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優】《撒哈拉的故事》讀後感

【優】《撒哈拉的故事》讀後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37W 次

當認真看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後感了。你想好怎麼寫讀後感了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撒哈拉的故事》讀後感,歡迎大家分享。

【優】《撒哈拉的故事》讀後感

《撒哈拉的故事》讀後感1

讀完了《撒哈拉的故事》 ,特別仰慕這個萬水千山走遍的女子。一本書也能對一個人重新認識,三毛真是個奇女子,有趣的女子,很了不起 ,平凡真實,明確的生活態度,在沙漠這樣惡劣的環境中還能如此有趣的.存活下來。從來不計較得失,失去的東西不但沒有懊悔,最重要的是還有荷西陪她一起哈哈大笑。幫助鄰居,什麼都借也什麼都肯借。什麼都幫也什麼都肯幫。印象最深的是用指甲油幫別人補牙。荷西,,,,比三毛小了四歲還是八歲的男子,怎麼說呢,滿滿的都是對他的感激與欣賞,感謝他讓她能在沙漠中有安全感,寫那麼多好故事給我們,愛情很偉大。那麼支持三毛,毫無條件毫無保留的支持,三毛很幸福,也心疼這個女子,在三毛的夢想實現過程中,還好有荷西,幸好有荷西。荷西在她本命年意外身亡,她在十二年後的本命年追隨死去的時候一定像她寫得:飛蛾撲火時,一定是極快樂幸福的。在這個大沙漠裏,她留下了:“每想你一次,天上飄落一粒沙,從此形成了撒哈拉 !”

她的一生,坎坷而又幸福。

如果有人到拉帕瑪島,請也去看看荷西吧。

全部的感想,讓我如此靜心的三毛,我很迷你,我想我……,嗯。

《撒哈拉的故事》讀後感2

《撒哈拉的故事》寫的是三毛在撒哈拉沙漠生活的經歷,文字極爲靈動,帶着我們一起感受鄰里間、朋友間、愛人間的點滴。帶着對美好愛情的嚮往翻開書頁,它卻給了我更爲寬闊的世界。開篇寫三毛做出讓荷西及其同事歎爲觀止的中國菜,沙漠的寂寥便被忽略不計,反而生髮出了一絲浪漫。安全、用水、飲食的困難,三毛無意間是有在透露的,但她總能巧妙的化解。正如荷西所說,去撒哈拉沙漠是三毛倔強而浪漫的決定,三毛自己說:“我並不氣餒,人,多幾種生活的經驗總是可貴的事。”三毛感受着不美好、無奈。她把在墳場邊的家打造成撒哈拉沙漠最美的王國。沙漠豐富了三毛的人生,三毛點綴了沙漠。羅馬不是一天造成的。我也不相信什麼天造地設的`一對,幸福的生活有相互的磨合、妥協、付出,羨慕兩人間的愛情其次,要學習他們的相處之道。

這一本書營造的美好,讓我暫時沒有翻開《夢裏花落知多少》的勇氣。一如當初看了《秋天的懷念》,便失卻了翻開《病隙碎筆》的勇氣。

《撒哈拉的故事》讀後感3

一片黃色的沙海,沒有水,沒有太多的植物,只有一羣爲生活掙扎的人們。八歲就出嫁的小女孩,是文明的落後。每天只供應一桶水,是物資的匱乏。居民們沒有見過照相機,是科技的落伍。鄰居家的小女孩偷衣服穿,是沙漠的悲哀。這些故事都發生在撒哈拉,都是一個風一樣的女子作家三毛記錄下的故事。

這本書首先打動人的地方是對異域風景和文明的描寫,在書裏,你會看到一個你平時所不瞭解的世界,一個不同的大洲不同的氣候裏發生的故事。這裏的故事雖然有的讀起來令人難以置信,但是卻都是真正生活裏的故事。在那個物資匱乏文明落後的社會,沒有那麼完美的居住條件,那裏的人舉止也沒有特別的大方,那裏的故事也是充滿了艱難,一個女子竟然鍾愛那樣荒涼的地方,還有詩一般的眼神望着這片土地。這裏發生的任何故事,在她看來都是別有深意的,她的文字裏透露着對這些人的可憐,對這片土地的忠誠,這是一部獨特的書。

這本書裏甚至沒有一句對生活艱辛的感慨,有的只是一個外國人對這片土地的熱愛,對這片土地的新奇,對這裏生活的樂趣的挖掘。這部書裏有成羣的駱駝,有奇特的`風沙,還有三毛自己簡單地不能再簡單的婚禮。這裏恐怕就是三毛的第二故鄉了吧,其實三毛挺幸福的,在異域找到了自己渴望的第二故鄉,遇到了真心愛着她的荷西,還有遇見了一片從未見過的風景。一個對生活非常敏感的人,纔會寫出這樣細膩的文字了吧。

在撒哈拉的故事裏,感悟那個別樣的沙漠。

《撒哈拉的故事》讀後感4

“我只願面朝大海,春暖花開。”在海子這句著名的詩句中,樸素明朗、清新雋永的語言,讓這份自然而真摯的美好情感表露得熱烈而坦誠。

在美好的青蔥歲月裏,我無數次幻想自己就是詩句中的主人公,在無休止的旅途中一次又一次地面朝着大海,沐浴着海風,迎着海邊升起的朝陽忘卻塵世間的一切煩惱。對自由和漂泊旅行的嚮往,讓當時的我單純地認爲這樣的旅行就像是一件簡單得不能再簡單的事,直到我在《撒哈拉的故事》中認識了一個叫三毛的人。

撒哈拉是一片大海,一片沙海,遠離塵寰的喧囂,白天異常酷熱,晚上又非常冰涼,缺水讓那裏的人掩蓋不了身上散發的濃濃的體臭;沒有教育和知識讓那裏大部分的人根本無從知曉自己今年幾歲;沒有警察和正義,對神靈的迷信讓人害怕。

我想曾經甚至是現在,有很多人會因爲《撒哈拉的`故事》而愛上記錄着主人翁的煩惱、憂愁、幸福的沙漠風情。這個遙遠而新奇的世界使得旅行變成一種流浪,三毛和自己心愛的人遠離故土,來到一個貧瘠、落後的地方,而她卻依然懷着一顆淡定而堅強的心,忘記了惡劣的環境,用她心中洋溢出的浪漫奇想,讓枯燥而艱辛的沙漠生活產生了無限的情趣。雖然過着入不敷出的貧窮生活,但是,他們卻從未對生活失望。書中那些質樸而又感人的故事,讓每一個讀者心生羨慕。

人們必須學會大度,別去思忖現在的快樂是否勝過以前的快樂。當現在成爲過去,你就會明白,健康生活着的我們永遠都是快樂幸福的。

《撒哈拉的故事》讀後感5

三毛真的不錯。但,我是第一次讀她的作品,想來也是最後一次。我認爲讀書講求的是緣分,她的作品並不是我喜歡的類型,可這並不會影響我讀完它。

《撒哈拉的故事》的'類別是中國現當代隨筆。它以沙漠爲背景,描寫了三毛和荷西在撒哈拉沙漠生活時的所見所聞。不同於中國的源遠流長,這片荒漠有它特有的異域情調。是浪漫,也是寂寞,有追求,也有疑惑。三毛勇敢瀟灑的擁抱它,感受的它快樂與難過。

是朋友推薦的這本書,把它作爲四月讀書是想着它會對我的新聞寫作或許有幫助。我並不會描寫人物間的對話或者尋找事件中的細節。華麗誇張的語言講多了就會忘記去何迴歸質樸。新聞的真實性正是體現於它簡單平實的語言,使人一讀就會感受到現場的畫面,從而相信它。(僅限本人觀點)在隨筆第二篇“結婚記”中,三毛與荷西艱難不易的扯證歷程給我印象最爲深刻。看似漫不經心,卻又堅不可摧的愛情,在兩人簡單甚至有些混亂的語言中展現出來,它變得有趣有味。

讀《撒哈拉的故事》有兩個目的,一是完成老師佈置的作業提高新聞寫作水平,二是豐富精神生活提高文學素養。兩個目的都未完全達到,短暫的閱讀並不會產生效果,學習描寫人物對話還在繼續。

《撒哈拉的故事》讀後感6

《撒哈拉的故事》是一系列以沙漠爲背景的故事。

因爲一本地理雜誌的吸引,三毛揹着行囊走進了荒涼單調的撒哈拉沙漠,在沙漠中尋找感受生活的真善美。手捧一本三毛《撒哈拉的故事》,就會不由自主跟着她自由隨性的文字走向那個神祕莫測的世界,那裏每到中午就備受50度高溫的炙烤,水源的奇缺導致每天都要限定用水量,新鮮的水果蔬菜要碰運氣才能買得到,生活環境的艱難困苦和物質的極度匱乏對每個生活在那裏的居民都是一種考驗和煎熬。然而就是在這樣偏僻簡陋的地方,三毛卻度過了她人生最爲精彩的篇章———她偷樑換柱,用黃瓜冒充筍片做菜,竟矇混過關;她“懸壺濟世”,用指甲油補蛀牙,竟成了周圍居民的良醫;她暗渡陳倉,明明沒有駕照卻在警察眼皮下駕車依然安然無恙……她憑藉智慧開起自家的“中國飯店”;憑藉她的善良緩解安撫他人的病痛;憑藉她的勇氣博得交管大隊主考官的通融,從容登上了駕照考試以及荒漠生活的陡峭“天梯”。三毛用她那輕鬆、幽默、風趣、流暢的筆觸描述着單調枯燥下她的多彩多姿,她用一顆樂觀堅強的心接受和麪對外在環境的諸多不利,用自己的熱情燃起生命的.花火。

她的快樂與外界的物質條件完全無關,而是來自她的平和、慷慨、想象力和同情心……那麼,生活在豐盈條件下的我們,又有什麼理由不去熱愛這豐富多彩的生活與明媚的自然?當你像三毛一樣敞開心扉去擁抱世界時,就會發現———原來,快樂根植於心間!

《撒哈拉的故事》讀後感7

“不要問我從哪裏來,我的故鄉在遠方……”每當我聽到這首《橄欖樹》,我總會想起那個與衆不同的她。

我感激她,感激那個十三歲就離家,逃學去墳場看書的她。她熱愛旅行、閱讀,閱讀和旅行是她人生中的兩顆星,快樂與痛苦都夾雜其中。結婚在撒哈拉旅行中進行,失去親人同樣也在旅行中。正是這沒有數學觀念,不願爲金錢工作的她,所以我感激她。因爲她是我心中永遠的三毛。

我感激她,因爲她有一顆赤熱的心。她不喜歡看醫生,卻喜歡“懸壺濟世”,幫那些也不喜歡看醫生的撒哈拉威人婦女。她異想天開,卻事事都成:長了癤子,便用黃豆糊擦在上面幾日便好;牙有洞了,就用指甲油來補牙,卻再也沒有痛過。

我感激她,感激那個富有情調的她。她的家雖然在墳場區,卻是個天堂般的家園。輪胎鋪上坐墊,就變成了一個鳥巢坐墊;深綠色的大水瓶插上一束怒放的野地荊棘,便有了一種強烈的詩意;棺材板上放上厚海綿墊,便成了沙發……

我感激她,感激我雖然沒有去過撒哈拉沙漠,卻領略到了它異常美麗的壯麗景觀,使我深深的'被它吸引,讓這美麗的地方永遠留在了我心中。

我感激她——三毛,一個奇女子,一位流浪者,又是一位爲愛停留的人。瑰麗的撒哈拉,溫情的生活。是她,給我們生活注入了更多的活力和勇氣,告訴我們,生活中不是要物質財富,而是追求精神財富。

我感謝她的浪漫、真性情和瀟灑,給我及大家所帶來的一系列風靡無數讀者的散文作品!

《撒哈拉的故事》讀後感8

心自由而人善。

三毛和荷西,逃不開的話題。

兩個人的感情恰如其分,是真正的扣合,同樣自由的心,同樣善良的人,同樣不拘一格,自在天地。

荷西的舉動怕是一般人很難做出來的,這個男人如此瘋狂,令我敬佩,一股腦的衝勁和激情不值得崇拜,我欣賞的是持續的動力和不斷的學習來一步一步,親手實現自己的目標,旁人看起來或許不值一提的,有悖常規的目標,可是,誰又在乎呢?荷西不會,三毛不會,我也努力不會,這是真正的自由,心之所向,皆爲遠方。

正如三毛所說,她是幸運的`,在每個人都只能活過一種人生的世界上,她倒活過好幾種了。多年的沙漠生活,有苦有甜,驚險驚喜接踵而至,她的心也很開,甚至生死也當做尋常,的確,一切皆有因果。

我們看完這書都應問問自己,什麼是真正對自己重要的事情,人恐怕只有一生,名利場裏轉一圈,沙漠裏晃半生,或是遊刃有餘於多元世界,或是安分守己,在安樂圈中平度一世,都是活法,於你,不後悔足矣。

當然,我們都有親戚朋友,還會接觸好多好多陌生人,真誠以待,也都是一種經歷和體驗,每個人和另一個人人生交叉的那一點,其實也是美妙難言的。

《撒哈拉的故事》讀後感9

嚮往三毛灑脫自由的生活,也欣賞她書中自然流露的情感。沒有華麗的辭藻卻不失靈性,能表達的恰到好處,直擊內心深處,容易讓讀者產生共鳴。

我羨慕她和荷西的生活狀態,在平凡的世界中活得真實。永遠有着一顆獵奇的心。《撒哈拉的故事》記錄了她流浪到撒哈拉感受到的不一樣的人生。她去“泉水”中看當地人如何洗澡,再去海邊看他們如何清理“內部”。他們理智,他們會因爲生活拮据而選擇出海打魚變賣換錢。同時也不乏幽默和感性。她會因爲荷西不夠了解中國而告訴荷西粉絲是春雨凍住後形成的或是尼龍線加工形成的`;她會因爲撒哈拉威人不論大事小事總找她借東西不還而破口大罵;也會因爲芝麻大點兒的小事兒而低頭流淚;還會爲反對奴隸制度當場向大財主質問。她也親眼見證了撒哈拉從一個寧靜與世無爭的世外桃源變成了子彈橫飛的是非之地,而她爲此卻無能爲力。

每想你一次,天上就掉下一粒沙,然後就有了撒哈拉。

因爲這句話羨慕三毛與荷西的愛情。他們真的很愛對方,他們的甜蜜愛情應該是所有人都向往的吧。也許正是因爲這樣美滿的幸福讓蒼天嫉妒。荷西的意外是上天給三毛開的最大的玩笑,荷西的死亡也成了三毛一生的痛。我總覺得荷西不應該就這麼死了,他值得更美好的結局。

三毛活的濃烈,過的灑脫。她把自己的熱情與真善美都留給了撒哈拉。三毛說過撒哈拉是她的第二故鄉。

《撒哈拉的故事》讀後感10

三毛因爲她獨特的性格和那個深愛她的荷西在臺灣牽起了“三毛熱”,能夠做到讓一方水土因爲某個人而動容,應該已經是人生之最了但是這樣的三毛,卻也還是失去了荷西,就像那像仙女一樣的沙伊達,在摩洛哥的侵佔之中,還是失去了她的巴西裡。

若是能在一個偶然的瞬間,我們擡眸,親眼目睹了絕世的美景,那必定會伴隨著我們的一輩子。一片景尚且能在我們心中一息長存,又何況是我們親身經歷的事,又或者是親自交往的人。

撒哈拉的故事,最妙之處是會讓你有身臨其境的感覺。我似乎真的能看見那個日日買醉的沙巴軍曹,我似乎能看見巴西裡的自信霸氣和沙伊達的美貌……我不是那麼幸運的人,能夠經歷三毛這樣跌宕的人生,我也沒有勇氣我的'人生活成她的灑脫,但是在書中,在看她的書的那短短几個小時裡,我的心似乎真的如小鳥一樣無拘無束過。

有歡有悲,有笑有淚,有滿足有遺憾,有愛情,友情,善意……在離我生活很遠的那個地方,有顆心曾經離我很近。來源:澳門利瑪竇中學圖書館

《撒哈拉的故事》讀後感11

《撒哈拉的故事》是三毛全集中我最喜歡的一本,也應該是最快樂和浪漫的一本。畢竟,在那麼荒涼的地方居然有那麼奇妙的經歷與體驗着實讓我着迷。當然最讓我吸引的便是三毛和荷西的愛情。

荷西在三毛口中有一個很大的有點:任何三毛所做的事,在別人看來也許是瘋狂的行爲,在他看來卻是理所應當。對三毛來說撒哈拉沙漠是一個有着“前世鄉愁”的地方,荷西便在三毛去之前找好了工作,找好了家,他們一起給房屋做裝修,把家裏打扮成整個沙漠最溫馨的小窩。那時的撒哈拉其實骯髒、落後、寂寞、貧困,白天炎熱,晚上寒冷。當地人一生洗澡的次數屈指可數,正義其實並不存在,宗教與信仰纔是主導。但就是在這荒僻落後而貧苦的地方,他們倆卻欣欣向榮地滋長着。

書中文字的描述固然有些令人“驚訝”,但讀起來並沒有悲涼與傷痛,一切都是充滿了詩意,用自己“撿破爛”的好習慣給家裏添磚加瓦,給撒哈拉女子講課,幫助他人治病,冒着生命危險給他人幫助。有荷西的陪伴,和自己的`熱情,硬生生把撒哈拉活成了伊甸園。每一次特殊的經歷都像是在冒險,就像超級馬里奧一樣,打怪升級。當時看起來着實很羨慕,但是想到洗澡和沙漠中的澡堂,那充滿着味道的畫面在我腦海中……也就想想就好了。

《撒哈拉的故事》讀後感12

就覺得吧,一個社會,不論是貧苦不發達的還是昌盛富裕的,都有一些溫暖人心的地方和一些抵達人性的陰暗面。

遠離城市喧囂和與現代飛速發展的社會脫節的撒哈拉,那裏的人們淳樸活潑,不虛僞隱藏,勤勞不做作,在那裏生活自由隨性,讓人嚮往。但也不可否認,在那裏,原始的資源的`匱乏帶給人們的小心謹慎,對物質的斤斤計較,以及所予所求毫不顧及別人感受。我印象最深的,在三毛花心思把租屋裝修齊全,富有藝術氣息,得到遠近旅客和居民的讚美後,房屋的主人要求她多交房租,看到這裏不禁覺得租主可惡,人家把房屋裝修好,得到讚美憑什麼分你一杯羹?還有鄰居對物件的有借不還,得到贈予後的毫不感激;以及落後的奴隸制度,勤勞善良的奴隸被剝削,得不到解放,沒有自由,無法掌控自己的人生……都讓我站在一個旁觀者的角度上感到憤慨。在指責人們的貪婪,止步不前的同時,也無法不去思考,在這樣貧窮的土地上,你沒法用所謂的詩化的品質去要求他們,況且在大多數地方,人們也是如此,只能說,你必須給一個文明足夠的成長時間。

還有就是很羨慕三毛自由勇敢的個性和她與荷西之間對一種生活狀態熱情的共同的追求,知道自己想要的,在柴米油鹽裏把生活過得冒險有趣。

《撒哈拉的故事》讀後感13

看完三毛寫的《撒哈拉的故事》,我很有感觸。這本書主要講了:三毛和她的丈夫荷西去了撒哈拉大沙漠,他們在撒哈拉租了一個房子,在哪兒和鄰居發生的;和撒哈拉威人發生的;和沙漠軍團發生的;三毛和荷西發生的點點滴滴。在這本書裏,三毛的文筆很幽默,特別是第一章,看得我哈哈大笑。三毛的描寫也很細緻,一個小表情,一個小動作都寫上去了,這點我們要學習。

看了《撒哈拉的故事》裏的故事,我也對在撒哈拉居住的人有了簡單的瞭解。他們叫撒哈拉威,如果別人用語言傷害了她們,她們就會說:你傷害了我的驕傲。

撒哈拉大沙漠很缺水,迎接他們的只是黃沙。但三毛、荷西還是要堅持,面對這麼不好的生活,還留了下來。他們把自己的'家裝扮的很漂亮、很有情趣,別人都說他們建成了藝術宮殿。三毛和荷西在那裏結了婚。也成了名人,因爲大家知道他們身上有新奇的東西,都跑來跟她借,如:紅藥水、刀叉、肥皂……借了也不還,不借還要罵你。撒哈拉威人有很濃的體臭,那些人幾乎四年洗一次。有一次,三毛找到一個洗澡的地方,叫“泉”,結果裏頭臭氣熏天,雖然被人熱情接待,但是根本受不了,三毛還是在家裏洗澡。一直這樣,三毛、荷西一直住在沙漠。

這就是三毛在撒哈拉沙漠裏的生活,這就是三毛的《撒哈拉的故事》,大家一定要去看哦!

《撒哈拉的故事》讀後感14

出生於上個世紀四十年代的三毛阿姨,是我喜歡的爲數不多的現代女作家之一。她的生平極富傳奇色彩。一生渴望自由,特立獨行;真誠善良,古道熱腸;熱愛生命,無論多麼艱險的環境,都能保持可貴的生活情趣。她骨子裏詼諧風趣,文筆凝練犀利卻又不失細膩平實,寥寥數語,便將所要表達的人物或事物的特徵栩栩如生地躍然紙上。

最初拜讀她的大作是初中一年級的時候,《撒哈拉的故事》便深深吸引了我,從而一發不可收拾,一本又一本的`佳作幾乎霸佔了所有課餘時間,甚至很多課業時間也被它填滿,同時少得可憐的零用錢被小心翼翼地積攢起來,只爲某一天用它可以滿心歡喜地捧回一本細細咀嚼。同樣一本書,今時與往日讀之,心境自不相同,所幸毫無疏離感,有的只是老友重逢般的喜悅。

都說人以羣分,可本人性格中規中矩,喜歡波瀾不驚的日子,可偏偏癡迷她信馬由繮,波瀾壯闊的生活。猶如悄悄躲在安靜角落的一隅,漫卷簾籠,神情專注地欣賞粉墨登場的她,在諾大的專屬舞臺上恣意表演的一幕幕驚心動魄、五花八門、色彩斑斕的萬花筒般的傳奇人生!

《撒哈拉的故事》讀後感15

三毛與丈夫放棄了城市喧囂的生活,來到了撒哈拉。沙漠之旅並不是枯燥無味的,在三毛的筆下,我彷彿看見了世外桃源,三毛筆下的文章是簡潔的,沒有過多的裝飾。她有着男人一般的氣概,卻有着小女人般的細膩。在我的想像中她是一個無所不能的女子。可在瞭解她的背景後我知道了她是一個不幸生活艱難的人,但是她堅強積極向上。

在三毛的作品中,我重新的.認識到了撒哈拉,這裏似乎是一個世外桃源,可三毛很少描寫撒哈拉艱難的生活。沙漠中的枯燥在三毛筆下消失的無影無蹤,甚至在不懈的努力下,墳場成了宮殿,在做飯中都能創造出趣味,在失敗時總會從樂觀的心態面對問題,無論多惡劣的環境,在能發現美的文字下都能變成花園一樣的地方。

三毛選擇逃離大城市,來到這裏並不是對自我的放棄,只因爲在沙漠中有黃沙、烈日相伴,可以暫時忘記心中的煩躁生活的艱難。

這本書最令我羨慕的還是那堅貞不渝的愛情,爲了三毛荷西選擇留在沙漠,用實際行動證明了決心,甚至在荒山之夜願爲三毛擋住一切,這樣的愛情是令人羨慕的。與他在沒有春天的沙漠,經歷了人間冷暖,走過悲歡離合,但最終荷西的離開是對三毛重大的打擊。

三毛在沙漠中打磨時間的只有輸,他在這種條件下,卻還仍不忘讀書。所以沉浸在書中,忘卻現在的紛擾。撒哈拉在三毛筆下顯得活靈活現,希望他們的印記永不被抹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