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悲慘世界》讀後感(精品)

《悲慘世界》讀後感(精品)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69W 次

認真品味一部名著後,相信大家都積累了屬於自己的讀書感悟,是時候寫一篇讀後感好好記錄一下了。可是讀後感怎麼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悲慘世界》讀後感,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悲慘世界》讀後感(精品)

《悲慘世界》讀後感1

感覺有點像歌劇,想起以前在上學時聽的一個70多歲的老師講的`音樂課,竟然在短時間內愛上了歌劇,雖然聽不懂,一個同學一激動課下買了歌劇看,當然以後再也沒有這麼感覺了。可見愛上某藝術需要一個高人持續帶領纔可能真正入門,領路人真的很重要。

回頭再看電影,寬恕和悔過,需要信上帝纔可以實現,不信上帝,萬劫不復,寬恕罪犯,需要罪犯信上帝,否則就是農夫與蛇,中國人不信上帝,沒有寬恕。電影的一點偏想,不是感想。走題了,大家看電影吧。

《悲慘世界》讀後感2

雨果說:“生活、不幸、孤獨、遺棄、窮困,無一不是戰場,無一不產生英雄;無名英雄,有時比著名的英雄更偉大。”冉阿讓就是這樣一個無名英雄,他就是這黑暗世界裏的一支蠟燭,燃燒自己照亮了身邊的'人,等自己燃盡時卻只想飄散在風中,用盡最後一點溫暖。

釋放無限光明的是人心,製造無邊黑暗的也是人心,光明和黑暗交織着,廝殺着,這就是我們眷戀而又萬般無奈的人世間。也許悲慘還會繼續,但要相信,當社會的太陽墜落時,光明總會從心底升起,照亮太陽照不到的角落。

《悲慘世界》讀後感3

這篇文章把1832年前後的社會的黑暗刻畫是淋漓盡致,其實冉阿讓並不是一個抽象的人。

從出身、經歷、品德、習性各方面來說,他都是一個勞動者。

他體現了勞動人民各種優秀的品質,他是被壓迫、被損害、被侮辱的勞苦人民的代表。

他的精神歷程也像史詩一樣可歌可泣。

他本是一個本性善良的勞動者,社會的殘害、法律的懲罰、現實的冷酷使他"逐漸成了猛獸",盲目向社會進行報復,以致犯下了真正使他終身悔恨的錯事,而這種悔恨卻又導致一種更深刻的'覺悟,成爲他精神發展的起點,促使他的精神人格上升到了崇高的境界。

《悲慘世界》讀後感4

讀完了《悲慘世界》,使我不由得心裏酸酸的。這個故事是著名作家維克多。雨果抨擊當時社會的醜惡面目,作者以冉阿讓爲主人公,描寫了一個正直、勇敢、一心爲他人的人;還有從5歲時就幹髒活的柯塞特;

爲自己女兒着想爲了女兒的媽媽芳汀;不明事實的沙威;令人厭惡的德納第;還有那位品德高尚的'主教。這些人讓我知道做人要善良,不能做壞事。我們要學習冉阿讓那種正直、善良,爲人服務的優秀品質。

《悲慘世界》讀後感5

《悲慘世界》這本書我已經讀過了好幾遍了,剛開始的時候,總是很悲觀的去看這本書裏的內容,總覺得所有人都是不幸的',特別是在上了音樂課,聽了《雲端城堡》以後,更覺得珂賽特無比可憐,只是在結局時,才感到了一點衝出陰霾的溫暖。

但是,當我重新拿起這本書的時候,又有了一種新的感悟——

其實,這一個個事情的背後,總有光亮。

我們只關注到了沙威對冉·阿讓的固執、憤恨,但正是冉·阿讓的正直、善良感化了沙威;還有剛開始的故事,神父的出現更是預示着這本書透漏着的光明;還有珂賽特雖然悲慘,但最終還是跟馬呂福幸福的生活,這些又何嘗不是一種美好。

《悲慘世界》讀後感6

作品真實的描寫了資本主義世界中,勞苦人民的悲慘境界,表達了作者對不幸人民的深切同情,在此基礎上雨果探討了造成廣大勞動人民不幸的原因。指出黑暗的資本主義社會制度的.暴虐,殘酷的反動法律是造成苦難的原因。

作者說:“貧窮使男子潦倒,飢餓使婦女墮落,黑暗使兒童羸弱。”確實如此啊,在世界上,只要這些問題還沒有解決,那麼雨果的這本書還是有用的。

《悲慘世界》這本書,肯定了反抗資本主義社會的正義鬥爭,它告訴我們仁慈,博愛才能拯救社會。

《悲慘世界》讀後感7

這部由大作家雨果先生寫成的著作閃爍着不平凡的光華,照耀着古今,也照耀着古今的靈魂,喚醒人們深埋心隅的人性與良知!

剛開始拜讀此書時,我怎麼也提不起興致,總覺得很無聊,遠比不上《基度山伯爵》來得吸引人。但當我讀完全書時,才深深地體會到了作者的`高超技藝,真可謂“辭約而旨豐,事近而喻遠”啊!書中那一個個有血有肉,個性之氣充斥全身的人物,在我心中烙下了揮之不去的印痕。

書中有上帝般的人物,也有魔鬼般的形象,有由大惡轉爲大善的奇蹟,也有由純潔被玷污爲低賤的無奈。

《悲慘世界》讀後感8

雨果說:“社會上的一切善行義舉,都是科學、文學、藝術和教育放射的光芒。”這既是對以往人類道德史的總結,又是對現今社會道德建設的規諫。讀後感.今天我們推進精神文明建設,就不能單靠理論說教,而要通過科學知識的傳播,科學實踐的探索,文學作品的欣賞,藝術活動的薰陶以及教育事業的`發展。落實以德治國的方略,就要以科學的理論引導人,以優美的作品感染人,以良好的榜樣鼓舞人。

《悲慘世界》讀後感9

米里哀主教正是用自己的善良之心拯救了一個迷失方向的人,用自己對人們的寬容的愛感動了這顆石頭般僵硬的心。

愛的力量是偉大的,它能向黑暗的思想和自暴自棄的精神中射入一道溫暖而明媚的陽光,能向罪惡的深淵裏遞給掙扎徘徊的`人一條救命的繩索。社會上永遠需要擁有愛的人、需要這些正義和仁愛的人和精神的存在。

我們也應該努力變成仁慈和善良的人,用充滿包容和愛的心對待這個世界,以及學會這樣去對待身邊所有的人。沒有人能保證世界上沒有罪、沒有惡,但是,至少當愛和寬容越來越多時,這個世界上的仇恨和罪惡就會越來越少。

《悲慘世界》讀後感10

《悲慘世界》這本書我已經讀過了好幾遍了,剛開始的時候,總是很悲觀的去看這本書裏的`內容,總覺得所有人都是不幸的,特別是在上了音樂課,聽了《雲端城堡》以後,更覺得珂賽特無比可憐,只是在結局時,才感到了一點衝出陰霾的溫暖。

但是,當我重新拿起這本書的時候,又有了一種新的感悟——其實,這一個個事情的背後,總有光亮。

我們只關注到了沙威對冉·阿讓的固執、憤恨,但正是冉·阿讓的正直、善良感化了沙威;還有剛開始的故事,神父的出現更是預示着這本書透漏着的光明;還有珂賽特雖然悲慘,但最終還是跟馬呂福幸福的生活,這些又何嘗不是一種美好。

《悲慘世界》讀後感11

在上帝的眼裏,人是簡單的,因此雨果可以只用兩個極端——善與惡來勸誡上帝俯視下的人。雨果只是把自己看做是一個代言人。他替上帝審視這個世界,告訴惡者如何向善,告訴我們正義之上還有公道,鼓舞着一個時代,更是鼓舞了一個民族。這是雨果自己的`聖經,世界並不是殘酷的,殘酷的只是堅持爲惡的人心。

但是雨果並不怕這個充滿了爲惡的時代,他堅信道德是會感化人的,教育會使善良深入人心,並最終帶給人類一個新的紀元。從這個意義來講,他在給終將走向末日審判的人類一條自我救贖的道路。

《悲慘世界》讀後感12

冉阿讓的經歷,並不是“悲劇或喜劇”幾個簡單的字就可以總結,在法律面前,他的'確是個罪人,離奇的遭遇甚至可以說讓他因禍得福,成爲一個真正的好人;但在靈魂深處,他的經歷卻十分悲慘,儘管已棄惡從善,但終歸是不被社會所接受的。

沙威的死正說明了這點,這個代表了統治階級的探長,決心誓死捍衛自己的階級。因而,沙威沒有和救命恩人成爲朋友,而是選擇了死亡……

這就是悲慘世界!

《悲慘世界》讀後感13

冉阿讓不該降臨於凡塵。在這濁世中,他孑然一身,只有無數好事的旁觀者竊竊私語着:“看,那個罪犯,看!”。只有生性妒嫉的.窺探者隨時準備歪曲他的每一步言行。他起身回返所來之處,那裏居住的靈魂與他相近,更爲高貴。

《悲慘世界》讀後感14

在《悲慘世界》中,主教克利的寬容與博愛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克利對主人公冉阿讓偷竊教堂銀燭臺行爲的寬容,挽救了冉阿讓的一生。世界因爲人與人之間的寬容而博愛,因爲人與人之間的博愛不再是那麼的冷酷與悲慘。

在《悲慘世界》中,在主教克利寬恕了冉阿讓後,冉阿讓痛改前非,最終成爲一位人人愛戴的好市長。合上厚重的書籍,我在感動於主教克利的寬容之餘,心中一直在暗暗慶幸冉阿讓的.幸運。主人公冉阿讓的幸運在於他的人生路口遇到的是寬容和博愛,在於克利主教對人生深深的感悟和理解;在於克利主教對待錯誤的不同於世人的超凡脫俗的正確態度。

《悲慘世界》讀後感15

《悲慘世界》我一直很想讀,今天我終於有幸把它讀完,總體的感覺是震驚,心寒。

它是雨果的代表作,是一部結構宏偉,枝葉繁複的'長篇小說。以主人公冉阿讓的一生爲情節主幹,深刻地反映了悲慘世界中窮苦人民的不幸遭遇:冉阿讓出身貧苦,失業後因偷了一塊小麪包給飢腸轆轆的小外甥。竟被判處5年徒刑,4次越獄又被加刑,一共服了19年的苦役。

天真純潔的少女芳汀被人玩弄遺棄後,爲了養活女兒,她在工廠拼命幹活,僅僅因爲生了私生女,被工廠開除,迫於生計,她被逼賣了自己兩顆門牙和一頭秀髮,最後淪爲妓女。芳汀的女二珂賽特寄養在一家酒店裏,小小年紀卻被酒店主夫婦折磨的不成人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