨根據書中的建議和幼兒的實際情況加以適當的改動,也嘗試一下,我想,在實踐中去理解書中的理念,應該會更有成效吧。

讀優秀的文章讀後感 篇8

前些天在家和上大學的女兒一起看電視時,不經意間中央電視臺上一則關於關愛兒童的公益廣告吸引了我們的眼球,這則公益廣告的設計獨具匠心:樓下有人在放風箏,臨窗而望的孩子卻慨嘆:可是我還有好多作業,寫也寫不完;別的孩子在歡快地踢足球,坐在鋼琴前練琴的孩子心裏在說:其實我一點也不喜歡彈鋼琴;星期天,一個小女孩很想去公園玩,可爸爸爲她報了英語班,關注孩子,卻不關住孩子。廣告用漫畫的手法表達了三個被過度"關注"其實是被"關住"的孩子的內心無奈。女兒不禁拍手叫好,爲廣告設計者精彩的構思,巧妙的語言,而作爲一個從師範畢業,已在教師崗位上耕耘二十多載的教師,我卻陷入了深深的沉思.

而今素質教育的呼聲在全國各地不絕於耳,各類所謂的拓展創新活動也是此起彼伏,可試問我們自己,作爲素質教育中頗爲關鍵的一環,健全人格塑造的不可或缺所在,我們是不是忽視了這些孩子的身心培養,品德教育?我們關注這些年輕的生命,新生的一代,所以我們帶着教師高度的責任感與使命感恨不得把所有我們知道的知識灌輸給他們,恨不得每個孩子都能門門功課優秀,於是我們不惜把德育課改成數學課,語文課,課外活動的時間也成了補缺補差的課堂,甚至有些班級晚自習下課還要留堂補習,每週的思想教育主題班會草草了事,對學生的'心理疏導不夠重視,自上而下形成一種只重成績忽視德育的風潮,在這種盲目應試化趨勢下,中國學生的道德素質和探索心理也就越來越差,長此以往,未來的社會環境令人堪憂!愛因斯坦說過:"學校的目標始終應當是:青年人在離開學校時,是作爲一個和諧的人,而不是作爲一個專家。"十年前,人們相信智商決定你生活的高度,而現在,越來越多的人贊同,情商纔是真正把握人生的關鍵。因此,我們不僅要緊抓孩子的基礎教育,更要在孩子的黃金年華里培養他們正確認知世界,清醒認知自我的能力。

近年來,國家越來越強調"以人爲本",注重人性的發展,思想道德方面的引導.細化到未成年人教育方面,《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從國家前途和命運的戰略高度闡述了加強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明確指出:"學校是對未成年人進行道德教育的主渠道",必須把"德育擺在素質教育的首要位置"上,並再三強調"要按照實踐育人的要求,以體驗教育爲基本途徑"使未成年人"在自覺參與中思想感情得到薰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實,道德境界得到昇華.禮記裏有云,"師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諸德也。"我國當代傑出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說過,"因爲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環,縱然使你有一些學問和本領,也無甚用處。"德是爲人之根本,無德不足以立天下,我們作爲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更應該把學生的德育工作放在重中之重!在今後的教學過程中,注重學生品德教育,融之於課堂教學當中,積極開展相關的主題活動,重在實踐,體驗過程,並啓發誘導學生,堅持正面教育,抓住機遇,讓德育工作在健康持久的發展軌道上,真正發揮德育養德的育人功效!

多一些關注其身心健康,少一點關住其活動範圍。給孩子多一點希望,少一點失望;多一點喜悅,少一點沮喪;多一點如意,少一點無奈。關注孩子,卻不關住孩子。

讀優秀的文章讀後感 篇9

童年,是美好的夢;童年,是理想的港灣:童年,是記憶裏的甜蜜……童年,對我們每個人來說都是美好的,但是,對高爾基來說,卻是另一番感受……

就在前幾天,我讀完了他的自傳體小說《童年》,這令我十分感動。書中說到他小時候,媽媽把他寄養在外祖父家中。當他來到外祖父家時,外祖父已經變得十分暴躁。他的兩個舅舅不斷地爭吵、鬥毆。然而,他的奶奶和外祖父他們卻是截然不同的,她慈祥、聰明。這給幼小的高爾基留下的不僅僅是當時社會的醜惡,還有生活的勇氣和信心。

就在這種艱險、恐怖的生活環境中,他只能默默地忍受着,默默在這種污濁的環境中生存着。然而,在這麼惡劣的生活環境中,他依然走了過來,成爲了一名享譽世界的大文豪,爲人類留下了一部又一部的名著,流傳千古。

憑藉着這一點,我心裏油然而生一股敬佩感。

但此時我也感到十分惆悵,還有一種從未有過的壓抑,我覺得彷彿有一堵牆在擠壓着我,我的心都有掉下來了。只因爲現在的我們與小時候的高爾基相比那是天壤之別。

現在的孩子們有的就如同那一株株枯萎的桃花心木一般,無法在不確定中生活,無法經得起生活的考驗,無法深入“地下”,無法學會把很少的養分轉化成巨大的力量,努力生長,即使幸而存活下來的樹苗,遇到狂風暴雨,也會一吹就倒,除此之外,孩子們沒有煩惱和痛苦,從來不用考慮衣食往行不需要爲生活去奔波,更是衣來伸手,飯來張口。不僅如此,有的也如同寄居蟹一樣,整天只找可以避居的地方,而沒有想過如何令自己成長的更強壯,整天只活在別人的庇佑下,從而使得自己的發展受到限制,變得越來越懦弱了,遇到一點困難就想退縮,逃避或是走捷徑。我們應該知道沒有任何捷徑可取,要面對的始終都要面對的,與之同時,沒有經過任何風吹雨打的成功是不會長久的。

此時,我們應該感到慚愧,我們無疑是在糟蹋父母辛勤的汗水,自立是成才的第一步,沒有自立能力,也就沒有未來。

讀優秀的文章讀後感 篇10

讀了李鎮西老師的《愛心與教育》,我被李老師對學生的那份真情,那份真摯而無私的愛震撼了。

讓愛走進學生的心靈,讓愛永駐學生的心田,李老師換來了學生的健康與幸福的成長,桃李芬芳。記得著名教育家夏丐尊說:“教育之沒有情感,沒有愛,如同池塘沒有水一樣。沒有水就不能成爲池塘,沒有情感,沒有愛,也就沒有教育。”愛學生,才能無微不至地關心、注視他們成長中的每一個細節,才能感受他們的苦惱和困惑,並且爲幫助學生而費盡心思。李老師以自己的行動踐行愛的教育。特別對待“後進生”,傾注了更多的愛。用心靈贏心靈,在“後進生”萬同身上得到充分的展現,萬同是一個上課擾亂課堂紀律,常與街頭不三不四的人混在一起,經常打架鬥毆,鄰近幾條街“家喻戶曉”的人物,在李老師愛的感召下,後來萬同成爲我們國家的“最可愛的人”。這當中李老師付出了多少愛心、耐心教育。老師對學生的那份愛是真摯的、是無私的,也只有這種愛,纔是感染學生的情感魅力。正像李老師所說:“我們對學生的愛,不應是居高臨下的‘平易近人’,而應是發自肺腑的對朋友的愛。”李老師與學生一起過生日,爲學生送上生日禮物——書籍、筆記本、賀卡;有高大的喬木,也有茂盛的灌木,有參天的巨樹,也有纏繞的藤蘿,有鮮豔的花朵,也有青翠的小草……但都在陽光下展現自己的勃勃生機。通過書信交流,拉近了師生的距離,達到了“潤物細無聲”的效果。李老師的教育實踐告訴我們:愛學生,就必須善於走進學生的情感世界。而要走進學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須首先把自己當作學生的朋友,去感受他們的喜怒哀樂。在平時的教育實踐中,我們何嘗不努力地愛着自己的學生,但有時很難做到自然而然,往往居高臨下,以至於學生不能接受。班上總有個別學生懶做作業,儘管軟硬兼施,既耐心地開導過他,也讓他罰做過作業,但過不了幾天,缺交作業問題依然存在。

反思再三,是我們缺少了李老師那顆童心,李老師說:“只有童心能夠喚醒愛心,只有愛心能夠滋潤童心。”我們用一種十分純粹的大人的視角去看待學生,沒有站在學生的立場爲他們設身處地想問題,結果學生內心不接受,老師與學生之間的距離越來越遠,達不到預期的教育效果。因此,在平時的教育工作中,我們要學會“變學生”,用“學生的眼睛”觀察世界,用“學生的情感”體驗生活,用“學生的愛好”培養興趣。真正自然而然地走進學生的世界,與他們進行心靈的交流,把自己融入到學生中去。用我們的童心、耐心、誠心,把愛傾注在學生的心靈,我們相信我們的教育之舟定能駛入成功的港灣。

讀優秀的文章讀後感 篇11

晚上閒來無事,躺在牀上久久不能入睡:從教已經第三年了,我雖然已從幼稚逐漸走向了成熟,但是對於現在孩子需要什麼樣的老師這個問題,我還有所疑惑。坐起身,目光掠過牀頭的一本書,一個標題吸引了我:《教育,我們忽視了什麼》。我想:或許我可以從這本書裏找出我想要的答案。

《教育:我們忽視了什麼》這本書彙編了2009年江蘇省中學“師陶杯”全部獲獎論文,在講述教育“尷尬”的同時,也體現着教師對教育現實的反思和教育理想的追求。這本書的第一篇就是翔宇教育集團寶應實驗初中的張愛軍老師寫的《教育:我們忽視了什麼》,這是他基於畢業班學生狀況的現實思考的成果。我看了之後深受感觸。張老師從畢業典禮上學生的熱鬧和教師的落寞引起的發差現象爲緣由,繼而再現了現在畢業班學生的一些“狀況”,而後結合自己的教育經驗和想法進行分析、總結出引起這些現象的原因是:我們在教育的過程中,總會以過去的學生作參照加以對比,把過錯全部歸因到學生身上,總是以懷疑和否定的眼光審視孩子的做法和想法,最後導出他的結論:教育,我們究竟忽視了什麼。

的確,我也剛帶過初三,有過這樣的體會:學生對家長的敵視,與老師的對立,與同學的不友善等等,還有畢業之後,學生們熱鬧地忙着寫畢業留言時,老師默默地坐在辦公室裏整理着自己的東西……這些情景有點在我身上發生過,有的沒有。面對這些情況時,我也曾猶豫過:現在的孩子到底需要什麼樣的老師纔算滿意?平時辛辛苦苦的傳授知識、教育他們,他們卻不知道感謝,甚至在畢業的時候不都來問候一聲。但我並沒有多想,我本能地把責任都推給了學生,認爲是他們沒有“良心”,“忘恩負義”,這一切的一切都是學生的錯,老師怎麼做都是爲了學生好,殊不知有的時候方法使用不當也會適得其反。教育的主體是“人”,是培養學生的各方面發展,要看到學生身上的“閃光點”,教育的關鍵字在於“育”上,而我們很多老師卻光注重於教,忽略了育人的功能。

看來我確實錯了,張愛軍老師把學生看的如此深遠,把教育想的如此透徹,這份心思是值得我學習的,也正是由於他的這種凡事多思考的精神使得他的論文獲得了江蘇省“師陶杯”論文比賽的一等獎,江蘇省教育科學研究院以他的文章標題命名了這本書。我願當一名像張愛軍老師一樣熱愛教育、獻身教育的教師,在教育工作中攜愛而行,更好地詮釋教育的意義。

讀優秀的文章讀後感 篇12

今天,我讀了《桃花心木》後受到了很深刻的教育。使我懂得了,假如過於依靠別人、自己不動手做事,就不能把握生存本領,終將被社會所淘汰的道理。

課文《桃花心木》是一篇借種樹喻育人的文章,它借種樹人給樹澆水不定時不定量的方法說明在不確定的環境中生活的人比較經得起生活的考驗,把握生存的本領。

“假如我天天都來澆水,天天定時澆一定的量,樹苗就會養成依靠的心,根就會浮在地表上,無法深入地下,一旦我停止了澆水,樹苗就會枯萎得更多。”種樹人說的這句話很有道理,假如天天給樹苗澆水,樹苗的根就會浮在地表上,只吸土地表面的水,不能深入地下尋找水源,而一旦停止了澆水,樹苗沒有了水源,自然就會枯萎。樹是如此,人又能怎麼樣呢?

人也是一樣!不能過於依靠別人,假如一個人過慣了“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就會產生依靠的心,無所事事,從而不去觀察社會,研究生活,失去獨立自主的能力,不能適應社會。

就如一則笑話所說:有一天,一位富翁問自己那大腹便便、懶惰的兒子:“米是從哪裏來的?”兒子平時只見過廚子從麻袋裏把米拿出來,便不加思考的說:“從麻袋裏來。”正是因爲這位富翁的兒子過慣了“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所以只看到了表面的東西,以至於米從哪裏來都不知道。一旦他依靠的人去世了,他終將失去所擁有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