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撒哈拉的故事》讀後感(通用15篇)

《撒哈拉的故事》讀後感(通用1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48W 次

讀完某一作品後,相信你心中會有不少感想,需要回過頭來寫一寫讀後感了。那麼讀後感到底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撒哈拉的故事》讀後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撒哈拉的故事》讀後感(通用15篇)

《撒哈拉的故事》讀後感1

一直對三毛疏於瞭解,只聽說過她的灑脫與執着,於是我懷着興奮的心情翻開了《撒哈拉的故事》,品味她在異國他鄉的生活。

雖然在這本書中更多的是簡單平實的語言,卻能夠把奇異的沙漠和浪漫的生活描寫得淋漓盡致。真可以說讀起來令人舒暢,放下時讓人爲之震撼。

初讀伴着輕鬆的心情,《沙漠中的飯店》、《懸壺濟世》、《沙漠觀浴記》等展現了在沙漠生活的趣味,也使我覺得荒涼的大漠別有一番風情。到了《娃娃新娘》、《荒山之夜》、《死果》,漸漸暴露出來的是沙漠的殘酷,我一度放下了書,不願再去感受三毛那艱苦的日子。再次拿起它,讀了《沙巴軍曹》、《啞奴》等又令我的內心久久不能平靜。

我記憶最深刻的就是三毛的善良。她在《芳鄰》中寫到了和撒哈拉威人做鄰居的經歷,他們總是來要千奇百怪的東西,又偷吃天台上的水。不過,三毛並不氣惱,反而感謝這些鄰居讓她沙漠的日子變得五光十色。在《啞奴》中,三毛不顧當地人的勸告和啞奴一家人成爲了好朋友,一直無私地接濟他們,卻在羞愧自己無法幫他們脫離奴隸的生活。同時,窮得連身體都不屬於自己的啞奴全力的'回報,也令我動容。

我最難以想象的是三毛的勇氣和對於生活的熱忱。正是她的勇敢和熱情,即使遠離繁華的大都市,置身沙漠這樣惡劣的環境中,她也能把與荷西的日子過得有滋有味。在《素人漁夫》中,三毛荷西迫於生計,開車到很遠處抓魚來賣。儘管非常累,到最後反而賠了錢,兩個人還是去飯店開開心心地大吃了一頓。正像三毛所說的那樣,她愛上了“這片大漠詩意的蒼涼”。

在《白手成家》中,三毛敘寫了從剛進入陌生又簡陋的房子的灰心,到後來被別人誇讚她的房子別出心裁的驕傲。她和荷西用裝棺材的木板做傢俱,又慢慢地攢錢爲小屋添置用品,條件上的困難可想而知,他們卻從不放棄對生活情趣的嚮往和追求。三毛眷戀大沙漠就像是前生的故鄉,再多的艱辛也磨不滅心中的希望。

在《哭泣的駱駝》中,三毛以戰爭爲背景,寫出了巴西里、沙伊達等人的悲慘經歷。沙伊達“沉靜的微笑,像一輪初升的明月,突然籠罩了一室的光華”,然而她“漆黑得深不見底的大眼睛”在聽見巴西里的死訊後卻變得了無生趣,這樣一個脫俗的美女淪落爲當時政治糾紛的犧牲品。我讀出了三毛深深的憂傷。

閱讀《撒哈拉的故事》讓我感悟到三毛對生活的美好追求和無限熱愛,她是沙漠中一朵常開的花,也是這世界上一段值得品味的傳奇。

《撒哈拉的故事》讀後感2

許多年前第一次翻完《撒哈拉的故事》的時候心情一如那天陰鬱的天空,帶着不顧一切下沉的決心。而今,時過境遷,在這白雲懸碧空的秋日午後再次捧起它時,腦中閃現的卻是沈從文的那句藹然仁者之言:萬物靜觀皆自得,四時佳興與人同。不得不承認的是,曾經年少癡狂,以那個年紀特有的憂鬱視角看待這個繽紛的世界,因而也就錯過了許多美麗,然而生活裏那些錯過的美麗更多不是因爲閱歷而是經歷,不是因爲缺少愛而是感悟。

《撒哈拉的故事》以作者在西屬撒哈拉沙漠加那利的生活爲背景,描繪了“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沙漠景觀,講述了“相逢何必曾相識,相識又何必曾相逢”的異域故事,也記錄了這位流浪遠方的奇女子的自由、善良的靈魂。全書18篇文章,18個真實故事,沒有所謂的優美華麗的語言,沒有過多匠心獨運的構思,但是作者的情感始終牽引着我們,一顆感動的心隨着她浮浮沉沉,或悲或喜。很多人因爲《撒哈拉的故事》而愛上那個充滿詩意蒼涼的沙漠,而開始對流浪產生憧憬。更多的人看到的是這位走過大漠,走過高山大川,跨洋越海的奇女子憑着一顆善良、勇敢的心從一個孤僻輟學的少女成長成一個獨立、敢愛敢恨的美麗女人的美麗蛻變。有一種生活,你沒有經歷過就無法瞭解其中的艱辛;有一種艱辛,沒有嘗試過就無法瞭解其中的快樂。沙漠的躁戾,物質生活的極度缺乏無法消磨三毛的熱情;撒哈拉威人的落後無知,與荷西的聚少離多的生活也無法阻止三毛的步伐······因爲一顆積極樂觀,懂得感恩,勇於學習的心適合在任何土壤生根發芽,長成大樹,供他人棲息乘涼。

田維說,因爲仰起頭顱變可望見遼遠,我們每一個人都該心懷善良和感激。這位身患絕症的北大學子在有限的生命中尚且感恩生命、享受生活。而健全的我們一生複雜,一生追求,總覺得幸福遙不可及,常常不知那朵花,那粒小小的沙子,便在你的窗臺上。記憶中那一隻只與我們握過的手,那一朵朵與我們交換過的粲然微笑,那一句句平淡的對話,我們如何能夠像風吹拂過衣裙似的,把這些淡淡地吹散,淡漠地忘記?正如三毛所說世間最平和的快樂就是靜觀天地與人世慢慢品味出它的意韻。當風穿過你的發間,當手觸到陽光下光滑溫暖的肌膚,當淚無聲滑落,你是否感悟到了其中的真情?

《撒哈拉的故事》讀後感3

各位老師,各位同學大家晚上好,歡迎來到我們松山之聲,我是主播肖菲,我是主播信利。

這期給大家帶來的是何秋華同學讀《撒哈拉的故事》有感,讓我們走進他的內心世界,傾聽他的感想。希望大家喜歡。

在我初步瞭解三毛之前,對於她的定義就是“追隨自由與浪漫的流浪人”,但是在讀她的作品《撒哈拉的故事》後,對於她的定義有所改變。“熱愛生活的流浪人”是我對於三毛的重新定義。

《撒哈拉的故事》把三毛對於生活的熱愛體現得淋漓盡致,初到撒哈拉時三毛與丈夫的居住條件十分潦倒,可以說是家徒四壁,自然環境給予的困難是最難克服的。

用三毛的話講,她是個風花雪月的人,然而在洗澡都成問題的環境中,很難風花雪月起來。對她而言,生活條件的缺失並不算什麼,精神上的缺失纔是致命的。把居住的小房子佈置一番是三毛精神滿足法的.一部分,爲了改造居住條件,三毛經常去垃圾場拾廢物,把廢棄的汽車外胎改造成坐墊,用棺材板做沙發,在沙漠中拾回駱駝頭骨放在書架上當裝飾品,爲了給家裏添些生氣,爬進總督的花園裏挖花……

對於“熱愛生活”,三毛給我影響最大、印象最深的就是對自然和生命的敬畏,包括對神祕沙漠的愛,對撒哈拉威人的愛,對沙漠軍團的愛。撒哈拉的自然環境很是惡劣,社會文明程度低,當地的風俗和地域文化更是讓三毛一度難忍,但是生命自帶的慈悲與愛讓她漸漸愛上了這片浩瀚的沙漠,這些愛如果讓我來詮釋,我會把它稱爲善良或者博愛。

在三毛的筆下,一切糟糕的事情總會變得很有趣,讀起來竟有種自在的感覺,或者用有趣的手法來寫,這樣看起來就沒有那麼糟糕了。

在撒哈拉生活時期的三毛有過多次在生死邊緣的經歷,一次是與丈夫黑夜在沙漠馳騁遇到泥淖與三個歹徒,另一次是誤把施了南邊“毛里塔尼亞”巫術的符咒掛在脖子上險些丟命,這兩次經歷最爲驚險,然而這些經歷在我看來也是三毛熱愛生活的一部分。

在品讀《撒哈拉沙漠》中,每次讀到三毛對撒哈拉威人的幫助,心裏總會有暖流流過;但每次讀到在三毛遇困時撒哈拉威人總會冷眼旁觀擺手拒絕,三毛仍一如既往助人時心中也總有酸楚,同時也悟出一個道理:我改變不了世界,但至少可以不被世界改變。無論走到哪裏都堅持自己,這也是熱愛生活的一種表現。

三毛流浪過很多地方,看過很多地方,可能真的沒有人能讀懂三毛,流浪只是後人強行下的定義,如果讓她來講,或許不是流浪而是享受生命中游走的幸福。

《撒哈拉的故事》讀後感4

三毛是我非常希望的一位女性作家。多年以後,再讀三毛,感覺卻和以前大不一樣了。在這次閱讀的過程中,才知道還有《三毛真相》這麼一本書,找來大概翻了翻,卻也沒有怎麼激起我內心的波瀾。

竟然不小心看到有人說荷西是患有抑鬱症的三毛幻想出來的虛擬人物。好奇心使然,還是查了一下西班牙的網站,發現荷西原名叫JoséMaríaQuero,荷西妹妹叫ángelaQueroRuiz,都是真實存在的人物。三毛和荷西的妹妹感情不錯,但和荷西的媽媽感情確實不好。

三毛的文字讓我感受最深的一點就是“親切”,總感覺看她的作品,就像有個女孩在你耳邊輕聲訴說着她的經歷一般。與你一起分享她的快樂與悲傷,這種感覺讓人很溫暖。

第二個感受就是總能在不經意間捕捉到她內心深處那淡淡的憂傷。也許很多人不這麼認爲,但是我每次讀她的文字,都有這種感受。尤其是她在竭力地訴說她的快樂的時候突然會冷不丁來句看似無傷大雅的話,這種感覺就尤爲強烈。

第三個感覺就是寫作風格早某些地方有點像瓊瑤,所有的一切都描寫的太過於完美了。即使故事是悲劇結尾,也一定讓人哭的痛徹。

我喜歡三毛的文字,但是確實不大相信她所敘述的一切都是真實的。文學本來就是允許加工和虛構的,這並不影響我對三毛的評價。我覺得正是因爲她內心裏過於追求完美,所以才把很多人許多事寫的那麼完美。這也正是她內心深處的善良和執着的最好體現。

很多人都羨慕三毛與荷西之間的愛情,其實我要說的是:完美的荷西,是三毛眼裏的荷西;完美的`三毛,是荷西眼裏的三毛。如果我們真的和他們在一起,或者現實中遇到這樣的人,並不一定會愛上真實的他們。但是如果你像三毛與荷西一樣善良和勇敢,去愛並理解身邊的人,你就會發現身邊會有無數的三毛與荷西。

三毛已經遠去,但她留下的作品依然在和我們交流。她的一生,就如同她寫的那首《橄欖樹》,也許,她依然在一個我們看不見她的遠方流浪,嘗試着告訴我們她的一切喜怒哀樂,只是她寄出的書信我們再也無法收到了……

不要問我從哪裏來

我的故鄉在遠方

爲什麼流浪

流浪遠方流浪

爲了天空飛翔的小鳥

爲了山間輕流的小溪

爲了寬闊的草原

流浪遠方流浪

還有還有

爲了夢中的橄欖樹橄欖樹

不要問我從哪裏來

我的故鄉在遠方

爲什麼流浪

爲什麼流浪遠方

爲了我夢中的橄欖樹

不要問我從哪裏來

我的故鄉在遠方

爲什麼流浪

流浪遠方流浪

《撒哈拉的故事》讀後感5

一張照片帶着前世的鄉愁,一次邂逅擁着半生的悸動。她以優美的姿態飛躍進貧瘠的大漠,褪去了繁華的光鮮,用着質樸的態度生活。佛說:前世五百次的擦肩而過,換來今世的一次相遇。她笑着撲進大漠的懷裏,或許不止五百次的擦肩而過,更爲五百次的相遇,相識,相知與相愛。

這個英姿颯爽的女子毅然地拋棄了安逸的生活,和苦戀她的荷西在大漠的懷中安居落定。簡陋的房屋是他們愛情的見證者,他們將人生中最神聖的婚禮獻給了無言的大漠,炙熱的情感迸發出無盡的動力,於是一個完整而又精緻的家展現。三毛以點滴的攢聚開始,帶着愛意佈置她的窩巢。這樣,他們愛的凝聚赫然成爲了一個真正藝術上的宮殿。

生命從來就不是轟轟烈烈的展現,它是細水長流的欣欣向榮。在那一片荒寂的貧瘠之地,炊煙裊裊,落日的恢弘見證着撒哈拉威人一代一代的生老病死。黃沙細流,繾捲起緩慢的歲月蒼生。而在大漠守護的深處,傳統的陋習根深蒂固,禁錮着女人的堅持,禁錮着婚姻的可笑,禁錮着啞奴的自由。

無盡的黃沙上有寂寞的大風嗚咽的吹過,夕陽殘血,悽豔蒼涼。她知道,撒哈拉這個多年的夢中情人終於被她遇見,同她相守。

隱藏在夕陽下的,撒哈拉沙漠的夜是蒼涼而又絕望的,她恐懼着吞噬了她丈夫的泥沼,絕望壓迫着她的神經:“荷西,荷西——”一聲聲悲慼的呼喚,一步步生存的希望,他們的愛擺脫了死亡的邀請。無言的大漠目送着年輕的夫婦遠離,寂寞與悲慼在他們的身後哭號。

恐懼,未知的惡毒詛咒降臨。一條平凡無奇的項鍊隱隱的`透着死亡的威脅,過敏,眼疾,嘔吐,頭暈等經常發生的小病都可以在不經意之間奪取人的生命。一切的巧合足以推翻唯物主義的殿堂。未知的最爲可怕,所以人們對於科學解釋不了的現象都會閉口不談,唯恐犯了禁忌。噩夢之後,一切平靜了許多,生活依舊。

大漠的枯燥乏味卻依然有人爲止深愛。愛,是最迷茫的話題。總有人肯爲之飛蛾撲火。沙崙的愛是渺茫的,這個木訥的年輕人一直靜待他的妻子,他夢中的溫柔之鄉。可到頭來留給他的只是空泛的幻想,一絲渺茫的希望。沙崙一直都明白,一切都是他的空想,可他甘願抓着這泡沫,爲的就是有家有愛的溫暖。最後的最後,他奔向遠方去尋找愛的殿堂。

人說沙漠是枯燥的,但在三毛眼裏它是固執的。荒涼,死寂,沒有歡笑,沒有哀樂,就這樣靜默着,等待着。終於,它等到了知己,同三毛一起,同固執己見的撒哈拉威人一起,紮根於沙漠的深處,望着遠方的落日。

完美,幸福。三毛有幸遇見了大漠,而大漠亦有幸遇見了三毛。無論是平凡的落日,還是繁華的街道,這都是生活,生命的旅程。就正如她自己所說:“生命的過程,無論是陽春白雪,青菜豆腐,我都得嚐嚐是什麼滋味”。

《撒哈拉的故事》讀後感6

浩渺流沙。

隱現輕霞。

橙紅的光融入朦朧的霧氣,晚歸的駱駝在柔和晚霞中走着,走過沙丘,走過天際。又見天台上打着旗語的東方女子,看着西班牙男子從地平線走來,走過浮華。這就是三毛與荷西,撒哈拉的異鄉人,把自己交付給遠方的人。

披星戴月擺弄討來的木箱,頂着刺骨的寒風,伴着工具丁丁當當的響聲,破舊灰暗的小屋一點點溫馨起來,生氣起來。沒有人能懂三毛的執着。沒有人懂得近乎初冬的氣候裏,在原本期待着炎熱烈日的心情下,大地轉爲一片詩意的蒼涼。裹在薄毯冰冷的身軀,懷着火熱自由的心;鹽水白飯,卻在脣齒間留有沁人的香甜;簡陋教堂,莫名其妙的兩個人莫名其妙地成了婚。白手成家,是艱辛,亦是幸福。

如今所謂文明現代,有清涼淡水,有華麗傢俱,有溫和暖氣,還有束縛的靈魂。

沙漠的夜靜得令人發怵,詭異的迷宮山,冒泡的泥地,無不體現沙漠的無情與殘酷。沼澤中冰冷的荷西,深深刺痛着我的神經。痛苦地望着岸邊狼狽地來回奔波的三毛,她撕心的喊叫在沙漠的夜裏顯得格外突兀,格外淒涼。四周除了風聲就是沙,濛濛地在空氣中飛揚。沼澤中,出現了吉普車後座,出現了備胎,出現了布裙結成的繩。驚心動魄地救援後,他們在吉普車中未定的魂,卻道:

“三毛,還要化石嗎?”

“要。”

荒山之夜,三毛獨對千山,毅然決然,繼續永不消停的夢。

養尊處優的溫室花朵呵,何曾見過,大漠流沙間生命的徵逐狂歡。

一個得不到獨立的民族,一個堅韌的`民族英雄,一個明豔美好的撒哈拉威女子,整個塔克拉馬干沙漠翻過來都遮不住心底的悲愴,靈魂的痛苦。只感嘆紅顏薄命,英雄末路。三毛看不見,只聽見屠宰房裏駱駝嘶叫的悲鳴越來越響,越來越高,整個的天空,漸漸充滿了駱駝們哭波着的巨大的回聲,像雷鳴似的罩下來。慘絕人寰的戰爭,讓駱駝悲鳴,蒼天哭泣。她發自肺腑的情感,是在用靈明的智慧擡高生命。

生命的自由與隨心,高於塵俗,高於瑣念。三毛對生命的感受,是甜蜜或是悲悽,都是無意矯飾的,行間字裏,處處是無聲的歌吟,用心靈可以聽見那種歌聲,美如天籟。

人生苦短,更應活得清醒而通透。要什麼,努力去追便是,何必拘於世俗的條條框框,在意世人的指指點點?被外物所同化所困擾的我們,爲何不清身追隨靈魂的自我呢?

三毛,踏光陰而行,折一笠風,一袖月,在沙漠尋前世的鄉愁,她似乎是天上飄落的一粒沙,又如天邊的一抹霞,用一生流浪,用一生拾荒,卻一直走在離靈魂最近的地方。

人生,本就是一場自我追逐。

《撒哈拉的故事》讀後感7

最近清理自己的書(因爲我從不整理,所以都成書堆了><),突然發現很久以前買的一本書,三毛的《撒哈拉的故事》。原來我從買了之後就一直忘了讀,一時興起,便抄起這本書坐在地上看得不亦樂乎。

三毛的文字從感覺上讓人覺得很舒服,就像一陣微風吹過,有一種清爽的感覺,卻不留痕跡。我一直都很排斥那種用華麗的辭藻堆積起來的文章,覺得都只是一些花拳繡腿,華麗但沒有實際的意義,印象中,真正的好文章即使只是用最平淡的文字中也能感受到作者心中的波瀾壯闊。

在整本書中,給我震撼最強烈的是一篇叫做《娃娃新娘》的文章。

我一直都是一個很正統的女權主義者,一向BS欺負女人、看不起女人的男人。要知道,這世上,沒有女人哪有男人的存在。我明白古代的重男輕女是很嚴重的,可卻沒想到當朝代氣息退去,還有這種不堪入耳的事情。

新娘坐上迎親的車,居然要被車上的男人一直毆打到男人家,並且有風俗說:“結婚不掙扎,事後要被人笑的。這樣拼命打纔是好女子。”這是哪門子道理!難道被打進婆家象徵着對丈夫的順從?結婚初夜,也只是公然用暴力奪取一個十歲小女孩的貞操而已。真是不公平。憑什麼男人就有權可以霸佔女人,把她們作爲自己的玩物?女人又憑什麼要屈服於男人,失去自己的尊嚴?這一切聽起來是多麼荒唐!撒哈拉人以胖爲美也就算了,這只是觀念上的不同,可是男尊女卑這難道也可以算作是單純的觀念的差別嗎?時代是進步的,大概撒哈拉的簡單生活並沒有被影響到,可是終有一天,女人不會再受到壓迫。

書中還有一篇很玄乎的文章——《死果》。說的是作者偶然撿到一個帶有詛咒的小布包,結果卻引發了許多不可思議的事情。

自從小時候作第一次飛機,沒有發現所謂的.“天庭”之後,我就不相信有神的存在。有些人和事我都只是當成巧合。可《死果》這文章實在太玄了,用巧合來解釋似乎不現實。這世界上未解之謎太多,或許這只是所有謎團中的一小部分,可是真的有神、鬼之類的嗎?我們說沒有,只是因爲沒有發現就覺得是存在的,人依然是靠眼睛判斷事物的物種。或許是因爲我們的眼睛無法識別那種神、鬼之類的呢?有時候真的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可能有人會說我迷信,可是這種事誰也說不好。總之,這麼久了都沒事,說明即使是有,他們也是善良的吧。

讀完整本書下來,發覺三毛是一個堅強的人。身邊的人,很多都是其實很脆弱卻裝作非常堅強的樣子。真正堅強的人,現在,已經很少見了。大家都因爲失去過什麼而悲傷失落。可是,有些東西真的是天註定的,強求不來,何不泰然的接受呢?

《撒哈拉的故事》讀後感8

讀完作品,深深的被三毛的勇氣震撼。一個弱女子,僅因兒時的夢想,僅因那一半的鄉愁,毅然背起行囊,踏上那未知而又嚮往的神祕大漠,沒有猶豫,沒有遲疑,那該是一個多麼隨性的女子,連她自己也說,“我在這世上,向來不覺得我是芸芸衆生裏的一份子,我常常要跑出一般人生活的軌道,作出解釋不出的事情來。”三毛嚮往自由,喜歡我行我素,要擺脫塵世的束縛,只有做她自己。

我們大家可以說每時每刻都在生活,可真正會生活的又有多少呢?三毛與荷西就是屬於會生活的人。誰說沙漠裏的生活很枯燥很苦悶呢?三毛與羊的戰爭不是痛並快樂着嗎?與姑卡的友情不是讓她哭笑不得嗎?與荷西結婚時不是上演了一幕幕鬧劇嗎?所以說,苦悶的不是生活,是人。三毛讓我明白,很多時候,環境只是客觀因素,並不能決定什麼。只有自己,才能決定故事結局的悲與喜。大凡這個世界上的`事情,都沒有絕對,枯木也能逢春,就看有沒有盼春的希望了。

三毛帶給我的,還有那一片異域所散發的神祕氣息。三毛縱使不喜歡撒哈拉人落後的生活習慣,卻從來沒有看不起這些愚鈍的人們。面對他們無理甚至是啼笑皆非的要求,三毛都應允了,甚至還幫他們治病,教婦女們知識,幫房東的母羊脫掉衣胞。文明與愚昧是不分等級的。文明人並不意味着高人一等,只是僥倖出生在一個文明的國度而已,所以,這並不能成爲文明人炫耀的資本。在書中,字裏行間,無不透露着三毛對當地居民的尊敬和愛護。也許在相處過程中,會有小的矛盾和不滿,但三毛總是機巧地處理他們之間的關係,她始終以公平的心態與他們相處,不卑不亢,於是,所有的摩擦都變的那麼有趣。

此外,三毛與荷西的愛情也是令人感動的。當初三毛不顧一切的來到撒哈拉,荷西只是默默的跟隨,這份愛也許不轟轟轟轟烈烈,但卻平凡的偉大。所以,在荒山的那個驚心動魄的夜晚,三毛沒有選擇離去,而是想盡辦法營救丈夫;在符咒讓三毛痛不欲生的時刻,荷西一直陪在她身邊,因擔憂而變得慌亂,這就是簡單而深刻的愛,沒有山盟海誓,因爲誓言早已刻於心中,這是三毛與荷西的愛。

三毛將《白手成家》這一篇放到最後,實際上這一篇纔是故事的開始,但是在描繪了沙漠生活的點滴後,回頭看初來沙漠時候的情景,這樣讓人更能深刻體會到在這詩意的生活背後,有初來的困窘,有別樣的艱辛,更有對沙漠和生活的熱愛。

《撒哈拉的故事》讀後感9

她,猶如一杯淡淡的茶,喝時直覺得苦澀,可喝完了,她的幽香卻是一直縈繞舌尖,不得消去。

一本書,一個人,一片沙漠,一記記清晰又模糊的腳印,一串串輕鬆平淡卻又不輕鬆不平淡的故事。

《沙漠中的飯店》讓我讀到了做飯的樂趣;《結婚記》讓我讀到了別樣的勇氣;《懸壺濟世》讓我讀到了人心的善良;《娃娃新娘》讓我感受到了沙漠的風情萬種。

《荒山之夜》不平等的對待讓我氣憤;《沙漠觀浴記》我體會到了好奇心的.滋味;《愛的尋求》愛情的力量讓我不解;《芳鄰》讓我看到了一羣可愛的鄰居。

《素人鄰居》第一次讓我感到了人際交往的無奈;《死果》宛如現實生活中的靈異片;《天梯》教我如何平等待人;《白手成家》把生活的艱辛與不易展現得淋漓盡致。

《收魂記》展現出的撒哈拉威人是那麼迂腐;《沙巴軍曹》捨己爲人的品質讓人尊敬;《搭車客》讓我感受到了人的可愛因爲人心的柔軟;《啞奴》因爲人們的舊觀而受盡苦難;《哭泣的駱駝》讓我體會到了和平的可貴。

在這麼多篇中,我對每一篇都有着不同的感受。但,三毛,在我每次閱讀後,都會慢慢添補,慢慢成形,成爲一個讓我欽佩讓我無比欣賞的人。她善良,她追求自由。《愛的尋求》中“我只有這麼說,不傷害他,也不昧着自己的良心”。她很有主見的人,不會因爲讓別人開心就放棄自己的立場,不會因爲有阻力就放棄自己所愛,追得瀟灑,追得瘋狂。她敏感,她純真如水。《荒山之夜》的冷,“像幾百只小刀子一樣地刺着我,應該還不到零度,我卻被凍得快要倒下去了。”我們能從中讀出作者對荷西深深的愛,不只是身的冷,還有愛的痛。讀了讓我心痛,心碎,也心醉。讓我怎能不喜歡您的文字,您這人呢?

《撒哈拉的故事》還給我展示了一個不一樣的世界,她衝擊着我這個小小的世界。其中,《啞奴》讓我最難忘。撒哈拉威人真的是太迂腐了,竟以一個人的膚色來決定他的身份地位,這不是典型的以貌取人嗎?膚色能表示什麼呢?啞奴是個有教養的人,他比那些攀權附勢的人要好得多了。他懂得知恩圖報,還很珍惜身邊的親人。啞奴的每一次拘謹都讓我的心裏好一陣抽痛,這是人性的扭曲啊!

當然,我喜歡這本《撒哈拉的故事》,她給了我一個全新的世界,讓我認識了喜歡上了追求浪漫追求自由的三毛,讓我莫名其妙地嚮往着那艱苦的充滿冒險的沙漠生活哦。

《撒哈拉的故事》讀後感10

終於,我合上了這本書,走出了三毛的內心,卻深陷於她真摯的性情無法自拔。她叫三毛,也是我的女神。

我向來討厭這種燥熱的沙漠,就算在我們北方,酷暑與下火般的酷熱也會讓我痛不欲生。而三毛不同,她熱愛沙漠,熱愛撒哈拉,彷彿在那裏看到了自己前世的靈魂。與其說她的靈魂奔放,不如說她嚮往着自由。她也說,她知道自己想要什麼。在撒哈拉,她活成了自己想要的樣子。而對於我,一個未成年的小屁孩,我叛逆並且忠於自嘲,所以我說,我同樣嚮往三毛一樣的生活,也可能是看完每一段光輝事蹟後常有的英雄情節。俗一點說,我覺得那樣很酷。

那的確很酷。我在三毛那種不屑於生活又熱愛生活的.矛盾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我一定是在高標自己的影子。但我愛上三毛,愛上了她真摯的情感這一點,絕無虛假。

對於愛情,我往往不屑討論,我覺得我無法理解什麼是真愛。但在三毛與她先生荷西身上,我彷彿看到了他們生活在櫻花樹林中(櫻花是我的最愛,在我心中它嚮往着純美),自在,溫馨,悠閒。在撒哈拉的生活中,愛情的力量撐起了半邊天。在故事中,生活的點滴真的變得愉悅人心,物質、利益、種族、年齡之外的愛情是那樣純真,動人。讀〝沙漠中的飯店〞,以接地氣的生活瑣事令我分外安逸,眼前一亮。“吃雨吧,牛排纔不是我的菜。”荷西說道。

我同樣讚賞三毛的吐槽功力與對世俗的冷嘲熱諷,解氣而舒心。生活在落後的沙漠地區,當地思想落後是必然的,那裏的風俗文化與撒哈拉威的生活都顯得與她本人格格不入。但既然選擇了這裏,她就做好了融入的準備。既然思想上無法苟同,那麼起碼讓我吐槽兩句吧!但還好,三毛有荷西相伴。

說到荷西,這個爲了愛情不顧一切的少年,同樣遇到了這樣的三毛,奇妙的是,兩人沒有擦出什麼火花,反而熄滅了彼此的火花。在婚姻面前,崇尚自由的三毛表示一開始是拒絕的,訂婚到婚禮,整個人都是一種〝我在哪我是誰〞的狀態。這也體現出三毛文字的真實,不容一絲虛假。

我愛上三毛,還因她的善良。依着自己博覽羣書與些許小聰明,她成爲〝非洲巫醫〞,救人於危難水火之中,各種中醫西醫自創療法一應俱全,引人發笑,也令人讚歎。我們身邊這樣熱心的人有幾個,那些所謂的循規蹈矩最後都成了前進一步的阻攔。我多希望自己可以像三毛一樣有這種不顧一切的勇氣,後果什麼的都見鬼去吧!

撒哈拉的故事,講的是三毛的人生故事,或許也是三毛希望向讀者呈現的一種她嚮往的生活。她的一生並沒有一直在撒哈拉,撒哈拉的故事也僅僅是幾年的片段,但這也成爲三毛心中最珍貴的片段。可能這些記憶,會在她永久的夢裏不斷上演。

《撒哈拉的故事》讀後感11

《撒哈拉的故事》是一系列以沙漠爲背景的故事。主要描寫了三毛和荷西在撒哈拉沙漠生活時的所見所聞,與撒哈拉的故事當地相識朋友的故事,每個故事都透露出這個隱忍女子對生活的熱愛和麪對困難的堅定。

《撒哈拉的故事》中的語言是極具三毛特色的。讀《撒哈拉的故事》,彷彿是在與三毛進行一次心靈對話,好似在聽朋友講述動人的故事、深刻的感悟、時而無羈的快樂,令人如入其境。該書中每一篇文章都不求深刻,這就是很多人思考的,爲什麼樸素通俗的詞彙在她的筆下就可以如此閃爍着光芒。三毛用語講求淺顯,該書中很難找到生冷怪癖的字眼和拖沓繁長的句子,用詞簡單,盡顯優雅的色彩。這裏所謂的“色彩”,就是三毛獨有的個性魅力,這使她的語言脫離膚淺,上升爲獨具特色的個性化方式。三毛透過《撒哈拉的故事》告訴我們,她傳奇般的人生經歷,是一段尋找生活的真諦,追求生命超越的心路歷程。

“曾經的課堂上的大漠黃沙,曾經的夕陽下的哭泣的駱駝,曾經的枕邊的夢裏花落知多少,心扉裏荷西,心扉裏的爛漫女子,心扉裏的愛情嚮往,心扉裏自由流浪的荒漠情結……這些都是三毛賦予我的。”網友撒哈拉的橄欖樹這樣表達三毛對其自身的影響。而這也是她對我的影響,撒哈拉的故事也讓我明白了三毛與荷西的愛情是那麼的多姿多彩,也讓我明白他們的愛情爲什麼如此的刻骨銘心,以至於在荷西發生意外離去時,三毛是那麼的`痛徹心扉。寫下了這樣的話:“結婚以前,在塞哥維亞的雪地裏,已經換過了心,你帶去的那顆是我的,我身上的,是你。埋下去的,是你,也是我。走了的,是我們。”荷西走了,連帶着三毛也走了,而他們的愛情如此深刻的原因,在看完這本書時我找到了答案。找到了是什麼樣的感情讓三毛這個愛恨分明的女子有了像這樣的思念:“每想你一次,天上飄落一粒沙,從此形成了撒哈拉。每想你一次,天上就掉下一滴水,於是形成了太平洋。”

一本書就像是穿越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和作者進行的一次心靈上的對話,而三毛作爲我最喜歡的作家和她進行一次心靈上的對話讓我感到身心愉悅,看看這本書吧,看看裏面那個愛憎分明的女子的傳奇經歷,看看她與荷西的愛情的日常,我看到這本書讓我有許多感觸,同時也希望這本書可以給你帶來一些感觸和樂趣。

《撒哈拉的故事》讀後感12

三毛說,對於撒哈拉沙漠,她感應到一種前世的鄉愁。說着便去了。

於是就有了我們所見的《撒哈拉的故事》。風沙,熱浪,瀟灑,最令人神往的嘆息的;沒有觥籌交錯沒有紙醉金迷,在沒有盡頭的黃沙中,仍穿一條鮮豔的長裙子。風是決絕酷烈的,然而經過這裙襬,亦無端地生出許多柔情來。揚起、展開,鼓譟的成爲涓涓緩流,涵養了這貧瘠的土地上更殘酷的。

我未曾想這所謂殘酷;我應想到這殘酷,卻無法意識到其如何痛烈。異鄉的畫卷在我眼前展開了。三毛究竟爲什麼要去沙漠?十歲的女孩子就要嫁人了,迎娶之時其必須掙扎、哭叫,所謂婚禮只不過是用暴力奪取貞操;黑人仍被作爲奴隸,世代卑微不得翻身,在“高貴的人”眼裏與一隻人形耕牛無異;還有美麗的沙伊達,終於委頓在狼藉的沙土中了:她的求死大概掃了好些施暴者和看戲人的興。成百上千的駱駝將死的悲鳴隆隆震響在這熱而白的天空了。

“你的沙漠,現在你在它懷抱裏了。”荷西說。

三毛是獨一無二的。爲多少個追求自由的靈魂的意願總和而降生!訴求普遍存在,卻無往不在枷鎖之中,最終長久拼搏的天地或許是初生的自己不敢相信之狹小。三毛要的平靜永遠不是平淡,她追逐精彩。因此,她絕不以遊人的心情愛着薄暮時悲壯的紅日:當將熱烈的愛獻給這片土地,給這片土地上的一切——不爲安定喜樂,爲的是“生活”。

這時沙漠在她的懷抱裏了。

三毛和荷西在撒哈拉的生活並不窘迫,卻也少不了無奈和受苦受難。撒哈拉威鄰居的不禮貌和無理取鬧,部落觀念的陳舊落後——算是小事,一一包容下了。入夜了還要開車去沙漠找化石,結果兩人險些喪命;對此的答覆是“當然要再去的”“明天下午就去”。對於生活,是這樣令人吃驚的熱誠的姿態!枯燥的單調的日復一日的沙漠裏,一粒外來的種子落入了——粗糙的風也蓋不熄這活力,有什麼在不可抵擋地生長。那安立在不修邊幅的一切中的精緻小屋,是三毛的家。

令人心傾的亦是三毛獨特的人格魅力。勇敢,包容,同時脊樑也筆直。很難想象她的一生結交了多少朋友。在這裏,與難以相處的撒哈拉威人,與地位卑下的啞奴,與受人排擠的.沙伊達。三毛是一朵旋轉的花;她在此處略略逗留,與其偕來的仍是芬芳。爲愚昧的注入包容;爲悲慘的注入關懷;爲麻木的注入憤怒。她爲這片土地帶來的,不僅僅是不枯萎的生活,更是不枯萎的人性與價值!也只有這樣美好又堅韌的靈魂,能夠面對那些殘酷而無力改變的:具有掩面大哭的能力,也不背過身去,乾脆逃跑。沙漠中的真與善,惡與醜,始終關切地注視着的:那是三毛的眼睛。

她來去如風。留下一冊《撒哈拉的故事》,贈予沙漠一個擁抱,一朵明亮而柔和的花。花兒在扭曲的熱浪中輕盈地立着,自此,芳華永不衰減。

《撒哈拉的故事》讀後感13

打開頁面,找到《撒哈拉的故事》。細細品讀三毛在撒哈拉的趣事。

本書記敘了三毛定居在撒哈拉的種種趣事,書中洋溢着三毛對沙漠的熱愛與執着的追求。

本書字裏行間透露出撒哈拉人獨有的風土人情,使讀者如置身在一幅撒哈拉風情圖中、穿梭在三毛細膩的文字裏,感受撒哈拉的美妙之處。

三毛是個十分熱愛沙漠的女子,她拋棄了大城市裏的繁華生活,毅然來到撒哈拉定居,去實現她的夢想。可當她帶着丈夫興高采烈地來到撒哈拉時,迎接她的只有黃色的沙土、貧瘠的土地、

簡陋的房子——狹窄簡陋、沒有傢俱、天花板上還有一個大窟窿。而她們並不爲此而退縮——她們一起動手裝修房子、用裝棺材的箱子做傢俱、巧用鐵皮自制風燈……使得她們的房子成爲了撒哈拉中的宮殿,引得人們嘖嘖稱讚:“你們創造了羅馬”,三毛的心靈手巧爲她的沙漠生活增添了一份色彩。在這片沙漠中,她們發生了許多趣事——在《撒哈拉的餐廳》中,三毛以粉絲的三次吃法,引得憨厚的'荷西不想吃他的老本行——西餐,只想光顧她的“中國餐館”了。當看到荷西把粉絲誤認爲是鯊魚翅、把海苔誤認爲是藍印紙時,我終於忍不住,大聲笑起來,心裏想:“她們在撒哈拉的生活一定是豐富多彩的”在《懸世濟壺》中,三毛當起了沙哈拉威人的“非洲巫醫”,而荷西卻極力反對,認爲她是自找麻煩。然而,三毛的醫術卻對百分之八十的人都是藥到病除。當讀到三毛對荷西說她用指甲油幫人補牙後,荷西被嚇的頭髮都立起來時。我又忍不住笑了,“這沙漠的故事可真有趣”。可有時,三毛在撒哈拉的故事並不都是以開心的結局收場的——在《荒山之夜》裏,荷西不慎掉入沼澤,三毛好不容易纔搬來救兵卻差點慘遭侮辱,最後,三毛急中生智,救出了荷西。在《死果》中,三毛因帶上被詛咒的符咒而中邪,荷西不顧一切的救她……先不說她們有多麼情深似海,也不說她們爲對方不顧一切,單是看到這個情節就令人感動萬分了……

三毛與荷西就這樣在撒哈拉生活下去,雖然生活平淡、簡樸、十分貧困。但她們卻是非常快樂,因爲她們知道,物質上的貧困沒什麼,精神世界的豐裕纔是真的好,精神世界是不能用物質換來的。她們心裏這樣想:“平平淡淡過生活,認認真真去做事。莫愁今生無富裕,精神豐裕纔可貴。”

《撒哈拉的故事》讀後感14

我們在流浪,流浪去遠方,手挽手,肩並肩。

——題記

有人說,喜歡一個人就要至死不渝的去愛;有人說,喜歡一件事就要浪跡天涯去追求。也許這種勇氣與毅力早已湮沒於如今的現實世界,但我認爲這是三毛與荷西最真實的寫照。

於我,三毛是灑脫、隨性不羈的女子。當她講出要去撒哈拉旅行居住一段時間時,父母關切地爲她打點行囊,朋友前來相訪問其緣由。而只有一個人,早已默默獨身來到了撒哈拉。初到撒哈拉的荷西面對這擁擠而又近似野蠻的地方心中曾疑惑,爲何他深愛的女子會愛上如此之地,那個錦衣玉食的姑娘會受得了這種生活嗎?但無論她愛或不愛,他都一定會竭盡全力保護她,護她安危。

三毛自己也曾說,她不知道自己爲什麼要去那裏,只是感覺自己屬於撒哈拉。初到沙漠的三毛,襲一身田園長裙,戴一頂草帽,竟有一種油畫上的復古美。從飛機上下來,她覺得心自由了,好像找到了自己的歸屬地,它可以自在的飛了,不受任何拘束。她極力地想用那雙深邃的眼眸去望到更遠的地方。風沙拂過她的臉頰,輕撫她的柔發。她看到了機場臺前等待着她的荷西正微笑的望着她,她不顧一切的跑過去,是啊,這個擁抱,荷西等的很久了。而此時,三毛的心,也在慢慢的融化……

初到新家的三毛真的只能用“家徒四壁”來表達內心所見了。荷西日以繼夜的幹活,希望三毛隨手可觸到自己喜歡的東西。他親手打造木材,做牀做櫃子……半年後,他們結婚了。三毛也真正踏上了她的揹包旅行生涯,她見識到了這個沙漠另一面的黑暗。年僅十歲的姑卡被其父許給三十多歲的罕地,姑卡的悲情與無助深深的烙印在了三毛的瞳孔中,她形容這殘忍的'父親在“賣女兒”,可整個地區都是這樣,三毛深感無力,內心在被強烈的撞擊着。可另一些散哈拉族人的純樸與可愛,又是三毛陷入對自己認識的撒哈拉的矛盾。雖然她討厭甚至可以說是鄙視撒哈拉人思想中一些腐朽,沒有進步意識的觀念,但他又被啞奴的卑微與愛家感動。婭奴是最讓三毛不解而又熟悉的人,她不解啞奴心中爲何自然產生的那種卑微感,不解啞奴爲何倍受壓制而只懂順從不懂反抗。她又熟悉着啞奴無時無刻不在惦記他的家人們,他熟悉啞奴比任何一個撒哈拉威人有教養,他懂得感恩與回報。我深深記得當啞奴被賣到另一個地方當奴隸時,眼神中的麻木與強烈的悲傷。殘酷的分離,殘酷的命運買賣。

我知道三毛的心早已寄存在撒哈拉,我知道西班牙與民族起義時三毛荷西離開撒哈拉沙漠最晚,我知道三毛與荷西飢寒交迫的日子,我理解三毛內心那種即將離別的窒息感,我悲傷荷西去世後三毛憔悴的面容。

我們不再流浪,心卻歸屬遠方,望着夕沉,獨自感傷……

《撒哈拉的故事》讀後感15

看三毛的書最開始是從她的《溫柔的夜》開始,從原本有規律的一天看幾篇,到徹夜通宵達旦,然後一發不可收拾,淚溼衾被,繼而拾起了《撒哈拉的故事》。

三毛,這個以前陌生而又熟悉的人,而今,卻是伴在牀邊,夜夜夢中追尋的人。有人說,三毛,引起了一番流浪文學,橫掃華夏。我想,也是,這個女子,不同一般尋常女子,幼時很皮,小時不喜上學,卻愛閒書,長大後卻又像兒時一樣不按牌理出牌,逃離到沒人知道的遠方,繼續以自由不羈的靈魂浪跡天涯。最終,又以自殺結束生命。真是令人感嘆啊!在安逸生活中待久了的人總是會覺得生活沒有激情,想去遠方流浪,但是,往往總是停留在空想的階段,因爲我們知道這幾乎是不可能的,流浪,要拋棄多少,克服多少,告別多少。而我們早已是溫室中的花朵,可觀不可動。只有,三毛,隨着荷西,搬到西班牙,移到撒哈拉,遠離富足的故國,定居貧乏的沙漠。

單是這份勇氣,足是令我們欽佩。想起那些散發體臭的撒哈拉威人,那乏水的沙漠,那圍着墳堆和垃圾般的小家,三毛卻未曾抱怨,甚至還苦中作樂。她稱自己和荷西爲素人漁夫,爲了節省生活開支而去捕魚,卻不懂賣魚,一頓飯又把賺來的錢花去,白忙活一場了,卻只是笑笑。把魚送人時,她說,友情也是無價的財富。她在沙漠裏授醫,教學,總把生活用品送人,把家居打扮得如詩如畫,把粉絲叫做“雨”。總是說荷西很傻,隨意帶沙漠裏的孩子遛圈弄得髒兮兮的回來,可是他自己呢,看着也不聰明,總是開着車隨意在沙漠裏撿些路人,每次都被人家弄得很麻煩,也總抱怨,可是每次卻總還是讓路人搭她的車。這樣一個心胸寬廣的女子,才配與荷西相愛。

每每看到荷西和三毛的愛情,總是讓我感動落淚。若有一天荷西去了,三毛必是痛徹心扉。三毛總是淡淡的說,若是有危險,那也是命。可是她自己卻可能比自己瞭解的還要愛荷西,她的自殺很大部分因爲荷西。當別人都在懷疑她稀奇古怪的想法的'時候,只有荷西相信三毛真的會這麼做,並且爲她做準備,和她一起去到她想去的地方。他們的婚禮,是三毛想要的那種,簡簡單單的,舒舒服服的,沒有累人的繁文縟節,也沒有應酬不斷的筵席,只有他們兩個人,在主與證人的見證下,答了“好”,交換戒指,看場電影,過過在沙漠裏稍微奢侈的一天。荷西和三毛的愛情,平淡又難求,文化間的差異從來不成爲他們間的問題,令人欣羨。若有此夫,婦復何求。

以我之手,總寫不完三毛之事。她的浪漫,她的瀟灑,她的真性情,她的勇敢,她的睿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