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讀《蘇東坡突圍》有感(通用18篇)

讀《蘇東坡突圍》有感(通用18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2W 次

認真品味一部名著後,相信大家都積累了屬於自己的讀書感悟,爲此需要認真地寫一寫讀後感了。那麼讀後感到底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讀《蘇東坡突圍》有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讀《蘇東坡突圍》有感(通用18篇)

讀《蘇東坡突圍》有感 篇1

蘇東坡,即蘇軾,宋代重要的文學家,宋代文學最高成就的代表。其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獨具風格,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爲“唐宋八大家”之一。同時還擅長書法:“自出新意,不踐古人。”其中行書、楷書能自創新意,開創“尚意”書風,用筆豐腴跌宕,有天真爛漫之趣。與黃庭堅等三人並稱“宋四家”。在繪畫方面擅長畫枯木竹石,反對程式束縛,重視神似,提倡“士人畫”。

這便是蘇東坡,一個名震文壇,賦予後世無數精神財富的的大文豪,可卻是生在了一個偏偏令其飽受折磨的年代。就像他弟弟蘇轍所說的:“東坡何罪?獨以名太高!”他太出色,太有名,以至於把四周他人的筆墨比得分外寒磣,讓同代的其他文人倍感狼狽。文人中也不乏人品低劣的朝廷官人,他們容不下如此出色的人,纔會對蘇東坡百般爲難。

在這條歷史長河的波濤中,東坡病逝於常州,他倒下了,被鯨波不知捲到了何處,但,有一種名爲“蘇東坡”的東西正在滲入每一箇中國人的靈魂。

讀《蘇東坡突圍》有感 篇2

說道《蘇東坡突圍》一文,毫無疑問,大家先是想到蘇東坡,即蘇軾本人啦!蘇東坡乃唐宋八大家之一,也是當時宋朝名聲赫赫的大詩人

《蘇東坡突圍》寫的是蘇東坡的才學出衆,惹來朝中和小人的妒忌而遭到戰戰剋剋的不幸,進而是坎坷的一生。在全文中,無不流露出作者對蘇東坡遭奸人迫害而被貶至黃州的惋惜之情。最令我感觸內心的是當時官場的腐敗黑暗,嫉妒成風,如此闊大的朝廷竟容不下一個有才能的人,君主昏庸無能。面對衆人對蘇東坡的誹謗,宋神宗竟叫李定去查清事實真相,叫這個也有份詆譭蘇東坡的人去調查蘇東坡,不覺令人可笑,當這又是鐵一般的事實,可笑之餘有乏起對那些小人的痛恨之情。當蘇東坡被抓,面對陣陣令人毛骨悚然的嚴刑,他尚且能暫時堅守自己的操潔,但古代的封建制度容不下他這份執着,面對永無止境的嚴刑拷打,蘇東坡他倒下了,他的意志倒在那些含沙射影的笑聲中,含着淚承認那些虛無飄渺的罪名,但他並不頹廢,以詩歌來緩解自己的愁緒,將自己的憂與愁,寄託在這字字誅之的詩詞上面。而在山重水複疑無路時,蘇東坡已絕望地寫給弟弟一首道別詩,但柳暗花明又一村,蘇東坡平時的爲人贏得許人的尊敬與愛戴,杭州的百姓站出來了,他平時的官友站出來的,連病得奄奄一息的太皇太后也站出來了,爲這個不可多得的大文豪求情,爲這個社會的發展前程求情。皇上終究抵不過衆人的祈求,心一軟,命人把蘇東坡放了,但又沒那麼順暢,不是會蘇州,是被貶至黃州,遠離生活數年的故土,來到這個陌生而荒僻之地,對蘇東坡而言,又何曾比困獄之刑要好多少呢?時光的腳步漸漸地挪移,蘇東坡帶着惆悵消逝在這片陌生的土地上,接着是接二連三的泣聲,留下的,只有他那充滿憂愁與無奈的詩詞,鑲嵌在人們腦海的深處。然而,讀完這篇文章,我們又不得不反思現代的社會,貪官仍然放縱,魚肉百姓。嫉妒的浪潮也難以避免,才華出衆者往往還是遭小人迫害,得不償失,或者從某種意義上說,這就是社會,有些事不可避免,正如像蘇東坡那樣的人,在他那個社會乃至現在,總有些東西不能很好地掌握在手中,應學會適當鄙棄。

正如高爾基所說:“社會,我們只能適應它。”換個角度來談,那就得歸結到個人人生歷程中來了,如果我們是當時困在獄中生不如死的蘇東坡,或是被貶黃州過着行屍走肉生活的蘇東坡,會不會毅然地選擇死亡?還是苟全性命於亂世呢?

讀《蘇東坡突圍》有感 篇3

初讀餘秋雨先生的《蘇東坡突圍》儼然被一種才華橫溢的文風所吸引,讀罷久久不能平復心情,一代文豪蘇東坡命運之坎坷是身爲凡人的我們所無法想象的,這是第一次穿越古今文化深入瞭解一個人,歷史隔着斑駁的圍牆印記,展露給我們一個我們無法企及的高度,對東坡,轉而深深膜拜。

“與古往今來許多大家一樣,成熟於一場災難之後,成熟於滅寂後的再生,成熟於窮鄉僻壤,成熟於幾乎沒有人在他身邊的時刻。”這是蘇東坡,餘秋雨筆下的蘇東坡,憑弔歷史文人,這種表達無疑能引起所有人的共鳴。些許心酸,些許感嘆,流芳百世的蘇東坡在他生活的時代竟如此不堪,“烏臺詩案”竟涌現出如此多的小人,儘管平日裏毫無過節卻還是會隨大流落井下石,令人心寒的遠不止這些,東坡昔日好友竟無人現身求情,淪落到如此孤寡地步也是一種莫大的悲哀吧!

在《蘇東坡突圍》裏處處體現着命運的嗟嘆,着實被餘秋雨先生的文人風度深深感動了一把,文人與文人,惺惺相惜,本該如此。讀書的人在有所感悟之後也是該戛然而止,不去追究過多細節,心裏的那份執拗還是想要把所有的事情刨根問底,朱大可先生的《甜蜜的行旅——論餘秋雨現象》被捧在手上,所謂的餘秋雨現象到底指代的是什麼呢?懷着疑問讀完這本書,竟有些晦澀難懂,但文章裏的肯定與批評還是讀出一二,朱大可先生說餘秋雨文化散文的煽情成分頗多,有一種自覺地把文人精神上升到國家與民族意識的高度,仔細想來,不無道理。

“貧瘠而愚昧的國土上,繩子捆紮着一個世界級的偉大詩人,一步步行進。蘇東坡在示衆,整個民族在丟人。”這句話歷來被人們所指摘,“試問,到底是怎樣的一種行徑使得“烏臺詩案”這一歷史事件隔着千年光陰來光明正大地拷問現代人,餘秋雨先生怕是多慮了吧!”已看過諸如此類不少的爭論,大多情況作爲一名默默無聞的小卒選擇保持沉默,文人自有文人的想法,我始終不敢苟同或反對,但每個人也都有自己的思想。寫文章始終是一件自得其樂的事情,對文章越是保持一種純粹的想法,越能從中收益良多。不否認有市場的文學作品更容易在短時間獲得讀者的青睞,而那些真正能夠體現文學精神,始終站在人民羣衆的高度,能夠長久的爲人民大衆所服務的文學作品才能夠有更爲長遠的保存價值。

寫作是一件快樂的事,也是一份需要用時間來醞釀的情緒。在急功近利的當今時代,作家更應該保持一種倚世獨立的品格,那樣寫出的文字更能獲得時代的認可。不忘初心,方得始終。這句話或許能與所有寫文章的人共勉。

讀《蘇東坡突圍》有感 篇4

正如,蘇轍的那句話“東坡何罪?獨以名太高。” 他太出色、太響亮,使得那些品格低下的諫臣有了嫉妒的目標。蘇軾然後就被你一拳我一腳的批評,貶損。在這些人中,那些既沒有真本事,又沒有良好品德的酸文人就成了急先鋒。在當時的社會中,有名的文人都會是先被社會捧起很高,之後再被重重的摔下。被捧到多高,就會摔多重。在這種沒有職業道德,又沒有制度的當時,有名還未必是一件好事。這成了阻止他的第一條封鎖線。

像舒坦、李定、李宜之這樣的人,每一個都沒有做人的基本道德,沒有人情。舒坦,忘恩負義,在給皇帝的揭發信中,把舉薦自己當官的恩人卸載了上邊。李定,一直嫉妒蘇東坡,而不知進步,沒有理性地攻擊蘇東坡。李宜之,一個綠豆大小的官,他卻來來“揭發”蘇東坡,爲的可能不是什麼別的,而是爲了給自己增重吧。沈括,他的朋友,還檢舉過蘇軾與他離別時送給自己的詩。像這樣的人還有很多。這是第二條封鎖線。

所有這些,在蘇東坡身邊形成了一道綿延無休止的包圍圈。

在我們看來這樣的包圍圈是無法突圍出來的,而蘇東坡卻堅持了下來,完成了這個在我們看來無法實現的目標。他沒有害怕,沒有退縮。試圖爲自己辯護,細說那些根本就不存在的流言。烏臺詩案是他明白了“亮劍精神”,就算是死,也要死在衝鋒的路上,也要死出個名堂。但是,他找不到可以慷慨赴死的理由。頓時,他彷彿是一個被命運玩弄的小丑,一個命運的奴隸。這是一種真正精神上的孤獨無告,對於一個文化人,沒有比這更痛苦的了。

在這之後,他發現了做人應該低調,不能張揚。他通過自省,正確地剖析了自己,找到了自己突圍的方向。他以堅持不懈,不畏強權,自強不息的精神化作動力,衝出了包圍圈。他突出了重圍,像鳳凰涅槃一般,經過礪煉,他成熟了。最後的成熟,包含了多少的困苦和無奈,多少的誣衊和陷害,多少的磨礪和艱難。

有時候,體驗挫折磨難正如唐僧師徒的九九八十一難一般,正是人生成長的必須要走過的驛站。它是人生心靈的一次涅槃,是一次人生的一次蒸餾的體驗。

成熟並不簡單。

讀《蘇東坡突圍》有感 篇5

看完《蘇東坡突圍》,是的,他突破了眼紅者一拳一腳的糟踐,突破了那越發起勁的搓捏。在我看來。蘇東坡被貶謫黃州,確是一種突圍。

如此璀璨的光芒環繞在這位大文豪身邊,越發的明亮,就越顯出它周圍的暗淡無光。忌妒,多麼可恨的字眼,不敢說每個人會有這種心理,但至少我承認自己曾經有過那麼一秒鐘。於是我知道該提升自身的修養,或許我也需要突圍,突破這醜陋人性的羈絆,追求一種寬闊的胸襟,才能超脫自己。

我替蘇東坡哭泣,就如同一顆珍珠被一股酸溜溜的唾液慢慢腐蝕着。美好的篇章被加工得面目全非,原本作詩那種優雅清靜的心境被浮華的紛世擾亂了。太過優秀卻成了罪名把他扣壓鐵欄中。更可悲的是,還得親口扭曲自己作詩的心情以求息事寧人。我沒有華麗的文藻,可作爲執筆者,和蘇東坡一樣我也愛護自己寫下的一字一句,因此,倘若要我說這是一篇反帝的文章,該是多麼的痛苦啊!

但我也替蘇東坡高興。雖說被貶謫了,可落得兩袖清風,一身清閒,不是一種解脫嗎?脫去那件華麗卻又沉甸的外衣,當一個漁樵於江渚之上的閒人,他在大起大落後豁然開朗,一笑泯滅了過去的恩仇。40歲左右的他已知曉風殘燭的老人那份看破紅塵的心態,那刻,他成熟了許多。也是這份豁達,他不會像我們一樣記恨那張張向自己吐過口水的嘴臉,而是灑脫地揮揮衣袖作別那渾濁的空氣。

總是要在這時,才知道自己有多幼稚,有多自以爲是,才發現曾苦苦追尋,引以爲傲的都是過眼雲煙,我渴望有一泓清泉洗滌心靈裏的污垢,渴望狹窄的心胸會開闊起來。

讀《蘇東坡突圍》有感 篇6

1082年春,蘇軾來到黃州的第三個春天,他和朋友在林間遊玩,卻和一場突如其來的雨不期而遇,但蘇軾仍且行且歌,吟出“何妨吟嘯且徐行”,“也無風雨也無晴”。

然而在蘇軾名動京師之時,其文章卻如“以圖一切速成之效”,追求“速成”而非“徐行”。不禁疑惑,爲何他的詩風有這麼大的轉變呢?

1079年,蘇軾說自己“愚不適時,難以追陪新進”,結果被小人算計,提捕入京。好在最後蘇軾被免了死罪,流放黃州。經歷如此風雨而沒有脆敗,這讓蘇軾有了很大的轉變。

蘇軾剛到黃州之時,經受了物質上的孤苦與精神上的孤獨。

他的物質生活“日以困匱”,迫於生計只能開墾城東的一塊坡地。而在他還在信裏對李端叔說:“得罪以來,深自閉塞。……平生親友,無一字見及,有書與之亦不答,自幸庶幾免矣。”不可避免的,他陷入了極度孤獨的境地。但也正如餘秋雨所說,“正是這種難言的孤獨,使他徹底洗去了人生的喧鬧,去尋找無言的山水,去尋找遠逝的古人。在無法對話的地方尋找對話,於是對話也一定會變得異乎尋常。像蘇東坡這樣的靈魂竟然寂然無聲,那麼,遲早總會突然冒出一種宏大的奇蹟,讓這個世界大吃一驚。”

的確,蘇軾開始屬於他的突圍。

他將自己轉向自然。在黃州遊山玩水,泛長江、吊赤壁,蘇軾在自然中無拘無束,可謂“放浪山水間”——世事的風雨滄桑,草木的萬千變化,都被收納進蘇軾的生命裏。“也無風雨也無晴”,就是一種曠達瀟灑、迴歸自然、天人合一的境界,也是他向世人與世俗突圍的宣告。

蘇軾又將自己轉向了生活。在黃州的他一大早就要出去找人聊天,聊到天昏地暗,從閒情逸事再到仙狐鬼怪。買不起羊肉,他便把目光放到了當時沒人肯吃的豬肉上,終於搗鼓出“東坡肉”,還搞出了東坡魚、東坡羹、東坡肘子這樣的新花樣。飲酒賦詩,煮“東坡羹”,做“東坡肉”,釀“東坡酒”,盡情享受着生活的美好——生活對蘇東坡一點都不溫柔,但蘇東坡卻溫柔待之。把一切不美好的東西,變成賞心悅目的樣子,即使確實不美好,蘇東坡也能讓它變得美好。

除了自然和生活,蘇軾還轉向了真正的自我。他從名滿天下到無人問津,在被誣陷、受詬辱之後,在東坡的辛勤勞作之後,蘇軾脫胎換骨了,他變得成熟。如餘秋雨所說,“成熟是一種不再需要對別人察言觀色的從容,一種終於停止向周圍申訴求告的大氣,一種不理會鬨鬧的微笑,一種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種無須聲張的厚實,一種並不陡峭的高度。”並且有了在黃州的自我突圍,纔會有蘇軾在快哉亭吟唱的“黃州快哉亭上快哉風”,在武昌九曲亭反問的“茲欲以成吾亭邪”。正是因爲在黃州,蘇軾深刻地剖析了自己,剝除了身上的每一點異己成分;在黃州,蘇軾徹底地脫胎換骨,獲取了真正的自由,找到了真正的自我。

蘇東坡成全了黃州,黃州也成全了蘇東坡。蘇東坡寫於黃州的那些傑作,既宣告着黃州進入了一個新的美學等級,也宣告着蘇東坡進入了一個新的人生階段。

蘇軾,黃州,突圍!

讀《蘇東坡突圍》有感 篇7

他很疲倦,很狼狽,出汴梁,抵黃州,他不知道,此時此刻,他完成了一次永載史冊的文化突圍。

——題記

近日拜讀了餘秋雨先生的《山居筆記》,手中這冊已泛黃的與我同歲出版的舊書,竟每每讀來都令我感嘆不已,心神俱震。故記下其中印象最深的一篇——《蘇東坡突圍》。

翻開歷史長卷,我們先來端詳一下本文主人公蘇東坡的一生,那可謂是“悲慘”故事。旁人是起起落落,而他是一起,落落落:本來他出場蠻好的,文豪世家,自小受到良好教育,自身又具文學天賦,也年少成名,一考中舉得主考官歐陽修青睞,連這第二名都是因誤避嫌才屈尊的。而這樣一位讓中國人共享千年的大文豪,所有人都認爲本該在他的時代裏意氣風發,在幾千年間難尋的可愛的人,卻屢遭貶謫,被誣告摧殘,甚至一度一心求死。

究竟是誰如此有能耐,能將一代風流險些扼殺呢?是與他有觀點衝突的政敵王安石嗎?是皇親國戚嗎?都不是,是一羣小人:舒亶、李定,王圭、李宜之……這些人物你一個都對不上號,而就是這羣小人牽着大師,大師牽着歷史,小人順手把繩索重重一抖,於是大師與歷史都成了罪孽的化身。

究竟何罪?審着看啊。怎麼審?打!罵!通宵罵,罵得隔壁都言“遙憐北戶吳興守,詬辱通宵不忍聽”。不消多思都可窺見清白如他,溫和如他,面對着這樣低俗至徹底陌生的語言行爲系統,他該是多麼的笨拙,多麼的嘶啞,他甚至連遺書都寫好了呀。

而好在上天惜才,就在一聲聲哀嚎,一個個文化良知的顫慄中,他被送往了黃州。突圍,終於開始了。

而等待他的,是一座破廟,一片寂靜,一場文化苦旅。

林語堂先生酷愛蘇東坡的黃州詩文,爲此著有《蘇東坡傳》。然還是描繪的很理想。誰也想不到蘇東坡艱難寄出的給友人的信,竟沒有一絲迴音。“得罪以來,深自閉塞”,“朝伏夜出,少飲酒”,“福禍得喪,付與造物”,甚至還有句“讀後焚矣”。天真了大半輩子的蘇東坡筆下出了這些字句,詫異之餘又覺得全然可信。

他怕了嗎?不是,只不過是明白了染缸之下,要謹言慎行了。他成熟了,在40歲至48歲之間,這於人而言尤爲重要的年歲,日後還大有可爲的年歲,學的了真正的曠達。而人常道“詞窮而後工”,引導千古傑作的前奏降入黃州,《念奴嬌赤壁懷古》和前後《赤壁賦》要誕生了。

此於今日之你我,收益也是良多的。自省不是走向乖巧,而是極其誠懇的自我剖析。遇劫不是死到臨頭,而是生逢機遇,你我終要歷上一場圍攻,只有學會突圍,在被“打”的日子不動聲色地去沉澱,才能學會成熟,成爲一抹明亮而又不刺眼的光芒。

讀《蘇東坡突圍》有感 篇8

在餘秋雨先生的文字下,蘇東坡的形象似乎變得更加清高,更加豁達。在本文中也列舉了幾個與東坡有關的人物,運用它們在東坡遭受烏臺詩案的舉動來反襯出東坡的無助與無奈。

被貶黃州的蘇東坡,在那一片荒涼貧瘠的土地上,竟沒有打擊他內心的信念,換來的是一篇篇樂觀積極的詩篇。他沒有放棄,他一直堅持着,儘管三番四次的被冤枉。在字裏行間,似乎流露出作者對東坡的同情,不!與其說同情,倒不如說是對他那種精神的敬佩,一生曲折的東坡,在黃州的生活,更加體現了他人格的魅力。他成全了黃州,同時黃州也成全了他。在此地飽受精神痛苦,這種痛苦比烏臺詩案所受的嚴刑逼供更讓人不堪。但在這樣的`事情發生後,東坡並沒有帶給我們過多的悲傷失望,而是將悲傷化爲動力,不斷積極向上,在文章中,我們可以深切的感受到了那種被嫉妒後的寬容,體驗到在困難前的無畏,對於人生的無奈以及對萬事萬物的博大胸懷,這是東坡給予我們的力量。

東坡樂觀,這似乎也是一種灑脫,不求名利,清高自許也是他做人的宗旨。“蘇東坡突圍”,他要突的是小人的圍攻,文化的圍攻,因此,坎坷人生成就了他,也給予我們讀者莫大的啓示!

讀《蘇東坡突圍》有感 篇9

有人將評論餘秋雨先生的歷史散文見諸報端,言語之間頗有些不恭之詞。秋雨先生十分惱火,於是連篇累牘地一通發泄,他發表的一些散文中,這種情緒溢於文字之間。最具代表性的是他最近出版的《山居筆記》當中一篇叫作《蘇東坡突圍》的文字。

我喜歡讀散文,當然也包括秋雨先生一些寫得不錯的散文。但對他以歷史爲題材的散文中所表現出來的某種情緒和理念,讀後總覺得有一種說不出來的滋味,特別是那篇《蘇東坡突圍》。英雄氣短,偉人困厄,這本來在世界歷史上都是帶有規律性的事情,更何況是在黑暗的中世紀。因爲他們傑出,因爲他們超越同時代的大多數人。他們不被常人所理解,特別是不被世俗所理解是很正常的。東坡先生也常有"高處不勝寒"的感受。東坡先生在宋代文壇獨樹一幟,就是在中國歷史上也有其重要的位置。作爲一位文學天才,一位書法大師,他是出類拔萃的。他又是當時一位著名政治家,顯赫一時。由於他代表的利益集團,政治主張及自身的歷史侷限等十分複雜的原因,而遭到排斥,貶謫,這也是歷史中很正常的事情。也許正因爲如此,正因爲這種特有的身世與經歷,才造就了東坡先生大氣磅薄的詞風,酣暢淋漓的書意與不同羣倫的政治才幹。縱觀古今中外的歷史,去考察歷史人物,那種被理想化了的,既在文壇得意,又在政壇顯赫,名利場中雙雙獲利的傑出人物,實在難尋難覓。

八百年前東坡先生的遭際,本已塵封於歷史之中,然而秋雨先生英雄愛英雄,惺惺惜惺惺,張起討伐之幟,一篇《蘇東坡突圍》的檄文,對當時曾攻訐過東坡先生的人口誅筆伐,用詞之尖刻,情緒之激昂,在文字之中極盡鋪張。其中一段文中這樣寫道:"貧瘠而愚昧的國土上,繩子捆紮着一個世界級的偉大詩人,一步步行進。蘇東坡在示衆,整個民族在丟人。"真可謂一誦三嘆。東坡先生在天之靈,如果能拜讀到秋雨先生這篇激揚文字,想必也會爲之動容的。但我之所以不甚明白的是秋雨先生爲何爲東坡先生打這樣一樁歷史公案?最近看到《中華讀書報》轉載的一篇批評秋雨先生散文的文章才知道,秋雨先生爲什麼這樣憤憤不平。在當今這樣一個時代,這樣一個開放的社會,言論如此之自由,當然不可能阻止別人的批評。於是想到蘇東坡,想到東坡先生的遭遇,想到東坡先生的傑出與偉大,這種同感便油然而生,於是便去爲蘇東坡去突八百年前的圍。

文學上的不同觀念,學術上的不同觀點,可以,而且也應該交換意見,甚至可以展開評論,批評,這纔是正常的現象。如果聽到某些批評意見,也許這種批評中有偏頗之處,便給人扣上"羣小","陷害","圍攻"等等罪名,那誰又敢再批評閣下呢?別人不批評了,難道就證明自己"傑出"了嗎?這恐怕也是一種"霸道"作風吧?東坡先生之所以偉大,是因爲他在逆境中沒有沉淪,仍以天下爲己任,憂國憂民,他那些著名的詞篇,散文及書法代表作,大都是在他被貶黃州的十年中所作。可是東坡先生當時並沒有"突圍"的意圖,也沒有怨天尤人的憤慨,反而有"老夫聊發少年狂"的英雄氣概與"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的豁達與傲岸。拋開歷史的真實性不談,單就一個替蘇東坡突圍的命題,會不會使人有借題發揮之嫌呢?

讀《蘇東坡突圍》有感 篇10

說起蘇軾,無論在書法上,繪畫上,還是在詩詞文壇上,均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有時候,覺得他擁有和孔子一樣的地位,又是不可相提並論的。在世界上,有三種對社會有益的影響的三種人,一種是名人,他在這個階級裏,屬於最低層,其流傳的時間與影響不是很大,但多方面仍基本可以接受:另一種認識偉人,流傳時間與影響比名人更深一層,但這階級的人,人正反兩面人都很均勻。而蘇東坡,也是這三種人之中,最高級階級的人——賢人。所被當時接受的人微乎其微,但對後代的影響卻是最大的,受到讚賞也是最高的,而作爲當時的蘇東坡過着連平民的生活都不如,受到了比任何人都殘酷的刑罰,受到比任何人都大得冤屈,受到比任何人都多的嫉妒。連蘇東坡的弟弟也說:“蘇東坡所受的這一切,源於大的才華太高了。”是的,某事有好的開端,並不一定有好的結尾。但是,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頭。雖在生活條件艱苦的環境下,被受監時,但蘇東坡仍甘願在人民中爲人民做貢獻,儘自己所能,把知識傳授給他們,使他們改良環境,改善生活,使他們過上好日子,這,也是蘇東坡高貴情操,樂觀,智慧,爲別人着想,如促完美之人,卻交上世俗之友。這也使蘇東坡孤獨一生,一無知己,也無知音。作爲一代賢人,真不容易,同時,也爲他們的經歷感到悲哀。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濤聲依舊,時代雖已遠去,但蘇東坡留給我們的精神財富將永不離去。

作家餘秋雨爲我們展現了蘇東坡的生命線。他高高在上,卻又可親、可愛;他被貶黃州,卻又捨生忘己。我從中也明白了爲什麼文人那麼衷愛於蘇東坡,是因爲他的人格魅力所致吧。

正如他所言“高處不勝寒”。“烏臺詩案”的飛來橫禍砸向他,躲也躲不過,反而讓那些無名小卒、人格扭曲之小人鑽了空子。他被無數骯髒之手推進了監獄,“詬辱摧殘”,差點葬送了性命。最終得以苟全性命、貶謫黃州。於斯,蘇軾的一段與“黃州”休慼與共的人生拉開了序幕。

經歷了生死折磨,看盡了人世炎涼,東坡開始在此思索,悔不該。“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自我的檢討,又怕因此連累親友,重情重義的他便想“夜闌風靜紋平,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蘇軾《臨江仙》)入黃州,生活困苦,卻在這裏又寫下了“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定風波》)。這種灑脫、飄逸的豁達之大懷,“如積水空明”,隨緣自適。

文末,餘秋雨談到了“成熟”,似乎是暗示黃州這塊貧瘠之地,給了蘇東坡成熟,讓蘇東坡看透了風塵,使蘇東坡經歷了一次整體意義上的脫胎換骨,也使他的藝術才情獲得了一次蒸餾和昇華。

也就此明白了何爲“蘇東坡突圍”,不僅指苟全性命於小人圍攻、退而居山中歸隱,更是指克服了心中的抑鬱,思想性格與才華變得成熟了。

我特別喜歡餘秋雨先生關於“成熟”的這段文字:

“成熟是一種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輝,一種圓潤而不膩耳的音響,一種不再需要對別人察顏觀色的從容,一種終於停止向周圍申訴求告的大氣,一種不理會鬨鬧的微笑,一種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種無須聲張的厚實,一種並不陡峭的高度。”

蘇東坡的人生,餘秋雨的文字,留給我們的是不盡的感喟。

讀《蘇東坡突圍》有感 篇11

很喜歡讀餘秋雨的作品,尤其是他的散文。不僅僅因爲他是文學大家,更是因為他的作品深邃,引人深思,讀時思想不由自主地跟着他的文字遊走,時而高興,時而嘆息,時而驚奇!

他在《東坡突圍》中有這樣一段文字:“他從監獄裏走來,他帶着一個極小的官職,實際上以一個流放罪犯的身份走來,他帶着官場和文壇潑給他的渾身髒水走來,他滿心僥倖又滿心絕望地走來。他被人押着,遠離自己的家眷,沒有資格選擇黃州之外的任何一個地方,朝着這個當時還很荒涼的小鎮走來。”

讀到這裏時感覺很心酸,衆人都覺得蘇東坡這樣一位享譽千年的大文豪一生都是意氣風發,風流倜儻的,但餘秋雨卻讓我們看到了他的疲倦,他的狼狽,他的孤獨……

東坡一生被貶很多地方:黃州、惠州、儋州。黃州是他人生中最重要的一站。在這裏,他感受到了屈辱,失意之感不時襲來,在這裏,他沒有親人,沒有朋友,四周一片靜寂,只聽得到自己心跳的聲音。黑夜裏,他不止一次問自己:是選擇抗爭,還是選擇忍辱?

於是,他獨自徘徊在這偏遠而又荒涼的黃州,沒有方向,沒有目標。就這麼走着,從白天到晚上,一直到深夜。《卜算子·黃州定慧院寓居作》將他的無助記錄了下來:“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時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

他就這麼走着,直到有一天晚上,他來到一個地方。這裏江流有聲,斷岸千尺;這裏山高月小,水落石出。這不正是周郎赤壁嗎?他思緒萬千:“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破荊州,下江陵,釃酒臨江,橫槊賦詩的曹操固一世之雄也,然而現在他又在哪裏呢?自己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又何羨乎?

於是,浮動的心開始歸於平靜,圓潤而不膩耳的聲音在耳旁迴盪:“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去,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讀《蘇東坡突圍》有感 篇12

說起蘇軾,無論在書法上,繪畫上,還是在詩詞文壇上,均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有時候,覺得他擁有和孔子一樣的地位,又是不可相提並論的。

在世界上,有三種對社會有益的影響的三種人,一種是名人,他在這個階級裏,屬於最低層,其流傳的時間與影響不是很大,但多方面仍基本可以接受:另一種認識偉人,流傳時間與影響比名人更深一層,但這階級的人,人正反兩面人都很均勻。而蘇東坡,也是這三種人之中,最高級階級的人——賢人。所被當時接受的人微乎其微,但對後代的影響卻是最大的,受到讚賞也是最高的,而作爲當時的蘇東坡過着連平民的生活都不如,受到了比任何人都殘酷的刑罰,受到比任何人都大得冤屈,受到比任何人都多的嫉妒。連蘇東坡的弟弟也說:蘇東坡所受的這一切,源於大的才華太高了。是的,某事有好的開端,並不一定有好的結尾。但是,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頭。雖在生活條件艱苦的環境下,被受監時,但蘇東坡仍甘願在人民中爲人民做貢獻,儘自己所能,把知識傳授給他們,使他們改良環境,改善生活,使他們過上好日子,這,也是蘇東坡高貴情操,樂觀,智慧,爲別人着想,如促完美之人,卻交上世俗之友。這也使蘇東坡孤獨一生,一無知己,也無知音。

作爲一代賢人,真不容易,同時,也爲他們的經歷感到悲哀。

讀《蘇東坡突圍》有感 篇13

偶然的機會,讓我讀到了餘秋雨先生的《蘇東坡突圍》。確實如餘秋雨先生所說,作爲一箇中國人,我確實閱讀過蘇東坡的作品,但是絕大多數都是從課本上了解到的。但是對於東坡先生的個人經歷,我並沒有做更多的瞭解和研究。直到讀了這篇文章。

蘇東坡的一生是坎坷的。非凡的文采與驕傲的個性總讓他在不經意間招惹來同時代文人的嫉恨,他也因此多次遭到貶職甚至是殺身之禍。最讓我驚訝的是蘇軾的朋友,中國古代科技史上佔有不小地位的沈括,也因皇上對蘇的小小稱讚由此記恨蘇軾。他舉報蘇的文中有譏諷政府的詩句,而且明知王安石是蘇軾的政敵,還投注到了王安石的一邊。諸如此類的人還有很多,這裏就不一一列舉了。但是也正因爲這些“挑刺着”,使東坡一次又一次的深陷危難之中。日復一日的嚴刑逼供沒有讓東坡就此打住向文學探索的腳步,多次的劫難使蘇東坡經歷了一次整體意義上的脫胎換骨,也是他的藝術才情獲得了一次蒸餾和昇華。他學會收斂鋒芒,用成熟的語句驕傲的將詩作推上文學的頂峯。

孔子曾對其得意門生說過:“用則行之,舍之則藏。”然而驕傲如東坡,一句“用舍由時,行藏在我”當真是驚豔了時光,流傳於千古。這樣瀟灑而爽朗,不拘泥於塵世紛擾的個性,令我沉醉,是我迷戀。

真羨慕蘇軾,能夠不畏懼阻撓,盡情的用文字宣泄內心的情感。再想想自己,總因爲害羞膽怯而將自己的想法埋藏在心底,壓抑情感,隨波逐流。但是我不想這樣繼續下去了。

當一個人不受任何拘束而活,而創作時,他的心一定是自由的。就像餘秋雨先生描繪的蘇軾一樣。我也想要成爲一個像蘇軾這樣的人,不被無關的事牽絆住向文學探索的腳步,勇敢的表達出屬於自己的想法。

就讓蘇東坡的文學精神給我來一次真正意義上的思想突圍吧!

讀《蘇東坡突圍》有感 篇14

《蘇東坡突圍》是一篇含有較多學術研究成分的優秀散文,它的主要內容是在談論爲何蘇大文豪會在黃州寫下流傳千古的《念奴嬌·赤壁懷古》和前後《赤壁賦》。作者能以優美的語言文字、以生動的敘述筆法來解讀蘇東坡,講得那麼詳細,那麼深刻,那麼筆墨情濃、引人入勝。作者一邊介紹蘇東坡遭人誣陷的歷史,一邊傷心感嘆着文化與歷史的牽連。這篇文章不過幾千字,全篇都流露着作者對蘇東坡的崇敬與仰視,無論是正面的讚揚與評價,還是反面批判誣陷蘇東坡的小人,餘秋雨欣賞着,批判着,謙卑地褒揚着。

“蘇東坡”是什麼?是大江東去的豪放詩詞?是獨樹一幟的美妙書法?是超凡脫俗的高超畫藝?我只能說他是一個集全美於一身的出色的人。就是因爲他太優秀,才遭到一些品格低劣的人的圍攻。用他弟弟蘇轍的話就是:“東坡何罪?獨以名太高。”於是就有了臭名昭著的“烏臺詩案”,就有了文壇上的“赤壁之圍”。烏臺詩獄過程中所受的苦難與非人的折磨、也只有在四年黃州的衆叛親離、也只有在朋友一個又一個地遠離自己、一次又一次的子虛烏有的罪名如污水般潑向自己時,在四年孤寂獨處的過程中認真地反思中,在自己把人生的際遇、世界的無常寄託於佛老之際,自己才能大徹大悟,才能真正地認清了人生間的真面目。這四年的黃州生活是孤寂的、是人生的最大的磨難—甚至比烏臺詩獄所受的嚴刑逼供更加令人不堪!在這人生最悽苦的時侯,在別人的看來這是人生最難以爲繼的時侯,在其他人要痛不欲生無法再生存的時侯,;視一切磨難爲人生的磨刀石使他成爲一代大文豪,而且是流芳千古的大文豪。不僅如此

被受監時,但蘇東坡仍甘願在人民中爲人民做貢獻,儘自己所能,把知識傳授給他們,使他們過上好日子,這也是蘇東坡高貴情操,如此完美之人,卻交上世俗之友。這也使蘇東坡孤獨一生,一無知己,也無知音。

遭遇磨難本身是痛苦的,但磨難之於人生又何嘗不是一種磨礪、一重洗禮呢?試想,假如蘇東坡沒有因小人陷害而被貶黃州,那麼,他又怎麼會看清官場之黑暗,體會到真正的孤獨寂寞呢?又怎麼會創作出至今仍流傳不已的《念奴嬌·赤壁懷古》和前、後《赤壁賦》呢?也許,他不會失去與朋友的聯繫,但是他決不會體味到忽然間整個世界在身邊轟然消失的寂寞孤獨與恐慌。也許,他會照常作詩,但我們絕不會從他的詩作中看到受挫後的憤憤不平和再生後的淡泊寧靜。在不少情況下,才氣會招致磨難,但磨難更可能成就輝煌。因爲正是磨難增加了蘇東坡的人生閱歷,把他推向更高的境界。

正視磨難吧,不要在磨難的泥潭中怨天尤人,自輕自賤;笑傲不幸吧,不要在不幸的羅網內縮手縮腳,喪失我們前進的勇氣。讓我們直麪人生,戰勝磨難,隨蘇子在赤壁的月下高歌一曲“大江東去”,淺唱一回“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我們有幸不用去體會那種非人的折磨、不用理會那種苦難強加於一個人的身上的個人感受,而我們能夠輕輕鬆鬆地體驗到了那種被忌妒後的寬容、體驗到了在大難臨頭後的無畏、體驗對於人生的無奈、體驗對於天地萬物的博大胸懷!這也許只能蘇東坡才能給我們,也只會是蘇東坡會給我們!

讀《蘇東坡突圍》有感 篇15

說到蘇東坡這個人,我們都知道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才華橫溢,文學了得。這人倒還有一個鮮明的特點——樂觀。老師說,蘇東坡這個人,既有作爲道者的“因緣而適,隨遇而安”,又有作爲儒者的“人生短暫,生命渺小”。我喜歡蘇東坡的樂觀精神,笑對人生,一切都會過去。後來,在老師的介紹下看了餘秋雨寫的《蘇東坡突圍》。終於明白,這讓人驚歎的笑對磨難的樂觀,就是磨難一手培養而成的。我不禁在心裏,把磨難比成了一柄雕玉刀。

不得不說餘秋雨先生果然是一代散文家。蘇東坡被貶黃州前的經歷在他的筆下一點點展現。關於蘇東坡,我慚愧地表示我只知道他那光鮮亮麗的外表,並不知道他背後的艱辛。在餘秋雨的筆下,蘇東坡的形象在我面前一點點地開始展現,然後色彩一點點地開始顯現,輪廓一點點地開始鮮明,他人生最爲艱苦的一段,通過餘秋雨先生的筆,在我面前,如同展開的一幅畫。

正所謂“玉不琢不成器”。舉世聞名的人往往有着你難以想象的過去。很多時候,不是不知道,只是人們都望着他們的外表豔麗的光華,而忽略了他們背後所經歷的故事罷了。我倒是要感謝餘秋雨先生了,他把蘇東坡的磨難呈現在我面前,如要把這比成一道菜餚,品一品,自然是苦的。

蘇東坡的才華橫溢,鋒芒畢露。這個超時代的文化名人,竟不能相容於他所處的具體時代。小人們因妒忌而排拒他、糟踐他、毀壞他,最後終於讓他被送入獄牢,命懸一線。而把他送到到這離死亡就差一步的路上的,不是別的,是詩句,是詩句把他推上了死路。所幸還有一些人懂得他的價值,在皇帝面前數次求情,終於,他得以釋放,被貶黃州。他開始自省,他漸漸迴歸於清純和空靈,習慣於淡泊和靜定。從而作出了舉世聞名的:《念奴嬌·赤壁懷古》和前、後《赤壁賦》這些千古傑作。遭遇磨難不僅是痛苦,更是一種磨礪、一重洗禮。磨難,就像一柄雕玉刀,而蘇東坡就是一塊玉。讓蘇東坡變得堅強,成熟的,正是這柄雕玉刀。風雨過後是彩虹,他已經熬過了風雨,接下里,屬於他的彩虹,那三部千古傑作,就在這裏,在黃州,誕生。他跌宕起伏的人生際遇,已然變成了他成爲偉人的催化劑!促使他完成了一次永載史冊的文化突圍!

感謝餘秋雨先生的《蘇東坡突圍》,彩虹背後必曾有過風雨。蘇東坡那樂觀的精神,史詩級的作品,終是由挫折這把雕玉的刀雕成。“玉不琢不成器”感謝那把雕玉刀,造就了中國史上一代文學奇才。而我們,在生活中,也會時不時被自己的雕玉刀雕刻,請不要因爲疼痛而放棄,因爲,屬於你的明天,馬上就要到來!

讀《蘇東坡突圍》有感 篇16

讀你的時候,你只吟“大江東去”的豪邁,只唱“千古風流人物”的激昂,想你的時候,你只高呼“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只嘆“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問你的時候,你卻說“一蓑風雨任平生”。

——題記

近日拜讀了餘秋雨的《蘇東坡突圍》,隨他走進《千年庭院》,觸摸早已風乾了的淚痕,或悲或嘆,或思或悟,一時感觸頗多。

餘秋雨先生告訴我,你是黃州的兒子。在八百多年前的宋朝歲月裏,你陷於被稱爲“烏臺詩案”的案件中,隨着心懷叵測的小人的惡意圍攻,你被長途押解,貶謫黃州,你卻只說了句“一蓑風雨任平生”。

你,一個後起之秀,名震文壇,作爲蘇家三傑之一,唐宋八大家之一,卻因此而落難,就像你弟弟所說的一樣“東坡何罪,獨以名太高”。

在監獄裏,你被侮辱,被摧殘,你用純銀般的嗓子哀嚎着,哀嚎到嘶啞,這本是一個只需要哀嚎的地方,你寫那麼美麗的詩就已經荒唐到底了還不該打打,打得你濃妝淡抹,打得你乘風歸去,打得你密州出獵。

就這樣,你經受不住日復一日,通宵達旦的逼供,你閉了閉眼,就承認了,你以一個流放罪犯的身份,帶着官場和文壇潑給你的渾身髒水,孤獨的走進了荒涼的黃州,你如同一隻小蝌蚪在洶涌澎湃的大海里顛簸,“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夢想雖然屬於美麗,現實畢竟歸於澀意,你品嚐了生活的酸甜苦辣,盡受了官場的煉獄洗禮,於是乎,餘秋雨先生告訴我:“正是這種難言的孤獨,使他徹底洗去了人生的喧鬧,去尋找無言的山水,去尋找遠逝的古人。他漸漸迴歸於清純和空靈,習慣於淡泊和靜定,在艱苦的中墾荒種地中,體味着自然和生命的原始意味。”我想,也正是因爲這種特殊的身世與經歷,才造就了你大氣磅薄的詞風,酣暢淋漓的書意吧!

餘秋雨先生告訴我,你是黃州的兒子。你走到黃州赤壁,面對着赭紅色的陡峭石坡,浩蕩東去的大江,你閉眼深思,你把自己的精神力量給黃州注入了意味,結果——引導千古傑作的前奏已經鳴響,一道神祕的天光射向黃州,《念奴嬌?赤壁懷古》和前後《赤壁賦》馬上就要產生,不朽的篇章終於在黃州誕生了!餘秋雨先生說:“這一切,使蘇東坡經歷了一次整體意義上的,也使他的藝術才情獲得了一次蒸餾和,他,真正地成熟了——與古往今來許多大家一樣,成熟於一場災難之後,成熟於滅寂後的再生,成熟於窮鄉僻壤,成熟於幾乎沒有人在他身邊的時刻。”

餘秋雨先生告訴我,你是黃州的兒子。你清醒了:哀吾生之須臾倒不如託遺響於悲風,取山間之色,聽江上清風之歌唱。你不再悲觀,不再耿耿於懷。你在黃州興修水利,獎勵耕織,清廉從政。黃州成全了你,你成全了黃州。你以天下爲己任,憂國憂民。現實中的殘酷,競爭中的激烈使我內心深處傷痕累累。在夜深人靜的時候,想再讀你,再想你,你的詩篇讓我感動,你的心境讓我感到慰藉。

讀《蘇東坡突圍》有感 篇17

再次捧讀餘秋雨《蘇東坡突圍》,覺得文中的蘇子其實就是餘秋雨自己,不禁感慨聯翩。

這兩年,對餘秋雨文章的批判,對他身世的盤問,對他人格品質的追問,鋪天蓋地而來的那種形勢,似乎已經淡卻了許多;書店裏書架上,餘秋雨文化散文集不再那麼醒目了;大小媒體、重要場合也少見他的身影了。——他在激流勇退,已經將自己的身影和作品都轉移到了港澳臺等未開墾領域,不過這似乎也說明經典抹煞不掉的光芒、動搖不了的地位,以及無聊者無人應答的無趣。但也許,這個結果正合喧囂者的本意。

我並不想全盤肯定餘秋雨——他的全部作品、他的全部人格。但,畢竟,在文壇極度蕭條,江郎都已才盡,心靈都被物化的時候,他,跋涉祖國山山水水、實地考察拜訪,爲我們奉獻了幾大盤文化與心靈大餐——從《風雨天一閣》《西湖》對山水景物的文化寓意的探求,到《道士塔》《都江堰》這樣對歷史與自然遺蹟的反省,再到《蘇東坡突圍》《柳侯祠》對歷史人物思想價值的深沉思索,無不透露出一位知識分子反觀歷史、不迷信不盲從的精神,正值嚴謹、求真達誠的品格,無不體現出一位知識分子身上可貴的社會責任感和自我剖析的精神品格,我們更不能不佩服他融合古今歷史、政治、經濟、地理文化、心理等方面的龐雜的知識與思想於一爐的能力,不能不佩服他見微知著的手筆、極具感染力的文字功力。

沒有什麼事前的炒作、事後的宣傳,他的散文集就一版再版,甚至到處可見盜版。在責罵聲、批判聲喧囂四起的時候,我也曾仔細審視他的作品,也從他的後期作品中找到了喧囂的某些理由,甚至很有同感。但當喧囂淡去之後,翻遍書店滿架的散文,除了現代作家中還有可讀的作品,我沒有找到耐讀的作品——不是陽春白雪般的遠離世俗人情的孤高自賞,就是俗世生活的小情小調,或者矯柔作態的吟風弄月,總覺得有些矯情,偶爾也會有清風徐來的清新之作,但總覺得人生的味兒不足。

日常的生活已經夠平淡了,清新典雅的小作雖也能使人有捧茗雅賞之餘小憩片刻的情致,但人生有時是需要被點燃的,被引起亢奮的。餘之作屬於能夠點燃人熱情、激發人鬥志、催生深刻思索的作品。他給平淡慵懶的生活一次洗禮和清毒,給虛浮的日子一場盈實的營養惡補。

讀書與思考,是心靈與心靈、心靈與世界的對話。有價值的對話必須尊重心靈的感受,必須傾聽來自心靈的聲音。我不是一個心血來潮、可以輕易激動的讀者,經過最初的熱衷,到後來的冷靜批判,再到現在的重新認識,我相信,心靈的最終選擇是沒有錯的。——當他隻身一人,或在絲路古道上風餐露宿,或在車站邊的小屋裏苦思冥想時,我們的不少所謂“大家”,或正在書齋裏搜尋,或三五成羣在小酒館裏海侃神聊。據說,當代許多大家們的創作與思想,就是在故紙堆裏搜尋出來、拼湊出來的,或是在別人過去的歷史檔案袋裏捕風捉影地附會出來的,這些東西,不是經不起推敲的殘花敗柳,就是現露江郎才盡的無聊與刻薄。

有價值的思想與創見,與藝術一樣,是需要長時間的沉澱的,否則,學術只不過是水上浮萍、風中飄絮,只得一時繁華。我們這個浮躁的時代,急切需要的,難道不是這種對待學問求真務實的精神嗎?

偶爾,還會在港臺媒體看到餘秋雨做的專題節目,或點評,感到他已失去了往日沉穩中的自信,激情飛揚的神采,想必他一定經受着尖刻的批判、不被接納的尷尬與無奈,大有英雄末路之情,不禁爲他感慨惋惜。“人非聖賢,孰能無過?”他已經爲我們奉獻了那麼精彩的節目,爲什麼就不能容忍他的一點點美中不足?其實完全可以對他善意地提醒與指點。可惜沒有。——由於骨子裏的嫉妒與鄙吝,我們的文化氛圍,向來是極不厚道寬容的,所以難有個性的光芒成長髮育起來,人們一定要等他完美無缺,才肯容他一席之地,——可是世間哪有那麼多完美無缺的事情?——許多思想創見就是在這樣苛刻的文化氛圍中被壓制下去,自我消弭了!於是,放眼望去,文壇有的是整體上的沉寂與平庸,和小情小調的自我吟唱。

重讀《蘇東坡突圍》,覺得其中蘇子的某些心跡,就是餘秋雨自己的切身體會吧:

他真的害怕嗎?他怕的是麻煩,而絕不怕大義凜然的爲道、爲百姓,甚至爲朝廷、爲皇帝捐軀,他已經明白:一個人蒙受了誣陷,即便是死也死不出一個道理來,你找不到慷慨陳詞的目標,你抓不住從容赴死的理由;你想做個義無反顧的英雄,卻不知怎麼一來,就把你打扮成了小丑;你想做個堅貞不屈的烈士,鬧來鬧去,卻成了一個深深懺悔的俘虜,無法洗刷,無法辯解,更不知如何提出自己的抗議,發表自己的宣言,這就是“醬缸文化”!

讀《蘇東坡突圍》有感 篇18

中國幾千年間有幾個像蘇東坡那樣可愛、高貴、而有魅力的人呢?可愛、高貴、魅力之類往往既構不成社會號召力也構不出自我衛護力,真正厲害的是邪惡、低賤、粗暴,他們幾乎戰無不勝、攻無不克、所向無敵。現在蘇東坡被他們抓在手裏搓捏着,越是可愛、高貴、有魅力,搓捏得越起勁。

誣陷者所推斷出來的“險惡用心”,可以看作他們自己的內心,因此應該由他們自己來承擔。我想一切遭受誣陷的人都會或遲或早想到這個簡單的道理,如果這個道理能在中國普及,誣陷的事情一定會大大減少。

他在寂寞中反省過去,覺得自己以前自己最大的毛病就是才華外露,缺少自知之明。一段樹木靠着瘦溜取悅於人,一塊石頭靠着暈紋取悅於人,其實能拿來取悅於人的地方恰恰正是它們的毛病所在,它們的正當用途絕不在這裏。

成熟是一種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輝,一種圓潤而不膩耳的音響,一種不再需要對別人察言觀色的從容,一種終於停止向周圍申訴求告的大氣,一種不理會鬨鬧的微笑,一種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種無需聲張的厚實,一種並不陡峭的高度。

成熟的人處事低調,不張揚,不偏狹。不言則已,言必驚人。按古人所云:四十不惑。“不惑”該是對成熟的一個恰當的註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