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精選《悲慘世界》讀後感

精選《悲慘世界》讀後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45W 次

  【篇一:悲慘世界讀後感

當看到《悲慘世界》這個標題時,我腦海裏立刻出現了一些人被殘忍迫害的畫面,我懷着激動的心情翻開了書的第一頁。

精選《悲慘世界》讀後感

本書主要寫了主人公冉阿讓因爲偷竊被判了19年的苦刑,因爲他有前科,出獄後一直不被社會所接納。後來雖然受到迪涅主教的關照,但冉阿讓的好意還是一次次被人們誤解。在他的坎坷經歷中,還遇到了一個命運同樣悲慘的人—芳汀,他們的遭遇體現了窮人的悲劇。此外,書裏還穿插了社會的其它階級人物的不同命運,反映了法國大革命前的社會悲劇和政治殘忍。

書中的冉阿讓、芳汀的命運悲慘,與他們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那些有權有勢卻殘酷的社會高級人物。我認爲,冉阿讓雖然悲慘,但是他的生命有意義,而且充滿希望,不像那些XX犯、殺人犯活得墮落。看完這本書後,我終於明白了作者爲什麼把《悲慘世界》作爲題目,這是因爲作者要描寫的是一個法律殘酷、社會矛盾很多,使一些人難逃厄運的悲慘的世界。

浪漫主義作家雨果把許多殘酷的現實收於筆下,讓人一看就明白了當時的社會是多麼混亂。雨果寫出了人們雖然處境悲慘,卻同樣嚮往自由和愛,並以一個耐人回味的句子“夜,沒有星光,一片漆黑,在黑暗中,可能有一個站着的天使展開着雙翅,在等待着這個靈魂”結束了描寫,這樣的結尾實在是使人歎爲觀止。雨果的描寫給人以深切的體會,並從人物、情節、環境的描寫更好地襯托了主題,也使《悲慘世界》這本書廣爲流傳,被人們所閱讀和學習。

  【篇二:悲慘世界讀後感】

人生如戲是我讀完這本書的唯一感覺。

書的開始講了一個十分狼狽的男人到了法國的南部的一個小鎮裏,那裏的人因爲他的身份都不接待當在他準備在公園的長椅上過夜時,因一個老婦人的話他決定區一個主教卞福汝家問一問可以在那裏過夜嗎。故事總是充滿希望的,那位充滿善心的主教接待了他並給予了他一頓晚飯,在午夜時他動了貪念偷了主教的銀燭臺。

後來一個叫芳汀的母親把她的女兒寄存在了一對心腸歹毒的夫婦家裏,然後就去了一個城市打工後來因爲那裏的人們歧視她就讓她丟了工作,可是他還有他的女兒。爲了讓女兒好好生活他受盡苦楚,在那時她碰到了市長就是當年的逃犯冉阿讓可是在這時一名警察發現了冉阿讓的真實身份把他抓住了,可這時奄奄一息的芳汀死了。冉阿讓費盡力氣逃了出來,去那對貪心夫婦家把芳汀的女兒接了出來,之後的好幾年他們過着幸福的生活。

雨果寫的這本書實在是不錯,讀完這本書我不禁爲冉阿讓這個逃犯的一生嘆了一口氣,當他悲慘的人生結束時我不禁爲他開心。遭遇了人們的歧視他知道了人生,他看清了一切,在書的末尾作者讓兩個彼此敵視的人看清了對方並和解,在書的末尾作者也讓壞人得到了應有的報應。

曾經我覺得可憐的人一定一生可憐,但我在讀《悲慘世界》時自己彷彿也身在其中爲他們每個人之後的命運擔憂着,最後合上書時,我感覺世界豁然開朗並從心底爲他們開心,只要心存對未來的希望和善心,就會有一個好的結局,即使自己的出身並不好但也可以製造出輝煌的一生。

悲慘永不悲慘。

  【篇三:悲慘世界讀後感作文】

寒假時我有幸讀到了一部震驚文壇的著作——《悲慘世界》。作爲浪漫主義的傑作,它又結合了現實主義,描繪了廣闊的生活畫面和共產黨人的革命鬥爭,對資本主義道德和法律制度進行有力的批判。

故事發生在19世紀,修枝工冉阿讓因飢餓偷了一塊麪包被判刑。刑滿後,又偷主教的銀器,受到感化而立志從善。後來做了很多善事且被選爲市長,不久被警長沙威認出,爲解救無辜者,主動自首而被捕。後逃走並贖出女工珂賽特,她長大後要與馬利尤斯結婚。冉阿讓於是親赴戰場找參加共和黨和黨起義的馬利尤斯,他放走沙威。沙威自盡,同時又救出馬利尤斯,成全他們婚事後死去。

作家雨果用史詩般的風格和藝術魅力揭露了資本主義奴役勞動人民的現實。然而,雨果相信唯有道德感化是醫治社會災難的良方,也正是在這種觀念下,主人公從一個偷盜食物的工人成爲了一個偉大的奉獻者。我想,可以這樣描述冉阿讓:他不是完美的,但他終於醒悟,他有自己的位置,有他存在的價值,他不僅有一顆不變的善良的心,不會因爲遺憾而放棄生存。

如果他的生活是一條流光溢彩的河流,左岸是生存的壓力而致的一些不道德的行爲,右岸是一顆金子般善良的心。那麼,他也曾停錯了岸,靠在了左岸,但慶幸的是他的良知還未泯滅,右岸明亮的燈塔喚醒了他沉睡的良心,最終他選擇了右岸,給自己的一生定位了一個善良的制高點。對未來的希冀燃燒了夢想,也因此而照亮了生命中那一片火紅的天空!

  【篇四:悲慘世界讀後感】

它,是法國偉大的現實主義作家維克多·雨果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它描寫了法國大革命前夕社會各階層人民的不同命運。它似一卷跨越半世紀的畫卷,它,就是《悲慘世界》。

《悲慘世界》一書,是圍繞一個釋放的苦役犯冉阿讓,受仁慈的主教感化而棄惡從善這一題材而寫的故事。他以中心人物——曾經的囚犯冉阿讓不平凡的生活經歷爲線索,以社會底層的勞動人民受苦受難、受壓迫、受欺騙的窮苦人爲對象,描繪了從1815年拿破崙失敗到1833年巴黎人民舉行7月王朝起義,這一時期的社會下層人民的悲慘命運。

這本書,正如書名《悲慘世界》一樣,維克多·雨果通過這一本書,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現象,歌頌了人性的善良與純真,貶低了上流社會的互相傾軋的醜惡現象,向人們展示了一副真實而又動人心魄的悲慘世界的畫卷。在被人們稱爲“苦難的百科全書”——《悲慘世界》一書中,人人生活中都充滿了苦難。棄惡從善的冉阿讓,寬厚仁慈的主教,愛女兒而被騙的芳汀,無惡不作的德納弟夫婦……他們的生活中都有苦難。雨果也認爲無論是誰,在什麼樣的環境中,都有苦難。雨果借書中的人物展示了不畏艱苦,與命運搏鬥的精神,宣揚了人道主義思想,歌頌了戰勝黑暗的必要。因此《悲慘世界》不僅是在展示苦難,更是爲人們指引走向光明的路!雨果真是一位偉大的作家!不僅宣揚光明、人性,還爲我們指明瞭前進的道路與方向!而這個方向便是人道主義所強調的人之本性!

《悲慘世界》一書,似一卷跨越半世紀的畫卷,每一幅畫都那麼栩栩如生,真切入微……

  【篇五:悲慘世界讀後感】

悲慘世界這部歷史名著,圍繞着故事的主人公—冉阿讓,通過他的不平凡的身世經歷和可歌可泣的道德精神,展現了十八、十九世紀的資本主義時代社會下層的苦難—冉阿讓爲了使姐姐和她的孩子免於餓死而偷了一塊麪包,被判處十九年徒刑。

冉阿讓出獄後,帶着對社會的報復情緒,偷了幫助他的卞福汝主教大人的兩個銀燭臺和搶了一個窮小孩的一枚錢幣。而卞福汝主教面對再次犯錯的冉阿讓,沒有把他投進監獄,而是寬恕了他,並再次幫助他,冉阿讓產生了深深的內疚,這種內疚使他醒悟,並昇華成更深的覺悟,成爲他精神發展的起點。

冉阿讓是善良的,無論處於什麼樣的境況。第一次救人是在苦役場,冒着被加重刑罰的危險,砸爛腳鐐去救被大石頭壓住的同伴;第二次是當了市長後,仍然不顧市長的身份,隻身去救一個被馬車壓住的普通人。還有許許多多幫助人的事情,都是在不同的境況下去做出的看似普通的壯舉。

他又是偉大的,在資本主義現實的壓迫下,不得不改名換姓,從事生產經營,擁有鉅額財富,進而成爲一個地方長官,當上了市長,但當他知曉一個和他長相非常相似的人被當成冉阿讓而要被懲罰的時候,不顧個人面對的危險,挺身而出,用於承認了自己的身份,使一個無辜的人免於受到舊制度的迫害。

冉阿讓憑着自己過人的體力、毅力和智慧,與命運抗爭,幫助處境悲慘的芳汀及她的女兒珂賽特。用自己的實際行動,感化資產階級社會機器代表的沙威。

儘管有冉阿讓爲代表的勞苦大衆與黑暗的資本主義社會相鬥爭與奮鬥,但是仍然改變不了勞苦大衆被壓迫、被損害、被侮辱,生活困苦的悲慘命運。

  【篇六:悲慘世界讀後感】

前幾天,我讀了一本法國著名小說家維克多·雨果的書——《悲慘世界》。裏面的主人公冉阿讓,讓我深受感動。

冉阿讓出生在一個貧苦的家庭,很小就失去了父母,由姐姐把她撫養成人。冉阿讓二十五歲的時候,姐夫去世了,他便幹着報酬微薄的工作幫助姐姐,維持生計。在一個冬日的夜晚,冉阿讓打破了麪包店的玻璃,拿走了一塊麪包,卻被人發現,並以“破壞房屋入室搶劫”的罪名關進了監獄,判了五年苦役。他四次越獄,四次被捕,等他出來時,已經在監獄裏關了十九年。由於他是一個苦役犯,每個旅店、餐廳,都不肯接待他。

爲了過上正常人的日子,他在一個叫海濱蒙特勒伊的城市隱姓埋名,靠製作黑珠玉,成了富翁;因爲他熱心幫助窮人,又當上了市長。不巧的是,一段時間後他被哈威警探識破了。但爲了幫助一位母親——芳汀,找到並撫養她的女兒,冉阿讓又一次開始了隱姓埋名的逃亡。最後,他參加了法國大革命,用真情打動了哈威警探,獲得了自由。

冉阿讓我感動的地方就是,他對窮人的熱心幫助。文章曾經有這樣一段內容,一個名叫割風的老人被車子壓住了,眼看老人就要支持不住了,冉阿讓不顧市長的身份,竭盡全力,就出了老人。而且他每次出們都會拿上錢去施捨窮人。還有就是他在自身難保的情況下,依舊信守諾言,想方設法,離開哈威警探,去尋找芳汀的女兒。

冉阿讓的所作所爲,不僅讓我想起了那些爲上不起學的大學生捐款的人,他們不也是儘自己的力量去幫助那些大學生的嗎?我認爲當了富有的人,就更要一顆富有的心,這樣,纔可以幫助更多人。作文

  【篇七:悲慘世界讀後感】

《悲慘世界》是維克多·雨果的一部傳世之作,創造了法國現代社會生活和政治生活的長篇史話。纔讀了幾頁,我就愛不釋手。

故事講了一個苦役犯冉阿讓的一生。他先是因爲砸壞玻璃偷了一塊麪包,被判4年徒刑,因4次越獄,又被判了15年徒刑。他等了19年,終於被放了出去。當他一無所有而又衣食無着的時候,受到了主教卞福汝的關懷。之後,冉阿讓化名馬德蘭,做了海濱蒙特勒伊的市長,可他最後自首了,冉阿讓又被捕了,他戴上了表示終身監禁的綠帽子和紅衣,在船上做苦役,在救一個海員時,他掉進了大海。後來,在法國的戰場上,有人看見了冉阿讓的身影。他在槍林彈雨中救出了一個人:馬呂斯。冉阿讓終因過度勞累離開了人世。

作者想告訴我們的是:做一個真正的自己,任何刻意的僞裝都將被識破,虛僞在事實面前只有被革滅。另一種是無論在什麼情況下都能永保光明、善良、寬容的擁有高尚情操的人。洗新革面後的冉阿讓變得寬大、善良。正是那個慈悲爲懷的心感化了冷酷、固執,曾一味追捕他的警長沙威。

我再一次被人性的巨大力量所震撼。願我們身邊多一些主教般光明的使者,願他們像純潔的天使般永遠守護着人們心中那份慈悲爲懷的心,更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加入到助人爲樂、見義勇爲的隊伍中來。社會需要這樣的人,世界需要這樣的人。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創造我們的生活,創造出一個善良、和睦、光明的世界。

  【篇八:悲慘世界讀後感】

《悲慘世界》是法國偉大的現實主義作家雨果最着名的作品之一。它描寫了法國大革命前夕社會各階層人民的不同命運,反映了當時社會的重重矛盾,歌頌了人性的善良與純真,鞭撻了統治階級和上流社會的相互傾軋的醜惡現象。

雖然是在這樣一個黑暗不公的社會裏,卻有一個始終與醜惡勢力相抗衡的人——冉阿讓。也許正是他的博愛、寬容及其高尚的靈魂,又重新喚回了人們內心深處的良知。而他又是怎樣的一個人物呢?

在他25歲時,就因爲打破一塊玻璃偷拿了一個麪包而被判19年的苦役。而當他經歷長期牢獄之苦,終於獲得自由時,卻由於他曾經是個苦役犯而無法被社會所接受。但他卻以實際行動向世人證明,他——一個苦役犯的偉大!

每個人都有愛。但有的人只愛自己,愛自己的親人,愛自己所擁有的一切。而冉阿讓的愛卻是給世上所有可憐的人、貧窮的人、值得同情的人、值得尊敬的人的。

他曾經是一個擁有無數財產的市長,可他卻把絕大多數的錢都捐給了慈善機構和窮人們。以至於他往往出門時口袋裏裝滿了錢,回來時又都空了。除此之外他還經常把麪包送給捱餓的人,把衣服送給挨凍的人;到處訪貧問苦。對於窮人而言,他就像一頂保護傘,一個正義的化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