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讀吶喊有感範文(通用19篇)

讀吶喊有感範文(通用19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58W 次

讀完一本名著以後,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記錄下來很重要哦,一起來寫一篇後感吧。你想好怎麼寫後感了嗎?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讀吶喊有感範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讀吶喊有感範文(通用19篇)

讀吶喊有感 篇1

故鄉的水土,親情的溫暖,是生長在我們的血脈裏,永遠也抹不去的記憶。離開故鄉的生命猶如一株被移植的樹木,日日呼吸着異鄉的空氣,夜夜思念的卻是那久已別離的故鄉、從未淡去的親情。

小時候,腦子裏從沒有過故鄉是什麼的存在,有的就只是一些模糊的不能再模糊的記憶了,只是有個很清楚的意思告訴我,故鄉里有我的親人。只有離開它後才懂得。噢!原來我的故鄉很漂亮,有着比城市更清新的空氣,更湛藍的天空,和夜裏無數閃爍着耀眼光芒的星星;故鄉的空氣中不時吹過一陣柔和的風,悄悄地走到耳邊,輕輕地對你說“你好嗎”……還有暖暖的,給人有種家的感覺。

作者對於“故鄉”的概念都聽由父親在冬天的晚上一遍又一遍地述說在長城以外的故事凝聚而成故鄉的風光。“靠着父親所述說的祖先們的故事,靠着在一些雜誌上被我們和驚喜地發現的大漠風光的照片,靠着一年一次的聖祖大祭,我一點一滴的聚集取來……”從未見過故鄉的“我”憑着想象拼湊着自己“可愛的故鄉”。“我”拼湊的不只是對故鄉的想念,還有一份說不出的溫暖。

我自己對故鄉這個“古怪”的詞態度說不上是討厭,也說不上喜歡。對自己小時的故鄉也只是些沒有根的回憶,飄飄渺渺,像空氣籠罩在每個人的身上一樣,不知道哪裏的靈敏,感覺到了空氣的存在,卻怎麼也看不見它在哪裏。還有些也只是依偎在爸爸媽媽身上,聽他們講講小時的趣事……可故鄉的血脈依然藏在一個對故鄉沒有熱情的我的身上,瞧,原來故鄉——我的家,無論發生什麼事,它對我們的那份情懷也是一直緊繫於身。雖然我並不是身在故土的懷抱裏,但天空都是系在一起的呀,而我的心也與那“從未見過的故鄉”緊緊連在一起。

讀吶喊有感 篇2

《吶喊》是魯迅1918年至1922年所作的短篇小說的結集,《吶喊》深刻地揭露了舊時封建社會的殘忍,從中我也讀到了“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殘忍景象。

從《狂人日記》到《孔乙己》再到《阿Q正傳》,從《風波》到《故鄉》再到《社戲》,沒有一篇不是在用犀利的筆鋒與封建社會的欺壓百姓的人們手中的尖刀、火槍做鬥爭,魯迅犀利的筆鋒令反動派聞風喪膽,無論是他的文章還是他的愛國之心,都是那麼地令人肅然起敬。

在《吶喊》這本書中,像《狂人日記》、《孔乙己》,《藥》這樣的文章還有許許多多,魯迅先生寫這些文章是爲了讓當時的中國人民看了以後,能夠清醒過來。

文章中處處都有幽默而又帶有諷刺意味的語言,憤怒而又帶有鼓勵的語氣,爲的就是激勵當時半夢半醒的中國人;用指責和批判的語言,描繪了當時社會的黑暗,當時作者的心境是多麼急切,多麼急切地期望中國這條龍早日從夢中醒來,重整我中華雄偉。

中國經過幾十年的歷史,從封建社會走向了社會主義社會,向共產主義社會而邁進,這是經過我們許許多多的勞動人民,經過了幾代的國家領導,才走來來的,我們要繼續努力!

同學們,讓我們站起來,爲我們的完美明天而奮鬥吧!

讀吶喊有感 篇3

如果要問我最喜歡《吶喊》中的哪部小說的話,我肯定毫不猶豫地選《阿Q正傳》。自然,就象哪部是金庸最好的小說,人們爭吵不休沒有定論一樣,對於哪篇是魯迅最好的小說,人們肯定也有不同看法。但《阿Q正傳》得到了最大多數的認同應該是事實,而且也成了世界名著。那麼這部魯迅的最長的小說到底好在哪裏呢?吶喊的讀書筆記 我個人認爲是他對人的深層的無意識心理的微妙而又犀利的洞察,他的語言總是獨特而又給人予深刻的印象,但在本篇小說裏表現得尤其突出。《阿Q正傳》中的阿Q,由於受剝削受壓迫而要求革命,但又因爲受愚弄受毒害而落後,不能真正覺悟,最後還是被迫害致死。阿Q是舊中國未莊的一個貧苦農民。在未莊,阿Q連姓趙的權利都沒有,所以被人叫着阿Q。他是勤勞,專做短工,但窮得只有一條“萬不可脫”的褲子;他是弱者,受了欺負卻又欺負比他更弱小的小D;他捱了打,常用“兒子打老子”的話來安慰自己,在精神上求得勝利;他常爲生計發愁,而關於婦女和婚姻,他還要“合乎聖賢經傳”。野蠻的壓迫剝削使他貧窮無奈,深重的愚弄毒害更使他愚昧麻木。從他深惡革命到“神往”革命,都表現他對革命對象,革命目的等的認識都是極其模糊的,是小農經濟的閉塞短淺的心態。他的革命行動是去靜修庵裏胡鬧。當假洋鬼子不准他革命時,他恨假洋鬼子,卻又恨起造反來了,這些都是阿Q想革命卻又愚昧不覺悟的表現。

當然,在《吶喊》這本書中,像這樣的文章還有許許多多,魯迅先生寫這些文章是爲了讓當時中國人民看了以後,能夠清醒過來。魯迅先生用幽默而又帶有諷刺意味的語言,憤怒而又帶有鼓勵的語氣,激勵着當時半夢半醒的中國人,用帶有指責和批評的語言,說明當時社會的黑暗,人與人之間的勢利,上層階級對下層階級的摧殘……反映社會的真實面目,也讓當時的人民醒覺起來,對抗社會的黑暗勢力。

讀吶喊有感 篇4

因爲有了期望,我們做着。然,倘若期望若有若無,倘若一次次的期望換來一次次的失望,那期望就會變成失望,最終變成絕望,最終,就會死亡了。心死也罷,團體滅亡也罷。死了,還怕什麼?只是一種遙遙的感覺罷了。

突然間想到了一句歌詞,“我是不是該安靜的走開,還是該勇敢地留下來。”嗬嗬,走開,對於某些人來說,很容易。但,對於某些人來說,也許比留下來更難。一個真的猛士,當他發現它周圍並沒有敵人,然而,卻總是“同志”的暗箭紛紛而來的時候,他會死不瞑目的。也許,應當達成妥協。能夠嗎?魯迅先生沒有做到,我想,做到的人就沒有了。於是,我想,要麼徹徹底底的投降,要麼戰鬥到底,哪怕粉骨碎身,也要爭取“讓你明白,我對你的愛。”

“假如一間鐵屋子,是絕無窗戶而萬難破毀的,裏面有許多熟睡的人們,不久都要悶死了,然而是從昏睡入死滅,並不感到就死的悲哀。此刻你大嚷起來,驚起了較爲清醒的幾個人,使這不幸的少數者來受無可挽救的臨終的苦楚,你倒以爲對得起他們麼?”

有的時候就不該講真話的。其實,真理每個人心中都有,只是不見得有人用於說出來罷了。真的猛士,也需要學會鬥爭。

讀吶喊有感 篇5

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讀一本好書猶如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俯瞰時代的進步,說到好書,今日我拜讀了魯迅先生的短篇小說集《吶喊》,這部小說集主要描繪了從辛亥革命到五四運動時期的社會生活,那段日子是我們國家變革的重要時期,中國的新文化就是以五四運動爲分水嶺的,而魯迅是與新文化運動息息相關的人。

“吶喊”這個題目讓我不由得聯想到挪威畫家愛德華蒙克的同名畫作,同是《吶喊》,一個是小說集一個是畫作,我不禁想知道二者之間有沒有某種關係,而爲了解開這個疑惑我也去網上搜索了相關資料,原來,魯迅的這部小說集《吶喊》與蒙克的同名畫作有直接的淵源關係。

魯迅先生對藝術也是有研究的,有學者證明魯迅曾經看過蒙克的《吶喊》,這點是毋庸置疑的,而在魯迅的小說集中《野草》一篇最能體現,“野草”可以說是以語言媒介手段構建起來的蒙克式“吶喊”,這在某種程度上是兩位大家的思想交匯之處。

在我讀《吶喊》的時候,《藥》這一篇讓人感觸頗深,小說中華老栓去買人血饅頭爲兒子華小栓治病,他花光了家產買的血饅頭最終並沒能治好他的兒子,最終華小栓死了,帶着人們的無知與迷信。而血的主人是革命者夏瑜。這諷刺了英雄在爲了明天而戰鬥,而國人還在愚昧的相信血饅頭能治病。表達出人民的愚昧,麻木,與國人的劣根性。

還有《孔乙己》,描繪了落榜書生,在人們的嘲諷中度日,迫不得已靠偷竊度日,最終受迫害致死,在那個時期,清政府腐敗不堪,科舉制八股取士過於僵硬,束縛了人們的思想,扼殺了人們的創新。引導着應試者成爲清政府的附庸,而孔乙己就是科舉制的失意者,他的一生也反映出當時科舉制度對知識分子的精神毒害以及封建制度“吃人”的本質。也表達了激烈的社會矛盾下苦苦掙扎的知識分子的命運。

魯迅曾說“既然是吶喊,則當然須聽將令的了”因而此書是服從於“五四”反帝反封建和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遵命文學”。而此書中所收錄的故事無一不體現這一核心,人性的扭曲,卑劣的靈魂,淪亡的孔乙己,被斬首的夏瑜都是舊社會的犧牲品,這表達了作者對社會變革的強烈希望。小說語言生動傳神,給人身臨其境之感,深刻揭露了封建禮教‘吃人’的本質與虛僞的掩飾,同時,此書也奠定了魯迅在中國現代文學史和現代文化史上的地位。

讀吶喊有感 篇6

吶喊被擱在不起眼的書櫃上,倒給人一種超凡脫俗的感覺。

我小心地從書架上取下一本,認真地閱讀起來。雖然讀了《吶喊》已不是一遍兩遍了,但它每次帶給我的震撼卻總是有增無減,彷彿每一次閱讀都是與先生心靈的交流。嬉笑怒罵、悲歡離合,雖然置身於外,卻又深入其間;雖已永遠成了舊的故事,卻永遠能給世人新的啓迪,這大概就是《吶喊》之所以被稱爲經典的原因吧!

合上書,突然想到先生離開我們已七十多個年頭了,不知道先生在天之靈,如果看到當今文壇的風氣,看到他的舊作在某一書店重登榜首,會做何感想:是焦急地吶喊,是失望地彷徨,還是點上一支菸,面對眼前叢生的雜草,冷靜地思考?

其實,我們的作家們,不,書販子們,你們才真的應該好好反思自己,在這七十多年的歲月中,你們都做了些什麼!看看中國文壇在你們的帶領下成了什麼樣!當國外的科幻小說、言情小說大舉入侵中國文壇的時候,你們是隨波逐流,還是急流勇進?當博客、論壇使文學大衆化的時候,你們是繼續高昂起頭顱,還是捲起褲腳混水摸魚?當各大榜單被那些快餐文化佔據的時候,你們是否想過還擊?當文壇商業化的時候,你們創作時想的是榮譽,還是鈔票?當文壇娛樂化的時候,你們是否有過自我定位:作家,還是名人?憤怒中,我又看到了先生的背影,在昏暗的燈光下,他點起一支菸,吞吐着憂慮和感傷。他時而思索,時而疾書,他在用筆和敵人戰鬥,他在用心爲中國文壇、爲迷惘的國人吶喊! 當年先生棄醫從文,爲的是根除國人麻木愚昧的封建惡疾,

而如今我們是不是應該重拾醫術,抓一帖良藥,專治見錢眼開、崇洋媚外的頑症? 離開書店的時候,又看到了那張排行榜,驕傲已經退去,更多的是擔憂:“吶喊“的大旗將由誰來扛?這時,幾個“紅領巾”人手一本《吶喊》走出了書店。想必是老師建議他們買的吧,《吶喊》登上榜首的功勞多半要落在他們的頭上。

回首,卻看到更多的孩子在“暢銷書”、“口袋書”海洋中迷失方向…… 也許,沒被快餐文化污染的孩子,或者還有…… 救救孩子……

讀吶喊有感 篇7

用諷刺的語言,憤怒的吶喊,喚醒已沉睡百年的巨龍,重振華夏雄威!

——題記

當東方啓明,沉睡已久的巨龍騰空而起,在空中咆哮,此時中華兒女已經甦醒;當烈日高照,東方雄獅已站在最高點怒吼,此時中華兒女已經覺悟;當日月生輝,千千萬萬中華兒女莊嚴宣誓:“我愛祖國!”此時中華已經富強!在民國時期,有這樣一位革命者,說過這樣一句話:“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薦軒轅。”他——是愛國主義作家魯迅。

魯迅一生創作了很多小說,其中我最歡的是《吶喊》,它反映了五四運動前後中國底層民衆的痛苦生活和悲慘命運。魯迅在《吶喊》中回顧了自己的人生經歷,怎樣棄醫從文,拿起手中的筆,鍼砭時弊,追求真理,探索救國救民的革命道路,呈現了魯迅先生愛國主義思想的心路歷程。文章文筆辛辣,語言簡練,發人深思,讀之使人慾罷不能。

其中令我最爲深思震撼的是《藥》一文,這篇文章寫了華老栓爲了挽救愛子小栓的病,愚昧無知迷信人血饅頭是神藥,花光自己畢生經營茶館獲得的慘淡收入,最後落得人財兩空的悲慘遭遇。魯迅先生這樣用筆生動的寫出來,雖哀其不幸,但更多是怒其不爭,而在當時的中國社會有大量的人愚昧無知,迂腐麻木,想喚醒整個社會也太不容易。在文中我感觸最深的是華大媽與夏四奶奶在墳場的對話,在對話中我感覺夏瑜並沒有死,革命的火種沒有滅,會燃遍整個中華大地,但當時夏奶奶不理解革命者夏瑜矢志不渝奮鬥的事業,同時吃了沾滿革命者鮮血饅頭的小栓,最後也愚昧無知的死了。但不管怎麼說,沾滿革命者鮮血的劊子手一定會送上斷頭臺和壓迫人民的黑暗反動政府一定會推翻。每當讀到這裏,我想起一句話:“有的人死了,他還活着,有的人活着,他已經死了。”我也大概懂得魯迅先生爲什麼棄醫從文的真正原因了。

讀完《吶喊》使我想到了一位女英雄秋瑾,1907年5月,徐錫麟準備在安慶起義,秋瑾在浙江等地響應支持,但起義計劃很快被泄露,徐錫麟只好7月6日被迫發動起義,結果可想而知失敗,這樣秋瑾主持的浙江地區革命者信息也被泄露,同志們強勸秋瑾暫避一時,但她並沒有退縮,義無反顧地繼續堅持革命,爲拯救民族危機不怕犧牲,最後於1907年7月5日英勇就義,慷慨激昂獻出自己年輕的生命,成了中國婦女界爲革命事業犧牲的第一人。正是有這麼多革命者前赴後繼,沉睡已久的東方巨龍必將騰空而起。

舊中國時期,雖暴發了多場起義,但都以失敗告終。黑暗政府愚昧百姓,腐敗叢生,但終就被瓦解。一代一代的革命者用血來澆灌他們那個年代,雖方式和結果不一樣,但都是偉大的。沒有他們血的付出,也沒有我們現在美好的生活,所以我們要好好學習,把我們祖國建設得更加美好強大。

讀吶喊有感 篇8

《吶喊》作爲魯迅的第一部小說集,包含了許多耳熟能詳的作品,刻畫了很多特點鮮明的人物。而他的行文中,似乎總是有一種風骨,猶如無形的紐帶將他描寫的人物串聯起來。這風骨,隱匿在魯迅的《吶喊》裏,隱匿在果戈裏的《外套》裏,隱匿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與罰》裏,隱匿在千千萬萬個文人哲人爲衝破禁錮、人類啓蒙的吶喊中。雖時間不同、地域遙遠,風骨魂魄依舊相同。這風骨實則是一種決意,更實際些就是喬治·奧威爾在《〈一九八四〉序》中所言的“政治意圖”。正因有了這種精神,文章纔有了意義,得以流傳下去。

當作者具備了這份決意,如何表述便是看各人天賦技巧。對於魯迅而言,阿Q、孔乙己、祥林嫂、豆腐西施這些躍然紙上的形象,是他文學技藝的精湛體現,也是他借這些悲喜劇給愚弱國民的當頭棒喝。人們以自以爲是的姿態沉緬於現狀中,當有人用戲謔或凝重的筆調摹出他們周圍一切的浮世繪時,總該是有幾分衝擊的。這種寫實又全面的社會羣像,約莫只有法國文豪巴爾扎克的《人間喜劇》能與之比擬。

但是,雖然魯迅的文章主題嚴肅,鍼砭時弊,質問“娜拉走後怎樣”的社會現象,卻總是以輕鬆、戲謔或明朗的基調包裹那些慘淡的時代悲劇,看似是“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嘲弄,讀來卻是心酸與同情。不論是孔乙己這類因思想侷限所錮而被社會、時代雙雙遺棄的文人,抑或是那個月夜下銀叉脆響、海邊瓜地的美夢,凜冬裏自酒樓上飄零而落的雪花……太多太多,爲了忘卻的記念。

把時間撥回一七七一年,當狄德羅與達朗貝爾編撰的《百科全書》終於面世,另一個時代來臨了。在第八卷的前言中,他說,或許會有一場猛然爆發的革命使世界在未來再次陷入矇昧與黑暗,但只要這些著作有一套能完整地保存下來,一切都可以得到挽救。當路易十六在獄中閱畢啓蒙時期的著作,他由衷地感嘆,是盧梭與伏爾泰推翻了這個王朝。是啊,是他們的思想,是啓蒙的力量,發動了革命,推翻了一個時代,拯救並改造了這個世界。啓蒙運動的成果如一頁鎏金的頌詩,再有力不過地表明瞭文藝的力量。如果說那本《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爲西方開闢了技術與科學的黎明,那麼文藝復興與啓蒙運動使人類明白何爲正義,何爲自由,何爲人性;如果說當詹天佑的鐵路穿過貧瘠的土地時國人再度迎來了經濟復興的曙光,那麼魯迅的小說使國人明白何爲真理,何爲解放,何爲希望。不同的時代與背景,使開始與結局都不盡相同,但最終都將使世界被真理與信念所覆。

魯迅之所以在中國的當代文學史上有無可磨滅的地位,不僅僅是因爲他告訴人們存在似孔乙己、阿Q之流的絕望,更因爲他告訴世人仍有百草原存在,仍有一個血色的花環在瑜兒墳上,仍有希望。他告訴世人唯有正視絕望,才能看見希望,在那一刻,他的思想靈魂與盧梭、休謨、柏拉圖相通相映;在那個時候,我確乎感受到了那份力量。即使時至今日,我們的世界仍不完全,但以他們爲指引,終有一日帶着先人的笑意,我們將看見地平線盡頭無盡的晨光。

縱觀魯迅的一生,幾乎都在爲這“記念”與那“忘卻”拼搏。他出生成長在血染的矇昧的黑夜中,而爲使人們看見未來與希望,他努力將其化作血染的黎明。他的吶喊從未獲得盧梭或是狄德羅那樣的應答,但卻給無數涓生、魏連殳甚至阿Q一樣的國人提供了覺醒與吶喊的契機。而今時今日我們重讀魯迅,是爲了啓蒙自己的內心,洞悉並最終成爲中國的脊樑。

重品吶喊,再聞呼聲,重新回味文壇的破曉剎那,再度溫習啓蒙年代的激情。

讀吶喊有感 篇9

這周,我看了文學大師魯迅的《吶喊》,那蕩氣迴腸之感不斷的縈繞在心間。

這本書是魯迅先生1918~1922年所創作的短篇小說集。裏邊寫了受封建社會壓迫而靈魂扭曲的狂人;窮困潦倒,被人們作爲笑料的孔乙己;受盡欺凌,自欺的阿Q。……這一個又一個的人物無一不向我們展示了當時封建社會的黑暗,人與人之間的勢利,有權力的人對沒權力的人的摧殘。

其中,我印象最深的是《藥》,封建社會的愚昧的人們非但不尊重流血犧牲的革命者,還用他們的鮮血做成人血饅頭去醫治癆病!這是對他們極大的不尊重,他們可是在拯救水深火熱中的人們啊!

這使我想起了我們平常,我們學校每年都有一批批同學光榮的成爲了中國少年先鋒隊隊員,脖子上飄揚的紅領巾就是代表。紅領巾是國旗的一角,是革命先輩們用鮮血染成的,可是有些同學卻不尊重紅領巾,不愛護紅領巾,進學校的時候,許多同學看見門口的禮儀隊員,才突然想起沒帶紅領巾,慌忙地在書包裏亂掏,掏出一堆被亂捏成球的紅領巾,甩一甩,徑直套在脖子上,隨便打個結,蒙過關;放學了,結也不解,就把紅領巾扯下來,塞進書包;這些同學,還對得起那些先輩們麼?

同學們,是多少革命先輩的努力,才讓中國邁向共產主義社會,若沒有他們,我們便還生活在黑暗的社會中,我們應尊重他們,好好學習,天天向上,爲祖國添磚加瓦。如今,中華巨龍已騰飛,讓我們共同努力吧!

讀吶喊有感 篇10

在《吶喊》裏,我一開始就上了書癮,當看到這個題目時,我的感覺當時就爆發出來了,這個題目也許是作者以及人心中最深的呼喚。《吶喊》是繼《狂人日記》後的第二本經典小說集,他是中國的名著。同樣也是世界的名著,這本書有些文章也是我們非常熟悉的。例如有故鄉,孔乙己,藥等等魯迅先生的名作。它是魯迅小說的精髓,他包含着好幾篇小說,每一篇小說都從不同的角度反應了當時封建社會的殘酷。

在藤野先生中魯迅先生以自己的親生經歷,在日本的首都東京留學,看到和聽到當時中國人麻木不仁,而使魯迅先生強烈的愛國意識甦醒,醫學也只是指標不治本。所以魯迅先生棄醫從文,從吃投身於文學生物的知識寶庫中,魯迅先生用了八個字形容當時中國人的麻木不朽,以及對他們的憐惜和悲傷。孔乙己是那個家貧又好吃懶做的人,社會層次低而又嚮往社會上層階級生活的孔乙己。他的生活以偷爲主,在最後因爲偷了有錢人家的書,腿給打折了,最後默默地離開了人世。故鄉中什麼人說什麼話的“豆腐西施”,還有那個西瓜地裏帶着圓項圈的小英雄閏土,見到老爺後歡喜而又淒涼,從以前的好哥們變成了現在的主僕關係,從以前的活潑,勇敢,可愛變成了現在愚鈍麻木。從而體現出閏土被封建社會的摧殘和壓迫的打擊下的情形。

魯迅先生用幽默又帶着一些諷刺的語氣,憤怒而又帶着鼓勵的語氣,激勵當時半夢半醒的中國人,用帶着指責批評的手法,說明當時社會的黑暗。魯迅的《吶喊》極大的激起中國人民的意志。

讀吶喊有感 篇11

有句老話說得好,“文史不分家”。好的文學作品總是成就於特定的時代背景下,《吶喊》描述的了五四運動時期的社會。在中國人迷茫躊躇之時,魯迅用他的筆勾勒出了許多生動飽滿的人物形象,在講述這些人物的命運的同時給人們指明瞭前進的方向。

那時的中國雖然表面上告別了封建,但絕大多數普通的百姓思想守舊,毫無進取之心。在思想停滯,沉悶壓抑的時刻,魯迅借一個狂人的嘴將胸懷中的不滿吶喊了出來。《狂人日記》以日記的形式展現了一個狂人十三天的心路歷程,雖說是狂人,但他卻揭露了封建思想“吃人”的'真面目,這種封建思想蠶食着中國人的神經,灌輸着等級觀念,迷信思想,好在魯迅先生髮現了這一點,並用如箭的文字射穿封建迷信的虛僞面紗,用無聲的吶喊喚醒沉睡的人民。

阿Q是魯迅要喚醒的人物之一。他思想落後,甚至有些神經分裂,他不斷用精神勝利法去忘記自己的痛苦,其實是自欺欺人。他在地位高的人面前低三下四,卻轉身欺負比自己更弱小的人,儘管阿Q有許多的“劣根”,但他其實也是個受害者,一個孤苦的受害者,他沒有財產,沒有工作,沒有家庭,甚至連自己確切的名字都沒有,對於他這樣的人我們只能“哀其不幸,怒其不爭”。在後文中,阿Q參加了“革命”,可這“革命”只是一時興起,並且有利可圖,事實上阿Q的思想並未革命過。最終,他走向“大團圓”的結局,這真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魯迅就這樣用藝術的方式展現了革命的重要性,給中國社會的發展指明瞭道路。

1936年,魯迅因肺結核在上海逝世,人們在他的靈柩上覆蓋上寫有“名族魂”的旗幟,他不愧爲中華民族的靈魂人物,因爲他的吶喊喚醒了華夏巨人。

讀吶喊有感 篇12

在這個月中,我讀了魯迅寫的短篇小說集——《吶喊》。這本書用誇張而生動地寫作手法揭露了當時迷信的封建制度和他感受到的人們的愚昧、麻木。

在這其中令我印象深刻的文章有《狂人日記》和《藥》這兩篇文章。《狂人日記》這篇文章主要講了通過一個被迫害者的自述,深刻地揭露和抨擊了封建家族制度和封建禮教的毒害,生動地塑造了一個封建禮教叛逆者“狂人”的形象,號召人們起來推翻人吃人的舊制度。《藥》這篇文章講了茶館主人華老栓夫婦爲兒子小栓買人血饅頭治病的故事。

這兩篇文章都是寫了當時的黑暗、腐敗的社會。而《狂人日記》中的“我”在當時的社會影響下感到誰都想要吃“我”一般,連鄰居家的狗對“我”叫時,都感到它正虎視眈眈望着“我”,想要從“我”身上咬下一塊肉來。當要吃人肉的大哥讓人來給“我”看病時,“我”也認爲他是一個劊子手。《藥》這篇文章中我認爲康大叔是個殘忍的人,他輕而易舉的奪走了別人的生命,製作成了人血饅頭賣給了華老栓。而華老栓是一個愚昧、麻木的人,用自己的全部家當去買了所謂的包治百病的人血饅頭。

魯迅先生希望用自己的一聲聲吶喊喚醒當時麻木的人們,就算“我以我血薦軒轅”也不能擋住他的決心。

自創名言:人吃飯是爲了活着,但是人活着不是爲了吃飯。

《吶喊》是魯迅先生寫的一部小說集文章,篇篇都是經典之作。每一句話,每一個詞,每一個字都寫滿了對黑暗社會的控訴和對整個社會的吶喊。在魯迅先生的筆下,每個人物都有血有肉。

讀吶喊有感 篇13

一口氣讀完這本書,我的心境異常沉重。整個人好像還沉浸在書中那一幕幕悲慘而感人的畫面中。此時,我不得不佩服他的愛國精神,佩服他批判舊思想舊道德提倡新文化運動的勇氣,更佩服他那揮灑自如的妙筆

《吶喊》一書中,魯迅先生經過對“病態社會的不幸的人們”的描述,揭示了種種深層次的社會矛盾,對封建制度及腐朽的傳統觀念進行了深刻的剖析和徹底的否定,表現出對民族生存的濃重的憂患意識和對社會變革的強烈渴望。

《吶喊》是新文化運動的一面旗幟,而作品中的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不僅僅標誌了現代文學小說的構成,更是對封建吃人禮教投出的第一把利劍。魯迅經過一個病人癲狂的語言,把一個血淋淋的人肉筵席展此刻人們面前。滿眼的“吃人”二字使“狂人”永遠處在擔心與焦慮之中,是那樣的孤獨與無助。而以“哥哥”“趙貴翁”爲代表的人物正是封建禮教吃人的根源所在,魯迅先生對狂人充滿了同情,從而發出了“救救孩子”的吶喊,僅有推翻和摧毀吃人的封建禮教,才能真正救出孩子們。

如果說〈〈狂人日記〉〉是魯迅先生直抒胸臆抒發憤懣情懷的開篇之作,那麼〈〈阿q正傳〉〉中,則有着魯迅更深一層的憂憤的感情宣泄,這是五四運動最爲傑出的作品。它的成就不止是創造了阿q這個不朽的典型形像,並且寫出了舊中國農村的真實生活和資產階級領導的舊民主主義革命的弱點。魯迅以辛辣諷刺的口吻揭露了幾千年封建社會文化積澱而構成的中國國民的劣根性。阿q就是那個時代的犧牲品。在批判與諷刺的同時有又充滿了同情,所以魯迅的諷刺,不光是怒其不爭,更有着深刻的哀其不幸,在辛辣的諷刺背後,還隱含了魯迅先生更大的悲哀。

讀了這本書,讓我受益匪淺,它所表現的水鄉風情,人物形像是那樣的真實,自然,猶如身臨其境。

讀吶喊有感 篇14

這次寒假,我看了魯迅寫的一本小說,是《吶喊》。你知道嗎?魯迅可是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他翻譯和編寫了許多部小說,如:《吶喊》《彷徨》等,都反映了舊社會時的情景。魯迅以筆爲武器,戰鬥了一生。他本是要學醫來治療人們的,可他後來才懂得人們不是身體上有了傷,而是靈魂出了問題,正如他自己所說:“惟有民魂是值得寶貴的,惟有它發揚起來,中國纔有真進步。”

書中有個故事“阿Q正傳”對我印象最深,阿Q不是真實的人,是被魯迅擬化的一個人物,隨着他我看到了當時社會弱肉強食的惡劣行爲:地主非常霸道,經常欺壓百姓,還見了殺革命黨人的慘狀等。我從書中知道阿Q是一個沒有朋友,沒有關心他的人,但又總能讓自己贏。也告訴我們要多幫助,關愛身邊的人,不管是誰。

爲什麼書名爲《吶喊》?因爲作者想通過書的方式拯救舊社會,爲人們吶喊助威,呼籲人們要站立起來,不能再被別人這樣羞辱。說到吶喊,作爲現代的我們也應該呼籲人們銘記這些歷史,努力、奮發學習,爲祖國獻上自己的一份力!現代社會還需講文明,有禮貌,多多幫助他人。這樣纔會使我們的祖國更加繁榮昌盛。

讀吶喊有感 篇15

《吶喊》是魯迅先生的短篇小說集,是中國文學史上的一部經典,是幫助當時中國人清醒的認識到自己的無知,麻木,愚昧的重要的精神良藥。

我第一次聽說《吶喊》這本書是在很小的時候,當時經常聽家人講孔乙己的故事,但是當時忠於看寓言之類的書籍,幾年後這本書就淡除了我的腦海……一直到初中學習了《故鄉》《社戲》才又一次回憶起了這本書,學了《吶喊》自序後決定認真讀一遍,可是直到現在才找到了機會,同學們好多都讀過不只一遍了。

集中有《狂人日記》,《藥》,《明天》,《阿Q正傳》等十四篇小說,給我感受最深的要數《孔乙己》與《藥》。

孔乙己,一個家境貧困,好吃懶做,無所事事的小人物,明明處在社會的最下層但是卻一心向往着貴族人的生活的專職騙子,被打斷了腿,最終離開了大家。作者借寫孔乙己這一深受封建教育和封建科舉制度毒害所產生的頭腦僵化,迂腐不堪的習性的人物形象,對封建教育和科舉制度,作了揭露和批判。文章中描寫衆人嘲笑可憐的孔乙己的場面寫的也是有滋有味,用衆人的鬨笑烘托和加強了小說的悲劇效果。文章不僅寫出了孔乙己一個人痛苦的生活經歷,也表現出了社會同仁的不同情,相反的卻是取笑,體現了封建社會的黑暗,無情。

《故鄉》中的人們麻木,迷信的形象更是在《藥》中被表現的完美無缺。《藥》,我認爲是這本小說集中最能令讀者悲憤,同情的文章。什麼“人血饅頭”……聽來就感到可笑,可是在今日看來可笑的事物在當時卻成了可以治不治之症的良藥,華老栓他有醫不求信“饅頭”,千方百計去找人血,拼命積攢銅錢,只想着儘快把人血饅頭取到手,好醫治兒子的癆病,至於流血的是誰?爲什麼被殺?他不用也根本沒有想這些問題,什麼“革命” “造反”就更沒有關心的必要了。革命者被殘害的時候,衆人看熱鬧……都是因爲長期在封建重壓下生活的結果,他們一代人是這樣,但是受殘酷的封建制度的影響的國人可不只一代。

魯迅先生寫這些文章是爲了讓當時的中國人民看了以後,能夠清醒過來。魯迅先生憤怒而又激勵着當時中國人,向被深深矇在鼓裏的國人說明當時社會的黑暗。

而此時,中國擺脫了封建社會的影響,正在健康的,正確的朝者美好的未來奮力前進。我們要站起來,繼續努力,爲我們的美好明天而奮鬥!

讀吶喊有感 篇16

《吶喊》是魯迅1918年至1922年所作的短篇小說的結集,《吶喊》深刻地揭露了舊時封建社會的殘忍,從中我也讀到了“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殘忍景象。

從《狂人日記》到《孔乙己》再到《阿Q正傳》,從《風波》到《故鄉》再到《社戲》,沒有一篇不是在用犀利的筆鋒與封建社會的欺壓百姓的人們手中的尖刀、火槍做鬥爭,魯迅犀利的筆鋒令反動派聞風喪膽,無論是他的文章還是他的愛國之心,都是那麼地令人肅然起敬。

在《吶喊》這本書中,像《狂人日記》、《孔乙己》,《藥》這樣的文章還有許許多多,魯迅先生寫這些文章是爲了讓當時的中國人民看了以後,能夠清醒過來。

文章中處處都有幽默而又帶有諷刺意味的語言,憤怒而又帶有鼓勵的語氣,爲的就是激勵當時半夢半醒的中國人;用指責和批判的語言,描繪了當時社會的黑暗,當時作者的心境是多麼急切,多麼急切地期望中國這條龍早日從夢中醒來,重整我中華雄偉。

中國經過幾十年的歷史,從封建社會走向了社會主義社會,向共產主義社會而邁進,這是經過我們許許多多的勞動人民,經過了幾代的國家領導,才走來來的,我們要繼續努力!

同學們,讓我們站起來,爲我們的完美明天而奮鬥吧!

讀吶喊有感 篇17

《吶喊》是魯迅的短篇小說集,是中國文學史上一部經典,幫忙當時的中國人認識到自我的無知與麻木。集中有《狂人日記》《藥》《明天》《阿q正傳》等十四篇小說,給我感受最深的是《孔乙己》,《藤野先生》和《藥》。

《孔乙己》是一篇抨擊封建禮教的文章。主人翁孔乙己被封建禮教所束縛,窮困潦倒被人們作爲笑料:滿口仁義道德卻當起“樑上君子”最終,在封建壓迫無處不在,無孔不入的社會,僅有死人與瘋子倖免於難,這是多麼諷刺。

在《藤野先生》中魯迅先生以自我的親身經歷,在日本的首都東京留學時,看到和聽到當時中國人民的麻木不仁從而使魯迅先生強烈的愛國意識甦醒,醫學也只是治標不治本。所以他棄醫從文,從此投身文學的知識寶庫中。魯迅先生用“哀其不幸,怒其不爭”八個字來概括了那時的中國人民,以及對於他們的憐惜和悲傷。

《故鄉》中的人們麻木,迷信的形象更是在《藥》中被表現的完美無缺。《藥》,我認爲是這本小說集中最能令讀者悲憤,同情的文章。什麼“人血饅頭”。聽來就感到可笑,可是在今日看來可笑的事在當時卻成了能夠治不治之症的良藥,華老栓他有醫不求信“饅頭”,千方百計去找人血,拼命積攢銅錢,只想着儘快把人血饅頭取到手,好醫治兒子的癆病,至於流血的是誰?爲什麼被殺?他不用也根本沒有想這些問題,什麼“革命”“造反”就更沒有關心的必要了。革命者被殘害的時候,衆人看熱鬧。

當然,在《吶喊》這本書中,像這樣的文章還有許許多多,魯迅先生寫這些文章是爲了讓當時的中國人民看了以後,能夠清醒過來。魯迅先生用幽默而又帶有諷刺意味的語言,憤怒而又帶有鼓勵的語氣,激勵着當時半夢半醒的中國人,用帶有指責和批評的語言,說明當時社會的黑暗,讓全中國爲之一振。

讀吶喊有感 篇18

魯迅先生的代表作《吶喊》是自《狂人日記》後的第二本經典小說集,也是我最喜歡的作品,能夠說它是中國的名著,也是世界的名著,書中收集了許多我們所熟悉、津津樂道的文章,例如有《故鄉》,《藥》,《孔乙己》等等魯迅先生的名作。

《藤野先生》一文是中魯迅先生以自我的親身經歷,即在日本的首都東京留學時,所看到和聽到當時一幕幕中國人民的麻木不仁景象爲背景,文中較大篇幅敘寫了魯迅先生的教師藤野先生如何的一絲不苟和對先生的欣賞,只是在魯迅先生看來:學醫只能醫治身體上的疾病,而思想精神上的疾病不是醫學所能拯救的。文章從一個側面描述了魯迅先生強烈愛國意識的甦醒,醫學也只是治標不治本。所以魯迅先生棄醫從文,從此投身文學的知識寶庫中。文中魯迅先生用“哀其不幸,怒其不爭”八個字來概括了那時的中國人民,以及對於魯迅先生們的憐惜和悲傷,依舊振聾發聵。

《孔乙己》中那個因爲家境貧困好吃懶做,無所事事,社會層次低而又嚮往社會上流階級的生活的孔乙己,從孔乙己在澡堂是人們取笑的話題,在生活中魯迅先生常常以偷爲職業,在最終因爲偷了有錢人的書後被打折了腿,最終還是默默地離開了人世,這篇文章遺留給我們更多的是一個“精神勝利法”的淵源,讀者想必也能理解“自欺欺人”是如何的要不得!

《故鄉》中那個見什麼人說什麼話的“豆腐西施”,還有和劇中主人公從小玩在一齊的那西瓜地上銀項圈的小英雄閏土見到老爺時歡喜而又淒涼的神情,從而體現了當時人民的麻木,在受到封建勢力壓迫和打擊下的情形,而《藥》則更能夠淋漓盡致地表現這一點。文中兇暴殘酷的劊子手康大叔,因爲小兒子小栓的癆病而拿出所有家檔去買了個人血饅頭的華老栓,和那些在茶店裏議論紛紛的茶客,可是文中最不幸的就是因爲革命而被處死,最終用自我的血作了人血饅頭而犧牲的人,這一切的一切都說明了當時社會的狀況,康大叔的殘酷,卑鄙,仗勢欺人。華老栓的愚昧,迷信,麻木,茶客們的盲從和人與人之間的勢利,夏瑜的英雄氣概可是完全脫離羣衆的革命是無法成功的。

當然,在《吶喊》這本書中,像這樣的文章還有許許多多,魯迅先生寫這些文章是爲了讓當時的中國人民看了以後,能夠清醒過來。魯迅先生用幽默而又帶有諷刺意味的語言,憤怒而又帶有鼓勵的語氣,激勵着當時半夢半醒的中國人,用帶有指責和批評的語言,說明當時社會的黑暗,表現了魯迅先生急切的期望沉睡中的巨龍——中國,早日甦醒,重整我中華雄威!

讀吶喊有感 篇19

關於我對魯迅先生的瞭解,在此之前,僅靠着義務教育中的必讀內容,纔有了些許膚淺而又普遍的認識,覺得他是個值得尊敬的文壇巨人。儘管是如此被動地接受魯迅先生的文章,但每每都會被其精闢的言語和犀利的文愛所吸引,如今終於能有機會慢慢欣賞他的作品,卻依舊是深陷其中無法自拔。

《彷徨》《吶喊》作爲中國整個二十世紀中起着奠基作用的小說集,大膽運用現實主義批判當時中國所存在的陋習、問題,如利劍一般插入滿是瘡痍的社會,給了人們以深刻的警醒。其中有幾篇小說讓我回味無窮。

在《傷逝》中,我看到了一個在封建迷信仍根深蒂固的一個年代,有那麼一位女子,當着至親的面說出了“我是我自己的,他們誰也沒有干涉我的權利”如此具有獨立思想的宣告,不畏譏笑輕蔑的眼光,她便是子君。而受過五四運動洗禮的涓生很容易地接受了新思想,是個忍心的人。涓生與子君幾乎是一見鍾情志趣相投,涓生對她身上的新時代女性精神所吸引,兩人情投意合,不久便同居了,過上了相看兩不厭的日子,甚至相處的比以前更融洽幸福。雖然涓生有學問,但微薄的收入實在難以維持生存,整日操勞家事的子君漸漸地失去了從前的活力激情,變得麻木市井,對涓生的愛也越來越患得患失,而涓生也意識到了兩人之間微妙的變化,起初是包容,後來終究是忍無可忍,在一次閒談中,老實承認了不愛子君的事實,從此分道揚鑣,子君被她的父親帶走,一切變故開始了。涓生偶然間在老友處得知子君去世的消息,巨大的空虛襲來,他努力遺忘這段回憶並向新的生路跨去。

至此,不禁令人唏噓,他們的愛也漸漸消逝,在那個黑暗的社會,戀愛和婚姻自由始終不能成爲現實,無論出於各種原因,他們的愛情破滅只是時間問題。是子君愛的太熱烈從而失去了自我,是涓生戀情開始得太輕率無法負起生活的重擔,無論在哪個年代,兩個人相愛就要相互扶持,同舟共濟,這纔是對雙方都負責的表現。

還有自以爲是,學貫中西卻連高爾基的姓都搞不清,僞裝成支持變革的高老夫子,其實仍是本性不改,學問不夠就貿然教書卻被嘲笑,到學堂教書只是爲了看女學生,生活中以打麻將爲樂的虛僞之人,到頭來卻不過是一番笑話而已。另有少時轟轟烈烈支持革命,卻在對生活的屈服中迷失自我,教些“子曰詩云”敷衍過日的呂緯甫。更有留學回來受過新思想薰陶,不肯妥協卻依然要活下去而活動着、掙扎着、攻擊着的孤獨者魏連殳,於寂寞中生,也於寂寞中死。

種種時代特徵鮮明的人物被魯迅先生刻畫得淋漓盡致,使人置身其中,讀完後仍然久久不能平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