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教師讀《讀懂課堂》有感範文(通用11篇)

教師讀《讀懂課堂》有感範文(通用11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44W 次

什麼樣的課堂纔是學生喜歡的課堂?如何才能更好地調動學生的參與程度?下面是本站小編收集整理的有關《讀懂課堂》讀後感(通用11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教師讀《讀懂課堂》有感範文(通用11篇)

教師讀《讀懂課堂》有感 篇1

不斷地學習科學文化知識、增強自身的專業水平,是對一個人民教師能保障教學質量的基本要求,也是肩負起培育祖國花朵重任的必要前提。

華東師範大學的鐘啓泉教授所著《讀懂課堂》,豐富了我的寒假生活。“讀懂課堂”是教師成長的標誌。鍾老師在引言中提綱挈領地提出了這個中心思想,包含着對中國教育和教師向上發展的無限期望。

該書共分五輯,從課堂革命的挑戰到課堂研究的理論視野,系統地論述瞭如何才能“懂”課堂,並重點要求教學優秀傳統的傳承和新形勢下對課堂教學的創新。整本書醍醐灌頂、振聾發聵。其中第二部分--傾聽兒童的聲音尤其重要,也彌補了我日常教學工作中的欠缺。

兒童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儲備軍,是國家未來的希望,如何傾聽兒童的聲音,和他們進行情感和心靈的溝通,是培育好新一代祖國花朵的必要前提。

兒童也有情感思維和萌芽階段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然而在我國的教育實踐中,兒童並沒有發言權,兒童的聲音是被遮蔽和忽視的。所以,傾聽兒童的聲音正在成爲學校和教育界的共同訴求。

文章首先提到人類的幼兒期相對其他動物很漫長,但同時也造成了人類幼兒期的可塑性相當之強。但從中世紀至今,兒童教育從開放的社會自然交際逐步演變爲封閉式的在學校中被動學習,原本被視爲夥伴的教師,也被逐漸拉開了距離。要解除這個危機,首先還要從兒童權利說起。

“學生”是兒童在學校的一種身份,他們負有學習的責任、義務和權利。但在現代學校制度的規訓下,只體現出了學習的責任和義務,而學生生動活潑地學習發展的權利被抹殺掉了。“學校和教師的責任並不在於上好課,而在於實現每一位學生的學習權,提供學生挑戰高水準學習的機會。”佐藤學在《學校的挑戰:創建學習共同體》中如是說。

要實現兒童學習的權利,就必然要面對“發展優先”和“教育優先”的二元對立的問題。其實無論是發展優先還是教育優先,都不能全面地回答和解決整個問題。首先要認清學生是教育和發展的主體,那麼就意味着教育本身不能強加性地直接提升兒童的發展,而兒童的主體性發展還是起着重要作用。

要保障兒童的學習權,就要培養他們的創造性和實踐能力。無論是語言、邏輯優秀,還是音樂、運動優秀,學生的智能沒有尊卑貴賤之分,它們是等價的,不能說體育好、藝術類成績好而其他成績不好的學生是差生。素質教育和應試教育本來就是兩種不同的教育價值取向。每一個兒童都擁有潛在的創造能力,“淘氣包”腦袋也是可以向積極的方向激發和引導的。

激發和引導每一位兒童,兒童語言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兒童語言是兒童潛在的內心世界的表露。通過這個途徑,我們便可以很好地傾聽兒童的聲音,要站在兒童的立場上去體會他們的心情和情緒表達,從而對兒童的問題可以做出仔細的分析和正確的引導。

教師讀《讀懂課堂》有感 篇2

該書以學校改革的核心——課堂爲主陣地,以兒童學和建構主義的線索,細緻全面地迴應了一線基礎教育工作者對學生全面發展、教師專業成長、新課程改革績效的各種困惑,呼籲教師讀懂課堂、讀懂孩子,超越偏見,實現成長。在這裏,我想圍繞讀懂孩子進而讀懂課堂談一點粗淺體會。

書中提到要傾聽兒童的聲音,要承認每一個兒童都是擁有內在獨特性的存在;要站在兒童的立場上去理解兒童的心情;要相信兒童擁有自己思考問題,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要真誠地接納兒童的種種情緒表達;要保守兒童的個人隱私;兒童的問題需要教師做出仔細的分析。這爲我們所有的教育工作者提出了一個新的課題——學會傾聽。

如此看來,教育的藝術就應該是傾聽的藝術,理想的教育課堂實際就是巧妙的傾聽的課堂。

可從我所處的教學實際來看,我們所面對的是中學生,兒童有時懵懵懂懂,而中學生往往更加敏感脆弱,很多時候我們教者的行爲偏於簡單粗暴,一味地要求學生對我們服從,學生的自主性受到了極大的抹殺,經常聽見老師講:“我讓你幹什麼,你必須做什麼。”書中所倡導的學會傾聽在實際教學中未得到真實體現。

課堂是知識學習的主陣地,是教書育人的主戰場,是一個賦予沒有生命的知識以生命活力、讓孩子從幼稚走向成熟的神聖殿堂。我們的課堂正逐步完成從教師主體向學生主體的轉變,從獨角戲向師生互動的轉變,從填壓、灌輸的教育方式向學生自主探究方式的轉變,在這樣的一個轉變過程中,如何保障每一個孩子的學習權益,實現每一個孩子的成長與進步,作爲課堂的實施者,就必須思考怎樣傾聽,傾聽什麼內容的問題了。

而這一點,鍾啓泉老師的《讀懂課堂》給我們提供了答案。簡單概括一下就是,教育工作者要學會傾聽三種聲音:來自孩子的聲音、來自教育內容的聲音和來自制度的聲音。

至於如何傾聽則就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了,我想重點談一下如何傾聽孩子的問題。首先要以孩子爲友,突出平等性。熟悉瞭解不同年齡階段學生的身體和心理特徵,走進孩子的世界。就我所面對九年級孩子而言,他們的生理和心理正逐步走向成熟,有獨立的渴望,有自己的想法,但又有較強的依賴性。這個階段的教育工作者,關鍵要做的是設身處地,站在他們的階段特質上,充分尊重他們的意願,對可能會出現的錯誤性問題,以朋友的身份敞開心扉,搭建心與心的橋樑,及時幫助他們匡正,絕不能撒手不問。如九年級的孩子我們得引導他們正確看待早戀,跨過青春期;引導他們正確處理學習與生活的關係,理想與現實的關係,個人與社會的關係;引導他們如何認識自我,如何面對困難等。其次,要以孩子爲師,突出主體性。這樣孩子獨立自主的願望就能得到釋放,讓孩子教自己,既能檢驗孩子對已有知識掌握的情況,對已有事情的認識程度,又能幫助孩子進行復習、鞏固、深化。既能發現問題,又能解決問題,同時又能促進與孩子的交流,加深與孩子的感情,可謂一舉多得。最後要講究教育方法,突出科學性。好的教育方法對成功實施教學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簡單粗暴、不遵循教學規律、孩子的認知規律,一味蠻幹,急於求成,只能是適得其反。好的教育方法應該是能體現出“三變”,變要我學爲我要學,變學會爲會學,變苦學爲樂學。

只有學會傾聽,教者才能知道孩子需要什麼,課堂的實施纔有針對性;只有學會傾聽教育內容,我們的教育才具有系統性和科學性,才能培養出有用的複合型人才;只有學會傾聽制度的聲音,我們的教育才能跟上時代的步伐,走在時代的前列。教育工作者在課堂中應當追求的,不是簡單的教學技術,而是傾聽的藝術。好的教育工作者應當是雙料專家,研究學問的學科專家和研究兒童的心理專家。他們不僅要讀懂教材、讀懂教育制度,關鍵還要讀懂孩子,因爲孩子是課堂中的靈魂,這也是每一個教育工作者成長的必經之路。

究竟什麼樣的課堂纔是符合新課程標準的一堂好課,怎樣才能算是讀懂課堂呢?用關愛迴應學生的聲音;用科學回應教育內容的聲音;用公平迴應制度的聲音。想必,這纔是讀懂課堂的應有之義。

教師讀《讀懂課堂》有感 篇3

讀鍾啓泉先生撰寫的《讀懂課堂》這本書,給我們教師打開了一扇新的大門。

我第一次知道,教師的教育生涯就是不斷傾聽教育呼喚的生涯。呼喚,是一種內在的靈性的聲音。教師傾聽三種聲音的呼喚,承受來自三方的訴求:來自學生的呼喚、來自教育內容的呼喚和來自制度的呼喚。

那麼教師的工作也應作出三種迴應:迴應學生呼喚的教育生涯導向愛;迴應教育內容呼喚的教育生涯導向真理;迴應制度呼喚的教育生涯導向正義。

教師在課堂中應當追求的,並不是教學技術,而是如何保障每一個學生的學習權,實現每一個學生的真正的學習與成長。課堂是課程的實踐版,也是教師的培養基。好的教師應當是雙料的專家;研究學問的學科專家和研究兒童的發展專家。他們不僅讀懂教材、讀懂兒童,而且讀懂課堂。讀懂課堂,是每一個教師成長的標識。

課堂,是師生互動、知識習得的主陣地,是實施新課程的主戰場。課堂,是一個平常、普通而又神祕的地方,是一個賦予沒有生命的知識以生命活力、給予不太成熟的孩子以成熟魅力、讓孩子動起來,讓知識活起來、讓生命放光彩的場所。無論課程改革如何進行,構建有效的語文課堂應該成爲教師永恆的工作追求。

什麼樣的課堂纔是理想的課堂?如果用一句話來概括,那就是:煥發出生命活力的課堂纔是理想的課堂。20年來,我一直行走在教育的理想與現實之間,一直在求索,一直在努力。究竟什麼樣的課堂纔是符合新課標的課堂,才能算是一堂好課呢?對此,可以說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結合自己多年的教學實踐以及對新課程的理解,我心目中理想的課堂就是:新意盎然,情緒高漲。

教師讀《讀懂課堂》有感 篇4

何爲“課堂危機”?《讀懂課堂》一書中並未給出明確解釋,但書中提到“中國教師在傳統課堂文化束縛下的困惑與無奈”以及“中國課堂無視兒童、剝奪兒童聲音”這兩點卻引起了我自身的反思。

經過爲期半年的教學實踐,對於地理教育教學,我已不像剛工作時那樣迷惘,對於如何處理與學生的關係、如何解決課堂突發狀況、如何進行教學測評等,我也積累了一套自己的方式方法。但是,隨着教學的深入,我的困惑與無奈也越來越多。

地理作爲一門小學科,也就是大家常說的“副科”,其學科重視程度一直不高,開卷考試的形式也讓很多學生覺得臨場發揮、臨時抱佛腳就可以將期末考試應付了事,對自己的要求自然就是“及格萬歲”。課堂教學中我一直盡力保持地理的趣味性,希望通過興趣引導孩子們學習。可是課堂紀律卻成了我最頭疼的問題,不論怎樣約法三章、連哄帶騙,總有那麼幾個“淘氣鬼”管不住自己,行爲習慣相當差,甚至還要影響他人。我生氣、埋怨、發牢騷,好在我心態還算不錯,大半個學期下來,我發現這些“淘氣鬼”雖然還是很淘氣,但是他們在進步,比如他們學會了不打斷老師講話、知道盡量不能影響他人等等。於是,我給自己定下一個要求:每節課至少發現一個孩子的閃光點,讓孩子覺得你的教育是善意的。套用書中的一句話:“學生應該得到最大限度的尊重。即使他們現在並不完美、並不成熟,但是,那是以他們自己的經驗爲基礎的,是真正屬於他們自己的學習和成長。”

課堂是學生的課堂,學習以學生爲主體,教以學生爲中心,教學要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這些理論每位教師都耳熟能詳,可是課堂似乎仍然受控於一種控制力,按照教師預設的邏輯順序爲學生鋪就學習之路,無意中就違背了“以學生爲主體”的思想。我認爲,正視課堂危機是促進課堂創新的牽引力,是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牽動力,我要提升自己的教學智慧,以體驗代替說教,從禁令走向倡導,讓無聲勝過有聲,用理性克服衝動。

教師讀《讀懂課堂》有感 篇5

這幾天仔細閱讀了鍾啓泉教授的《讀懂課堂》這本書,發現裏面很多有悖於過去甚至現在教育觀點的主張,驚訝現在的教育研究者敢於發出如此不同的聲音,比如《分層教學有悖教育公平》一文,還有《“微課”的誘惑與反誘惑》都深深地吸引了我。

在《“微課”的誘惑與反誘惑》一文中,作者提出了“在我國“應試教育依然占強勢地位的背景下,熱衷於“微課”開發絕不是福音,而一場災難“的觀點。同時也指出“紮根於應試教育下的具有實踐經驗的慕課、雲課堂、微課,只問技術,無視教育的質性分析、不辨教育的是非曲直,到頭來唯一的作用是把應試教育的現實推向極端,擴大應試教育的再生產。”“試看發達國家的教育數據庫建設,儘管大大領先於我國,但他們的中小學有這麼着迷於慕課、微課、雲課堂,以至於似乎可以替代作爲人的教師的角色嗎?”“在這些思想土壤中開發出來的那些微課,說穿了不過是用金光燦燦的信息化的外衣把廢銅爛鐵重新加以包裝而已,是經不起教育理論的推敲與教育實踐的驗證的。”

的確,這幾年,“慕課”、“微課”、“雲課堂”、“翻轉課堂”這些新型的教學方式在我們教師隊伍中是一個很流行的詞語。領導重視,教師們也是在不斷的探索着、都在積極地實踐着,但是我想大家和我一樣,雖然在努力的實踐着,但還是有許多問題讓我們感到困惑的。

首先大家對這些詞新型的教學方式的具體概念就有着很模糊的理解,到底哪種形式的教學屬於微課,哪種屬於翻轉課堂,慕課,雲課堂,我想我們在坐的老師也許都不能提出一個明確的概念來區分。比如我們前幾天搞一次比賽,錄製十分鐘以內的微課,大家就迷惑了,到底是讓錄微課,還是讓錄翻轉課堂呢,到現在也許大家也沒有搞清楚,反正是東拼西湊的弄了十分鐘的課。通過這件事我認爲想要學習一種新的教學方式 ,不要盲目地去跟從,要先清楚你想跟從的這件事情到底是怎麼回事,能給你的教學帶來哪些利弊,哪節課適用於哪種教學方式,瞭解了這些才能更好地應用這些新型的教學方式,讓它們服務於學生,在你的課堂上起到畫龍點晴的作用。

其次,鍾老提出這些新型的教學方法只注重技術,不注重教育的質性分析,這也給我們敲了很響的警鐘,告誡我們在運用這些教學方法的同時不要只注重技術,還要注重教學的本質,我們教學的對象是人,而不是機器。所以只考慮技術也是很失敗的。而對於我們來說,除了要考慮更好運用這些教學方法以外,技術上也是一大難題。有時我們設計的教學效果和方式因爲沒有技術的支持,也很難生動地、有效地呈現在學生面前。所以這些新型的教學方法的製作技術和如何運用好這些教學方法都是我們要面對的問題。

我們知道,學生的學習習慣、學習能力是存在差異的。 那麼微課或是翻轉課堂等教學模式能否有效地提升學生自主學習能力,這也是我們在今後地教學中要不斷觀察地問題上。對於學習資優生和中等生是來說可以提高學習速度,提升學習品質。但對於學困生來說,由於受不良學習習慣的影響,沒有傾聽的習慣,是很難取得和優質生一樣的效果的。畢竟在觀看視頻的過程中,首先是一個要善於傾聽的人,然後是一個善於思考的人,最後是一個善於實踐的人。所以我們在運用這些教學手段的同時也要不斷的思索,怎樣能更好地利用這些現代化教學方式,讓第個學生都通過這些方式獲得更多的知識?

通過閱讀這本書讓我對自己的課堂有了更多的思考,究竟什麼樣的課堂纔是符合新課標的課堂,才能算是一堂好課呢?“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我想在課堂上能讓學生熱情洋溢,精神飽滿地完成這節課的內容,就是一節好課堂。

教師讀《讀懂課堂》有感 篇6

“反思性實踐”對教育工作者來說就是指在課堂中有“技術性實踐”的同時,還需要對技術性實踐進行思考研究,以提升課堂。正如鍾啓泉先生提到,中國課堂危機並非危言聳聽。我們要排除萬難,除去課堂轉型焦慮,實實在在應對挑戰,踏踏實實的做好課堂改革,對改革不斷反思總結,譜寫中國教育新篇章。所以如何讓自己走向“反思性實踐”,首先必須熱衷於課堂改革,勇敢面對挑戰,不逃避,不退縮!鍾啓泉先生教我們教師要懂得“學習集體”編制原理,課堂着眼於“小組協作學習”,以實現全員參與的積極對話教學。另外課堂“做中學”也是課堂改革一大轉型。“探索”是人類的天性。所以我們課堂讓學生“動”起來勢在必行。鍾啓泉先生在《讀懂課堂》中教會我們許多課堂技能方法,對我們課堂轉型有着重要的指導意義。

其次,教師在參與課堂改革轉型過程,要讓自己走向“學的專家”。鍾啓泉先生說“教師的人生是持續學習的人生:學習兒童,學習教材,學習同事,學習社區,從自己的經驗中持續地邁出學習的步伐。”呼籲教師學會“學”。其實更確切的說是“反思總結”。在課堂中,遇到每一個問題都可以變成課題去研究,查閱資料,徵詢骨幹教師意見,課堂實踐,再反思總結,並做好相關筆錄。然後便達到了“學”的效果。

總之,做個教學中的“有心人”,常常反思,不僅對提升自身業務水平,還是提高教學效果都有很大的幫助!

教師讀《讀懂課堂》有感 篇7

鍾教授說:“真正的教育不是關注孩子的成績,而是關注孩子的發展。教育要教學生學會關心——愛,關切,關聯。要發展學生的智慧,要培養孩子健全的人格,品德教育,人文素養要重視。”

當前的語文教學改革的一個發展趨向是要實現由關注教師的教走向關注學生的學,把學生從“被動接受知識的容器”轉化爲“能動、主動學習的探索者”,使他們能夠經常地運用創新思維方式進行探索式的語文研究性學習。隨着新課程的實施,語文教學課堂更多地出現師生互動、平等參與的生動局面。然而,在精彩的背後,也許還隱藏着一份浮躁,幾許熱鬧。那麼,如何在新課程的實施中,去其不足,增其實效呢?我以爲,提倡實質性學習勢在必行。

如何引導學生較快地轉變學習方式?

傳統學習方式把學習建立在人的客體性、受動性、信賴性的一面上,從而導致人的主體性、能動性、獨立性的不斷消蝕。轉變學習方式就是要轉變這種他主性、被動性的學習狀態,把學生變成人的主體性、能動性、獨立性不斷生成、張揚、發展、提升的過程。七年級的學生,在經歷了六年傳統的“接受式學習”後,一下進入一個全新的天地,難免唱出幾個不和諧的音符。例如:課堂活動中,總有一些不善思考、不善表達、默默無聞的學生存在。長期以往,這些人會成爲被遺忘的一羣。課外作業中,當有問題設計爲:“此類事情,你是否經歷?列舉一二。”“沒有”一句否定語,結束了原來該有的思維活動。面對這類學生,如何培養他們“主人翁”意識已是迫在眉睫。

我以爲“磨刀不誤砍柴功”,要想讓學生在學習中有強烈的參與意識,教師必須在平時多化功夫去引導。例如:鼓勵學生自己去查工具書去解決生字新詞,查閱作家作品,知識和讀本涉及的其他學課、文化常識,鼓勵學生利用圖書館、網絡收集需要的信息和資料;制訂自己的閱讀計劃、選擇適合自己閱讀的名著,從閱讀實踐中學會閱讀。創建學習型班級,利用板報、牆報傳播語文學習信息及有關學習資料,做到資源共享。同時,對提供資料的學生加以大力表揚,營造合作學習的氛圍。另外,在設計作業時,盡多地採用有針對性、具啓發力的語言。例如:“此類事情,也許你也曾經歷,請列舉一二”等等。讓學生先由“被動接受型”變爲“主動接受型”,再一步一個臺階,腳踏實地地實現向自主學習的轉變。提升學生的.學習素養。

教師讀《讀懂課堂》有感 篇8

課堂,是師生互動、知識習得的主陣地,是實施新課程的主戰場。課堂,是一個平常、普通而又神祕的地方,是一個賦予沒有生命的知識以生命活力、給予不太成熟的孩子以成熟魅力、讓孩子動起來,讓知識活起來、讓生命放光彩的場所。

無論課程改革如何進行,構建有效的課堂應該成爲教師永恆的工作追求。什麼樣的課堂纔是理想的課堂?如果用一句話來概括,那就是:煥發出生命活力的課堂纔是理想的課堂。

20多年來,我一直行走在教育的理想與現實之間,一直在求索,一直在努力。究竟什麼樣的課堂纔是符合新課標的課堂,才能算是一堂好課呢?對此,可以說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結合自己多年的教學實踐以及對新課程的理解,我心目中理想的課堂第一要點是趣味性。

趣——就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興趣是一種巨大的激勵學習的潛在力量。在教學中,當一個學生對他所學的學科發生興趣時,就會積極、主動、愉快地去學習,而不會感到是一種負擔。孔子曾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由此可見,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愉快的氣氛中學習,是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提高以學質量的至關重要的條件。

導入新課是一節課的重要環節,俗話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學的導入就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調,第一個音定準了,就爲整個演奏或歌唱奠定了基礎。好的導入能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引起學生的認知衝突,打破學生的心理平衡,使學生很快進入學習狀態。學生對所學知識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學習就變成了愉快的事情,就會學得積極主動。教師可通過實物(模型)或圖片展示、故事演講、猜謎語、表演、多媒體等多種手段創設情景,將教材內容生活化,地理知識趣味化,靜態知識動態化,生動活潑地呈現教學內容,充分以境激情,以情激趣。

學習本身就是一項艱苦的腦力勞動。在學習過程中,既需要學生的自身努力,也需要對學習過程產生興趣。即變“苦學”爲“樂學”,變“要我學”爲“我要學”。爲了保持學生的學習興趣,我的做法是:

(l)重視運用教具、學具等教學手段,讓學生的多種感官都參與到教學活動之中。

(2)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建立和諧的師生關係,使學生在輕鬆愉快的環境中學習。

(3)創設良好的教學情境,通過富有啓發性的問題,通過組織學生相互交流,通過讓學生不斷體驗到成功的歡樂保持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學不僅是師生雙方信息交流的過程,同樣是情感交流的過程。教師精心設計教學,積極激發學生的情趣,才能激活和加速學生的認知活動。

教師讀《讀懂課堂》有感 篇9

關於“課堂”。咬文嚼字,“課”,左邊言字旁,右邊結果也,說話的目的是爲了有個“結果”;堂這個字好玩,上是學字頭,中間是個口,離開了學,離開了說,談不上課堂。課堂兩個字反覆告訴我們的是:要讓學生說,要讓學生表達。

我沒事情的時候喜歡拆漢字分析,中國的象形文字,造字非常科學,十分巧妙,從繁體字的“學”裏,以“學”爲中心的教學狀況被表現的淋淋盡致。“學”字的上部,中間的兩個“×”表示“交往”的意思,上面的一個“×”表示祖先,也就是和文化遺產的交往,下面的一個“×”表示學生之間交往的樣子。那包着“×”的兩側,好像是大人的手,意味着大人千方百計地向兒童的交往伸出雙手,或者說,表示大人相盡辦法支持學生在交往中成長。這就是學校中“學習”的本質,也就是在老師的介入下,學生自立地、合作地進行活動,要創造以學委中心的教學,就要千方百計地促進學生的交往,而不是讓教師解題爲零散的個體。

我們再來分析一下學習“習”。習的繁體字是“習”,這個“習”字最初又是從象形字演變過來,上面的羽是鳥的翅膀,下面的臼,《辭海》的解釋是白雲,也就是天空,因此,“習”的相形含義就是雛鷹在天空中試飛,說明“習”字就含有嘗試的意思。

你看,我們的祖宗多麼偉大,簡簡單單的一個漢字,就蘊藏着這麼高深的哲理:要讓學生的學習像小鳥一樣在天空中自由飛翔。

分析了這麼多的繁體字,都蘊藏着一個共同的特點,課堂就是以學生爲主體的學習場所。學生是課堂的主人,一堂課好不好,關鍵看學生。有人提出課堂“四看”學生:

一、看學生的參與狀態:全員參與、全程參與、主動參與。

學生在課堂上主體地位的確立,是以一定的參與度做保證的,學生沒有參與,或參與得不夠,就算不上“主體”。學生的參與狀態,既要看參與的廣度,又要看參與的深度,就廣度而言,學生是否都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了,是否參與了課堂教學的各個環節;就深度而言,學生是被動地、應付地學習,還是積極主動地探究。

二、看學生的交流狀態:是否多向交往、合作交往、和諧交往。

課堂上,教師是否創設民主、平等、寬鬆、和諧的學習環境,讓學生感到自己在這個環境裏是安全的、融洽的、自主能動的,他能和同學、教師甚至教材進行平等的對話。他講錯沒有關係;他提出問題,有人關注;他不認同教師,不會受批評;他對教材有異議,也沒有人指責。在這個過程中,師生、生生分享彼此的思考、見解和知識,交流彼此的情感、觀念與理念,纔有可能豐富教學內容,求得新的發展,實現教學相長。當他學習有困難時,會得到善意的幫助;當他取得成功時,會得到誠摯的祝福。在這樣的環境裏,學生迫切地想與大家交流自己的學習體驗,課堂成了學生放飛心靈的天空。這樣的課就是好課。

三、看學生的思維狀態:

是否主動思考、深層思考、多向思考。

四、看學生的達成狀態:

一堂好課,需要有豐富的知識含量,更要有真摯的情感體驗,這是任何時候評價一堂課必須守住的底線。檢驗的標準就是學生的接受程度與效果。在課堂上,主要考查學生有無切實掌握這些知識,並將這些知識納入自己原有的知識體系中融會貫通的能力。同時,還要了解獲得知識的過程,看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是否積極主動地跟進、共鳴、投入,每一個學生是否在原有基礎上得到了儘可能大的進步與發展。在致力於面向全體學生的同時,是否能使“優等生”“吃得飽”,讓“慢生”、“後進生”“吃得了”,真正學有所得,各得其所。

教師讀《讀懂課堂》有感 篇10

溝通是一門藝術,尤其是教師與學生的溝通,教師和學生之間有着一條不可跨越的河,但是如何跨過這條河,需要老師和學生之間的交流,交流則是一座橋樑,橋樑搭建的好壞決定了課堂教學質量。

日本學者研究,在教師訓斥的場合,在教學中學生表現出來的不是反思的情緒,而是增強了對教師的厭惡。這樣的研究告訴我們,對待學生應該以什麼樣的態度,我經常聽到學生這樣抱怨:我不喜歡某某老師。我問他爲什麼,那你那麼功課成績如何,他說他不喜歡這麼課,成績很不好,就是因爲不喜歡這位老師,學生的情緒受到了很大的影響,老師對學生的情緒影響間接的影響了學生的成績,這時候教師需要與學生多溝通,因爲很多學生並不擅長與老師溝通,或者直接是不溝通,這樣長久以來,學生欠下的債也越來越多,成績只會越來越差,因爲學生性格的問題,教師在溝通上就要因人而異,但是畢竟教師的時間和精力也是有限的,可以有選擇的去溝通,比如說一些有牴觸心理的學生和一些成績在末端的學生,採取鼓勵式的溝通。

當然,溝通的形式實在太多,針對每一個孩子我們應該用自己的語言去打動他們,讓他們感受到老師對他們的關注和愛,就算成績不是能夠進步,最起碼讓學生覺得學習生涯中沒有缺失教師的那份關注。

教師讀《讀懂課堂》有感 篇11

在新課程實施中,學生是學習主體,教師是教育促進者。要想爲學生創設一個和諧、寬鬆的自主學習空間,充分發揮學生的潛能,教師就應尊重學生,學會傾聽孩子的心聲,使學生敢於發表自己的觀點,勇於表現自己的情感。

一、轉變教學觀念,學會真誠傾聽

常聽有些教師這樣說:“這個學生原來很調皮,現在被我制服了,變得服服貼貼”,卻不知,正是這種“服貼”,也許就磨滅了這個學生許多的個性和理想,也有教師對學生“三天一大火,一天三小火”,上課時滔滔不絕,使學生每天“秩序井然”,又抱怨學生在課堂中不積極回答問題,卻不想想在這種帶着“火氣”的課堂中,學生還敢發言嗎?

在新課程改革的舞臺上,教師要想扮演好新的角色,就必須改變這種以“教”爲主的教學模式,從心底尊重學生的個性,學會真誠傾聽孩子的心聲。學生是一個個鮮活的個體,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感情體驗和豐富想象。教師要平等的面對學生,讓學生從你真誠的眼神中樹立起自信,敢於將自己智慧的火花綻放在寬鬆的課堂中。

二、不斷學習,掌握傾聽的技巧

在一些教師的公開課上常有這樣的現象,老師問,學生答,學生的思路一直跟着老師走,老師在聽學生的回答時,只是在判斷這個回答是否符合自己心中的標準答案。在這樣的課堂中,學生的思維沒有被充分調動起來,由老師“灌輸”的知識就像一朵朵插在花瓶中的花朵,不久就枯萎了。

《讀懂課堂》一書對未來教師角色作了這樣的描述:現在教師的職責已經越來越少地傳遞知識,而越來越多地激勵思考。在課堂中,要想讓學生積極思考、勇於探索,教師就要善於傾聽,掌握傾聽的技巧,在傾聽中捕捉學生思維的閃光點,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並善於發現學生探討過程中富有價值和意義的,充滿童趣的世界,及時給予肯定和鼓勵,使學生體驗到學習的快樂。對學生獨特的見解,要靈活應對,認真思考,深入瞭解,不能以成人的思想標準來衡量孩子的思想,不能將孩子童真的天性扼殺在萌芽階段。

三、深入學生課餘生活,讓傾聽成爲心靈溝通的好幫手

教師要在傾聽的基礎上和學生真心交談,達到心靈溝通。雅斯貝爾斯說:“人與人的交往是雙方的對話和敞開,這種我與你的關係是人類歷史文化的核心。可以說,任何中斷這種我和你的對話關係行爲,均會使人類萎縮”。要想了解學生真實的想法,教師就應走進學生的課餘生活,傾聽學生毫無裝飾的童真,與學生敞開心扉相互交流,使學生少一份膽怯,多一份信任;少一份壓抑,多一份自由。教師不應只是引導學生學習知識面的良師,更應是能傾聽學生情感的益友。

傾聽,讓教師領悟到學生的潛能,體察到學生存在的問題;傾聽,讓學生感覺到時接納和包容,體驗到理解和信任;傾聽,讓師生關係變得民主、和諧;傾聽,爲學生拓展了一片展示自我的自由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