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人性的枷鎖讀後感(精選21篇)

人性的枷鎖讀後感(精選21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49W 次

當品味完一本著作後,你心中有什麼感想呢?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讀後感了。但是讀後感有什麼要求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人性的枷鎖讀後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人性的枷鎖讀後感(精選21篇)

人性的枷鎖讀後感 篇1

喜歡上讀書,纔開始真正體會到生活的美妙,並感覺到自己精神上的成長。奧地利作家茨威格說過:“一個人和書籍接觸得愈親密,他便愈加深刻地感到生活的統一,因爲他的人格復化了:他不僅用他自己的眼睛觀察,而且運用着無數心靈的眼睛,由於他們這種崇高的幫助,他將懷着摯愛的同情踏遍整個的世界。”

這幾天讀完同事推薦毛姆的《人性的枷鎖》,深刻領悟到了這一點。乍看厚厚的一本,八百多頁,還怕會讀不下去,沒想到開始讀後,竟再也不忍釋卷。書中的文字,句句都似在寫着自己的內心。我也因了作者的筆墨,將自己全然投入進了主人公菲利普的世界。

那些天每有所思,腦海裏全是那跛足少年。當他虔誠地祈禱上帝治癒他的殘疾時,爲顯示誠意他故意讓自己吃苦,想象着自己被治癒後幸福快樂的樣子,想象着原先嘲笑他的人是怎樣目瞪口呆,此時,我真想去擁抱這個善良純樸的少年,這不就是當年的我嗎?小時候,自己也曾因過於害羞,老是沉浸於自己的缺點,而不敢回答問題,不懂得與同學相處。儘管外表沉默寡言,內心卻把自己想象成班裏最棒的那位同學,甚至於暗地裏模仿她的一言一行,整天如白日夢般遐思,還常常爲自己想象出來的幸福吃吃傻笑。

少年菲利普不斷遭人嘲弄,逐漸失卻了孩提的天真,進而痛苦地意識到自身的存在。哪個少年不是在自身的煩惱中成長起來的?“菲利普看了好多書,腦子裏塞滿了各種各樣的念頭,正由於他對書裏講的事理只是一知半解,這反倒爲他的想象力開闊了馳騁的天地。在他痛苦的羞態背後,在他的心靈深處,某種東西卻在逐漸成形,他迷迷糊糊地意識到了自己的個性。”

讀書使人成長。作者在書中列了大量主人公在不同階段讀的書,這些書中的思想和他周圍人物的思想都在影響着他。“一個人彷彿是一個包得緊緊的蓓蕾。一個人所讀的書或所做的事,在大多數情況下,對他毫無作用。然而,有些事情對一個人來說確實具有一種特殊意義,這些具有特殊意義的事情使得蓓蕾綻開一片花瓣,花瓣一片片接連開放,最後便開成一朵鮮花。”正因爲菲利普持續閱讀的習慣,才使他能一次次突破枷鎖,獲得人生意義上的自由。

閱讀中,我分明覺出菲利普成長的每一階段,都恍惚有自己的影子。我也曾有他遇到過的迷茫,而我卻不知道如何處理。在人生的不同時期,就是讀書與沉思讓菲利普掌控了自己的生活。他對朋友的選擇,他的求學之路,他對神學的思考,他不顧伯父反對,遠赴德國求學;後來到倫敦成爲一名會計學徒,因爲厭倦了枯燥的生活,很快他又轉到巴黎學習繪畫。意識到自己在藝術上資質平平,不會有所建樹,後來他決定去倫敦學醫。書中最吸引人的,是菲利普在面對生活抉擇時的反思,其中落魄詩人克朗肖對他影響最大。“克朗肖”也是我非常喜歡的一個人物,雖然他後來的物質生活有些悲慘,但我非常欣賞他身上的落泊文才和曠達的哲學思維。

菲利普的朋友阿特爾涅對我觸動也很大,尤其是他的擇妻觀。他自己多才多藝,可是卻離開與他同樣有才華的前妻,選擇與一個樸實能幹的女僕生活在一起。他共有九個孩子,過着真實而平凡的幸福生活。他的很多思想都影響到菲利普。

主人公對米爾德麗德的愛情可能最令讀者難以理解。他怎麼會愛上一個如此自私自利甚至無恥的女人?菲利普也認識到了她的真面目,但還是一次次無奈地感到:他不能不愛這個女人。他清楚這種痛苦只有等到他死時才能消失。在這場愛情的追逐中,菲利浦喪失了獨立的精神和做人的尊嚴,還幾乎耗盡了他所有的財產。“世界上最大的折磨莫過於在愛的同時又帶着藐視了”反思自己,是否也曾用類似病態的精神折磨過自己?因不甘失去的一些東西,特別是曾經投入過的感情,即使已經明瞭是錯的,卻仍在主觀意識裏寄希望那是永遠美好的存在。也許這就是人性無法突破的枷鎖。

很多人讀書過於看重實用性、目的性,而最終面對茫茫書海無所措手。實際上,讀書是爲了自己永遠的成長。“當你所做的一切,都是爲了滿足既定的目標,你就沒辦法發現在這個目標範圍外,更廣闊的可能性是什麼”。看起來沒什麼用處的書,或許會給你的未來早早保留一個超越自己的機會。書是不分國家與年代的,因爲不管哪個國家的人性都是相通的,歷史也是相似的。當你在成長中遇到困惑時,或許古今中外的某本書裏早已告訴你解決問題的答案。

傅雷曾提到過一本書對他的影響。一開始他因爲情緒波動,“神經亦復衰弱,不知如何遣此人生”,後偶然讀到羅曼·羅蘭寫的《貝多芬》,“讀罷不禁嚎啕大哭,如受神光燭照,頓獲新生之力,自此奇蹟般突然振作。此實餘性靈生活中之大事。”

由此可見,通過讀書治癒人生各種疑難雜症,的確不失爲一良好途徑。只要你還想成長,讀書就不會晚。

人性的枷鎖讀後感 篇2

書名爲人性的枷鎖,我也看到它的另一個翻譯叫人生的枷鎖,在我看來,人性的枷鎖這個翻譯似乎有點不妥,縱觀全書,我就一直在思考,這個枷鎖到底是什麼?故事近半我才察覺到,人性沒有枷鎖,因爲人性纔是真正的那個枷鎖!人性,即人的本性,是數萬年來慢慢形成的,進化論告訴我們,現代人的一個最主要的任務便是克服根植在人類基因裏的思維方式,生活習慣,現代思維就需要我們和人的本能作鬥爭。

作者以菲利普的視角爲我們解鎖了一個又一個在人的各個階段所遇到的人,面臨的任務。

孩提時代,菲利普因爲殘疾,父母雙亡,受到旁人異樣的目光,無數的嘲諷,從此他漸漸變得內斂,或許我們中的大多數人若是遇到這樣的童年,或許就會自暴自棄到老,繼而在這個世界了此殘生,索性菲利普看到了新世界的大門,愛上了閱讀,讓他覺得生活並沒有那麼糟糕,之前自己的內心世界是有所依託的!這或許是掙脫枷鎖的第一步。

雖然在校成績優異,毅然決然放棄當牧師,前往德國學習,即便不知道前方會有多少艱難險阻。我年輕,我的人生還很長,我有的是試錯的資本!這便是掙脫枷鎖的第二步。

在德國,遇到了有一顆文藝青年的心,卻無人生大志向的海沃德,讓年幼的他認識到外面的斑斕世界,本就不安分的內心,變得更加狂野。回到英國,有認識到了大自己好多歲的女人,恩恩怨怨糾纏甚久,讓初嘗禁果的他漸漸期盼一場刻骨銘心的戀愛!巴黎學藝術,遇到了窮困潦倒的女同學,後來因爲生計問題,無奈選擇了自盡,讓他意識到追求理想當然可以,但是少了物質基礎一切免談!年輕的時候,不要想着安逸,出去闖闖,出去看看這個大千世界,漸漸的讓自己的三觀豐滿起來。這是掙脫枷鎖的第三步。

當老師跟他說,自己並不是學藝術的料,天賦有限,再怎麼努力也只能到達大衆水準,想要成爲一代宗師,難比登天!深受打擊的菲利普決定放棄學畫回家,菲利普放棄學會計、學畫畫,最終改道學醫的經歷便是給年輕人最好的一堂課!成長便是要總結過去,放眼放下,不斷的認識自己,不停的去試錯,總能看到自己的長處,或許你不是這方面的天才,那也能成爲這方面相對優勢的人!這便是掙脫枷鎖的第四步。

學醫時候在飯店認識了一個美女店員,突然就死心塌地的愛上了她,無法自拔,即便爲她破財無數,爲她放棄了疼愛自己、理解自己的諾拉即便明知她根本不愛自己,愛的只是自己的錢,眼睜睜看着自己的好友將她奪走,縱使到後來已經對她沒有愛意,卻依然願意養這個落魄的女人!直到發現她不自愛,去做妓女才真正與她告別!有喜歡的人就去勇敢的追求,失敗又怎樣?真愛難道會主動來追你?第五步。

曾經淺嘗炒股甜頭的他,爲了讓自己過的更加瀟灑,再次去炒股,結果把所有的財產賠空,從此無奈從醫學院休學,去外面打工,因爲飢餓,有過想死的衝動,再次受到曾經的歧視,索性因爲自己的藝術生經歷和曾經真心結交的朋友的幫助,讓自己度過了最艱難的那幾天,終於堅持到了伯伯的病逝,繼承了遺產,再次踏上了醫學之路!發現自己對於做醫生更加得心應手!起起落落本就是人生的一部分,讓你對世界有了更加深刻的洞察,讓你對最底層人民有了更加深切的同情!你所經歷過的事,你所讀過的書,你所認識的人都是你最寶貴的財富,要學會好好使用!最重要的是學會總結,最終,善良的菲利普對於曾經傷害過自己的人得出了這樣的結論:寬恕他們吧,他們不知道自己做了什麼!

放棄條件優越的工作,選擇去看看那個色彩斑斕的大千世界,卻發現愛情觀成熟以後的他,已經離不開身邊這個可愛的小姑娘,終於找到了對的人!決定讓自己的餘生都想去和她一起度過,再次選擇他曾經放棄了的工作!這不是第七步。

菲利普終其半生都在掙脫枷鎖,尋求自由,卻發現最後這道枷鎖他怎麼也不想解開,人生的意義或許就是尋找自己最想要的那把鎖,鎖住最想要的人和事!

人性的枷鎖讀後感 篇3

花了一個多月的時間,斷斷續續的讀完了毛姆大叔的第三本作品《人性的枷鎖》。讀毛姆的書,感覺彷彿是和故事的主人公一同去用心感受和揭露這世界的真面目,有痛苦,有悲哀,也有些許的對人生的徹悟。

故事講述了主人公菲利普小時候到中年的人生經歷,因爲天生瘸腿收到皇家公學孩子們的譏笑和嘲諷,讓他從小形成了自卑,敏感,內向的性格;現實就是如此殘酷,在自己愈發想躲避的時候,愈是有一把刀戳向你的心,慢慢的折磨你;在沒有得到上帝的迴應,也看到教堂牧師們醜陋虛僞的面目,從小在基督宗教薰陶下的菲利普果斷棄教,“何必一定要信教?”這是他掙脫的第一個枷鎖,後來德國留學,去倫敦當會計,到巴黎求師學畫,再回來學醫,最終還是繼承了父親的工作,當一名醫生。感覺命運真的在這裏開了個不小的玩笑,我們努力掙扎的結果,最後還是回到了原點,很可恨卻又在情理之中。

但是這本書最打動我的是菲利普在遇到人生種種問題時候的一種自我剖析和自省的能力,總是在糾結,掙扎,悔恨,反省,正視自己身上暴露的問題,不管是自尊心作祟,還是自己的卑微羞怯的性格,在不斷的自我剖析和自我否定的道路上,他似乎找到了自己的人生真諦。就在這種需要你去不斷地作踐自己,剖析自己,折騰自己的社會生活中,可能纔會獲得更深刻的生命體悟,正如毛姆大叔自己豐富的人生閱歷才讓他能夠寫出如此犀利卻冷靜的作品吧。在生活的不斷摧殘和折磨下,自己的眼睛會更加透亮,更加成熟,看透了世界的骯髒不堪,卻依然能夠保持”寵辱不驚,閒看窗外雲捲雲舒”心態,這就彷彿是在黑暗中粲然一笑,那種笑讓人看了只有安心和平靜。

這本書看的最虐心的部分是菲利普和米爾德麗德三番兩次的相遇糾葛,米爾德麗德明明庸俗不堪,扁平的胸脯和蒼白的臉色,2次輪爲性行爲工作者,菲利普仍然不能爲之忘懷,明明認爲自己也賤的不行,卻仍然忍不住愛她,想要和她在一起。但是走過這段可悲的所謂“浪漫愛情之路”,他發現他只能爲她做到在自己有限的範圍內去幫助他,但不會和她有任何進一步的發展,這裏我很佩服菲利普的自制,但很替他不值,明明心裏清清楚楚的明白這個女人一點兒都不愛你,只是因爲求生的本能在單純的利用你,你何必還爲她仁至義盡至此?

最後在米爾德麗德把他的家弄砸的不成樣子的時候,菲利普一笑置之。在感受到愛情的痛苦煎熬,並經過多好些年後,菲利普也明白了自己的愚蠢和可笑,難道正如毛姆大叔給年輕人的那句忠告,“非要越過一大片乾旱貧瘠,地形險惡的荒野,才能跨入活生生的現實世界”。毛叔叔,你可不可以不要這麼一語中的?

關於人生的意義,克朗肖通過一個破爛不堪的紅地毯讓菲利普明白了”生活是毫無意義的“。看似這是個悲觀的想法,但正如書中所說”既然生活毫無意義,塵世也就無殘忍可言。不論是做過的還是沒來的及做的,一概都無關宏旨。失敗好不足奇,成功也等於零。他不過是暫時佔據在地球表層的芸芸衆生中間的一個最不起眼的動物而已;然而,他又無所不能,因爲他能從一片混沌之中探出其奧祕來。“我們總是在追求這成功和幸福,殊不知,幸福和痛苦是一樣的微不足道,不管是痛苦,還是失敗,還是幸福、歡樂,它們的降臨,跟生活中出現的其他細節一樣,不過是使得地毯變得更加紛繁複雜,絢麗多彩罷了。

所以生活中,何必把自己閉塞在自己的世界裏,而不去體驗世界,體會社會,不管它們是殘忍的,還是勢力的?即使碰的頭破血流,即使飽受飢寒交迫,即使被世界唾棄,那又怎樣?生活既然是沒有意義的,又有何懼?生活的毫無意義正是生活的意義所在,正因爲生活毫無意義,我們纔有勇氣在社會中摸爬滾打也不怕,在折磨和摧殘下,慢慢獲得自己對於生活的體悟,而這對自己纔是最具有意義的東西。不禁妄想,那些在別處過着自己不敢想象的生活的人們,是不是正是感悟到這一點,纔有勇氣在黑暗中翩翩起舞,燦爛的微笑着。

人性的枷鎖讀後感 篇4

“菲利普面帶笑容,抓住了莎莉的手,緊緊地攥在自己手裏,此時此刻,太陽當頭,陽光燦爛。”

菲利普的故事,至此講完,我也隨之長長舒了一口氣,一下子變得輕鬆起來。上下兩集共870頁的鉅著,以圓滿的結局而告終。

在《序言中》,毛姆說《人性的枷鎖》是一部自傳體小說而不是自傳。1915年出版《人性的枷鎖》,當時41歲的毛姆寫此書必然是在三十多歲,可見這是毛姆的一部早期成長史。故事從菲利普九歲寫起,到約三十歲和麗莎結婚結束,其間二十年前的生活歷程,讓我們見證了一個人的成長過程。

一個人來到這個世上,有諸多不可選擇的東西,而且必須要被這些東西所捆綁,諸如身體狀況、家庭教育、生活條件等。

主人公菲利普出生在一個宗教家庭,且是一個瘸子。他的父母在他九歲時相繼去世,成爲孤兒的他不得不跟着伯母伯父生活。伯父是一位基督宗教牧師,伯母是一位虔誠的基督宗教徒。菲利普的童年必須受到宗教的薰染,每天他要讀《聖經》週末要坐在教堂裏虔誠地地禮拜,這種枯燥無味的活動讓他毫無興趣,可是當聽大伯說上帝無所不能甚至可以搬動大山時,他有了意志,不惜在寒冷的冬天光着身子跪地祈禱,真誠期待上帝治好他的跛腳,但沒有。

他開始認爲“信仰是外部強加給他的,那完全是新的環境和榜樣所起的作用。”他毫不猶豫地拋棄了童年時代的信仰,像脫掉他不再需要的斗篷一樣卸掉了捆綁在他身上的宗教枷鎖。

菲利普日漸長大,對環境的認識讓他有了新的發展方向,他要畫畫。他在兩年的畫畫期間思考了許多問題。“菲利普經過苦思冥想,得出一個結論:凡是真正的畫家、作家和藝術家,身上總有那麼一股力量,驅使他們把全部心神都放在事業上,這樣一來,他們不可避免地要讓個人生活從屬於藝術事業。實際只是受到主宰他們的本領的愚弄。生活從他們的指縫間流過,他們一輩子就好像沒活過似的。菲利普感到,生活就該好好地過,而不應只用作會話的題材。他要經歷各種各樣的經歷,從人生的瞬間吸取生活所提供的全部激情,最後他打定主意要採取某種步驟,並承擔其後果。”菲利普問了他的畫畫老師,如果註定只能是個二流畫家,他寧可放棄。就這樣,菲利普卸去了只能當個二流畫家的枷鎖,他決定從醫。

在學醫的過程中,菲利普認識了米爾德里德。這個他看上去不漂亮的點心店女招待,最後卻讓他瘋狂地癡迷地愛上了她。他也知道米爾德里德並不喜歡他。自始,菲利普就知道這一場畸形的戀情,但他卻左右不了他的內心。這一場戀愛讓菲利普飽受了屈辱和折磨,他曾對米爾德里德說:“我曾經認爲我可以設法讓你愛上我,但現在我明白了,那是不可能的。”最後,米爾德里德的墮落,使菲利普慢慢厭惡了她而卸去了情感的枷鎖。這一枷鎖,不像宗教和畫畫卸去的那麼簡單,而是需要時間的來鬆綁。

菲利普投機股票虧本負債,不得不受貧困的煎熬。他無奈地流露街頭,若不是朋友在他困頓時收留了他並給他謀到一份“顧客招待員”的工作,他還不知道會怎樣呢。正是和朋友阿特爾涅一家的愉快來往,讓菲利普結識了阿特爾涅的女兒,成就了一個圓滿的家庭。

故事的結尾有些平淡,但也反映出拉一個道理,一個人來到這個世上,學習、工作、結婚、生兒育女,直到去世,這是一種最簡單也是最完美的線條。

毛姆筆下的故事,總是在細節中給人以啓發和深思。他的話字裏行間透着哲思與睿智,讀來頗有收益。

菲利普的成長經歷,是每個人生活在世的必然過程。縱觀人的一生,其實總在受着別人以爲應該做的事情的影響,而不是爲我們自己真想做的事情所左右。

如何對待人性的枷鎖,毛姆說的一段話很值得借鑑:“回想起自己走過的漫長人生歷程,他愉快地忍受了生活所加給他的一切。他忍受了生活變得如此艱辛的殘疾,他知道自己的性格因此而受到扭曲,但他也發現,同樣由於這種殘疾,他卻獲得了那種帶給他無窮樂趣的反省能力。要是沒有這種殘疾,他就永遠不可能目光敏銳地欣賞美,不可能熱愛文學藝術,也不可能對生活中的各種景象發生興趣。他經常受到嘲弄,遭到蔑視,而這一切都使他的思想轉向內省,促使他心裏開出朵朵芬芳的花。”

老子在《道德經》說:“天下皆知美之爲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爲善,斯不善已。”但凡事無均有兩面性,失此得比。不難想象,看似枷鎖的一面,同時也隱含着不爲人知的優勢,善於利用,便是成就。

“每個人都有缺陷,不是身體上的就是精神上的。

你永遠愛她,她就永遠美麗!”

人性的枷鎖讀後感 篇5

我認認真真的想了想,我是如何開始喜歡上毛姆的。這是無意中我的同事跟我提到了《月亮與六便士》,她說:“月亮是那崇高而不可及的夢想,六便士是爲了生存不得不賺取的卑微收入,多少人只是膽怯地擡頭看一眼月亮,又繼續低頭追逐賴以溫飽的六便士?”說道這裏她突然問我:“如果是你,你選月亮還是六便士?”我並沒有立刻回答她的問題,因爲我在思考。

正因爲我倆無意中談到的話題讓我對毛姆產生了極大地興趣。於是我買了他三本書回來慢慢看,《人性的枷鎖》是我瞭解毛姆的開始。

一篇關於格非的文章,《文學在讀者中尋找認同》,引用裏面的一段話:從最根本的意義來說,文學是一項尋求認同的事業——作者通過寫作來尋求理解,尋覓知音,而讀者則通過閱讀,來發現作者與他們建立認同。我之所以愛上閱讀也是因爲想要在作品中找到與作者有共鳴的地方,在迷茫的時候在書中尋找答案,然後學會思考,學會反思。小說中的主人公菲利普是一個矛盾的結合體,真實、糾結;既不安於現狀,又沒有能力改變未來。我又何嘗不是自己想的挺好的,可做起來又是另一回事。但我永遠比不上菲利普的一點是,他一直在不斷地嘗試,不斷奔波,他有一顆無處安放的心,他在不斷尋找生命的意義,而我卻沒勇氣邁出哪怕是一步,只好不甘心的安於現狀。

當菲利普發現自己的跛腳被別人嘲笑的時候,他好像感受到了生命的苦澀。他幼小的心靈模糊的意識到這種不幸與痛苦可能會和自己終生相伴。他開始變得敏感,不合羣,在小小的學校裏,默默忍受孤獨。中學時代,他擁有了他認爲最好的朋友羅斯。但他渴望只有他一人擁有羅斯的友誼,所以當他看到羅斯和其他人玩的時候,他會憤怒、不安,好像被搶去了心愛玩具的孩子一樣無助,終於因羅斯受不了他歇斯底里的佔有慾而離開他。最後就算他可以有機會進入頂端大學,可他還是急於逃離了那片讓他發瘋的地方。這一時期,菲利普的性格養成對他今後的生活和人走向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包括愛情。

他去了德國留學,到法國學畫畫,然後又繼承了父親的衣鉢,從醫,直到他找到生命的意義,最後終於知道自己要什麼。

他放棄進入頂端大學的機會,非要這麼折騰,哪怕別人說他當畫家失敗,當學徒失敗,但他說他不後悔。對啊,爲什麼要後悔呢?如果所有的東西都用一個標準來衡量的話,人生又有什麼意義呢。

人性的枷鎖讀後感 篇6

這本書,他正好給我們生動形象地描繪出那個樣子。它裏面的文字,充滿魔法,它把我們帶到了另一個虛擬的生活圈,好像時光穿越,又好像靈魂互換。在虛擬的世界,我們就是菲利普,我們在經歷所有的一切。於是,我們體會了被米爾德麗德鄙視的無地自容,感受到被她利用的心甘情願,經歷到失去她的撕心裂肺。於是,我們觸摸到Price上吊自殺後冰冷的屍體,我們感受到胃空蕩抽搐,通過抽菸來減輕飢餓的無耐。我們還體會到在絕境中,微弱的控訴:自己總是對他人友善,儘量做好事,最後卻事事糟糕透頂;自己樂於助人,卻在最困難的時候,不敢期望有人伸出援手。於是,我們體會到了在絕境中,期盼自己的舅舅早些過世,可以利用他的遺產來走完最後學業的無恥和真實。甚至被靈魂拷問。

晚上照顧舅舅時,我們也動了給他多加的念頭,希望可以早一些結束他的無意義生命,來逆轉自己的有追求人生。最後,我們終於因爲害怕終身的悔恨和愧疚,而沒有動手,經受了惡魔的誘惑,保住了道德的底線。這一切的一切,都是這本書帶給我們讀者的虛擬卻真實的體會。菲利普的一生尋找的答案,也是讀者曾經想要選擇的東西。只不過,大部分讀者,有父有母,沒有那麼勇敢,無法豁出一切去經歷去感受。而跛腳的菲利普,卻把個中滋味,心酸心苦,一一嚐遍。最後,他終於懂得欣賞平淡無奇的生活,以及平凡似水的美好。

我們跟隨主人公,從一種生活到另一種生活,從一羣人到另一羣人,不停奔波選擇,不停掙扎糾結,掙脫種種枷鎖,想尋找一種照亮生命的人生,最終發現“人生毫無意義”,最終選擇了一種最普通的生活。這是歷經艱辛探索後的結果,就像揮灑汗水勞作後,休息時的平靜。

他浴火重生後學會了怎麼去看待缺陷和苦難,如何用平常心對待生活的不如意。他終於明白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缺陷,或身體或心靈。這個世界就是一個病房,爲什麼會這樣,根本沒有理由。或殘缺的肉體,虛弱的心臟,或病態的肺,還有一些更加隱蔽的精神疾病,懦弱的意志,酒精的上癮。人人都有缺陷,我們要做到就是接受人類的美好,包容人類的錯誤。原諒他們,因爲他們也身不由己。

生活就像是一座空空如也的清水房。把所遭受的一切不幸,看作是對生活煞費苦心的裝飾。他開心地接受生活中出現的一切,淒涼和興奮,開心和痛苦。因爲無論什麼事情,都讓生活這套毛坯房的設計,更加層次豐富。

人性的枷鎖讀後感 篇7

上帝在賦予人類自由的同時,又給我們套上了無形的枷鎖。人類最大的優勢就是擁有了感情,最大的困擾也是擁有了感情,愛、恨、情、仇都無疑是人生的枷鎖。

“不知不覺間,菲利普養成了世上給人以最大樂趣的習慣——博覽羣書的習慣;他自己並沒有認識到,這一來卻給自己找到了一個逃避人生憂患苦難的庇護所;他也沒有意識到,他正在爲自己臆造一個虛無縹緲的幻境,轉而又使得日常的現實世界變成了痛苦失望的源泉。”(摘抄於書中第98頁)

因爲孤兒和機緣巧合而過早地投入到書本的虛擬世界中,對兒童來說,是幸運還是不幸呢?不過感覺這一點倒與自己有點相像。從小就缺乏同齡的玩伴,於是跟着鄰家的打哥哥滿山跑,老爸在忍無可忍之下把我毒打了幾頓。兒時的童真又怎能忍受得了這般摧殘!內向的我只能把自己埋沒於書海中,我把那裏當做自己的樂園,當做避難所,所有的不快都可以在那裏得到發泄和彌補。有得必有失,書畢竟是書,縱然裏面的世界描繪得再好,也不過是一個虛無縹緲的幻境,是與現實相脫節的。久而久之,我們便會把自己關在那個小牢籠裏,對身邊的環境產生不適,甚至是對身邊的人、事、物進行排斥。

菲利普自幼父母雙亡,天生坡腳,自幼由當郊區牧師的伯父威廉撫養。剛開始翻讀,還以爲菲利普會受到伯父、伯母的虐待,飽嘗孤兒的痛苦,沒想到他的伯母居然把他當自己的孩子一樣疼愛。儘管在菲利普的眼裏,他的伯母被描述得如此的令人反感,但她的愛是如此的真摯,她是真的心疼這個孩子。

菲利普是在浸透着宗教氣息的環境里長大的,很早就切身體會到了宗教的虛僞。曾經,他對上帝具有迴天的神力這一點深信不疑,他熱烈而虔誠地祈求上帝在新學年開始前治癒他的殘疾。然而,時間證明那不過是一個謊言,是欺騙。菲利普熱愛生活,對未來充滿憧憬,不願爲了“侍奉上帝”而虛度自己寶貴的一生。於是,他不等畢業就毅然離開了死氣沉沉的皇家公學,輾轉於學畫,學醫。菲利普擁有着青年人的熱血,好高騖遠,不惜窮其一生去追尋人生的目標。同時,他的理想又都是迷茫的,都不能堅持到最後,只能在迷茫中追逐。但他至少勇於反抗,反抗他伯父的安排,反抗現實,反抗命運的安排,這是值得深思的。

小說着重描寫菲利普如何掙脫宗教和小市民習俗這兩條禁錮人類精神的鎖鏈,力圖在混沌、紛擾的生活旋流中,尋求到人生的真諦。他飽嘗人間艱辛,歷盡世態炎涼,最後得出結論:生活就像一條波斯地毯,雖說色彩斑斕,令人眼花繚亂,實質上卻毫無意義。

菲利普的人生枷鎖是社會的產物,那我們的呢?又時,我們的人生的枷鎖是我們自己給套上的,戰勝自己便是打開它鑰匙。

人性的枷鎖讀後感 篇8

初看到書名,還以爲是本艱澀難懂的哲學類書籍呢,哪知一翻開,立刻就被吸引了。這本書很好看,而且不管你年齡大還是小,只要你 看了這本書,相信一定會引起你的思考,因爲在成長過程中,每個人都會碰到類似的問題,那就是 人生無處不枷鎖!

人生來自由,卻無處不在枷鎖中,仔細想來,難道不灰心喪氣嗎?這部有點自傳體的小說是英國作家威廉.薩姆賽特.毛姆的力作,毛姆描述了菲利普 從 八歲到三十多歲的生活歷程,主人公菲利普遭遇了情感的枷鎖、金錢的枷鎖、宗教的枷鎖等種種羈絆,他在擺脫這些羈絆時,受盡了靈魂的拷問,從他相信上帝到不信,他的跛足讓他的人生受盡了冷嘲熱諷,童年孤獨而痛苦,上帝並沒有給他治好跛足,成年後他瘋狂的愛上了明明知道不值得愛不應該去愛的女子,他卑顏奴膝,喪失尊嚴的討好該女子,陷入了情慾的深淵,他的理性在愛情面前毫無用處。萬幸的是他堅守住了自己的目標 ,最終擺脫了枷鎖,他常常思考,人的一生爲什麼總是受他認爲應該做的事情,而不是受他真心想做的事情所左右?他總結出了人生的哲理,他說:生活毫無意義,人降生在這個世上,就是受苦受難,生活沒有意義,人活着也沒有目的,生命微不足道,而死也無足輕重,既然生活毫無意義,塵世也就無殘忍可言,生活就像一塊舊的波斯地毯,有許多的格局,每個人的格局都不同,幸福 和痛苦跟生活中出現的其他細節一樣,不過是使人生格局更趨紛繁複雜,地毯的顏色佈局更鮮豔別緻罷了。

菲利普擺脫枷鎖後,心靈獲得了救贖,我喜歡這時的菲利普,這時的菲利普溫和、自信,他不會在別人羞辱他的跛足時臉紅難堪了,他親切的同貧窮的男人、女人說話,對他們的生活認真的審視和同情,他心裏時常洋溢着激情,他愉快的觀察着人生,他的天空是太陽當照,光芒四射!讀者看到最後也得到了慰藉,心情也舒暢起來,不再痛苦,心裏洋溢滿了脈脈的溫情。這本書給我了啓迪,給我了一劑面對生活煩惱的解藥,生活不如意十之八九,只有努力多學習,提高個人的修養,才能對生活持有一份淡然 和安定!把握當下,堅持自己的理想,努力完成自己所想要的璀璨生活吧!要不然,還能怎樣?哈哈

人性的枷鎖讀後感 篇9

4.13就讀完了,談不上有多少感慨,結局多少有些出人意料的“平凡”,因了這個書名,本以爲會有些不同尋常。看這本書時,狀態差得要命,轉眼快過去三個月,談不上恢復以往的活力,但回了家,心裏沒有害怕的感覺了。

人生,總會遇到一些問題,你料不到、逃不了,甚至放不下。有些事兒,明明知道不值得去計較,但是,你讓情緒這東西強大起來,那便身不由己,或許生存還是毀滅就真成了一個問題。錢鍾書先生說過,目光放遠,萬事皆悲。

人這一生太多可能性了,菲利普可能做牧師、會計、畫家、醫生、小職員,太多機遇巧合,誰也看不到未來有什麼在等待着他。不安於長輩安排,隨心去嘗試一切想嘗試,職業即事業,無所謂大小,但這關乎熱情,對生命價值實現的熱情。

人這一生會遇到很多人。越長大越發現,有些人進走你的生命,陪伴着走過一段風景後不知不覺沒了音信,而又有些人從不相識到相知相惜,朋友,永遠都是生命不可缺少的色彩。還有些人,能把你的生活弄得不知所措。“事隔經年,我將如何致你,以眼淚,以沉默”。愛情裏面,各自放過吧,能不糾纏就放手,計較太多,容易失去一起發現美好的樂趣。遇到能心生喜歡的人,都是幸運,唯願君安。還沒遇到的,總會遇到的。

人性的枷鎖,是世事難料,是心有執念。無論如何,無愧於心就好。

人性的枷鎖讀後感 篇10

爲了省幾個Money,我就在手機上閱讀書籍,少了紙質書籍隨意翻閱,看看插圖的便利條件,四五天就把這本書看完了,合上書以後,幾天來書中闡述的生活觀、價值觀久久不能讓我平靜。

菲利普在人生道路上的困苦和抉擇給了我很多啓示。

他和米爾德麗德的那段感情,很多人都覺得那並不是愛,而只是在情慾影響下的衝動。但是,我不這樣認爲,我覺得那是愛,只不過是一廂情願的愛而已。在我看來,他如果不是真正愛她,不可能做到在她和自己的好友勾搭上時還出資讓他們一起出去瀟灑,不會在她一次次無情地傷害自己之後依然伸出援助之手。若說只是爲了情慾,那他後來已經對她的身體完全失去了興趣,縱然她百般暗示和勾引也不爲所動,這顯然不是情慾所能解釋的。更何況毛姆在《刀鋒》裏已經明確說過:“愛沒有情慾就不是愛,而是別的東西;而且情慾並不是由於得到滿足,而是由於阻撓變得強烈。”這是不是也可以解釋,菲利普最開始的情慾也是因爲愛而建立起來的呢?

菲利普最終在莎莉那裏獲得了真正的愛情。他爲了她而甘願放棄深植於意識中的環遊世界的夢想,爲了她而甘願在一個小村莊裏行醫終老,雖然他不確定自己到底是不是愛她,但是卻知道自己對妻子、愛情、家庭的渴望已經超越了其他,他願意爲了她而停留下來。

小說的結尾比我預想的要好,原以爲他也要自殺呢,可見,作家毛姆還是給讀者希望,“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人都在思考這一生,當我們身邊的生活充滿荒謬時,我們該如何抉擇?一些人選擇了默默忍受,一些人選擇了勇敢掙脫。而菲利普恰恰是選擇後者的人。雖然他每次的選擇單從結果上來看不怎麼高明,但我覺的這才真實的人生。不是所有人只要堅定理想,幸福就一定能實現。其實誰能說自己的人生就是最正確的道路?但明明有些人知道了錯誤卻死不悔改,以至墮落沉淪。很多人就像菲利普一樣去努力尋找人生的意義,可正如小說中說的:“人生就如同一條絢麗的波斯地毯,外表華麗,其實毫無意義。”是的,誰能告訴人們人生的意義是什麼呢?我們只不過是大千世界的芸芸衆生。給窮苦的窮人看病,走危險的夜路,到阿特爾涅一家的農場中真真切切地去體驗生活,享受生活。 我想生活就是如此真實。

小說給我的最大啓示是不要懼怕改變和選擇,原來可能是金科玉律,現在覺得荒謬時就要勇敢拋棄。人生最重要的是以一個怎樣的心態面對未來,無論現在所處的環境是什麼樣子的。知道往哪裏走後,請前行。

人性的枷鎖讀後感 篇11

初看到書名,還以爲是本艱澀難懂的哲學類書籍呢,哪知一翻開,立刻就被吸引了。這本書很好看,而且不管你年齡大還是小,只要你 看了這本書,相信一定會引起你的思考,因爲在成長過程中,每個人都會碰到類似的問題,那就是 人生無處不枷鎖!

人生來自由,卻無處不在枷鎖中,仔細想來,難道不灰心喪氣嗎?這部有點自傳體的小說是英國作家威廉.薩姆賽特.毛姆的力作,毛姆描述了菲利普 從 八歲到三十多歲的生活歷程,主人公菲利普遭遇了情感的枷鎖、金錢的枷鎖、宗教的枷鎖等種種羈絆,他在擺脫這些羈絆時,受盡了靈魂的拷問,從他相信上帝到不信,他的跛足讓他的人生受盡了冷嘲熱諷,童年孤獨而痛苦,上帝並沒有給他治好跛足,成年後他瘋狂的愛上了明明知道不值得愛不應該去愛的女子,他卑顏奴膝,喪失尊嚴的討好該女子,陷入了情慾的深淵,他的理性在愛情面前毫無用處。萬幸的是他堅守住了自己的目標 ,最終擺脫了枷鎖,他常常思考,人的一生爲什麼總是受他認爲應該做的事情,而不是受他真心想做的事情所左右?他總結出了人生的哲理,他說:生活毫無意義,人降生在這個世上,就是受苦受難,生活沒有意義,人活着也沒有目的,生命微不足道,而死也無足輕重,既然生活毫無意義,塵世也就無殘忍可言,生活就像一塊舊的波斯地毯,有許多的格局,每個人的格局都不同,幸福 和痛苦跟生活中出現的其他細節一樣,不過是使人生格局更趨紛繁複雜,地毯的顏色佈局更鮮豔別緻罷了。

菲利普擺脫枷鎖後,心靈獲得了救贖,我喜歡這時的菲利普,這時的菲利普溫和、自信,他不會在別人羞辱他的跛足時臉紅難堪了,他親切的同貧窮的男人、女人說話,對他們的生活認真的審視和同情,他心裏時常洋溢着激情,他愉快的觀察着人生,他的天空是太陽當照,光芒四射!讀者看到最後也得到了慰藉,心情也舒暢起來,不再痛苦,心裏洋溢滿了脈脈的溫情。這本書給我了啓迪,給我了一劑面對生活煩惱的解藥,生活不如意十之八九,只有努力多學習,提高個人的修養,才能對生活持有一份淡然 和安定!把握當下,堅持自己的理想,努力完成自己所想要的璀璨生活吧!要不然,還能怎樣?哈哈

人性的枷鎖讀後感 篇12

我們一代代年輕人,也包括一代代大師作家,其實都會陷入相同的迷茫之中。我們一天天的重複着我們的生活,但是生活的意義是什麼?我們在這個社會上的定義是什麼?我們是否可以自由的度過一生?《人性的枷鎖》這本書也許會給我們許多啓示。這本毛姆的《人性的枷鎖》是毛姆的半自傳體小說,是毛姆小說中寫給無數普通人的一本書,希望這本書可以給你一些啓發與感悟。

《人性的枷鎖》作者簡介:

威廉·薩默塞特·毛姆,英國小說家、劇作家。代表作有戲劇《圈子》,長篇小說《人生的枷鎖》、《月亮和六便士》,短篇小說集《葉的震顫》、《阿金》等。毛姆是公認的寫人性最純熟的作家之一,在他的書中我們沉浸在他的文字中,去得到啓發和感悟。馬爾克斯也曾經說過毛姆是他最鍾愛的作家。

毛姆最主要的三本長篇小說《人性的枷鎖》、《刀鋒》、《月亮與六便士》都位列經典。特別是《月亮與六便士》成爲了許多人追逐理想的精神動力。

《人性的枷鎖》讀書感悟:

這部《人性的枷鎖》寫於《月亮與六便士》之前,是毛姆半自傳體小說,毛姆本人對這本小說看得及其重要,甚至說這是“一本不朽的小說”。

擺脫枷鎖,尋找自由

我曾經看到有評論說“《月亮與六便士》是天才的簡史,而《人性的枷鎖》纔是普通人的寫照”我十分認同他的說法,我們無法像《月亮與六便士》的主人公一樣拋卻一切去追逐理想,我們無法不顧一切的追尋天上的月亮,那麼我們就要像主人公菲利普一樣去擺脫人性的枷鎖,走出迷茫獲得精神上的自由。

第一道枷鎖:信仰的枷鎖

菲利普自小失去雙親,被送到從事神職的伯父那裏生活,伯父告訴他,我們要篤信上帝。但是他祈求上帝治好他的殘疾無果,動搖了他對上帝的信任,後來他去到學校,接觸了一些人,讀了一些書後,他發現世界並不是他想象的樣子。“他感覺自己就像一個拄杖多年的人突然有天被迫丟開柺杖獨立行走。自此,他擺脫了信仰的枷鎖。

我們許多人也如他一樣被信仰的枷鎖所束縛,儘管束縛我們不是上帝,可能是陳舊的觀念等等,我們應該擺脫這一枷鎖去自己思考、學習,瞭解,而不是永遠被束縛在井底,看不到嶄新而寬闊的藍天。

第二道枷鎖:性格枷鎖

主人公從出生開始就有些身體上的不足——跛足,

這一點缺陷使他有着自卑感並且性格上有一些敏感,但隨着菲利普的不斷長大逐漸擺脫了這一枷鎖。

第三道枷鎖:情感枷鎖

情感分爲三種情感:友情,愛情,親情。由於菲利普從小父母雙亡,跟隨伯父一家生活,伯父是一個虛僞的人,直到伯父去世主人公才擺脫了這一枷鎖。

友情:菲利普一生交了許多朋友,可是大部分都離他遠去,但最終他的朋友阿西爾尼在他最困難的時候幫助了他,阿西爾尼的真誠讓菲利普重燃了對友情的希望。

愛情:菲利普也經歷了不同的愛情,經歷了愛與被愛,最終找到了屬於自己的愛情。

主人公所經歷的最後一個枷鎖是理想的枷鎖,其實也可以叫做“對圓滿人生的執念”但是最終他明白了珍惜現在,過好每一天才是最完美的模樣

人性的枷鎖讀後感 篇13

大學畢業到現在就業工作得清閒空檔期如約而至了,在假期的頭兩天鼓起勇氣翻開老家還未拜讀的毛姆的《人性的枷鎖》(Of Human Bondage),877頁,64萬字,很久沒讀過這麼長的小說了。感謝毛姆,這一次仍然沒讓我失望。

《人性的枷鎖》中,菲利普已經像是身邊一個有血有肉的凡人了,他迷茫、懦弱、敏感、犯賤,而且還是個跛子,最後本來可以詩與遠方,卻選擇了結婚生子踏踏實實過日子,這下大家滿足了吧?不知道這是不是毛姆筆下唯一的一次寬恕,讓主角選擇了凡人普遍接受的幸福人生。

故事從1885年的倫敦開始,菲利普9歲的那一年裏失去了雙親。Philip的父親是一位年輕出色的外科醫生,家境殷實,但卻因爲一次突如其來的敗血症去世,他的母親當時正懷着身孕,可能由於丈夫去世這突然的打擊加上分娩的痛苦,也在六個月後散手人寰,Philip的弟弟也沒能活下來,就這樣主角變成了孤兒,還是一個一隻腳是畸形足的孤兒。

菲利普的伯父收養了他,這是一個刻板冷漠的牧師家庭,好在Philip的伯母對他視如己出,更幸運的是他在這裏“不知不覺中養成了這個世界上最美好的習慣——閱讀的習慣”,從而減輕了許多抑鬱和憂傷。不久,菲利普被送進了特爾坎布瑞的皇家公學,這裏是專爲培養神職人員的寄宿學校,Philip的伯父希望他能在那裏一直呆到18歲,然後去牛津大學,最後成爲一個牧師,皈依上帝。在學校裏,菲利普因爲他的畸形足飽受同學、朋友甚至老師的嘲笑和侮辱,在虔誠地祈求上帝施與神蹟後也未能應驗,讓他開始對宗教產生了最初的懷疑。

在學校呆到快18歲時受一個同學的影響,菲利普決心一個人去德國,因爲他已經對宗教體制下的皇家公學深惡痛絕,雖然他的成績足以讓他順利獲得獎學金進入牛津大學,但是那成爲神父的未來還是令他感到厭煩。這是菲利普第一次自己選擇放棄。

在德國海德堡度過的短短3個月裏,菲利普結識了好幾個喜歡談論文學、藝術、哲學、宗教的朋友,促成了他思想的開蒙,“我完全不懂人們爲什麼一定要信仰上帝”。放棄了宗教信仰的菲利普感到前所未有的輕鬆,宗教是他解開的第一套人生的枷鎖。

回到英國的牧師公館後,菲利普與一個大他很多歲的女人(估計應該大15歲左右)威爾金森小姐偷嚐了禁果,但這一切並非出於愛情,而是青春期的性衝動和對異性的好奇吧。這段感情隨着菲利普來到倫敦學習會計學就無疾而終了。菲利普是聽從伯父伯母的意見想試着成爲一名皇家會計師的,但事實證明他並不擅長數學,從事會計的工作讓他感到痛苦,於是一年之後,菲利普第二次選擇放棄學習會計。他對自己的繪畫天賦產生了自信,決心去巴黎學藝術。

不顧伯父的反對,拿着伯母的資助,菲利普開始了第二段求學經歷,這次學的是繪畫,持續了2年。在巴黎的繪畫學校裏,一個叫普萊斯的小姐逐漸愛上了菲利普,但她相貌平平而且邋里邋遢,所以並沒有引起菲利普的注意。在巴黎,菲利普看到了太多爲了追求藝術窮困潦倒最終一事無成的人,開始反思自己付出所有最後也最多是個二流畫家是否值得。而普萊斯小姐的自殺給了菲利普極大的震動,因爲她學畫所付出的努力無人能及,但卻畫不出一幅讓人滿意的作品,那麼這堅持又有什麼意義?菲利普決定放棄學畫,這是第三次選擇放棄,決定回倫敦像他父親一樣,嘗試成爲一名醫生。

22歲的菲利普進入倫敦聖魯克學院開始學醫,在此期間他經歷了人生中最瘋狂的愛情,不可救藥地愛上了一個餐廳服務員—米爾德瑞德。這段感情中我們的男主角只能用犯賤兩個字來形容,放棄了所有的自尊、毫無理智。米爾德瑞德前後三次背叛了他,第一次跟一個叫米勒的德國已婚中年人同居,還給人家生了個女兒。這期間一個叫諾拉的女子愛上了菲利普,可以說用她的柔情和體貼治癒了失戀的菲利普,但米爾德瑞德一回來菲利普原諒了她,薄情寡義地拋棄了諾拉,還幫忙一塊養米爾德瑞德的私生子;第二次米爾德瑞德跟菲利普最好的朋友格瑞菲斯跑了,菲利普給人傢俬奔提供路費,希望米爾德瑞德瘋夠了能回心轉意;第三次米爾德瑞德毀滅了他所有的家當,而當菲利普碰到街頭悽慘的米爾德瑞德時仍然斬不斷自己和她的聯繫。還好這時菲利普已經沒什麼錢了,他投資股票賠光了所有的財產,自己的學醫生涯都繼續不下去了,淪落在商場當巡視員,幸虧遇見了艾瑟裏一家給了他急需的幫助。這段落魄的經歷讓菲利普大徹大悟了人生的意義,當他伯父去世後得到遺產完成學業的菲利普本來可以完成他環遊世界的理想時,我們的男主第四次放棄了理想,選擇與艾瑟裏的女兒薩莉在一起,過結婚生子這種平凡幸福的人生。

我讀的這個版本一共八百多頁,說實話前面700頁很難讀,感覺色調很昏暗,接連不斷的壓抑、糾結、折磨、痛苦。在748頁菲利普窮困潦倒時走進了大英博物館的一個佈滿墓碑的房間,整本書的精神力量都集中在以後的3頁當中,頓悟了的菲利普打開了所有人生的枷鎖—宗教、信仰、愛情、理想還有自我。人生的意義到底是什麼?把生命放到歷史的滾滾長河中去思考,把我們生活的世界放到浩渺無垠的宇宙中去思考,人生本無意義。生亦何歡、死亦何苦?當你參透了這一點,注意這絕對不是消極的人生觀,恰恰相反。追逐你認爲的幸福與品嚐實實在在痛苦同樣沒有意義,認同了這一點你會發現對挫折、對痛苦有了新的感受,似乎能從上帝視角,也就是第三方視角去看待自己生活中經歷的種種不如意,然後一笑而過,那種感覺無比輕鬆。人生既然毫無意義,那麼就不應該被任何枷鎖囚禁,只遵從自己的本心快樂生活就夠了,如果日子讓你快樂充實暖,那就一如既往地過下去,如果日子讓你空虛寂寞冷,那就剖析一下自己做出改變,也許就是這麼簡單......

《人性的枷鎖》讓我產生了許多自己生活中的共鳴,現在的我們都迷茫、衝動、多愁善感。曾經有人問我:大學時代最重要的是什麼?我說,是找到能讓自己從心底裏感到快樂的事,值得一生從事的事。青春就是用來不斷嘗試新事物的,因爲“再不瘋狂我們就老了”,沒有時間資本再去重複菲利普那樣“嘗試—努力—悔恨—放棄—再嘗試”的人生循環了。爲了夢想拼盡全力無疑是值得推崇的,但是拼搏過後放棄夢想的人也是需要莫大勇氣的。但這一切,需要你在爲每一個夢想拼搏的過程中都傾盡全力,因爲只有這樣,你才能在華麗轉身的時候對自己說:我努力過,我不後悔。人生本無意義,好的與壞的結果都是浮雲,留下的,只有一次次付出過後,只屬於你自己的人生圖案。

淡化過去,活在當下,享受過程,忽視結果。

“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爲賦新詞強說愁。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醜奴兒》宋·辛棄疾

人性的枷鎖讀後感 篇14

織毯子的人在編織花紋時也許僅僅憑藉着一種審美的感覺,並不是出於什麼“目的”。人生在世也是如此。或者說,如果一個人不得不相信自己的行爲是不由自主的,那麼他就可以這樣看待生活,視生命爲編織地毯上的花紋,既無意義,也無用處,只圖一樂罷了。

人們以生命中的一舉一動、所感所想作爲靈感,也許能設計出或規律、或精緻、或複雜、或美麗的圖案。儘管最終這只是一場幻覺,是妄想自己在這天地之間竟能擁有選擇的權利;儘管這只是一出障眼戲法,是現實與幻想交織而成的迷夢,但這些都無關緊要了。起碼看上去並不重要,或對菲利普而言並不重要。當你的手裏握着生命厚重的經紗時(就像一條不知從何而起,也不知流往何處的大河),一旦清楚這世上本無意義可言,就能頗爲自足地選擇幾根緯紗,編成想要的圖案。有一種圖案最爲醒目、完整、美麗,它描繪了一從降生到成人,從婚戀到育子,爲了一口果腹的乾糧疲於奔命,最終在牀榻上與世長辭。除此之外,生命還呈現出一些別的格局,錯綜複雜而精彩紛呈,只是其中尋不到幸福和成功的蹤跡。相反,你能在這些圖案裏找到令人困擾和憂慮的雅緻。有些人的生活,就像海沃德那樣,圖案還沒有織完,就被盲目無情的命運一刀切斷,等到那時,即使獻上再溫暖的安慰都已然無濟於事。還有一些人,比如克朗肖,他們的生活軌跡讓人難以效仿,要想理解這樣的人生本身就是合理的,我們就必須要提前轉換思維,重塑標準。菲利普覺得放棄對幸福的追求就是放棄自己最後的一絲幻想。之前,他總以過得是否幸福來衡量生命的價值,可最終卻只能發現自己的生活過得一塌糊塗,而現在,他意識到也許衡量生命價值的標準並不在於此。幸福和痛苦都無關緊要。它們就像其他瑣碎的`細節,一同被設計到生活的圖案之中。 ——第一百零六章

這是一本論述“人生毫無意義”的哲理書,卻不能對美好視而不見。選擇月亮還是六便士從來都沒有對錯,人呢也總是逃不開自身的枷鎖。對,還有一定要開源節流,作者告訴我們沒錢真是太苦了。

人性的枷鎖讀後感 篇15

讀完《人性的枷鎖》給我印象最深的是“波斯地毯”波斯地毯既是地毯也是隱喻,文中首次出現了克郎肖跟菲利普的對話,克朗肖就爲了菲利普明白人生的意義,專門送了一塊波斯地毯給菲利普。

好的小說是什麼樣的呢?我認爲好的小說就是接近生活。那麼我爲什麼讀這本小說呢?因爲它很出名,是一部名著。然而,往往這樣的小說出讀者卻是無趣的,無趣到不能保證自己是否可以能夠完整的把它讀完。因爲他會寫一個人的外觀,寫一件衣服,或者寫一餐飯,十分詳盡。可是隻要你堅持讀下去你卻會慢慢的愛上它。

是的,就是愛上了他的真實與平淡。很多世界名著都是這樣,描寫的只是一個有血有肉的普通人,冗長而樸實的語句記錄着日常生活的瑣碎與變遷,和我們一樣也只是一個極其普通的人,我們就是在這平常而又平淡的生活中度過一生。

如果一個人沒有天分還要不要堅持呢?書中似乎建議我們放棄。我們不是天才,自己所從事的行業內也成不了那個頂尖人物,你該怎麼做?是儘快停步改投他行,還是繼續堅持?

勤奮而努力卻沒有天分的普萊斯的自殺似乎是作者在建議我們放棄,就連我們的主人公菲利普最終也放棄了繪畫這條人生路。人在成長過程中有這樣幾個階段;接受父母的普通,接受自己的普通,接受孩子的普通,我們大部分人終其一生也只是個普通人。不是人人都是天才,也不是人人都能成爲一個優秀的人,我們能做到的就是一天天讓自己過好,使自己成爲更好的自己。書中諾拉可以是志同道合的朋友,也可以是善解人意的戀人。但是,往往這樣的人卻不被我們珍惜。諾拉獨立而堅強,對菲利普的愛平等而體貼,諾拉就像我們很多人都曾輕易失去的那個人。

生命到底有什麼意義?或許你需要一塊波斯地毯來告訴你答案。每個人對生命都有不同的解釋與態度,作者殘忍的告訴我們生命是沒有意義的,又大但的讓主人公菲利普選擇放棄周遊世界的夢想而勇敢的接受平淡的家庭生活。是環遊世界更能實現人生的意義還是娶妻生子纔是人生的意義?或者兩者都沒意義?我以爲生命的意義在書裏,可是翻了一大堆的書也沒找到滿意的答案。我以爲生命的意義在親情,友情,家庭裏,但他們告訴的都是他們自己的路而不是我的路。也根本不想照做。現在有很多人終日而思,四處尋找,對人生的終極問題並不能得出確切答案。每個人的生命意義只能他自己去找,就像克朗肖所提到的波斯地毯。我們經歷的生命過程就像在織一張波斯地毯,有人織出了絢麗多彩,有人織出了雜亂無章,生命的意義就在這張地毯中,你織出什麼樣子,就代表什麼意義。但無論如何,你最好把它織成自己喜歡的樣子。

談人生的意義,我有時也懷疑這文學的意義,它沒有什麼實際的意義。就拿我自己整天寫的這些文字來說,它沒有給自己或他人帶來明確的作用和實際意義,或許寫作和閱讀就是它本身,並不爲某個人而存在,它的意義也只是取決於寫作和閱讀他的人。

既然人性的枷鎖永遠都在,那不妨大膽一點。就像毛姆表達的一樣:“人生既已如此顛簸可怖,知道它沒有意義反而使人鼓足勇氣、大膽面對。”我們一生所尋找的,其實都是配得上自己的東西。

人性的枷鎖讀後感 篇16

這段時間一直在看毛姆的《人性的枷鎖》,書有點厚,我讀的也很慢。快一個月了,纔讀了不到一半。文字並不艱澀甚至描寫的很優美,在緩緩的故事節奏的帶領下,我也跟着一起回顧着自己的成長曆程。

成年後很長的一段時間裏,我一直在一個不太好的狀態中彷徨。彷彿被什麼東西框定住了,只能在有限的範圍裏伸縮。而前方的路,似乎又一眼能望到頭。我焦慮、想要改變、用力掙脫。但似乎周圍有個漩渦,牽引着我往裏越陷越深。外在力量越來越大,對抗越來越累,把我折磨的精疲力竭。我開始迷茫,不知道前方的路在哪裏。我開始自我懷疑,不知道對抗有什麼作用。我開始恐懼,不知道脫離了主流的既定規則是不是錯誤的。就這樣不斷地被消磨直到殆盡,麻木、接受、放棄抵抗,就這樣在這侷促的空間裏被無限遏制着。

其實一開始,還是羨慕毛姆筆下那個主人公青年時期那些多姿的彩的人生閱歷的。但之後想來,自己其實更折騰。

一邊看着主人公不斷思考,掙脫束縛在自己身上的枷鎖;一邊我自己也思考着自己這些年到底岀了什麼問題,爲什麼感覺自己被困住了。我覺得我的外面是紛亂的世界,而我的內在卻是一片荒蕪。

我從內心出發去界定,設法去看清被既定認知束縛住的自己。我試圖補充養份,各種豐富的、有層次感、朝氣蓬勃的陽光和色彩。終於,我的內在重新鮮活起來,我明白了自己應該去發現這個世界上更多的可能。

我覺得找回了我自己,我解放了我自己。

人性的枷鎖讀後感 篇17

這本書的閱讀時間正好跨年,新年的第一天,在火車上面讀完的,讀完的時候天色已經完全黑了,我嘆了口氣,合上書,毛姆的那個時代,那些時間,空間,人物的故事,也都嘆息着遠去。

總體而言,我會給予這本書相當高的評價,部分可能是出於我對於成長小說的偏愛,部分是因爲作者本身講故事和刻畫人物的能力實在是高超。我現在的年紀又恰好是故事結尾主人公的年紀,因而這種共鳴的感覺彷佛讓我找到了指路明燈一般。我想,對任何一個年輕人,主人公的境遇或多或少都有參考之處。

小說的名字叫做“人性的枷鎖”,我不知道如何進行準確的翻譯,文章中提到的”HumanBondage”似乎是在說,人生無意義,擺脫意義的枷鎖。可那是在主人公人生低谷時的所悟所想,對於人生的答案而言,無意義自然算的上是非常有誘惑力的一種,不過,對於年輕人來說,無意義的思考無異於深淵邊漫步,稍不留神就會被無意義的深淵吞噬,這是思考的陷阱,意識到這一點只能滿足開始時那種得到答案的幸福,稍後而來的後果卻不一定時每個年輕人都可以承受的。無意義也會同樣變爲枷鎖。

生活的起伏在年少時代看似平平無奇,可那些左右的決定將會影響接下來一輩子的時光。主人公的起伏看起來更具戲劇性,和自己的身體,和信仰,和學業,和愛好,和朋友,和職業選擇,和戀人,和貧窮,和人生意義,每一項關於生命和生活的議題在書中的二十五年間都有討論,作爲讀者,有時候情不自禁的會想,如果我處於這種情境,我該如何選擇呢?那些和我們選擇相近的部分,我們會感慨着微笑,和我們選擇背離的部分,又會義憤填膺,“主人公真是個蠢蛋!”。不過作者巧妙的把自己的回答和解釋留到了文章末尾的地方,既然人生無意義,每種選擇自然也毫無意義可言。

舉例子,我特別留意的有兩處,一處是糾纏着不停出現的主人公的初戀,我本來覺得主人公是個好小夥子,可是這段的描寫卻讓我覺得他是天字第一號大傻瓜,只想快點看完這部分,可是沒想到這個人居然還反反覆覆出現,倫敦這麼大,消失在人海中多少次總能聽到消息或者巧合的碰到,主人公嘛,自然一如既往的讓我覺得蠢。——這是選擇不合己之處

另一處是文章結尾,主人公境遇變化,意外收穫的芳心,似乎談不上愛情,但是反倒讓主人公反思自己的選擇和更加現實的人生意義,此處作爲結尾給了文章好的結局,也被迫着讓所有讀者接受“這是一個好故事“的現實。我很喜歡這樣的結尾,對主人公的選擇也感同身受——這是選擇合己之處。

作者寫作此書的時候,已經過了這個年紀,而我身在其中,境遇平平無奇,但是心境的變化卻和書中的主角一樣波瀾壯闊,這是年輕人的疾病。如果真的有神明,那這個枷鎖倒是非常有趣:最重要的,影響生命的那些選擇和經歷,在身處其中之時,往往很難看得清。

人性的枷鎖讀後感 篇18

用幾天的時間看完了毛姆的經典作品《人性的枷鎖》,之前以爲這本書的主題是愛情,看過才發現,他不僅僅是關於愛情,還有親情,友情,職業選擇,生活方向等等我們人生中都會遇到的各種迷茫和反思。

故事圍繞着主人公菲利普·凱利展開,剛開始,他還是一個敏感脆弱的小男生,一路跌跌撞撞,在感情的枷鎖中掙扎,在生活的汪洋中迷茫,慢慢的他找到了人生方向,掙脫了青春迷茫的枷鎖,蛻變成熟,步入三十歲的人生階段。

菲爾普斯,他不是一個完美的人,天生畸形足讓本就孤獨的小男孩,變的更加敏感脆弱,自卑感讓他既想融入集體,又不敢向他們敞開心扉,努力討好卻始終得不到同齡孩子的尊重,就這樣,他一路磕磕絆絆,努力逃離童年的孤苦,以爲長大了,就自由了,卻發現,生活永遠都不會讓你好過。

在友情裏,菲利普斯經歷過同伴的背叛,也經歷過摯友的不離不棄;在愛情裏面,菲利普斯遇到了撕心裂肺的愛,也遇到了不屑一顧的被愛;在親情裏,父母的早逝,讓他很少感受過家庭的溫暖,寄養在大伯家,讓他對家的概念更加模糊。

菲爾普斯不是一個完美的人,卻是一個非常真實的人,是你,也是我。時而善解人意,時而尖酸刻薄,時而慷慨大方,時而吝嗇小氣,時而慈悲,時而冷漠……月有陰晴圓缺,菲爾普斯就像那輪月,陰晴有時,時而明亮,時而黑暗。

也許這就是人性,十惡不赦的魔鬼極少,盡善盡美的聖人鮮有,大部分都是介乎於黑與白的凡夫俗子,快樂有時,悲傷有時,自私有時,犧牲有時,掙扎有時,解脫有時……儘管如此,我們明知道會受傷,還是會去愛,明知道總會被生活打敗,還是會努力生活,明知道有一天會死,還是會好好活着,也許到頭來,我們還是會被人性禁錮,但卻從不放棄掙扎。

最後,借用高曉鬆的一段話,也許無法解答你我生活中的難題,至少可以緩解一下心中的疑惑。

我們早晚被生活打敗,只是你能堅持到下半場的什麼時候,換人名額用完,體力用光,最終還是會被生活打敗,所以當你有能力的時候一定要狠踹生活,因爲生活絕對不會因爲你膽小怯懦什麼都沒幹而饒了你。

人性的枷鎖讀後感 篇19

今早要給自己心理建設,一早就要建設,今天RDF的早培結果出來了,我們妥妥的沒有入選,當了分母。

人總是期望越多,失望也越多,尤其是養育孩子的過程中,父母雖然平庸,但是孩子是天使,是無限的可能,所以,對孩子也是無限的期待,開口式的期待,總覺得孩子有自己不知道的潛力、潛能,未知的稟賦,期盼着驚喜,爲此,付出自己的心血,物質,精力和殷殷厚重的期待,然則,要知道養育孩子就是升級打怪的過程,是漫長的路途,應該做到的是不以小得而嘚瑟,不以小失而暴躁。

剛看完毛姆的《人性的枷鎖》,文章漫長而瑣碎,其實也正如人生,菲利普是個自小失去父母的殘疾兒童,腳先天有點跛,母親去世後他被伯父帶回家,伯父是位自私封閉的牧師,一切的付出只爲了死後可以得到救贖,可以進入天堂,伯母是個乾瘦克己的老太太,對菲利普有愛,也期望被愛,菲利普之前進的公學,以進入牛津大學成爲牧師爲自己的理想,但是在學習的過程中,他對自己自己的選擇有了質疑,也有了搖擺,在此過程中,一些外在人的關注,伯父,校長,因缺乏那麼一點點了解,一點點耐心,所以菲利普搖擺偏向了離開,他最終選擇了去德國學習語言,爲更多的機會,學習了兩年,也認識了自己畢生的朋友海沃德,發現虛度光陰後,回到伯父家裏,按照伯父的意見,進了會計師事務所做簽約夥計,無聊剋制的幹了一年後,菲利普知道自己對數字根本沒有天賦,在大家的鼓勵下他覺得自己可以在繪畫上有所發展,他執意要去巴黎學習繪畫,這個不務正業的決定受到很多的阻礙後,在伯母的金錢援助下,他最終到了巴黎。在巴黎學畫的兩年,他認識了很多人,克朗肖,一個落魄的詩人,送他一塊波斯掛毯讓他尋找人生意義的人,他反思自己內心和自己的能力,認爲不想做一個二流的畫家而最終放棄了畫畫,最終選擇了跟自己的父親一樣職業,從醫,與人打交道,可以給人自由的工作,憑着一技揹着箱子走天下。在這裏他認識了自己糾纏了半生的女招待米爾德麗德,一個平胸窄臀但面貌清秀美麗的虛榮的姑娘,並因爲他的善良溫和,認識了樂觀豁達有趣的阿瑟尼一家,認識了孤獨又暴躁的索思醫生,並因爲他們改變了自己的生命軌跡。

在此過程中,有因爲投機股票而使自己破產無力繼續學醫的幾年,爲了謀生,他進了阿瑟尼工作的貿易公司做導購,體驗了謀生的疾苦,最終因爲自己的繪畫基礎而在貿易工作做到相對輕鬆的服裝設計。有與阿瑟尼一家相處的幸福開心滿足,在田園摘啤酒花的愜意優美,並在此他與薩利敞開了心扉,永結連理。有做產科實習醫生,對人間百態,人家疾苦的體會,生活不易,麻木苟且。更有伯母去世,伯父的冷酷無情,菲利普生活的磨難,盼望繼承遺產的迫切,甚至是罪惡,文章細緻,故事娓娓道來,讓人感慨萬分。

菲利普在追求自己一生所向時,可謂是幾經波折,按照現在父母培育孩子的理念看,也是虛度光陰,任意隨性,但是細看其經歷,所有的過往都是財富,在貿易公司謀生的日子裏,繪畫基礎和通曉德語讓他拿到更好的收入,在日常生活中,繪畫學習對其發現生活,發現大自然之美都有很大的幫助,讓他更加的熱愛生活,在這個雜亂的世界裏能保持對世界的熱愛,不絕望,不放棄,不消極。最後因爲薩利或許的懷孕,讓菲利普徹底的反思了一下自己,他認識到自己一直活在未來的美好中,而應該抓住的,享受的是現在的美好,菲利普放棄了自己長久以來追求的夢想之境---西班牙及環球旅遊,作爲索思醫生的醫院合夥人,踏踏實實的與薩利在法恩利海邊小屋共度一生。

這本書厚重有質感,有生命的思考,人性的思考,內心的反思和對於人漫長一生諸多偶然的釋然,涉及人物衆多,各有鮮明的特點,海沃德的誇誇其談,克朗肖才華與世俗生活的折磨,克拉頓對藝術的忘我追求和需要釋放內心的無力感,如籠中困獸無出口的挫敗感,又不放棄的孜孜尋求,都讓人深受感染,認識到人的多樣性,人在世上生活的千姿百態。存在就是有道理的。

在孩子的養育過程中,如龍應臺所說“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訴你:不必追。”看了《人性的枷鎖》終究明白,人無論在世上如何的輝煌,如何的奮進,如何的努力,如何的尋找生命的出口,終於一切將歸於平庸,歸於實實在在的生活,生命是一條沒有回程的旅行,孩子是一段旅程的陪伴,放平心態,接受孩子的平庸,也許一切的煩惱和焦慮都會迎刃而解。

人性的枷鎖讀後感 篇20

《人性的枷鎖》是毛姆的一部小說。初識毛姆,緣於《月亮與六便士》,讀罷,掩卷長思,月亮代表完美的理想,六便士代表骨感的現實,我們仰望高高月亮時,總會忽視腳底下的六便士;我們追求六便士時,又總會忘了純潔的月亮。月亮與六便士,無論想要什麼都是你的選擇,我們均有選擇的權利。處於混沌中的人們,難以兩全,追求“六便士”的同時炫耀是在追求“月亮”。

如果說《月亮與六便士》是探討理想與現實的話,而《人性的枷鎖》便是在追尋生命的意義,跟着菲利普,我們看見了束縛在我們每個人身上有形無形的枷鎖,最終尋得出路還是困頓其中,我想毛姆的作品爲我們點亮了一盞黑暗中的明燈。

主人公菲利普先生一生都在與枷鎖作鬥爭。從小殘疾的他敏感而自卑,但是他有一個很好的出身,父母雖然去世的早,但給他留下了一筆不小的財產,他可以自由去選擇他的學業,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他用善良和真誠,收穫了友誼和愛情,自卑的枷鎖也蕩然無存。成年後,情慾又給他帶來枷鎖,他不斷掙扎在情慾的枷鎖裏,經歷了那麼多事之後,他想明白了一切。在追求理想的途中,他又面臨了抉擇,是愛情和家庭?還是周遊世界,探索人生?最後他選擇了家庭。

不難看出,這裏的枷鎖是指生理上的殘疾,情慾的難以控制和自我價值實現的艱難。其實,我們每個人都和菲利普一樣,只不過我們沒有毛姆的文筆,難以用文字書寫自己的不甘和掙扎,只能活在麻木的生活裏。所以,某種意義上,毛姆將我們的生存狀態在很久以前就進行了深度的刻畫,再讀毛姆,可以更加認真的審視自己,尋找更適合自己的方向,早日擺脫枷鎖。

我們每個人都能從中尋找到那個自己,我們都曾爲自己身上的某些缺點而自、和痛苦,或爲生活的艱辛而喪失信心,那是真實的自己,每個人都會有這樣的敏感情緒。我們要做的是打破命運的安排,努力去尋夢,堅持到底,領悟人生的真諦。

人性的枷鎖讀後感 篇21

看了毛姆的月亮與六便士,面紗,刀鋒,繼人性的枷鎖是放在最後來閱讀的。因爲喜歡這麼一本厚厚的大部頭書,你會不知不覺跟着作者遊歷主人公的所思所想,所見所聞,所愛所恨,所憫所怨。而後知後覺的將自己融入其中,來思索自身所活着的意義,追求的自由,渴望的愛情,心底的慾望。像一場洗滌心靈的救贖,久久不能釋然抒發。

人類可貴之處就在於每每跌跌撞撞疼痛前行的路上,哪怕世俗再殘酷,我們仍在不斷追求嚮往那美好的生活。而思想一定是自由的(那是靈魂中噴涌出的渴望啊!)真,善,美作爲衡量人性的標準,顯得重中之重,不可或缺。

愛情,我們將其傾盡心力去追求的,也終將會失去,因爲我們誰也不曾真的屬於誰,我們甚至都不屬於自己。妙的是,它所帶給你那種幸福愉悅的感受,真實又幸福,但你最後又不得不爲失去後的苦痛來買曾體會快樂的單!愛情會死亡,而溫情和習慣會取勝,就像愛有盡頭一樣,恨也有盡頭。然而不能確信的是,我們究竟是仍在愛着呢?還是隻在痛惜失去的愛情呢?

我們每個人心裏都有一道枷鎖,牢牢被牽制住,動彈不得。想要逃脫枷鎖便要一一尋求答案。菲利普已然躍過枷鎖勾勒出一幅精美絕倫,美不勝收的人生圖案。那麼你呢?

生命沒有意義,這是菲利普在經歷了衆多人間冷暖,世態炎涼後得出的結論。但是如果生命沒有意義,那我們又何嘗計較失敗,成功。我們也只是在這大千世界活出一個小小的自己,做自己想做的事,把能做的事做到更好,心之所向,我想這便是活着的意義,生存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