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熱)邊城讀後感14篇

(熱)邊城讀後感14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99W 次

讀完一本經典名著後,大家一定都收穫不少,需要寫一篇讀後感好好地作記錄了。千萬不能認爲讀後感隨便應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邊城讀後感,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熱)邊城讀後感14篇

邊城讀後感 篇1

《邊城》就像一首淡漠的笛曲,從我的腦海裏捲過,留下了淡淡的悲涼和哀傷。

“小溪流下去,嶢山岨流,約三裏便入茶峒的大河。人若過溪越小山走去,則只一里就到了茶峒城邊。溪流如了背,山路如了弦,故遠近有了小小差異。小溪寬約二十丈,河牀爲大片石頭作成。靜靜的水即成深到一篙不能落低,卻依然清亮透明,河中游魚來去皆可以計數。”

小說開頭便向我們展現了那片寧靜的風光,從此我們可以看出沈從文先生對湘西風情的鐘愛,無不透露出壞境優美,安靜和平之風。

在此壞境的孕育之下,人性美也頗爲突出。老船工對翠翠的關心自然是無微不至,老船工死後,楊馬兵主動來照顧翠翠,以及老祖父與過河客,賣肉的爭執謙讓,無不顯示出當地人們的淳樸赤誠。《邊城》雋永的文字瀰漫着邊地山村的濃郁氣息。在三十年代那喧囂的都市閣樓上,沈從文無限深情爲我們展示出一副原始自然的風俗畫,畫中是一個海市蜃樓般飄渺着美麗的桃園。然而在這美麗的桃園卻發生了一個悽美的愛情故事。

那故事的主人翁是一個天真無邪的女孩,名爲翠翠。翠翠初次與二佬邂逅,便對二老產生了朦朧的愛意,情竇初開的她並未敢向任何人透露她的心意,包括自己至親的爺爺。每次與二佬見面都會鬥嘴,不歡而散。不料大佬遇見了翠翠便也喜歡上了翠翠並向她表明心中的意思。只是翠翠心中已有人選。但是翠翠面對大佬的心意卻恐慌失措。導致大佬與二佬相互較量。結果大佬因事故溺死於湍流之中,二佬因大佬的'死亡也沒有在強烈的念頭與翠翠一同生活,之後便離開了家鄉,無人知道他的去處,孤獨的翠翠再也沒有聽到在夢裏將她托起的悠揚的歌聲,她對此一點也不之情。

後來由於翠翠的爺爺離開了人世,翠翠痛苦後開始慢慢的明白始末,哭也許因爲至親的離開,也許因爲那未來得及開花的愛情。

看完《邊城》,我不禁遐想,如果爺爺不那麼木訥,如果大佬沒有死,如果二佬沒有離開,如果翠翠可以在勇敢一點,是不是悲劇就不會發生。又或者,有了這些如果,翠翠便不是原來的翠翠,邊城便也不是邊城。就像有人說道:“悲劇美就美在於它的缺陷。”

“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這模凌兩可結尾似乎給了希望,但又像是對翠翠的安慰,讀起來有些悲哀與無奈。

在如此美和溫馨的環境,卻發生如此一曲故事,不禁讓人覺得詫異,讓人始料不及。我想《邊城》裏的翠翠會一直等待着二佬的回來,完成那未來的及開花的愛情,即使機會渺茫。但是在現實生活中,我想每個人都應該把握當時的機會,而不是等待,相信努力過的人會有所回報。

邊城讀後感 篇2

我一輩子走過許多地方的路,行過許多地方的橋,看過許多次數的雲,喝過許多種類的酒,卻只愛過一個正當年齡的人——沈從文

《邊城》是沈從文的代表作,寫於一九三三年至一九三四年初。這篇作品如沈從文的其他湘西作品,着眼於普通人、善良人的命運變遷,描摹了湘女翠翠陰差陽錯的生活悲劇,誠如作者所言:“一切充滿了善,然而到處是不湊巧。既然是不湊巧,因之素樸的善終難免產生悲劇。”

初次讀《邊城》是在兩年前初三時,那時興許還弄不懂沈老的用意所在。如今面對塵世間鋪天蓋地的灰土,面對無處不在的窒息感,不再被小心翼翼保護着的自己,開始懷念起茶峒清澈見底的流水,桃杏花裏耀眼的紫花布,溫柔的黃昏帶着薄薄的淒涼。那樣的世界,在素淡中自有明澈的光輝,質樸中自有蘊藉雋永之致,只能存在於過往,存在於夢中,存在於記憶,一去就永不再得。

怎能忘記那山,那人,那隻黃狗,那個和我一樣大的女孩,她的身上有我最想抓住的潔淨和自由,她的故鄉是我窮盡一生也到達不了的遠方。面對似乎再找不回的美好,心如何不念,如何不消瘦?

面對找不回的過往,作者選擇用筆將其記錄下來。而對於那些猜測的目光,他曾說過:很多人看我的書近似買櫝還珠,你們欣賞我故事的清新,作品背後的熱情卻忽略了;你們欣賞我文字的樸實,那背後蘊藏的悲痛也忽視了。

我不知道自己是否也是一個買櫝還珠的人,對於《邊城》這樣一個故事我只願單純地隨心而讀,不願加之以所謂深刻的挖掘的目光。我讀到了背後的熱情和悲痛,卻還是想許給自己一個希望。只是語序的不同,但又未嘗不可以是作者留下的慈悲,那個在月下唱歌,把靈魂輕輕浮起來的年輕人,“也許明天回來!”。

邊城的結局充滿了不確定性,就像故事裏人物的命運一樣充滿不確定。他們善良,沒有一絲世俗的惡。即使戰火馬上就要蔓延開來,他們還是過着世外桃源的`平靜生活。但他們各自在命運面前還是無力的,無法把握自己的命運。

這就是悲劇的所在。

沈從文筆下的翠翠簡直是鍾靈毓秀。無所拘束,在天地間自由自在,充滿了靈氣。然而即使是這樣一個清新脫俗的姑娘,在面對她的終身幸福時,卻只能是被動的、等待的姿態。自始至終都如此。她沒有別的選擇。她的命運不是自己掌控的。她的悲劇不在外界的逼迫,而是我們常常感嘆的、我們往往把一切責任都歸咎於的所謂“命運”。

結局暗示了這個故事無疑是個悲劇。我相信“或許”只是作者委婉的說法。儺送不會回來了。翠翠要重複上一代的悲劇了。

每個人心裏也許都只愛過一個正當年齡的人,作者如是,翠翠如是。然後,我們都將餘下的歲月留在了等待裏,孤寂地等待。但即使等得眼已垂落、耳已閉鎖又如何,畢竟似水的流年還在記憶裏,曾經的夢想還在心裏,閉上雙眼往昔的溫暖還一息尚存。

既然一切都還在,來過就未曾離開,那麼即使心已漸漸消瘦,也沒有什麼是不可釋懷的。

邊城讀後感 篇3

書中對湘西鳳凰淳樸自然的風土人情的講述,對善良純潔而又心思細膩的翠翠的刻畫,對厚道老實的老船伕的描寫,都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書中的文字是鮮活靈動的,處處都顯露出湘楚色彩,滲透着人情與關愛。每每讀來就情不自禁地產生一種淡淡的憂傷,像是觸及到內心的某個地方,使我爲書中悽美的故事而感慨,爲翠翠坎坷曲折的人生經歷而嘆息。古老的小鎮,渺茫的遠山,清澈的河水,錯落的吊角樓,翠翠就這樣守着她的渡船,伴着她的黃狗,在夕陽的餘輝中,在白塔的掩映下,癡癡地守侯着自己的夢,癡癡地等待着愛人的歸來,!

如果說《邊城》是一首充滿人性的詩,那麼翠翠就是這首詩的靈魂。她雖然從小失去了父母的關愛,但那些與自然爲伍的船伕和淳樸的父老鄉親給予了她無限的關懷,青山秀水滋養了她純潔的心靈。讓她從一個無憂無慮的小女孩出落成溫柔嫺靜的少女。翠翠的形象傾注了作者的理想和詩情,蘊含了湘西女子詩意的美。她的音容笑貌,她的言行舉止,她的歡喜憂愁,都摻雜着作者的審美觀點和湘西人特有的情調,折射出了人性的光輝,表達了作者詩性的夢。翠翠的愛情幾起幾落,似乎在那若有若無的歌聲中,在那喜憂焦急的等待中,在那亦真亦幻的氛圍中,理想和現實自然地融合在一起,而作品中飽含着的人性氣息則又體現出了一種詩意的美,那種美清新自然,讓人心曠神怡!

小說的詩意美還體現在對湘西旖旎風光的臨摹中,小說的開頭便向人們展現了一個“桃花源”般的美好意境,幾支木樁支起的樓閣,深褐色的雕花窗戶邊爬滿了油油的青苔,在波光的倒影中見證着歲月的痕跡。靜靜的河水,日復一日地流淌着,幽幽的遠山,渺渺的暮靄,青青的`石板路,伴隨着苗家女孩甜美的歌聲在古鎮中漸漸盪漾開來!正是因爲這樣恬靜秀美的環境才養育出了湘西茶峒那些純潔善良,質樸厚道的人,也正是因爲這羣閃爍着人性光芒的人物才賦予了湘西更深刻、更厚重的文化內涵!

作者用水一般溫柔的語言,用平靜的語調,勾勒出了一幅日常生活中最爲平凡的景象,文中並沒有過於華麗的辭藻,也沒有矯揉造作的情感,有的只是一種平和與淡然。作者帶給我們一座他自己心中的邊城,一座沉默的邊城。也許,茶峒的純淨與自然是先生心中所追尋的“桃花源”,也許,翠翠的等待也是先生夢想的寄託。

“到了冬天,那個圯坍的白塔,又重新修好了。可是那個在月下歌唱,使翠翠在睡夢裏爲歌聲把靈魂輕輕浮起的年輕人,還不曾回到茶峒來”。彷彿一切都還停留在昨天,依舊是那隻古老的渡船卻不見了老船伕的身影,只留下孤獨的翠翠繼續地等待着,守望着她的夢!

邊城讀後感 篇4

我特別嚮往田園牧歌般的鄉村生活。最近拜讀了沈從文先生的《邊城》,大師筆下那個小小的邊城水鄉讓我迷戀不已。

《邊城》講述了湘西小鎮上一對相依爲命的祖孫平凡寧靜的人生,以及這份平凡寧靜中難以抹去的寂寞和淡淡的淒涼。小說的主人公翠翠有一段朦朧但沒有結局的愛情,可是愛情不是這本小說的全部。大師用他清淡的筆調娓娓講述了湘西小鎮上純樸的風土人情,原始單純的生活,以及那如詩如畫的景緻。

湘西的生活是清苦而艱辛的。大師卻讓我明白,一個人對一片土地的熱愛,是懂得它的殘酷以後去心疼那背後醉人的風光。讀完全文,我就開始嚮往那個遠在湘西邊境的小鎮。木製的吊腳樓,搖曳的紅燈籠,潮溼的青石板,窄窄的渡船,亭亭的`白塔,還有那升起在舊村莊上的青炊煙。這一切,構成一幅年代久遠的畫,在我的想象裏千遍萬遍地被描摹。在那片遊離世外的土地上,時間彷彿是靜止的。女主人公翠翠像湘水一樣溫婉清澈,歌聲悠揚清亮,老爺爺慈祥又寬厚,船伕們浪漫又豪爽,就連生活的無奈,在這個地方,都帶着詩意的色彩,美好地令人不忍褻瀆。大師用他的故事讓我們看到湘西人在命運面前的無助和憂傷,卻也讓我們產生對生命的悲憫,對美好人性的信仰。

我最嚮往《邊城》裏那些淳樸善良的鄉親們。翠翠和祖父去看龍舟比賽,當地的龍頭大哥順順送他們很多吃的。有人家娶新娘,翠翠的祖父送他們過河不收渡船錢。翠翠的祖父去世,周圍的鄉親都來幫忙。他們雖然生活很清苦,卻能夠互相幫助,像一家人一樣生活在那個偏僻的小鎮。相比之下,我們每天生活在鋼筋水泥的城市裏,人與人之間人情淡漠,有時候,甚至鄰居之間都互不相識。這不得不讓人遺憾。我希望,有那麼一天,我們的城市也能變得溫暖和諧。每一個人都有寧靜的理想,人與人之間沒有私心,愛護着我們生存的環境,彼此互幫互助,共同建造一個家一樣的世界。而這一切,都需要我們像《邊城》中的人一樣擁有一顆善良的心去生活。

可惜沒有這些要不是,一切都是命吧,誰這樣感概?

翠翠不能忘記祖父所說的事情,夢中靈魂輕輕的各處飄着,上了白塔,下了菜園,到了船上,又復飛竄過懸崖半腰——去作什麼呢?摘虎耳草!那又軟又纏綿的歌聲帶了翠翠的靈魂歡欣着,那是翠翠最美好的回憶!

到了最後,老船伕離去,翠翠連同老馬兵守在碧溪。冬天到了,那個圮塌了的白塔,又重新修好了,可是那個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夢裏爲歌聲把靈魂輕輕浮起的年青人,還不曾回到茶垌來。

……

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

如果真的有那麼一個世界,翠翠和儺送在那生活着,那麼,幸福吧!

邊城讀後感 篇5

她像湘水一樣溫婉清澈的歌聲悠揚清淡,墨入水似得迅速綻開,淡了那些錯誤。

翠翠是個命苦的的孩子,可她卻也是大自然的孩子。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是她的大自然。船伕與黃狗,亦是她的大自然。翠翠從小在風日裏養着,故把皮膚變得嘿嘿的,觸目爲綠水青山。茶峒裏的人們沒有彎曲的邏輯,用最簡單的約定,做最天真的生意,把能省的心思都省了。翠翠的生活很美。

可美的東西總是讓人憂愁。因爲種種美麗的錯誤,她只能在河邊等着自己的歌聲與遠方的他穿越時空與世紀的隔閡,在河上相撞,銜接。

沈從文用最乾淨的文字塑造了純美的山西世界。人總是矛盾的,從剛開始的簡陋的農村嚮往繁華的城市,又從城市裏想回歸到簡樸的農村。小時候我是在農村上的幼兒園。幼兒園很小,只能裝的下我眼中的小世界。

初冬的早晨,太陽還沒從山後掙扎出來。奶奶噠噠噠的腳步聲就穿過了罩了一層膜的窗。掃帚摩擦地面發出刷刷的聲音。噌噌叫着的煤氣蓋提醒着院子裏的'她飯熟了。她連忙仿下了掃帚。然後啪的一聲,我知道,她又不小心把我滿出筐的玩具撞倒了一二個。做飯時總會有那麼一兩個人經過窗前和她聊幾句,今天菜市場的菜很新鮮要記得去買幾個給你家孫女吃啊,今天菜市場的肉很便宜啊之類的。

吃完早餐,爺爺便開着摩托車送我去上幼兒園,摩托車穿過一排排房子與大山夾着的路。偶爾有幾片樹葉落下。他還在講着每天都一樣的道理。要是有人打你,一定要先打回去再說。有時也會遇上了幾個迎面而來開摩托車的老朋友,笑着說送孫女去幼兒園啊,有空到我家裏來喝酒。我總是很疑惑,不是都看到爺爺在送我去幼兒園了嘛爲什麼還要問呢?後來才知道那也是打招呼。

後來越來越多的人嚮往城市。城市一天一天肥起來,農村一天一天癟下去,瘦瘦的,像芝麻粒。

我也不例外,到了城市裏去上小學。城市裏的東西很多,路的兩邊多少樹。與老家的不一樣。放學總是要經過一條河,那條河也和老家的不一樣。老家的河很清澈,夏天人們直接從橋頭跳下去游泳。奶奶也總是用河裏的水洗衣服。我總是坐在旁邊看那些人釣魚。而這條河是黑色的,垃圾擁擠在橋下面,魚的屍體漂浮在河上。當我正在疑惑着爲什麼會認爲城市好時,人們卻又提倡農村有新鮮的空氣,自然的生活。

鄉村的空氣是清新的,人與人交往時空氣裏沒有隔閡,是心連心的,是一種琉璃般的純粹。在家待累了,就搬條小板凳到人多的地方聊聊家常,看看風景,看着追逐打鬧的孩子感慨一下孩子長得是多麼快。或者是別人身上這件衣服看着挺順眼的,哪裏買的。聊一下,這麼一天也就過去了。

世界是那麼得戲劇化。凡事都有偶然的湊巧,結果卻又如宿命的必然。我們自然與鄉下人當成了錯誤。後來又漸漸發現它們其實是美麗。

錯誤,美麗的,卻又令人憂愁的。

邊城讀後感 篇6

《邊城》講述了20世紀30年代川湘邊界的邊城小鎮茶峒。語言古樸清新,故事悽美動人。它沒有驚心動魄的情節,沒有撕心裂肺的感人畫面,而細膩的語言和真摯的情感久久牽動着內心的一角,在不經意間早已情隨文牽。

湘西擁有純淨的風光:清澈的河水淌過過水底凌亂的碎石,發出悅耳的叮咚聲;微風拂過竹林,發出沙沙的奏鳴;乳白色的'霧靄漂浮在靜謐的黃昏,讓人產生了無限的遐想……遠離都市的喧囂與繁華,湘西擁有不一樣的安寧與美好。沒有鳴笛,沒有尾氣,沒有喧鬧,更多的是一種與世隔絕的絕對的寧靜。陶淵明嚮往世外桃源的生活,而湘西可能就是世外桃源吧!看慣了高樓大廈,見多了車水馬龍,我內心更jia憧憬沈從文筆下的湘西!

人們常說:“世態炎涼,人情如水”。在當今年社會又有多少坑蒙拐騙,敲詐勒索呢?“人之初,性本善”,或許每個人在牙牙學語的時候都有念過。可是,誰又能避免世俗的污濁之氣?這份心底最初的“善”終是被遺忘了。人性至真,人性至善,人性至美,沈從文筆下的湘西才成了多少人的理想國。

《邊城》中的人情亦如水,卻又不似水那樣淡薄,而是像湘西的河川那樣清澈。閱讀的過程中,我感受到了滿滿的人性的至真,至善和至美。翠翠與爺爺守着渡船相依爲命,爺爺覺得自己老了,擔心撒手人寰的那一天沒人照顧翠翠。而十五六歲的女孩心裏不免有些羞澀與靦腆,爺爺不便直說就只可遠遠地觀望,小心翼翼地探問。可爺爺怎麼也沒想到是自己過分的關心耽誤了翠翠的一生。

這使我想到了我們,父母對我們愛得太深,我們被保護的太好,如若有一天需要我們自己走出他們的羽翼,面對屬於自己的`生活的時候應該怎麼辦?記得小時候常聽爸爸說自己的童年:因爲家在農村放學後要拾豬草,回家餵豬;決不能在晚上寫作業,要不然會被家長說點燈熬油……我很愛聽爸爸講自己的故事,因爲我沒有經歷過,我不知道那種感覺。他還常說自己自己小時候經常到河邊抓魚,在河邊烤着吃,可是在現在又有多少河流可以抓到魚呢?

鷹在出生後不久就要學會飛翔,小鷹也有害怕,可是鷹媽媽還是會把它推下山崖。難道鷹媽媽就不會心疼嗎?會,它當然會,可是如果小鷹不會飛翔怎麼去尋找食物。所以,我認爲在我們年輕時要經歷一些必要的磨難,這樣在我們步入社會的時候會少一些不適應。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說實話,我們不可能被保護一輩子。

三年的美麗中秋是三年時光的縮影,大佬與二佬都愛上了翠翠,之後發生了許多淒涼的事情——大佬和爺爺相繼離世,二佬也因傷悲踏上了尋找前途的道路,而河中的渡船上只剩翠翠一個孤寂的背影。

文章寫得很淡,沒有波瀾壯闊,我讀的時候卻感受到了說不出的悲涼。原來離與散就在我們身邊,原來擁有的一切都可以在一瞬化爲烏有。時間的長河不允許我們逆流返航,只允許我們向前遠航。任時光流逝我們回頭再看滿是回憶,眺望遠方,未來充滿了期望與等待!

邊城讀後感 篇7

景緻柔美而寧靜,遠離都市的喧器與浮華。一種出塵而卓然的清麗;林泉深處悠然飄出的牧歌;不禁讓人想起沈從文的《邊城》。文章的由始至終都是以翠翠、儺送與天保三人之間的情感寫起。他們之間的愛情坎坎坷坷,最終卻以悲劇告終。

茶桐、小溪、溪邊白色的小塔。塔下的一戶人家,塔下住了一戶單獨的人家,家裏只有一個老人、一個女孩、一隻黃狗……就這樣勾出了一幅和諧的畫面,正如馬致遠的“古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它們沉澱着黃昏照樣的美麗和溫柔。翠綠的山、清澈的水,孕育着茶桐小鎮一般敦實而又樸素的'人。

翠翠是湘西山水孕育出的精靈,天真善良、溫柔清純、爲人天真活潑,從不發愁、從不動氣。她情竇初開,愛上了儺送,愛得癡心;當儺送駕船遠走,她又矢志不渝地等待着心上人的歸來,卻不知那人也許再也不會回來了。整個只在一幅平靜滄桑的圖畫中,卻給人一種無人承受的悲嗆、無以承載的重量。

翠翠平安地度過了人生開端的十幾年,然而一連串的人和事觸動了翠翠敏感的心,一個情竇初開的小姑娘的心。一個簡單而又複雜的三角戀結成一個結捆住了翠翠。但這個結實際上又拉住了翠翠,前面就是懸崖,讓她在甜蜜和矛盾中享受人生最大的快樂。不久,這個三角形的一條邊折斷了,翠翠的命運已無法穩定。她像墜入深淵,天保遇險喪命,外祖父的離世,儺送的出走,點動成線,悲劇似乎具有延續性。爺爺在一場暴風雨中去世了,就只剩下她孤苦伶仃地生活着,撐渡成爲她生活中意義的生活。

故事寫的這樣淡遠,然而卻是如此的淒涼,原來離散可以這樣迫近,原來一切曾經的擁有可以瞬間成空,時間的觸角是那麼的細而漫長。兩個閃耀的星星,一個在那頭、一個在這頭,無情的海水吞噬了天保,只留下儺送在岸上遙遙地觀望。他一半的熱情隨着哥哥的死而消逝了,內心的自責又將另一半隱去。在某個寂寞的早晨,二老悄然離開,帶着滿心的傷痛去尋找自己的命途。然而在未知的生命裏,每個轉變都充滿着變數,任何人不知道下一刻會發生什麼?會經歷什麼?還沒有品嚐過愛情的滋味就在襁褓中夭折了,不知道這是上天對純真的她開的一玩笑,還是一個美麗的誤會。人世間的美好與淒涼,在這篇小說中體現得淋漓盡致。翠翠與爺爺至深的親情,天保,儺送兩兄弟的手足情,祖孫二人與村裏人的和諧融洽而又質樸的鄰里關係,人與自然的統一,淳厚的民俗與民風……又或許是秀美的景色,喧天的鑼鼓,熱鬧的節日吸引了眼球,掩蓋了喜慶祥和背後的淒涼與傷痛。但作者清新雋永的筆調下的確有絲絲憂傷的情懷。就像這裏也有親人的離別與去世,有滿滿的期待未果,還有懵懂、朦朧,卻又無疾而終的愛情……

到了冬天,那個蹋了的白塔又重新修好了。可是那個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夢裏爲歌聲把靈魂輕輕浮起的年輕人,還不曾回茶峒。 她只有在夢中才能品嚐到愛得甘露,而現實卻似乎離她很遠很遠,於是,她只能癡癡的坐在岸邊,淒涼地守候,孤獨地等待,也就只有那清澈的湖水,依舊訴說着那些古老的故事。

邊城讀後感 篇8

兩三寸斜斜的太陽柔和地撒在書頁裏,光斕在我的手指間挪移,我沉浸在《邊城》波折的海洋裏,思考的波瀾摻雜着書中優美的文字在我腦海裏激盪。

我記不清這是第幾次看《邊城》,它總是深深地吸引着我:老船伕和渡船,翠翠和黃狗,天保和儺送……翠翠與老船伕的相依相守,天保與儺送的手足之情,屠夫賣肉時的刻意挑選,以及那個宛如“世外桃源”的茶峒,無一不讓人回味無窮。《邊城》就像一股清新的風,而其中的善良更讓人溫暖,這樣的暖流撫摸着我的心,在我的心田悄悄地種下了善良的種子。

書頁間的酸甜苦辣讓“種子”得到了滋養,它讓我看見了世間百態,今天的暖陽似乎讓它有了窸窸窣窣的萌芽跡象。《邊城》,你在呼喚着我嗎?

記憶中我做過許多好事,可它們都不像今天這樣讓我感慨。同伴們呼喚着我,我也呼喚着自己。陽光帶着六個少年,帶着他們最淳樸的願望,來到蕭山區半爿街老年過渡房,去看望生活在那裏的老人們。

這家老年過渡房坐落在居民樓中間,大概有七八間平房,這裏設施簡陋,院子裏沒有一點綠色植物,一些老人坐在房子門口的凳子上,院子到處都是一種冷清的感覺。我曾無數次幻想過敬老院裏面的場景,那裏應該是白色的大院,微笑着的老人,每個人都充滿了晚年生活的快樂,春天的季節,那裏應該是春風盪漾。看到這種情景,讓我心裏很是失落。

我們走進院子裏最旁邊的房子,一位衣着樸素的老奶奶坐着椅子上,她的臉上佈滿了皺紋,手上也寫滿了辛勞。屋裏清爐冷竈的,只有些許的陽光從不大的窗戶照進來,看到我們的到來,老奶奶先是驚訝,進而雙眼有了一些欣喜,我們坐下來和奶奶聊起天來,奶奶告訴我們平時她的兒女由於工作很忙不經常來看她,她只能和這些同齡老人爲伴,談起兒女時老奶奶言語中充滿了遺憾和失落。爲了讓老奶奶開心,我和同學們還一起表演了一個小節目,老奶奶開心的笑了,我們的歡樂笑語彷彿勾起了她年輕時的活力,笑容如碧波盪漾在老奶奶的臉上,看到老奶奶笑盈盈的樣子,冷清在我心頭蕩然無存。在陽光的沐浴下,老人臉上的.慈祥讓我感到十分溫暖。

爲了讓老人們居住環境更好一些,我們還幫忙打掃了院子的衛生。短暫的活動結束了,我們要離開這裏,老人們不捨地望着我們,他們的眼裏充滿了渴望,充滿了期待……這是一雙雙怎樣的雙眼,他們都經歷過世間的風風雨雨,而現在卻是那樣需要陪伴,我不禁在心裏期待,期待每一個兒女能多陪陪自己的父母,期待社會能給予老人更多的關愛,期待有更多的人能靜下心來聽聽老人們的訴說。今天的經歷,也讓我更加明白了善良的力量,今天在我們每一個人心裏種下的這顆“種子”,一定會在愛的溫度下茁壯成長。

一寸寸陽光照進我心田,在《邊城》中我感到善良的溫度在書頁間流淌。

邊城讀後感 篇9

寧靜、安詳而有古老的小溪,只要青山不老,他就會淙淙流淌,永不停息。唱一路歡歌激一路浪花。夕陽影裏,只是一片澄明如水的氣氛……

近乎原始的單純生活,老人、孩子、黃狗就是生活的全部。這些與寧靜的湘西鄉間景緻融爲一體。淳樸的自然民風,那溫存於靈魂見的平淡生活也會繼續平淡下去嗎?歷史的車輪並沒有褪去茶峒小山城悠遠的氣息,清涼的山風,滿眼的翠竹,靜謐的渡船。

像周圍山水一樣清新明淨,善良單純的翠翠在風日裏成長着,純潔的靈魂在自然裏抽穗拔節……是性格使然,還是冥冥紅塵中命運多變無定,亦或兼而有之。那個坐在家中屋後的白塔下,喜歡看天空被夕陽燒成桃紅色薄雲的身影,以沉默回答了我無盡的遐想……

只是盡心的,從不思索自己的職務對於本人的意義的爺爺,很忠實的管理着渡船並忠實地在那裏生活下去。心中淡若如水,似乎看起來沒有喧囂鬧市的一切煩憂。船輕輕地劃破明鏡般的水面,漣漪一圈圈地盪漾開去,只有船槳的搖櫓聲似乎在傾訴者淡淡的哀愁……我想,每當閒下來時,爺爺應該會從袖子裏掏出自己的土製菸斗,坐在落寞的黃昏下,輕輕地點燃菸斗,然後狠狠地吮吸一口,煙霧便畫着圈,輕舞飛揚。與此同時,必然伴隨的是一聲沉重的嘆息,接着便是對翠翠長久的凝望,這包含着太多太多複雜的情感……分明有一滴渾濁的老淚從爺爺的眼角滑落……

生活仍在繼續,可是仍會這樣平靜嗎?

雖然看似甜美安寧的生活,但在隱約間始終縈繞着淡淡的憂鬱。從某中意義上說,翠翠雖然有爺爺無微不至的疼愛,黃狗的陪伴,生活裏充滿了與動物朋友的歡聲笑語,然而她的內心深處卻仍是孤獨的,甚至有一絲的傷感,隨着年齡的增長,她那顆充滿青春活力的心更加渴望外面豐富的世界,更加希望聽到渡口飄來那些生意人雜亂的聲音……外面的世界雖然嘈雜卻使人更加充滿幻想和與期待。

大老、二老意外地闖入翠翠的生活,使本來平靜且無憂無慮的日子在轉眼間灰飛煙滅。

“車市車路,馬是馬路”爺爺對碾坊管主似真似假的笑話,爺爺的.木訥和猶豫,源於沒有碾坊陪嫁的自卑和善良人的自尊,而船總是順順,總是對爺爺的誤會,無意間卻揭示了一個深邃的哲學命題:人與人之間的隔膜使客觀存在的,有時它會因矛盾而升化爲人們之間不可逾越的鴻溝。

翠翠與二老的愛情,一切尚未發生就已消失,這本就是一場夢,就像當初對溪高崖上,二老月下長了半夜的歌,朦朧中,翠翠伴隨着歌聲張開了翅膀,飛到對溪高崖的半山腰,摘了一大把虎耳草……這終究是一場美夢,夢醒時,心中就只剩下迷茫與失望……

大老的殞命,二老的出走,爺爺的離世,翠翠對於這一切還沒有明白什麼,朦朧的幸福就像肥皂泡一樣,美麗但很短暫。

世緣似乎皆有定數,要來推之不去,當去亦挽不住。

邊城讀後感 篇10

夜闌人靜的夜晚,躲開白天城市的喧囂,讓自己沉浸在一片靜穆之中,在屬於自己的小天地裏細品沈從文先生的《邊城》,思緒隨着書中人物的變化發展起起伏伏……

邊城寫的是一個戀愛的故事,情節簡樸優美,湘西山城茶峒掌水碼頭順順的兩個兒子天保和儺送,同時愛上了城邊碧溪老船伕的孫女翠翠。但翠翠心裏愛的卻是儺送,當天保明白了這個三角戀愛的實情,深知不能勉強,主動退出了競爭,駕船下辰州,好忘卻那裏的一切,卻不幸遇難,儺送雖然仍然愛着翠翠,但哥哥爲此而死,使他心中壓抑,又對老船伕有誤會,也在痛苦中離家去了桃源。而翠翠獨自承擔所有的變故,在等着,等着那個也許永遠不回來,也許明天回來的.人。

如詩的邊城,詩意地演繹着人生,詩意地演繹着生活。書中所示的人性美浸透着完美,而翠翠的無限期等待又顯示着不完美。她的愛情悲劇可以說是那個年代造成的,她和儺送本來完全可以結合在一起,培育出美麗的愛情之花,可惜二人卻失之交臂,留下了悠長的遺憾。

而現在誰會放棄自己的愛情呢?在當今這個社會誰主動放棄自己想要的東西,完美的愛情都是我們想要追尋的。在《邊城》中儺送爲了親情而放棄了愛情,親情固然重要,但爲了親情而放棄了愛情,也是可悲的。而翠又在不知道天保是因不能得到她的愛而憂鬱出走落水身亡,不知道儺送是因爲不能得到她的愛而離鄉遠行,也不知道爺爺突然離世全是由於替自己的幸福思慮奔忙而心力交瘁。後來在陪伴她的楊馬兵向她說明後,她才如夢初醒,這實在讓人不免爲她感到惋惜和可悲。

故事就這樣結束了,結局怎樣?給人留下了懸念,儺送最後回來了嗎?她們倆最後在一起了嗎?我不禁陷入了幻想之中,希望他們有情人能終成眷屬。看過《邊城》,讓我對世間完美的愛情又一次產生了懷疑,對人性多了一份瞭解,但又明白了自己的幸福就應該去爭取,爭取了,得不到,也就沒有什麼可遺憾的了。

邊城就是這麼一出健康純潔,而又瀰漫有淡淡哀愁和濃濃詩意的愛情悲劇和人性的悲劇

人嚮往的是什麼?

一片樹林、一片大地、一個藍天,這是一個多麼美好的世界。當人類生存在這個世界的時候,這個世界形成了一個巨大的變化:一座小屋、一個村莊、一個城鎮……一個步伐、一輛自行車、一輛轎車……不知道這個世界是在進步還是在退化?人手所創造的不知道得否滿足於他們的心意?人心所追求的到底是什麼?當你貧乏的時候,追求的是財富;當你動盪的時候,追求的是安定。而如今這個時代,繁華的城鎮裏高樓拔地而起、街道上車水馬龍、行色匆匆的人們在忙碌中建設着社會的發展。這景象本應符合人類的追求,但經歷過農村生活的城鎮人們卻開始嚮往農村的環境。這似乎有點矛盾,從落後的農村到發展的城鎮,從發展的城鎮又到落後的農村。

邊城讀後感 篇11

當我初次讀到這本書時,樸實無華的風格和語言深深吸引了我。沒有繁瑣的辭藻,只有易懂的文字;沒有過於隱藏的心思,只有溢於言表的情感;沒有城市裏的危險,只有山村裏的安逸。但這些都是表面,文章美的背後也有着令人傷心的悲。

主人公翠翠從小跟着外祖父生活,感情深厚,翠翠愛祖父,祖父也愛翠翠。隨着日子一天天過去,翠翠長大了,到了情竇初開的年紀,無意與二老儺送相遇,自此雙方心裏住着對方。兩人的愛情從翠翠對二老的思念開始,以翠翠的等待而延續。這期間又有無數的故事令人感嘆和悲傷:大老天保的提親、二老的唱山歌、大老的死、爺爺的死、二老的離去……兜兜轉轉只留得翠翠獨自一人,陪着翠翠的也就只有孤獨的等待了。在這樣一個曲折的愛情故事裏,充滿了許多的“錯誤”。

翠翠的出生是個美麗的“錯誤”。翠翠的母親是老撐渡人的女兒,父親是一名軍人。他們相繼逝去,去追尋他們的愛情,留的翠翠與老人、黃狗一起生活。翠翠生活在茶峒這個地方,有自然萬物養育着她。她,天真活潑,像一隻小獸物,不想殘忍的事,不發愁,不動氣。這樣的翠翠很受人喜愛。

翠翠的愛情是悽美的“錯誤”。在一次的端午節夜晚,十三歲的翠翠與二老儺送相遇。這是一場美麗的邂逅,兩個情竇初開的孩子第一次相遇,產生了奇妙的感覺。雖是小小的誤解,卻產生了美麗的火花。而後的節日裏,翠翠無不在思念着二老。她聽着別人對二老的婚事議論,心中的醋味油然而生,心裏很不是滋味。她有着了十五歲少女應有的羞澀和煩惱,更是表達了自己內心的孤獨,以及一種心痛、不知所措的情感。

再後來,大老天保來到家中提親,爺爺遵從翠翠的.意願,而翠翠一直在等待二老,所以一直沒有給大老迴應。直到後來,大老爲了成全弟弟和翠翠,獨自離開,而在下船時不幸淹壞了。自此後,二老出走,爺爺離世,翠翠悲痛欲絕,順順又想接翠翠到家,做二老的媳婦。可翠翠不認爲二老會娶自己,坐在溪邊等着二老回來。翠翠的內心更加孤獨了,在女孩子的青春年華里,她承受了不該承受的傷痛。但或許,這會讓她在以後的日子裏變的更加的堅強。

翠翠的等待是衷情的“錯誤”。自二老離開後,翠翠無時不刻地在等待着,等待着二老的迴歸,可誰都不知道二老的歸期。正如書中所說“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但至少,翠翠翹首以盼,還有個希望,儘管這個希望很渺茫……

風光鄉村,淳樸人家,崖畔白塔,過渡的老船伕,天真可愛的翠翠,勇敢樸實的天保儺送等,多麼美好的風景,多麼美好的人啊!書中如此,希望現實,更亦如此。

邊城讀後感 篇12

從河的這岸渡到那岸,從城的這頭走到那頭,將歌從這山唱到那山,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

讀邊城,像是被沈先生的文字拉着、拽着浸入小鄉的夢中。美滋滋的,飄飄然的,邊城的夢,小鄉的人,我們的生活,兜兜轉轉、相互交織。

書中的小城,依山傍水,湖泊,篷船,城牆,吊腳樓。茶峒帶着它獨有的鬆散愜意與慵懶進入我們的眼簾;婦人,戎兵,縴夫,紅薯,扁擔。這是那些以前有的,現在未來也必然所有的,擔着我們生活的點滴,擔着我們生活的希望。這生活在小城中的人,在那樣日子裏,同我們一樣,隱隱約約的有着對人事愛憎必然的期待。

城外的河街又是另外一番光景。酒樓,雜貨鋪,茶館,不僅粉飾了河街的素面,給人們的生活也平添了許多點綴。這裏的人們平常、甚至庸俗,婦女將自己的感情封於男人身上,將自己的愛憎揉進了生活中,滲入血液,這是小城人們的淳樸與憧憬。

城內的天保與儺送,城外的翠翠,因那些廟會結下了不可了斷的緣。有情有義的城,是素淡不輕粉飾而又耀着光輝的城,那城太過理想離我們太遙遠。

我們重新聽起這首歌,歌中唱着翠翠,唱着儺送,唱着河,唱着船,唱着美好的愛情和淳樸的生活。懷着對美好愛情憧憬的翠翠與爺爺進城去看廟會,在那晚,翠翠找不到爺爺,在河頭遇到了儺送,小夥子邀翠翠到自家的茶館裏,翠翠以爲是傳言中那誘人的壞人,拒絕了,但那人卻在她心裏打翻了五味瓶。一連幾日,山的那頭有歌聲傳來,翠翠輕輕地把靈魂浮起,看天上的星星,卻轉瞬即逝。

以後的那些日子裏,我想翠翠大概常想起儺送在河那岸的歌聲。而其中不清不楚的曖昧讓天保帶着迷惑逝世,在河的災難中,在水的盪滌裏;使爺爺帶着不安讓小蛆吃掉了;所有的一切頭也不回的走離了故事。只是、只是在冬天又修好了那個白塔,只是,一切都成爲過往。在邊城裏,美好的'事物自己是有歸屬的。天保走了以後,儺送也消失了蹤跡,遠去的,遠去的是背影還是歌?是人還是情。其實,什麼也未曾走遠,什麼也未曾離開,他們都還在城內,只是分隔在河兩側,他們只是生命中的匆匆過客,在彼此的生活中匆匆走過。但正如作者所言,一切都充滿了善,然而到處是不湊巧,因之素樸的善最終難免產生了悲劇。

一切都彷彿是個夢,從昨日到今日,夢醒了,兩手空空,只留下了記憶,邊城帶着素淡的光輝,質樸中自有其蘊藉,雋永之致是唯一可觸碰的回憶。

從河的那岸再渡到這岸,從城的那頭再走到這頭,將歌從那山再唱到這山,那人也許“明天”會來。邊城的夢,小鄉的人,我們的生活未完待續。

邊城讀後感 篇13

是夜,窗外點點星辰,月光皎潔。屋裏,牀頭的檯燈還散發着柔柔的光。我打開《邊城》,輕輕靠在牀頭。

不知過了多久,猛然睜開了眼。眼前竟浮現出一條弓背般曲折的小溪,清澈透明。再向前看,一座小白塔在陽光下靜靜地佇立着,塔下有一間小屋,屋後的山上草木豐茂。一聲悠遠的、帶點嬌的叫喊傳來:“哎——船這就來——”我的心突然狂跳起來。這溪,這塔,這叫喊,我莫不是來了茶峒!

渡船“咚”的一聲靠了岸,一個少女下了船,她皮膚黑黑的,眸子清明如水晶,船上的黃狗似乎受不了酷熱的天氣,趴在綠茸茸的虎耳草上喘氣。我怔怔地問她:“你……你是翠翠?”“嗯,你是誰?”“我是從很遠的地方來,聽了你的故事,便想來拜訪你。”她抿了嘴笑着,臉紅紅的,點了點頭,帶着我撐了船,去屋裏談。

屋裏陳設簡陋,屋角的籃裏裝着虎耳草。我問:“儺送他回來了嗎?”翠翠似乎有些詫異,繼而臉變得通紅。“還沒……才過了兩年呢。他也許……明天回來。”我有些侷促地點點頭,輕輕問道:“那如果儺送……不回來了,或者變了心了,那怎麼辦呢?”翠翠低着頭,揪着衣角:“那我就衷心祝福他,希望他能幸福。”

翠翠又擡起頭,抿了抿嘴:“然後我就找一個憨厚老實的茶峒人做伴,安安靜靜地過日子。渡船我不會放棄的,因爲這是爺爺給我的職責,我要好好履行。”翠翠有些苦澀地輕輕說着,“實在不行呢,那我就像爺爺一樣,帶着狗撐一輩子船,載着別的姑娘去喜氣洋洋地出嫁,而空閒時就坐在石頭上唱歌、曬太陽。”我點點頭。

翠翠撐了船送我離開,待我上岸離去,回頭看翠翠仍帶着黃狗站在岸邊向我揮手,我也衝她揮了揮手。這個嬌憨的姑娘,心思像水一般純淨,清純可愛,但願她能永葆純真。

我走到街市來,看到賣酒飯的細眉婦人正在斟酒,花衣莊的老闆正在整理新貨,船主順順正與空閒的水手打紙牌,一些鄉人正往碾坊裏送米,接待商人和水手的小婦人正坐在小凳子上繡鞋面。走過鬧哄哄的街市,來到碼頭,水流依舊,卻再難見那兩個極善泅水的.健壯的少年兄弟了……

一陣冷風吹來,驚得我清醒過來。手中的《邊城》打開着,窗外的夜幕越發月朗星稀,夜已深。我默默沉思着:翠翠縹緲的愛情何時得以開花?若翠翠能夠果斷地告訴祖父她真實的感受,不僅天保不會死,翠翠和儺送也能終成眷屬,而不是隻留下翠翠一個人清苦地守着渡船,懷着“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的忐忑心情。這也告訴我們,機會需要把握,幸福要靠爭取,一時的羞於言表或者懦弱退卻,帶來的可能就是漫長的等待與無盡的悽苦。

也許我們每個人心裏都有一座邊城,裏面不僅有着甘甜真實的美好希望,同時也存在着艱難孤獨的悲涼事態。我們應在裏面尋找並堅守心之所向,而並非懷着僥倖長久等待。

此時萬籟俱寂,我枕着《邊城》入眠。夢中,我又回到了茶峒,與翠翠相遇相知。這次,我定勸她勇敢面對,努力爭取……

邊城讀後感 篇14

晚年的時候,沈從文對妻子張兆和不停的說,想要回到湘西去。湘西之於沈從文而言是心中一方寧靜。而在沈從文盛年時所寫就的《邊城》,就是他對這心中寧靜的比較美詮釋。這是田園牧歌,清幽雋語,緩緩道來卻如何也說不盡那份對故土的摯愛。

生逢亂世,人性的醜陋總是容易顯露出來。然而卻沒有全部的地區都是戰火延綿,生靈塗炭。在湘西邊境的一個小城茶峒裏,沒有橫徵暴斂和鴉片的毒害,這裏的人都活的努力認真。沈從文拋棄了時代大動盪,選擇了着重的描寫這平和的小鎮和裏面小人物在變動中的憂患和慾望。

讀《邊城》的時候能夠看到單純懵懂的翠翠、豪爽大氣的天保、秀拔出羣的儺送、淳樸慈祥的老船長。當然這些是邊城的主人公們,邊城的故事由此而來。而我讀邊城的時候爲之傾倒的不是翠翠,天保和儺送。在自然長養裏的翠翠實際上是有缺陷的,自然的純樸教養着翠翠儼然如一隻小獸,我想這大概是天保和儺送喜歡上翠翠的原因吧!一個天真活潑的女孩總是惹人憐愛的。但是這種天真良善會傷害到別人。一味的混過着,從而錯過了幸福的到來。天保的死,儺送的出走或多或少都有一點原因在其中。我們能夠看見邊城中全部的人都是善良的,可這種善良並不能阻擋悲劇的到來。在悲劇面前善良與懦弱是同義的。魯迅說悲劇是將美好的事物撕碎了來看,但邊城裏的美好並未被撕碎。

我覺得這是沈從文似的田園牧歌的`精髓所在。沈從文筆下的湘西不是一味桃源,黃髮垂髫,怡然自得。而是從不規避益處與壞處。天保的死是悲劇的開始,但是縱有遷怒的情緒,也沒有遷怒的行爲。老船長死後順順的大義是十分暖心的舉措。得知渡船人的死訊時便派人找了一隻空船,帶着一副白木的匣子向碧溪岨趕去。在老人的喪事上盡心,事後還可憐孤雛無人照拂想要接了她家去。在天保的死上,順順不是沒有怪罪的,可逝者已去,餘留一個年幼的女孩還懵懂不知。這時候順順也放下了。這就是湘西人人性中的健康淳樸,這是鄉村人特有的風韻神采。是沈從文記憶裏獨特的湘西世界。在都市文明的襯托下,難能可貴。

沈從文對農人與士兵懷着不可言說的溫愛。這在他的作品中多有體現,《邊城》也是。在行伍裏呆過並做得不錯的順順在老船長喪事和翠翠的婚事上顯盡了慷慨與仁義。同樣的《邊城》中還有一個人物是楊馬兵,被翠翠母親拒絕的楊馬兵比較後擔當起了照顧孤雛的責任,陪着翠翠在碧溪岨裏等着二老駕船回來。假如說主線翠翠與天保儺送之間的愛戀是骨那楊老兵,順順這些小人物便構成了邊城的血肉。正是有了他們存在的邊城纔是沈從文的湘西風情。

汪曾祺說《邊城》的語言是沈從文盛年的語言,是比較好的語言。沈從文用自身比較好的語言給我們展現了一幅自然質樸的鄉村水墨畫。字裏行間都流露出寸寸鄉思……