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楊絳傳》讀後感範文(精選10篇)

《楊絳傳》讀後感範文(精選10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28W 次

當仔細品讀一部作品後,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記錄下來很重要哦,一起來寫一篇讀後感吧。可能你現在毫無頭緒吧,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楊絳傳》讀後感範文,歡迎閱讀與收藏。

《楊絳傳》讀後感範文(精選10篇)

《楊絳傳》讀後感 篇1

最近在翻羅銀勝著的《楊絳傳》,是在讀了梁實秋老先生的《雅舍憶舊》之後,覺得這些遙不可及的大師們,也有一樣日常生活,或瑣碎、或艱辛、或溫馨,甚至有時還能在自己的生活中找到一點點影子,只是他們對生活更認真、對愛情更認真、對人對事更認真,即便是戰火紛飛、“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也仍然能夠認真面對生活,比我們現在來講所謂的什麼挫折、困難或是生活中的不如意,顯得有更大胸懷和更加艱苦的奮鬥,我們比之他們相差太多太多。

書翻到第四章的時候,作者總結了楊絳的暈船哲學,很是吸引人。1938年,遠在法國的楊絳、錢鍾書夫婦面對國破家亡的情勢,不得已帶着女兒錢媛遠渡重洋返回祖國,在阿多士2號的法國郵船上,由於海上風大浪急,他們經常暈船,尤其是錢鍾書暈船更甚,十分難受。經過幾次風浪顛簸,聰慧的楊絳對錢鍾書說:坐船不暈船,就要不以自我爲中心,而以船爲中心,讓自己永遠與船穩定成90度直角,永遠在水之上,平平正正,而不波動。錢鍾書按照楊絳說的去做,果真有用,不暈船了。

後來,楊絳把自己這次體會凝練成了爲人處世的哲學:不管風吹浪打,我自坐直了身子,巋然不動,身正心正,心無旁顧,風浪其奈我何?這就是楊絳的暈船哲學。文革時,楊絳也如同其他知識分子一樣受到迫害和打壓,楊絳在外國文學研究所作爲“反動學術權威”被“揪出來”,並且被剃了“陰陽頭”,她和丈夫錢鍾書一起被劃分爲“牛鬼蛇神”,她被安排去掃廁所。即便是這樣一種遭遇,她仍然念念不忘《堂吉訶德》的翻譯,並拼盡全力將書稿保護了下來。後來在《幹校六記》中,楊絳寫得剋制而又平靜,“怨而不怒”“哀而不傷”,努力保持絲絲溫情,即柔弱溫和有堅強不屈,時刻在那紛繁複雜的社會中,保持着自身90度的挺立。

我們在生活中又何嘗不是這樣呢,風浪無時不有、無處不在,穩穩的站立90度,努力提升自己的能力,便是不被風吹倒、不被浪掀翻的最好保證。

《楊絳傳》讀後感 篇2

讀《楊絳傳》[追思紀念版](羅銀勝著)算是機緣巧合。一兩週前逛超市,在圖書角買的,回家拆了包裝,還沒來得及仔細研讀。被撞那晚,家人接我時,順手帶上這書。閒處無客來,獨坐自慵損。養傷的這兩天,內心日漸焦躁,爲了打發時間,開始翻閱這書,也藉由這書走進了先生的世界,感慨良多,受益匪淺。

先生一生淡泊。她說‘她是一滴清水’,殊不知這滴水卻折射了太陽的光輝,照亮了讀者們的心房,包括僞讀者的我。天下熙熙,皆爲利來;天下攘攘,皆爲利往。難得先生,卻一生保持着一份清明與淡泊,甚至有一點特立獨行。不瞭解先生的人,自然會覺得她是高傲了,先生自己也有自知,用她勸慰自己的話講便是“我們和不相投的人保持距離,又好像是驕傲了。我們年輕不諧世故,但是最諧世故,最會做人的同樣也遭非議”。修身養性,獨善其身,剩下的,留予外人道也。

先生說,“我這也忍,那也忍,無非爲了保持內心的自由,內心的平靜。你罵我,我一笑置之。你打我,我決不還手。若你拿了刀子要殺我,我會說:‘你我有什麼深仇大恨,要爲我當殺人犯呢?我哪裏礙了你的道兒呢?’所以含忍是保自己的盔甲,抵禦侵犯的盾牌。我穿了‘隱身衣’,別人看不見我,我卻看得見別人,我甘心當個‘零’,人家不把我當個東西,我正好可以把看不起我的人看個透。這樣,我就可以追求自由,張揚個性。所以我說,含忍和自由是辯證的統一。含忍是爲了自由,要求自由要學會含忍。”能忍,是一種胸懷,是一種度量,也是一種素質,更是一種人生的技巧。難得先生,一生將忍的藝術昇華到極致,昇華到自覺將自己處理爲某種“零”。如此淡然,寬容,着實讓人敬重。

曾經我的日記裏寫過這樣一段話:生活教會我謙卑,教會我禮讓,獨不曾教會我強勢,所以很受傷,常常。儘管看不慣我柔弱的人一直希望也三番兩次地教育我,偶爾要學會霸氣,至少氣勢上不能差人家太多。但沒辦法,性格造就的東西,真的好難去改變。嘗試着去強勢,但現實面前,軟弱還是會佔據了上風。所以,還是順其自然,單純地虔誠地祈禱:我待人好,人亦以好待我吧。反之,也只能自認栽,道一句:‘那人真沒素質,不跟它計較好了’,作爲翻篇。

“木子心清淡若水,守得雲開現彩霞。”雖然不知爸媽給我起那名字的緣由,但這是年紀漸長的我對自己名字的淺解,這也是我日常勉勵自己的話。“不怒不嗔,不爭不辯,隨遇而安。”

《楊絳傳》讀後感 篇3

《憶鍾書》:

與君結髮爲夫妻,坎坷勞生相提攜。

何意忽忽暫相聚,豈已緣盡永別離。

爲問何時再相見,有誰能識此天機。

家中獨我一人矣,形影相弔心悲悽。

在2010年,中秋過後,又值錢鍾書誕辰100週年之際,楊絳把對愛人的思念與愛,寫進了詩裏。

這讓我想起來每年的情人節或是現在有些年輕人另類的,奇葩的求婚,結婚方式。在各種傳播工具各種不需要理由的曬出自己的愛!是真愛,摯愛,博愛?對此網上又有提出真愛需要曬嗎?真愛是什麼?每個人是否在遇到真愛時,是否好好經營了你的真愛,珍惜着自己的真愛?

在我喜歡的人物傳記裏有一本是《楊絳傳》,書裏側面的描寫了她與錢鍾書生活趣事及歷經種種依然相伴一生。兩人初見,楊絳眼中的錢鍾書身着青布大褂,腳踏毛底布鞋,戴一副老式眼鏡,眉宇間“蔚然而深秀”。當時兩人只是匆匆一見,甚至沒說一句話,但當下都彼此難忘。錢鍾書寫信給楊絳,約在工字廳相會。一見面,他的第一句話就是:“我沒有訂婚。”楊絳答:“我也沒有男朋友。”從此兩人便開始鴻雁往來。開始戀愛,第二年便訂婚了。在錢鍾書中年追憶他們第一面的時候寫下了這樣的一首小詩:

頡眼容光憶初見,薔薇新瓣浸醍醐。

不知靦洗兒時面,曾取紅花和雪無。

記得初見楊絳時面色白潔紅潤,臉如春花,清雅脫俗,猶如薔薇新瓣浸醍醐,有帶有絲絲靦腆。多麼的詩情畫意的回憶啊!婚後的兩人趣事瑣事也是不斷,我想他們應該是把瑣事變成趣事的,錢鍾書這個原先連自己都不會照顧的人,已學會了做很多飯菜。楊絳更是洗手作羹湯,打點着兩人的一切。

楊絳產後,爲了在第一時間看到醒來的妻子,一天的時間裏錢鍾書大汗淋漓地跑了四個來回,來來回回的走了7趟。女兒的出生,爲兩個人帶來了另一種歡樂。每逢女兒的生日,錢鍾書必會說一句話,這是母難之日。

令人捧腹的是,每次探望,錢鍾書都會苦着臉彙報:“我做壞事了,打翻了墨水瓶,把房東家的桌布染了。”

楊絳說:“不要緊,我會洗。”

“墨水呀!墨水也能洗。”

下一次,他又“做了壞事”說:“我不小心砸碎了檯燈。”

楊絳問明情況又說:“不要緊,我會修。”

再一次,又苦着臉說:“我把門軸弄壞了一頭。”楊絳應該是哭笑不得的吧,她每次都笑眯眯地說:“不要緊,我會修。”

還有一次,錢鍾書額骨上生了一個疔,楊絳安慰錢鍾書說:“不要緊,我會治。”然後就按照醫生囑咐,天天每隔幾個小時就認認真真地給他做熱敷。就這樣連根拔去,也沒有留下疤痕,他在感激之餘,便是深信不疑相信楊絳所說的“不要緊”。

回家後,他爲她燉了雞湯、剝了蠶豆,她也把一切損壞的東西恢復了原樣。他們的愛情之花在生活的瑣碎中,繼續綻放着。喜歡重複的讀着:“不要緊,我會修。”讀起來會很開心,有時是會笑出聲來。讀到着是多麼的相信真愛的美好,來自相互體貼,相互信任,讓愛慢慢地延續。

回國後,楊絳帶着女兒圓圓,跟着老父寄居在親戚家。錢鍾書則前往西南聯大在昆明的學校執教,後又轉往湘西藍田師院任英文系主任。兩年後,錢鍾書回滬探親,由於種種原因,沒再動身,一家人又聚在了一起。珍珠港事件爆發後,上海這座孤島開始沉沒。他對楊絳也說出了最動聽的情話:“從今以後,咱們只有死別,不再生離。”

《楊絳傳》裏有這麼一個段落,每次讀到這裏就莫名的流下淚,心疼的一塌糊塗。

1998年11月20日,錢鍾書在北京醫院都夠了他最後的一個生日。他已經在醫院裏住了四年,每天楊絳帶着自己的飯食到醫院來探望,只能吃些流食。這時的楊絳也已經80多歲了,女兒在1997年也離開他們去了天堂。他兩一起時會說無錫話,講英文。楊絳真誠的祈禱着她的愛人能夠戰勝病魔。但是在1個月後,錢鍾書依然離開了。一位德高望重,成就卓著的學者駕鶴仙去了,離開前的最後一句話告訴她:“好好活!”這是什麼畫面,望着妻子哀痛欲絕的面容,不希望她萌生與自己天堂相見的想法。用最後的氣力,虛弱的聲音說出“好好活”。12月19日錢鍾書離開了大家。他的呼吸停止了,楊絳親吻他的額頭,並久久的貼着他的臉頰。錢鍾書的遺囑就是喪事一切從簡,“不舉行任何的悼念,懇辭花圈花籃,不保留骨灰。”這些事情留給與他相濡以沫60餘載的妻子。

在醫院做完病理分析後,爲錢鍾書穿上他生前最喜歡的衣服,其中有她爲他織的毛衣。曾經一度想把有些衣服拿去救災,但是錢鍾書用雙手護住說:“這是‘慈母手中線’,其他的可以捐,這幾件請留着。”這又是一個怎樣溫馨的畫面。細細地演繹在他們的流年裏。

遵照錢鍾書的意願,告別室內沒有輓聯,沒有鮮花,也沒有播放哀樂,楊絳把她親手扎制的插有紫色勿忘我和白玫瑰的花籃擺放在錢鍾書的身旁。把遺體送進火化間,楊絳把白布掀開,仔仔細細地凝視着錢鍾書,幫他摘下眼鏡後,目視遺體被推進了火化間,當火化間的門關上了,旁人勸她離開,她說:不,我要再站兩分鐘。”此時,我再也讀不下去了,內心感情翻江倒海,眼淚控制不住地流下來。傳記裏還能讀到許許多多兩人之間的感情,例如,錢鍾書寫《圍城》的時候,寫完總是讓楊絳先看,她笑了,他就可以定稿了,或對方爲了讓創造《圍城》甘爲“竈下婢”,楊絳用理解,支持,成全了錢鍾書,來發揮他的潛力,創造力。世界上有種真愛之一叫做互相理解,互相支持。兩人之間等等的事情演繹着他們的人生。錢鍾書這樣評價他的妻子:“最賢的妻,最才的女。”每件事裏都有愛的血液在流動,每件事情都有愛的融入。這是一種什麼樣的感情,這樣的真實,這樣的溫暖。這是一種什麼樣的真愛,互相扶持,互相依偎,如此不能不讓人如此之動容。”在天願做比翼鳥,在地願做連理枝。”兩情相悅的那麼衝動,他們把這句話演繹的活靈活現。

書本合上,站在窗臺,眺望遠方,天空很藍,陽光溫和,心情久久無法平靜。有人先婚厚愛,有人先愛後婚,每個人都希望有一份: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的感情。在這條愛情的長河裏,需要相互信任,相互包容,相互扶持。共同用真心,真愛,真情去經營。

在文章結尾時,獻上楊絳在書中說的一段話:“我是一位老人,淨說些老話。對於時代,我是落伍者,沒有什麼良言貢獻給現代婚姻。只是在物質之上的時代潮流下,想提醒年輕的朋友,男女結合最最重要的是感情,雙方互相理解的程度,理解的深才能互相欣賞吸引、支持和鼓勵,兩情相約。我以爲,夫妻間最重要的是朋友關係,即使不能做知心的朋友,也該是能做得伴侶的朋友或互相尊重的伴侶。門當戶對及其他,並不重要。”

願每個人都珍惜眼前,身邊的那個你摯愛的人。

《楊絳傳》讀後感 篇4

6月份開始讀了《楊絳傳》,這本書,瞭解了這位偉大女性不平凡的一生。

讀完,有一種想再讀一遍的衝動。

楊絳先生一百歲時曾說:我今年100歲,已經走到了人生邊緣的邊緣。我無法確知自己還能走多遠,壽命是不由自主的,但我很清楚我快“回家”了。我得洗淨這一百年沾染的污穢回家。我沒有“登泰山而小天下之感”,只在自己的小天地裏過平靜的生活。

在序言中讀到這段話時,還不能體會其中的感情。在結尾處又看到這段話,好像理解了先生的話:我快回家了!一個百歲老人,把生命的終結看成是回家,並且要洗掉這100年沾染的.污穢回家。這是怎樣的一種情懷?

書中印象最深的是錢鍾書和楊絳被下放到農村的段落,那幾天看到他們在農村受苦,感同身受,好似自己的親人正在經歷着這樣的磨難。心疼楊絳,又心疼錢媛。

看到錢鍾書病重,錢媛也住進了醫院,75歲的楊絳,一個年近八旬的老人,一頭是病重的老伴,一邊去病危的女兒,躺在病牀上,渾身插滿管子,那是怎樣一種無助與心痛。錢媛最後一次給楊絳打電話,“媽,以前你有個女兒,現在女兒也不中用了"。看到這裏,我一個局外人都忍不住淚流而下,先生當時不知道是怎麼面對這樣的局面。

從3月份到現在看了四五本書,寫了四五篇讀後感,看了楊絳傳,第一次爲讀後感發愁。拙劣的文字,怎麼能寫出先生的一生呢?

《楊絳傳》讀後感 篇5

這個月到現在一共讀了兩本書,都是當代作家的作品。一本是《青銅時代的蕨類戰爭》,作者是72年出生的瀟水,本名張守春,是非常幽默好讀一本“歷史”書。這是一套中的第一本寫的是從盤古開天地到周朝推翻商湯之前的事。另一本就是《且以優雅過一生楊絳傳》,作者是80年出生的桑妮,本名張廣慧。都是老張家人,這真的是非常巧合的一件妙事。

楊絳是錢鍾書的愛人,這位老人非常偉大。一生淡定從容,1911年出生,2016年去世,105歲,看了一個世紀的歲月榮華,經歷各種事實變遷,又給社會,給教育,給戲劇都做了巨大的貢獻,非常了不起。

這本書一看就是致敬的書,看完之後可以瞭解老人的經歷,通過事件看到楊絳大師超然物外的處事智慧。可是看後感覺寫的文字過於平時,偏於表面,不太深刻。

楊絳大師55歲經歷特殊時代,被下放勞改掃廁所被詆譭被剃陰陽頭,結果書中不過寥寥帶過,輕描淡寫,估計作者的本意是想要寫出大師在這些磨難面前樂觀豁達的處世態度,結果就是深刻少了,而文字太輕飄了。

還有楊絳大師86、87歲先失去女兒,後失去愛人。生離死別的創痛,也寫的輕飄飄的。

甚至於楊絳大師92歲寫我們三,去世前100多歲的人,仍舊筆耕不綴,讀書不止。都只是簡單陳述,甚至是引文描述,實在是差點意思。

整體上打70分,好在陳述的語言、思路都還挺順的,讀起來不費力氣。比我看北島的《時間的玫瑰》要省力氣。

《楊絳傳》讀後感 篇6

錢鍾書的《圍城》很早就讀過了,我記得是初中老師佈置的作業,那時候也不懂太多,沒有去了解作者的生平以及他背後的女人,只記得那麼一句話“城外的人的想進來,城內的人想出去”,即爲圍城也。卻不知這句話來自於同樣偉大的女人,楊絳先生。

在中國舊時代,女人地位普遍不如男的,稱女子爲先生的更是寥寥。看完楊絳先生的生平,我覺得她完全擔得起先生二字。才識淵博、待人和善、低調、淡然,一切優美的詞彙都不足以形容她。在家裏,她是錢鍾書和錢瑗的保護傘,把他們照顧得很好,是那個最賢的妻;在文學上,她才華橫溢,會多種語言,寫過話劇、散文,翻譯過作品,都獲得好評,是那個最才的女;在生活中,她精緻淡雅,永遠向人展現堅強、得體的一面,把一切都做到最好,真真是我輩學習的楷模。

楊絳先生以她的親身經歷告訴後輩兩點:一、學好外文,多學一門語言,世界會更豐富、精彩;二、多讀書、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世界,利用一切空閒時間來讀書。

豐富的生活經歷來給世人像煙火一樣燦爛的楊絳;動盪不安的社會留給楊絳更多的堅忍,淡然如菊。在那樣的年代,能活下來就是不易,楊絳卻讓我們知道生活不止爲了活着。她是那樣完美,讓人崇敬。老先生雖已“回家”,但她留給後人許多的精神財富,讓我們要學會堅強,學會學習。既可以璨若星辰,亦可以淡然如水。向老先生致敬,向楊絳學習。

多讀書,讀各種各樣的書,

盡力讓自己多學一種語言。

《楊絳傳》讀後感 篇7

大多人羨慕楊絳,能遇到錢鍾書這樣志趣相投的人,可我不羨慕。楊絳曾對不想結婚的女兒說:“將來我們都是要走的,撇下你一個,我們放得下心嗎?”

在說這句話的時候恐怕她自己也不知道,自己的傑作——女兒,她竟會走在自己甚至是老伴兒前面。回憶想來,只怕如夢般遙遠。

錢媛去世後第二年,錢鍾書也跟隨而去,落下楊絳一人獨自一人存活於世。在這短短兩年之內,楊絳竟承受了兩次失去至愛之痛。或許是楊絳的命太長,但絕非鍾書的命太短。他已陪她度過了60餘年,可惜的是他們的女兒,錢媛。

錢鍾書和楊絳兩位八十多歲的老人眼睜睜看着自己女兒的離去卻無能爲力,悲痛欲絕而又無可奈何。更可悲的是,錢鍾書此時也是病倒在牀,這意味着,楊絳在悲痛之餘還要照顧自己的老伴兒,未來的一切都是不可預料的,或許,或許明天,楊絳就要面臨老伴兒的離世…果不其然。楊絳一人獨自過完了剩下的18年。

我不羨慕楊絳,也許有人要說,60年的曾經擁有已經足矣。如果是我,我不想要這樣的曾經擁有,我不想那麼久的美好被最後剩下的18年打破,在最後的日子裏還是在回憶,在最後時光留下的是遺憾。而今只能從屋子裏的一草一木甚至是微乎其微的空氣中嗅到一絲絲以往的甜蜜…

也許楊絳餘後18年存活於世,並非只爲愛情,更爲她的事業(楊絳翻譯了《堂吉訶德》);或許,她不是獨活,她在用她餘下的光陰替他們一家三口一起看這繁華的世界,待到她死去那天,便能了無遺憾。

但我只是一個平凡又俗氣的人,沒有那麼偉大的目標,更沒有那麼堅強的內心,所以,如果同樣的事降臨在我身上,我可能只會一蹶不振,既捨不得瞭解生命,也不願過此般暗無天日的日子,整天渾渾噩噩…因此,我打心底裏佩服楊絳先生。

《楊絳傳》讀後感 篇8

她宛如潔白飽滿的玉蘭花,宛如傲骨堅韌的梅花,宛如小巧玲瓏的梔子花,宛如出淤泥而不染的蓮花,宛如幽香暗出的蘭花……她是誰?她就是優雅的楊絳老先生。

楊絳老先生是一代才女,出身書香門第,從小受父親的悉心栽培。先生一生都與優雅二字連在一起,雖說她的作品沒有錢鍾書的出名,但每個字詞都透露出厚實溫婉的文筆,讓讀者陶醉其中。

對楊絳的美評很多,有人說她堅忍、從容,有人說她睿智、寧靜……最好不過的是丈夫錢鍾書對她的評價:“最賢的妻,最才的女。”再多的美評,最終就“優雅”二字。

優雅並不是指王宮裏的貴夫人們,假惺惺地拿着高腳杯,輕聲細語地說話,時不時地抿一小口紅酒,坐得很不耐煩。優雅不只是高貴的人才會有,鄉間十五六歲的大姑娘,梳着兩根粗辮子,在溪邊洗衣服,那意境是很美的。

不過,我想,楊絳可不是這樣,她會坐在雕花的木桌前,捧一本小說,桌前擺一個茶碗,裏面裝的是綠茶,時不時端起茶碗抿一口茶,再繼續看書……想來想去,還是先生的優雅我最喜歡。

做到優雅並不難,首先要讓心變得從容淡定,不急躁,慢慢地,舉止變得文雅起來,最後成爲一個優雅的人。楊絳是一生都優雅,旁人無法能比,我也要像她一樣,優雅地度過一生。

楊絳的文筆,面對生活的態度,讓我感到欽佩。我也喜歡優雅地看着書,品着茶。

“我們想尋找生活的波瀾,到後來才知道,心中最曼妙的風景是內心的從容與淡定;我們想得到社會的承認,到後來才發現,這個社會屬於自己,與他人毫無關係。”人生不一定要做出多麼大的事來,只要隨着自己的心走就好。

先生雖然離開了我們,她的思想卻光照千秋。讓我們記住這優雅的花,優雅的人,優雅的文筆,記住這可愛可敬的老人——楊絳。

《楊絳傳》讀後感 篇9

楊絳是錢鍾書先生的妻子,是錢璦女士的母親,這本書是寫他們家的故事,這些故事裏,每個字都透着濃濃的親情氣息。 整本書的開始是一個“夢”,一個“長達萬年的夢”,夢的主要內容是一家人在一條古棧道是離離合合,聚聚散散。

一開始看的時候,我看不懂她的那個夢是要說明什麼,只是看字面的意思,就當看一篇小說。但當我看到後面的內容時,我才明白,這個夢是她們一家在一起走過的最後一段人生路的寫照。她欲揚先抑,開篇就抓住了我的心,激起了我閱讀的興趣。

楊絳的寫作風格和我以往見到的許多作家的風格不同,前一段時間我看餘秋雨的文章比較多,他的文章總是在表象中尋找內涵,尋找風景之後的文化,尋找大背景、大道理的解讀。他追求的是“大”,還有許多作家羣起效之,結果卻都丟了自己的風格,又學不到他的“大”,所以餘秋雨得以聞名。而楊絳不一樣,她注重細節,從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下筆,看似零散的點點滴滴,都可以成爲她文章中的亮點。而這些點點滴滴,正是我們平時覺得不足掛齒的那些片斷,但楊絳卻可以把它們串在一起,就像把散落的珍珠串起來,就變成了一條項鍊。她不直接抒發感情,不直接議論人事、闡述道理,她只是從容地敘述,將那些她家裏的小事娓娓道來,變成一篇篇的文章。但就是這樣細緻的、不動聲色的講述,使讀者有了更多理解、想象的空間,她所要表達的主題也在這樣的講述中慢慢地浮上水面。

這本書的內容我也比較喜歡,字裏行間滿滿的全是要溢出來的親情。我很珍惜親情,很愛我的爸爸媽媽,很喜歡幸福的家庭生活。所以這本書的內容也算是配合了我的心情,所以特別喜歡。 楊絳的書我還在找着看,她的作品風格是我比較喜歡的風格。我從她的書中也學到了很多。的確,珍珠每個人都有,但是項鍊卻是珍貴的。因爲許多人都對自己的珍珠視而不見,任它們散落,卻不會將他們串起來。所以我正在學,學會了串珍珠,就擁有了項鍊。

《楊絳傳》讀後感 篇10

楊絳本名楊季康,生於民國,那個出了衆多才子佳人的時代,大家印象極深的想必都是林徽因,徐志摩,陸小曼等等,對於楊季康抑或她的筆名楊絳都不那麼耳熟能詳。這可能跟她的性格有關,她不張揚,只喜歡做讀書這件小事,對於政治不感冒,對於出名更是能躲即躲。她最愛的事就是讀書。

相比民國時代其他的風流人物,她的家庭算是樸素的了,父親是名剛正不阿的律師,母親是家庭主婦,父母恩愛也給予她無盡的寵愛,幸福家庭的孩子往往更自信從容,同樣,她也從父親身上學到了真實和剛毅,從母親身上學到了爲人妻該有的賢良淑德。後來,她考入了夢寐以求的清華大學,遇到了一見鍾情的錢鍾書先生,從此,相濡以沫,共盡一生。

對於楊絳,好像多美好的詞形容她都不爲過,有人說“於時光的荒野裏,她始終如蘭芷,如清水,在這紛繁的塵世裏,寂靜歡喜,她堅忍,她從容,她睿智,她寧靜”。

在她與鍾書先生的愛情裏,她沒有孤芳自賞,沒有嬌小姐般的有恃無恐,她是一個強大的付出者,她爲他中斷自己的學業,陪他出國,料理他的一切生活起居,幫他處理生活中所有的麻煩事。鍾書先生是做學問的癡人,而她自己又何嘗不是一個一直在上學的姑娘呢,學習做飯,學習換燈泡,學習修門鎖,生活上的瑣事都交給自己,怪不得鍾書先生說她是“最賢的妻”,得妻如此,夫復何求?

在國外留學的日子,他們最享受的時光,是每天晚飯後的散步,每天探索出一條新路,小小的驚喜,小小的樂趣,只要彼此陪伴,時間好像都會發光。

他們多年保持的習慣,是每天晚上,面對面坐在桌前,讀着各自喜歡的書,不管房子多大,能放下書桌好像就夠了。

世人都豔羨他們的愛情,我更向往楊絳一般優雅,從容的過一生。當然,我理解的優雅,不一定要養尊處優,錦衣華服,只要內心平和,愛我所愛,做我想做就好。名利,浮華都不重要,生活本已很喧囂,能單純的取悅自己就已很不容易。

最近開始迷上了畫畫,雖然零基礎,雖然很小白,但沉醉其中,自得其樂。

不是每個愛畫畫的都能成爲畫家,但繪畫過程的喜悅想必是想通的,像楊絳一樣,只要能默默的做着自己喜歡的事,本身就是活在世上最幸福的事情。

願我們都被時光溫柔以待,都已優雅過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