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怎樣培養真正的人》讀後感(精選12篇)

《怎樣培養真正的人》讀後感(精選12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2W 次

當細細地品讀完一本名著後,大家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讓我們好好寫份讀後感,把你的收穫和感想記錄下來吧。可是讀後感怎麼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怎樣培養真正的人》讀後感,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怎樣培養真正的人》讀後感(精選12篇)

《怎樣培養真正的人》讀後感 1

蘇霍姆林斯基,前蘇聯教育思想的集大成者,廣大教師心目中的偶像級人物,他的《怎樣培養真正的人》讓我在假期中受益匪淺,而其中的文章《怎樣教會孩子愛自己的父母》,讓人讀後頗有感觸。

作爲一名教師,不光要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愛心,而教會孩子們愛自己的父母,是其中的基礎。一個孩子只有先學會愛父母,纔會愛老師、愛學校、愛祖國、愛他人,纔有可能成爲一個真正的有愛心的善良的人。如果我們的教育僅僅停留在講課、聽課、輔導、考試,而忽視了學生情感的培養,那麼,我們的教育將是可怕的,危險的,有愛的教育才是豐滿的真正的教育,因爲愛是永情的教育。

沒有任何東西能比人的愛更爲複雜的了。人的愛,是一束最溫柔,而同時又是最樸實、最美麗的,最不顯眼的小花,而孩子們對父母的愛,則是小花中最美麗的一朵。那老師怎樣才能教會孩子們去熱愛自己的父母呢?我個人認爲,要教孩子學會懂得,你的每一步,你的每一舉動,無論好與壞,都在父母心中引起歡樂或苦惱、幸福或難受的反映。要記住,你就是父母生活的意義、生活的目、生活的酸甜甘辣。在無限的愛你之中,他們有時竟會忘記有那麼一天,爲了給你們帶來物質的生活歡樂而將自己的精力耗盡,而他們所餘之力只會去愛你了。老師要教學生懂得:作爲子女的責任,就是要報答父母,報答他們對你的翔,報答他們對你的無限的受和忠誠;而且還應當用同樣的翔、愛、忠誠去報答。孩子對父母應盡的.責任,是決不能用任何尺子來徇的,也不能用任何尺子來衡量的,也不能用任何數字來計算的。

在小學生那如小石潭記中潭水一樣清澈的心靈世界裏,我們教師可以從孩子們日常的生活小事中去引導他們熱愛自己的父母。比如父母下班回家,可以去爲家長放放鞋子,拿拿拖鞋,倒倒開水。雖然這些都是小事,但每個孩子都做得到,而且家長在勞累一天,發現孩子這些舉動,那其中的開心那是無法形容的。還可以建議在雙休日,家長帶孩子去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家走走,聊聊,孩子在耳濡目染之下,對父母的愛,自然而然就越來越深了。

我期待着愛的氣息包圍着每一個孩子,期待着愛的教育佈滿整修校園、整個社會,期待着我們的世界成長起來的都是有愛心善良的人。

《怎樣培養真正的人》讀後感 2

今天,我讀了蘇霍姆林斯基《怎樣培養真正的人》。其中明白一條是教師要培養學生的愛心,尤其是能具有感受到別人的愛心(或是痛苦)的能力,進而纔有可能把他培養成爲一個真正的有愛心的善良的人。

愛是教育的永恆的主題。韓軍的人文主義精神,教育在線中的朱永新教授高舉的愛的旗幟的新教育實驗;李鎮西的“走進心靈”的教育,似乎無不凝聚着愛的核心。

反思自己的成長經歷,尤其是在多年的教育實踐中,所奉行的不也是愛的惟一原則嗎?

記得,我還是學生的時候,我就發誓成爲一個善良的人。我要用我的善良感染周圍的每一個人。那時候,我在學校住宿,在同寢室中,我的人緣很好。因爲,我當時做人的準則就是:無論是誰,只要有事求我,我就必須答應他;既然求我肯定就有難處,我要幫助每一個有困難的人。那時,我家裏也不富裕,我吃和穿都很節省,可是隻要有同學跟我借錢,只要我兜裏還有錢我就一定會借。漸漸地,我發現我眼中的世界似乎變了,每天我都會有無窮的快樂,每當我躺在牀上要入睡的那一刻,我似乎都能感受到明天又是一個燦爛輝煌的日子。

再後來,我當了一名老師。在教育教學中,我首先教育孩子要學會關愛他人。關愛他人是現代社會中人所必備的素質之一,只有關心他人勝過關心自己的人,才能把我融入到使周圍的人都快樂的大我之中,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人與人之間需要互相關心,互相愛護,互相幫助,相互提高。學會幫助他人,也就學會了關愛自己。我給他們講了這樣一個故事,充分說明了關愛與合作對人的健康成長至關重要:上帝到天堂和地獄去考察,發現天堂裏的人同地獄裏的人一樣都是圍着一口鍋,拿着兩米長的勺子喝着相同的肉湯。但是,天堂裏的人卻精神煥發,滿面紅光,地獄裏的人卻萎靡不振,面容憔悴,這是什麼原因呢?原來,地獄裏的人心中只有自己,手裏拿着長勺子舀湯喝,勺柄太長,總是喝不上,而天堂裏的`人則相反,他們的心中有他人,手拿長勺子舀湯第一口總是先喂他人,然後再被別人喂。由於有了先己後人和先人後己之別,於是也就有了天堂地獄之分。在和孩子們朝夕相處的日子裏,我發現了,比我的世界更動人的孩子們的心靈世界,在那裏如小石潭記中的潭水一樣的清澈,在那裏如桃花源記中的桃源一樣的美麗;在那裏像聖經裏的天堂一樣沒有苦難只有關愛,在那裏像佛教中的佛心一樣沒有憎恨只有善良。你愛他們,他們也愛你。

愛孩子們吧,即使他暫時不能理解你,終有一天,他會明白你的愛。愛是永恆的!爲了你的學生總有一天如你愛他一樣能去愛別人,爲了這世上的人彼此之間都能互相關愛,請你愛你的學生吧!師愛是一種激勵學生特色和諧發展的無可取代的教育力量。愛是陽光,能融化冰雪;愛是春雨,能滋生萬物;愛是橋樑,能溝通師生的心靈。有了愛,師生之間就能以誠相見,心心相印,沒有愛,就沒有真正的教育。

正如一首歌中唱到的:“愛別人就等於愛自己!”蘇霍姆林斯基認爲:當你培養出具有愛心的孩子,他就會對教師的愛很敏感,並以好心還好心;而教師的愛,最重要的是爲了學生獲得知識,若是學生懂得了這些,自發向上,成績自然就好,成績好了,那作爲老師的你不也會更加快樂了嗎?

《怎樣培養真正的人》讀後感 3

最近讀了蘇霍姆林斯基的《怎樣培養真正的人》一書,作者從更高的道德理論形式,把關於善與惡、義務、奉獻、尊嚴、榮譽、良心、自由、責任心、公民的覺悟等一系列納入了馬克思列寧主義教育理論問題的結構之中,涉及內容範圍廣泛,雖然年代已久遠,但教育是相通的,還是有很多可以借鑑學習的地方。

讀蘇霍姆林斯基的書,我們能強烈感受到他是一個崇高的有愛的大寫的人,作爲一個教育家,他對教育的貢獻功不可沒;作爲一個人,他也絕對是個獻身共產主義事業崇高的人,當然,從讀過的他的書中至少我們是這麼感受到的。站在教育的角度來講,他是一個心中時刻充滿愛的教育人,他曾說,有愛的教育才是豐滿的真正的教育。我想,是的,這是終極的結果,如果教育人士都報以愛,那麼其實現在教育界出現的一些問題都不會存在。教師不光要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更重要的是要培養學生做人,尤其是能具有感受到別人的愛心的能力,進而纔有可能把他培養成爲一個真正的有愛心的善良的人。如果我們的教育僅僅是停留在講課,聽課,輔導,選拔,從而忽視了學生情感的培養,那麼,我想我們的教育也是可怕的,機械的。想起一句話,小學重態度,中學重品行,高中重品質,大學重成績,將來重選擇。教育沒有回頭路走,在一個人小時候就應該在其思想情感上加以引導,才能在之後的生活中更有責任和擔當。

書中有很多不錯的觀點,想在此分享一些。你周圍的人們,包括你的親人、親近的人,甚至完全不相識的人,他們都在品評着你的行爲舉止,你的整個道德面貌是善還是惡,他們都在看着你身上好的,或者不好的東西。那些比較好的東西往往成爲我們生活的準則,可是,這一點常常不被察覺。然而壞的東西卻往往在周圍的人中引起注意。永遠要考慮到:你周圍的人比你有修養,這樣,你在人際關係的世界裏就比較好處。這樣做,就要培養嚴格要求自己、自己監督、對自己的.壞毛病不妥協的品格。一個人怎樣對待別人的批評和責備,這能反映出他的道德修養和素養。要善於理解和感受到在對你的行爲進行責備中,會有一種正義感的流露,沒有這種正義感就不可能有一般的幸福。譴責不會給你帶來歡樂,但是你應該去感謝它,原因是它可以救你,使你不至於墮落。一個最大的簡直難以忍受的不幸,就在於老師在於同學談話時常常先帶情緒。這樣一來,老師就給學生留下一個印象:老師的特色不招人喜歡,學生還會覺得,除了他個人的行爲本質之外一定還有一些其他的原因促使老師找他談話,因而這種談話會使學生感到委屈,也會使老師不信任學生。凡是委屈和不信任相沖突的地方,那裏必然產生對立情緒;老師本想制止學生的壞毛病,而結果適得其反。如果你本人不能逼迫自己,不能嚴格要求自己,即使給你派來一百位老師,他們也是無能爲力的。如果一個人靠他人逼迫自己去學習,靠他人逼迫自己去勞動,靠他人逼迫自己成爲自己父母的好兒子,成爲自己孩子們的好父親,這種人就會成爲社會的異物,因爲社會的精神和本質就在於創造。

《怎樣培養真正的人》讀後感 4

最近,我讀了前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晚年的封筆之作《怎樣培養真正的人》。這本書凝聚着老人一生執着於教育的理論精髓和實踐經驗,讀來耐人尋味。其中有一篇文章《怎樣培養需要人的情感》讀後感觸特別深刻。蘇霍姆林斯基認爲,“人不可能單獨一個人生活。一個人最大的幸福和歡樂就在於與他人交往。你的每一步、每一句話,你的每一個眼神,甚至你目光一閃或者一擡手,這一切都在別人的心目中留下反響。”

他還認爲:“人的精神生活最精細的範圍之一就是人對人信守義務。如果一個人在童年、少年、青年不願意爲他人的歡樂而奉獻出自己精力的人,談不上對信念和理想的忠誠。教育者的任務就在於使他的學生能在童年獲得個人與他人深交之中的那種奉獻的道德經驗。”他指出:“道德教育的理想,就在於使小公民厭惡並不去跨越侮辱人格的那個界限。應該說,對他人的生活採取冷漠的態度,這對少年的純潔心靈來說,如同嬌弱的身體組織經受不住燒紅的鐵那樣,是格格不入的。當兒童減輕某人的命運、遭遇、生活負擔之後,會體驗到一種幸福,只有在那時歡樂纔會是童年變得高尚起來。

現在的孩子大都不懂奉獻,只知道向別人索取,要求別人如何如何,自己卻不爲別人做什麼。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可以看到,地上有垃圾,沒人主動撿起,扔進紙簍;公共汽車上沒人主動爲老人讓座等等。作爲一名幼兒教師教師不光要培養孩子的學習能力,更重要的是幫助幼兒養成良好的行爲習慣,要善於同孩子談奉獻,使他們養成奉獻的習慣,這意味着首先要教會孩子觀察生活、觀察人們、觀察你周圍的一切,不僅要理解,還要用心靈去感受,使他們具有關心他人、疼愛他人、樂於奉獻的,一個善良的`人,一個高尚的人。

老師和孩子雖然天天在一起,似乎說的話很多,但是仔細想想,你一天中有多少語言是屬於和孩子近距離溝通的語言,有哪些機會是留給孩子向你傾訴,又有多少時光向孩子訴說呢?因此,我在平時十分注重和孩子心靈和情感的溝通。當我疲憊的時候,我會告訴孩子工作很辛苦,做教具和玩具,晚上加班裝飾班級環境、雙休日備課寫文章;當我在教育幼兒按時入園時,對孩子說:“老師每天清晨在寒風中等待小朋友,你們覺得老師的身體會怎樣?”讓孩子想象在風中戰慄的樣子,於是我說:“如果你們疼愛老師請你們能按時入園,讓老師在風中少吹一會兒,就是愛老師的一個行動。”當孩子犯錯,老師批評教育時,我會說:“老師批評小朋友的時候心裏很難受,但是你們犯錯了,老師必須對你們嚴格要求,只有這樣才能幫助你們,讓你們成爲好孩子!”漸漸地,孩子知道觀察老師,替老師着想,下課後能主動圍在老師身邊這個幫你敲背、給你按摩,那個趕緊遞上茶杯、做你想做的事……這些溫暖關愛的舉動會在你不經意間常常出現,我感動地對孩子說:“現在有些孩子已經成爲老師的知心人,知道我想什麼做什麼,不要我說,就已經自覺地做了!

《怎樣培養真正的人》讀後感 5

教師培養着一批批祖國的棟樑,做一名優秀成功的教師,是每個年輕老師的夢想。老師需要不斷學習。最近讀了《怎樣培養真正的人》一書,讀完此書,深有感觸,好的思想能受益一生。人民教育家陶行知說過:"學高爲師,身正爲範。"古人亦說:"經師易求,人師難得。"道德以及自身素養,對教師來說,真是太重要了!教師的言談舉止可以潛移默化的影響學生,促進學生思想的轉變和行爲的轉化。教師在教學過程的一言一行都能形成強大的吸引力,學生以教師爲榜樣,模仿,學習,教師以身作則,才能得到學生才認可並尊敬,產生師生共鳴,才能共同進步。

學生們來自於不同的家庭,家庭成長環境不同。班級裏面孩子們素質態度等方面存在差異性。然而,教師希望每個孩子都是優秀的,如果用同一個標準去衡量整個班級,對每個孩子都不公平。家長們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希望自己的孩子是最棒的,是佼佼者,希望讓老師嚴管孩子,把孩子教好,我們應積極在"差生"身上發現優點,尊重他們,承認學生之間的差異性,給他們信心與和希望,一直鼓勵他們,給他們自信和力量,不斷告訴他們"你能行"!一個切實可行的教育方法才能讓孩子感受進步和成功的快樂。

上好一堂課的先決條件是備課,因此我們應該認真備好每一節課,爲滿意的課堂打下堅實的基礎,同時,良好的`備課也能促進學生的學習質量,活躍課堂氣氛,劃分好課堂時間,條理清晰讓學生更容易明白。因此不斷完善我們的課堂,讓自己滿意,家長放心,學生敬佩!課後的反思是必須的,因爲這也是對自己在課堂行爲以及由此產生的結果進行審視和分析的過程。經驗+反思=成長,原始的經驗不斷地修正,纔會得到提煉、得到昇華,自身能力纔會不斷提高,只有這樣,經驗才能得不斷促進自己。除此之外,教師也要學生融洽的相處,全面瞭解孩子的思想及行爲,從而更好的教育他們,讓學生積極且願意學習,這是我們教師一直在追求的一種境界,美國詩人愛默生說:"愛是我們最崇高的語言,幾乎與上帝同義。"

想想自己更是如此,做事急於"抱佛腳".有時爲了一節公開課,花了大量的時間在網上和雜誌上搜索着相關的圖片和知識;有時爲了寫一片論文也是絞盡腦汁,趴在電腦前浪費時間。想起來真是可悲!我想這就是平時不學習,急來"抱佛腳"的後果。書中提到:"讀書是節約老師時間有效的方法之一。讀書不是爲了應付,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試問,從古到今,哪位成功者不是"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呢?俗話說:"活到了,學到老",作爲一名新時期的教師,我更應當主動地學習。因爲只有不斷豐富自己的知識,才能學會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才能贏得自身的發展,這是作一個‘真正的教師’所不可缺的"精神底子".

愛的教育同時也是新教育幸福教育所提倡的,因此,對待學生,付出愛,我們一起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怎樣培養真正的人》讀後感 6

讀了蘇霍姆林斯基的《怎樣培養真正的人》一書,感觸很深、啓發很大。書中有很多蘇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學中親身經歷的生動故事,娓娓道來,它讓我明白我們教育的對象是“人”。那麼,什麼是真正的人呢?蘇霍姆林斯基認爲:真正的人,是具有和諧的、多方面精神生活的人。我們怎樣把學生培養成真正的人呢?就是教育者在教學中讓孩子在各方面得到和諧的發展。而要達到這種和諧發展的'前提條件,就是尊重每一個學生的特色,關懷、愛護每一個生命個體。

他在講述小女孩卓亞的故事時一語中的地說到:“如果孩子沒有生活的歡樂,任何時候也不會覺得天空是蔚藍色的。”教育應當珍惜孩子享受歡樂和幸福的時刻。於是,我想到了我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曾遇到過的一些棘手的問題,比如說,學生老是不帶書本、老是拖欠作業,上課不認真聽,經常影響別人,分析過的作業仍然錯在那裏,和同學吵架惹是生非。任我們怎麼擺道理、講事實,都收效甚微。針對這些“問題學生”,我一度認爲是無藥可救,不報希望了。但作者的一句話“要時刻記住自己曾經也是個孩子”激醒了我。是啊!我們曾經也是個孩子,誰沒有說錯話,做錯事的時候呢?我們常常覺得孩子所犯的錯誤是那麼的惡劣和不可理解。於是,我們總是表現出不滿和憤怒,採用訓斥和懲罰,而少了一份仁愛和寬容。實際上我們仔細想一想:任何人,不管他是偉人還是凡人,都是從犯錯誤和不斷改正錯誤中成長起來的。學生的一點過失和錯誤爲什麼不能夠得到老師的理解和寬容呢?我們總是說如今的孩子越來越難教育了,可我們回過頭來想一想,我們的教育方式不正使孩子缺少一種能震撼他們心靈的力量嗎?所以對我們教師而言,寬容是一種境界,更是一種智慧;寬容是一種充滿溫情和期待的愛。我們應當善於利用它去啓迪孩子的心扉。

我們要有發展的眼光看待每一個學生,我們不但要關注教育的結果,更要關注教育教學的全過程中孩子的發展情況。正如蘇霍姆林斯基說的那樣:當你培養出具有愛心的孩子,他就會對教師的愛很敏感,並以好心還好心;而教師的愛,最重要的是爲了學生獲得知識,若是學生懂得了這些,自發向上,成績自然就好,成績好了,那作爲老師的你不也會更加快樂了嗎?

《怎樣培養真正的人》讀後感 7

這個暑假,我讀了蘇霍姆林斯基《怎樣培養真正的人》。蘇霍姆林斯基是前蘇聯著名的教育家,這本《怎樣培養真正的人》,是他晚年創作的,本書論述了關於善與惡、義務、奉獻、尊嚴、榮譽、良心、自由、責任心、公民的覺悟、愛情等方面的倫理學問題。可以作爲家長及學生的一本很好的培養孩子的一本有指導和具體操作意義的.教科書。

這本書,同蘇霍姆林斯基的其他許多著作特點一樣,是用獨特的藝術政治形式、道德教誨的形式寫成的。而本書教誨有兩部分組成:第一部分是針對孩子、少年和男女青年講的道德教誨,其道德思想,包括在揭示某一道德範疇內容、概念、行爲準則、特色、性格特徵等等訓導之中;第二部分是思考。他用一生的心血宣傳自己的主張,倡導特色和諧發展,他既是特色和諧發展的教育理論家又是這一理論的實踐家。他相信孩子、尊重孩子,用心靈塑造心靈的思想是教育思想寶庫中的瑰寶。這些思想與我國現代教育工作者倡導的`生命化教育是一致的,關注生命、尊重生命、珍愛生命、欣賞生命、成全生命、敬畏生命正是對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論的新的詮釋。這裏請讓我把自己在書中寫下的部分感受記錄下來:每個人都是自己的老師,要自己學會教育自己,讓自己的生命豐滿起來,所以教育理論應是每一個力求使生命煥發光彩的生命必讀的文字。生命力、領導力、影響力、親和力、學習力……都與對生命的理解相關,並且生命力是決定性因素。過分的關注自己的利益,會使人變得冷漠和敏感,喪失對同類命運的同情心。“凡是心中沒有過去的人,那他的心中就不會有未來”。過去就是歷史,不瞭解歷史就不會有歷史的眼光。“人的死不僅僅是生的過程的熄滅和終結,應當把它看作是一代傳一代的生命不息。

蘇霍姆林斯基的一生是大寫的一生,他在書中曾寫道“人生下來並不是爲了像無人問津的塵埃那樣無影無蹤地消失。人生下來是爲了在自己身後留下痕跡——永久的痕跡。一個人首先要使自己留在人的心中。”這本書是自己做好自己的。老師的好教材,是自己培養自己成爲真正的人的好教材!

《怎樣培養真正的人》讀後感 8

最近學校開展了閱讀蘇霍姆林斯基著作的讀書活動,我也積極閱讀了他的著作,特別是讀完《怎樣培養真正的人》後會對教育工作者的工作有了新的認知。蘇霍姆林斯基指出:“有愛的教育才是豐滿的真正的教育。”教師不光要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更重要的是要培養學生如何做人,尤其是能具有感受到別人的愛心或是痛苦的能力,進而纔有可能把他培養成爲一個真正的有愛心的人。如果我們的教育僅僅停留在講課、聽課、輔導、考試,從而忽視了學生情感的培養,那麼我想我們的教育是可怕的、機械的,孩子們將成爲冷冰冰的機器。

我是一名普通的小學教師,我們每天面對的都是特色迥異的孩子,因此我覺得自己肩上的責任很重。我們每天要解決遇到的各種問題,恰恰就需要蘇霍姆林斯基指出的“愛是教育的永恆的主題”這一理論。“愛的教育”要點點滴滴、時時刻刻融合在每一天與孩子的相處中去,教師要思考利用什麼樣的方式讓孩子學到這些道理。比如用孩子喜歡的故事、兒歌、動畫等淺顯易懂的方式讓孩子理解、學會關愛他人。讓他們明白關愛他人是現代社會中人所必備的素質之一,只有真心的關心他人才能把自己融入到周圍人中,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人與人之間需要互相關心,互相幫助。學會幫助他人,也就學會了關愛自己。雖然他們不會明白這些大道理,但是小小的他們還是會在與老師、同伴的.交往中學會“有愛”。

讀了這本書後我對怎樣更好的處理孩子的“問題”有了更深刻的認知,回想以前在面對孩子的問題時,有的處理就不是很好,看到作者寫的各種例子,真是覺得蘇霍姆林斯基是個很偉大的人,他把“愛”時刻揉碎在教育中。不管是表揚還是批評孩子都沒有離開過“愛”這個字。我們班劉逸航同學經常不完成家庭作業,以前我總是批評他,但是效果並不理想,隔三差五還是不完成家庭作業。我想僅僅批評他是不能解決根本問題的,要像蘇霍姆林斯基說的那樣,用滿滿的愛心和足夠的耐心對其曉以利害,推心置腹的說明了不完成家庭作業、不認真學習的危害,而不是簡單的訓斥,這樣他才能真正的感受到老師不是要批評他,而是真心想要幫助他,並表示對以往的問題不再追究。我相信,如果孩子真的感受到老師對他的關懷和愛護,他一定會有所改變,藉此機會再全班表揚他,讓全班同學向他學習,慢慢地他就會有進步了。蘇霍姆林斯基給予我的教育啓示真是讓我受益匪淺。

蘇霍姆林斯基給我們教育者很多的建議,每一條都啓示着我怎樣作爲一位合格的教育者,並要將它們銘記在心。他說:育人先育心。要像愛護珍寶一樣愛護兒童對你的信任,這份信任就像一朵朵嬌嫩的花兒,需要積極呵護。我們做教育的人,不管他是個多麼“沒有希望”和“不可救藥”的困難學生,只要你積極觀察,他也總有點滴的優點值得你去讚賞。而老師就是把點滴的優點發掘出來並放大孩子們就會因此受到鼓舞、增強自信。關心兒童的健康,是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使命,用愛來關心孩子,他們就會像花兒一樣美麗綻放。

《怎樣培養真正的人》讀後感 9

《怎樣培養真正的人》是前蘇聯教育實踐家和教育理論家蘇霍姆林斯基在其晚年所寫,逝世後由其女兒修改補充而完成的一本著作。這本書的中心問題是着重闡述教育倫理學的對象和任務,並將倫理學範疇,關於善與惡、義務、奉獻、尊嚴、榮譽、良心、自由、責任心、公民的覺悟、愛情、公共行爲準則等有機納入教育理論結構之中。

本書的內容專注於闡述培養真正的人的思想,我曾經也思考過同樣一個問題,我們要培養什麼樣的人?蘇霍姆林斯基認爲,真正的人要在精神上豐富、思想上充滿信念、有崇高道德、善於忠實地熱愛國家、把智力上的`豐富同熱愛勞動及對世界的認識完美融爲一體。作者也說,這是一種理想的追求,皆源於他堅定的共產主義信仰和對祖國的無比熱愛。而對於現如今的社會來說,更吸引我的,是他對教養和善心的闡述。

我們學校門口貼有這樣一句話“先生不能專教書,他的責任是教人做人;學生不應該專讀書,他的責任是學習人生之道。”這句話我每天進校門都會看到,這是陶行知說的,也正是我想說的。

打我上學那會兒,就響起了素質教育的口號。然而過去了這麼多年,成績依然是第一位,教育的現狀似乎沒有多大的改觀。我想,如果可以,我寧願把成績放下,先和我的孩子談談做人的道理。比如,如何做一個有教養、又富有善心的好人。而這卻着實比提高成績要困難得多。

蘇霍姆林斯基認爲:惡之所以存在,是因爲他在善淡薄的地方生長出來,使一個人變壞,無需付出特殊的力量,但要使一個人成爲好人,那可得要付出艱苦的勞動。惡是從道德無知,從缺乏道德修養等基礎上開始的,所以才掉進道德無知的泥沼中去。那我想,作爲教師,我們要做的就是提高孩子的道德修養,不讓他們掉進去或者說將他們從泥沼之中拉拽出來。而就像蘇霍姆林斯基所說的,這得付出艱苦的勞動。特別是現在,在網絡的衝擊下,學生特色越來越強,管理起來也越來越困難。這也給我這個新手班主任帶來了諸多挑戰。但我相信,憑着我對工作的熱忱之心和今後不斷的學習與思考,自己一定有能力把班上的孩子培養爲真正的人。

《怎樣培養真正的人》讀後感 10

蘇霍姆林斯基《怎樣培養真正的人》,其中有一篇文章《愛學生就等於愛自己》,讀後,頗有感觸,教師不光要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更重要的是要培養學生做人,尤其是能具有感受到別人的愛心(或是痛苦)的能力,進而纔有可能把他培養成爲一個真正的有愛心的善良的人。如果我們的教育僅僅停留在講課,聽課,輔導,考試,選拔,從而忽視了學生情感的培養,那麼,我想我們的教育是可怕的,機械的。愛是教育的永恆的主題。有愛的教育才是豐滿的真正的教育,韓軍的人文主義精神,教育在線中的朱永新教授高舉的愛的旗幟的新教育實驗;李鎮西的走進心靈的教育,似乎無不凝聚着愛的核心,在留意身邊的每一位優秀的教師的課堂,無不透漏着一個愛字,在愛的教育中,孩子們快樂的成長着。我想,一個真正的人也就是在這個愛的環境中培養出來的。缺少愛的教育,結果是無法想象的。從教以來,我能時刻感受的愛在教育這個領域裏的重要性,尤其教育對象面對的是未成年的兒童,更需要我們付出愛心。蘇霍姆林斯基認爲:當你培養出具有愛心的孩子,他就會對教師的愛很敏感,並以好心還好心;而教師的愛,最重要的是爲了學生獲得知識,若是學生懂得了這些,自發向上,成績自然就好,成績好了,那麼,作爲老師的我們也會感到更加快樂。,期待着愛的氣息包圍着每一個學生,期待着愛的教育佈滿整個校園,期待着我們的世界成長起來的.都是真真正正的人。

作爲教師,每一言一行都在深深的影響着下面的每一個學生。只要我們在教育中真心的付出了我們的愛,我想收穫的定是愛的果實和未來社會真正的人。作爲一名老師。在和孩子們朝夕相處的日子裏,我發現了,比我的世界更動人的是孩子們的心靈世界,在那裏如小石潭記中的潭水一樣的清澈,在那裏如桃花源記中的桃源一樣的美麗;在那裏像聖經裏的天堂一樣沒有苦難只有關愛,在那裏像佛教中的佛心一樣沒有憎恨只有善良。你愛他們,他們也愛你。愛是永恆的!爲了你的學生總有一天如你愛他一樣能去愛別人,爲了這世上的人彼此之間都能互相關愛,請你愛你的學生吧!因爲愛他們也就是愛自己。

《怎樣培養真正的人》讀後感 11

蘇霍姆林斯基說:“在人們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要求,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兒童這種需要特別強烈。

學校裏會有這樣的場景:教師正講解一個新的教學內容,學生們認真聽着,講述結束了,教師問學生:”有什麼問題嗎?“教室裏一片沉默,於是教師得出結論,新內容學生們都搞懂了。但是當教師把學生單個叫起來,讓他複述的時候,往往又根本講不出個所以然來。於是,教師不得不把剛纔講述的內容重述一遍。但是,在講述之前,教師常常不無憤怒地對學生們說:”既然你們一點都沒懂,爲什麼剛纔不提出問題來?“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常常氣憤學生的不懂裝懂。可是,在讀了蘇霍姆林斯基的分析之後,我不得不承認是錯怪學生了。其實,在當時那種情況下,學生們根本無法判斷他們對新內容是理解了還是沒有理解。因爲在講課之初,教師並沒有明確告訴學生,在學習這一新內容時,他們應該理解什麼,在思考過程中應達到什麼目的。

思考的過程是解決問題的過程,才能成爲名副其實的腦力勞動。教師越是善於把學生的思維活動賦予解決問題的性質,學生的智力也就能越加積極地參與到這項活動中來,學習中的阻力和困難也就越加清楚,因而腦力勞動的過程也就在某種程度上成了克服困難的過程。那種認爲把教學內容講得越清楚,越明白,學生的問題就會越少,他們的知識就會掌握得越牢固的教師,是大錯特錯的。好老師決不會越俎代庖地替學生解決難題,他們對學生的關心首先表現在讓學生明白擺在他們面前的困難是什麼,要想克服困難,不僅僅需要孩子們集中極大的注意力,而且需要他們付出極大的意志力。要想真正地掌握知識,不僅僅要在學生面前揭示教材內容的本質,而且要教給學生怎樣思考,讓他們獨立地,自覺地深入到教師的詳細講解中來。

學生被動,消極地掌握住的知識,對學生思維發展起不到多大的.影響,而是讓他們扮演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積極主動收穫的知識,不但讓人深信不疑,更會不斷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與熱情。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一個好的教師意味着什麼?首先意味着熱愛孩子,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種樂趣,相信每個孩子都能成爲一個好人,善於跟他們交朋友,關心孩子的快樂和悲傷,瞭解孩子的心靈,時刻都不忘記自己也曾經是個孩子。“

作爲一名教師,很少人不愛自己的學生。但是,在教育中,儘管有時我們爲他們的成長付出了很多,可他們並不領情,甚至常常事與願違,收到相反的結果。

爲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結果呢?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們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沒有把他當做一個乎等的人來對待,其實孩子也有自尊心。作爲一名教師,只有在教師關懷學生人格尊嚴時,教導才能成爲教育,就本質而言,教育的核心就是關懷學生,讓他經常具有作爲智力勞動者的自尊感,作爲公民的自尊感,作爲自己父母兒女的自尊感,作爲因自己崇高的意向、激情和成績而變得美好起來的個人的自尊感。我們要讓學生經常看到自己的成功,讓他們感到每一天都不白費力氣,每一天自己都有新的收穫。讀了這本書後,我不但對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論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對他的偉大人格也充滿了深深的敬意。他用赤誠的心、火熱的血、堅強的毅力、辛勤的汗水樹起了一座不朽的豐碑,讓每個教育工作者不忘己任,努力完善教育方法,貼近學生的心靈,給他們發展的空間,最大限度的激發學生的創造力和熱情,讓每一個學生都能成爲有用的人才。

愛孩子們吧,即使他暫時不能理解你,終有一天,他會明白你的愛。愛是永恆的!爲了你的學生總有一天如你愛他一樣能去愛別人,爲了這世上的人彼此之間都能互相關愛,請你愛你的學生吧!師愛是一種激勵學生特色和諧發展的無可取代的教育力量。愛是陽光,能融化冰雪;愛是春雨,能滋生萬物;愛是橋樑,能溝通師生的心靈。有了愛,師生之間就能以誠相見,心心相印,沒有愛,就沒有真正的教育。

《怎樣培養真正的人》讀後感 12

七月暑假,細細品味了蘇霍姆林斯基《怎樣培養真正的人》。其中一條是教師要培養學生的愛心,尤其要培養學生感受到愛的能力,進而纔有可能把他培養成爲一個真正的有愛心的善良的人。

教育的永恆的主題便是愛。缺少愛的教育,結果是無法預想的。從教多年來,我深知愛在教育這個領域裏的重要性,尤其當未成年兒童成爲我們的教育對象時,更需要我們付出愛心,因爲你的一言一行都在無形中影響着每一個孩子,只要在教育中真心的關愛孩子們,我想收穫的定是愛的果實。如何在教學中培養孩子們的愛心呢?

我們應首先教育孩子要學會關愛他人。學會關愛他人是必需的.,只有知道關心他人的人,才能把自己融入到周圍快樂的人中去,實現自身的價值。人和人之間是需要互相關心,互相理解,相互寬容,相互進步。學會關愛他人,也就學會了愛惜自己。曾經聽到這樣一個故事,充分說明了關愛與合作對人的健康成長至關重要:上帝到天堂和地獄去考察,發現天堂裏的人同地獄裏的人一樣都是圍着一口鍋,拿着兩米長的勺子喝着相同的肉湯。但是,天堂裏的人卻精神煥發,滿面紅光,地獄裏的人卻萎靡不振,面容憔悴,這是什麼原因呢?原來,地獄裏的人心中只有自己,手裏拿着長勺子舀湯喝,勺柄太長,總是喝不上,而天堂裏的人則相反,他們的心中有他人,手拿長勺子舀湯第一口總是先喂他人,然後再被別人喂。由於有了先己後人和先人後己之別,於是也就有了天堂地獄之分。和孩子們在一起的日子,我終於發現,原來最動人的世界是孩子們的心靈,是那樣的清澈,那樣的美麗,那樣的善良。只要你愛他們,他們也會愛你。

一如既往的真愛我們的孩子們吧,即使他一時不能理解你,終有那麼一天,他們會明白你的愛。愛是永恆的!師愛是激勵學生特色和諧發展的教育力量,沒有愛,就沒有真正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