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楊絳傳讀後感範文(通用8篇)

楊絳傳讀後感範文(通用8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83W 次

認真讀完一本著作後,你心中有什麼感想呢?讓我們好好寫份讀後感,把你的收穫和感想記錄下來吧。現在你是否對讀後感一籌莫展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楊絳傳讀後感範文(通用8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楊絳傳讀後感範文(通用8篇)

  楊絳傳讀後感 篇1

大多人羨慕楊絳,能遇到錢鍾書這樣志趣相投的人,可我不羨慕。楊絳曾對不想結婚的女兒說:“將來我們都是要走的,撇下你一個,我們放得下心嗎?”

在說這句話的時候恐怕她自己也不知道,自己的傑作——女兒,她竟會走在自己甚至是老伴兒前面。回憶想來,只怕如夢般遙遠。

錢媛去世後第二年,錢鍾書也跟隨而去,落下楊絳一人獨自一人存活於世。在這短短兩年之內,楊絳竟承受了兩次失去至愛之痛。或許是楊絳的命太長,但絕非鍾書的命太短。他已陪她度過了60餘年,可惜的是他們的女兒,錢媛。

錢鍾書和楊絳兩位八十多歲的老人眼睜睜看着自己女兒的離去卻無能爲力,悲痛欲絕而又無可奈何。更可悲的是,錢鍾書此時也是病倒在牀,這意味着,楊絳在悲痛之餘還要照顧自己的老伴兒,未來的一切都是不可預料的,或許,或許明天,楊絳就要面臨老伴兒的離世…果不其然。楊絳一人獨自過完了剩下的18年。

我不羨慕楊絳,也許有人要說,60年的曾經擁有已經足矣。如果是我,我不想要這樣的曾經擁有,我不想那麼久的美好被最後剩下的18年打破,在最後的日子裏還是在回憶,在最後時光留下的是遺憾。而今只能從屋子裏的一草一木甚至是微乎其微的空氣中嗅到一絲絲以往的甜蜜…

也許楊絳餘後18年存活於世,並非只爲愛情,更爲她的事業;或許,她不是獨活,她在用她餘下的光陰替他們一家三口一起看這繁華的世界,待到她死去那天,便能了無遺憾。

但我只是一個平凡又俗氣的人,沒有那麼偉大的目標,更沒有那麼堅強的內心,所以,如果同樣的事降臨在我身上,我可能只會一蹶不振,既捨不得瞭解生命,也不願過此般暗無天日的日子,整天渾渾噩噩…因此,我打心底裏佩服楊絳先生。

  楊絳傳讀後感 篇2

前幾日在咖啡館裏讀完了《楊絳傳》,不知到底是作者文辭真誠,還是楊先生和錢鍾書的愛情、品德叫人敬仰羨慕,只花了小几天,加起來不過幾個小時,就看完了。

其實並沒有刻意煽情,現在也不是會被刻意煽情所輕易感動的人。但閱讀過程中,多次被楊先生一家的情、智、德,所感動。同時,這些人內心深處的本質所在的也更加讓我觸及內心最接近真相的問題:

我是要追尋人生的價值,還是金錢帶來的樂趣?

此前小半生,一直在這個問題中糾結,做了很多並不讓人內心快樂且堅定的選擇。若是選擇前者,我應當做的,便是去做自己想做的,若還不是很清楚這事到底是什麼,就去探索清楚若是選擇後者,我就該認真擇一份業,十分投入其中,不再自我懷疑,不甚堅定。

而其實一直以來,我所憂心的,都只是讓自己落入了這俗世的俗套。人的一生何其短暫,快樂的方式很多,但能讓你內心強大、堅定、幸福的,一定不多。在那個物質匱乏的年代,也許沒有那麼多琳琅滿目,卻也更容易認清真實,堅定自我。如今我們生活在這個信息爆炸、享樂主義盛行、倡導提前消費的年代,選擇太多,誘惑太多,物慾也太多,更難看清楚真實是什麼。楊父說,起居家用,夠用就行。不耽於外物,才能將全部的身心投入自我的修養,修身是自我提升的輔助之路。

楊、錢先生在戰亂、流放……這樣兵荒馬亂的生活中,還能學好多門語言,做好學問。而現在,擁有更好的學習環境和資源的我們,卻還不能做到自律克己地去學習,真的很羞愧。好在讀書使人明志,既已逐漸清晰自己內心的真實,就當該清晰地知道自己該做什麼,又該如何去做了。

這幾年,我總覺得自己好像學會了、懂得了一些,但仔細想去沉澱,卻發現沒什麼真實的內容。細思起來,太過浮躁,其實學的都很淺顯。粗略地讀寫評論分析,看幾篇文章,幾本書,就以爲自己懂了。卻沒有細緻地沉下心去學這些文字背後的基礎是什麼。前一年一直想要自己形成系統的、邏輯的思維體系,其實就是發現了一些自己學的膚淺的證據。看過的,無論多少,都是別人的。如果自己沒有潛心去學習系統的基礎知識,沒有形成邏輯的思考總結,我將永遠不會有自己的東西。

所幸現在清晰了一點,就是發現自己的物慾其實不會太高。這些年,我有很多時刻常獨自面對自我,勺布斯說,“當身邊的聲音消失之後,內心的聲音會被放得很大。有好,亦有壞。壞的是,再小的慾望,也會因爲這樣的安靜,讓你感到刺耳。好的是,當你學會了剋制,就會將內心之中,真正的聲音聽得更清楚。”在與自己獨處之時,內心最細小的糾結,深剖下來,就是最自我的慾望。能逐漸認清自己,明白內心的真實,明白你想要的是什麼,想成爲什麼樣的人,慾望自然降低,方向更集中,生活亦將更有力量。不需要時刻提醒自己,要去自律,因爲,這本就是你生活的樣子。

我一直記得大學有個學長說過的一句話:瞭解自己,進而能對自己有辦法。其實就是格物而致知之格自己。但格物是一生的作業,永遠格不完的。永遠做個心態上的小學生,保持謙卑和進步。

  楊絳傳讀後感 篇3

她是錢鍾書眼中最賢的妻,最才的女。她具有江南水鄉孕育出來的溫婉動人的氣質,又有知識分子的典雅,那麼迷人雋永。在百歲之後的拍賣風波中有着堅定維權的錚錚鐵骨。在經歷坎坷時的堅毅柔韌。真是一個亦剛亦柔的傳奇女性。

在留學歸國途中,總結的暈船哲學,更是爲人處世的哲學。無論遇到風吹雨打,只要自己身正心直,巋然不動,外界能奈我何?如果不處於水波之上,可能就不僅是暈船那麼簡單,更可能是暈社會,暈生活,暈婚姻,甚至暈人生了。不必隨波逐流,也不必刻意特立獨行,只要順乎本性,尊重自然發展規律。

楊絳所著,語言平實至真,她像一位觀察者以靜觀的心態,觀人性中的真善美,假醜惡。對自身善良的意願。她說一個人不想攀高,就不會相互傾軋,方能保其天真,成其自然,一心志於完成自己能做的事。她在高齡創辦的“好讀書”爲貧困卻想讀書的清華學子提供資助和獎勵。共惠及本科研究生上百名,所獲版稅稿酬全部捐入“好讀書”,如今共計千萬人民幣。她與錢淡泊名利,潛心治學。留下了豐富的精神財富。

她在錢寫《圍城》之時,正值上海淪爲孤島,一個大家閨秀甘當“竈下婢”。在錢病重幾年中,而後女兒錢璦也重病住院。來回奔波於醫院,最後白髮人送黑髮人。先送走女兒。在照顧錢時,曾深情的說:“鍾書在哪兒,哪兒就是我的.家。”感人至深啊!在錢離世之際,親吻着他的額頭,久久貼着他的臉,而後是極爲感人的後事辦理。這個至真至純的老人,怨而不怒,哀而不傷。剋制隱忍的感情,是需要多麼強大的內心吶!整個過程讓人忍不住淚目。

九十多歲高齡依舊筆根不綴,創作了《我們仨》。其中動情卻又無奈的寫到,我們仨失散了,失散了。獨孤無奈的情緒,痛失至親的悲痛,就在樸實簡潔字裏行間,感受到感情的真摯。惹人淚下啊!

作爲大家,富而不驕,待人處世,淳厚謙遜。佩服!

百年之際,她走到了人生的邊上。打點自己的行囊,洗滌一生的沾染的污穢。心靜如水。而對於我這樣一個普通人,想要做到平靜,那就是做安心的事,去格物致知,正心誠意,修身齊家。在繁雜的俗事中也不與精神事務絕緣。像一個人一樣體面的活着。

  楊絳傳讀後感 篇4

我們曾如此渴望命運的波瀾,到最後才發現:人生最曼妙的風景,竟是內心的淡定與從容……我們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認可,到最後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毫無關係!——楊絳《百歲感言》

最賢的妻,是才的女,這是楊絳的先生錢鍾書給她的評價。羅銀勝的妙筆將這八個字分若干章節表現出來。通過作者講述,這八個字對楊絳來說是實至名歸!~而在我眼裏,錢鍾書還少給了兩個字“堅強”。

楊絳給人的外表是個弱女子,從脆弱到堅強是需要一個進化過程的吧!~跟錢鍾書在國外留學的時候,聽到母親病逝的消息,在大洋彼案哭得稀里嘩啦的,錢鍾書一直安慰着,才止住眼淚。這大概是楊絳最脆弱的時候,可是在失去至親的時候誰不是如此呢。而且這時候的楊絳還年輕。

可能是因爲被需要的原因,楊絳表現的特別堅強。生了女兒錢媛後在醫院修養,錢鍾書常來“告狀”,今天不是這個壞了,明天就是這個壞了,而楊絳絲豪沒有怪責備,更像一個大人安慰小孩一樣安慰錢鍾書“沒關係,這個我會修好”,得到安慰的錢鍾書也像小孩一樣笑嘻嘻的離開!

錢鍾書告訴楊絳準備寫小說的時候,楊絳辭去傭人,用五指不沾陽春手的手親自爲他洗衣做飯,照顧他,讓他能夠專心寫作。後來錢鍾書大作《圍城》問世,取得不小成績,而楊絳平時不做家務,也落得一手的傷。(這也許就是愛情裏的成全)

在“丙午大劫”的時候,雖然艱苦,但是做什麼事都沒有跟鍾書分開,這就是鍾書說的“我們今後只有死別,再無生離”。後來女兒錢媛病逝。臥病在牀的鐘書已是悲痛不已,此時的楊絳異常冷靜,即便心碎,仍強忍住淚水!~因爲她不能倒下,她倒下了鍾書怎麼辦,鍾書還等着她來照顧呢。可就女兒走後一年,鍾書也走了。我們仨散了。就這麼散了。

鍾書走前留給楊絳一句話“絳,好生過”,她沒有辜負丈夫,八十多歲高齡的楊絳在女兒、丈夫先後離去時,沒有過於沉寂於悲傷,她依然熱愛身活,繼續看書寫小說,寫了《我們仨》《風絮》等。

女子本弱,爲母則剛。楊絳除爲母剛強外,爲妻更剛強。凡事都是先生事爲主,除了封建教條,我再相信他們伉儷情深。最後用楊絳的一句話送給大家,願與大家共勉。

我是一位老人,淨說些老話。對於時代,我是落伍者,沒有什麼良言貢獻給現代婚姻。只是在物質至上的時代潮流下,想提醒年輕的朋友,男女結合最最重要的是感情,雙方互相理解的程度。理解深才能互相欣賞、吸引、支持和鼓勵,兩情相悅。門當戶對及其他,並不重要。

  楊絳傳讀後感 篇5

每當夜深人靜之時,忘卻了白天的緊張與疲憊,處世的煩惱與愁緒也消失了。

讀《楊絳傳》有感。沒有塵世的喧鬧和打擾,我獨遊於字裏行間。《楊絳傳》吸引了我的注意。只記得在學校的頒獎詞中聽聞過這個名字,封面中幾個大字"生命的烤火者"令人遐想。不禁翻開書頁,瞭解楊絳先生的一生。

書的一開頭便介紹了楊絳先生的家庭背景,出生在無錫小鎮的楊季康,那一片鍾靈毓秀的土地讓小小的楊季康渾身上下給人一種和顏悅色、溫文爾雅的氣息。想象中這樣的女子只需要在家琴棋書畫、樣樣精通即可,其實溫潤是楊絳先生的底色,但要誤認爲她是個"麪人",那就大錯特錯了。文革期間,她的丈夫錢鍾書被莫名的扣上了一個"罪名",被貼上了大字報, 楊絳激烈的反應,震動了她的同事,人們沒想到弱質芊芊的楊絳也有金剛怒目的一面外柔內剛。她抗議,她吶喊,這正是文革期間中國知識分子的表現,鐵骨錚錚、剛正不阿,更表現她對丈夫真摯、深厚的愛。她常說:"憂患容易孕育智慧,苦難方能滋生修養。"在最艱難的日子裏,她始終和祖國共沉浮,這纔是知識分子應有的擔當。

楊絳與他的丈夫錢鍾書被稱爲文學界的珠聯璧合,不論時代如何變遷,夫婦二人始終如一、淡泊名利、潛心向學。楊絳先生的作品《我們仨》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本想着會是一本描述家庭和睦、零雜瑣事的事的回憶錄,就在我將書往下翻閱,我才明白:這是充斥着生死離別的回憶錄。女兒與丈夫相繼離去,楊絳先生已心靜如水,感嘆:"世間好物不堅拆,彩雲易散琉璃脆。"生死無常,世事就如一場長夢,夢醒了,就回家了。不得不感嘆先生的文學功底以及對世俗紅塵的釋懷。她的筆清淡,她的文哀而不傷。她給人以無限慰藉,給人以生命的希望。

經歷了與家人的生離死別,中國的分崩離析種種事變,楊絳先生孑然一身地生活在世上,飽經滄桑後,她並沒有一臉戾氣反而更加沉穩。歲月將她打磨成了一顆珍珠,光芒並不耀眼,內斂而溫潤。

也許我對楊絳先生還沒有理解透徹,對她的作品也沒有本本篇篇都瞭然於心。但從《楊絳傳》中至少我認識了一個堅韌、愛國、勇敢的女人。她是"生命的烤火者",她的生命接受了中西文化之火的洗禮,她的生命亦烘烤着百年的文學歷史。火萎了,她也走了,她的文字,她的品質,將永存於我的心中。

  楊絳傳讀後感 篇6

讀《楊絳傳》[追思紀念版](羅銀勝著 )算是機緣巧合。一兩週前逛超市,在圖書角買的,回家拆了包裝,還沒來得及仔細研讀。被撞那晚,家人接我時,順手帶上這書。閒處無客來,獨坐自慵損。養傷的這兩天,內心日漸焦躁,爲了打發時間,開始翻閱這書,也藉由這書走進了先生的世界,感慨良多,受益匪淺。

先生一生淡泊。她說‘她是一滴清水’,殊不知這滴水卻折射了太陽的光輝,照亮了讀者們的心房,包括僞讀者的我。天下熙熙,皆爲利來;天下攘攘,皆爲利往。難得先生,卻一生保持着一份清明與淡泊,甚至有一點特立獨行。不瞭解先生的人,自然會覺得她是高傲了,先生自己也有自知,用她勸慰自己的話講便是“我們和不相投的人保持距離,又好像是驕傲了。我們年輕不諧世故,但是最諧世故,最會做人的同樣也遭非議”。修身養性,獨善其身,剩下的,留予外人道也。

先生說,“我這也忍,那也忍,無非爲了保持內心的自由,內心的平靜。你罵我,我一笑置之。你打我,我決不還手。若你拿了刀子要殺我,我會說:‘你我有什麼深仇大恨,要爲我當殺人犯呢?我哪裏礙了你的道兒呢?’所以含忍是保自己的盔甲,抵禦侵犯的盾牌。我穿了‘隱身衣’,別人看不見我,我卻看得見別人,我甘心當個‘零’,人家不把我當個東西,我正好可以把看不起我的人看個透。這樣,我就可以追求自由,張揚個性。所以我說,含忍和自由是辯證的統一。含忍是爲了自由,要求自由要學會含忍。”能忍,是一種胸懷,是一種度量,也是一種素質,更是一種人生的技巧。難得先生,一生將忍的藝術昇華到極致,昇華到自覺將自己處理爲某種“零”。如此淡然,寬容,着實讓人敬重。

曾經我的日記裏寫過這樣一段話:生活教會我謙卑,教會我禮讓,獨不曾教會我強勢,所以很受傷,常常。儘管看不慣我柔弱的人一直希望也三番兩次地教育我,偶爾要學會霸氣,至少氣勢上不能差人家太多。但沒辦法,性格造就的東西,真的好難去改變。嘗試着去強勢,但現實面前,軟弱還是會佔據了上風。所以,還是順其自然,單純地虔誠地祈禱:我待人好,人亦以好待我吧。反之,也只能自認栽,道一句:‘那人真沒素質,不跟它計較好了’,作爲翻篇。

“木子心清淡若水,守得雲開現彩霞。”雖然不知爸媽給我起那名字的緣由,但這是年紀漸長的我對自己名字的淺解,這也是我日常勉勵自己的話。“不怒不嗔,不爭不辯,隨遇而安。”

  楊絳傳讀後感 篇7

最近在翻羅銀勝著的《楊絳傳》,是在讀了梁實秋老先生的《雅舍憶舊》之後,覺得這些遙不可及的大師們,也有一樣日常生活,或瑣碎、或艱辛、或溫馨,甚至有時還能在自己的生活中找到一點點影子,只是他們對生活更認真、對愛情更認真、對人對事更認真,即便是戰火紛飛、“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也仍然能夠認真面對生活,比我們現在來講所謂的什麼挫折、困難或是生活中的不如意,顯得有更大胸懷和更加艱苦的奮鬥,我們比之他們相差太多太多。

書翻到第四章的時候,作者總結了楊絳的暈船哲學,很是吸引人。1938年,遠在法國的楊絳、錢鍾書夫婦面對國破家亡的情勢,不得已帶着女兒錢媛遠渡重洋返回祖國,在阿多士2號的法國郵船上,由於海上風大浪急,他們經常暈船,尤其是錢鍾書暈船更甚,十分難受。經過幾次風浪顛簸,聰慧的楊絳對錢鍾書說:坐船不暈船,就要不以自我爲中心,而以船爲中心,讓自己永遠與船穩定成90度直角,永遠在水之上,平平正正,而不波動。錢鍾書按照楊絳說的去做,果真有用,不暈船了。

後來,楊絳把自己這次體會凝練成了爲人處世的哲學:不管風吹浪打,我自坐直了身子,巋然不動,身正心正,心無旁顧,風浪其奈我何?這就是楊絳的暈船哲學。文革時,楊絳也如同其他知識分子一樣受到迫害和打壓,楊絳在外國文學研究所作爲“反動學術權威”被“揪出來”,並且被剃了“陰陽頭”,她和丈夫錢鍾書一起被劃分爲“牛鬼蛇神”, 她被安排去掃廁所。即便是這樣一種遭遇,她仍然念念不忘《堂吉訶德》的翻譯,並拼盡全力將書稿保護了下來。後來在《幹校六記》中,楊絳寫得剋制而又平靜,“怨而不怒”“哀而不傷”,努力保持絲絲溫情,即柔弱溫和有堅強不屈,時刻在那紛繁複雜的社會中,保持着自身90度的挺立。

我們在生活中又何嘗不是這樣呢,風浪無時不有、無處不在,穩穩的站立90度,努力提升自己的能力,便是不被風吹倒、不被浪掀翻的最好保證。

  楊絳傳讀後感 篇8

八一班張志昊 楊絳是錢鍾書先生的妻子,是錢璦女士的母親,這本書是寫他們家的故事,這些故事裏,每個字都透着濃濃的親情氣息。 整本書的開始是一個“夢”,一個“長達萬年的夢”,夢的主要內容是一家人在一條古棧道是離離合合,聚聚散散。

一開始看的時候,我看不懂她的那個夢是要說明什麼,只是看字面的意思,就當看一篇小說。但當我看到後面的內容時,我才明白,這個夢是她們一家在一起走過的最後一段人生路的寫照。她欲揚先抑,開篇就抓住了我的心,激起了我閱讀的興趣。

楊絳的寫作風格和我以往見到的許多作家的風格不同,前一段時間我看餘秋雨的文章比較多,他的文章總是在表象中尋找內涵,尋找風景之後的文化,尋找大背景、大道理的解讀。他追求的是“大”,還有許多作家羣起效之,結果卻都丟了自己的風格,又學不到他的“大”,所以餘秋雨得以聞名。而楊絳不一樣,她注重細節,從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下筆,看似零散的點點滴滴,都可以成爲她文章中的亮點。而這些點點滴滴,正是我們平時覺得不足掛齒的那些片斷,但楊絳卻可以把它們串在一起,就像把散落的珍珠串起來,就變成了一條項鍊。她不直接抒發感情,不直接議論人事、闡述道理,她只是從容地敘述,將那些她家裏的小事娓娓道來,變成一篇篇的文章。但就是這樣細緻的、不動聲色的講述,使讀者有了更多理解、想象的空間,她所要表達的主題也在這樣的講述中慢慢地浮上水面。

這本書的內容我也比較喜歡,字裏行間滿滿的全是要溢出來的親情。我很珍惜親情,很愛我的爸爸媽媽,很喜歡幸福的家庭生活。所以這本書的內容也算是配合了我的心情,所以特別喜歡。 楊絳的書我還在找着看,她的作品風格是我比較喜歡的風格。我從她的書中也學到了很多。的確,珍珠每個人都有,但是項鍊卻是珍貴的。因爲許多人都對自己的珍珠視而不見,任它們散落,卻不會將他們串起來。所以我正在學,學會了串珍珠,就擁有了項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