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讀未來教育家有感範文(精選8篇)

讀未來教育家有感範文(精選8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9W 次

認真讀完一本著作後,你心中有什麼感想呢?需要寫一篇讀後感好好地作記錄了。爲了讓您不再爲寫讀後感頭疼,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讀未來教育家有感,歡迎閱讀與收藏。

讀未來教育家有感範文(精選8篇)

讀未來教育家有感 篇1

我有幸參加交流到揚中市外國語小學。寒假裏,匡愛紅校長向我們推薦並給我們印刷了一本名叫《未來教育家》的雜誌,讓我們在閒暇的假期裏自由閱讀、充電學習,以指導今後的教育教學工作。

讀完這本雜誌,有些許感慨、些許驚訝、些許經驗……

一、教師要做個性的教師,要做學術型、研究型的教師。每一位教師在教學上都有自己擅長的一面,別人的教學模式再怎麼優秀也不一定適合您,你要做你自己,用你擅長的技術本領去教好、教會你的學生。我們教師的價值不是着眼於現在的你自身的名利,要看你的創作品—學生,他們以後給社會帶來了多大的貢獻。教師要創造明天的價值,那今天的您就得學富五車,就要是一片汪洋大海,就要做一個研究者,去研究每一個孩子,研究每一節課,研究每一篇課文、每一次作業,去找最適合每個孩子學習的方式、作業,讓每個孩子都能吃跑、吃好。

二、課堂教學模式的改變。爲了探尋“適合每個孩子的教育”,爲了每個孩子個性的發展。我們有必要改變以前的課堂教學模式。外小的教育理念是最新的,匡校長集思廣益、學以致用。開展生本課堂的教學研究,課堂上開展小組合作探究、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強調分層、分類、分區教學。讓教室的每一面牆都會講話,都成爲孩子的最佳學習區域。資源區的設計,電腦、圖書的添置更給孩子創造了自主學習的機會。

三、在外小學習的孩子是幸福的,因爲他們的個性得到了張揚,他們每一個人都學有所獲。在外小工作的是辛苦的,因爲他們要不斷地學習、不停地研究。

有人說:與好書爲伴,尤如與智者同行。這些智者都是我們的同行,讀此書感覺就像是和身邊的朋友又一次心與心的交流,或五味雜陳、又或意猶未盡……

讀未來教育家有感 篇2

在讀未來教育家之前,心中一直是充滿好奇和疑慮,好奇的是面對龐大的個體,他們是怎麼做到因材施教,關注個體的,疑慮的是他們面對的個體都是十七八歲的高中生,他們的身心發展與十歲左右的小學生有着截然的不同,那樣的學習方式對於小學生合適嗎?但粗粗讀完後,我想適合孩子自己的學習方式纔會讓他們真正愛上學習。

讓學生擁有獨立思想,他們纔會成爲學習真正的主人。

哲人說,人是會思想的蘆葦。兒童的發展是自然生長的花朵,都有着特定的軌跡。面對個性化的教學,我們要關注每一位學生髮展的思想,走進每一位學生心靈深處,找到每一位學生的動力點,讓每個學生在自己的跑道努力向前。起點不一樣,終點也允許不一樣。十一學校關注個體的方式是,提供適合每一位學生的學習方式,學生自由選擇自學、小組合作、老師輔導三種學習方式,老師做適當地幫助調整。這種學習方式不是一層不變的,而是在相應的檢測之後,成績不理想的學生調整學習方式。形式各異的學習方式的確很吸引人,既能讓尖子生吃得飽,也能讓基礎薄弱的學生跟得上。那面對我們二年級學生,我們應該考慮到兒童的自律性、能動性並不是很強,我覺得基於不同的學習內容和板塊,我們可以提供學生相應有效的學習方式,盡最大可能讓每一位師生都有自由的空間,學生會的不講,學生能講的請他們來展示,必要時老師總結,讓每位師生都能最大限度地發揮自己的潛能。

爲了完成教材上的學習活動,需要人人蔘與。參與不是老師一個人唱獨角戲,學生並不是我們進行灌注的容器,也不是可以任意塑造的蠟或泥,他們有着自己的思想,這其中就可以貫穿自學、小組合作、老師輔導三種學習方式。方式並不是目的,最重要的是讓學生在其中獲得一定的方法和能力。我覺得一學期下來,課前的預習就是學生自學的萌芽。只要我們提供一定的方向,相應的坡度,適當的學習方法,讓學生根據自身的能力自由地遨遊在預習的海洋內,就能幫助他們漸漸形成相應的自學能力。學習內容要俯下身來服務學生,而不是高高在上無視學生多樣化的需求,在我們設計出好的問題後,學生的思維得到了啓發,一石激起千層浪。這樣,課堂上他們會帶着自學的成就感和疑惑感緊張地學習,老師也可以根據他們的先前學習,很好地捕捉到學情,提供適合個體的學習。讓學生成爲主人還要善於傾聽,杜絕一言堂,還要注重組織學生間的相互分享交流。我覺得交流分享在課堂中呈現時,主要就是小組合作和學生髮言兩種形式。這兩種方式成了他們最好的舞臺,在這個舞臺上他們是自己的主人,他們的思想是獨立的,可以隨心所欲的表達。驚奇地發現,學生的感知能力遠遠超出我的想象,他們的回答常常讓人不禁失笑,充滿童真童趣。亦如學校那株臘梅,在他們背兒歌時,儼然把它描繪成了一個活潑可愛的娃娃。小組合作是一種很好的學習方式,學生可以在小組內暢所欲言,鍛鍊他們的表達能力,同時思想的碰撞摩擦,還能解決一定的問題,兵教兵大大節約課堂內的時間。課堂上似乎時間都成了學生的了,但其實不然,老師也應該是參與者、合作者,在適當的時候給與指導,在相應的時候站出來幫助學生總結,教會學生一定的方法。

鼓勵獨立思想,並不意味着慫恿行爲的放縱,十一學校強調要做到思方行園,容許學生犯錯,但不允許品行出軌,要讓學生有原則。我想這樣就是所謂的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十一學校讓每個成員積極參與、共同負責班級管理,讓學生遵守一定的規範,例如交送作業的規範、打掃衛生的規範等等。我覺得這就有如承包制,這個魚塘被你承包了,那就該歸你來管理負責,激發了學生的社會擔當和責任意識。

小王子中說,你在你的玫瑰花身上耗費的時間使得你的玫瑰花變得如此重要。我想每個人都一樣,學生只有真正的成爲學習的主人,他纔會認爲自己的學習成果是那麼重要,纔會真正快樂努力地學習!

讀未來教育家有感 篇3

這個暑假,閱讀了北京師大檀傳寶教授的教育著作《美學是未來的教育學》受益匪淺,現擇其一、二談談自己的一些感受。

本書是檀傳寶教授記錄自己以往的講座,包括:德育的概念與理念,德育實踐建言,大時代的德育,公民教育的鼓與呼共四輯。重點講授了德育的重要性,並針對不同層面德育實效的提高提出了系列建議。

檀教授由小的德育講到大的德育,由淺入深逐層深入的進行了分析。德育就是人的道德思想品格。它與人的心理健康、政治教育、經濟生活、法制教育有區別,但又緊密聯繫。這些方面對道德品質有影響,而德育又能促成各方面更好發展。德育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檀教授還指出,現在的德育有一個嚴重的問題,就是強制灌輸。誰對誰錯,必要立場堅定。即使思想不通,生吞活剝也要生硬接受。但是,道德教育者如果肯多花費些心思,將道德教育的內容與形式進行審美化的改造,道德教育或許也能成爲一幅美麗的畫、一曲動人的歌謠。這時,德育再進入學生的視野,學生還會有如被填鴨式的不適感受嗎?總之,轟轟烈烈的,大張旗鼓的德育“灌輸”必須迴歸到潤物細無聲的境界中。

世界上如果有一個最高美的話,那應該是教育之美!美的教育,纔是最有效的教育。提高學生審美和人文素養,不僅僅是學校藝術學科教學所承載的責任,更多的是教育教學活動的審美化改造。將顯性的藝術審美教育和學科滲透式審美教育以及隱性的環境審美教育融爲一體,合力提升學生審美和人文素養。

當然,作爲學校教師,思考更多的則是如何實現以美啓真,以美儲善,讓德育成爲一道最美的風景。只要我們巧妙運用一些審美手段,就可以使我們的德育變得有趣、生動而美妙,相信用審美武裝的德育過程,其境界一定是美好或是美麗

教育教學活動的審美化,並不是很遠的事情,而應該是在當下,如果我們願意,馬上就可以!正像檀傳寶教授所說:我們需要有一個“我欲美,美斯至矣”的勇氣和實踐。

讀未來教育家有感 篇4

最近有幸拜讀了溫世仁先生所著的《教育的未來》一書,讓我深深地感覺到資訊和網絡對未來教育所帶來的重要性,這本書提供了我們一種新思維和新方向。

《教育的未來》主要說了三個重點方面:第一個方面就是作者就自己的科技專業與創辦學校的經驗,說明電腦科技對教育的影響,他認爲電腦與網絡的應用,帶來知識教育方法的改進,讓教育更符合人性,而其中改進的方面主要有五點:

1.針對學生不易瞭解的深奧數理概念,教師可以採用”互動多媒體”教學,讓學生圖像等具體內容的解說,來掌握要點。

2.科技可以幫助學生進行”個別學習”,依照每個學生的狀況,給予不同的學習進度和指導。

3.可以把學習課程編得象電腦遊戲一樣有趣,讓學生能自然”着迷學習”。

4.透過”實境模擬”技術,電腦可呈現駕駛等演練情境,讓學生可以在實際操作前,把技能演練得更深刻,也可避免不必要的危險。

5.由全球資訊網所練成的”知識網絡”,讓學生不必再記憶零碎的資訊,同時能擴充他們的學習範圍。

作者在書中所提到的第二個方面就是”教育的質變”,也就是教育的新面貌,他舉出四項改變趨勢:1.從”偏重知識教育”轉變爲”全方位教育平衡發展”,學生可以按照自己的興趣與能力,選擇自己要深入學習的課程,積極發展自己的潛能;2.從”集中同步學習”轉變爲”分散學習”,學校學習不必是一週五個全天,學生可以參與不同的學習活動,或上網接受遠程學習;3.從”階段學習”轉變爲”終身學習”,大學畢業不再是學習的終點,因爲知識更新快速,而學生在學校所學的知識,能用的期間非常短暫,所以在職人員需要不斷的補充新知識與技能;4.從”文憑認定”轉變爲”實力認定”,以後專業人員的能力鑑定會變得越來越重要,各行各業將取消一試定終身的情況,而改爲依公司職務所需的各種能力來聘用人才。

最後作者所所提到的重點方面就是”教師與學校的未來”,依據美國市場調查報告,到2003年,美國有15%的高中畢業學生,將選擇網絡大學就讀,美國現在也有許多網絡高中的實驗,將來學校會成爲歷史名詞嗎?未來的學校會經歷怎樣的轉變?人人讀哈佛的夢想,能夠實現嗎?作者就這些問題等都作了詳盡的說明。

讀完這本《教育的未來》,讓我感到對於教育的種種問題,我們應該有何種思維和行動,教師與父母的角色又該有何不同的面貌,值得深思。未來的教師不再是傳授知識的的工作者,應該成爲幫助學生,進行電腦網絡教育的課程引導,生活的輔導,創意和潛能的開發,由過去的主導教學,轉變爲輔導學生自主性學習的角色。未來的父母在教育角色上,要慢慢從遮風避雨的保護角色,轉變爲培養孩子能力的輔助角色,使自己既有的能力、條件成爲培養學生的沃土,讓他們自由自在地在沃土上茁壯成長,並且認識到孩子其實並不脆弱。

總之,《教育的未來》一書,闡述了多元化的學習面貌,以科學的方法發掘教育可能的未來,更重要的是建立以人爲本的教育觀,使人不由得反省過去和現在的教育,深思未來的教育。必須建立“以人爲本”的全人教育,協助個人完成“人之所以爲人的意義”,才能使科技發揮最大效能,也纔是教育的最大目的。

讀未來教育家有感 篇5

21世紀是個信息化、科技化、國際化、多元化的地球村時代,教育是國家邁入21世紀的最基礎工程,因此教育的改革與落實已成世界各國的共同趨勢與大業。溫世仁先生從科技的觀點,對教育現代化與未來教育的面貌提出精闢的`見解,不但闡述多元化的學習面貌,更以科學的方法發覺教育的無限可能,以下是本人閱讀溫世仁先生的《教育的未來》一書的心得分享:

一、未來的教育必須應用計算機科技促進教育現代化:

(一)應從計算機教室推進到教室計算機:在班班有計算機下,落實信息科技融入教學,使計算機變成無遠弗界的知識庫,活化教學與教育。

(二)應用計算機科技改進知識教育方法:

1.善用交互式多媒體教學於物理化學數學……等知識學科,但在國文、道德……類課程重視文字與課本教學,因爲我們內心的思考是靠文字而不是多媒體。

2.學生進度導向:以學生學習爲中心,落實有教無類、因材施教。

3.着迷學習:將生澀的教材趣味化、寓教於樂,提高學習興趣。

4.實境模擬:透過模擬實作,落實學習過程,強化知識應用。

5.知識網絡:因特網如一座無遠弗屆的知識庫,可擴展我們的視野。

二、未來的教育必須體認第三波學習時代教育的質變,做出以下的調整或改變:

(一)從偏重“知識教育”轉變爲“全方位教育平衡發展”:

學校主要在培養孩子的學習能力,教育孩子成爲有能力的人。我們可應用計算機科技縮短學習一般知識的時間,把另一部分時間應用在開發潛能、提高學習能力上,以達全方位的平衡發展。

(二)從“集中同步學習”轉變爲“分散學習”:

善用計算機科技打破時空限制,發展網絡學習、數字學習、視訊會議……,以達處處是教室、時時可學習。

(三)從“階段學習”轉變爲“終身學習”:

今日信息科技時代、知識爆炸,知識半衰期加速,必須幫助人們建構永不畢業的人生、終身學習,才能跟上後現代知識經濟時代的脈動。

(四)從“文憑認定”轉變爲“實力認定”:

未來的社會實力重於學歷,以實力認定個人價值,所以學校除培養有道德的人外,更要培養有學習能力,有能力做事的人。

(五)未來的學校:從“general purpose”變爲“special purpose”,除現在的一般學校外,更增加如補習班型態的某種專門技術及涵養指導的地方,包括實體的與虛擬的,形成“處處皆學校,人人爲老師,時時可學習”的學習型社會。

(六)未來的老師:須具備溝通、使用信息科技能力、並能產生道德示範作用。角色上由“主導者”轉變爲“輔導者”,注重課程導引、學習評估、生活輔導、生涯指導、創意和潛能的開發五項輔導工作,以培養具創意,有核心專長、具有能滿足自己和別人需要的能力的人。

(七)未來的父母:在教育上的角色須由屋頂保護的心態調整爲提供土壤的心態,以“輔助”角色,讓孩子自由成長,培育孩子成爲堅強、獨立、有能力、具特長的人。

《教育的未來》一書,從《教育的未來》的全人教育觀,闡述多元化的學習面貌,更以科學的方法發掘教育的無限未來,使人深深體悟到:必須建立“以人爲本”的全人教育,協助個人完成“人之所以爲人的意義”,才能使科技發揮最大效能,也纔是教育的最大目的。

期望教育界的朋友及全天下的父母,以人爲本圓爲心,以科技爲半徑,爲孩子畫個全人發展的人生圓。

讀未來教育家有感 篇6

寒假裏借閱了《教育照亮未來》這本書,看完給我感慨頗多。教育,是一片廣闊而真誠的熱土,“在耕耘之後一定會有收穫”!教育有夢。千百年來,在對人類理想的憧憬和尋覓中,一代又一代先哲苦苦思索,現實的廢墟和思想的曠野上,已爲我們建立起許多精美而燦爛的“寄託”。

這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陶行知,我們當下的教師更應理解陶行知給我們的那句名言:“你的鞭子下有瓦特,你的冷眼裏有牛頓,你的譏笑聲中有愛迪生”。這句話告訴我們不能把有的孩子看死了,把他們看成壞孩子,因爲隨着年齡的增長,他也會發展、變化,即使他不會成爲瓦特、牛頓、愛迪生,也要努力把他塑造成一個對社會有益的人材。不是嗎?我在想,我們的這一代,也都成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發展空間,有成就,有方向,幾乎每個人不管原來讀書成績如何,都在社會上以不同角色發揮着能量。那麼,在培養我們下一代,像我女兒這一代的孩子,她們成長後,社會將更多元化,人才需求也更多元化。因此,欣賞是有效實施教育的態度,是實施教育的重要途徑之一。

在教學中,我們不能只因爲孩子的個體差異,而對孩子有所偏見,我們要對每個孩子一視同仁,從實際出發,關心孩子的點點滴滴,特別是對待調皮、搗亂的孩子,我們要從心靈上去感化他們,針對孩子出現的心理問題,要及時做好反饋;同時,營造互相幫助、互相學習、班級環境,小朋友之間不能互相嘲笑、譏諷,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努力爲孩子打造一個良好的生活學習氛圍。

愛的教育是一種真正的教育,愛的教育應該成爲當今教育的主題,一個沒有愛和同情心的人是不健康的人,愛應從身邊的事做起,從愛一草一木,一樹一花,小動物,父母、爺爺、奶奶、叔叔、阿姨到愛自己的學習和生活,最後到愛集體,愛祖國,愛人民。培養愛心很重要,無論做什麼事情都要有一個愛心。只有愛,才能享受人生的真諦,只要愛,才能感受到人類的偉大和存在的價值。從今以後我會多試着從孩子的角度考慮問題,用“孩子的眼光”看待,用“孩子的情感”體驗,用情去施教,用愛去開導,只有這樣,才能以更好的心態投入工作,纔不會抱怨自己付出得太多,因爲你會發現:在付出愛的同時,我們也收穫愛!讓愛始終貫穿在我們的教育之中。

讀未來教育家有感 篇7

深秋的夜,些許涼意隱隱滲出脊背。此刻,一盞昏黃的燈,面前是一本書——《教育照亮未來》。觀封頁,素淨的米色、白色和赭石,映襯着鏤金大字,字字灼灼。我似乎從未讀一本書如它一般,千斤重,萬鈞力。教育,這兩個字,突然從歷史的蒼穹中跌落,劃出一道綿延而遒勁的線條。

蔡元培、胡適、張伯苓、經亨頤、晏陽初、陶行知、陳鶴琴、葉聖陶,輕撫書頁上的這一個個名字,陌生而又熟悉。他們的文字風格各異,卻一樣厚實沉重。我彷彿看到了未名湖畔,蔡元培讓美育大放異彩;臺東講臺,胡適言辭懇切,主張教育獨立;南開學堂,張伯苓提倡重視體育,健全學生人格;衡山腳下,晏陽初致力於平民教育,打破城鄉概念;育才學校,陶行知推行生活教育,讓教育在生活的土壤中發芽……時隔百年,當我再次因爲《教育照亮未來》這本書而重溫這些教育家的文字,並沒有因爲半文言半白話而覺得距離遙遠。相反,這些近一個世紀前的呼喊,就像一個個晴天霹靂,振聾發聵。教育在民國,如呱呱墜地的嬰兒,一路蹣跚學步,跌撞攙扶,直到腿腳穩健,蹦跳雀躍。戰亂的廢墟中,學校依舊絃歌一堂,帶着詩意和溫暖;顛沛流離中,教育依然昂首,愈發高貴而尊嚴。這不能不說是歷史的一個奇蹟。

掩卷沉思。百年來,教育變化翻天覆地。然而,在教育如此昌達的今天,教育最樸素的本質,教育最原始的定義,教育最根本的目的,正漸漸模糊,叫人憂心。“亂花漸欲迷人眼”,一陣陣的教育浮華背後,我們越來越難以找到作爲一個教育者,這個太陽底下最光輝的職業的幸福感和價值感。如我,如我們,讀《教育照亮未來》,似一陣清風徐徐,吹雲散霧,又似拂去蒙在心上久積的塵埃。

胡適說,“你種穀子,便有人充飢;你種樹,便有人砍柴,便有人乘涼;你種瓜便得瓜,種豆便得豆,種荊棘便得荊棘。”捫心自問,我作爲一名教育者,踏上講臺的那一刻我又在思量什麼。面對講臺下澄澈如一潭清泉的目光,他們需要什麼,我又能給予什麼?葉聖陶在《如果我當教師》一文中說,“決不將投到學校裏來的兒童認作討厭的小傢伙,惹禍的小魔王;無論聰明的,愚蠢的,乾淨的,骯髒的,我都要稱他們爲‘小朋友’。那不是假意殷勤,僅僅浮在嘴脣邊。”面對朝夕相處的孩子,我的眼角眉梢是不是投射出些許的無奈與心煩?想及私塾裏的教書先生背手踱步,一柄戒尺握在手中,我的手是不是又該高高舉起然後輕輕落下?

猛然間,我對“教育”一詞的敬畏感油然而生。“教育”絕不僅僅是教會一個孩子各種本領,識字、寫字、算數、閱讀;也絕不僅僅是教會一羣孩子,懂規範,知禮儀。“教育”是微笑着看孩子趴在牆角觀察小蟲;“教育”是給渾身髒兮兮的孩子一個擁抱;“教育”是讓孩子用一盒彩筆描繪心中的美好。在“教育”這個廣闊的世界中,“雪融化後是美麗的春天”,“陽光是活潑的。”

驀然回首,母校杭師大藝術樓前,經亨頤先生目光如炬,清戄的面龐,消瘦的身形,我曾駐足,仰視心中的大師,許久。猶記得那年長長的走道兩邊,一幀幀教育家的相片,有的已經泛黃,有的簇新。《教育照亮未來》一書,讓我豁然開朗,奇蹟並非有如神助。因爲有一羣民國教育脊樑和靈魂式的人,一羣滿腔熱血遍灑教育聖壇的人,一羣即使衣衫襤褸卻神采依舊的人。他們思想的光芒早已穿越時空,耀眼得讓今天的教育現實無法正視;他們教育的理念就像一株株蒼松翠柏,四季常青;他們懷揣着一顆嚴慈並濟的心,縱然是這個時代教壇最傑出的人物也望其項背。

記得一句話,“如果身處黑暗之中,與其埋怨,不如讓自己發光”。借讀《教育照亮未來》,品着民國教育大家的思想,篳路藍縷,以啓山林,循着他們探求的足跡,一星光,一點亮,秉燭前行。

讀未來教育家有感 篇8

理想在彼岸,我們遙望着,奮力擺渡。如果沒有理想主義之風帆,教育之舟如何遠航?

有那麼一個歷史時期,教育家燦若星海,在戰亂與苦難的底色之上,理想之花爭相綻放在最美的地方——校園,絢爛而高貴。合上書頁,耳邊回想着一個世紀過去依然響亮的聲音,感受着理想主義的詩意和溫度。

本書收錄了民國時期八位教育家部分經典演講辭和文章,那些教育大師們,也許他們的教育思想不盡相同,然而相同的是他們對教育理想的執着追尋,對人的精神與價值的不懈求索。

蔡元培,他指出健全的人格分爲體育、智育、德育、美育,主張美育於人生有重大意義,提出“以美育代宗教”的口號,認爲美育不僅能陶冶情操,還能激發創造精神,他的教育思想和實踐對現代教育體系建構產生了深遠的歷史影響。

胡適,一生堅持民主教育思想,主張以兒童爲中心,注重科學實證,在當時充滿專制色彩的社會中,他艱難而又孤獨的堅持無疑是愚昧空氣中的縷縷清風。“我們今日必須堅決的信仰:五千萬失學兒童的救濟比五千架飛機的功效至少要大五萬倍”,這是那個時代的異響,更是閃耀着理想主義光芒的吶喊——國要強,國民教育是根本。

張伯苓,先後創辦南開中學堂、南開大學、南開女中、南開小學和重慶南開中學,以“公”“能”爲南開校訓。“惟其允公,才能高瞻遠矚,正己教人,發揚集體的愛國思想,消滅自私的本位主義”,張先生所言之“大公”,正是現代社會所追尋的理想和目標,在孩子心中埋下“允公”的種子何其可貴!“南開學校的教育目的,就在於培養有現代化才能的學生,不僅要求具備現代化的理論才能,而且要具有實際工作的能力”,樸實的語言闡釋了學校培養學生“能”之目標。張伯苓一生不遺餘力地提倡體育,尤其可貴的是注重體育教育的普及,如今的“全民健身”、“陽光體育”,正是他遙望的理想。張先生竭力提倡各種課外活動,學術研究、講演、出版、新劇、音樂研究會、體育、社團,多麼活潑多彩的教育情境,百年前的聲音依然鮮活。讀這一章,尤喜張先生在1944年爲學校四十週年紀念日之特刊所寫的《四十年南開學校之回顧》。

金亨頤,致力於探索師範學校的辦學,提出“訓育之第一要義,須將教師本位之原狀,改爲學生本位”,要求教師必須有“高尚之品性”。

晏陽初,世界平民教育運動與鄉村改造運動的倡導者,提出了“學校式教育”、“家庭式教育”、“社會式教育”的平民教育三大方式。

陶行知,其“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三個教育理論核心觀點,可以說是中國現代教育變革與發展不竭的源泉

陳鶴琴,中國第一所實驗幼稚園——鼓樓幼兒園的創辦者,創立了中國化的幼兒教育和幼兒師範教育完整體系,提出“活教育”思想,強調兒童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和在活動中的直接經驗的獲取。其《誰是成功的教師》一文中,提出了幾種評量教師品格的量表,並且引入、分析了美國當時最新的教師自我評量的量表。

葉聖陶,我國語文學科建設的先驅,執筆撰寫了我國第一部初中語文課程標準《初級中學國語課程綱要》,編輯出版了一系列中小學國語課本,爲我國現代語文教材建設奠定了堅實基礎。他提出的“教是爲了達到不需要教”的樸實的教學觀,經過時間的過濾,更顯其價值。

教育大師們滿懷熱忱地鋪設着現代教育之路,讓人全然忘了校門外瀰漫的硝煙,本書導言中寫到,“百年暌隔,歸來時我們不覺有一點生分,卻似故人相見親切而溫馨”,穿越時空,聆聽一個世紀前不見纖塵的最爲純真的呼喚,親切是因爲相識,先輩們對教育理想的仰望和踐行啓蒙了中國現代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