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精品)散步讀後感15篇

(精品)散步讀後感1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3W 次

當賞讀完一本名著後,你有什麼總結呢?不能光會讀哦,寫一篇讀後感吧。但是讀後感有什麼要求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散步讀後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精品)散步讀後感15篇

散步讀後感1

身爲廚師能夠寫出如此的文字是讓我敬佩的,因爲跨界真的很不容易,可能讓一位廚師拿起廚刀是很容易的,但是讓廚師拿起筆桿是有挑戰的。我在閱讀的過程中感覺到他對食物、食材、文字的情感,對生活的情感,這些都能夠感受到,是穩穩的,暖暖的感覺。

我們都知道日本的匠人精神,對一件事情的執着與用心,在作者身上真的都能夠體會的到。而且我很喜歡這樣的精神,雖然說這樣的精神有的時候會被我們以爲是不懂得變通,但這種執念是我們現在缺少的,如果說我們多了一份這樣的堅持與堅韌,應該生活的更加幸福。

裏面提到了很多日本的食物文化,而且作者也同意,日本的很多食物其實都是舶來品,但這些舶來品卻能夠成爲日本的代表特色菜,這是爲何,是日本的包容性,也是日本對文化的接受程度,改良程度,還有就是對一件事的追逐與執着。其他民族的食物進入本民族之後可能會被排斥,或者進行改良,到了一定的階段可能就直接融合進入本民族,這是非常正常的。

日本很有趣的就是能夠將舶來品融入本民族之後又能夠精益求精成爲本民族的`驕傲,這一點真的非常的佩服,這也是日本獨有的特色。

我自己比較喜歡日本的飲食文化第一是感覺比較的健康,我們也都知道日本是全世界比較長壽的國家,而這種長壽和生活習慣肯定是分不開的,那麼飲食是生活習慣中很重要的一部分。還有一點就是對食材的最大利用,同樣還有的是飲食文化中的禮儀。當然每個民族都是有的,但可能我比較喜歡日本式的禮儀與文化。

食物屬於生活中的一部分,從這一小部分也能夠看出每個人對待生活的態度。

散步讀後感2

《散步》一文中,開頭寫作者的老母親因爲身體不好而不想出來散步,但最終還是出來了。看到那裏,我們都會以爲作者的母親是被作者強迫拉出來的,其實作者本意不是這樣的。俗話說:“生命在於運動”,作者也是想讓多病的母親出來呼吸一下新鮮的`空氣,鍛鍊一下身體,這對老人來說是有好處的。從這兒我也體會到了作者對母親的敬愛。

在散步時,作者的母親和兒子發生了分歧,因爲作者的母親要走大路,大路平順,對老人來說是比較方便的。而作者兒子卻要走小路,因爲走小路有意思,在路上也能夠玩一玩。可是,作者畢竟是一家之主,所有的人都得聽他的。作者研究到母親體弱多病,應當順她的意。所以作者決定委屈兒子,因爲作者陪伴他的時日還長。作者便說:“走大路”。然而,出於對孫兒的愛,就決定走小路了。

從這件開始由意見分歧到因爲作者對母親的孝心和母親對孫兒的愛而意見一致的事,充分說明了他們一家人是多麼和睦。看到那裏,我不禁想到了我自我。作者對母親是多麼孝順,而我呢?當母親累了時連端上一杯茶都做不到,我實在是太慚愧了!

從老母親對孫兒的疼愛,不禁讓我想起了《荔枝》一文。這是作家肖復興寫的,文中主要是講作者給母親買了一些荔枝,可是母親捨不得吃,卻給了她最心愛的孫子吃了。

種種事蹟都證明,親情是多麼珍貴。我們都要去愛我們的親人,因爲他們是我們最親近的人。其實,我們的親人都深愛着我們,我們也應當愛他們,如果你沒有愛,請從此刻開始,愛你們的親人吧!

散步讀後感3

新學期開始,又一次賞讀並執教莫懷戚老師的千字美文《散步》 ,感觸頗深,遂作此題。

一家四口,其樂融融。初春的田野,乍暖還寒。但因有濃淡的綠意、密的嫩芽、冬水冒起的咕咕的水泡,讓人想起蓬勃的生命,讓人展開豐富的想象。春天儘管來得太遲、太遲了,但在“我”心裏仍值得欣喜:年老身體又不好的母親又熬過了一個嚴冬;兒子又長大了一歲,越來越聰明(小傢伙突然叫起來:“前面也是媽媽和兒子,後面也是媽媽和兒子。”);妻子賢惠(妻子呢,在外面,她總是聽我的)。即使後來在走大路還是走小路的問題上產生了分歧,一切還是取決於我:我的母親老了,她早已習慣聽從她強壯的兒子;我的兒子還小,他還習慣聽從他高大的父親;妻子呢,在外面,她總是聽我的。可見我,我的母親,我的妻子和兒子,一家四口其樂融融。

兒子尊敬母親:我決定委屈兒子,因爲我伴同他的時日還長。我說:“走大路。”母親疼愛兒子:母親要走大路,大路平順,怕走小路要讓兒子揹着,勞累兒子。母親又疼愛孫子:母親摸摸孫兒的.小腦瓜,變了主意:“還是走小路吧。”此文確是一曲尊老愛幼的頌歌。

分歧解決了,我們一家人朝着那有金色的菜花,兩行整齊的桑樹,盡頭一口水波粼粼的魚塘的小路走去。我感到了責任的重大:到了一處,我蹲下來,背起了母親,妻子也蹲下來,背起了兒子。我的母親雖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兒子雖然很胖,畢竟幼小,自然也輕。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穩穩地,走得很仔細。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來,就是整個世界。在一個家庭裏,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負擔沉重。但尊老愛幼的光榮的民族傳統讓我們走向陽光地帶。

散步讀後感4

莫懷戚的《散步》一文,敘寫了一家三代人在平凡的現實生活——散步中發生的一件小事,主旨是讚揚了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尊老愛幼的傳統美德,體現了家庭成員之間互敬互愛、美滿和諧的真摯情感。

全文字數不多,共分八個自然段。

首先,文章第一句就交待了散步中的人物“我,我的母親,我的妻子和兒子。”然後點明瞭散步的原因,是母親“身體不好”。一個“熬”字,以祖孫三代人閒暇散步爲線索,敘寫了散步過程中人物的心理活動和行爲舉止,以自然景色“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塊小塊的新綠隨意地鋪着,有的濃,有的淡;樹上的嫩芽也密了;田裏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描寫了生生不息,永不停止的世間萬物,其實這也是作者有意地在喻物明理,“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樣東西——生命。”寓意了“生命在於運動”的人生自然規律,揭示了“生命”是人生第一要義。

在散步的過程中,兒子樸實的話語“前面也是媽媽和兒子,後面也是媽媽和兒子。”表現出了一家祖孫三代人閒暇散步時的樂趣,在抉擇到底是“走大路”,還是“走小路”的問題上,反映了作者從尊老愛幼的觀點出發,注重現實,“蹲下來背起了母親,妻子背起了兒子,”並且“慢慢地、穩穩地,走得很仔細,”於是作者產生了想法,直抒胸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來,就是整個世界。”體現了作者的家庭責任感和歷史責任感。

綜觀全文,人到中年,正是上有老人,下有子女,肩負雙重責任,同時又要兼顧事業與家庭的雙重矛盾。子女尊重老人,也是尊重歷史現實,老人愛護子女,也是愛護未來前途。敬重老人與愛護子女、孝順老人與教育子女,這兩者之間是相輔相成的.,由此才構成了人類社會的不斷髮展。只有尊重、孝順老人,才能更好的達到教育子女的目的,傳承發揚尊老愛幼的優良傳統;同樣,真正的關心愛護子女,才能使子女從內心深處感恩和敬重老人,彼此相敬如賓,譜寫新時代精神文明的和諧篇章。

散步讀後感5

今天我認真閱讀了莫懷戚的散步,感受頗深。其實莫懷戚的散步,說的是一件家庭中非常小的小事,就是一家三代人散步——兒子背母親,母親背兒子等細節,但是通過他的描述,我們能感受到一家三口的濃濃親情,非常溫馨和美好,讓人回味無窮。

讀了莫懷戚的散步,我一直在想一個問題。現在生活條件好了,孩子的教育成了一個最大的問題。尤其是很多富二代,可以說是傳統文化缺失,家庭教育沒有到位造成了很多社會問題。這個,父母是有很大的責任的。那爲人父母的,該怎樣在日常生活中用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正確的言行教育引導孩子?莫懷戚的散步給了我們一個完美的答案。其中莫懷戚的描述的陪母親、攜妻子散步,從猶豫該走大路還是小路到決定背起母親走大路等,無不表現出對年長母親的關愛呵護,以及對幼小兒子的教育和引導。

另一個,我們還可以看出做子女的很重要,肩負着家庭和諧的重任。現在物質條件雖然好了,但是人情卻更爲淡漠了。有的子女和同事朋友跑的比父母要勤。人間親情還是否有存在的必要?莫懷戚的散步告訴我們,尊老愛幼作爲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應一直延續下去。父母其實不需要你爲他們做很多,哪怕是春天裏的一次散步,也能讓他們感受到子女的孝順。

而父母是孩子最好的導師。莫懷戚的散步中主人公給孩子言傳身教,做了一個很好的榜樣。俗話說:“百善孝爲先”。我相信,主人公的孩子長大後,也會如他孝順父母一樣來孝順他。而我們每個人只有都做到了家庭的和諧才能最終實現社會的和諧。世界也纔會變成美好的人間。

散步讀後感6

《散步》是我上初中學的第一篇課文

這篇課文並不算長,作者用了短短的文字描寫了一件極爲普通的小事——散步,卻彰顯出了普通記敘文沒有的主題與特點。

文章的大意是這樣的,我與母親、妻子、兒子在田野裏散步,在走哪一條路時起了分歧。兒子要走大路,母親要走小路,我無法選擇起來。最後決定聽從母親的,走小路。於是,每到一處,我背起母親,妻子背起兒子,我們就在田野裏慢慢地慢慢地走着。

這以小見大的事,彰顯了文章的主題:尊老愛幼。從小時候起,父母就教育我要經常打電話給爺爺奶奶,多與他們聊聊天,要尊重他們,說話不可以沒有禮貌。對比自己小的孩子,要愛護。我並不喜歡小孩子,經常做不到後面的那一條規定。看看自己的父親呢,每個月都會跑回農村老家看一看爺爺奶奶,對那些連話都不會說的.小孩更是極具耐心。而我呢,雖然每個星期都會打電話給爺爺奶奶,但說不到三言兩語就掛了電話,對小孩子更沒有耐心。雖然父親一再教導我,但我總是做不到像父親那樣有耐心。

有一個最好的例子,奶奶耳背,身體不好,有很多食物都不能吃,但是奶奶又不知道。經常看到父親一遍一遍地在對奶奶說食物的名字。如果按照我的作風,就會打一張表格,拿去看吧,別來問我。在這一點上,我與父親要求的尊老愛幼完全不符。

課文的最後一句“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來就是整個世界”,這句體現出來的就是母子之間情誼深厚。有句名言說得好,哺育子女是動物也有的本能,贍養父母,纔是人類的文化之舉。所以說,多去和父母交流,多去和老一輩人聊聊天,做到傳統美德中的孝敬纔是最重要的。

散步讀後感7

母親的愛是世界上最偉大的愛,它會給你無限的關愛。《散步》這一篇文章主要描繪了祖孫三代一起在風景如畫的秋色裏散步,作者的母親要走大路,因爲大路順暢,作者的兒子要走小路,因爲小路有趣。這時作者想到了他的兒子還小,陪伴他的時間還長,而母親已經老了不知何時想陪也陪不了了。所以作者準備委屈兒子,當作者說出走大路時母親改變了主意。這一篇文章描繪了一個溫馨的場景,就是在這個很平常的日常裏體現了尊老愛幼的中華傳統,優良美德。

讀完這一篇文章我感悟到母愛都是無私的,記得去年國慶70週年的時候,參加遊行方陣已經訓練了三個月的我,因爲生病最後沒能站在天安門的對面舞動雙旗。我當時非常遺憾,心裏像丟了一件心愛的東西一樣難受。晚上,我躲在被子裏,傷心的哭了起來。媽媽發現後,用手輕輕地撫摸着我的頭輕輕的.說:沒關係,你已經很努力了,以後還會有很多機會的。聽了媽媽的話,我的心裏舒服些了,由於生病發燒,我很快又睡着了晚上媽媽整宿都沒有睡覺,給我換涼毛巾降溫。直到第二天早上,經過媽媽一晚上的細心照顧,我的體溫漸漸恢復正常。坐在電視前,看閱兵式的現場直播時,當我們的方陣出現在電視屏幕的那一刻時,我興奮的告訴媽媽,那就是我所參加的方陣,媽媽微笑着對我說:你們這個方陣很棒,你也是這個方陣的一份子,媽媽爲感到驕傲。當拿到獎章和證書的那一刻,我感到非常的有收穫,我想到了媽媽說的話:有付出就有收穫。雖然沒有參加成正式表演,但是在訓練的過程中,我克服了各種困難,懂得了什麼叫做堅持。是媽媽的話給了我幫助,教我從另外的角度看待事情,使我通過這件事成長了。

《散步》這一篇文章讓我感受到親人之間的愛是無私的,我會在這無私的愛裏茁壯成長。

散步讀後感8

宗白華先生統論東西,涉及到的內容廣雜精微,從雕刻到繪畫、詩文、哲學,均有敘述。縱向上,時間跨度也大,但有很多的論述都落點於魏晉南北朝時期。

魏晉時期一是老莊大行其道,梵剎旁入,清談盛行,哲學玄學發展,一是文藝興起,文學脫離政教走向抒情,文學批評理論發展,繪畫書法亦大有成就。乍而觀之,的確訝異於“目送歸鴻,手揮五絃。俯仰自得,遊心太玄”的通脫渾然。但細思這種清玄的美,立於昏暗動盪的時局上,大小謝再清發圓美,也無法消退南渡悲哀,後來北齊南樑亂局昏聵更不必論。從這個角度上再回到“道”與“自然”,我無法不說除了純粹美學的享受外,還有一絲堵塞。有時候我覺得魏晉的`純然超脫總有鏡中月水中花的虛無縹緲之感。或許正因現實之岌岌可危才更轉向於無垠的藝術天地,但苦悶與憂愁難以根除,總會在一些細微末節之處顯露。不過酒藥之盛,玄言之虛,性情之奇,成爲流俗後再觀就不復原初之味了,既然逐漸成爲定式,後人只需神往金谷宴集的風雅吧。

宗白華先生論古典美學的文章中,反覆提及的還有中國人的宇宙意識。“生命本身體悟‘道‘的節奏,以境相象徵宇宙人生的真跡。”這種渾融一體,物我不分的宇宙觀念,塑造了中國人的美學心靈。因此有靜觀,有拈花,有“心隨物轉”,有“情往似贈,興來如答”。因這自然非爲客,實爲我,我心如天地心,所以詩心亦映天地。儘管宗白華先生這本集子以“散步”爲名,自雲不成體系,但這統一的宇宙觀仍串聯引起了全篇。宗白華先生理想的美學形態,或許就是以與藝術血肉交融的詩心,觀照整個的美的世界,詩意地面對自然外物人生?

散步讀後感9

昨天晚上的閱讀時間,我給女兒讀了一首臺灣作家張文亮的散文詩——《牽一隻蝸牛去散步》,本來是向女兒表達歉意的,沒想到女兒如此用心,把它寫成了作文。

一直以來,女兒都是我和她爸爸心中最大的驕傲!

爲了我們心中對她的那份期望,女兒一直在用盡全力配合我們,做得已經足夠努力、足夠優秀!可我還是一直那麼嚴格地要求着她,甚至用大人的標準來約束她。

這段時間,因爲臨近期末考試,女兒卻經常錯題、錯字,我對她耐心鼓勵過、嚴肅批評過、也曾大聲訓斥過,最後甚至升級到動手打她過。

那是上週末的晚上,又一次因爲錯題,我生了氣,並狠狠地打過她的小手。“教訓”過她之後,我接受了女兒哭着作出的道歉和保證。

躺在牀上陪她入睡時,我問女兒:

“媽媽打你,疼嗎?”

“疼。”

“要不,你也打媽媽一下吧!這樣,我們就扯平了!”

“不,我不打媽媽,因爲我捨不得!”

我的眼淚立即奪眶而出,並感到深深地慚愧,而女兒此刻也緊緊地抱住我……

這一刻,我讓自己感悟到,其實教育孩子真的像牽着一隻蝸牛在散步,不能過於心急,雖然也有被孩子氣得崩潰失去耐心的時候,也有對孩子發脾氣、訓斥、失去理智的時候,然而,孩子卻在她成長的點點滴滴中向我們展示了她的`美和樂趣。只是,我帶領她前行的腳步太快,快得忘記了欣賞,反而使我失去了很多無法挽回的東西。

應該學會去理解孩子,陪着她慢慢去體味生活的滋味,欣賞她在成長中帶給我們的獨特美麗。

給孩子一點兒時間,也是給自己一點兒時間,在這時間裏我相信成就的不只是孩子,還有我自己。

第二天清晨,陽光照進窗子的時候,我對自己說,就放手讓她在自己的時間表裏作一隻快樂的小“蝸牛”吧,時常和小“蝸牛”一起去散散步,相信一定會發現許多平時自己沒有注意到的美好!

散步讀後感10

生命不是匆匆而過的時間,而是我們真心感悟的過程……

不知你看過這麼一個故事沒有:上帝給我個任務,讓我牽着一隻蝸牛去散步。我不能走太快,可蝸牛盡力爬,也只是挪那麼一點。我催他、罵他、唬他,甚至想踢他,“真奇怪,爲什麼上帝叫我牽一隻蝸牛散步?”好吧,我不管了。任蝸牛慢慢爬,我在後面生悶氣。咦?我聞到了花香,我感到了微風,我聽到了鳥叫,我看到了星辰,原來夜裏的風是這樣溫柔,星斗是這麼亮麗。咦?以前怎麼沒有這種體會?莫非我錯了?原來上帝是叫蝸牛牽我去散步。

你找到你的蝸牛了嗎?

阿爾卑斯山上的標語:“慢慢走,請注意欣賞。”歌手的`感嘆,還有哲學家的領悟。放放鬆,爲自己發現一些樂趣,隨心所欲地去欣賞身邊美好卻被我們曾經遺忘的事物吧!

牽着蝸牛散步,其實就是放慢我們前進的腳步,去細心地關注身邊的美麗,學會欣賞一切。更是去發現世上真正美麗的事物,並去珍惜。

急匆匆的教不會讓你無法看清楚身邊的景色,甚至是路過。

小時候,經常和夥伴們坐在地上,仰頭看着天上閃爍的星星,一顆,兩顆……在星空中尋找北斗七星,尋找最亮的星星。長大了,急匆匆地上學,急匆匆地回家,還有大堆的作業。天又黑了,星星又眨起了眼睛,就算我完成了作業,可仍有更多的事等着我去做。

無意間的擡頭,窗外的星星又閃又亮,真的好美……

我們不用把自己的作息表排得滿滿的,給自己留下一點空間,去發現去欣賞……

正如這篇文章的結尾:走的時候,是爲了另一個境界;停的時候,是爲了欣賞人生。

散步讀後感11

持續了一早上的大雨終於停歇了,空氣中瀰漫着陣陣的雨霧遲卻遲沒有散開,而是帶着溼氣,沁着絲絲的涼意舒爽着雨後的小城,憋悶在家中透過窗子一直在望雨的我突然產生了出去走走的想法,帶上一把雨傘跟媽媽打了下招呼,出了門,向着曠野中走去。

我的家住在小城的東頭,走稍許,附近就有一處空曠處,儘管許多地方都已經納入了開發規劃,卻由於尚未正式的開發,所以也就殘存下了這一塊僅有的綠地,農田,鄉間小道在這裏依然可見,有這樣一處安靜的`散步所在,這對於一向喜歡在大自然中追尋感覺的我來說,不能不說是一種幸事。

夏末秋初,農田裏的玉米已經有一人多高了,再有個把月大概也就要進入了收割期了,經過雨水沖刷的玉米葉子一個個蔫着,原本挺直的秸稈也順着風勢偏倒着,無精打采的彎折着。其實也不僅僅是這玉米,就連着泥濘小道上偶然出現的一株株大樹,也難以倖免,在這樣的一場大風雨之後,霜打了茄子般萎靡着。

梁實秋的散文《散步》中言道,散步不需要伴侶,東望西望沒人管,快步慢步由你說,這不但是種自由,而且只有在這種時候才特別容易領略到“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那種“分段苦”的味道。初讀時並無多大的認同感,甚至不懂得什麼是這種“分段苦”,而現在獨處在這相似的情境中,心中卻有些明瞭,方纔發現,這不就是“天覆地載,孑然一身”的寫照嗎?

隨心所欲,順其自然,雖說是種安慰,卻與無畏處透着淡定無爲的心境。

已走到了路得盡頭,那雨霧也漸漸的開始散去,頭頂那大片的烏雲也已飄散開來,天要放晴了。

也就是在剎那間,一處光亮透過了層層的迷霧射到了地上,泛着奪目的黃色光芒,大地通亮了許多,太陽出來了,地上的影子被拉的好長,我被轉了身趁着暑氣還未升騰起來開始往回走。

散步讀後感12

最近我讀了《和爸爸一起散步》這本書。這是一本繪本,裏面的圖案很簡單,顏色淡淡的,故事很有趣,講作者和他爸爸一起散步時發生的事。讀這本書時,我讀得很慢,我一邊誦讀文字,一邊欣賞畫面,遇到不懂的地方,我還問媽媽。在媽媽的提點下,我感受到了書中的.爸爸對兒子的父愛,小時候,兒子摔倒了,爸爸幫助他;兒子走不動了,爸爸揹着他,他們一起來到樹林深處,一起來到高高的懸崖上。長大後,爸爸老了,很寂寞,兒子還和爸爸一起去散步,爸爸走不動了,兒子揹着爸爸。媽媽說這是一對讓人感動的父子。

讀着這本書,我想起了我和爸爸一起散步時的情景。爸爸是初中科學老師,有很多知識,我們一起在小區公園裏散步,爸爸會告訴我各種植物的名稱:這是柳樹,春天會抽出嫩芽,它的種子柳絮像雪花,會到處飄揚;這是石榴樹,五六月份會開出火紅的石榴花,秋天會結出果子;這是冬青樹,到了冬天,他也不會落葉,一年四季,它的葉子總是綠的……當我提出各種稀奇古怪的問題時,爸爸總是會耐心地不厭其煩地給我解釋。

夏天的夜晚,我和爸爸一起散步時,我們遙望着夜空,爸爸會給我講許多星星的故事。我知道了,夜空中最亮的那一顆是金星;天狼星也和太陽一樣是恆星,會發光發熱;北極星不會移動,永遠掛在北邊。爸爸也給我講月亮爲什麼會變化,月食是怎麼回事?爲什麼看上去月亮大,星星小?到了夜晚爲什麼它們能發出亮光?

啊,和爸爸散步真好,不僅讓我感受到了爸爸對我的愛,也讓我懂得了許多知識,我喜歡和爸爸一起散步。等我長大了,爸爸老了,我也要像書中的作者一樣,繼續和爸爸一起散步,到那時,我要給爸爸講述他所不知道的故事。

散步讀後感13

假如母親是樹,那我就是樹上的果實; 假如母親是鳥,那我就是在鳥巢裏嗷嗷待哺的鳥寶寶;假如母親是海,那我就是在大海里自由自在生活的小魚兒。愛的舉動可以感染每一個人,只要你願意付出關愛,你身邊的世界便會明亮起來。

今天看了一篇課文《散步》。講了一位爸爸和他的妻子,兒子,一同陪身體不好的母親去田野散步。母親老了,走遠一點就覺得很累。母親希望去平順的大路走走,而兒子卻覺得小路有意思。伴同兒子的時間還久,爸爸決定還是順母親的心意。但母親摸摸孫兒的小腦瓜,改變了主意:” 還是走小路吧,我走不過的地方你就揹着我。“這樣,他們在陽光下,向着那金色的菜花,整齊的桑樹和水波粼粼的魚塘走去。到了一處,爸爸蹲下來,背起了母親,妻子也蹲了下來,背起了兒子。爸爸和妻子都慢慢地,穩穩地,走的很仔細,好象爸爸背上的同妻子背上的.加起來,就是整個世界。

佛教講”誠愛“,儒家講”兼愛“,基督講”博愛。“此刻,他們的身影構成了一條和諧的音符,一道亮麗又溫馨的風景線。 他們彼此之間的愛深深地打動了我。這一刻,讓我體會到了真正的愛的感覺。我們的生活傾注了父母對我們多少的心血,多少的愛。而我們又該如何回報那份無私的愛,能爲父母做些什麼呢?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帶着一顆愛心活着。多關注和關心身邊的人與事。用我們的真誠和關愛打動所有人。用恩情傳播愛意,用愛連接心靈。愛讓我們的真情永存,愛也讓我們懂得了人與人之間”送人玫瑰,手有餘香 “的道理。有了愛,我們的世界纔會和諧。讓我們手拉手,共同迎接和諧的明天。

有愛就有和諧。

散步讀後感14

《美學散步》是一本不厚、很小的書籍,可是裏面的思想卻熠熠發光。作者是宗白華先生,因爲作者是個詩人,所以整本書的主要風格是詩意濃厚,閒適舒緩,令人讀起來非常有趣味,不會失於泛泛而談,但又不至於過於深奧難懂。

當你翻開這書時,便會想全心全意一氣呵成地看完,不希望中間會有任何間斷,因爲在看的過程中經常會遇見令人拍案叫絕的美言好句。完整地研讀有助於對這本書裏的所有思想有一個整體的感受,對其中東西方文化碰撞有更爲深入的`把握。當我真的如飢似渴地將這本書狼吞虎嚥般讀完之後,還是手不釋卷。於是我又想重新仔仔細細地將其中所有的思想品味一番,咀嚼一番。所以我採用了通讀和精讀兩種方法。通讀只讓我對這本書有了一個大致的印象,全書風格上講,文筆優美,行文如雲捲雲舒,自然而閒適。從其內容來說,交融中西,有很深沉的哲學蘊於其中,不會艱澀難通,但是你也不能馬上獲得其中真意,要如散步般,逢到一處好景緻時,便要駐足細賞。《美學散步》這部書就是這樣的,行到思想靈光閃現處,要靜下心來思考,比照自身,有何感悟。這一功夫是後來在細讀的過程中才慢慢體會出來的。

今還記得裏面有引用李麗對宗白華《美學散步》的評論,她是這樣說的:“‘散步’當中有古老周易演繹我們祖先‘天人合一’觀念的直觀、感知和體驗;有禪宗以淨的心去體悟觀照萬物的境界;有老莊、玄學追求的靈氣飛揚的思辨智慧;有亞里士多德的明晰合邏輯的理性色彩;有休姆經驗主義哲學中對感官體驗的重視;有康德把時空作爲人類感知方式,把心靈作爲理解世界的重要方式的真知灼見;有黑格爾否定的思考的辯證思維;還有在20世紀中西文化碰撞中爲人們普遍運用的比較中見同異,同異中辨特徵的方法,以及文化溯源的方法。”我非常同意李麗精警的評價,而且她表達的是那樣的緊湊。

散步讀後感15

最近讀了一篇文章《牽着蝸牛去散步》,文中這樣描述蝸牛:"它已經在盡力的爬了,爲何每次總是那麼一點點?我催它、吼它,蝸牛用抱歉的眼光看看我,彷彿說,人家已經盡力了嘛!我拉它,扯它,甚至想踢他。蝸牛受了傷,它流着汗,喘着氣,往前爬……最後我鬆手了,只能放棄,反正上帝都不管了,我還管什麼?蝸牛向前爬,我在後面生悶氣。咦? 我聞到了花香,感到了柔和的微風,發現了前所未用的風景……"

讀後我頓悟:牽着蝸牛去散步,這不正如我們教師的工作嗎?文中的蝸牛不正如我們這些成長路上的孩子嗎?我們催它、吼它、拉它、扯它,甚至想踢他,有什麼用?只會讓自己享受不到伴着孩子成長的樂趣。教師自己生氣的同時,孩子也會像蝸牛一樣流汗、流淚、受傷。那就尊重孩子的成長規律,允許孩子犯錯誤的權利,聽聽孩子心底的聲音,觀察孩子的個體和羣體成長的水平和階段,採取科學的方法,去引領、陪伴孩子的成長。

此刻,竹筍成長的視頻浮現在我的眼前。小竹筍不願醒來,不願成長,不願享受外面的陽光和雨露,竹筍媽媽熱情的呼喚小竹筍,妙語連珠的'描述外面新奇的世界,耐心地鼓勵的竹筍,在媽媽的鼓勵下小竹筍終於鼓起勇氣拔地而出,邁出了成長的第一步,享受到了陽光和雨露。

我真爲竹筍媽媽的睿智而驚歎!在人的成長路上需要學習動機,文中的竹筍媽媽正是很好的激發了小竹筍的成長動機。小竹筍在媽媽的引領下在自己努力後嚐到成功的喜悅。這也5不正如教師的職業嗎?我們的任務就是去激發、引領孩子體驗成功的樂趣,享受知識的雨露,獲得生命價值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