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誡子書》讀後感範文(通用15篇)

《誡子書》讀後感範文(通用1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5W 次

當閱讀完一本名著後,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這時最關鍵的讀後感不能忘了哦。你想好怎麼寫讀後感了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誡子書》讀後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誡子書》讀後感範文(通用15篇)

《誡子書》讀後感 篇1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這是三國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諸葛亮晚年寫的一封家書,意在告誡自己的兒子要勤學立志、修身養性,以免在時光的流逝中意志消沉一事無成。

這篇《誡子書》一共才八十多字,短小精悍、言簡意賅,把修身養性的途徑、學習與成才的關係、放縱怠惰和狹隘浮躁的危害,以及浪費時間、喪失意志的後果,都交代得明明白白,讀來發人深省。這封家書是諸葛亮在其人生的最後一年(公元234年)寫的,既是對晚輩的諄諄教導,同時也是對自己一生的人生體驗的高度概括。諸葛亮之所以成爲歷代爲官的楷模、民間智慧的化身,這與他一生爲國、嘔心瀝血,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人生態度是分不開的。

這封家書一個“靜”字可謂道破了人生之真諦。當今世界,紛繁嘈雜,最難的就是這個靜字。大家見面,無非一個忙字;忙忙碌碌,爭名逐利,哪裏能靜下心來讀書、思考?一個“儉”字,是陶冶情操的關鍵。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當我們還貧窮的時候,節儉是一種被迫的行爲;當我們富起來的時候,就更難保持節儉的操守了。至於懶惰、急躁、浪費時間等等毛病,更是充斥着人們的每一個角落;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的哀歌,也總是在一代代流傳着。

在一些人的辦公室或書房中,常常會看到“淡泊可以明志、寧靜可以致遠”或“淡泊明志、寧靜致遠”這樣的匾額或條幅,藉以表明自己的人生態度和人生追求的一種至高目標。作爲座右銘,用意自然是極好的;經常看看,可以時時提醒自己,保持一種好的心態。但事實上,經過縮編後的這兩句話已違背了諸葛亮的初衷和原意。一個“非”字、一個“無”字,深刻體現了諸葛亮告誡、警醒的態度。《誡子書》不是表達濃濃愛意的普通家書,而是表達了面對複雜人生必須作出的一種堅強選擇。

《誡子書》讀後感 篇2

最近我讀到了一篇古文諸葛亮的《誡子書》,其中有一句話:“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這讓我深有體會。

這是諸葛亮教導兒子該如何治學立身。其中“澹泊明志,寧靜致遠”到現在一直被人們傳誦。

這篇文章的主要意思就是:“不好好學習,就不能明確自己的志向,心不靜,身子當然也不會靜,心身靜不下,學習就學不好,你心身不靜,你學習上再怎麼努力也是白費的,這樣你就不能實現你的遠大理想。

總之,用我自己的話說就是:”你的志向和理想就是一座遠方的大山。你不好好學習就不能明確自己的志向,你不好好學習,你的理想永遠都實現不了。你只有好好學習,明確志向,才能實現理想。大學畢業那天,你就已經站在了山腳下。工作上,你繼續努力就能翻越這座大山,並做得更好。

說到這裏,我想到了一個我的故事。一次,我在週末放假,媽媽說要星期五晚上就把作業全做完。我就想:放假有兩天,等最後一天再做也不遲。到了第二天我趕呀趕呀,一直都沒做完,一直趕到深夜才趕完。我真後悔沒有聽媽媽的話。

我一定要記住諸葛亮的說的“澹泊明志,寧靜致遠”這句話,好好學習,多多采納別人的好建議,長大後做一個建設祖國的棟樑之才。

《誡子書》讀後感 篇3

誡子書雖然寫於兩千多年前,但仍值得我們細細品讀。

“誡子書”強調“靜”與“儉”,是學習,才幹和志向的基礎,是自我修養,自我砥礪,自我提高的關鍵。那什麼是真正的靜呢?“靜”在身體外部的表現,可以理解爲泰然,穩重,禮節,嫺靜,含蓄等等。“靜”在身體內部的表現,可以理解爲滿足,專注,快樂,充實,激情,樂觀,向上等等,凡能夠使身心達到積極和諧狀態的一切,都應稱之爲“靜”。

在“小窗幽記”中講“多躁者,必無沉潛之識;多畏者,必無卓越之見;多欲者必無慷慨之節;多言者,必無篤實之心;多勇者,必無文學之雅”。多躁,多畏,多欲,多言,多勇都將影響身心達到“靜”的最佳狀態。

我認爲諸葛亮寫的很對,我們只有認真學習,多讀書,才能成爲一個有用的人。如果現在不好好學習,多看書,長大就是一個沒用的人。我長大相當老師或醫生,要實現目標,只有把大目標分成小目標,通過刻苦努力學習,一定可以達到。

《誡子書》讀後感 篇4

《誡子書》這篇文章清新淡雅,雖不過百字,但卻以一個慈父的口吻清晰的描寫刻畫出諸葛亮對兒子殷切的期望與諄諄教誨。文章中我瞭解到了寧靜專一才能修養身心,保持節儉的作風才能培養美好的品德。

我們在學習與生活中也要寧靜專一,保持節儉,做一個有才德的人;不是內心恬淡,不慕名利就無法堅定志向,不是寧靜專一,就無法達到遠大目標。這告誡了我們做事要有明確的志向,目標;“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才幹必須靜心,從學習中積累,不學習就無法增長才幹,不明確志向就無法成就學業。

是的,學習、才幹與明確志向,它們是互相貫通的;同時最後一句話也告訴我們,不要“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我們要在少年時代就明確自己的人生志向,把自己的夢想同祖國與人民聯繫在一起,爲美好的明天付出不懈的努力。《誡子書》這篇文言文告訴了我們做人與學習的經驗,我們要從中吸取教誨,努力去落實在每一天的中具體行動中,做更好的自己。

《誡子書》讀後感 篇5

《誡子書》乃是臨終前諸葛亮寫給兒子司馬瞻的家書,從中讀出了一個品行高潔,才華橫溢的父親對孩子的殷殷教誨和無線期望,如今成爲後世學子修身立志的名篇,通過此書可以明白很多道理。

“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這是《誡子書》中的名句,告訴我們學習得靜下心來,不要浮躁,要珍惜光陰,刻苦學習纔會有大作爲。這篇文言文的中心句就是“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通過這句話讓我深刻體會到作爲人不必人前顯聖高人一等,平靜淡泊的生活才能夠培養自己的能力,明確自己的志向,實現遠大的目標。

總之,讀完諸葛亮的《誡子書》之後,我明白了很多道理,我認爲一個人想要活出自己的精彩來,那就必須要學着做一個君子,而要成爲一個高風亮節的君子,那就必須要學會修身養性,也必須要懂得自我激勵,懂得自我充實,懂得自我警醒,懂得自我昇華。

《誡子書》讀後感 篇6

《誡子書》是我國古代三國時期蜀國的著名政治家、謀略家、被後人譽爲“智慧之化身”的諸葛亮54歲臨終前寫給他8歲兒子諸葛瞻的一封家書,成爲後世歷代學子修身立志的名篇。它可以看作是諸葛亮對其一生的總結。諸葛亮的《誡子書》短小精悍,區區八十六字,卻深刻地闡述修身養性、治學做人的道理,濃縮了作者畢生的生活經歷、人生體驗和學術思想等方面內容,讀來發人深省,使人回味無窮,不僅他的子孫從中獲益頗多,就是今人讀來也大有可借鑑之處。

那個時代正值漢室衰微,諸侯割據,戰亂不已,諸葛亮一心爲國,光明磊落,爲匡扶漢室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爲他人和自己的兒子率先垂範,顯現了高尚人格,時至今日仍然讓我們肅然起敬。

斗膽地說時下就算你能寫出洋洋灑灑的精美小說未必就能寫出上乘的類似於《誡子書》的傳世名篇。君不見《誡子書》八十六字,字字珠璣,闡述了敬業精神,修身養性,治學做人的深刻道理。雖說《誡子書》是一千多年前的諸葛亮寫給其兒子諸葛瞻的,但其內容流逝至今卻也不乏爲我們領導幹部的座右銘。

文章開頭:“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內心淡泊才能豁達雅量,內心寧靜才能戒驕戒躁,心胸開闊乃能登高,登高方能望遠。涵養淡泊,甘守寧靜,以超然心態對待眼前一切,少一點計較,多一點包容,多一點公心,少一點私人,這是我們領導幹部必須做到的,在其位,便要謀其政,不要忘乎所以,不計民生民本,要踏踏實實的幹一番事業,才能得到百姓稱讚。

古人都知道以靜思來反省使自己盡善盡美,一儉樸來培養自己的高尚品德,而我們現在有些幹部卻因一時的名利得失滿腹牢騷,那些“翻身”者就因不善於修身養性,於是乎守不住清貧,耐不住寂寞,讓金錢、美色、私利突破了自己的道德防線,成爲“糖衣炮彈”的俘虜,淪爲黨和人民的罪人。

社會再發展,時代再變化,人也再變,任何時候,都要靜心反思才能保持平和心態是,哪怕你崗位調換,職位升遷,都要做到得意不忘形,失意不泄氣,堂堂正正爲官,清清白白做人,乾乾淨淨做事,踏踏實實學習,恪盡職守,不要滿腹牢騷,錙銖必較,與爲官之道大相徑庭,才能上對得起父母,下對得起百姓。

《誡子書》讀後感 篇7

一說到“鞠躬盡瘁”,你一定會想到三國時期蜀國的一代名臣——諸葛亮。

諸葛亮,字孔明,十分有才,五十四歲去世,被埋在了五丈原。在死前給自己兒子諸葛瞻寫了一封家書,便是《戒子書》。這封家書使我們對立志修學有了更深的體會,讓我們更加體會到諸葛亮對兒子的良苦用心。

書上寫“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意思是要更明確自己的志向,不能貪圖名利,要走得更遠的話必須寧靜專一。這也是諸葛亮對自己孩子的殷切希望和諄諄教誨,讓孩子一定要發奮圖強,專心學習,不能浮躁。還有一句是“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這是諸葛亮勸告自己的孩子一定要珍惜時間,年齡和時光都是一樣飛馳的,你的志向也和歲月一樣流逝了,它們都成了枯葉落到地上,這樣的`人是不可能爲社會造福的,只能悲苦地守着自己的家,後悔也來不及了。

我們現代社會也有和諸葛亮一樣的人,也是鞠躬盡瘁。周恩來,還有明朝的一代清官海瑞,這些人也都值得我們學習。

可在我們班裏,有一個很聰明的女孩子,可是因爲懶穩坐倒數第一的寶座,父母也不指望她了,老師也放棄了她,她也只能一直頹廢下去,想努力也可能來不及了,真是可惜啊!

在我身邊也有一個人十分熱愛學習,他把學習當做一種享受,而不是一種負擔,這個人也十分珍惜時間,不浪費身邊的一點一滴,他以後一定能成大器的。而且他學習十分寧靜專一,從來不浮躁,也很勤儉節約。更主要是他有一個良好的家庭環境,父母也和他一起學習,一起努力,一起進步,一起和他快樂地成長,這樣的人就一定能成功。

當我讀了這封《誡子書》後,我也知道自己身上的缺陷和不足,我以後改正,珍惜時光,寧靜修身,勤儉養德,這就是《戒子書》給我們的啓發。

《誡子書》讀後感 篇8

這幾天忙於學生的複習考試,摘抄了諸葛亮的《誡子書》也沒有細品,今天放假了得以靜心細讀,倍感道理深刻!

回顧自己走過的路程,缺乏的就是靜,遇事急躁,好多事情沒有處理好,可事過悔矣已晚。人要有修養,要成大業必須學會靜。人學會了靜辦事就餘地,修養也就高。靜下來看周圍事物,花好月圓,人際和諧。平日裏有好多人說粗心,其實就是沒有靜下來,靜下來就沒有粗心這事了。我雖已暮年,可還覺得應該加強自己的修養,要下決心讓自己靜下來,不求出名,但願少留懊悔,多些和諧與開心!

“靜以修身”、“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散漫的態度、浮躁的心態是人生的大敵、青春的敵人,不能去浮躁、持冷靜,是註定難以成大器的。

靜能生慧,遠離喧囂,保持一種獨立思考、心清如水的習慣及心境,才能真正步入人生的佳境,也才能真正步入人生的意境!“無爲,而無所不爲”,寧靜才能致遠。

正如一首歌詞中所說的,“功名利祿不過是過眼煙雲,霓虹美酒只能是一時陶醉”,多保持一顆寧靜的、心清如水的心吧!

(思緒奔流,內心起伏。壁立千仞處,如何無慾??奢儉交錯間,當初的志向是否已無從找尋?就是拿交易來說,好的交易時機,都是在耐心等待後纔出現的,不是嗎?)儉

“儉以養德”,“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過於貪圖安逸及物質享受,就難以保持良好的心態及銳意進取的精神,也難以取得進步。

對於投資界人士而言,巴老、芒老及鄧普頓等人是我們的榜樣。儉,不僅讓我們保持“靜”,也能更好的發揮複利的神奇力量。(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俗世凡人,難逃萬象誘惑。但是,我理解,要有所成,卻定要經歷“由奢入儉難”的過程。非如是,不足以磨礪內心;非如是,難以堅定心志;非如是,難以找尋內心的本我。)

“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只有熱愛學習、追求真理和自由,才能真正成才。

我們不是天才,刻苦學習之後,我們也許仍只是很普通的人,過着普通人的生活,但勤奮學習及大量閱讀,至少不會讓我們變得更平庸。那我們就努力學習、努力經營成功的人生吧!

“淡泊明志”,“非志無以成學”,“天下事有難易乎?爲之,則難者亦易矣;不爲,則易者亦難矣”,有志者立長志,無志者常立志,專注於一個簡單的、單純的、堅定的目標,堅定不移的走下去,相信一定可以實現自己的人生志向!(三軍可以奪其帥,匹夫不可奪其志。物慾橫流的今天,是否還有君子艱難守望?人浮於世,會否隨波逐流?)

性(情)

“淫漫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要保持好的性情,認認真真的做事,專注、勤奮、持之以恆,不要散漫、浮躁。

從事投資行業,我們不僅需要廣博的知識、過人的才華和智慧,更需要一種合適的性情、冷靜的頭腦、良好的自制力和一種內在的涵養。

人生只有一次,必須精心設計。青春易逝,時間不可逆,“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北府歌中有一句叫做“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不必爲逝去的青春而憂傷,“勸君當惜少年時”,從現在開始,亡羊補牢,多保持一顆感恩的、耕耘的心吧!

《誡子書》讀後感 篇9

《誡子書》全文不足百字,言近旨遠,含意雋永,是諸葛亮處世立身的智慧結晶。對我們而言,今天仍大有裨益,富有啓迪。

一、勤於開卷,敏於探索。

《誡子書》中說:“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在今天學習不僅意味着多讀書、讀好書,同時也是一種責任,一種必備的素養。一般而言,一個肯讀書、肯學習的人,總會給人以彬彬有禮、豁達雅量、涵養深厚的印象。一個不學習的人,決不可能做到理論上和行動上的清醒與堅定,決不可能在複雜多變的形勢面前明辨是非、把握自己,決不可能在不斷涌現出來的新情況、新問題面前思深慮遠、處變不驚。有些人之所以“翻身落馬”,不注重學習,導致信念上的動搖、意志上的衰退以及人生道路上的迷航是重要原因。

二、立於清廉,致於高遠。

清廉是人的立身之本,高遠是人的境界所在。《誡子書》中說:“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內心寧靜才能戒驕戒躁,內心淡泊才能含英咀華,內心開闊才能登高望遠。人如果沒有一種清明清廉、自律自控的大修養,沒有一種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大襟懷,那麼,他就不可能深刻地認識到自己所肩負的政治責任和社會責任。清代學者胡達源說:“簡默沉靜者,大用有餘;輕薄浮躁者,小用不足。”人要用一種超然的心態對待眼前的一切,少一點計較、多一點大度,少一點浮躁、多一點務實,少一點雜念、多一點公心,不爲名所累,不爲利所羈,用超越功利的境界,踏踏實實地幹一番事業。俗話說:“高飛之鳥,死於美食;深水之魚,亡於誘餌。”面對燈紅酒綠的誘惑,面對權力、金錢、美色的考驗,人不能心態失衡,以身試法。要時刻堅守道德防線。

三、勇於開拓,敢於作爲。

《誡子書》中說得好:“怠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冶性。”有爲纔有位,有爲纔有威。肩負改革發展光榮使命的各級領導幹部,不管處身於何種工作環境、何種工作崗位、何種工作條件,不管自己的年齡、資歷、經驗、水平如何,都不能放鬆對自己能力方面的嚴格要求。一是要創新執政理念。

爲政一方就是要對一方的民生負責,對一方的資源負責,對一方的發展負責,既要立足當前求發展,努力滿足當代人的需求;又要着眼長遠謀發展,爲子孫後代留下足夠的生活和發展空間。二是要堅持集思廣益。一個人的能力總是有限,一個人的見識總有不足,領導幹部要以對歷史高度負責的態度,堅持科學民主決策。三是要力求開拓創新。破除故步自封、墨守成規的守舊觀念,在服務經濟、服務發展、服務羣衆上求突破;破除瞻前顧後、裹足不前的“等靠要”觀念,在精心謀事、潛心幹事、專心成事上下功夫。要把堅持對上負責與對下負責結合起來,把他山之石與本地實際結合起來,把改革創新與尊重羣衆首創精神結合起來,做事而不“作秀”,爲民而不擾民,惜民力、解民難,辦實事、求實績。

《誡子書》讀後感 篇10

從題目中可以知道是一個告誡諸葛瞻的書信,諸葛瞻是諸葛亮的兒子,諸葛亮一生“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被後代封建統治者推爲忠軍典型《諸葛亮集》。《誡子書》是其中之一。

本文大概的意思是:有才德的人行爲操守,依靠屏蔽雜念和干擾,寧靜專一來修養身心,依靠險樸來培養品德,不內心恬淡,沒有什麼可以拿來明確志向,不寧靜專一沒有什麼可以拿來達到遠大的目標,學習必須要專新,而才幹來源於學習,不學習無法增長才幹不勵志,就無法學有所就。放縱懈怠則不能振奮精神,輕薄浮躁則不能修養性情。年齡隨同時光而疾速逝去,意志隨同月色而喪失,最終凋落,大多對社會沒有任何貢獻,只能悲哀窮困潦倒之人住陋室,又怎麼來得及。

本文以父親的身份告誡兒子,讀書修身、靜心養德、貢獻社會。本文的立論:靜以修身、儉以養德、修身養的要求途徑。闡發:淡泊明志、寧靜致遠。闡發“靜”價值。論徵:一、“靜”與“學”“才”“志”關係。二、“淫慢”和“險躁”的害處。三、惜時勤學、奉獻社會。諄諄告誡,修身治學。

在本文中我最喜歡“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這一句,因爲這一句說明了現實社會中充滿了誘惑,我們卻不隨波逐流。迷失方向,這是諸葛亮告誡兒子的,但是對於後人也要警示作用。

本文主要告訴我們要讀書修身,靜心養德,奉獻社會。

《誡子書》讀後感 篇11

諸葛亮說過“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意思是說“君子的行爲操守的養成,要以寧靜專一來修養身心,以節儉培養品德修養的高尚。”

諸葛亮給他的兒子寫下的一封信,同時也給我們帶來了很大的啓發,小小的一封信裏 ,我讀出了:以儉養德,以靜求學,以學廣才。

悟出了什麼道理呢?說心裏只有靜,纔是學習的真正態度,端正好態度,才能學好習,讀好書。

“以儉養德,以靜求學,以學廣才”,這三者是互相聯繫的,缺一不可的。要想成長,就必須學習,要想有所得,就必須付出

認識到“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這句話的含義,心中有夢,信念不滅,只有沉下心來,不斷提升自己,擴展自己的學習能力。

聽老師講《誡子書》,看到老師那陶醉的表情,心中有疑惑,這書那麼好嗎?如果你按照更深刻的意思來讀,你就會領悟到靜以修身、儉以養德的人生真諦。體悟到淡泊明志,寧靜致遠的生命哲理。

保持一顆積極向上的心,適用於社會發展的潮流,做到人盡其才,物盡其用,真正的做到“靜以修身,儉以養德。”

《誡子書》讀後感 篇12

君子之所以可以立於世,脫與俗,尊於人,就是因爲他們有高瞻遠矚的先見之名,有寧靜致遠、精心修學的心境,有勤奮刻苦、勤儉節約的美德,有淡泊名利、無視權欲的品行,有高遠志向、心懷夢想的志氣。

讀書使人明智,學習使人明理,學習是一件使人有所長進的事情,因此我們會發現君子都是喜歡學習之人,他們也是能夠靜下心來刻苦鑽研學問的人。所以名人志士都可以做到滿腹經綸,也可以做到出口成章,更能做到上知天文地理,下知人道常倫,試問這樣的人又怎麼能不讓人敬仰萬分呢?

理想是黑暗中的燈塔,夢想是風雨後的彩虹,從古到今,每一位能人將相都是有遠大志向的人,他們一個個都心懷天下,一個個都想忠君報國,一個個都願先天下之憂,先天下之樂,所以他們都是能成大事的人,也都是成就了大事的人才。因此,無論何時,無論身處什麼樣的境地,我們都應該堅持自己的夢想,也都應該爲自己的夢想去不懈奮鬥,只有這樣纔可以成就一番事業,唯有這樣纔可以活出一番精彩!

有品行的大義之士都是有着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這一精神的聖人,他們總是能夠不斷反省自己,不斷反思過往的人,因此他們永遠不會頹廢的隨遇而安,也不會安心的過度享樂。此外,君子也都是能夠管理好自我情緒的狠人,他們有着常人不可企及的自律,所以他們總是能夠很好地約束自己,也總是能夠很好地控制自己的心緒,真正是做到了不驕不躁,也做到了不慌不忙。

當然了,一名高潔之士,那肯定也是一個懂得珍惜時間的有心人,他們從不會無所事事、荒廢度日,也不會年頭月尾、蹉跎歲月。相反,他們把一寸光陰一寸金的真諦領悟到了極致,也把時間就是生命的真理髮揮到了極點,因此他們的每一天都是充實的,他們的一生也都是對社會有價值、有貢獻的。

總之,讀完諸葛亮的《誡子書》之後,我明白了很多道理,我認爲一個人想要活出自己的精彩來,那就必須要學着做一個君子,而要成爲一個高風亮節的君子,那就必須要學會修身養性,也必須要懂得自我激勵,懂得自我充實,懂得自我警醒,懂得自我昇華。

《誡子書》讀後感 篇13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這就是東漢末年最偉大的政治家﹑軍事家諸葛亮,在臨終前寫給8歲兒子諸葛瞻的一封家書。以後就成爲歷代相傳的修審理志的名篇,這就是《誡子書》的前世今生了。

《誡子書》在我們華夏各地都有餘音,例如:湖北爲了紀念諸葛亮亮舉行了萬人誦讀《誡子書》的活動;我們還看了一段視頻是誦讀《誡子書》﹑表演《誡子書》﹑歌唱《誡子書》這三種形式;還有在軍校的學生們們站得整整齊齊全校誦讀《誡子書》。可想而知,人們爲了紀念諸葛亮給他的兒子諸葛瞻寫的家書,舉辦的活動是多麼隆重啊﹗

《誡子書》中的一句:“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至今仍被很多人奉爲座右銘。

諸葛亮在家書中告誡兒子,要注意修身養性,生活節儉,以此來培養自己的品德。他對兒子的期望,千言萬語只化作這五句話,而就在這僅僅的五句話中,是深藏了多少言語啊﹗我們現在又有誰有這麼一位品格高尚、才學淵博的父親呢?《誡子書》不僅僅是給諸葛瞻的一封家書,這也是諸葛亮對他自己一生的總結。

我們也一起誦讀諸葛亮的《誡子書》,細細品味書中所蘊含的道理,也讓我們感受一下諸葛亮的一生吧﹗

我們以後要做一個君子所擁有的品德的人;要依靠內心安靜來修養身心;要依靠簡樸的作風培養品德;要看清世俗的名利,才能表明自己的心志;要身心寧靜,才能達到自己理想的目標;要學習就要靜下心來,專心致志;想要增長才幹必須刻苦學習;努力學習纔會有廣博的才幹;有志向才能在學習上獲得成就;要珍惜時間,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誡子書》讀後感 篇14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這是三國時期政治家諸葛亮臨終前,寫給他兒子諸葛瞻的一封家書,從這封家書中可以看出,諸葛亮是一位品格高尚,才學淵博的父親,家書中勸勉兒子勤學立志,修身養性要從淡泊寧靜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險躁,這是一位富有智慧的父親對兒子殷殷教誨與無限期望。

在這封家書中,有修身養性的力量:“靜以修身”,“非寧靜無以致遠”;有修身養德的力量:“儉以養德”;有淡泊寧靜的力量:“非淡泊無以明志”;有靜學廣才的力量:“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有勵精治性的力量:“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有性格的力量:“險躁則不能治性”;有敬業奉獻的力量:“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在這個物慾橫流,浮躁的時代,凡有道德修養的人,是依靠安靜,努力提高自身的修養,是依靠節儉,努力培養自己的品德。寧靜以致遠,是一種修身養性之道。人生在世,能保持一顆平常之心,勝不驕,敗不餒,何其難得?其實只要寧靜,淡泊,隨時調整自己的心態,就會活得充實、輕鬆。淡泊明志,寧靜致遠,不是消極的,而是積極的,靜下心來,潛心苦學,冷靜的觀察世事的變化。

“年與時馳”,“意與日去”,時光飛逝,意志力又會隨着時間而消磨。“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我們要珍惜,善用每分每秒,不能蹉跎歲月!

《誡子書》讀後感 篇15

《誡子書》是三國時期諸葛亮54歲臨終前寫給他兒子的一封家書。他教導他的兒子注意要修身養性、生活節儉。以此來培養自己兒子的品德。這一句話讓我感受最深了﹗因爲這一句話也是教導我們要修身養性、生活節儉的良好習慣。

《誡子書》這篇文章,教導我們要想君子一樣依靠內心安靜來修養身心;要依靠簡樸的作風來培養品德。要看輕世俗的名利,就可以表明心志。身心寧靜就可以達到理想的目標。可是,時間的流逝是那麼地飛快。轉眼間,我們從一個剛出生的嬰兒變成了一個上六年級的大孩子了。我們小的時候做起。但是一眨眼的功夫十四年過去了,現在纔開始培養好的品德,好像有點晚了。可是,《誡子書》中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一生下來就很聰明。不用很多天培養品德就可以看出他的品德高尚了。雖然他只是一個八歲的孩子,雖然他比我們小,但是看得出他的品德要比我們高尚得多。那是因爲他的父親教導的他嚴格。長大以後纔可以取得那麼好的成績。雖然他很聰明,但是他的父親還是教導的他很嚴格。我想﹕我們以後要好好學習,要想諸葛瞻學習,學習他的聰明機智。

不管父母管得我們嚴也好,不嚴也罷。只要我們自己對自己要求嚴格一點兒,就可以取的好成績。我們也要像諸葛亮學習,學習他的機智和勇敢。他的機智和勇敢都已經傳到他的兒子身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