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讀《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有感優秀作文(精選36篇)

讀《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有感優秀作文(精選36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54W 次

無論在學習、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對作文都再熟悉不過了吧,作文是人們以書面形式表情達意的言語活動。寫起作文來就毫無頭緒?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讀《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有感優秀作文,歡迎大家分享。

讀《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有感優秀作文(精選36篇)

讀《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有感優秀作文 篇1

讀了魯迅先生的《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我彷彿就看到了一個活靈活現的小魯迅從紙上躍到了我面前。

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紫紅的桑椹、肥胖的黃蜂、輕捷的叫天子這些都是百草園的真實寫照。它們就像一股清涼的泉水流進每個人的心裏。這些新鮮的事物對於從來沒有接觸過它們孩子來說就像天邊的雲朵一樣,難以觸及。讀着讀着,我才發現小魯迅在百草園裏是很孤獨的。他不像我們有那麼多的小夥伴,他只有看似只長滿了野草的百草園。所以我又有幾分同情小時候的魯迅了。

我也曾憧憬過能有個機會可以做次神仙,原來何首烏的根有像人形的,我邊笑邊想着。那我是不是也可以成仙啊?

我最喜歡就是在雪後空地上捕鳥。須在下一兩天雪後掃開一塊空地,撒上秕穀,用一根小棍支起一面竹筐,繫上一根小繩,遠遠的牽着。啊,鳥雀終於來了。不可以急。小魯迅屏息凝神,腦海裏卻憧憬着鳥雀們在口袋裏嘰嘰喳喳又擠又叫的樣子。不自覺的握着繩子的手往後拉了拉。呀,鳥雀都嚇跑啦!鳥兒都驚得直衝雲霄。我好像看到了躲在石頭後面小魯迅沮喪的樣子。

小魯迅的生活真是令我羨慕,但我也不會忽視伏在桌上執筆的大魯迅。朝花夕拾。這多麼形象的比喻。魯迅先生用精湛的文筆描繪出了一個又一個精彩,深入人心的故事。魯迅的精神令我敬佩,他的童年令我羨慕。這雖然是一篇魯迅先生在中年寫下的回憶,卻是他童年的回憶。或許正是因爲有過一段美好的童年,嚴而不厲的先生造就了未來的民族魂。

我覺着,如果靜靜的思索百草園與三味書屋,你會覺着你是在看畫,不是在看文。

讀《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有感優秀作文 篇2

今天,學了《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後,我懂得了很多。

首先,說說在這課我學到的詞語吧,確鑿,菜畦,輕捷,臃腫,鑑賞,人跡罕至,無從,人聲鼎沸等。好句:不必說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皁英樹,紫紅的桑葚,也不必說鳴蟬在樹葉里長吟,肥胖的黃蜂伏在菜花上,輕捷的叫天子忽然從草間直竄向雲霄裏去了,這句話的寫法很好,運用從低到高寫靜物從高到低寫動物。這種寫法以後在寫作中很有好處。

其次,是本文表達的主旨,雖然在寫三味書屋時,用百草園的自由快樂襯托三味書屋的枯燥無味,但主要是想寫作者兒童時代對自然的熱愛,對知識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歡樂的心理。

最後,是動詞用的好,如:“掃開一片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篩來,下面撒些秕穀,棒上系一條長繩,人遠遠地牽着,看鳥雀來啄食,走到竹篩底下的時候,將繩子一拉,便罩住了,”這段話運用一系列動詞,準確而細緻地寫出了捕鳥的全過程,同時也寫出了兒童的興奮,驚喜之餘,我也可以寫一段如:他推開門,徑直走進來,拿起桌子的書,轉身走向他自己的座位,坐了下來,翻開書,認真地讀了起來。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這篇文章寫很好,大家可以去讀一讀哦。

讀《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有感優秀作文 篇3

六年級語文課上有幾篇和魯迅有關的課文,比如《少年閏土》,《我的伯父魯迅先生》,《一面》等。這些文章文筆優美,語言簡練,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魯迅小時候是怎麼學習的?想到這個問題,我們一家人來到紹興的三個映月池。

魯迅小時候讀書的地方就在他家院子附近,叫“三潭印月”。魯迅每天和幾個同學一起學習、玩耍,還邀請了一位叫壽吳京的老師來教書。壽先生爲人正直,受過良好的教育,在當地很有名氣。

書店裏有五張桌子和一張茶几。中間那張桌子是守吳京老師的,上面有一把尺子;剩下的四套桌椅是和學生一起學習的“夥伴”,分散在教室的四個角落;而茶几放在老師的桌子後面,上面有一幅山水畫。左上角的木桌是魯迅曾經讀書的地方。據說魯迅曾經在大門口附近,但是下課後,幾個學生圍着大門口跑,很調皮。他覺得太吵了,影響了學習和休息,所以要求換座位。

魯迅書桌右下方,刻着“造”字。這個字裏有個有趣的故事!原來,有一次,魯迅睡覺遲到了,被人用尺子打在手心裏。這個味道不好!所以魯迅先生吸取了教訓,在桌子右下方刻了一個醒目的“早”字(雖然他現在不會在桌子上亂塗亂畫,但以前好像沒注意過),提醒自己不要再遲到了。

魯迅還做了一個“三比三”的書籤,放在他的書裏。書籤上寫着“有三種讀法:心、眼、口”。他總是告誡自己,讀書的時候,心、眼、口要一起用,這樣效果纔會好。

原生代作家魯迅的成長過程中有那麼多平凡的故事,對我們今天的學習生活不是很有啓發嗎?

讀《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有感優秀作文 篇4

魯迅在文學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他寫了很多文章,很多都成了經典。魯迅的童年是一個更好的家。在普通人眼裏,他不會有任何苦惱。他小時候被伺候,長大後成了名人。但是他的散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表現了封建制度的束縛,他其實活在無奈中。

百草園是青年魯迅的天堂。數百片草原上,綠油油的花唄,高大的相思樹,紫色的桑葚,葉中鳴的蟬,躺在花菜上的胖黃蜂,敏捷的帝王從草叢中突然躍上天空。魯迅搬來凳子,爬上樹,坐在樹的叉上,尋找雞蛋。大人們來了,他就去草叢裏趴着,在草叢的掩護下和大人們玩捉迷藏。冬天下雪的時候,他會按照閏爸爸的方法在雪地裏玩捉鳥。魯迅的童年就是在這個花園裏度過的。然而,少年時,大人們莫名其妙地把少年魯迅送到舒舒三三三三五四三池映月。也是全市最嚴格的學校。魯迅在三潭印月讀書的時候,只讀書,中午學漢字,晚上上課。隨着時間的推移,王先生給他讀的書逐漸增多,功課也逐漸增加,從三個字到五個字,最後到七個字。魯迅覺得讀書沒意思。他還坐在樹蔭下,吃着美味的西瓜,但現在他在一遍又一遍地看書。他覺得不公平,就每次都帶着玩。於是他們爬上花唄折臘梅,尋找知了,玩盔甲,畫繡像。王先生讓他們讀,他們不得不讀一些無聊的書。

魯迅在打球的年紀就到了三池映月,但機會很少。他生活在封建社會,他的制度從一個到另一個都很殘酷。他童年沒有閒暇。他就像井底之蛙。他整天只能看到高牆四角的天空,整天伴隨着看書的聲音,整天被關在一個很深的宅院大院裏。對他來說,這樣的生活很無聊,這樣的童年很遺憾。

爲了讓我的童年沒有遺憾,看完這篇文章,我會把閱讀當成一種樂趣,讓自己不斷充實,我的童年不再有遺憾。

讀《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有感優秀作文 篇5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是魯迅先生的一篇優美散文傑作。散文記述了令魯迅難以忘懷的百草園天真爛漫的童年生活和三味書屋中貌似枯燥其實卻意義深遠的讀書生活。

文章回憶的是魯迅自己的童年生活,通篇描寫的都是兒童的生活,表現的是兒童的內心世界。前半部分寫了作者在百草園中的快樂時光,後半部分則寫了在書塾中的上學生活。百草園之所以是“我的樂園”,是因爲它是一個極好的遊戲場所。而長媽媽講的神奇的故事,更是個百草園增添了神祕色彩。如果說百草園是個樂園,讓人留戀,三味書屋則是個樂屋,讓魯迅的好奇心進入一個新的天地。總之,《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寫出了魯迅從玩耍到學習的成長過程,貫穿始終的是歡樂和自由。

“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紫紅的桑葚……”,這些景色,不僅讓魯迅回味,更讓我心動。我想魯迅的童年,是多麼快樂,多麼幸福,甚至有點懷疑魯迅童心未泯。而魯迅上學後,也並非不快樂而讓人覺得是令一這是種趣味。“先生,‘怪哉’這蟲,是怎麼一回事?……”這是魯迅的話,讓人看了,先是一笑。並不是魯迅的無知而是對他求知的肯定和讚賞吧,再者是一思,那就是對‘怪哉’的思慮了。能讓人深入其境地去感受這篇文章,我覺得是最大的成功。

撲蝴蝶、捉鳴蟬、採荷蓮……這是誰沒有的童年?課堂開小差、收藏愛書、問一些無厘頭的問題……又是誰的童年沒經歷過呢?可是,又有多少童年留在心底?又有多少童年被遺忘?童年,留不住,最後只灑落在記憶的長河上。

童年固然是美好的,但是誰能夠珍惜這美好的童年呢?我有翻開了這本書,陷入了深思……

讀《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有感優秀作文 篇6

魯迅先生真可謂是中國文學史上的豐碑!他在這區區一篇散文中,讓我學到了許多東西。在魯迅描寫他捕鳥的時候,運用了準確的動詞,如“掃”、“支”、“撒”、“系”、“牽”、“拉”。在曾學過的《風箏》疑問中,魯迅在描寫“我”毀壞小兄弟風箏時,也用了一系列的動詞。這些動詞不僅能夠形象生動描繪出情節中人物的動作,更能使讀者有身臨其境的感覺,是文章豐富多彩。

在這篇散文中,有一段文字堪稱絕佳啊:“不必說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紫紅的桑葚;也不必說鳴蟬在樹葉里長吟,肥胖的黃蜂伏在菜花上,輕捷的叫天子(雲雀)忽然從草間直竄向雲霄裏去了。但是周圍的短短的泥牆根一帶,就有無限趣味。”

這段文字,用一組連詞寫出了百草園中十多種景物,既有動態的也有靜態的,抓住形態和色彩寫景物;通過聲音、動作和形態寫動物,栩栩如生,給人以奇幻的如至仙境的感覺。後來作者又用“我不知道爲什麼家裏的人要將我送進書塾裏去了”,十分自然的承接了文章的兩大部分——百草園和三味書屋,即符合條理而又不顯生硬,這樣的過渡無人能比啊!

在魯迅到三味書屋後,往日的快樂一去不復返,取而代之的則是學習的枯燥,而魯迅卻竭力從中尋找樂趣,如尋蟬蛻、蒼蠅喂螞蟻。字裏行間流露出作者的童心童趣。我多麼羨慕魯迅啊,現在的學生哪裏還有這份玩的心?繞口的英語,深奧的數學,難懂的文言,複雜的歷史。雖然這麼多的任務都要做,但還是應該像作者那樣,偷點閒,適當放鬆一下,只有這樣才能給學生時代的回憶中“上點色”。好好體會一下這篇文章吧!青年人會引起共鳴,中年人會勾起回憶。這大概就是《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的妙處吧!

讀《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有感優秀作文 篇7

“我家的後面有一個很大的園,相傳叫做百草園。現在是早已並屋子一起賣給朱文公的子孫了,連那最末次的相見也隔了七八年,其中確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時卻是我的樂園。”這句話出自魯迅先生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這篇文章。

這篇文章是魯迅先生回憶自己童年生活而寫的。魯迅先生小時候很喜歡到家後面的百草園玩,百草園就像是他的樂園,想幹什麼就幹什麼。當他被家人送去三味書屋學習時,也還是很喜歡玩。文章中寫到,魯迅先生的老師讀書讀得正入神時,魯迅先生就照着書本畫繡像,畫了一本又一本。小時候的魯迅雖然調皮,但他擁有一個多麼快樂的童年啊!

魯迅先生筆下的百草園是多麼的有趣,多麼的充滿生機!我外公也去過那裏遊覽,聽外公說,百草園只是一個雜草叢生的小園子,不是很漂亮。可是爲什麼魯迅先生說那裏是他的樂園呢?我想,是因爲魯迅先生在裏面拔何首烏,拔木蓮,捕鳥......每天過着無憂無慮、自由自在的生活,儘管小園子只有一些野草,也給魯迅先生帶來許多樂趣的緣故吧!

比起我們現在的童年生活,我覺得魯迅先生的童年更爲快樂。我現在已經是六年級的小學畢業生了,我和我的同學都忙着爲小升初作準備。像我,大半個暑假都在上補習班,還要天天做題。童年時的魯迅先生卻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不用爲學業而煩惱。

讀了魯迅先生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讓我對自由自在的童年生活充滿了嚮往。我真羨慕小時候的魯迅先生啊!他的生活充滿了趣味。我也想像魯迅先生那樣有自己的小樂園,拔何首烏、木蓮,捕鳥。可以無憂無慮地過我的童年,那該多好呀!

讀《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有感優秀作文 篇8

魯迅先生在文中說到“其中似乎確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時卻是我的樂園。”在我看來,那裏也是我心馳神往的樂土。單單是他“不必說”,“也不必說”的景色,就已經讓我眼花繚亂了。在細緻描寫的“短短的泥牆根一帶”更是使我目不暇接,似乎身在其中。

我彷彿聽到了油蛉的低唱,蟋蟀的彈琴;看到了蜈蚣、何首烏;嚐到了又酸又甜的桑葚。而後,我又和小魯迅一起聽長媽媽講了美女蛇的傳說,儘管以我現在的年齡已經知道這是大人教小孩子不要隨便和陌生人說話而編出的故事,但仍然爲書生捏了一把汗,也慨嘆飛蜈蚣的魔力。“冬天的百草園比較的無味”,但正是捕鳥的好時候。這段描寫給我的啓發很大,作者連用了掃、支、撒、系、牽、拉、罩等準確的動詞把捕鳥的全過程生動形象地展現在了讀者的面前。

豐富多彩的百草園讓童年魯迅流連忘返,但到了上學的年齡,他便被送到了全城中被稱爲最嚴厲的書塾——三味書屋當中。老師是本城中極方正,質樸,博學的人。這裏的顏色灰暗、陳設簡單,每天的生活便是讀書,正午習字,晚上對課。“先生最初這幾天對我很嚴厲,後來卻好起來了,不過給我讀的書漸漸加多,對課也漸漸地加上字去,從三言到五言,終於到七言。

”比起百草園來,這裏的生活顯得單調枯燥,但是我想,正是在這裏魯迅先生打下了很好的文學基礎,他的人生有了新的啓航。儘管《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寫在八十多年前,但少年魯迅對大自然的熱愛,對知識的追求,天真、幼稚、歡樂的心理和我們有着很多的相同之處。在成長的道路上,美麗的風景,快樂的遊戲會使我們感到愉快和輕鬆。但克服困難、持之以恆同樣會讓我們得到成功的喜悅。

讀《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有感優秀作文 篇9

仔細品味魯迅先生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享受着不時從字裏行間流露出來哪天真爛漫的童年生活,眼前不由得出現一幅幅令人嚮往的自然畫。

“不必說碧綠的菜菜蛙,光滑的市井藍,高大的皂莢樹,紫紅的桑葚;也不必說鳴蟬在樹葉里長吟,肥胖的黃蜂伏在菜花上,清潔的叫天子忽然從草簡直竄到雲霄裏去了……”

我讀魯迅先生這篇充滿對童年回憶的散文,正如讀着魯迅先生那份發自內心的熱愛自然、嚮往自由的童年情懷。突然間,我彷彿看到了魯迅先生的童年生活。趁大人不注意,鑽進了百草園。與昆蟲爲伴,與夥伴一起捕鳥,但由於性急,總是捕不到很多;他又常聽保姆長媽媽講故事,因此害怕百草園中的“赤練蛇”。

三味書屋則是一個完全與百草園不同的世界,作者逼真的將三味書屋的陳腐味描寫了出來。但魯迅先生並未將三味書屋寫的死氣沉沉,而是通過兒童在課餘時間玩耍、老私塾先生在課堂上入神讀書學生趁機偷樂的兩個小故事的描寫,表現了兒童喜歡玩耍這種不可改變的天性。

記得小時候,我經常躺在厚厚雪地上將自己的身體印在上面,從來都沒有感覺到過冷,還把這當成是一種樂趣;我還經常和小夥伴們一起建造一個自認爲很了不起的工程。這也許就是我和幼年魯迅的相似之處吧,時我在讀了文章後有了那麼多感動。

我們的童年已經漸漸的離我們遠去,留下的只是些散鎖的記憶,倒不如仔細品味一下《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體驗一下那個不同時代的童年之夢,和魯迅一起熱愛自然、嚮往自由。

讀《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有感優秀作文 篇10

我的幼兒時期是在浙師大幼兒園度過的。在那裏,有歡樂,也有淚水,有幻想,更有友情。這與魯迅先生的童年所在的百草園又是多麼的相似啊!

“長的草裏是不去的,因爲相傳這園裏有一條很大的赤練蛇”。我的幼兒園老師也說,長着長草的地方有蛇哦,雖然不是赤練蛇,但卻是像蝮蛇般恐懼的頭大尾粗的大毒蛇。現在想想,我們老師也該是個魯迅迷吧,要不,怎麼會想出這樣的絕招來嚇唬我們這些天不怕地不怕的孩子的呢?

“翻開斷磚來,有時會見到蜈蚣”。我在幼兒園裏也常把一些石頭翻開,那時我和夥伴們普遍認爲蜈蚣是害蟲,所以,一旦發現,便蜂擁而至,馬上將蜈蚣判了死刑。直到上了小學,我才知道,蜈蚣原來是一種益蟲,它可是專吃害蟲的呢。

三味書屋後面也有個園,雖然小,但那裏也可以爬上花壇去折臘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樹上尋蟬蛻。我們幼兒園的園子可大了,裏面的花可多了!菊花、梅花、茶花、喇叭花等等,還有許多不知道名字的花草。夏天,蟬鳴簡直震耳欲聾,這時,男生們就開始行動啦!以減少噪音爲藉口而展開的捉知了大戰,那可是我們夏天的一大趣事;秋天來臨,我們在桂花樹下搖起桂花雨,還用美麗的樹葉做起了樹葉畫來,秋天的樹葉可真是五彩繽紛啊;到了冬天,堆雪人、打雪仗有着無窮的快樂,冰冷的雪打在頭上,雪水流進脖子裏,可嘴卻總是笑哈哈的;當春天到來的時候,我們幾個搗蛋鬼開始了新的“工作”,在草地上把草扒開,挖個大洞,再用樹枝、長草蓋上做成“陷阱”,專等女生上鉤呢。這招可靈,一星期內總有一二個在“陷阱”裏一腳踩空而摔倒的人,後來,我們還想再進一步—在“陷阱”裏灌上水。但怕接下去踩上“陷阱”的人是園長,那可就要闖下大禍了!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給了我無限的童年的回憶,從蜈蚣到青蛙,從老師慈祥的臉到同學稚氣的眼,從調皮到懂事 ……從一個無知的幼兒到一個認真學習的少年,這中間經歷了多少風雨,多少困難,還有多少離別啊 ……

讀《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有感優秀作文 篇11

讀完魯迅先生寫的這篇散文,我百感交集,從書中,我看到了魯迅先生的歡樂童年,也看到了他的不滿。

本文用了對比的手法,魯迅首先向我們描繪了一個自由自在的地方,在“他”的百草園裏,有許多好玩的東西,儘管大人們並不這樣覺得,但這依然是個令所有孩子們嚮往的園地,魯迅先生在這裏過得快活自在。但是畫風一變,幼年魯迅該上學了,他來到了全城最嚴厲的私塾,老師是壽鏡吾先生,魯迅敬佩老師的知識淵博,但對老師的一些做法覺得不滿,課堂也很簡單,描繪了一個乏味的學堂生活。

再看看現在,學校的課程五花八門,還有豐富的社團活動,老師巴不得讓學生多學點東西,也不會對學生的問題置之不理。孩子們的課餘生話更加層出不窮,不僅有電子產品和夥伴相伴,還有各色的書籍,新奇的玩具。可是現在,依然有些家長們過分地禁止玩樂,強制要求學習。雖然這樣的方式可以讓孩子們更專注於學習,但是,這會極大的打擊孩子們對學習的興趣,甚至感到厭煩,從而降低效率。可你會說:“魯迅先生的童年不也是如此嗎,那麼他爲什麼如此成功呢?”確實,他成功了,可是現在成功的人多的去了,而且現今成功的人也能有美好的童年。魯迅先生成功後還是對這樣的童年感到不滿。若能在搞好學習的前提下,擁有快樂的童年,何樂而不爲呢?這讓我聯想到了古人的話:“知之者不如樂之者,樂之者不如好之者。”這又印證了興趣的重要性。從以前的琴棋書畫到現在,有了許多不同的,各有特色的興趣愛好,可以看出,人們依然把興趣當做追求的目標。

回到文章,作者借這樣分明的兩種環境,批判了當時的政府、學堂禁錮思想的不良作風,同時也希望當時的教育事業有所改進,並提出了自己的意見。正是人民寶貴的意見和優秀的代領者才使得社會漸漸完善、發展,創造更好的條件供孩子們學習。

讀《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有感優秀作文 篇12

今日的我們,在王老師的帶領下,跟隨着魯迅先生的腳步,走進了世界名著《朝花夕拾》中的名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的世界裏,去領悟世界文豪的思想精髓。

“不必說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紫紅的桑葚;也不必說……”魯迅先生那優美的文章自眼前緩緩流過,將我們帶入了他兒時的樂園——百草園裏。我們彷彿也隨他一起,拔何首烏藤,聽長媽媽講故事,在雪地裏捕鳥……

魯迅在三味書屋的生活也富有樂趣。光是看那人聲鼎沸的讀書場景就可見一斑。折梅花,找蟬蛻,捉只蒼蠅喂螞蟻,這樣的童年生活,誰不羨慕?自由自在,無憂無慮,誰不向往?

請試想一下吧,童年的快樂時光,是不是造就了魯迅的一生呢?請試想一下吧,魯迅是不是因此而懷念童年時光呢?請試想一下吧,如果沒有這樣的童年,我們還能讀到這樣的文章,還能遇見這樣的魯迅嗎?

現如今,卻難見一片如百草園一樣的“樂園”。大街上只能看見一個個揹着書包的身影,卻聽不見一聲聲歡歌笑語。補習班和興趣班遍地開花,卻找不出一張自然的笑臉。甚至有時,五穀不分都成常態。

爲何不去接近大自然呢?大自然裏,有多少青山綠水,有多少桃紅柳綠,而且那山山水水中,也蘊含着多少知識,多少道理呀!

小時候的我在外婆家,時不時與外婆一起去田野。遇到不認識的蔬菜,我總要問外婆:“這是什麼?”外婆會耐心地解答;遇到不認識的昆蟲,亦是如此。“生活處處皆學問。”我在大自然中,也學會了許多知識,爲何一定要坐在書桌前,“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呢?

你看,那河畔的金柳,不像那正在梳髮的姑娘嗎?那枝頭的小鳥,不像那正在歡歌的歌唱家嗎?那大自然中的一景一物,不都給人以豐富的遐想,給人以發自內心的樂趣嗎?

“救救孩子……”魯迅先生在《狂人日記》中如此寫道。是呀,讓孩子們迴歸自然,擁抱自然吧!讓孩子們都擁有快樂的童年,還孩子們童年的一片藍天吧!

讀《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有感優秀作文 篇13

百草園是紹興魯迅故居後面的園子,三味書屋是魯迅曾經讀書的地方,題目“《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說明了魯迅在這兩個地方的生活。這篇文章選自魯迅的《朝花夕拾》中的12篇中的一篇。

三味書屋的“三味”指的是“布衣暖,菜根香,讀書滋味長”。百草園是魯迅童年時的樂園。他喜愛蟋蟀和諧而美妙的叫聲,喜愛大自然和充滿好奇並積極探索大自然的心理,百草園在魯迅筆下變得神祕了。

從描寫覆盆子的形、色、味三個方面來寫,透露出魯迅對它的喜愛。而“美女蛇”的故事更給百草園增添了一絲神祕色彩,豐富了魯迅兒時樂園的情趣。“掃”“支”“撒”“系”等一連串詞,準確生動地寫出了捕鳥的過程,表現了兒童的活潑以及捕鳥時的興奮與驚喜。

兩個“Ade”和兩個“我的”真切地表現了魯迅對百草園戀戀不捨的稚態和依依惜別的深情。“給我讀的書漸漸增多”寫出了魯迅因爲勤奮好學而博得了先生的好感。“爬”“折”“尋”“捉”“喂”這一系列動詞具體寫出了園子裏的樂趣,反襯了三味書屋讀書生活的單調和枯燥。用戒尺打、罰跪是私塾教育管理學生的常用方式。有規則而不常用,說明先生對這種落後的教育方式持保留態度,也反映了他對待學生的開明思想。他對學生嚴而不厲,甚至是嚴而可親。大家放開喉嚨讀的內容沒有加標點符號,說明他們並不理解所讀的內容,只好亂讀一氣,表現了封建教育內容的陳腐。從“微笑”“仰”“搖”“拗”

可看出先生讀書時自我陶醉的態度,既表現了他的迂腐可笑,又表現了可愛可敬。先生讀書入神時,學生“做戲”“畫畫從側面說明兒童對封的封建教學的內容不感興趣。

文章的結尾不僅從時間上照應了開頭,而且表現了三味書屋教育的失敗,與開頭寫的百草園“是我的樂園暗中”暗中呼應,含蓄地稱讚了兒童的天性,諷刺了封建教育制度,突出文章中心。

讀《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我懂得了許多。

讀《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有感優秀作文 篇14

魯迅,在文學史上享有很高的地位,他寫過很多文章,許多成了經典之作,魯迅幼年時家景更不錯。在常人看來,他不會有什麼苦惱,小時候有人侍候,長大了又成爲了名人。但是在他的散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展現出來的卻是封建制度對他的束縛,他其實也生活在一種無奈之中。

百草園是少年魯迅的樂園。百草原長着碧綠的菜畦,高大的皂莢樹,紫紅的桑椹,有鳴蟬在樹葉里長吟,有肥胖的黃蜂伏在菜花上,有輕捷的叫天子忽然從草間直竄雲霄裏去了。魯迅搬來凳子,爬上大樹,在樹叉上坐下,尋找着鳥蛋,大人來了,他又到草叢裏去趴着,在青草的掩護下與大人捉迷藏。冬天,下了雪,他還會照着閏土爹的方法,玩雪地捕鳥。魯迅的童年就是在這個園子裏度過的,可是,十來歲時,大人們莫名其妙的將年少的魯迅送入了書塾——三味書屋。那兒還是城中最嚴厲的書塾。魯迅在三味書屋唸書,他就只讀書,正午習字,晚上對課。隨着時間的流逝,先生給他讀的書漸漸加多,對課也漸漸地加上去了,從三言加到五言,終於到七言。魯迅覺得讀書乏味透頂,本來現在還坐在樹陰下,吃着可口的西瓜,可如今卻一遍又一遍地讀書。他認爲不公平,於是抓緊一切時間玩。於是他們爬上花壇去折臘梅,尋蟬蛻,玩甲套,描繡像。先生讓他們讀書,他們又只得讀一些枯燥乏味的書。

魯迅到三味書屋,還是玩的年齡,卻很少有機會,他生活在封建社會,制度一項比一項殘酷,童年絲毫沒有空閒,他像一隻井底之蛙,成天只能看見高牆上四角的天空,成天只有讀書聲的陪伴,成天被關在深宅大院裏。對於他來說,這種生活是乏味的,這個童年是遺憾的。

要使自己的童年沒有遺憾,讀完此文的我會把讀書當成一種樂趣,這樣不斷地充實自己,童年將不再有遺憾。

讀《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有感優秀作文 篇15

在寒假中,我讀了:《朝花夕拾》、《柳林風聲水孩子》、《邊城雪晴》、《湯姆叔叔的小屋》和《朱自清的散文》幾本書。

其中《朝花夕拾》是我最喜歡的書,因爲這本書收錄的文章,全是魯迅寫自己小時候經歷的事,充滿了童趣,和我有共同的“語言”。其中,《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這篇文章,尤其讓我印象深刻。

百草園一直是小魯迅的樂園,裏面有菜畦、皁角樹、桑椹,還有烏蟬、黃蜂、叫天子、油蛉、蟋蟀等等。那裏就是小小魯迅的整個世界,即便百草園已經荒廢了,但是在小魯迅的眼中依然充滿了生機、神祕和無窮的樂趣。

百草園再有趣,小魯迅還是要告別他的樂園。因爲他要去三味書屋唸書了。小魯迅猜想着:是不是自己犯了什麼錯,大家纔會把他送到學堂裏讀書?這種想法只有小孩子纔會有,十分有趣。

在三味書屋裏,小魯迅面對的是另一個世界。這裏有方正、質樸、博學的老先生;有淘氣、有趣的同學;有上課挨板子的擔心;也有趁着老師分心,偷偷用“荊川紙”蒙着畫畫的樂趣。

百草園、三味書屋是童年魯迅的兩個重要世界。百草園是自由、充滿樂趣的“天堂”。那裏有有趣的植物、千奇百怪的昆蟲。讀了後,我自己覺得,自己都可以在那裏一直玩下去,而不會生厭。在百草園裏,充滿了童年快樂的氛圍。我非常羨慕小魯迅有這樣一塊自由自在的樂土。對於從小生長在城市裏的我們而言,百草園裏近距離接觸自然的日子,真讓人嚮往啊!

去三味書屋上學了,意味着無憂無慮日子的結束。雖然如此,看到這裏,我還是很開心。因爲看到小魯迅的同學,就像看到我的同學一樣。我們也會此起彼伏的大聲朗讀課文;互相淘氣,在老師眼皮下悄悄做自己認爲有趣的事。看來古往今來的同學都差不多啊!

整個文章讀完,我簡直不敢相信,嚴肅的魯迅先生會寫出如此有趣的地方、如此好玩的事。那肯定是因爲,我們都有一個充滿童趣、童心的美好童年。

讀《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有感優秀作文 篇16

我非常喜歡看書,因爲書不僅能讓我獲得知識,還能讓我在緊張的學習生活中得到許多樂趣。尤其是《魯迅散文集》,文字雖然深奧,但文章中無論景還是物,在魯迅筆下都有了靈氣和活力。《從百草園到百味書屋》中的百草園更是讓我意猶未盡,浮想聯翩。

百草園是魯迅家後面的一個很大的花園,園子裏樹木茂盛,花草叢生。鳴蟬在樹葉上長吟,黃蜂伏在野花上,雲雀從草間直衝雲霄。爬滿牆頭的花園,園子裏樹木茂盛,花草叢生

,鳴蟬在樹葉里長吟,黃蜂伏在野花上,雲雀從草間直衝雲霄。爬滿牆頭的何首烏藤和令人饞嘴的野果覆盆子。園子裏有趣味無限的傳說:如果人吃了能成仙的人形何首烏,能制伏妖怪的飛天蜈蚣……魯迅就是在這個充滿奇聞的園裏奔跑、嬉戲,享受着無憂無慮的童年了趣。

這篇文章我也多國很多遍了,園中美麗的景色和迷人的傳說,讓我想入非非,天天夢想自己也有一個這樣的百草園,讓我在裏面盡情地玩樂。你別說,這夢想還真實現了。就在上個星期我第一次去姑奶奶家,嘿!姑奶奶家的院子好大!一個活靈活現的百草園。就在我眼前。院子裏滿是樹木,靠大門是一棵是一棵柿子樹,成熟了的柿子像紅燈籠掛滿了樹枝。地上長滿了花草野菜,牆上爬滿了長着三角形葉子的藤蔓,我眼前一亮,這不就是何首烏嗎?我也忙叫來搗蛋的哥哥,告訴他百草園的事。心動不如行動,我們立刻下手把‘何首烏’一棵棵地拔了出來,除了幾塊圓柱形的塊根外,根本沒有人形何首烏,我們只好翻磚塊、掀石頭尋找蜈蚣,蜈蚣沒找到,倒是把院子弄得翻天覆地,狼藉一片。姥爺出來一看,大喝一聲:‘你們這兩個小傢伙,怎麼把我種的山藥全拔了!’我們自知理虧,灰溜溜地跑了……

我喜歡書。書,就像一個大寶庫,只要進去就有取之不盡的寶藏;書,就像一個大樂園,只要進去就有享受不完的樂趣;書,就像一個大迷宮,只要進去,就會有五彩繽紛的遐想。你看,《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這篇散文不是讓我過了一個即愜意又快樂的一天嗎?

讀《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有感優秀作文 篇17

最近,我讀了一篇魯迅先生寫的文章,名叫《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

這篇文章是一篇描寫作者自己童年生活的散文,主要描寫了兩個地方發生的事情:百草園“我”的樂園;三味書屋“我”的學堂。

作者家的後面有一個很大的園,相傳叫百草園。“其中有一些野草”讓我覺得它十分普通,而就是這樣的一個園,在那時,卻是作者的樂園。接着,作者用“不必說也不必說單是就有”的句子,寫出了菜畦、石井欄、皂莢樹、桑椹這些景物給人的安寧,鳴蟬、黃蜂、叫天子給人的動感,動靜結合,再加上有本身就有無限趣味的泥牆根作“底板”,作“背景”,想必是令所有知道的人都會嚮往。

這樣的一個園,若許多小夥伴兒一起玩耍、追打、嬉戲、捉迷藏,一定是十分有趣的,但若是自己一個人,也並不會覺得寂寞。因爲百草園的樂子能找出許多呢!像何首烏、覆盆子,都能帶給“我”無限樂趣,就連冬天都有遊戲:捕鳥兒在竹篩將鳥兒罩住後的那份喜悅,想必是令作者着迷的。

“我不知道也許是也許是也許是”的句型起到了承上啓下的作用:“我”要去三味書屋唸書了,不能常到百草園了。這句話寫出了少年魯迅對百草園的惋惜之情。

雖說這學堂很嚴厲,但先生還是十分慈祥的:“有一條戒尺,但不常用,有懲跪的規矩,但也不常用。”“我們上午讀書,正午習字,晚上對課。”聽起來有些無聊,但並非如此。師生一起唸書,孩子們就在一起偷偷做戲、描繡像。作者把一幅活靈活現的生活場景的圖畫展現在了我們眼前,真讓我們體會到了他對童年的嚮往。

這篇文章的文筆十分優美,描寫的都是真實的事情,給人以親切感。而我也在文章的有些地方看見了我的影子。尤其是百草園,我的總體印象就是一個“樂”字:動物、植物、泥牆根、捕鳥兒、描繡像,無數沒有“樂”字。

這可真是一篇好文章啊!

讀《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有感優秀作文 篇18

魯迅的著述浩如煙海,我最喜歡的一篇是《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它描述了魯迅先生兒時在百草園的樂趣,以及在三味書屋讀書時的乏味生活。

在文中,作者充分描繪出百草園充滿着無限的樂趣,那兒有“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紫紅的桑椹;鳴蟬在樹葉里長吟,肥胖的黃蜂伏在菜花上,輕捷的叫天子(雲雀)忽然從草間直竄向雲霄裏去了”,這裏無疑是一個兒童的樂園,無一不充滿生機,無一不充滿快樂,難怪魯迅先生喜歡百草園了。

當魯迅先生到了要上學的年齡時,家裏將他送進了三味書屋。三味書屋是魯迅先生老師家的書房。進了三味書屋,魯迅先生開始了乏味的學習生涯,“每天只讀書,正午識字,晚上對課”,這便是魯迅先生的生活內容。魯迅先生和同窗們經常到屋後的園裏去玩,但人去多了,時間久了,就會被老師叫回來,繼續讀書,遠遠不及在百草園裏自由、快活。

通過將百草園與三味書屋比較,讓我感覺到童年是那麼美好,令人留戀。

魯迅先生上的是私塾,一天下來幾乎沒有時間玩耍,這束縛了學生愛玩的天性。而我們現在上的學校,每節課下課都會有時間玩,也還算得上自由。跟三味書屋比起來,我們像在天堂。魯迅先生在這篇文章裏,揭示了兒童廣泛的生活趣味與束縛兒童天性的封建私塾教育的尖銳矛盾,表達了應讓兒童健康活潑成長的合理要求。

我覺得,在讓兒童接受教育的同時,也應該讓他們玩好。

魯迅的名字家喻戶曉,讀到他的文章卻是在課本里,課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是散文集《朝花夕拾》中的一篇文章。魯迅在我的心目中,一直都是高不可攀的偶像,加上他是“家喻戶曉”的世界上都有名氣的大作家,更是不敢輕易讀他的書,怕讀不懂,自己太俗了。但自從讀了魯迅的《閏土》、《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等文章,一下子,似乎把我和偶像的距離拉近了。樸實的文筆,細膩的情感,使我感到像在與一位和藹慈祥、平易近人的爺爺親切地交談。

讀《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有感優秀作文 篇19

每讀完這篇文章,心中總要憧憬好一會兒,時間也似乎是停留了,停留在了那美好的童年時光……這是魯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中的一篇,寫的是魯迅童年的生活和學習,回憶中的百草園和三味書屋,並不是簡單的勾勒,卻也沒有濃濃的筆墨,而是流露着童年的快樂,甚是打動人心。

“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紫紅的桑椹……”,這些景色,不僅讓魯迅回味,更讓我心動。我想魯迅的童年,是多麼快樂,多麼幸福,甚至有點懷疑魯迅童心未泯。而當魯迅上學後,也並非不快樂,而讓人覺得是另一種趣味。“先生,‘怪哉’這蟲,是怎麼一回事?……”這是魯迅的話,讓人看了,先是一笑。並不是笑魯迅的無知,而是對他求知的肯定和讚賞吧,再者是一思,那就是對“怪哉”的思慮了。能讓人深入其境地去感受這篇文章,我覺得是最大的成功。

魯迅寫這篇文章的時候,已經是年過半百,可其中流露的感情,是那麼真摯,彷彿就在眼前,看在眼裏,刻在心裏。我想,這不只是因爲實有其事,更重的是魯迅對童年的懷戀和憧憬。撲蝴蝶、捉鳴蟬、採荷蓮……這是誰沒有的童年?課堂開小差、收藏愛書、問一些無厘頭的問題……又有誰的童年沒經歷過呢?可是,又有多少童年留在心底?又有多少童年被遺忘?童年,留不住,最後只灑落在記憶的長河上。人生固然是美好的,可怎樣去感受,怎麼去理解這些美好呢?文章雖然沒有提到任何的觀念,可是卻不禁讓人深思,對童年的深思,對人生的深思。

或是記憶,或是懷戀,總是美好的,就算是曾經瑕疵。悠悠童年,承載着太多的美好和思念,我們真應當去好好感受。我再次拿起了《朝花夕拾》,讀起了《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像是走進了百草園,走進了三味書屋,假期讀了這本書讓自己學會了很多!

讀《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有感優秀作文 篇20

我非常喜歡去看書,由於書不但要我的到專業知識,提升寫作能力,還能讓我還在焦慮不安的學習培訓日常生活獲得很多快樂。尤其是《魯迅散文》,讀起來難懂,但文章內容不論是景或是物,在魯迅書中寫的惟妙惟肖。《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的百草園要我難以忘懷。

百草園是魯迅家後邊的一個非常大非常大的園子,院子裏樹木茂盛,百花爭豔。蟬在樹技上長吟,黃蜂飛進來花芯中,麻雀鳥直上雲霄,也有長滿牆根的爬牆虎和讓人“唾液流下來三千尺”的野果子。園子裏有趣味性無盡的傳說故事:能工作制服妖精的飛天蜈蚣,也有夜裏出去喊人的美女蛇……魯迅便是在這個充滿活力的園子裏玩耍、玩樂,渡過了無拘無束的同一年歲月。

本文我已經讀過很多遍了,園裏美麗的風景和美麗動人的傳說故事總是能要我心潮澎湃。上一個暑期,我趕到舅母家,舅母家院子也是一個大院子,裏邊種滿很多奇花異卉,我一見到這園子就想起了百草園。我立刻跑到樓頂叫愛搗亂的堂弟來幫我一起找尋爬牆虎,大家仔細觀查,細心找尋,總算把它抓住了。大家又逐漸找飛天蜈蚣了,但翻邊了全部院子或是一無所獲,僅有等夜裏看“美女蛇”了。

到夜裏,10點鐘還沒有睡,一直躺在大牀邊,看見院子裏是否有發現什麼聲響。過去了好長時間,總算聽到了有些人在叫“我”,我以爲是“美女蛇”,就立刻醒過來,原來是舅母。啊,魯迅的百草園簡直回味無窮!

從魯迅的百草園要我想起了姑姑家的園子,從這當中,我又感受到讀書帶來我開心,讀書給與我無盡的聰慧;讀書促使我們的生活提升了無盡的快樂。

讀《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有感優秀作文 篇21

每讀完這篇文章,心中總要憧憬好一會兒,時間也似乎是停留了,停留在了那完美的童年時光。

這是魯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中的一篇,寫的是魯迅童年的生活和學習,回憶中的百草園和三味書屋,並不是簡單的勾勒,卻也沒有濃濃的筆墨,而是流露着童年的歡樂,甚是打動人心。

“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紫紅的桑椹。”,這些景色,不僅僅讓魯迅回味,更讓我心動。我想魯迅的童年,是多麼歡樂,多麼幸福,甚至有點懷疑魯迅童心未泯。而當魯迅上學後,也並非不歡樂,而讓人覺得是另一種趣味。“先生,‘怪哉’這蟲,是怎樣一回事。”這是魯迅的話,讓人看了,先是一笑。並不是笑魯迅的無知,而是對他求知的肯定和讚賞吧,再者是一思,那就是對“怪哉”的思慮了。能讓人深入其境地去感受這篇文章,我覺得是最大的成功。

魯迅寫這篇文章的時候,已經是年過半百,可其中流露的感情,是那麼真摯,彷彿就在眼前,看在眼裏,刻在心裏。我想,這不只是因爲實有其事,更重的是魯迅對童年的懷戀和憧憬。

撲蝴蝶、捉鳴蟬、採荷蓮。這是誰沒有的童年課堂開小差、收藏愛書、問一些無厘頭的問題。又有誰的童年沒經歷過呢可是,又有多少童年留在心底又有多少童年被遺忘童年,留不住,最終只灑落在記憶的長河上。

人生固然是完美的,可怎樣去感受,怎樣去理解這些完美呢文章雖然沒有提到任何的觀念,可是卻不禁讓人深思,對童年的深思,對人生的深思。或是記憶,或是懷戀,總是完美的,就算是以往瑕疵。悠悠童年,承載着太多的完美和思念,我們真應當去好好感受。

我再次拿起了《朝花夕拾》,讀起了《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像是走進了百草園,走進了三味書屋,走進了童年。

讀《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有感優秀作文 篇22

仔細品味魯迅先生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享受着不時從字裏行間流露出來哪天真爛漫的童年生活,眼前不由得出現一幅幅令人嚮往的自然畫。

“不必說碧綠的菜菜蛙,光滑的市井藍,高大的皂莢樹,紫紅的桑葚;也不必說鳴蟬在樹葉里長吟,肥胖的黃蜂伏在菜花上,清潔的叫天子忽然從草簡直竄到雲霄裏去了……”

我讀魯迅先生這篇充滿對童年回憶的散文,正如讀着魯迅先生那份發自內心的熱愛自然、嚮往自由的童年情懷。突然間,我彷彿看到了魯迅先生的童年生活。趁大人不注意,鑽進了百草園。與昆蟲爲伴,與夥伴一齊捕鳥,但由於性急,總是捕不到很多;他又常聽保姆長媽媽講故事,所以害怕百草園中的“赤練蛇”。

三味書屋則是一個完全與百草園不一樣的世界,作者逼真的將三味書屋的陳腐味描述了出來。但魯迅先生並未將三味書屋寫的死氣沉沉,而是經過兒童在課餘時間玩耍、老私塾先生在課堂上入神讀書學生趁機偷樂的兩個小故事的描述,表現了兒童喜歡玩耍這種不可改變的天性。

記得小時候,我經常躺在厚厚雪地上將自我的身體印在上頭,從來都沒有感覺到過冷,還把這當成是一種樂趣;我還經常和小夥伴們一齊建造一個自認爲很了不起的工程。這也許就是我和幼年魯迅的相似之處吧,時我在讀了文章後有了那麼多感動。

我們的童年已經漸漸的離我們遠去,留下的只是些散鎖的記憶,倒不如仔細品味一下《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體驗一下那個不一樣時代的童年之夢,和魯迅一齊熱愛自然、嚮往自由。

讀《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有感優秀作文 篇23

他放開了我,沒有回答我的問題,只是對我說了一句:“笨蛋?放棄對你的追求猶如穿過一個季節。如果是我的錯,我願意用一生來糾正。原來在他的心裏,我是間接殺死他母親的罪人;宿鳥哀啼,天色昏暗。老師學爲人師,行爲世範,願做綠葉,護花使者,樂爲人梯。你曾經在一個多麼錯誤的時間愛上了一個多麼正確的人!

百草園是作者童年時代的遊樂園,在那裏有享不盡的快樂:在那裏可以盡情地捉螞蚱,摘桑椹,抓蛐蛐斑斕和蜈蚣,最有趣的是,他可以聽媽媽講故事:“從前,有一條蛇......”。冬天的百草園雖然有些乏味,但也是充滿童趣的,可以堆雪人,將自己的全形印在雪上。

三味書屋裏,老師是嚴厲的,他不希望學生做與學習無關緊要的事;他還是一個好心腸的人,就算學生在他講課的時候偷偷跑出去玩,他依然不會懲罰他們,只會催促他們趕緊讀書;他是一個癡迷於讀書的人,在讀到最好的文章時他總會微笑起來,而且將頭仰起,搖着,向後面拗過去,拗過去。從這裏看來三味書屋也充滿了童趣。《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不僅語言優美,還能時不時地勾起讀者對童年的回憶,真是一篇令人叫絕的好文章。

魯迅先生寫百草園以樂爲中心,描繪了一個奇趣無窮的兒童樂園,三味書屋則是一個完全不同的世界,那裏是枯燥的、無趣的。我從小出生在城市裏,沒有像魯迅先生那樣的百草園,只有假期時偶爾才能投入到大自然的懷抱,雖然現在時代發展了,但社會競爭也更大了,家家的孩子都比着上學習班,都比着上哪所好學校,跟過去的孩子來比,我們少了很多樂趣。

讀《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有感優秀作文 篇24

“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紫紅的桑葚;也不必說鳴蟬在樹葉里長吟,肥胖的黃蜂伏在菜花上,輕捷的叫天子(雲雀)忽然從草間直竄向雲霄裏去了。”一個多麼令孩童神往的所在。

興許這在大人們看來,只是一個無比荒涼的園子,可是,孩童可以用那鮮活的心,去找到這園子裏的美妙!

碧綠的菜畦,油亮油亮的;光滑的石井欄,充滿趣味;高大的皂莢樹,不知藏着些什麼;紫紅的桑葚,彷彿只一眼,便已經嚐到甜……

雪,也是會飄的,輕盈地,便來了。我想——在百草園,興許雪是這樣的——一片片雪的精靈落在光滑的石井欄上,悠悠的;落在皂莢樹上,輕輕的;落在泥牆上,融融的;落在那幹了的,脆了的,枯黃的長草上,潤潤的……

這聽啊,不僅僅是蟋蟀的彈唱,不僅僅是叫天子的啼鳴,還是那赤練蛇與美女蛇的故事。想必,孩子的眼裏,一定是有這蛇的。草裏的黑影,樹葉的顫動,泥牆邊的聲響,都是這蛇!

一定有的。孩子總是這麼想。

百草園裏野趣頗多。味,更是佔了一大部分。

比如,“如果不怕刺,還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攢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遠。”讓人簡直想立刻捧下一串來嚐嚐,可又怕弄壞了這些美麗可愛的小寶石。

再說吧,還有那何首烏的根,吃了可以長生不老的傳說,也吸引着天真的孩子。

這味,還有精神上的味,給了一個孩子多麼美好的童年!

相比之下,那三味書屋後面的園子顯得多麼促狹!野趣少得多了。雖也有吸引孩子之處,但與百草園相比,也就不足一提了。

當年的魯迅,甚是無憂無慮,想必這份野趣,正是他日後心靈力量的源泉吧。

讀《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有感優秀作文 篇25

看了魯迅爺爺寫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的文章,我也很想去看看魯迅爺爺小時候的樂園——百草園和他上課的學校——三味書屋。一個星期天的早晨,我和爸爸一起去魯迅故里遊玩,親身經歷了一次“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

春寒料峭,天下着綿綿的細雨,我和爸爸打着傘,首先來到了百草園。一進門,最先映入我們眼簾的是一大片綠綠的菜畦,還有一堵長滿野草的矮牆。我走到一口井邊,咦,這就是光滑的石井欄嗎?我用手摸了摸,嗬,還真有點光滑呢!園中點綴着幾棵高高的大樹,由於樹上還沒長出葉子,我就辨別不出它們是什麼樹,只有皂莢樹上還掛滿了一顆顆的果實,我還能認出來。爸爸幫我找到了那棵古老的桑樹,可惜沒有紫紅的桑椹。魯迅爺爺筆下的:“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紫紅的桑椹……單是周圍的短短的泥牆根一帶,就有無限趣味。”這樣一個他兒時的樂園,可現在在我的眼中顯得有些貧乏無味,令人失望。

從百草園出來,我們來到了三味書屋,這是一座既古老又破舊的房子,白色的牆,烏黑的門,石板鋪成的地。我們又找到了魯迅讀書的“教室”,“教室”中間的上方掛着一塊“三味書屋”的木牌子,牌子的下面是一幅畫,畫着一隻梅花鹿伏在一棵松樹下。“教室”裏只有八個座位,魯迅的座位在左邊的一個角落裏,桌子的右下角還刻着一個“早”字呢!見證了魯迅堅持早起不遲到的決心。

魯迅兒時的樂園只不過是個普通的菜園,他讀書的“學校”只是一座破舊、簡陋的房子。然而,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卻走出了一個偉大的文學家。我們現在有現代化的公園和學校,有一流的教學環境和教學設施,那麼,從這裏又會走出怎樣的偉人呢……

讀《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有感優秀作文 篇26

在這秋高氣爽的日子裏品讀魯迅先生的《朝花夕拾》品味着魯迅先生的童真,享受着魯迅先生帶給我們那份天真爛漫的感情。

在《朝花夕拾》中,令我回味無窮的就屬《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在三味書屋後面有一個百草園,這個百草園在大人的心目中可能只是一個雜草園,但在魯迅先生心裏確是他的樂園。他聽長媽媽說過長的草裏是不去的,因爲相傳這園裏有一條很大的赤練蛇,還聽長媽媽給他講過的故事,這使魯迅先生體會到做人之險,夏夜乘涼,往往有些擔心,不敢去看牆上,而且極想得到一盒老和尚那樣的飛蜈蚣。這一切的一切都讓我們感到魯迅先生的童年是多麼的充滿樂趣。

我們都知道這是魯迅先生從記憶中的,並且魯迅先生寫的時候已經年事過百了,可魯迅先生寫的還是那麼充滿童趣、天真好像就在眼前一樣。或許我也向往這種生活吧!在不經意間也把我給感染了。

我的童年也是充滿樂趣的,和朋友一起郊遊、一起去看孤兒院的小朋友、一起去捉蝴蝶。這都是我們的回憶,我們雖然留不住童年但卻可以把他留在回憶中。

魯迅的文章與朱自清、範愛農的都不一樣,他們三人各具各的特色。魯迅先生的文章正如王羲之的書法一樣別具一格。

朝花夕拾的意思可不止有早晨的花朵夕陽西下時採集這樣的意思,還有人的一生很短暫且生命很寶貴,要求人們要在有限的生命裏多做對人民有益的事。比如年輕時時所做的點點滴滴到年老的時候回憶總結不缺遺憾這樣的內涵。

我們的童年夢已經碎了,所以只有靠回憶來把童年藕斷絲連起來。因爲夢是千變萬化的,只有不斷追求才能夢想成真。

讀《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有感優秀作文 篇27

百草園——兒童與大自然親密接觸的樂園。這裏有草有樹有花有果有蟲有鳥有聲有色有滋有味,農村的孩子在這裏是可以“大顯身手”的:上樹爬牆是孩子的拿手好戲,捉蟲捕鳥是孩子的最愛;鬼故事更是讓孩子既愛又怕,欲罷不能。髒嗎?土孩子土孩子,不髒不淨,吃了沒病;環保嗎?沒那個概念;動物權利的保護呢?連聽都沒聽說過,玩膩了處決好像是天經地義的……不論春夏秋冬,玩就是孩子生活的全部。

誰都願意玩,可問題是誰都得長大,即使一百個不情願也不行,上學是每個孩子不能迴避的問題。魯迅對上學很不理解,作了很多猜測,一言以蔽之,上學是懲罰,並且滿懷依戀的告別自己的百草園。每看到此,我不禁會心一笑,多麼真實的描寫呀,完全是一個孩子應有的表現。我們現在知道,受教育既是權利也是義務,可是入學的時候絕大部分孩子都不認爲是權利,被大人死拉活拽扔進學校,哭得天昏地暗的。

三味書屋是另一個世界,不能再無拘無束,而是要講規矩了。這是不是摧殘孩子的天性呢?也不能這麼講。

人類進化成人的標誌之一就是文明、文化和規則,這是作爲社會人的必然。如果誰想完全按天性行事,那他只能去到深山老林裏去過原始生活。是古往今來的知識和成文不成文的規則讓一個個小頑童和小吃貨變成知書達理的謙謙君子和窈窕淑女。從某種意義上說,三味書屋是對百草園的深化提高和昇華,是一個人成長的必由之路。

當一個人成年之後再去回憶上學前後的點點滴滴,一定會非常親切,讓學生時代爲以後留下更多更美更充實的回憶。

——致漸行漸遠的童年!

讀《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有感優秀作文 篇28

這個假期,我翻開了魯迅的《朝花夕拾吶喊》,頗有收穫。這其中我最喜歡的文章,便是《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

魯迅,浙江紹興人,祖上曾是達官貴人,但到了他這一代便家道中落。魯迅童年時接受私塾教育,青年時東渡日本學習醫學,後因觀看“日俄戰爭教育片”,深受刺激,棄醫從文終成一代文豪。而這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便是他童年最真實的寫照。

雖說百草園“園如其名”,只是一個長滿野草的園子,但在童年魯迅眼裏,卻是一個充滿童趣的樂園。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紫紅的桑葚……百草園就是一個生機勃勃的花園;拔何首烏,摘覆盆子、聽故事、拍雪人、捕鳥雀……百草園又是一個樂趣滿滿的遊樂場。在這裏,童年魯迅感受到了無窮的樂趣,無比的自在。

然而不久後,魯迅便到了該上學的年齡。父母將他送進了書塾,在少年魯迅的眼裏,這似乎是對他的'一種懲罰。在書塾裏,雖然有先生嚴厲的管教,但是依然掩蓋不了孩子們淘氣的天性。當先生不在教室時,魯迅和夥伴們便跑到園子裏折梅花、尋蟬蛻、捉了蒼蠅喂螞蟻;當先生讀書得讀入迷時,魯迅和夥伴們又在下面用紙糊的盔甲來做戲,或是把宣紙蒙在小說上描繡像。雖說不像在百草園裏那樣歡脫,但少年魯迅在三味書屋依舊快樂地成長着。

這篇文章充滿了魯迅對童年的懷念。但其實,魯迅的童年並不完全是幸福的。由於家道中落,父親病重,魯迅不得不奔走於當鋪和藥鋪之間。正是因爲他既體會了操勞家事的辛酸,又感受了無邪童年的美好,所以魯迅先生才瞭解幸福生活來之不易。魯迅先生最終成長成爲文化的鬥士,立志要以文字喚醒國人,讓中國強大,讓少年兒童們都擁有一個幸福快樂的童年。

讀《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有感優秀作文 篇29

細讀魯迅先生的《朝花夕拾·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享受着那份天真爛漫的感情,眼前不由得出現了一幅幅令人嚮往的自然畫。

讀魯迅先生的這篇充滿對童年回憶的散文,正如讀着發自魯迅先生心底的那份熱愛自然,嚮往自由的童趣。彷彿就像看到了幼年的魯迅先生,趁大人不注意,鑽進了百草園。與昆蟲爲伴,採摘野花野果,與夥伴一起捕鳥,雖然總捕不到很多;又常聽保姆長媽媽講故事,因非常害怕百草園中的那條赤練蛇。在三味書屋,雖然有壽先生嚴厲的教誨,卻仍耐不住心中的孩子氣,當讀書入神時,卻沒發現學生們正在幹着各式各樣的事,而魯迅正聚精會神地在畫畫……一切感受都令人回味,作者以一個孩子的眼光看世界,讀起來讓人感到親切,文章表現了作者熱愛自然,嚮往自由的熱情,希望能自由自在地玩耍,與大自然親密接觸,不希望被父母及家人管着。回憶起我的那些童年瑣事,還時常記憶猶新。小時候,在田野裏享受着春日的陽光,夏日的溪水、秋日的清風,冬日的玩雪,還有那片總被我採得一朵不剩的油菜花,沉醉在大自然的懷抱之中,採了各式各樣的花,又生怕主人找來,花一會兒就枯萎了,但仍沉醉在無拘無束的自由空間之中。

如今,田野上建造起了樓房,而我在緊張的學習之中,因此感受不到大自然的親切,也少了許多自由,但卻仍舊嚮往着,無論現在能否實現。讀過文章後有了許多感動。雖然童年已漸漸遙遠,留下的只是些散亂的記憶,倒不如細讀一下《朝花夕拾》,體會一下那個不同年代的童年之夢,和魯迅一起熱愛自然,嚮往自由。

讀《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有感優秀作文 篇30

我讀了《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之後,心裏大有感觸。

它的主要內容是:“我”家屋後的百草園是“我”兒時的樂園,“我”於此體驗到了無限的欣悅,那裏有各色植物及可愛的小動物,還隱藏有新奇動人的傳說。到了冬天,百草園是捕鳥的理想天地,枯燥的學生生活並沒有禁錮“我”純真活潑的心靈,而是偷偷的玩耍及觀察。這篇文章抒發了作者對兒時生活的無限嚮往及對封建私塾教育的批判。

可是看看現在的我們,一個個都被困在家中。要麼玩兒那些對身體有害的電子遊戲;要麼看電視;要麼就是在家長的監督下“認認真真”地學習。可就是沒有在戶外一邊呼吸新鮮空氣、一邊和朋友們談天說地或與朋友們快樂地在一起玩耍的時間。我們每天幾乎除了學習還是學習,如果敢消停一刻的話,那麼家長就又該發出讓所有人聽了都心煩

意亂的嘮叨“神功”了。比如:有一次,媽媽讓我背書,而我正想着和朋友一起到哪兒瘋。結果爲了應付媽媽,我就像蚊子一樣哼哼了起來。媽媽見了便說:“你聲音不能大點兒嗎?要是你到演講大會上這樣講的話,大家都該睡着了;再說了,大聲背書更容易記牢……”沒辦法,我只好乖乖地大聲背了,怎麼樣,我媽的嘮叨“神功”夠厲害吧!再看看魯迅,他小時候多自在,想怎麼玩兒就怎麼玩兒,他家屋後的百草園是他的樂園;不像我們現在住的樓房,一點玩樂的地方都沒有,害得我們都像一隻只籠裏的小鳥一樣,孤獨無助。而且我們現在的輔導班也是一個接一個,跟魯迅相比我們真是太悲催了!讀了《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後,我體會到魯迅的童年是多麼的美好,我希望現在的教育體制也能相應的改改,讓現在的孩子們也有一個快樂而值得回憶的童年!

讀《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有感優秀作文 篇31

細讀魯迅先生的《朝花夕拾·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從字裏行間品齣兒童那份天真浪漫的感情,腦海裏浮現出了一幅幅讓人陶醉自然風光畫。

我不禁回想肥胖的黃蜂伏在菜花上、輕捷的雲雀直竄雲霄、蟋蟀在樹上低聲吟唱。還有那光滑的石井欄,碧綠的菜畦,高大挺拔的皂莢樹,紫紅的桑葚,形狀各異的何首烏。那簡直是自然的遊樂場。小魯迅就在裏面徜徉逍遙。

但是若把三味書屋與百草園相比的話三味書屋未免顯得枯燥無味了。而且上課的內容極其深奧什麼“鐵如意,指揮倜儻,一坐皆驚呢;金叵羅,顛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之內的那怪魯迅小時候上課也開小差畫畫,玩指甲遊戲。有時用紙蒙在小說的繡像上一個個描下來,像習字時候的影寫一樣。隨着讀的書多起來,畫的畫也多起來。受封建教育的拘束,或許兒童也只能用這種方式來消磨時間。

整天就是學習,去消遣娛樂都不允許,好像學習纔是正道。畢竟遊樂是兒童的天性,過早的接觸書本只會讓孩子失去童年本該得到的快樂,封建思想就如腐骨蝕心的毒藥,毒害了成千上萬個國民。封建教育更宛如鐵鏈束縛了兒童的身心。隨着時代變遷到了如今,這種現象仍是屢見不鮮。父母望子成龍,望女成鳳。一天到晚就是逼着子女學習。家庭作業,學校佈置的作業加起來如五指山,即使有孫悟空通天的本事都難逃一劫。我也亦是如此,

因而不得不靠200°眼鏡先生助我一臂之力。

兒童天真、活潑、熱愛玩樂請放過孩子一馬,讓他自己創造一個本屬於他的快樂童年吧!

讀《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有感優秀作文 篇32

我讀了《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之後,心裏大有感觸。

它的主要內容是:“我”家屋後的百草園是“我”兒時的樂園,“我”於此體驗到了無限的欣悅,那裏有各色植物及可愛的小動物,還隱藏有新奇動人的傳說到了冬天,百草園是捕鳥的理想天地,枯燥的學生生活並沒有禁錮“我”純真活潑的心靈,而是偷偷的玩耍及觀察。這篇文章抒發了作者對兒時生活的無限嚮往及對封建私塾教育的批判。

可是看看現在的我們,一個個都被困在家中。要麼玩兒那些對身體有害的電子遊戲;要麼看電視;要麼就是在家長的監督下“認認真真”地學習。可就是沒有在戶外一邊呼吸新鮮空氣、一邊和朋友們談天說地或與朋友們快樂地在一起玩耍的時間。我們每天幾乎除了學習還是學習,如果敢消停一刻的話,那麼家長就又該發出讓所有人聽了都心煩意亂的嘮叨“神功”了。比如:有一次,媽媽讓我背書,而我正想着和朋友一起到哪兒瘋。結果爲了應付媽媽,我就像蚊子一樣哼哼了起來。媽媽見了便說:“你聲音不能大點兒嗎?要是你到演講大會上這樣講的話,大家都該睡着了;再說了,大聲背書更容易記牢……”沒辦法,我只好乖乖地大聲背了,怎麼樣,我媽的嘮叨“神功”夠厲害吧!再看看魯迅,他小時候多自在,想怎麼玩兒就怎麼玩兒,他家屋後的百草園是他的樂園;不像我們現在住的樓房,一點玩樂的地方都沒有,害得我們都像一隻只籠裏的小鳥一樣,孤獨無助。而且我們現在的輔導班也是一個接一個,跟魯迅相比我們真是太悲催了!

讀了《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後,我體會到魯迅的童年是多麼的美好,我希望現在的教育體制也能相應的改改,讓現在的孩子們也有一個快樂而值得回憶的童年!

讀《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有感優秀作文 篇33

魯迅寫的書浩如煙海,在衆多沒有感情色彩,並且充斥着戰鬥和批判的文章面前,我讀到了一篇擁有者童真與快樂的文章——《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它描述了魯迅先生兒時在百草園的樂趣,以及在三味書屋讀書時的乏味生活。

在文中,作者充分描繪出百草園充滿着無限的樂趣,那兒有“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紫紅的桑葚;鳴蟬在樹葉里長吟,肥胖的黃蜂伏在菜花上,輕捷的叫天子,忽然從草間竄向雲霄裏去了”,這無疑是一個兒童的樂園,無一不充滿生機。

當魯迅先生到了要上學的年齡時,家裏將他送進了三味書屋。三味書屋是老師家的書房。進了三味書屋,魯迅先生開始了乏味的學習生涯。“每天只讀書,正午識字,晚上對課”,這邊是魯迅先生一天學習的內容。他的父母將他送到城中最嚴厲的書塾,使他再也見不到美麗的百草園了。

這一前一後的對比是不存在前褒後貶的現象的。百草園裏的,固然是歡樂,天真的,三味書屋的生活描寫又何嘗不是充滿了新奇和趣味?所以,客觀來講,這篇文章是一曲少年時代生活的戀歌,而不是投向敵人的投槍和匕首。至於過去人們的解讀這篇文字時,將它的主題歸結爲“批判封建教育”的說法,現在看來,似乎有些牽強,是帶着意識形態方面的“有色眼鏡”。要知道,魯迅先生固然寫了許多戰鬥和批判的文字,但這並不意味着先生的心就是那麼一般地如刀的冷厲而無一絲溫情與浪漫。

總之,這篇是在給了我許多歡樂,讓我享受到了魯迅那美好、純真的童年。

讀《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有感優秀作文 篇34

都說魯迅先生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批判了腐朽的封建教育制度對兒童身心發展的束縛”。依筆者看來,這實在是風馬牛不相及。

成年的魯迅是戰士──“沉着,勇猛,有辨別,不自私”,而成長爲這樣一個戰士,首先是需要人性的底蘊的。雖然這“人性的底蘊”難以說明,是孃胎裏帶來的?是環境培養的?但,這底蘊是確實存在的;對於魯迅之所以是魯迅,也是不可缺少的:那就是熱愛自然的天性。換句時髦的話說,是浪漫的天性。

現今,城市裏的孩子已經幾乎不可能體會到魯迅幼時的歡樂了;而說起童年樂事,哪一個來自農村的孩子沒有一籮筐呢?百草園中的蟋蟀、何首烏,美女蛇的傳說,又何曾異於我們穿着露屁股的短褲(那一定是在樹枝上刮破的)下河摸蝦、上樹捉鳥呢?那別了“野孩子生活”的入學,那聽老先生抑揚頓挫地朗誦,“我便疑心那是極好的文章”,又和我們既因留戀“捉蝌蚪”的生活而逃學,卻又要享受讀書識字在父母面前“顯擺”的快樂心理有何不同呢?

只是,城市裏已經消失了這夢境一般的兒童樂園。

三味書屋裏老師是嚴厲他不希望學生做與學習無關緊要事;他還是好心腸人就算學生在他講課時候偷偷跑出去玩他依然不會懲罰他們只會催促他們趕緊讀書;他是癡迷於讀書人在讀到最好文章時他總會微笑起來而且將頭仰起搖着向後面拗過去拗過去從這裏看來三味書屋也充滿了童趣《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不僅語言優美還能時不時地勾起讀者對童年回憶真是一篇令人叫絕好文章

成年的魯迅是一個戰士,一個不偏不倚的、浪漫的戰士。戰士不總在衝鋒陷陣,戰士更懂得享受生活,享受美好的回憶。

所以,把這美好的回憶童年的文字和“腐朽的封建教育制度”聯繫起來,真是有些莫名其妙。

讀《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有感優秀作文 篇35

初讀魯迅先生的散文籍《朝花夕拾》的時候,便見識了魯迅先生的佳作《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這是一篇透露出魯迅先生心聲的散文批判舊封建社會的專制教育制度以及魯迅先生心中的強烈不滿。

散文講述的是魯迅先生小時候的樂園百草園,在這裏,有恐怖有趣的美女蛇,魯迅先生認爲這是他自由的天地,有美麗的植物還有可親的小動物,這裏有魯迅先生美好的回憶。但是後來,魯迅先生被迫到三味書屋讀書,百草園也就賣給了別的人,濃濃的書香瀰漫了整個三味書屋,這裏沒有百草園的活潑,也沒有百草園的樂趣,這裏的是嚴肅,是認真,讓魯迅先生的心靈也隨之改變。他恨封建的教育制度,但是他卻很敬佩他的老師,在他的影象中,他的那位老師是個博學,和藹可親的忘年之交。

這片文章淋漓盡致的描繪了百草園生動美麗的景象以及三味書屋給魯迅先生的壓抑的感覺,生動而又形象地描寫了餓魯迅先生在快樂過後的苦惱,體會了魯迅先生的對封建社會專制制度的強烈的反抗,這也是帶領他走向文學道路的一個重要的條件。

在三味書屋,魯迅先生曾今請教過老先生關於怪哉的故事,但是被老先生一口拒絕了,並要求魯迅再也不能對他提這麼無關緊要的事情,只是讓他一味的學習,彷彿認爲他就是神一般地聰明,可以完成他不止的任何任務。他很苦惱,只好在課堂上畫畫,時不時地和那些同學溜出去,去玩耍。

我不知道我應該怎麼形容他的童年生活,說他快樂呢,他的快樂也沒有延續多長的時間。他想念他的百草園,卻不得不捧起那難懂枯燥的書。他這隻風箏被一根長長的線給束縛着,不能高飛。

讀完了《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魯迅那想念快樂的心理,那活潑的眼神,在我的心裏飄蕩着,飄蕩着。

讀《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有感優秀作文 篇36

細讀魯迅先生的《朝花夕拾·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享受着字裏行間中透露出來的那份天真爛漫的感情,眼前不由出現了一幅幅令人神往的自然畫。

讀魯迅先生的這篇充滿對童年回憶的散文,正如讀着發自魯迅先生心底的那份熱愛自然,嚮往自由的童趣。彷彿就像看到了幼年的魯迅先生,趁大人不注意,鑽進了百草園。與昆蟲爲伴,採摘野花野果,與夥伴一起捕鳥,雖然總捕不到很多;又常聽保姆長媽媽講故事,因非常害怕百草園中的那條赤練蛇。在三味書屋,雖然有壽先生嚴厲的教誨,卻仍耐不住心中的孩子氣,當讀書入神時,卻沒發現學生們正在幹着各式各樣的事,而魯迅正聚精會神地在畫畫……

一切感受都令人回味,作者以一個孩子的眼光看世界,讀起來讓人感到親切,文章表現了作者熱愛自然,嚮往自由的熱情,希望能自由自在地玩耍,與大自然親密接觸,不希望被父母,家奴管着。回憶起我的那些童年瑣事,還時常記憶猶新。小時候,在田野裏享受着春日的陽光,秋日的清風,還有那片總被我採得一朵不剩的油菜花,沉醉在大自然的懷抱之中,採了各式各樣的花,又生怕主人找來,花一會兒就枯萎了,但仍沉醉在無拘無束的自由空間之中。

如今,田野上了造起了樓房,而我在緊張的學習之中,因此感受不到大自然的親切,也少了許多自由,但卻仍舊嚮往着,無論現在能否實現。讀過文章後有了許多感動。雖然童年已漸漸遙遠,留下的只是些散亂的記憶,倒不如細讀一下《朝花夕拾》,體會一下那個不同年代的童年之夢,和魯迅一起熱愛自然,嚮往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