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活法》讀後感精品[14篇]

《活法》讀後感精品[14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99W 次

品味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積累了屬於自己的讀書感悟,何不靜下心來寫寫讀後感呢?想必許多人都在爲如何寫好讀後感而煩惱吧,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活法》讀後感 ,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活法》讀後感精品[14篇]

《活法》讀後感 篇1

稻盛先生在這篇中講了個切身體驗的例子,是他去參加本田宗一郎的研討會。本田先生露面時一開口就給了衆人一個下馬威:“據說你們是來學經營的,如果有這閒工夫,不如快回公司幹活去。”而稻盛先生更是被他的魅力所傾倒:“在榻榻米上練游泳未免太傻。榻榻米上學不會游泳,倒不如即刻跳入水中,用手腳劃一陣子再說。”對啊,不在現場揮汗如雨,哪能學到什麼經營?成就偉大事業的智慧只能從經驗的積累中才能獲得,只有親身參與的體驗纔是最寶貴的才財富。

而稻盛先生也指出,成就事業需要“自燃型”的人。作爲組織而言,不歡迎不燃型的人,因爲他們自己冷若冰霜不說,有時還會奪走周圍人的熱量。那麼怎樣才能成爲自燃型的人呢,最好最有效的辦法就是喜歡自己的工作。因爲要把事情做好需要很大的能量,而這種能量需要靠自我激發,自我燃燒才能產生。實際上,稻盛先生說到底,其實就是想告訴我們,缺乏對工作的高度的熱愛就不可能取得卓越的成果。無論哪個領域的'成功人士都是喜愛甚至迷戀自己的工作,可以說,徹底地喜歡自己的工作是通過工作豐富自己人生的唯一的方法。

《活法》讀後感 篇2

讀到這篇時,對我造成了一定的衝擊,生命中不乏遇到好事與壞事,遇到好事時,我們或興高采烈或喜不勝收,遇到壞事時,似乎進入低谷無精打采。福禍如同交織的繩索,壞事好事交替發生,這就是我們的人生。因此,好也罷,壞也罷,晴天也好,陰天也好,一概懷抱感激之心。不僅幸運時,即使遭遇災難,也要說聲謝謝。這大概就是說的心態的重要性。“無論遇到什麼事情都要感謝。”因此,歸根到底,這是一個精神層面的問題,不管物質條件如何,只要具備感謝之心,就能品味滿足的.感覺。生活已如此艱苦,爲何自己還要爲難自己?

而除了自己的心態外,我們還要切斷蠱惑人心的“三毒”。這三毒分別是“嗔”、“貪”、“癡”。人每天都要受這三毒的影響,物慾、名利慾潛藏在每個人心裏,當這種願望無法實現時,就轉化成惱怒:“爲什麼自己就不能如願以償?”同時又反過來嫉妒:“爲什麼他可以得到?”大多數人都會受到上訴情緒的支配和擺佈。因此,重要的是擺脫他們,要完全消除三毒是不可能,但是我們可以努力去抑制他們、控制他們。控制住慾望,也就是抑制了私心,先人後己的利他心是人一切德行中最美好、最高尚的品格。

《活法》讀後感 篇3

近日品讀了日本作家稻盛和夫的作品《活法》,感受頗深,從前總覺得那些勵志類的書籍,多半是一些打了雞血的大道理,沒有什麼指導意義,但作者本人對人生意義的完整闡述和積極正面的人生態度,卻讓我真正的感動。

對於每天疲於生計的普通人來說,很少會去真正思考生活的意義和做人的準則,但正確的三觀卻像一根無形的線,能夠真正影響我們的心情和做事方式,通過拜讀老先生的作品,讓我最有觸動的是他所表達的孩童時代父母教導的極其簡單的、理所當然的道德心-善良、正直、勤勞和一顆感恩的心。

人的.靈魂可以被磨練,也可以被污染,人的精神可以變得高尚也可以變得卑微,這取決於我們的人生態度。對於工作,全神貫注於一事一業,拼命努力,持之以恆,精益求精,在這個過程中,靈魂也自然而然獲得淨化,形成自身厚重的人格,這樣勞動不僅創造了經濟價值,也能提升人本身的價值。

“敬天愛人”是中國的古典智慧,通讀此書,用理性和良心來抑制感性和本能,把正確的倫理觀、道德觀注入心中,纔是內心平和,獲得幸福的出口。

《活法》讀後感 篇4

人生和經營原理原則以單純爲好,先做人、後做事,這便是單純。因爲我們必須通過學習,努力提高自己,明白做人的道理,誠信、正直、和藹、熱情、認可你的人,那推銷變簡單多了。事業的原理原則在哪裏?不在公司的利益或面子,而是怎麼做對社會和世人有利,爲消費者提供優質的產品和服務纔是企業經營的根本。優質的產品和服務,簡簡單單幾個字便深刻闡明瞭企業的經營之道,很單純。我在食品公司負責產品的生產、加工和品質,萬老師將如此重擔交給我,我深知責任重大。我有過牴觸、有過猶豫,但通過學校我明白,大北農的事業是我們自己的事業。我們今天的拼搏是爲了明天成就自己,創造我們人生的價值。

滿懷熱情、全力以赴、聚精會神、埋頭苦幹眼前的'工作,專注於現在的每一瞬間,人生是需要規劃的,這麼多年走過來,我悲催的發現,我的人生規劃實現成果真是可憐。通過學習,恍然大悟,原來是我不夠單純,沒有認真過好每一天,沒有每一天腳踏實地的努力,也沒有日積月累的業績,沒有成功。

《活法》讀後感 篇5

讀日本作家的《活法》一書後,本人感悟深刻,深受教育。書中主要講述作者一生中,在生活工作中,所體驗到的一個真理,那就是良好的心態和理念決定人的命運。人生在世只要具備了這人生觀,道德觀才能在生活中工作中取得幸福和快樂。

人生必須有理想,有奮鬥目標,人生的真理,要在實際生活中,勤奮工作中,領會感悟。人活着就要積極向上,肯能吃苦,苦中取樂,善於勤勞,有建設性,創造性,協調性,有能力,有關愛他人之心,有感恩之心,善於與人共事,關注生活中的`每個小細節,工作一絲不苟,性格開朗,用良好的心態,對事物持有肯定態度。生活工作中,只要認真努力去做,就沒有克服不了的困難,就沒有解決不了的問題。要充滿善意,有同情心,關愛心,勤奮知足,不自私,不貪慾,辦事多爲他人着想,一切事情都要順其自然。

《活法》一書中,值得我們去了解,去細讀,去思考,是我們在生活中不斷提高自我素質,品道德行爲,樹立正確的人生觀,用良好的心態面對人生,爲人類,爲社會奉獻,在生活中取樂,在幸福中生活。

《活法》讀後感 篇6

稻盛先生用一整篇來寫這個內容,我想必有他的深意。在弱肉強食的商業世界裏,頻繁地將“利他”“愛”“同情”等話語掛在嘴邊,可真正能做到這些的`又有多少?圓福寺一位長老曾講過這樣一個故事給先生——“天堂和地獄有什麼區分”?長老說:“那地方從外觀上看一模一樣,但唯一不同的就是住在那裏的人心。”住在同一個世界的人,因爲有無關愛他人之心,而分出了地獄和天堂,而稻盛先生也常常向員工強調“利他”的必要性。作爲一個經營者,或者說,作爲一個企業家,我想正如梅巖說的:“求利有道。”追求利潤絕不是罪惡,但其方法必須符合爲人之道,不是爲了賺錢就可以爲所欲爲,獲取利潤必須通過人間正道。正如先生用了五分之一的篇章只講述了這一個主題,商業行爲中倫理道德的重要性可見一斑。

《活法》讀後感 篇7

記得有人問過我這樣的問題:“人究竟爲誰而活?”這個問題我一直在苦苦思索直到現在我纔想清楚答案;有一部分人活着是爲了實現自我價值。不管這個價值有多大,只要對這個社會有幫助,就實現了自我價值。只要你曾對這個社會微笑過的,社會也會給你一個微笑。所以那些實現自我價值的人都活得很輕鬆,因爲他們是爲了給這個社會做點貢獻

而另一部分人則是爲了金錢,利益地位和權利而活。官場上的勾心鬥角,官場下的怒目相視。使原本大公無私的官場變成了一條骯髒的發財之路。它的骯髒提醒着每一個人,它的發財之路又誘惑着每一個人。使那些爲了一條骯髒的發財之路的人活得很累。因爲他既要提醒自己不能陷得太深,同時又告訴自己這是一個名利雙收的好機會。所以他就只能繼續陷,繼續累。知道自己的人生旅途真正結束。

兩者都是爲了生存,而不同的是前者活得輕鬆,後者活得累。不管活得輕鬆還是活的.累,都應該知道;這個社會只給你一根琴絃,你所需要的是繼續往上加琴絃,然後彈奏出美妙的音樂。而不是將這唯一的琴絃扔掉,因爲你要知道;這個社會對你已經很公平了。

《活法》讀後感 篇8

斷斷續續,終於讀完了《活法》這本書,一位出了家的身爲企業家的老人家寫的書,也無怪乎會是這種味道。

書中有一句:企業經營的目的,首先在提升員工的生活與幸福。

首先我要承認,這本書有一定的催眠效果,對於我來說。於是在暈暈乎乎的情況之下看了這句話我就更暈了,接着我就震驚了。

這是神馬樣的境界啊,這是神馬樣的企業家才能說出的話啊,我想說,這位老人已經不是一位單純的'企業家了。

讀了這麼些年的書,只知道企業的存在首先是以營利爲目的,與此同時提供就業機會,解決就業問題,這回算是開了眼界的,可我還是想問,真的假的啊,雖然說出家人不打誑語啊……

最後想說,這本書其實挺好的,包含着一位老人對日本的過去、現在的反省以及對將來的思考,雖然有點烏托邦之嫌,導致有點催眠之效。

從小就認識到,人總有一天會死亡的,死亡就是指永遠不會以任何形態再次出現。

看了稻盛先生的《活法》有一種悟的感覺,真我的永記不忘,感謝這本書帶給我的收穫。

《活法》讀後感 篇9

再讀《活法》,期初有眼花繚亂之感,繼而猶如沐浴春風、靈魂得以洗滌,稻盛和夫的哲學思想多面開花,卻一脈順承,給人極大地啓發,醍醐灌頂不過如此。

其實越接近真理道理越簡單,很多道理我們從小就知道,但卻不明白。現在看來那就是真理。稻盛和夫先生告訴我們,所有人的人生,最後的發展都是自己內心念頭的延長線,我的內心怎樣想。現在回想起來,我也是這樣的。所以我現在的想法是很重要的,關係到我的未來。“是什麼造就了這些平凡人的不平凡呢?是那一股能默默專注在同一件事而不感到厭煩的力量,也就是拼命去過每一個今天的力量,以及一天天去累積的持續力。”

就拿崑山項目來舉個例子吧,從過完年開始移師現場項目部辦公到現在,也就三個月,但是已經有無數的成績出來了,我相信我看的書不晚。生命的意義在於不斷地成長,在這幾個月中我成長了,我發現了自己的變化,有時都不相信,真的`變了,沒有那麼焦慮了,不再埋怨了,不常常想不該想的了。我說是沒有用的,這些內心的變化我內心真的體會了,這是我覺得最快樂的事。要有追求和夢想,過程比結果更加重要,享受奮鬥的過程。

《活法》讀後感 篇10

稻盛先生在該篇中說到“只有主動追求的東西纔可能到手”。在書中,他舉了一個松下先生的演講。當時松下先生談到了著名的“水庫式經營”,而底下觀衆發出了牢騷——我們想聽的是怎樣才能建成水庫,而你現在強調的只是建水庫的.重要性,有什麼用呢?松下先生說道:“那方法我也不知道,儘管不知道,但必須要建水庫,你必須這麼想。”對於這個回答,幾乎所有人都大失所望。但是這個回答卻給了作者巨大的衝擊。當讀到這裏時,我大概明白爲什麼稻盛先生會有如此巨大之反應。一個人的人生就是他自己思維的產物,正如“心不喚物,物不至”一個道理,只有自己內心渴望的事情,才能將它呼喚到可能實現的範疇之內。換句話說,一個人心中所描繪的事情或者願望比誰都強烈,熱情達到燃燒的

《活法》讀後感 篇11

以前並不知道稻盛和夫,在看了《活法》這本書以後,才知道原來他就是日本京瓷公司的創始人。

在讀的過程中我發現,其實作者在寫《活法》的時候,所呈現給大家的並不是他的文筆他的才華,而是對人生的感悟,可以說,這是一種人生哲學,人爲什麼要活着的人生哲學。

這本書不是告訴你要怎樣活着,而是通過作者的認識和感悟讓你從中得到啓發,從而讓你認清你自己的人生,找到人生目標和活着的意義!此外,書中作者描述的思維方式,全身心投入工作的`熱情,每日在工作中精進以提高能力等方面,無不給人以指導,特別是工作、努力的勞動可以提升心性、歷練品格的說法,實在是道出了工作的另一層更高境界,讓我這個身處紛繁工作事務中的青年人得到很大的啓發。

讀完此書我認爲,堅忍不拔,勤勤懇懇是做事的起碼原則。無論事情多麼簡單,多麼不值一提,都要全心全意地投入到上面,認真地完成它。

成功不是一蹴而就,是一點一滴地積累而成,當我看到別人有如何成就時,看到的其實是結果,他們在成功路上付出的艱辛,又有多少人知道呢。

從身邊的事做起,從小事做起,在此刻付出的努力,將來一定會有所回報的。一個直接的回報就是經驗。

《活法》讀後感 篇12

小時候老師總會問我們的理想是什麼。那時的理想是做科學家,做教師,醫生,做航天員。小小的我們心中懷揣着大大的夢想。

然而長大後還有幾個人記得曾經的夢想,又有幾個人真正實現了自己的人生夢想。在追尋夢想的道路上,我們是否全力以赴,是否爲了夢想堅持不懈。先生說,想要實現夢想,必須有持續強烈的`願望。要讓你的夢想融進你的身體裏,融進你的血液裏。吃飯時想,睡覺會想,一天24小時都要有強烈的願望。

同時在頭腦裏反覆周密的推敲這個願望實現的具體方法,將願望實現的過程預先在頭腦裏進行模擬演練,形成清晰的,符合邏輯的印象。

在實施的階段就要樂觀構想,悲觀計劃,樂觀實行。這就是變理想變爲現實時必須有的態度。

《活法》讀後感 篇13

在《活法》中,稻盛先生說:“如果要問我成功的理由,我的才能或許有限,但我擁有單純卻非常有力的指南針——追求做人的正確準則。

這個結論簡單的讓人難以置信,簡單,質樸卻不同凡響,就是稻盛哲學的魅力。越是簡單的道理越容易被我們忽略,我們一門心思去追求所謂的.成功之道,處事之道。歸根結底卻是最簡單的做人之道,人是最根本的,人做好了事業必成。先生的這一套人生哲學,小到律己、經營企業,大到到處理國家政事,國與國之間的糾紛都極其有效。

本以爲先生多年的創業經歷,會有着神祕科學方法論。但歸根結底卻是最簡單的原理原則,是我們每個人可能在小學時期就學過的正直,勤奮,謙虛,堅強,節制,利他。

稻盛先生就遵循了這一套原理原則,成功的將企業經營40餘載,並獲得了許多豐富的人生經驗。我們經常會尋找所謂的成功祕籍,聽稻盛先生一席話,如醍醐灌頂,豁然開朗。

《活法》讀後感 篇14

在工作中,我們有些員工常常抱着一副事不關已,我行我素的態度,問自己最多的問題就是公司能爲我做些什麼,怎麼樣才能讓自己得到最多好處,殊不知,這種態度與做法不僅給公司造成了損失,也同時扼殺了自己的進取心和創造力,於公於私都毫無裨益,貽害深遠。我們一定要明白沒有根基的大廈,很快就會倒塌;沒有踏實工作的心態,成功永遠只能是空想。我們都應該將心態擺正,戒除浮躁、愛崗敬業、腳踏實地、勤於學習,將每一次上級給我們的任務都視爲一個新的開始,一段新的體驗,一扇通往成功的機會之門。多關注工作本身,多關注在工作中能夠學到的知識與經驗。實際上,無論什麼樣的'工作,如果我們都能秉持一個良好的心態,真正的、積極的重視它,它都一定會帶給我們真正想要的一切幸福、快樂、成功與榮耀。

所以不管從事什麼職業,處在什麼崗位,每個人都有其擔負的責任,都有自己分內應做的事情。做好分內的事情是每個人的職業本分,無論是我們選擇了這份工作,還是被選擇,我們都應該承擔起這份責任,因爲工作就意味着責任,責任心是做好一切工作的保證。只有那些勇於承擔責任的人,纔有可能被賦予更多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