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讀《飛向太空》有感(精選30篇)

讀《飛向太空》有感(精選30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13W 次

認真讀完一本名著後,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穫,讓我們好好寫份讀後感,把你的收穫和感想記錄下來吧。怎樣寫讀後感才能避免寫成“流水賬”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讀《飛向太空》有感(精選30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讀《飛向太空》有感(精選30篇)

讀《飛向太空》有感 篇1

著名作家李鳴生的航天七步曲之一—《飛向太空港》講述了中國“長征三號”火箭首次在西昌發射場發射美國“亞洲一號”衛星的故事,記錄了中國航天事業繼往開來的輝煌時刻。是一個作家從陸地到太空的文學遠征。

一個民族從地球到天上沉重起飛,這個過程不是一帆風順的,它是由無數人的心血、青春、汗水甚至是生命換來的。西昌衛星發射場上,百年不遇的泥石流爆發,房屋倒塌了,橋樑沖垮了,鐵路摧毀了,公路崩潰了,人員死傷無數,面對大自然的挑戰,全體將士並未退縮半步,它們不管千辛萬苦,不顧狂風暴雨,齊心協力,同大自然展開了你死我活的生死搏鬥。正是這種頑強不屈的精神,西昌衛星基地全體將士度過難關,恢復了工程。

發射場不是戰場,卻同樣有着犧牲和死亡。科學家們白天黑夜連續攻關,有的甚至重病不起,獻出生命。每一次發射,都有英雄的犧牲和流血;每一次發射,都有航天人畢生的心血。航天人在各種惡劣的環境下依然鍥而不捨,在很差的物質條件下依然頑強鬥爭。正是這種不屈不撓的精神,使夢想一步步走向實現。

這就是中國的航天技術人員,他們總是在一片原始貧瘠的土地上播種着現代文明;他們一方面從事着這個世界上最尖端的科學技術,一方面又不得不在很差的物質條件下和偏僻荒涼的環境裏生存。幾十年來他們一直在祕密的面紗下苦熬着一個個春夏秋冬,他們用心血和智慧播種光芒四射的現代文明!而我們作爲2 世紀的少年,更應該勇擔重任,堅持不懈,努力學習,爲祖國的明天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在人類通往太空的路上,航天人的每個腳印,遠比總統偉大。

讀《飛向太空》有感 篇2

當我仰望着湛藍而一望無際的天空,看見那隨風飄揚的五星紅旗,一種自豪感在心中盪漾,我想起了中華民族在航天史上的種種奇蹟,中國人民堅持不懈的奮鬥,我爲之驕傲。

——題記

中國著名作家李鳴生先生的航天七部曲之一《飛向太空港》讓我印象深刻。這本書講述了中國航天史上的一個奇蹟,中國長征三號火箭在西昌發射場發射美國衛星亞洲一號併成功的事情,他記錄了中國航天事業的一大輝煌成就,讓我們中國人爲之自豪。

一個民族從地球到遨遊太空,這個過程中不可能一帆風順,肯定會有無數困難和艱辛,是無數人用青春、汗水,堅持不懈的奮鬥甚至生命換來的。

面對一次西昌發射場上百年一遇的泥石流爆發,房屋倒塌了,橋樑沖垮了,鐵路摧毀了,公路崩潰了,人們死傷無數,但中國的技術人員面對自然的挑戰,絲毫沒有退縮。他們不管千辛萬苦,不管狂風暴雨,他們齊心協力戰勝了大自然。正是這種頑強不屈、英勇無畏的精神,讓他們度過難關,恢復了工程。

發射場雖然不是戰場,但是同樣有着犧牲和死亡,技術人員和科學家不管白天黑夜廢寢忘食的攻克難關。有的卻因爲長時間的工作而重病臥牀不起,獻出生命,我相信每一次的發射都有英雄的付出,我相信每一次的發射都有航天人員的嘔心瀝血。航天人艱難的條件下還依然堅強的鬥爭,用捨我其誰的努力和奮鬥使夢想一步步變爲現實。

這就是中國的航天技術人員,他們總是在一片荒無人煙的土地上播種着現代文明的種子,並和它們一起茁壯成長。所以,當困難和災難發生時,我們不要退縮,不要畏懼,不能向困難低頭。我們要相信自己,要堅持不懈的奮鬥,要用自己的聰明才能和堅強的意志和困難,與災難作鬥爭,這樣纔有機會克服困難,戰勝災難。

但是與西昌發射場困苦艱辛的一幕幕相比,我們的學習和生活,如此微不足道,但是有些人遇見困難就繞道而行。有比賽,要不找藉口推掉;有難題,乾脆不做。甚至有些人還衣來伸手,飯來張口……

難道你不爲這種行爲感到有一絲絲的羞愧嗎?我覺得面對困難,應該下足決心戰勝它。先在心裏擊敗他,然後通過現實不懈的努力,來真正的戰勝它。

"人未死而心先死"的意思是還沒有開始做困難事情,你的心中就充滿了放棄和逃避,那樣就徹底沒有希望了。 遇到困難時,每個人的心中都會波濤起伏,惴惴不安,所以,我們要學會控制自己的心情,不能讓壞心情壞了大事情。控制好心情,我們就能解決許多問題了。

就像中國的航天人員追求中國的航天夢一樣,他們夢想是多麼的偉大啊。他們就像一艘小船,帶我們駛向遠方。他們就像一盞明燈,照亮我們前進的道路。他們就像一個神舟飛船承載的,載着我們的理想飛向無垠的太空……

作爲21世紀的少年,我們更應該勇擔重任,努力學習,奮發有爲,爲祖國美好的明天,貢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後記:從文中可以看出,張暉航同學不僅閱讀涉獵廣泛,而且能從書本中的人和事聯繫到生活,聯繫到人生,講出一番令人信服的道理。而貫穿全文的則是他對祖國的那份深深地熱愛,更是難能可貴,非常感人。愛國需要行動,就讓我們每一個人從幹好本職工作做起,從身邊小事做起吧!

讀《飛向太空》有感 篇3

每當我仰望湛藍的天空,看見隨風飄揚的五星紅旗,一種自豪之情悠然而生。我想起了中國在航天史上的種種奇蹟,想起了中國人民堅持不懈的探索精神,更想起了科學家們的艱苦付出,我爲之驕傲。

寒假我閱讀了著名作家李鳴生的航天七步曲之——《飛向太空港》這本書講述了中國“長征三號”火箭首次在西昌發射場發射美國“亞洲一號”衛星的故事,記錄了中國航天事業繼往開來的輝煌時刻。它是對人類航天和中國航天的悲壯歷程所能容涵的豐富而深刻的社會歷史人生內容的一次頓悟,是將文學從一向表現人類自身的關係向同時表現人類與宇宙的關係邁進的一次文學遠征……

當中國的火箭首次要在西昌發射美國的衛星時,我們看到了一個年輕人以異乎尋常的勇敢、熱情、智慧和毅力開闢嶄......

讀《飛向太空》有感 篇4

剛看着它的名字,感覺應該是一本小說,興意盎然的打開後,看完前言便明白這是一本記錄的書,頓時興意闌珊,但最後我卻字不落的看完了整本書。

我一直以爲這種書籍應該只會說套話,於巴巴的,一點兒吸引力都沒有,因此,我對本書並不感興趣。我先是抱着完成任務的心情看書的,然而這個被迫的開端卻成了我與它之間緣分的起源。偶然的翻看使我對它欲罷不能,讀完後只想說:“意想不到啊!”

這本書最讓我感慨的就是一個“難”字,它幾乎貫穿了整本書——改革難,談判難,拿到發射訂單難,建發射場難,送衛星難,發射衛星也難。不過,這本書雖然“難”字壓頂,困難層出不窮,卻有一股莫名的吸引力。當衛星發射場地即將建設完成,卻被百年不遇的泥石流徹底摧毀時,基地建設者們硬是在廢墟之上用最原始的工具重新打造出了新的基地;當運載“亞星”的工具遇到天然險阻,進退不得,使人萬分絕望時,運輸團隊卻用火藥炸出了一條坦途;當天公不開眼,雷雨不斷,使“亞星”無法發射時,那遍佈在崇山峻嶺中的人們,無論男女老幼,都淋着雨,忍着飢寒,向上天默默祈禱。

我在書中看到的,不僅僅只是建造衛星的過程,更是讓人熱血沸騰的力量,遇到困難不消極不怨懟,努力克服、解決,這是我們應該學習的地方。

讀《飛向太空》有感 篇5

要想在一個先進的時代站穩腳跟,就必須要有足夠的實力。

衛星,可以說是隻有幾十個國家才擁有的技術。如今,我國已有“長征”系列火箭能將衛星帶入浩瀚的宇宙。但在以前,那個將發射衛星壟斷在手中的蘇聯,美國,法國,日本的時代,想要謀出一條出路,實屬不易。

但,中國卻驚人地做到了。

1990年2月22日,法國“阿里亞娜——4”運載火箭爆炸,同年2月28日,美國“亞特蘭蒂斯”航天飛機施放的一顆衛星在空中解體……

1990年4月日,“亞洲一號”通信衛星在西昌衛星發射基地成功發射升空。這代表着中國已完全具備能承包外國的發射任務了。

但,在“亞洲一號”發射,準備之前,所面臨的問題及巨大挑戰又是何等艱難。衛星發射基地必須要符合國際標準,並且需要向投放家提供保險。要麼成功,獲利,逐漸走入市場,要麼失敗,賠款,再無再起之日。

面對這樣的選擇,所有工人建造者,都必須付出全部的精力用在工作上了。爲了一個達標的廠房,上萬名的工人趴在地板上,用手拿着酒精擦地板。沒有人說要放棄,這關乎一個大國本質的尊嚴……

當發射成功後,所有人都熱淚盈眶,一步步走下的路,吃下的苦,終於沒有白費。今天,我們看着一顆顆衛星的升空,卻很難再想起曾經走過的艱苦。

邁出一步,即使蒼穹。

向上望,永遠的遙遙無期,若在晚上,看到有的很遠也閃着光,便是衛星。包們更向千萬人成果的巨人,注視着地上的人們。

還一步,蒼穹。

讀《飛向太空》有感 篇6

千百年來,人們對宇宙有着千百種的猜測和幻想。通過“牛郎織女”“嫦娥奔月”等中國古典神話故事中,讓我們對宇宙一直都充滿了好奇和遐想。一直到我國宇航員費俊龍和聶海勝乘着神舟六號飛向太空後,才揭開了宇宙的真面目。

05年10月12日,令全世界矚目的日子到來了,神舟六號載着兩名宇航員飛入了天空,同時也載着我們的希望我們的夢想飛入了天空。

“神舟六號順利返回!”當聽到這一個消息後,舉國上下立刻歡騰起來!作爲一箇中國人,此時此刻的激動和興奮是無法用字眼來形容的。我們心中在吶喊,在呼喚。

在這整整五天中,有多少人在等待,有多少人爲了神舟六號能順利飛入太空,付出了多少心血,多少汗水。爲了能適應在太空的生活,費俊龍和聶海勝接受了多少艱苦的訓練,這是一個個令人難忘的夜晚啊!但是這一切付出都是有價值的,都是值的,他們用汗水和心血換來了我們夢想的實現,換來了我們成功的喜悅,換來了中國的進步!

我想,這些事將會是我們心中永遠的豐碑!

讀《飛向太空》有感 篇7

我剛聽到要讀《飛向太空港》這本書時,心中充滿了不耐,認爲它只是一本科普宇宙的書,枯燥又無聊,但讀着讀着,書中描繪的航天夢讓我動容。

在被外媒稱爲“航天史上的災星年”的1990年裏,我們中國終於發射了“亞洲一號”通信衛星。世界爲之轟動,我跟着書中的人物,血脈僨張,激動不已。

衛星發射的過程只能用一個字來形容,那就是“難”。技術攻克難、資源利用難、談判交流難、造衛星發射場難、發射衛星也難。在緊要關頭,一場突如其來的泥石流把剛剛建好的衛星發射場給毀了,技術人員傷亡慘重,但他們沒有放棄,在廢墟上,硬是又建起了一個衛星發射場。當運輸“亞星”時遇到阻礙,陷入進退兩難的境地,技術人員們用炸藥炸出了一條路。

在世界矚目的狀態下,“亞洲一號”成功升空並進入計劃軌道。那一瞬間,外媒震驚,世界震驚,那些準備看中國笑話的人目瞪口呆,這就是“中國實力”!經過專家們的不懈努力,中國的國恥被洗刷,世界看到了一個嶄新的,更強大的中國。

在遇到重重難關阻攔時,我們要學習中國航天人的精神,不灰心不放棄,努力鑽研,終究能得到應有的嘉獎。

讀《飛向太空》有感 篇8

剛剛打開《飛向太空港》這本書,第一句話就是:踏上西昌的土地,便有一種熱乎乎的感覺。我未曾去過西昌,讀完這本書,它在我腦海中模糊的樣子,讓我心生敬畏。

這裏是個孕育新科技的地方,過去我們的前輩們在這個神聖的地方,發射了第一支火箭和衛星,科學技術人員日日夜夜的辛苦研究,爲中國的航天技術撕下來許多不好的標籤。當時因爲中國技術不敵美國、蘇聯和日本很多國家都不願相信或給予幫助,可是,西昌這個充滿奇蹟的地方,通過速度驚人的成長,向世界證明,中國可以做到。

我們的祖國母親,她也正在努力成長了,近期認爲我們的國家是一個充滿魔力且未來可期的大國。在其他國家先進化的時候,中國在實行“閉關鎖國”這個政策,等一切都醒過來的時候,我們選擇讓中國再次走上時代的道路。用着同樣長的時間,卻做着更多的工作,幾十年的努力,使得她成爲世界的前沿。

如今,拼力量,我國不會輸,拼技術,我國更是名列前茅,人民的付出是不可磨滅的。一根柱子可以撐起一面旗幟,成千上百萬根柱子就可以爲這面旗幟撐起一片藍天。

她像一位少年不斷成長着,她也想要成爲這個時代最閃亮的一顆星星。

有機會,定要去西昌,感受那片熱乎乎的土地。

讀《飛向太空》有感 篇9

《飛向太空港》主要講了中國西昌衛星發射中心以“長征三號”運載火箭,成功發射外國衛星——美國“亞洲一號”的故事,記錄了發射衛星的全部過程,也是記錄了中國航天事業的一大輝煌成就,讓我們中國人爲之自豪。

一個民族從地球到遨遊太空,這個過程不可能一帆風順,肯定會有無數困難和艱辛,是無數人用青春與汗水,堅持不懈的奮鬥甚至用生命換來的。面對一次西昌發射場上百年一遇的泥石流爆發,房倒了橋樑沖垮了,鐵路摧毀了,公路崩潰了,人們死傷無數,但中國的技術人員面對大自然的災難絲毫沒有退縮。他們歷盡千辛萬苦,不顧狂風暴雨,他們齊心協力戰勝大自然。正是這種頑強不屈,英勇無畏的精神,讓他們度過難關,恢復了工程。

發射場雖然不是戰場,但同樣有着犧性和死亡,技人員和科學家們不管白天黑夜,廢寢忘食攻克難關。幾十年來,中國航天事業從無到有,由弱到強,中國沿着自力更生,自主創新的道路不斷髮展。幾代航天人銳意創新,攻堅克難,團結協作,無私奉獻積澱了深厚博大的航天精神。

讀《飛向太空》有感 篇10

《飛向太空港》這本書,我讀了以後受益匪淺,許多感受從我的心底油然而生。

說實話,我一開始看到《飛向太空港》時,並沒有對它產生太大的興趣,我以爲它就是一本,科普宇宙的書,但我發現我大錯特錯。

當“長征三號”運載着“亞星”成功發射時,我和書中那些觀看的人一起,感受到了血脈僨張。心中早就感動不已。

本書刻畫的就是兩個字“困難”。改革困難,談判困難,擁有發射訂單困難,建造發射場困難,送衛星困難,發射衛星困難,而且,當時的中國被許多國家並不看好,再加上還有多年的屈辱沒有洗刷,民心低沉。

圖片

書中的專家們,都懷揣着一箇中國飛天夢。而爲了實現這個看似不可能的夢想,每個人都爲此無私地奉獻了許多。當他們克服了諸多困難,成功實現了飛天夢後,每個人的情感都是那麼真實,這並非只是一個讓國家有質的飛躍的存在,而是在那一刻開始,國家就已經洗刷了曾經的恥辱。

當遇到困難時,不要想着如何躲避,如何退縮,而是應當直面它,而書中的人恰恰很好地表達了出來。

讀《飛向太空》有感 篇11

當時,國際上的衛星發射跌入了低谷。美國發射的火箭接連發生爆炸,歐洲的火箭也悉數墜落。此時,美國還有一顆名爲“亞洲一號”的衛星急於發射。與此同時,中國成功研製出“長征三號”運載火箭,正急於打入國際市場。中國箭、美國星,它們在一起是必然,也是偶然。

長征三號的背後,是一代代航天人的辛勤付出,長征三號用的是氫氧發動機,既在升空途中一旦出現熄火,可以進行二次點火的發動機。但由於其技術含量較高,全世界只有中美法三國掌握,而被稱爲“總總師”的任新民帶隊研究,終於啃下了這塊“硬骨頭”,把氫氧發動機從“另一種方案”變成了“第一種方案”,爲火箭的成功發射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光有火箭也不行,必須有人走出國門,說服對方用中國的火箭發射衛星。這個艱鉅的任務就落在了上官世盤與烏可力二人身上。他們經歷了太多失敗與失落,如同孔子周遊列國一般,在各個國家之間宣傳,最終於美國休斯頓公司達成協議協議,發射“亞洲一號”衛星。

4月7日是個陰雨連綿的日子,穆山抓住第二次發射窗口與第三次發射窗口之間的短暫無雨期,果斷髮射火箭,把“亞洲一號”完美送入太空。

這就是艱苦奮鬥,不怕困難,勇攀高峯的航天精神。

讀《飛向太空》有感 篇12

自從讀了《飛向太空港》這本書,心裏有很大的感觸。

這本書講述了中國“長征三號”火箭首次在西昌發射場發射美國“亞洲一號”衛星的故事,記錄了中國航天事業繼往開來的輝煌時刻。

其中,使我印象最深的是“二、發射場:原始與現代同構的神話”,在原來我還沒有讀這本

書時,認爲航天員是一個很了不起的職業,她們的工作環境和生活條件應該是很好的,可當我讀了這本書,才發現我國西昌衛星發射場的航天員與我想象中的完全不一樣:她們的住房簡陋、飯也是有一頓沒一頓的吃…可是,即便是在這樣的條件下,她們依然千辛萬苦,白天黑夜,齊心協力,同大自然展開了一場你死我活的大搏鬥。她們的這種精神,值得我學習、敬佩。

發射場雖不是戰場,但是同樣有着犧牲和死亡,技術人員和科學家不管白天黑夜廢寢忘食的攻克難關。有的卻因爲長時間的工作而重病臥牀不起,獻出生命,我相信每一次的發射都有航天人員的嘔心瀝血。他們不管千辛萬苦,不管狂風暴雨,齊心協力戰勝困難,這種頑強不屈,英勇無畏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

讀《飛向太空》有感 篇13

《飛向太空港》這本書講述的是中國,首次用火箭發射成功一顆外國衛星的過程。也就是大家熟悉的長征三號成功將亞洲一號送上太空一路所攻克重重磨難的曲折經歷……

我讀完這本書後,內心不禁感慨萬千!從最開始通過重重難關的改革與艱難談判,緊接着克服各種困難建設發射基地,最後歷盡千辛萬苦終於成功發射衛星。

所有一切在開始時看似遙不可及,似乎是一個不可完成的目標。可這任務又包含着中華民族對祖國強大那份希望!這希望是如此的沉重,困難也是層出不窮……但這一切都擊敗不了我們航天建設者們堅定的信念和決心!在衛星無法出境時,祖國強大的後盾給予絕對支持;眼睜睜看着馬上建成的發射場地卻被突如其來的泥石流摧毀時,我們勇敢的航天人用最原始簡陋的工具建設出新的基地;在衛星發射當天,天公不作美,大雨磅砣,雷雨交加,我們的航天英雄們用精益求精的態度迎接着"亞星"發射關鍵時刻最嚴峻的考驗!當衛星發射成功的火光映入英雄們的眼睛時,映出了那一份希望……

遇到困難,不逃避,勇敢面對問題,不斷學習認真思考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這就是我從這本書中,從我們的勇敢執着的航天英雄們身上學習到的!

讀《飛向太空》有感 篇14

在2008年9月25日10分04秒,“神舟7號”發射升空,世界矚目。這次成功飛天,讓全國人民都非常高興,我當然也不例外。幾天後,我讀了一本名爲《飛向太空》的書。

《飛向太空》這本書裏介紹了“神六”發射背後的心酸史。宇航員費俊龍,聶海勝都是萬里挑一的最優秀的航天員,艱苦的訓練,刻苦的工作使他們異常堅強,他們十分自信。在登上“神六”後,他們泰然自若,堅信在太空裏,他們能成爲正式的天空來客。書裏還告訴我們,我們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是中國航天事業的希望。我們身上寄託着一個歷經滄桑的古老民族騰飛的夢想與希望,而航天員就是我們的楷模。

讀完這本書,我認識到了這條漫漫航天路的艱辛,同時也知道了要學會克服困難。費俊龍,聶海勝之所以能夠成功飛天,這離不開艱苦的訓練,刻苦的工作。要知道,在茫茫宇宙中,宇航員要克服失重、缺氧等困難才能存活下來,對比下來,我們學習上的這些困難對他們來說又算得了什麼呢?所以,我們遇到了困難不能退縮,要勇於面對;有題目不會做要再多讀幾遍,不能覺得題目很難就放棄了,那麼,這樣你永遠都不會獲得成功……

我相信,只有努力了,凡事都有可能獲得成功。

讀《飛向太空》有感 篇15

第十五、十六章主要講述了隨着波音747飛機的到來,卸貨工作開始了。根據規定,中方人員須在美方人員的監督下才能進行卸貨。由於當時天氣非常惡劣,風特別大,大家內心也很緊張,卸貨進度非常緩慢。10個小時過去了,大家的乾糧早吃完了,水也喝光了。許健國將唯一聽健力寶遞給了美方人員。卸貨又持續了5個小時,隨着波音747飛機緩緩飛走,卸貨也告一段落。車隊將“亞星”送到了中國專門趕建的測試廠房。廠房設計總負責人安毅民表示廠房的設計難度很大。廠房設計完之後,前來參觀的外國人紛紛表示震驚,不久前美好對廠房進行了測試,結果大大優於標準。“亞星”送達後,廠房鑰匙便交給了美方。

通計這些事,我感受到當時卸貨的艱難。爲了完成任務中國工人一絲不苟,在乾糧和水極度短暫缺的情況下,也要堅持做完。充分展現了中國工人堅持不懈的精神,他們在艱難的條件下,用捨我其誰的努力和奮鬥使夢想一步步變爲現實。

讀《飛向太空》有感 篇16

《飛向太冷港》是李鳴生寫的一本書,作品以亞州一號爲織梭,牽引着千經萬緯,流貫而出。不刻意於結構,卻把一幅長卷的作局處理得自然順順暢,從客舒展,疏密相間,張弛有致。

在這本書裏,不管是辛勤能幹的中國專家,還是千里迢迢來到中國和中國專家一起發射衛星的外國專家,都是平等的,雖然中國不同於外國的一些習慣,但外國來的專家們都想忍受了下來,從來沒有提過什麼過分的要求。對待工作非常嚴謹,和中國人民相處得十分融洽,就比如可達先生。

六十歲的可達先生是匈牙利人,這可是一個很有意思的老頭,他和胡世祥一樣,喜歡開玩笑,於是在數十名與會者中,他和胡世祥最愛開玩笑,有時還會打賭,這時上官世盤就會來當裁判一類的角色,只可惜,幾乎一次都是卡達先生輸。

探案宇宙、開拓空間的偉大事業,絕非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事,也不是一天,一年或一世紀的問題,而需要世世代代的共同合作與奮鬥!

讀《飛向太空》有感 篇17

每次仰望星空,看着那北斗七星佈下的星陣,像一條絲帶橫穿天際的銀河;看着那劃出短暫絢爛的流星,以及浩瀚無垠的蒼穹,總會激起我們無數的想象,遙想那縹緲的空中,有怎樣的美麗街市,想着我們是否能飛到太空,親眼目睹那“美麗的街市”,讓我們心中那份好奇心得到滿足。

而著名作家李鳴生先生所著的《飛向太空港》這本書就爲我們講述了這樣的故事,中國航天人第一次和國外科學家合作,用“長征三號”運載火箭把“亞洲一號”同步衛星送入預定軌道,文中詳細描述了衛星飛天過程中所發生的各種臺前幕後的故事。

一個民族從堅守地球到遨遊太空,這個過程不可能一帆風順,肯定會有無數的困難和艱辛,是無數人用青春、汗水,堅持不懈的奮鬥甚至生命換來的'。

讀《飛向太空》有感 篇18

一個晚上,我一口氣便讀完了《飛向太空港》這本書。合上書,我心中波瀾起伏,感觸很深。

《飛向太空港》是一部記錄中國西昌衛星發射中心以“長征三號”運載火箭成功發射外國衛星——美國“亞洲一號”的故事。在這段歷史中,既有中美專家在大涼山深處的合作與友情,也有東西方明在現代衛星發射場上的碰撞與交融,以全景式的書寫展現出了發射的全過程。

1986年中國西昌衛星發射基地對外開放,開始承攬外國衛星發射業務。就在這一年,外國許多主力衛星發射器均發射失敗。本以爲,此刻對中國航天是個很有利的局面,但此前長時間封閉狀態,外國許多公司並不信任中國技術。中國商業衛星發射服務代表團奔赴世界各地一個公司一個公司地宣傳講解才使得“亞洲一號”與中國結了緣,決定在西昌發射。

發射前的準備工作,由於生活習慣、語言的不同,使得又出現了許多困難、矛盾。但是,到了最後的發射階段,隨着“火箭起旋”“星箭分離”,大廳裏的中美專家擁抱在了一起。那一刻,早已沒有了種族不同、語言不通而產生的隔亥,所有人都是地球人!

當時,中國與美國,東方與西方,第一次成功地架起了一座空間文明的橋樑。我希望現在乃至以後,全人類將一起攜手並肩,踏着陽光的階梯向前挺進,因爲我們都是地球人!

讀《飛向太空》有感 篇19

最近,我讀了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叢書《 飛向太空 》。本書生動地記載了古今中外載人航天事業的迅猛發展以及課外的一些航天小知識。通過閱讀,使我深深地感受到一個國家的發展,一個民族的振興,一個人的成就,離不開理性的思考和探索。同時,還需要有一種精神來支撐,就是奉獻與拼搏。它正是我們小學生值得學習的精神。

我們要學習航天員的拼搏精神。21世紀的我們是未來的建設者,在我們身上寄託着一個歷經滄桑的古老民族騰飛的夢想與希望。因此,我們從小就要打下頑強拼搏的信念,爲輝煌的明天創下一片廣闊的新天地。在2010年嶄新的學年中,我們又將以全新的面貌,去拼搏昔日緊張的學習生活中最薄弱的環節,打破以往的目標,衝向夢寐以求的終點 …… 當然,不同的人在新的學期有不同的目標。比如,我的目標就是攻克令我頭疼的體育。在新學期裏堅持每天晨練半小時,爭取在今年的體育總評時,能夠得個笑逐言開的“A”。偷偷告訴你們吧,我的夢想是在不久的將來當個女航天員,遨遊在浩瀚無際的宇宙,實行“太空行走”,與神祕的宇宙來個親密接觸,將實小鮮豔的彩旗插到月球上、火星上,讓它飄揚在浩瀚無垠的宇宙中。

我們還要學習航天員的奉獻精神,做一些有益的事情。爲我們的校園增添光彩……

人生只有明天,沒有今天。讓我們向着輝煌的明天,拼搏吧!向着和諧、美好的未來,奉獻吧!

讀《飛向太空》有感 篇20

“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天圓地方,肇開混茫,自古以來天上是什麼,沒人知道,直到到了我們這一代。

神舟衛星平地吼,光芒閃耀大宇宙。現在在我們頭上,有數不勝數的衛星,它們都與我們的一絲一縷密切相關,那爲什麼只有那麼少數幾個被世人所銘記呢?因爲少數幾個在人類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般的意義。天是神祕的,這正是我們所不瞭解的。天是廣闊的,可人們卻沉迷俗世不可自拔。日升日落,天亮天黑,盡淪落在這喧囂中。可正是有了一羣人。

正是有了一羣敢注視天空的人,他們懷着年少時好奇的幻想——飛向太空,探索宇宙,纔去腳踏實地地站起來,走出去。當他們望見世界的航天事業已騰飛在康莊大道上時,他們會問心無愧地奉獻在人類最有意義的事業一一爲解放人類雙眼而奮鬥中,因此來說此生纔有價值。本書講的就是這樣的一個故事。當中國的第一顆衛星——“東方紅一號”冉冉升起後,中國的航天事業從“零”開始。當航天事業遭遇困難時,又是那羣人挺身而出。爲中華之崛起,甘爲儒子牛,這大概就是航天精神吧。

航天巨匠前人栽樹,我輩豈只乘涼。火箭一艘艘地騰空升起,空間站也跟着建立起來。邁向天宇,是對世界的驚奇,不願只被困在這一方土地上。航天事業的發展,由我們共同見證,我們爲此激動不已。我們以一位地球居民的眼光去看宇宙,就會看與自身相似的諸多繁星,像一粒微塵一樣。

讀《飛向太空》有感 篇21

《飛向太空港》講述了中國“長征三號”火箭首次在西昌發射場發射美國“亞洲一號”衛星的故事,記錄了中國航天事業繼往開來的輝煌時刻。

一個民族從地球到天上,這個過程不是一帆風順的,它是由無數人的心血、青春、汗水甚至是生命換來的。西昌衛星發射場上,泥石流爆發,房屋倒塌了,橋樑沖垮了,鐵路摧毀了,公路崩潰了,人員死傷無數,面對大自然的挑戰,全體將士並未退縮半步,他們不管千辛萬苦,不管狂風暴雨,齊心協力,同大自然展開了生死搏鬥,正是這種頑強不屈的精神,西昌衛星基地全體將士度過難關,恢復了工程。

發射場不是戰場,卻同樣有着犧牲。科學家們白天黑夜連續攻關,有的甚至重病不起,獻出生命。每一次發射,都有犧牲和流血;每一次發射,都有科學家畢生的心血。科學家在各種惡劣的環境下依然鍥而不捨,在很差的環境下依然頑強地與大自然作鬥爭。正是這種不屈不撓的精神,使中國的航天夢想一步步走向實現。

這就是中國的航天技術人員,他們總是在一片資源並不好的土地上播種着現代文明;他們一方面從事着這個世界上航天技術,一方面又不得不在很差的物質條件下和荒涼的環境裏生存。幾十年來他們一直在苦熬着一個個春夏秋冬,他們用心血和智慧播種現代文明!而我們更應該勇擔重任,堅持不懈,努力學習,爲祖國的明天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讀《飛向太空》有感 篇22

說實話,我一開始看到《飛向太空港》時,並沒有對它產生太大的興趣,我以爲它就是一本,科普宇宙的書,但我發現我大錯特錯,當我懨懨地翻開,卻是一口氣就讀完了。

當“長征三號”運載着“亞星”成功發射時,我和書中那些觀看的人一起,感受到了血脈僨張。心中早就感動不已。

本書刻畫的就是兩個字“困難”。改革困難,談判困難,擁有發射訂單困難,建造發射場困難,送衛星困難,發射衛星困難,而且,當時的中國被許多國家並不看好,再加上還有多年的屈辱沒有洗刷,民心低沉。

不過即使是難,華夏子孫卻依舊沒有放棄。當衛星的發射場地即將完工時,卻被一場泥石流給摧毀了,基地建設者們愣是在廢墟上,用落後的工具,重新建造出了一個新的基地。當運載“亞星”的工具遇到了阻礙時,陷入進退兩難的地步,希望渺茫時,運輸團隊卻硬生生的用火藥炸出一條道來。

書中的專家們,都懷揣着一箇中國飛天夢。而爲了實現這個看似不可能的夢想,每個人都爲此無私地奉獻了許多。當他們克服了諸多困難,成功實現了飛天夢後,每個人的情感都是那麼真實,這並非只是一個讓國家有質的飛躍的存在,而是在那一刻開始,國家就已經洗刷了曾經的恥辱。

遇到困難,不要想着如何躲避,如何退縮,應當直面它,書中的人恰恰很好地表達了出來。正是如此,他們才能創造出一個奇蹟。我相信,只要我去傳承這種精神,我就能創造出一個奇蹟。

讀《飛向太空》有感 篇23

每當我仰望天空,心中總會涌起自豪之情。我爲中華民族堅持不懈的探索精神和各位科學家們的艱苦付出而驕傲。他們讓我們看到了祖國的繁榮強大。

《飛向太空港》講述了祖國“長征三號”火箭在西昌發射美國的“亞洲一號”,記錄了中國航天人的堅持不懈與中國航天事業的輝煌時刻。

當中國的火箭首次發射美國的衛星時,我看到了作者異乎尋常的勇敢、熱情、智慧和毅力開闢嶄新的進取精神,看到了一種吞吐時代風雲,勾勒航天曆史的史家與作者融爲一體的胸襟、眼光、抱負和氣概,看到了一種呼籲人類團結合作的路。

一個民族從地球沉重地起飛,這路上承着無數人的希望,它的起飛是無數人用心血,青春,汗水甚至生命換來的。

泥石流把公路、鐵路、房屋毀了,人員死傷無數,但面對大自然的挑戰,,所有人沒有退縮半步,不顧狂風暴雨,齊心協力,修好了路。

在“長征三號”準備發射時,一團團烏雲移過來,“長征三號”因爲天氣原因,遲遲沒有發射,但在每個人的努力下,終於等到了“第三個窗口”成功地將火箭發射到太空,那天夜裏,是一個歡樂的夜晚,不同膚色,不同種族的人都快樂極了,大家一見面就互相擁抱、握手、點頭,說不盡的中國箭,道不完的美國星。

《飛向太空港》不僅讓我們看到了中國的強大,也讓我們看到了航天人的努力。

讀《飛向太空》有感 篇24

《飛向太空港》這本書講述了中國解放以來成功創造運載火箭,經過多次談判、碰壁後成功打入國際市場,購買並幫助發射了一顆美國休斯公司的衛星,成爲了第一個幫助美國發射衛星的社會主義國家,也展現了“火箭之鄉”的子孫們的能力和成果,成爲中國近代史上擠身世界強國的開端。

由於衆所周知的原因,中美兩國關係一直交惡,從蔣介石失去大陸,到朝鮮戰場上的兵戎相見,再到越南談判裏的寸步不讓。但隨着冷戰形勢的加劇,中美關係變得越來越重要。中國將美國的衛星打上天,表現了美方對中方的信賴與支持,使中國從一個東亞國家變成了一個世界性的國家,也讓中國的航天航空技術得到進一步發展,有效促進了中國現代化的發展。

中國的航天技術比西方晚了九十年。不僅資金缺少,加上早期文革時的擾動,在西昌這個幾百年沒見過電燈的老山溝,建起了發射臺。這裏沒有技術人員,因爲技術人員還兼職掃地工、施工工人等,有的只是千百年來人跡罕至的崇山峻嶺和外國人輕蔑的眼神。而時不時從天而降的泥石流更讓火箭的研製和發射難上加難。

但是,在這麼艱苦的環境下,工作人員晚睡早起,日夜加班,誕生了世界領先的科技。

中國發射美國衛星,也向人們展示了“中國強國夢”是怎麼一步步實現的,從解放時戰火遍地的中原大地,到能夠發射衛星、送火箭到太空,這是多麼了不起的事呀!正如書上所說,得知中國要發射美國衛星時,多少華僑回國觀看,以至熱淚盈眶,歡欣至極者不在少數。又有多少華僑,再也不用忍受外國人充滿嫌棄的指指點點,充滿嘲諷的語氣說話了。

時代在進步,我們也需要進步。所以我們一定要good good study,day day up,才能成爲祖國明天的希望!

讀《飛向太空》有感 篇25

前幾日買來一本厚厚的《飛向太空港》,經過廢寢忘食的閱讀,我終於讀完了整本書。

《飛向太空港》講述了中國“長征三號”火箭首次發射美國“亞洲一號”衛星的故事。書中既有中美專家攜手合作的祕密和友情,也有東西方文明的碰撞和衝突,展現了中國航天科技的輝煌成果,被稱爲中國“航天文學”的開山之作。其作者李鳴生也被稱爲“中國航天文學之父”。

最剛開始我是帶着任務去閱讀的,只想着快些讀完這本必讀書目,好換下一本我感興趣的書。在我的印象中,這類書都是十分無聊的,只會說套話,乾巴巴的,沒有任何吸引力。可現在我才發現這種認知是大錯特錯的,這本書不但血肉豐滿,而且感情充沛,文筆優美,吸引力極強。

這本書最讓我感慨的就是展示出了一個“難”字。改革難,談判難,拿到發射訂單難,建發射場難,送衛星難,發射衛星也難。更何況,這難中還摻雜着中華民族近代百年來的屈辱,飽含着華夏子孫對祖國強大的希冀。一切沉甸甸的,似乎壓得人喘不過氣來。

遇到困難,卻不消極,也不怨懟,只是去克服,去解決。這就是我在書中紛至沓來的“難”中看到的精神——一種感動我,讓我心潮澎湃的力量!而我,會傳承、會發揚這種精神,去創造屬於我的奇蹟!

在“長征三號”火箭運載着“亞洲一號”衛星升空那一刻,我和書中那羣跳躍歡呼的人一起流下了激動的淚水。難想啊,這部“年紀”比我大上許多的航天文學,竟讓我十分感動。

放下書本,我把左手放到胸膛上,感受着心臟的劇烈搖動。此時此刻,我終於體會到了什麼是心潮澎湃,什麼是血脈噴張。

讀《飛向太空》有感 篇26

距離起飛還有一分鐘,專家們全都站了起來,任總的手指幼崽下巴上抓來抓去,謝總的雙手也在胸前搓揉起來,胡世祥推了推眼鏡,一顆彷彿在燃燒的心還是禁不住微微顫抖了起來。倒計時計算器變幻着綠色的字碼:二十五秒……二十三秒……二十一秒……“開拍”所有跟蹤設備全部啓動,“點火——”,“起飛——”,隨着一聲巨響,火箭騰空而起,熊熊燃燒的火焰,映紅了半個天空!

這是《飛向太空港》第六章中中國的“長征三號”火箭載着“亞洲一號”衛星成功發射的過程。雖然文字不長,但誰都能體會到發射前的緊張氛圍。而火箭成功發射也是令全國人民振奮、驚喜的。不,不應該說是驚喜,這樣的成果是所有人員千辛萬苦努力的結果,是他們應得的!

在沒有閱讀這本書之前,我並不瞭解中國航天工業的發展歷程,僅僅在有火箭發射時纔會注意到,一直以爲中國航天工業是一帆風順的。翻開這本書展現在我們面前的卻是中國人手腳爬行,好像四腳動物,每邁一步,都會遇見形形色色的困難。爲了爭取衛星的國際商業市場,烏克力帶領代表團尋訪美國,但屢遭拒絕、嘲諷,但他們沒有放棄,最終取得了“亞星”的發射權。爲了滿足美國人的休息要求,加設了許多娛樂場所。當美國專家在休息的時候,我們的中國專家正忙裏忙外的幹着活……但好在,最終在雙方的配合下,衛星成功昇天,全國轟動,中國成功打入了國際商業市場,爲現在的火箭發射打下了基礎。

如今中國已經能自行製造火箭,向火星發射探測器。我們要學習曾經爲中國航天事業做出貢獻的人,爭取在未來爲祖國航天事業獻上自己的一份力量。

讀《飛向太空》有感 篇27

第一次看到《飛向太空港》這本書,以爲是一本科幻小說,看完之後,才知道這是歷史事實,講述中國的航天事業。

《飛向太空港》主要講述了“長征三號”火箭發射“亞洲一號”衛星的全過程。從政治,外交,經濟,火箭性能、歷史,中外工作人員合作等多方面進行敘述。“長征三號”火箭發射“亞洲一號”衛星,是中美航天科技的首次合作也是東方與西方空間科技的首次合作,意義重大。中美雙方都十分重視,經常合作創造了奇蹟,把“亞洲一號”衛星成功送上太空。這個國際性合作,所涉及的領域部門及人員衆多從政府到行政部門從科學家到普通百姓,所有人都是爲了圓一個航空夢。當時中國火箭成了外國衛星發射業務的消息剛一發布,一股強大的“中國火箭熱”很快蔓延全球,而在此時,美國的“挑戰者號”,“德爾塔”和兩架“大力神—34D”火箭接連爆炸連連慘敗。英國的“阿里亞娜”火箭也升空失敗。這迅速改變了世界商業衛星發射市場的行情,對中國火箭打入國際商業市場十分有利。最後當長征三號火箭成功發射之後,全國人民沸騰了。

當時的西昌發射場遇到了百年不遇的強大泥石流,很多建築都被毀了,航天人員們。仍不放棄,堅持努力工作,同大自然鬥爭正因這種偉大的頑強精神使西昌衛星基地恢復了工程。中國工作人員同時又表現出了對外國工作人員的熱情和友好,促進兩國友好往來。

如今中國的航空技術已有了很高的水平,火箭發射也接連取得成功。那些工作人員任勞任怨,是我們的榜樣,養成吃苦耐勞的習慣。

讀《飛向太空》有感 篇28

這個暑假我讀了許多名著,但最使我印象深刻的還是李鳴生的作品《飛向太空港》。

這本書講述了中國航天史上一個偉大的奇蹟一一長征3號火箭在西昌發射場發射美國衛星亞洲一號成功的事情。面對百年一遇的泥石流,面對三個月的期限,技術人員並沒有慌張,而是一步一步,一點一滴的在長征火箭發射之前重建發射場,他們戰勝了大自然。

讓我最難忘的是書中的這個細節。在運送一批極危險的用於火箭的貨物時,美國技術人員害怕危險,碰都不敢碰全都站在兩百米開外的地方,而中國技術人員靠得很近,並在到達發射中心後,因機械無法搬運,用沒有任何防護措施的手去搬下貨物。這僅僅是魯莽,僅僅是嗎?不,這是一種勇敢,一種中無畏的決心。中國技術人員的心已經與火箭緊緊聯繫在了一起。

這就是中國的技術人員,也許他們其中每個人的力量都微不足道,但加在一起就有創造奇蹟的力量,而我們學習上的艱苦比這些中國技術人員的苦難又算得上什麼呢?生活中總有一些人想抄捷徑,想不勞而獲,難道你們就沒有一點羞恥之心嗎?面對困難,應該知難而進,下定決心與它一決高下。如果你看到困難便後退,那麼還沒有開始你就已經輸了,並且還輸得一塌糊塗,輸的一無所有。

中國的航天人員、技術人員是多麼偉大。他們的行爲像一盞燈,照亮了我前進的道路。他們永遠是我們的榜樣,永遠是中國人民的驕傲。作爲新時代的少年我們要奮發圖強、堅持不懈,傳承長征了火箭工作人員的精神,使星星之火變得可以燎原!

讀《飛向太空》有感 篇29

自二戰結束後,美國便是世界頂級國家,自詡是第一世界。而當時中國尚是剛剛成立,各方面都遠低於世界平均水平,特別在機械製造方面幾乎爲零。

中美之間有着天塹一樣的差距,直到長征火箭多次成功的把中國的衛星送進太空,它引起了全世界包括與美國的關注。天時地利人和,當中國長征3號火箭出現之際,正值航天災難年度,國外的運載火箭故障連連,這讓中國有了擠進國際航空市場的可能。

在遭受了無數的看不起,數次失敗之後,中國得到了亞洲一號衛星發射權。而這顆衛星正是美國休斯公司的成果。於是,中美兩個差距甚大的國家,在航空航天方面展開了技術合作。

落後就要受制於人,因爲用的是美國的衛星,所以必須要伺候好美國人,不然萬一美國的生意不做了該怎麼辦呢?

所以美國人的到來,對西昌衛星發射基地的服務人員都是一種磨難。美國人要求是吃什麼有什麼,但當時的條件哪能做得到,有的吃就不錯了,工作人員只能盡全力去滿足。

美國人要求電話信號必須要好,可是這能打上電話都是特殊努力過了,中國只能高價租國際通訊線,努力讓通訊便好。

美國人要求工作廠房時刻供電,也不顧中國發電器能否做到;美國人自行改變衛星結構,中國人只能費盡心力的把火箭一一調整爲與衛星相適應。

中國人小心翼翼的維護着與美國的交易,就這也常常受到抱怨,還好最後的發射成功了,不然指不定又會發生什麼。這就是落後的代價,明明在自己的地盤,卻處處都要滿足別人。

落後就要受着一種只有富起來,強起來,才能真正的挺直腰桿!

讀《飛向太空》有感 篇30

李鳴生是中國航天第一人, 供職於解放軍總政治部。他所著的這本《飛向太空港》,講述了中國長征三號火箭首次在西昌發射“亞洲一號”的故事。記錄了中國航天事業繼往開來的輝煌時刻。

1957年,蘇聯的也是人類的第一顆人造衛星上天,拉開了人類尋找新家園的序幕,讓人類看到了明天希望的太陽。從那兒以後,美國、日本、西歐國家等紛紛將衛星送入浩瀚星空。雖然有失敗,但航天人卻從不氣餒。致使在當時出現了像美國,蘇聯這樣的航空大國。

而中國是在第一顆人造衛星發射後近30年,纔將中國第一顆同步通信衛星成功發射。那個輝煌的夜晚是每個炎黃子孫應該銘記的。中國又在1984年後將第六顆衛星發射。或許是中國的進步令人歎爲觀止,又或許是中國的航天技術驚爲天人。美國將屢試屢敗的“亞洲一號”衛星賣給中國。讓這個剛展露鋒芒的先前一直落後的國家來發射這個衛星。

這其中的辛酸未曾經歷的人是不會知道的。中國代表團赴美屢屢遭人冷眼和羞辱,好不容易談成一家公司,老闆卻破產了。雖然最後是成功的,但這是用航天人的艱辛努力換來的。

爲了中國的航天事業,爲了成功發射“亞洲一號”,有大把大把的工作人員無暇顧及的自己的親人孩子,甚至常年不見。有位從北京來的年輕姑娘,因發射場上一次事故便英年早逝。一位叫於福良的火箭專家爲了不耽誤工作,每次都抽空給患有怪病的女兒翻身。指揮員胡世祥的母親、岳父接連病故,但他卻未能回去料理後事。只能在夜深人靜時看母親照片。

中國航天業的成功是以航天人的汗和淚,甚至生命換來的。但他們付出的這一切都是無怨無悔。

所以我們要向航天人致敬。

向中國航天事業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